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诗人苏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一读苏东坡,此身长得逍遥过

苏东坡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

林语堂赞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谁的生活能比他更丰富精彩,还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

我们一直看重作为文学家的苏东坡,而忽视了作为生活家的苏东坡。但其实,作为生活家的苏东坡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发现快乐和制造快乐的能力。

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原标题:苏轼你眼里的颠沛流离,是我心中的诗情画意

作者:子聿

01

苏轼在他二十岁那年便耗尽了一生所有的运气。

同为四川人,二十岁时,李白还不曾走出过剑门关,而苏轼,却已经名动京师了。

1057年,20岁的苏轼带着弟弟进京赶考。

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

副主考官是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

参加考试的学生有哪些,说出来吓死人。

除了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

这十人后来都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考完阅卷,梅尧臣拿着一张试卷手舞足蹈。

欧阳修接过一看,啧啧赞叹:“真是妙文啊!”

他提起笔,立即想把此卷圈为“第一”。

正要下笔,他忽起一念:“这肯定是我弟子曾巩所写,我若将他圈为第一,其他人必会觉得不公。”于是笔锋一转,将此卷定为“第二”。

哪知解封一看,此卷作者竟是苏轼。

欧阳修立马对苏轼青眼以待。

“把你旧日文章也找来我看看。”

一看,欧阳修更是惊赞不已: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他觉得自己这个文坛领袖该退休了,

以便让苏轼这个年轻人出人头地。

1061年,朝廷举行了一场制科考试。

何为制科考试?

就是皇帝为直接选拔特优人才设置的考试制度。

这个考试那可比进士考试高大上多了,

北宋南宋录取的进士一共有4万多人,

但制科考试录取了多少?只有41人。

要中榜,那比中六合彩特等奖还难。

制科考试设置分为一二三四五等。

一等二等,要求太高,就是虚设。

第三等实际就是最高等级。

北宋建国100多年来,

也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考过一个第三次等。

这一年,苏轼两兄弟都参加了制科考试。

结果苏轼得了第三等,苏辙得了第四等。

宋仁宗高兴坏了,连连感慨:“朕为子孙后代得了两位清平宰相!”

后来,关于苏轼,欧阳修还说过三句话。

第一句是“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这个人,善于读书,善于用书,成为天王巨星是迟早的事。

第二句是“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

读到苏轼的来信,我竟然出汗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多巴胺又活跃了。我想,我应当退居二线,给这个年轻人让位了。

第三句是“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

你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热搜榜上再也没有我的名字,头条是苏轼。

苏轼火了。

图片

02

苏轼火了,好运气也到了头。

正当他要大显身手的时候,家乡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

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回乡守孝,一守,就是整整四年零十个月。

守孝期满,兄弟返京,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

任谁都看得出来,这只是到基层过度一下而已,以苏轼的才学,早晚是要入朝的。

果然,四年后苏轼如愿还朝,但伴随着这个喜讯而来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以二十六岁的年龄病逝了。

苏轼与王弗伉俪情深。

苏轼少年读诗时,妻子红袖添香;

进京赶考时,妻子照料家园;

为官凤翔期间,妻子王弗甚至可以说是他一个军师。

如今,香消玉殒。

妻子去世后的第二年,老父苏洵也驾鹤西去。

苏洵于苏轼,不仅是他的生身父亲,更是他文学上的第一位导师。

兄弟俩眼含热泪送父亲和苏轼妻子的灵柩会四川故里,又是三年。

这三年,苏轼没有作过一首诗,也没填过一首词,而是在家乡的山上种了数千棵松树。

后世在提到深情的植物时会提到两棵树,一棵是归有光家的枇杷,“廷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

一颗是邓颖超家的海棠,“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整整26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38年了。”

我觉得,还应该有苏轼家后山上的松树。

这几千棵松树的根是向下蔓延的思念,这几千棵松树的叶是永远青翠的时光。

等苏轼再次回到京城时,整个大宋,都将要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变迁。

公元1069年,北宋的版图上突然光芒四射,一个自认为是大宋江山救星的人——王安石,开始变法了。

新法好还是旧法好?是王安石对还是苏轼对?我作为一千年后的吃瓜群众,说不上来。

我所知道的,就是这两个同为“唐宋八大家”这个当红组合里的天王巨星,私底下彼此尊敬又彼此钦佩的人,因为对变法意见不统一,在政治上,成为了对头。

王安石开始变法的两年后,三十四岁的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而那时的王安石早已在神宗皇帝的庇佑下成了高高在上的宰相。

苏轼的奏折刚一交上去,他的弟弟苏辙,就被调离了京城。

这一招,好像叫杀鸡儆猴。苏轼是个有傲气的,不等人家贬他便自请离京,至此,他二十岁时眼中的“平和世界”便宣告结束了。

图片

03

杭州是苏轼离开京城后的第一站,如果他能长留在这里,那么这个结果并不算坏。

但是,苏轼刚到杭州后不久就被调往了别处,调去哪了呢?

密州,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市。密州不比杭州。

杭州,江南重镇,重要到北宋灭亡之后杭州就成了都城。

可密州在当时,却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县城而已。苏轼的仕途又走了下坡路。

密州不仅小,而且自从苏轼来到这个小城的那年开始,蝗灾、大旱、洪水,像相互比着谁更会为难苏轼一样,轮番出现。

这样不堪的岁月,往往会把一个人的诗意给消磨没了,但苏轼不然,内心的忧伤和生活的困苦,他要用诗来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