渔业文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

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

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海洋渔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与海洋文化和传统息息相关。

通过对海洋渔业的历史、技艺、信仰和仪式等方面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

一、历史与传承海洋渔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沿海地区的居民就依靠海洋捕捞以维持生活。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海洋渔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渔民在海洋中拼搏、劳作。

他们面对汹涌的海浪,冒着风雨,勇敢地出海捕鱼。

这种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融入了海洋渔业的文化中,成为海洋文化的象征之一。

海洋渔业文化的传承依赖于前辈的经验和知识的传递。

渔民通过世代口耳相传的方式,将他们的渔业技艺传承给后代。

这种传统方式的传承,使得海洋渔业的技术和技艺得以保存和发展。

二、技艺与工艺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还体现在其技艺和工艺方面。

渔民在长期的捕鱼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这些成为他们行业的宝贵财富。

渔民的技艺包括鱼网编织、船只驾驶、渔具制作等方面。

其中,鱼网编织是独特的技艺,需要经验和耐心。

渔网制作的工艺精湛,发挥了不同的网眼大小和网线密度,以适应不同种类鱼类的捕捞。

船只驾驶也是一种重要的技艺。

渔船的驾驶员需要熟悉海洋的气候、潮汐、暗礁等情况,掌握准确的航线和航速,确保安全又高效的捕鱼。

此外,渔业工艺中还包括鱼类加工和干制等环节。

通过将鲜活的鱼类进行加工,制作成鱼干、鱼鳔等产品,延长了鱼类的保鲜期,并丰富了渔产品的种类。

三、信仰与仪式在海洋渔业文化中,信仰和仪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渔民常常在出海之前举行祭海仪式,祈求海神的庇佑和平安。

这一传统仪式既是对海洋的尊重,也是对渔民自身安全的祈盼。

另外,渔民还会选择特定的日子进行出海捕鱼,认为这些日子具有吉利的象征。

在农历的一些特殊节日或者传统节日,渔民们也会举行祭祀仪式,感谢上天和海洋的恩赐。

这些信仰和仪式的传承,为海洋渔业注入了一种神圣的氛围,也使得海洋渔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总结: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记录了人类对海洋的敬畏之情。

百年中国渔文化研究特点评述

百年中国渔文化研究特点评述

百年中国渔文化研究特点评述李 勇(苏州市职业大学 管理系;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苏 苏州 215104)提要: 1906—2006年百余年间,基于民生问题的中国渔文化在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研究内容,既包括渔业生产方式和渔民生活、习俗、信仰等,又将海防、环保、市场和公司制度、渔村建设以及水产教育科研等纳入研究视野。

灵活运用其他社会学科研究方法,促进渔文化研究的发展。

这些研究丰富了中国龙文化。

关键词: 百年;中国渔文化;研究特点;评述中图分类号: K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9)06-0095-04 “渔文化”是“文化”(c u l t u r e)的一个子概念,内容包括鱼类捕捞、养殖(p i s c i c u l t u r e)、渔获物加工等渔业生产方式,也包括渔民独特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内容。

渔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近代“渔文化”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很多学者认为,渔文化研究仅仅局限于渔业生产和渔民生活的领域其价值是有限的,渔业发展和渔民队伍的强大对于维护国家海防安全、水资源环境保护、开发渔村旅游文化资源等意义重大。

在制度层面,有关学者肯定了近代市场制度、渔业公司制度以及渔业合作社制度,认为这些制度的创新能有效地减少渔业经济的“负外部效应”,对于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渔民自身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这些研究扩大了渔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渔文化的发展。

一、20世纪初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渔文化研究著述特点中国近代第一部渔文化专著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上海江浙渔业公司铅印的《中国渔业历史》一书。

作者沈同芳,江苏武进人。

该著作是他在江浙渔业公司任职期间,为提倡新式渔业而写成的。

沈同芳认为中国渔业的发展历史,古代尚无专史,所以他提出:“渔古无专业,故亦无专史”。

①本书分“前代渔史总论”、“渔界总论”、“渔业公司”、“渔业设官”、“渔捞”、“制造”、“养殖”和“水产”8个部分。

渔业研究报告

渔业研究报告

渔业研究报告渔业研究报告摘要:本文对渔业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分析了渔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通过对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出了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指导。

一、引言渔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可忽视。

但是,当前我国的渔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破坏等,亟需解决。

二、渔业的发展现状当前,我国的渔业产业规模庞大,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但是,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三、面临的问题1. 资源过度开发:由于渔民的过度捕捞,一些渔业资源出现了严重的衰退现象。

2. 生态环境破坏:渔业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影响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解决方案1. 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建立科学的资源管理制度,限制资源的开发,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对渔业活动的监管力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推动渔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渔业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渔业生产效益。

五、渔业可持续发展建议1. 提高渔民的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强渔业生产的科学管理。

2. 鼓励渔民进行农渔结合、渔业多元化经营,减少对某一渔业资源的依赖。

3. 加强对渔业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4. 加强渔业科研,推动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提高渔业的现代化水平。

六、结论渔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但目前面临诸多问题。

通过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推动渔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加强渔民的培训和教育,推动渔业的科学管理,并加强渔业科研,提高渔业的现代化水平。

试论渔文化、鱼文化与休闲渔业

试论渔文化、鱼文化与休闲渔业

三、休闲文化
同时,人们也应该更加和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休闲文化传统和特色,以更 好地领略和享受休闲文化的魅力。
标题:21世纪:休闲经济、休闲 产业与休闲文化的交融
标题:21世纪: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与休闲文化的交融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 未有的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就是休闲经济、休闲产业和休闲文化的 崛起。这三者不仅彼此相互影响,而且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
部分三: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
主题公园模式:建设以渔文化为主题的公园,集科普、观赏、娱乐于一体, 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体验。
部分三: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
乡村旅游模式:结合渔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开发农家乐、渔家乐等休 闲项目,吸引城市游客。
部分三: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
二、休闲产业
二、休闲产业
休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而产生的产业集合,包括旅游、娱乐、 体育、文化等众多领域。在当代社会中,休闲产业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 组成部分。
二、休闲产业
1、定义与类型:休闲产业是指在人们的休闲时间里所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的 总称。它涵盖了旅游、体育、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产 业体系。
部分一: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和 市场需求
部分一: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渔业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 的消费趋势。人们渴望从繁忙的城市生活中解脱出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 宁静的乡村生活。因此,各地的渔村、渔港和渔市场逐渐成为了人们休闲旅游的 热门目的地。
鱼文化还涉及鱼与人类社会的精神层面关系。例如,不少民族将鱼视为繁荣、 富足的象征,或用鱼形象来寓意幸福、美好等。此外,鱼类在艺术、文学、宗教 等领域也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鱼文化在人类文明中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人 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渔业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调研

渔业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调研

渔业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调研渔业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调研是一体化考察渔业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如何通过旅游开发来推动渔业文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

以下是对渔业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调研的内容概述:调研内容1.渔业文化特点与价值:研究渔业文化的独特性、历史价值、社会意义和艺术特点。

分析渔业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渔业文化传承现状:调研渔业传统技艺、习俗、节庆等的传承情况。

评估渔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效和存在问题。

3.旅游开发与渔业文化的结合:考察旅游业如何带动渔业文化的传播和保护。

分析旅游开发对渔业文化传承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4.成功案例研究:调研国内外成功将渔业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的案例。

总结这些案例的经验和启示。

5.旅游产品与服务创新:探讨开发具有渔业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研究如何通过创意产业将渔业文化转化为旅游吸引物。

6.政策与环境支持:调研政府对渔业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政策扶持。

分析有利于渔业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环境因素。

7.社区参与与社会效益:研究社区在渔业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中的参与情况。

评估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就业、收入增长等。

调研方法1.文献综述:收集和分析相关的书籍、学术论文、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

2.现场考察:前往渔业社区、文化遗产地、旅游景点等进行实地考察。

3.访谈与问卷:对渔民、游客、政府官员、文化专家等进行访谈。

设计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渔业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看法。

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揭示渔业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关键问题。

5.案例研究:选取典型的成功案例,深入分析其渔业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成功因素。

通过上述调研内容和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渔业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有助于促进渔业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摘要:海洋渔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产业之一,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启示。

本综述主要关注海洋渔业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渔业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发展以及海洋渔业管理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 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目前,资源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捕捞量统计、生物学参数计算和模型预测等。

其中,基于统计学方法的资源评估与管理模型较为成熟,但在面对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时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此,发展基于生态学原理的资源评估方法是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2. 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管理通过建立渔业保护区、禁渔期和渔业许可制度等,可以有效限制过度捕捞,保护渔业资源。

此外,发展科学的养殖技术和引进海洋渔业新物种,也是提高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二、渔业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发展1. 渔业船舶与装备技术近年来,渔船建设领域出现了一些创新技术,如高性能渔业船舶设计、智能化装备应用和渔具技术改进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渔捞成本。

2. 渔业智能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渔业数据的采集、监测和分析,提高捕捞效率和资源管理水平。

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渔场巡护、应用智能渔具进行定位和作业等,都是实现渔业智能化的重要应用。

三、海洋渔业管理与政策1. 渔业资源管理政策政府在渔业资源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渔业配额管理制度、渔业许可证制度和禁渔区划设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促进了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 渔业管理技术与模型建立科学的渔业管理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帮助渔业管理者进行资源评估、渔场布局和渔业管理决策等。

例如,基于GIS和遥感技术的渔场评估模型,能够分析渔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分布情况,为渔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百年中国渔文化研究特点评述

百年中国渔文化研究特点评述

百年中国渔文化研究特点评述
百年中国渔文化研究特点评述
中国渔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就有相关的记载。

自20世纪初起,人们开始把政治、社会等观点融入到渔文化研究中,使渔文化研究百年来不断发展壮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渔业研究的知识体系出现了巨大变化,渔文化研究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以致于现在有一种新的渔文化研究形式正在实现。

百年来,中国渔文化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从历史研究角度进行渔文化研究。

百年来,中国近现代史学者研究了渔业的历史现状,收集并研究了渔业文献,开展了许多渔业史上有影响的研究,在渔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是从蓝色经济角度来审视渔文化研究。

近年来,随着蓝色经济的发展,渔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学者从蓝色经济角度来研究渔文化变迁,为渔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

三是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中国渔文化。

近几十年来,中国渔文化研究已经发展到以社会文化学的观点来研究中国渔文化,探讨关于渔民的社会文化特征、渔民族文化发展对渔业的影响,以及渔民如何对渔业发展作出贡献等等。

四是从现代渔业文化角度研究中国渔文化。

当前,渔业文化研究不仅要考察渔业发展及渔民特有文化方面的内容,还要考察渔业与渔民之间的联系,研究渔业和渔场资源的利用,以及渔业文化发展对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的重大影响等等。

总的来说,百年来中国渔文化研究方面有着许多不同的研究,从起源、发展、转型、发展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

渔文化研究不仅使我们对中国渔业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还为渔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养殖渔业工作综述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养殖渔业工作综述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养殖渔业工作综述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一、引言养殖渔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对于满足人们对于海鲜产品的需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对养殖渔业工作进行综述,同时针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以探索该行业的发展潜力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二、养殖渔业的现状养殖渔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国内海鲜产品供应的主要来源。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养殖渔业的产量在过去五年中稳步增长,出口量也逐年增加。

养殖渔业的主要产品包括鱼类、虾类和贝类等。

目前,中国的养殖渔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

养殖企业采用现代化的养殖设施和技术手段,提高了养殖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

此外,养殖渔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饲料生产、渔具制造等,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然而,养殖渔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水质污染对于养殖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其次,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需要更加注重品质管理。

此外,养殖业的规模和效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

三、养殖渔业的发展趋势1. 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养殖渔业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通过应用新技术,提高渔场和养殖设施设计,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加强养殖过程中的监管和管理,保证养殖活动的可持续性。

2. 优化品种选择养殖渔业将会更加注重品种的选择和培育。

通过遗传改良和育种技术,选育出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3. 加强营养管理养殖渔业将会更加注重营养管理,通过科学的饲料配方和喂养技术,提高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提高肉质品质。

4. 引入新技术养殖渔业将引入新技术,如远程监控、人工智能等,提高养殖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

通过精确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5. 拓展渔业产业链养殖渔业将会进一步拓展渔业产业链,从养殖、加工到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通过深加工和创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渔业研究报告

渔业研究报告

渔业研究报告
渔业研究报告
一、引言
渔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也是许多沿海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渔业现状,本次研究对我国渔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二、背景介绍
我国是一个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拥有着无数的渔港和大片的渔场。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障渔业的关键。

三、渔业资源分析
根据数据统计,我国渔业资源主要包括近海渔业资源和远洋渔业资源。

近海渔业资源主要包括鱼类、虾蟹、贝类等,而远洋渔业资源则主要是大型鱼类。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捕捞和过度捕捞,我国的渔业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许多重要的渔场已面临枯竭。

四、渔业生产状况
目前,我国渔业生产规模庞大,年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然而,由于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渔业资源枯竭,我国渔业生产存在一定的问题。

此外,我国在渔业加工和出口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五、渔业政策和措施
为了保护我国的渔业资源,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渔业政策和措施。

例如,限制远洋渔业的捕捞量,鼓励渔民采用环保的
捕捞方式,以及推广渔业科技等。

六、渔业可持续发展
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渔业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为了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重要的措施,例如加强渔业管理,推广渔业科技创新,提倡环保捕捞方式等。

七、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我国渔业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提升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渔业资源保护问题,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渔业政策,促进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渔文化普查总结

渔文化普查总结

渔文化普查总结引言渔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还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渔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渔文化普查工作。

本文将对渔文化普查的总结进行梳理和回顾。

一、渔文化普查的背景和目的渔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我国决定开展渔文化普查工作。

其主要目的包括:1.实现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2.保护渔业文化遗产,传承渔民智慧和技艺;3.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增加渔业文化的认知度,提升国内外观光游客的兴趣。

二、渔文化普查的内容和方法渔文化普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渔业资源调查:对全国各地的渔业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包括渔业生物多样性、渔业资源分布、渔业生产情况等;2.渔民生活和民俗调查:深入渔村,了解渔民生活方式、民俗习惯、传统工艺等;3.渔业文化遗产调查:对传统渔业技术、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和记录;4.渔业经济状况调查:全面了解渔业的经济收入、就业状况等。

为了完成上述调查内容,渔文化普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传统技艺展示等。

三、渔文化普查的成果和意义通过对渔文化普查的广泛开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1.渔业资源调查结果为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通过对渔业资源的详细调查和评估,能够更好地制定保护措施和管理规划。

2.渔民生活和民俗调查记录了渔民的智慧和传统文化。

这些调查结果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渔民的技艺和知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3.渔业文化遗产调查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基础材料。

对传统渔业技艺和文化遗产的调查和记录,为景区开发和旅游推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4.渔业经济状况调查为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

通过全面了解渔业的经济状况,政府能够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渔文化普查的开展意义重大。

一方面,它对于保护和传承渔业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渔文化普查的数据和结果,还能够为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渔业调研报告总结

渔业调研报告总结

渔业调研报告总结渔业调研报告总结本次渔业调研报告主要分析了当前渔业行业的发展状况、问题和未来趋势。

通过对渔业资源、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我国渔业资源丰富,但存在持续恶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近年来,渔业资源的减少和捕捞压力的增加已经成为我国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次,渔业政策的实施对渔业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国政府通过推出一系列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渔业保护区的设立、禁渔期的实施以及渔业管理制度的完善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提升我国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执行和监管不力。

再次,当前我国渔业行业存在着多种问题。

首先,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导致了过度捕捞和资源消耗。

这是由于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渔业捕捞为主,缺乏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此外,渔民收入不稳定、渔业保护区划定不科学、捕捞工具污染环境等也是当前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最后,渔业行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机遇和挑战。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以及渔业市场的不断扩大,渔业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在渔业科技创新、优化渔业产业链、构建渔业管理体系等方面也存在着大量的机会。

然而,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这包括不合理的捕捞方式、水域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渔业业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也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推动渔业科技创新、改革渔业管理体制、提高渔民收入水平等。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够实现我国渔业行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长江渔文化普查工作总结

长江渔文化普查工作总结

长江渔文化普查工作总结近年来,长江渔文化普查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对长江流域的渔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我们对长江渔民的生活、传统技艺、信仰习俗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为保护和传承长江渔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此,对长江渔文化普查工作进行总结如下:首先,通过对长江流域各地的渔村进行实地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长江渔民的生活状态和传统文化特色。

长江流域的渔村自古以来就是渔民们的家园,他们依靠长江捕鱼为生,形成了独特的渔文化。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传统的渔民生活方式和技艺,如渔网编织、船工技术、渔具制作等,这些技艺不仅是长江渔民的生活方式,更是长江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我们对长江渔民的信仰习俗进行了深入研究。

长江流域的渔民们有着独特的信仰观念和宗教习俗,他们崇拜江神、渔神等水神,认为长江是神灵的家园,因此在捕鱼和出海前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渔获丰收。

这些信仰习俗不仅反映了长江渔民的宗教情感,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最后,我们还对长江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长江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建议加强长江渔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设立渔文化展览馆、举办渔文化节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长江渔文化,同时对渔民进行相关技艺和传统知识的传承培训,确保长江渔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总之,长江渔文化普查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长江渔文化的机会,也为长江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们相信,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长江渔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中国淡水渔文化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淡水渔文化问题研究综述

专题策划 / Special Subject Planning具有丰富的内涵、多元化的功能和重要的传承价值。

学术界对渔文化内涵的界定尚不统一。

有的学者将渔文化等同于渔业文化,认为两者基本同义,是以渔业生产为中心的文化总称[1-2]。

有的学者认为渔文化是渔业文化的一个分支,将渔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受到渔业影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4]。

有的学者从广义上界定,渔文化是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经济水生生物、人与渔业、人与人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具有流转性和传承性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的成果总和,既包括地表遗留痕迹,又包括各种文学、艺术、民间工艺,还包括渔民长年累月积淀而成的特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追求等[5-8]。

还有的学者从哲学视角理解渔文化,认为它蕴含着“与鱼共生”“人鱼和谐”的思想内涵[9-10]。

即便如此,大家却都公认,渔文化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还具有不可估量的观赏与审美价值、文学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和社会价值。

1.1从金鱼到锦鲤、观赏鲤鱼——观赏与审美价值我国最早的观赏鱼当属金鱼。

金鱼作为观赏鱼养殖和传播与佛教的中国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佛教宣扬放生可使人消除罪孽和代表了向善之心,于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庙及其放生池越来越多。

到了唐宋时代,达官显贵家庭饲养红鲫鱼渐渐形成风气,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养殖金鲫鱼的职业,名为“鱼把式”或“鱼儿活”,金鲫鱼养殖的专业化使得原为上流社会所独享的金鱼观赏逐渐开始走向了寻常百姓家。

到了明代中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使得金鱼养殖繁殖和鉴赏上升为理论。

民国时期金鱼养殖起起落落,抗战胜利时约有40个品种。

新中国成立以后,金鱼品种大为增加,1958年有154种,到今天已经有300多种,成为数十亿元的大产业,每年有金鱼选美活动数十场,金鱼养殖者数百万人。

沈伯平[11]认为,金鱼被广泛应用于年画、雕刻、刺绣、彩绘等各类工艺,文化艺术形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业文化和传统知识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业文化和传统知识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业文化和传统知识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越来越重视。

作为海洋资源的重要利用方式之一,渔业文化和传统知识在海洋渔业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海洋渔业工作中渔业文化和传统知识的重要性,并介绍其在渔业经营、渔业管理和渔业传承中的应用。

一、渔业文化的重要性渔业文化是海洋渔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渔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海洋渔业从业者通过生活、工作和交往中形成了独特的渔业文化,包括渔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信仰和习俗等方面。

渔业文化凝聚了渔民对大海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也使他们认识到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渔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纪念,更是一种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渔民通过代代相传的渔业文化,掌握了丰富的渔业经验和技能。

他们熟悉海洋生物的习性、迁徙规律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掌握了渔船操作和渔网运用的技巧,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保障渔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渔业传统知识的应用1. 渔业经营渔业传统知识在渔业经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渔民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能够根据季节、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来选择最佳的渔场和捕捞方法。

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出海、什么时候回港,以及如何运用渔具来获得最丰富的渔获。

此外,渔业传统知识还能够帮助渔民识别有毒或保护动物,降低无用渔获和损失。

例如,渔民可以根据鸟类的活动和鱼群的迁徙来判断渔场中是否有大型鱼类,避免无效的捕捞。

这些传统知识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捕捞效率,还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 渔业管理渔业传统知识也对渔业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渔民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能够感知和监测渔场资源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他们通过观察鱼群数量、体型和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判断资源的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利用能力,从而调整渔业行为和捕捞方式。

另外,渔业传统知识还能够帮助渔民识别和应对各种海洋灾害,如台风、地震和海啸等。

渔民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可以提前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障自身和渔船的安全。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文献研究概述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文献研究概述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文献研究概述摘要:在中国的大农业中,渔业的国际化程度最高,其中海洋渔业的发展大大的推动了中国整个渔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海洋渔业”荒漠化”现象严重。

本文正是基于海洋渔业在海洋产业,中国农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概括综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海洋渔业的研究,希望能够给海洋渔业的改革带来帮助。

关键词:海洋渔业;产业改革;海洋渔业内部转型;一、海洋渔业的含义和特征(一)、海洋渔业的含义人们通常把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产品保鲜加工业定义为狭义的海洋渔业,而把以上三个部门为中心而延伸到的渔船、鱼网制造、拦鱼、过鱼工程以及水产科研、教育、推广、管理、服务等辅助生产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成为广义的海洋渔业。

(二)、海洋渔业以及海洋渔业经济的特征马歇尔(a.marshall,1890)认为农产品以及鱼类的供给是持久不断的水流,水产资源属于典型的自律更新资源。

j·s穆勒对于渔业问题又作了如下的叙述:”海洋渔业的确是取之不尽的大自然的恩赐。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鱼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以至许多海洋鱼类过度捕捞,濒临灭绝,经济鱼类大幅度减少,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1、海洋渔业的特点海洋渔业作为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也有着其固有的特点:①资源的共性;②水域的独占性;③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2、海洋渔业经济的特征海洋渔业经济,是海洋渔业经济现象的总称,在生产、消费、流通、价格形成、资本等方面除了具有和一般经济共同的现象外,还具有不少反映海洋渔业特点的特有现象。

作为海洋渔业经济的特点的要素,清光照夫(1996)列出了受海洋渔业资源的制约和渔获物的易腐性这两点。

二、中国海洋渔业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一)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现状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由沿海省份组织生产,海洋捕捞业主要结构从1978年以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外海渔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85年的远洋渔业起步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迅猛发展,产量增加极快,滩涂、港湾近海三类海水养殖区产量都增加很快。

渔业文化研究综述

渔业文化研究综述

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9月下半月刊渔业文化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文化之星,在人类的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

它不仅能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而且能够推动渔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渔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渔民的需求,渔民们发展渔业旅游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人们对旅游休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由此可见,休闲渔业旅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成为一种时尚。

而对渔业文化的研究可以说对休闲渔业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渔业文化的概念含义关于渔业文化的概念,学者们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渔业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受到渔业影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渔业文化同样具有类似的发展特质,其核心理念是指以捕鱼生产为主轴,以捕鱼行为所派生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为支点,涵盖物质世界和精神生活的文化总和。

(三)渔业文化,广义而言是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经济水生生物、人与渔业、人与人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关系与成果。

比如有关渔神信仰、渔船渔具、渔歌、渔号子、渔风渔俗、渔业伦理、渔业法规与制度等文化事项。

狭义而言,渔文化主要指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上述三种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渔业文化是指人类在渔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同其它文化一样,渔业文化同样具有丰富的内容,渔业文化不仅包含鱼文化,而且包括有关贝类、蟹类、虾类、藻类等其他渔业经济生物的文化事项。

二、渔业文化的分类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渔业文化的分类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渔业文化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按地理位置不同进行分类中国的渔业文化按照地理位置不同可以分为海洋渔业文化和内陆渔业文化两类。

1、海洋渔业文化按照前文对渔业文化的定义,可以将海洋渔业文化定义为:人类在海洋中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中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古诗词中的渔文化现象研究及其对当今渔业的积极作用》

《古诗词中的渔文化现象研究及其对当今渔业的积极作用》

《古诗词中的渔文化现象研究及其对当今渔业的积极作用》一、引言渔文化自古以来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充满了丰富的渔文化现象。

这些诗词既表现了渔民的生活状态、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又反映出深厚的渔文化精神内涵。

通过对古诗词中渔文化现象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渔文化对当今渔业乃至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以及如何在当代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

二、古诗词中的渔文化现象(一)渔文化的表现方式在古代的诗文中,渔文化往往通过描写渔民的生活场景、劳动场景、精神面貌等来表达。

这些诗歌形象地描绘了渔民的劳动过程、捕鱼技巧、生活环境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激之情。

(二)渔文化的特点渔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生态性、历史性等特点。

不同的地域和时代,渔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比如江南水乡的渔船文化、东北湖海的捕鱼技艺等,都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渔文化特色。

三、古诗词中渔文化对当今渔业的积极作用(一)提高渔业技术古诗词中往往能反映出古人对于捕鱼技术的理解与创新,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解读与传承,对于提升当代渔业技术具有积极作用。

如《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所描述的垂钓技巧,至今仍对现代钓鱼技术有着重要的启示。

(二)增强渔业文化自信古诗词中的渔文化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观念,通过对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可以增强渔业人的文化自信,激发渔业人的工作热情。

(三)促进渔业旅游发展渔文化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通过对古诗词中渔文化的挖掘与展示,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渔业旅游的发展。

比如利用渔村文化、渔船文化等资源,开展渔业旅游项目,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

四、如何在当代利用古诗词中的渔文化资源(一)加强对古诗词中渔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通过对古诗词中渔文化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内涵与价值,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同渔文化。

(二)将渔文化与现代渔业相结合将古诗词中的渔文化与现代渔业相结合,利用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提升渔业产业的附加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业文化研究综述作者:李平邴建峰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9期渔业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对现今社会的启迪不可小觑。

本文对渔业文化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概述,内容涉及到渔业文化的定义及其分类等,另外也介绍了几种独特的渔业文化。

在文末提出了国内渔业文化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渔业文化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文化之星,在人类的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

它不仅能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而且能够推动渔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渔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渔民的需求,渔民们发展渔业旅游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人们对旅游休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由此可见,休闲渔业旅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成为一种时尚。

而对渔业文化的研究可以说对休闲渔业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渔业文化的概念含义关于渔业文化的概念,学者们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渔业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受到渔业影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渔业文化同样具有类似的发展特质,其核心理念是指以捕鱼生产为主轴,以捕鱼行为所派生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为支点,涵盖物质世界和精神生活的文化总和。

(三)渔业文化,广义而言是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经济水生生物、人与渔业、人与人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关系与成果。

比如有关渔神信仰、渔船渔具、渔歌、渔号子、渔风渔俗、渔业伦理、渔业法规与制度等文化事项。

狭义而言,渔文化主要指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上述三种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渔业文化是指人类在渔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同其它文化一样,渔业文化同样具有丰富的内容,渔业文化不仅包含鱼文化,而且包括有关贝类、蟹类、虾类、藻类等其他渔业经济生物的文化事项。

二、渔业文化的分类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渔业文化的分类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渔业文化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按地理位置不同进行分类中国的渔业文化按照地理位置不同可以分为海洋渔业文化和内陆渔业文化两类。

1、海洋渔业文化按照前文对渔业文化的定义,可以将海洋渔业文化定义为:人类在海洋中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中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海洋渔业文化涉及到沿海渔民生活、海洋渔业生产、海上贸易交通及有关海洋的口头文学、心意民俗等诸多领域。

中国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因此中国的沿海地区也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所以各沿海地区的海洋渔业文化也不尽相同。

但是总体上我们还是可以将海洋渔业文化分为海洋生产文化、渔家生活文化、海洋信仰与禁忌、海洋民间节庆文化等。

海洋生产文化主要包括:海洋渔业生产工具、海上作业制度、生产口号等。

渔家生活文化则有:衣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习俗文化以及行旅文化等。

海洋信仰主要是指渔民对海洋神灵的信仰。

龙王就是中国渔民最早崇信的海神。

另外还有对妈祖、瘟神等海神的崇拜。

而且一些地区还有其独特的海洋生物信仰。

如山东蓬莱一带信奉“老赵”,即鲸鱼,又称“老人家”、“赶鱼郎”。

渔汛期鲸鱼在海中追食鱼群,渔民随其后撒网,一定会有收获,渔民以为遇到了财神,这样正迎合了民间信仰的财神赵公明,所以称“老赵”。

闽南地区也有蛇崇拜,《史记》中即有记载:“常在水中,故断其发,纹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其伤害也。

”闽人断发纹身,正是出于对蛇的崇拜。

海洋禁忌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告诫人们应该禁止同某些“神圣”的东西或“不洁”的人和事物接近,以避免招致祸灾。

渔家禁忌是为了祝吉去凶,这些民俗信仰的物质基础正是海上艰险作业本身。

海洋民间节庆文化主要是指一些特殊的节日文化如蓬莱的渔灯节、舟山的国际沙雕节、象山的开渔节等。

2、内陆渔业文化与海洋渔业文化对应内陆渔业文化可以定义为:人类在内陆江、河、湖、泊等水域地区从事渔业生产活动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在我国内陆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江河湖泊,而当地的人们利用其优越的资源从事渔业生产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也就相应的产生了其各具特色的渔业文化。

这些各具特色的内陆渔业文化可分为渔业生产文化、渔家生活文化、信仰与禁忌、民俗节庆文化等。

渔业生产文化主要涉及生产工具、生产作业制度以及生产口号等。

渔家生活文化主要有衣饰文化、饮食文化、交通文化、居住习俗、口头文学以及舞蹈游戏等。

在原始时代,人们相信世间万物都有魂灵,认为江有江神、河有河神,因此就产生了强烈的崇拜思想。

后来也就逐渐的积淀成了独特的信仰崇拜文化。

如很多地区都有祭祀妈祖的习俗。

与信仰有关的还有渔业文化禁忌:如吃鱼籽时,不能说“我一口怎么吃这么多鱼”。

捕鱼时,切忌说“船翻了”之类的话。

吃鱼时,也不能随便说“把鱼翻过来”等等,否则会被认为是断了大家的财运,或被认为不吉利。

民(二)按渔业客体种类分按照渔业客体种类可以将渔业文化分为鱼文化、贝类文化、珍珠文化、蟹文化等。

1、鱼文化鱼文化是渔业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关于鱼文化著名民俗学家、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给出了最为系统、完整的描述。

他认为鱼文化“系指以人类有关鱼的认知、阐释、幻想、沟通等精神与心理活动为主的精神文化,具有突出的哲学的、审美的、信仰的成分。

它不仅以无形的精神形态存在,例如鱼的神话、传说、巫术、禁忌等,而且也以静态的物质形态和动态的风俗活动而显现出来,例如各种鱼的文化造物和社会习俗与仪典等。

作为鱼的观念的再现,‘鱼文化’超越了对食物资源的简单追求,鱼往往作为某种理念或信仰的符号,具有果腹之外的象征意义”。

2、贝类文化贝类文化也是渔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采集贝肉作为食物。

在人类早期社会贝类曾充当最早的货币,被广泛使用。

如《说文·贝部》中:“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而且贝类与宗教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双壳类中的砗磲就被列为佛经七宝(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珍珠”,不同佛教经典中的七宝可能有些差别)之一。

俗称凤尾螺、神法螺的大法螺以其高贵神奇的外形,以及其用作鸣器时发出的悠扬浑厚的号角声,被视作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也是藏传佛教的神圣供品。

伊斯兰教信徒每年都要到圣地麦加朝觐,是时每人的颈项上都须挂一串新制的马蹄螺串珠,以示虔诚之意,年年如此。

以贝类为原形的艺术创作也层出不穷。

从贝壳中,建筑师、画家、工艺师们获得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即以数枚叠加的贝壳为造型,这一奇特的构思使其成闻名于世的建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贝类拥有着某种难以尽说的文化色彩。

无论是新石器晚期的仰韶半坡彩陶文化(距今7000年)和黑陶文化(距今4600年)中,还是诸多贝丘遗址(距今7400年至4000年)中,都能反映出这种文化线索。

3、珍珠文化珍珠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与珍珠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珍珠文化主要包括:珍珠历代的采珠活动与采捞方法、多神崇拜与祭祀活动以及有关珍珠的传说典故等。

珍珠具有悠久的历史:澳洲和美国的地质学家最近发现,在距今约2亿年前,就有了珍珠这种生命体,他们在石灰岩中发现了珍珠的化石标本,经考证,确定其生存年代是三叠纪,这些珍珠残骸的碎片是有叠状鳞片的痕迹。

我国自古就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环北部湾地区所产的珍珠就是典型的南珠。

该地区的珍珠文化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该地区自先秦两汉时期就已有采珠活动产生,知道现在从未停止过。

在此过程中,人们也创造了大量的采珠工具与采珠方法。

在秦汉至唐宋,人们采捞珍珠方法主要是拣拾、潜水和以绳系身采捞,方法较为原始,采捞工具除了船只外,仅是竹篮、绳子而已。

明清时期除了沿用早期的传统方法外,还出现了用锡制弯管进行水中呼吸、耙网和扬帆兜取等方法采珠。

采珠技术大大进步。

明清时期的采珠工具除了船只外,则有耙网、珠刀、大桶、瓦盆、油铁木柜等。

这里大海茫茫,风浪莫测,种种自然灾害和海中鲨鱼、毒蛇的攻击给采珠活动造成很大的威胁,使人们产生了种种畏惧心理,只好求助于冥冥中的种种神灵,由此出现了许多与采珠民生产和生活有关的神灵崇拜和祭祀活动。

多神崇拜和祭祀活动主要有:海神崇拜、龙崇拜、雷神崇拜、飓风神崇拜、天妃崇拜、伏波神崇拜以及孟尝神崇拜等。

4、蟹文化文化是精神财富,也是社会物质文明的体现。

蟹文化泛指人们对蟹的一些认识,包括利用。

蟹是一种颇有个性的动物,腿多名也多。

宋代傅肱的《蟹谱》载:“蟹,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以其行声,则曰郭索;以其外骨,则曰介士;以其内容,则曰无肠。

”雅号也多,有“铁甲将军”、“无肠公子”、“横行勇士”、“含黄伯”等。

我们可以将蟹文化分为蟹之喻、蟹俗语、蟹谚语、蟹馔、蟹诗、蟹画、蟹联、蟹谜及蟹传说等九个方面。

蟹之喻:螃蟹坚甲利足,横行逞凶;常借用于骂民贼、贪官。

蟹俗语有牛吃蟹、老蟹、撑脚蟹、大闸蟹坐飞机——悬空八只脚等。

蟹谚语有“九雌十雄”、“九月团脐,十月尖”、“立了冬,影无踪”、“小雪前,闹踵踵”等。

蟹馔比较有名的有天津的“金钱紫蟹”、“熘蟹黄”,广州的“芙蓉蟹片”、“脆皮炸蟹螯”、“姜葱炒肉蟹”,山东的“蟹黄鱼翅”,江苏扬州的“蟹肉狮子头”、“蟹黄汤包”,镇江的“清炖蟹粉狮子头”,浙江的“敦煌斗蟹”等。

我国历代文人骚客也都留有咏蟹的诗句,如苏东坡的“但愿有蟹无盐州”,黄山谷的“一腹金相玉质,两螯秋江明月”,曹雪芹的“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凹红脂块块香”,陆游的“蟹脂暂擘馋诞堕,酒绿初倾老眼明”等。

关于蟹联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清代末年,松江知府出了一个上联:“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两江总督张之洞以螃蟹为题,对了一个绝妙的下联:“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民间的蟹谜语也是俯拾皆是,如“身披盔甲,目中无人,手举钢刀,一向横行”等。

关于蟹的奇闻趣事也不少。

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关中无螃蟹,偶收得一蟹,怖其恶,以为怪物,人家每有病症者,则借去悬门户”;接着他开玩笑说:“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三)按民族分类按民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少数民族渔业文化与汉家渔业文化。

少数民族渔业文化是指少数民族在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比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渔业文化有达斡尔族、赫哲族、京族等。

少数民族的渔业文化往往都会有其区别于汉族的独特文化色彩。

比如赫哲族寓教于乐的叉草球游戏就是赫哲族所独有的一种渔业文化。

京族至今还保留着的“见者有份”的“寄赖”习俗也是京族的一种具有其独特民族文化色彩的渔业文化。

当然汉族也有其形式独特的渔业文化。

各种渔船、渔具,独具风采的渔谣、渔歌、渔谚,与众不同的渔家服饰,奇特的婚丧嫁娶等等都是渔业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