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1、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2、阏与之战阏与之战,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
赵将赵奢率军救赵,出奇计,终于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
《括地志》以为在铜鞮县。
涅县、铜鞮县均为沁县古称。
3、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4、鄢陵之战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生的战争。
在战争中,晋国军队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长期争霸中原的楚国及其联盟郑国的两国联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
晋国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
鄢陵之战是春秋战国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5、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
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
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
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许多精彩的战役。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几场重要的战役,其中包括楚国与吴国的合作、齐国与韩国的联盟、秦国与赵国的较量以及赵国与燕国的对抗。
一、楚吴联军围攻齐国(公元前506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吴国合作,共同围攻齐国的一场重要战役。
楚国和吴国在该战役中派出大量兵力共同进攻齐国,最终攻克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并使齐国的势力大幅削弱。
二、齐韩联盟战胜鲁国(公元前341年)这场战役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与韩国联盟,联手对抗鲁国的一次成功战役。
齐国和韩国的联盟军队通过巧妙的战术和策略,成功击败了鲁国的军队,使得鲁国在地区霸主的争夺中处于劣势。
三、秦破趙赵与秦的较量(公元前260年)这场战役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次重要交战。
秦国派遣大军攻打赵国,双方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终秦国成功攻克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使得赵国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
四、赵燕之战(公元前295年)这场战役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与燕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对抗。
赵国与燕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均有胜负,最终赵国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和战术,击败了燕国,从而稳定了边境,巩固了赵国的势力。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充满着战火和动荡的时期,其中的许多战役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吴联军围攻齐国、齐韩联盟战胜鲁国、秦破赵与秦的较量以及赵燕之战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战役,它们在历史上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对于后来的政权更迭和国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战役也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复杂关系和残酷的战争环境,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参考。
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
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之一。
以下是战国七雄之间的一些主要战争:
1. 齐魏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齐国军队在马陵之战中击败魏国军队,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齐国强盛的标志。
2. 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国军队在长平之战中击败赵国军队,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秦国强盛的标志。
3. 齐燕即墨之战:公元前284年,齐国军队在即墨之战中击败燕国军队,这场战役是齐国复兴的标志,也是燕国衰落的开始。
4. 楚魏垂沙之战:公元前301年,楚国军队在垂沙之战中击败魏国军队,这场战役是楚国强盛的标志,也是魏国衰落的开始。
5. 秦楚蓝田之战:公元前312年,秦国军队在蓝田之战中击败楚国军队,这场战役是秦国强盛的标志,也是楚国衰落的开始。
这些战争不仅决定了战国七雄的命运,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1.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齐桓公,急于建立威信,冒然发兵攻打鲁国,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面对齐国的军事进攻,鲁庄公迅速动员,决心抵抗,而深具谋略的鲁国平民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在出征前,他询问庄公将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分赐给群臣,不敢独自享用。
曹刿指出,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
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很虔敬,祭祀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
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真感动神明。
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说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合情合理地予以处理。
曹刿这时才说,这样我们可以和齐国打仗了。
两军相对长勺,鲁庄公欲进攻,被曹劝止,曹刿在齐军三次擂鼓冲锋之后才擂鼓命令鲁军出击,一举将齐军击溃,庄公欲急于追击,曹刿说不可,在下车察看了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之后,才建议庄公追击。
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胜负的原因。
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而作气,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
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敌人。
至于追击,曹刿则说: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意图,怕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早期的一场经典战役,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
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辨证思想,给人以启迪。
2.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中原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的一场战争。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X。
这场战争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
早年晋文公重耳曾流亡楚国,受到过楚王的盛情款待,楚王问他:将来你要是当上了晋国国君之后会怎么回报我?晋文公回答:如果将来哪天我们两国的军队要是相遇,定当退避三舍。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春秋战国时期,七国纷争爆发了许多著名的战役,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邯郸之战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
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
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
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
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
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
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
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
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
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
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长平之战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
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本文是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1,e阏与之战,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2,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前262年-前260年,秦昭襄王44年) 3,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BC 353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4,阴晋之战,它是指周安王于十三年(这里指的是公元前389年),秦军为夺取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区,而动用大约超过50万的大军攻打魏国,而魏军则在名将吴起的率领下,在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5,马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6,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国郢都。
春秋时期著名战役
春秋时期著名战役从春秋争霸战争的全过程来看,从最初的结盟称霸,发展到灭国夺地;车战逐渐为步战所代替,并出现了水战、海战;战区扩大,从两国接壤地区推进到敌国腹地;战争时间更长,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春秋时期著名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时期著名战役1:北制之战(公元前718年)中原大国中首先崛起的郑国,积极向外扩张,出兵进攻临近的卫国。
卫国急忙调遣属国南燕的军队抗击郑国的进攻。
郑军北上,还未定出国门即遇到了南燕军队。
郑庄公派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三支军队从正面逼近燕军,吸引其注意力,另源公子曼伯、子元偷偷地迂回到燕军的侧后北制(今河南荣阳把水镇) 。
燕军不了解郑军的意图和部署,认为北制地形险要,放松了戒备,仍按传统正面进攻战法,专注正面之敌。
六月,曼伯、子元乘燕军不备,突然从背后发起进攻,大败燕军。
这是史书上首次记载迂回袭敌取胜的战例,一直是后世用兵的鉴戒。
2:北戎之战(公元前 714年)春秋初年,住在郑国北方的戎人,统称北戎。
周桓王六年(公元前714年),北戎趁中原各诸侯国混战的机会,南下攻郑。
北戎多步兵,机动灵活,郑国多车兵,受地形限制。
郑庄公伯敌人迂回袭击自己,征求大臣抗敌意见。
公子突认为:北戎兵装备虽轻,但不整齐,贪心很大,胜不相让,败不相救,主张用诱敌战术,设伏歼敌。
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挑选一部分兵力担任诱敌任务,派大夫祝聃(单)率主力分三处埋伏于敌必经之路。
交战后,郑军与敌稍作接触,即假装败退,并丢弃许多财物。
戎军前队见有利可获、遂紧迫不舍,于是被诱入包围圈。
郑伏兵突然发起进攻,将敌截成数段,全部消灭。
敌后队见前队被歼,争相逃命,郑军乘胜追击,大败戎军。
、3:襦葛之战(公元前 707年)春秋初年,周王室衰弱,郑国称霸中原。
郑庄公专横跋庭,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郑两国矛盾日深。
周桓王十三年 (公元前 707年) 秋,桓王调集陈、蔡、魏等国军队联合攻郑,战于襦葛(今河南长葛东北)。
春秋时代的五大战役
春秋时代的五⼤战役春秋时代的五⼤战役。
晋楚城濮之战(前633)、晋楚邲之战(前597)、晋楚鄢陵之战(前575)、秦晋崤之战(前627)和齐晋鞌之战(前589)。
1、晋楚城濮之战,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郑、许国攻宋,宋向晋求救。
次年晋军进攻楚的盟国曹、卫,楚军北上与晋军对垒于城濮(今⼭东鄄城西南)。
时晋军较弱,乃先击溃由陈、蔡军组成的楚军右翼,再设计击退楚军左翼,迫使楚军主⼒后退。
战后,晋⽂公成为霸主。
2、邲之战,⼜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次重⼤较量。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克释放,与楚结盟,共同抗晋。
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对付秦、楚两⼤国的挑战。
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受益者。
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率三军救郑,双⽅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楚军利⽤晋军内部分歧、指挥⽆⼒等弱点,⼜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适时出击,战胜对⼿,从⽽⼀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争中暂时占了上风。
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因为泌⽔⼊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可称为“两棠之役”。
如《吕⽒春秋·⾄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有《两棠之役》多种。
3、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的战争。
鄢陵之战是春秋战国经典战役之⼀,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争霸中原的强⼤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4、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晋秦争霸战争中的⼀场决定性战役。
周襄王⼆⼗五年(公元前627年),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隘道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1. 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时代:商末周初◆背景:周武王伐纣,商纣王暴政,民心尽失。
◆经过:周武王率领联军在牧野与商纣王决战,商军在战斗中发生了大规模叛变,最终商纣王兵败自焚。
◆结果: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封建制度初步形成。
2.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时代:战国时期◆背景:秦国与赵国争夺上党地区,双方爆发大规模战争。
◆经过:秦国大将白起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围困赵军,最终全歼赵国主力,赵国损失惨重。
◆结果: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进一步奠定统一中国的基础。
3.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时代:秦末起义◆背景:秦朝暴政引发各地起义,楚汉之争中项羽与秦军主力决战。
◆经过:项羽率楚军破釜沉舟,击溃秦军,极大鼓舞了反秦起义的士气。
◆结果:秦朝迅速瓦解,楚汉争霸开始。
4. 垓下之战(公元前202年)◆时代:楚汉战争◆背景:楚汉战争后期,刘邦的汉军与项羽的楚军在垓下展开决战。
◆经过:刘邦、韩信联合围攻项羽,最终项羽兵败,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结果:刘邦胜利,汉朝建立,中国再次实现统一。
5.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时代:东汉末年◆背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控制权,袁绍兵力优势明显,但曹操决心强烈。
◆经过:曹操利用计谋烧毁袁绍的粮草,彻底打垮袁绍的主力军。
◆结果:曹操统一北方,成为魏国的奠基者。
6.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时代:三国时期◆背景: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意图南下统一中国,刘备和孙权联合抵抗。
◆经过:孙刘联军利用火攻击溃曹操的水军,迫使曹操退兵。
◆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未能实现统一。
7. 夷陵之战(公元222年)◆时代:三国时期◆背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出兵伐吴,孙权则命陆逊防守。
◆经过:陆逊利用地形和火攻,击败了刘备的大军。
◆结果:蜀汉元气大伤,刘备去世,蜀汉从此由诸葛亮主政。
8.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时代:东晋时期◆背景:前秦皇帝苻坚大举进攻东晋,企图统一南北。
盘点春秋战国二十六次重要战役编年史,英雄辈出的时代
盘点春秋战国二十六次重要战役编年史,英雄辈出的时代郑国在余需葛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开启春秋争霸序幕。
2 .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鲁国以一比十人数比例打败齐国的战役,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成为春秋史乃至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3 .泓水之战(公元前643年)此战规模虽不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二流国家,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春秋时期4 .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此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是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
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5 .秦晋崤之战(公元前627年)崤之战是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隘道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此战是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 性战役。
本文导读:1W 需葛之战(公元前707年)6.邲之战(公元前597年)此战是晋、楚两国的一次著名会战。
楚军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因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7.鞍之战(公元前589年)此战是齐、晋两国之间的战争,是晋国执政卿士郤子为报齐国戏辱之仇而发起的,尽管晋国最终胜利了,但大大消耗了交战双方的实力。
8.麻隧之战(公元前578年)此战是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在秦地麻隧击败秦国的作战,该战役双方出动兵马达十八万人左右是春秋史上规模较大的战役。
9.鄢陵之战(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展开的战役,战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10.鸡父之战(公元前519年)吴国为夺取淮河流域的战略要地州来而发起的战役,在战争中,吴军抓住战机,灵活用兵,以情报与谋略配合作战、出奇制胜,大败楚军,夺取州来。
11.越灭吴之战(前510年至前475年)春秋末期吴和越之间进行的最后一次争霸战争,最终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越王勾践称霸,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春秋战国十大著名战争是什么
春秋战国十大著名战争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战争,其中十大著名战争影响深远!下面店铺给大家说说春秋战国十大著名战争是什么,供大家阅读!春秋战国十大著名战争:繻葛之战春秋初期,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各诸侯国。
郑庄公利用郑国财力充实、郑君三世充任王卿的优越条件,挟天子以令诸侯。
周王对庄公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逐步削弱其在王朝的权力,周、郑矛盾日益加深。
周桓王十三年,桓王免去郑庄公所任王朝卿士之职,庄公因此不朝见周王。
当年秋,周桓王统率周军,并征调陈、蔡、卫等诸侯国军联合攻郑。
郑庄公率军迎战周联军于繻葛。
春秋战国十大著名战争:长勺之战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鲁军迎战齐军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今莱芜东北),后发制人而获胜的著名作战。
春秋初期,齐、鲁两个相邻军事大国争衡,时有冲突。
周庄王十二年,齐国因襄公之死发生内乱,鲁庄公以武力干预齐国立君之事,导致齐、鲁战于乾时(今山东桓台南),鲁军惨败,军力大损。
齐桓公君位方定,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国未安”,不可轻动的意见,急于对鲁用兵,以报鲁助公子纠争夺君位之仇。
春秋战国十大著名战争:假途灭虢之战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
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国,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乎陆北)邻虢的北境,为晋攻魏的必经之途。
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旬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
春秋战国十大著名战争:泓水之战春秋初期,宋、楚争霸中原,楚军击败宋军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的作战。
齐桓公死后,中原地区出现霸权真空。
宋襄公欲代齐称霸,乘齐国内乱之机,联合卫、曹、邾等国伐齐获胜,遂自以为力量强大,公然逞霸主威风。
而早已觊觎中原的楚国,正力图北进,不容宋襄公所为,联合鲁、陈、蔡、郑、齐等国,形成与宋对立的集团,并设计使宋襄公在盂地之会中被执受辱。
春秋时期发生什么战争
春秋时期发生什么战争春秋时期所有诸侯国都尊王,尊周王,大家争当的是霸主而非皇帝,打击争的是最强而不是唯一。
下面是有春秋时期发生的战争,欢迎参阅。
1.长勺之战:齐桓公对鲁庄公,管仲、鲍叔牙对曹刿,结果曹刿凭一鼓作气战胜齐国,齐国虽然败了,但鲁国认识到了齐国的强大,承认了齐桓公的霸权。
2. 鞌(an)之战:齐国对晋国,晋国胜。
3. 城濮之战:晋文公对楚成王,晋国四大家族(荀、韩、赵、魏)对成得成(芈子玉)。
晋文公献退避三舍(后退90里),然后发动反攻,楚军因轻敌冒进大败。
此役过后,楚国势力向北扩张结束,确立了晋国的霸权。
4. 崤之战:秦穆公对晋惠公,百里孟明视(百里奚之子)对荀先轸。
秦军过晋境偷袭郑国,因郑国商人弦高假装郑国已经知道消息,秦军不得已退兵,至崤山中了先轸埋伏,全军覆没,仅三位统帅在晋文公夫人文赢(秦国公主)求情下释放回国,先轸追之不及,三帅渡过黄河逃归秦国。
5. 泌之战:楚庄王、孙叔敖对荀林父、先谷。
楚国大胜,楚庄王由此开始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6. 鄢陵之役:晋楚大战,晋国胜。
7. 吴楚之战:吴王阖庐、孙武、伍子胥对楚昭王。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庐准备大举攻楚,孙武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加以劝阻。
吴王于是根据伍子胥的建议,把吴军分为三军,轮番袭扰楚军。
吴军忽南忽北地骚扰楚国边境持续了六年,使得楚军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
在轮战中,吴军一部出战,其余两部休整,而楚军却得不到休息。
前506年,吴军一举破楚入郢(今湖北江陵北)。
此战之后吴国霸权确立。
8. 勾践灭吴: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此战出了好几个成语:卧薪尝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9.三家分晋:韩、魏、赵三家联军向睡梦中的荀家兵团发动突击,本来灌城的汾水汹涌的奔向葡家防地,荀家兵团全军覆没,荀家全族被屠,赵无血阝把荀瑶的人头拿来当作尿壶。
史上称韩、魏、赵三家为三晋。
10. 桂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庞涓回救,在桂陵(河南长垣)陷入埋伏,大败而归。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将介绍其中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一、齐桓公征葛齐桓公征葛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重要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685年,当时,齐国与葛国发生了边境争端。
齐桓公亲自率领军队出征,成功地击败了葛国,取得了边境的胜利。
二、晋楚之战晋楚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32年,当时晋国与楚国都是强大的国家,彼此争夺地盘。
经过多次激烈战斗,最终晋国战胜了楚国,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三、韩魏之战韩魏之战是战国时期韩国与魏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354年,当时韩国与魏国发生了边界纠纷。
韩国派出大军入侵魏国,但最终被魏国成功击退。
这场战役使得魏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得到了巩固。
四、秦国灭六国秦国灭六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系列征战。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嬴政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征服了六个战国国家,统一了中国大陆。
这一系列的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五、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
公元208年,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抵抗曹操的进攻。
在赤壁之战中,经过火攻等手段,刘备成功战胜了曹操,保卫了自己的领土。
六、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公元前207年,赵国与秦国发生边界冲突,双方决定通过一场大规模的战斗来解决争端。
最终,秦国取得了战胜,消弱了赵国的实力。
七、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公元200年,曹操利用兵力优势,成功击败了袁绍,稳定了自己在北方的地位,并奠定了曹魏的基础。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役,这些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是在这些战役中,各个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些著名的战役不仅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战国时期的战争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战国时期的战争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国时期的战争,这些战争对于塑造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战国时期的著名战争,以展示这段历史时期的重要意义。
一、巨鹿之战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年,是战国时期齐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斗。
当时,韩国王室与各国都在争夺霸权,而齐国和赵国之间的矛盾升级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巨鹿之战以赵国的胜利而告终,这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也为赵国确立了强大的地位。
二、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至公元前258年,是战国时期燕国与赵国之间的一次战争。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成功阻止了燕国的扩张,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这场战争被认为是战国时期重要的一战,使得赵国成为当时战国七雄之一。
三、马陵之战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2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
在这场战斗中,秦国击败了楚国的大军,俘虏了楚国国王。
这场战斗使得秦国的势力大大增强,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四、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东汉与曹魏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
在这场战斗中,东吴与刘备联军联合抗击曹魏的大军,最终成功击败了曹军。
赤壁之战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开始。
五、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是三国时期曹魏与袁绍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曹魏与袁绍的军队在官渡交战,最终曹魏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的大军。
官渡之战使得曹魏的势力在北方得到巩固,成为三国中最重要的势力之一。
六、桂陵之战桂陵之战发生在公元255年,是三国时期吴国与魏国之间的一次重要战斗。
在这场战争中,吴国击败了魏国,扩大了自己在江东地区的势力范围。
桂陵之战对于吴国进一步壮大和巩固地区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著名战国时期的战争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的影响。
这些战斗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和成语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和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长勺之战、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长勺之战是鲁国与齐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684年,双方交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
齐国日渐强大,主动侵入鲁国,鲁庄公避其锋芒,退到利于反击的长勺,故意输掉齐国的两次进攻,使得齐军更加轻率,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
此战役中出现的成语典故有:一鼓作气、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城濮之战是晋楚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632年。
楚军兵锋强劲,晋文公采用“退避三舍”的策略,在城濮(今山东菏泽境内)与楚军决战,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
此战役中出现的成语典故有:退避三舍。
桂陵之战是魏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353年。
齐国孙膑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军。
马陵之战也是魏国与赵国之间的战役,发生在公元前341年。
齐国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在马陵(今山东莘县西南)大败魏军。
长平之战则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
赵括指挥失误,致使赵军40万精锐被秦军坑杀,赵国元气大伤,秦国则由此开始一家独大。
此外,三家分晋也是春秋末期的一场重大战役。
曾经的霸主晋国在春秋末期日渐衰落,实权实际由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操控,其中智家势力最大。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灭了实权最大的智家,晋被赵、韩、魏三家所瓜分。
“三家分晋”成为了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由此揭开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
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在春秋时期,战事混乱,其中比较著名的战役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春秋时期著名战役:长勺之战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鲁庄公率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击败齐军的作战。
点评: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最早、最典型的战役,在中国战争史占有重要地位。
齐桓公不听管仲之言,轻率用兵,最终导致失败。
这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
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反鲁国在作战中,鲁庄公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
鲁军运用的以逸待劳、以静制动、敌疲找打、击其惰归的战术,对后世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思想,也为后世兵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之处(如秦灭楚之战、三国夷陵之战、唐朝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之战、洺水之战、嘉山之战等。
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后发制人、疲敌作战最卓越的代表)。
春秋时期著名战役:城濮之战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一说在今河南陈留附近)击败楚军战略决战。
点评:此战,晋在战略上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既改变了战略形势,又夺取了战争主动权;在战役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
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而且不但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还先据战地,以逸待劳。
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战时晋采用避强击弱,佯退诱敌以及两面夹击,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各个击破等战术,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一、邯郸之战简介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
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
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
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
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
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
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
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
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
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
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点评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
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
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
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管理解读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著名的“长平之战”。
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
三、马陵之战简介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
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
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
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
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
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影响齐国在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
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
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四、三家分晋简介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
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意义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
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五、桂陵之战简介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击战。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
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
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
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
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
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评价中国战国时期,齐军深入魏地,迫使攻赵魏军回救,将其歼灭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的一次截击战。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攻卫伐赵,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
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救赵。
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
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
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
庞涓果然中计,回师救赵。
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皇应战,终致惨败,庞涓被擒。
后来的军事家把孙膑在此战中创造的避实击虚、攻其必救这种战法誉为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六、长勺之战简介中国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
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曲阜北)迎击齐军。
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
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
齐军疲惫,士气沮丧。
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
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
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
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确败,方建议乘胜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
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
作用同样是齐鲁两国交战,同样是鲁庄公、齐桓公,一胜一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齐鲁第一次交战时,鲁庄公借口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为由,把大军开到齐国腹地,干时一战,遭到沉重打击,庄公化装才得脱险。
齐国保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和独立,但它却乘干时战胜之声势,侵略鲁国,直趋长勺,轻视鲁军,骄横自满,受到了历史的惩罚。
长勺战前,鲁军由于干时的失败,庄公既能作复仇雪耻的战争准备,又能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曹刿,并能开诚布公地和他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这是难能可贵的。
战斗中又按照曹刿的意见,掌握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获得了胜利。
七、合纵攻秦之战简介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作战。
大致有5次。
评价在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充分运用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合纵或连横战略,使战略发展到新的水平。
中原各国合纵攻秦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合。
秦国改革彻底,国富兵强,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再结合连横战略,获得最后胜利。
特别是“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对最后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见,没有实力的外交,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战争胜利。
八、赵破匈奴之战简介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
评价此战,李牧针对匈奴军骑兵机动性、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是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