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诗人苏轼

合集下载

古诗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翻译赏析《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色横侵蘸晕霞。

湘川风静吐寒花。

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月明千里照平沙。

【前言】《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十一月。

上片,作者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深秋的景色。

下片,是作者对梦到故乡的具体描写。

全词即景抒情,如行云流水,是写实之作。

【注释】①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沙”或作“纱”,亦作“浣纱溪”。

双调42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上片三句皆平韵,下片三句有两句平韵。

②横侵:纵横扩展。

③蘸(zhàn):原意为把物件浸入水中,引申为以液体沾染他物。

④晕霞:指太阳光线经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象,这里指晚霞。

⑤湘川:不是指湖南湘水,这里指湖北古荆州地区。

⑥寒花:寒冷天气开的花,但在古代诗词中多指菊花。

⑦尚:尚有。

⑧南望:是词句的省略语,指苏轼从荆州遥望故乡四川眉山,其方向应在西南。

⑨平沙:广阔的沙原,当指荆州长江江岸的辽阔沙原。

【翻译】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

远处的树林边散落着几户人家,乌鸦还在啼叫寻觅着栖息的地方。

睡梦中曾走遍故乡的条条小路,酒醒后向南望才知有天涯隔阻。

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衰的沙原。

【赏析】词的上片,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深秋的景色。

那苍翠的山色纵横扩展,沾染着长空中的五彩晚霞,湘川的秋风寂静不动,茂盛的菊花正绽苞开放。

远处的村舍散落在树林丛中,突然听到晚鸦的阵阵啼叫声,它们正在傍晚飞归故巢。

这些秋景的描写,如唐代李白的“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赠卢司户》)及元曲家白朴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的深秋意象,给人以萧瑟寂寥的艺术感受,这情景会勾起游子们的无限思乡情感。

在此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的当口,下片立即转入了“梦到故园”的具体描写。

苏轼的一生及诗句

苏轼的一生及诗句

苏轼的一生及诗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极具代表性的25首诗词,到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里走一回!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1061年,苏轼仕途正式开启。

24岁,前路坦荡,人生顺遂,似乎一抬眼就能看到闪着光芒的未来。

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

苏辙19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

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

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苏辙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调离京师,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失意点。

他在担任杭州通判时期,曾经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美景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于1073年。

从诗意看,作诗当天朝晴暮雨,诗人既为酒所醉,亦为美景所醉。

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苏轼的代表作品及古诗

苏轼的代表作品及古诗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他的一生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两种风格。

在他的前半生中,作品还是大多以小儿女的情思为主,想念亲人,想念故土,希望能与家人团圆,在人生的最黑暗的时候,盼望有一丝丝温情温暖他那受伤的心灵。

在这个时间段,他的代表作以《水调歌头》这一类型为主,《水调歌头》便是代表作品。

在水调歌头里,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风浪,政途被贬,离开故土,离开家乡,心中的无限抑郁郁闷,愁死不能得解,正值中秋佳节,身在异乡离开亲朋好友,小酌三五杯后,看着天上的月色,诗性大作,便写下了那千古传颂之作,抒发了自己对亲人和故土的深深思念之情。

在他的后半生中,作品整体风格便彻底转为了豪放大气,更加关心国事,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为国分忧的理想。

于是,在这个时间段,他的作品均以对大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抱负,代表作以《念奴娇》系列为主。

在这一代表作中,苏轼通过上半局部对宋朝时期祖国山河的描述,那豪迈之情如滔滔江水,真是令人十分神往,在下半局部中抒发了自己热爱祖国之情,并对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意。

苏轼的一生

苏轼的一生

苏轼的一生
1 苏轼的诞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汉族,宋朝著名诗人、书画家、文学家
和经学家,为宋朝后期文艺及思想界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诗
仙”“书仙”。

苏轼出生在一个学术丰富的文人家庭,祖籍江宁,出
生在宋朝文人苏东坡、苏秀林兄弟的家族中,父亲苏孝正,母亲为苏
家公主,宋文帝的亲娘。

2 苏轼的读书成长
少年时期,苏轼深受父亲的教育,精通经学及文学,读书、写作、书画样样精通。

也拜师參道,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并形成有自己特異
见解的思想。

苏轼以其才高八斗、智谋过人赢得与同时期最著名的两
位文学家——李清照和秦观,一同被称为近代“三杰”的美誉。

3 苏轼的作品
苏轼诗作大量,有《东坡诗稿》《乐府诗集》《文友书记》等,
并开创一种新的诗体——绝句。

其书法也大受赞美,《东坡书法集》
更是其佳作,其造诣颇深,影响极大。

还有两部著作《西厢记》和
《桃花源记》也被公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杰出作品。

4 苏轼的政治发展
苏轼从晚宋开始,参加了一系列外派高官任务,官职也更上一层楼,但面对政治上的冲突,苏轼表现出淡泊名利,以圆慈明策为宋太
祖及其儿子宋徽宗提供建议,表现出极强的政治才能,但最终被太祖
贬官黄州,再也无法左右政治事务。

5 临终之言
苏轼八十九岁薨逝,临终时曾留下“立志定不为虚名而改写诗词,恩情定不为尘缘而变更仁义”的名言。

苏轼的一生,是中国古代文化
的一代代传承,也曾经引领了数百年文人墨客的思想发展。

他在艺术
和思想上的贡献,由一代人传给一代人,流芳百世。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全诗翻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全诗翻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全诗翻译“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①老夫:自称,时年四十。

聊:姑且,暂且。

狂:狂妄②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翻译】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鉴赏】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

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

古诗渔父·渔父醉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渔父醉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渔父醉翻译赏析《渔父·渔父醉》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渔父醉,蓑衣舞。

醉里却寻归路。

轻舟短桌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前言】《渔父·渔父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

全词采用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的写作手法,刻画出渔夫酒醉后的神态,以及找不到回去道路的状态,反映了渔父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

全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词人乐观的心态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注释】①渔父:词牌名。

是苏轼根据唐代诗人张志和、戴复古所做的《渔父词》改写,采用三、三、七、七、五的句法。

②蓑衣:古人用蓑草编织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

③却:想,望。

④轻舟:小船。

短桌(zhà):小桨。

任:凭着,随意。

斜横:纵横斜错,无方向。

【翻译】渔父饮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的样子。

饮酒醉了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

无人执掌的短桨小船,任它随意飘流。

等到酒醒过来以后,渔父不知道船飘流到什么地方。

【赏析】前两句点化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独迷舞短蓑”诗句的诗意,写了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

“渔父醉,蓑衣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渔父狂饮烂醉以致神魂颠倒、身不由己的诙谐状态。

“蓑衣舞”三字逼真传神,渔父醉后那踉踉跄跄的行走模样跃然纸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醉里却寻归路”,进一步渲染了渔父醉后神不附体、欲归无路的昏沉状态。

连东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轻舟短桌任斜横”。

词人曾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游赤壁湖时,也狂饮烂醉过,结果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见苏轼《赤壁赋》)。

该词里渔父的狂饮烂醉,其结果比词人游赤壁时的境况好不了多少,同样会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所不同的是:相与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处?”最后两句为点题之笔,反映了渔父那种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态。

全词先描写,后叙述,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集中渲染了渔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

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

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

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苏东坡,北宋文豪、艺术家。

其散文、诗、词、赋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创作赏析苏东坡与其弟苏辙兄弟情深,任杭州通判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相思甚切,为接近亲人,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熙宁七年(1074)起程赴密州。

这首词便作于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

苏东坡是怀着矛盾复杂的心情前往密州的。

由于与新法派的矛盾,朝中难以立足。

赴密途中,触景伤情,凭鞍沉思,思绪万千,不禁感慨唏嘘,通过词作,把胸中块垒一古脑儿向子由倾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东坡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东坡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苏轼(1037~1101)宋朝人,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4]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第一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宋朝苏轼的诗词

宋朝苏轼的诗词

宋朝苏轼的诗词宋朝苏轼的诗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

以下是宋朝苏轼的诗词,欢迎阅读。

《春宵》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赏析开篇两句写春夜美景。

春天的夜晚十分宝贵,花朵盛开,月色醉人。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尽情享乐的情景。

夜已经很深了,院落里一片沉寂,他们却还在楼台里尽情地享受着歌舞和管乐,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良辰美景更显得珍贵。

作者的描写不无讽刺意味。

全篇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

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

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

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

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屈原塔》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赏析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

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

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

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苏轼的生平事迹3篇

苏轼的生平事迹3篇

苏轼的生平事迹第一篇:苏轼的早年生活苏轼是中国宋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才华出众,精通各种艺术领域,被誉为“东坡先生”。

苏轼的一生充满曲折和传奇,他在文化、政治、宗教和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介绍苏轼的早年生活。

苏轼出生于北宋元祐四年(1038年)的婺州(今浙江金华),他的家族世代是文化名门,祖上有多人曾经在官场上有过显赫的表现。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对苏轼有着深刻的影响。

苏轼的母亲王氏也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她对苏轼的儿童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苏轼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作。

他很早就开始学习经史子集,研究古今文学的各个方面。

他父亲看到苏轼的天赋后,非常重视他的教育。

苏轼的父亲经常向他灌输读书、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苏轼很快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才华的少年。

苏轼还喜欢书法和绘画,他能写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多种字体,还能画山水、花鸟等各种画。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才华在当时是非常出众的,许多人都称他为“诗中书法,画中诗人”。

苏轼的早年生活在文化和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度过,他在家庭和学校双重的教育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文化基础,为将来的创作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苏轼的官场生涯苏轼是中国宋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自幼才华出众,曾多次担任官职。

苏轼的官场生涯不但经历了曲折和波折,还对他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介绍苏轼的官场生涯。

苏轼先后担任过嘉州知州、琼州太守、襄州通判、临安知州等多个官职。

他的官场生涯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青年时期和晚年时期。

青年时期,苏轼担任过嘉州知州和琼州太守。

这个时期是他最为风光的阶段,他在这两个职位上都有过杰出的表现。

青年时期,苏轼积极推进政治改革,强调官员应以德治国、以信取人,并提倡接受民间意见和建议。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的意思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的意思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的意思“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言绝句其四》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注释】⑻狎:亲昵、玩弄。

涛渊:指有涛澜的深水。

⑼斥卤:海边盐咸地。

【翻译】吴地男儿生长在江边十分喜爱江海波涛,贪得官中利物冒险踏波而不知警戒。

海神若知道当代君王的意旨,应该让海边盐卤之地变成肥沃的桑田。

【鉴赏】第四首,是作者以地方官的身份,因看潮而抒发的议论。

这首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怜借弄潮人的重利轻生,一是讽喻当时朝廷兴建水利多不切实际,害多利少,难有成效。

前两句说:“吴儿生长狎涛渊,重利轻生不自怜。

”因为弄潮的人,贪得官中利物,他们冒险踏波,常有被溺死的危险。

但吴越儿郎,多习于水,狎玩浪潮,不知警戒。

虽然当时也曾有旨禁止弄潮,但终不能遏止。

作者时为杭州通判,对吴越人的重利轻生,产生怜悯的心情。

后两句诗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作者揭露了当时官府里的一种矛盾,即一方面是明令禁止弄潮,一方面主上又好兴水利,好大喜功,不衡量利害得失。

导致弄潮者又被吸引到这种水利工程中来,所以朝旨禁断,绝无成效。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东海的海神,倘若知道当代君王的意旨,应该让海边盐卤之地,一齐变成肥腴的桑田,那么弄潮人就可以不必再行弄潮,而兴办海滨水利之事,也就可以大显成效了。

”诗句中带有讽刺的意昧,因为斥卤变为桑田,一般说来,只是神话,是属于不可能成功的事。

既然断难有成,而又兴办不止,则弄潮人的灾难,也就难以摆脱。

在这组诗中,只有这两句含有讥讽。

但后来的“乌台诗案”,却把全诗都系于其内,指控他为谤讪朝廷,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更联系苏轼居官时的其他诗作,大肆诬陷,想把作者置于死地,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诗狱,并累及作者的许多友人。

通过此诗,可以了解宋代党祸冤酷的一个侧面。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古诗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翻译赏析

古诗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翻译赏析

古诗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翻译赏析《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

月明谁起笛中哀。

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

凭陵急桨两相催。

相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前言】《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的上片追忆歌妓、侍女的深情与东坡的思念。

下片写情势不许,情爱成影,有难言之隐。

这首词批判昔日的秦淮韵事,同情眼前吹奏哀笛的歌妓的凄凉命运。

【注释】⑴渡江:渡过扬子江。

⑵秦淮:秦淮河。

传说秦始皇南巡会稽时,为疏导淮水而掘,故名。

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流向西北,横贯南京市,流入扬子江。

⑶王谢女:这里指高贵之歌妓与侍女。

王、谢,六朝两个大家族。

⑷凭陵:逼迫,依势而凌人,指情势不允许。

急桨:快速开船。

催:催促。

⑸伊:她。

【翻译】昨夜度过扬子江寻找住宿的地方时,远望中疑似来到秦淮河畔。

明月夜里,谁在吹笛,笛声竟是这么悲哀?那富深情的高贵歌妓和侍女,竞相跟随过到江北来。

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要分离了,好事难得如愿啊!驾船人要急于开船,催促歌妓与侍女回江南去,他们不得不分离。

我预计她们回去以后的心情,也当同我的心情一样悲伤。

【赏析】上片,追忆歌妓、侍女的深情与作者的思念。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点明即将渡江的时间与行踪,突出描绘想象中的繁华秦淮。

秦淮有歌女成群的黄金河畔楼台。

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唱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宋代诗人贺铸《秦淮夜泊》也唱道:“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珠箔,临风弄紫箫。

”忆起王胜之昔日秦淮之风流,更加深恋今日秦淮的韵事。

接着写宿处“月明”时,笔锋一转,突然有人吹起悲哀的笛声。

这是受主人之爱而又得不到真情的凄楚之音,难言之音。

吹笛者不知是谁,最后两句,引用六朝“王谢女”故事,作了回答。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金陵五题》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苏轼的诗词介绍及主要成就

苏轼的诗词介绍及主要成就

苏轼的诗词介绍及主要成就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苏轼的简介及诗词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354篇诗文轶闻:佛印(一)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

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

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

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二)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

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

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

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

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三)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古诗西太·秋早川原净丽翻译赏析

古诗西太·秋早川原净丽翻译赏析

古诗西太·秋早川原净丽翻译赏析《西太·秋早川原净丽》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清酣。

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前言】《西太·秋早川原净丽》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六言绝句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是写乡关之思,并兼写对王安石的怀念之意。

第二首诗直接抒发对王安石的怀念之情,并隐含有对王安石的惋惜之意。

诗用六言,含思婉转,明朗流利。

【注释】⑴西太一:指西太一宫,是为祀太一神而建的祀所。

因神所行方位不同,而建于不同地方以应之。

西太一宫在汁京西南八角镇,天圣六年(1028)建。

王荆公: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⑵川原净丽:原野明净美丽。

⑶风日清酣:言秋雨新晴,风和日美。

⑷剑外:即剑门关以南,指苏轼的故乡西蜀。

⑸池南:一说指池阳县以南,今陕西泾阳西北方,此处代指归蜀之路。

一说指凤凰池,中书省所在之地。

当时作者任中书舍人。

【翻译】秋天早晨的原野明净美丽,雨后秋风清爽,阳光妩媚。

今后我辞官离京,返蜀耕田,有谁在池南为我送行。

【赏析】这组诗是少见的六言绝句。

王安石的原诗其一明显是抒发怀念故客之情的,而其写景疏略,色彩鲜明,语言清新流丽,实在已是上乘之作。

要超越它殊为不易。

但是苏轼却敢于在前辈面前写出自己的新语,并且毫不逊色,确实是难能可贵。

第一首诗是写乡关之思,并兼写对王安石的怀念之意。

秋初的山川原野明净而秀丽,雨后的空气清新而酣畅,即勾起作者的怀乡之思。

只是如果现在归耕巴蜀,便无人能送作者到池南的归乡路上了。

这首诗首先从西太一宫的秋郊美景入题,后笔锋转到怀乡和对王安石的怀念之上,感情的发展流畅而不突兀;比较两诗,王诗写春景,苏轼写秋景,前者写出春和日丽的特色,而后者则完全是秋天清朗的景象,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古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翻译赏析

古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翻译赏析

古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翻译赏析《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前言】《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

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佑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

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

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

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注释】①参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④鲁叟:指孔子。

乘桴——乘船。

桴,小筏子。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⑤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老庄玄理。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轩辕,即黄帝。

⑥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悔恨。

⑦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翻译】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

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

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

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

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全诗的意思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全诗的意思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全诗的意思展开全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中,其全诗文如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⑴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

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苏轼是哪个朝代的人苏轼是宋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诗人,严格说应该是北宋大文豪。

苏轼因著作颇有豪迈之气,故被人十分赏识。

后人将苏轼与其余七大唐宋大文豪并称为唐宋八大家,苏轼也是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十分非凡地,苏轼流传至今的著作有许多,但苏轼所做的词却比他的文章、诗文要出名。

词这一作体,也是在宋朝被发扬光大的。

苏轼出生的时间是1037年,所以他是北宋时期的人物,他也成了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人,这足以看出苏轼的文学造诣是多么高了。

其实苏轼曾做过官,但是他做官的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但是他是一个爱民的好官,曾在修筑苏堤的时候把猪肉切块烧好分给修筑苏堤的人,所以有了“东坡肉”,这就是苏东坡的生平,关于他还有很多故事,需要后人去慢慢了解和学习。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字子瞻,他精通诗词书画,作品众多,词作属于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苏轼出生于名门世家,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当时出各的文学家,后人称他们为“三苏”。

不过苏轼自己还有个名字——东坡。

1056年,苏轼第一次去京城赶考,文章备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时间名动京城,一举成名。

苏轼开始走向了仕途,同时具有很高创作热情,名篇佳作不断。

当时宋代官僚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苏轼也不免牵涉其中,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差点死于牢中,经过友人的多方营救,才得出狱。

出狱后,苏轼在做黄州了很小的官,从此对官场冷了心,一有空就到处游山玩水,去赤壁山游览之后,感叹历史人物的命运,写下千古流传的“大江东去”。

平时还带着家人去开荒种地,开荒的地方是城东的一块坡地,种些粮食和蔬菜,可以维持生活,也可以消磨时间。

在那里种地的日子里,苏轼给自己起了一称号,叫做“东坡居士”,还写了两首诗,叫做《东坡种花》,又写名字叫做《步东坡》的诗,他的很多作品集也带有东坡称号。

苏轼还是一个美食家,他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发明了一种红烧肉,后人称那种做法的肉叫做东坡肉。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的意思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的意思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的意思“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其古诗全文如下: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释】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

【翻译】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送别词,是送给她的好友钱穆父的。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元佑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佑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离别的三个年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友人已经修炼到了心如古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节操。

赞扬了友人淡泊、竖贞的品格。

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在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韩干马十四匹》翻译赏析

《韩干马十四匹》翻译赏析

《韩干马十四匹》翻译赏析《韩干马十四匹》翻译赏析《韩干马十四匹》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呜嘶。

老髯奚官奇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前言】《韩干马十四匹》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前十二句分写十六匹马(诗题为十四匹,有意),时分时合,夹叙夹写,穿插转换,错落有致。

写了十六匹马,然后点题。

第十三句“画马真是马”,得马之神,是对韩干的高度赞同。

第十四句是自赞,作者对自己的诗作充满了信心。

作者自赞之意在引出末二句议论:世无伯乐、韩干,则虽有韩干画马之才,虽有为韩干画马之才之人题诗传神之功力之人,亦将无所得其用,可作多种联想。

【注释】⑴韩干:大梁人,官太府寺丞。

善画人物,尤工鞍马。

初师曹霸。

天宝中召入供奉,悉图宫中名马。

⑵攒:并接。

一说四蹄聚集在一起。

⑶宛颈:弯颈。

鬃尾齐:指马鬃和马尾一样高,一样齐。

⑷任前:把全身的重量放在前两条腿上。

举后:举起后蹄去踢。

⑸却避:退避。

⑹老髯:长着胡子的老头。

奚官:王十朋注引程季长:“奚官,养马之役者。

”即马佚。

⑺前身作马:上辈子曾经是马。

换句话说,是马脱生的。

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⑻微流赴吻:细微的流水流向马嘴。

若有声:似能听到马喝水的声音。

⑼既济:已经渡过溪水。

出林鹤:像飞出树林的鹤一样伸着脖子站立。

⑽涉:涉水,指经过溪水。

鹤俯啄:像鹤一样低头啄食。

⑾马中龙:最好的一匹马。

⑿尾摇风:尾巴摇动而产生了风。

⒀韩生:指韩干。

⒁苏子:指苏轼。

⒂伯乐:古代善相马者,秦穆公时人。

一说为赵简子之臣。

【翻译】两马并驾八只蹄子并接一起,两马弯下颈马鬃和马尾一样高。

前马后蹄踢着后马重量压在前蹄,后马往后退避长声嘶鸣。

长胡子的看马老头向后看去,上辈子是马能听懂马语。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的意思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的意思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的意思“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南堂·江上西山半隐堤》,其古诗全文如下: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

【注释】⑴南堂,在临皋亭,俯临长江,是作者贬谪黄州后居住的地方。

⑵西山:即樊山,在今湖北武昌西,与赤壁隔江相对,上有苏园,为苏轼贬居黄州时的读书处。

⑶此邦:指黄州。

台馆:楼台馆阁。

⑷浅溪:谓浅滩,近岸水浅处。

【翻译】江上西山遮掩了一半江堤,此地的亭台楼阁一时间全都朝西,独有南堂建造在西南方向,可以卧看千张风帆在浅滩收起。

【赏析】这组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南堂新葺之时。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先寓居定惠院,后迁居距离大江八十步的临皋亭(驿)。

元丰六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在临皋亭的南畔筑三间屋,苏轼名之曰南堂,完成后即景抒怀,作此组诗。

组诗的第一首开头二句描绘临皋亭依傍西山,俯临长江的地理形势。

接着用特写镜头刻画南堂窗含大江,极目远眺的景色:只见江中千帆停泊,江面一片烟波渺茫。

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景物寥廓的画面。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一读苏东坡,此身长得逍遥过苏东坡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

林语堂赞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谁的生活能比他更丰富精彩,还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

我们一直看重作为文学家的苏东坡,而忽视了作为生活家的苏东坡。

但其实,作为生活家的苏东坡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发现快乐和制造快乐的能力。

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原标题:苏轼你眼里的颠沛流离,是我心中的诗情画意作者:子聿01苏轼在他二十岁那年便耗尽了一生所有的运气。

同为四川人,二十岁时,李白还不曾走出过剑门关,而苏轼,却已经名动京师了。

1057年,20岁的苏轼带着弟弟进京赶考。

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副主考官是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

参加考试的学生有哪些,说出来吓死人。

除了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

这十人后来都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考完阅卷,梅尧臣拿着一张试卷手舞足蹈。

欧阳修接过一看,啧啧赞叹:“真是妙文啊!”他提起笔,立即想把此卷圈为“第一”。

正要下笔,他忽起一念:“这肯定是我弟子曾巩所写,我若将他圈为第一,其他人必会觉得不公。

”于是笔锋一转,将此卷定为“第二”。

哪知解封一看,此卷作者竟是苏轼。

欧阳修立马对苏轼青眼以待。

“把你旧日文章也找来我看看。

”一看,欧阳修更是惊赞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他觉得自己这个文坛领袖该退休了,以便让苏轼这个年轻人出人头地。

1061年,朝廷举行了一场制科考试。

何为制科考试?就是皇帝为直接选拔特优人才设置的考试制度。

这个考试那可比进士考试高大上多了,北宋南宋录取的进士一共有4万多人,但制科考试录取了多少?只有41人。

要中榜,那比中六合彩特等奖还难。

制科考试设置分为一二三四五等。

一等二等,要求太高,就是虚设。

第三等实际就是最高等级。

北宋建国100多年来,也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考过一个第三次等。

这一年,苏轼两兄弟都参加了制科考试。

结果苏轼得了第三等,苏辙得了第四等。

宋仁宗高兴坏了,连连感慨:“朕为子孙后代得了两位清平宰相!”后来,关于苏轼,欧阳修还说过三句话。

第一句是“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这个人,善于读书,善于用书,成为天王巨星是迟早的事。

第二句是“读轼书,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

可喜!可喜!”读到苏轼的来信,我竟然出汗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多巴胺又活跃了。

我想,我应当退居二线,给这个年轻人让位了。

第三句是“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你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热搜榜上再也没有我的名字,头条是苏轼。

苏轼火了。

图片02苏轼火了,好运气也到了头。

正当他要大显身手的时候,家乡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

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回乡守孝,一守,就是整整四年零十个月。

守孝期满,兄弟返京,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

任谁都看得出来,这只是到基层过度一下而已,以苏轼的才学,早晚是要入朝的。

果然,四年后苏轼如愿还朝,但伴随着这个喜讯而来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以二十六岁的年龄病逝了。

苏轼与王弗伉俪情深。

苏轼少年读诗时,妻子红袖添香;进京赶考时,妻子照料家园;为官凤翔期间,妻子王弗甚至可以说是他一个军师。

如今,香消玉殒。

妻子去世后的第二年,老父苏洵也驾鹤西去。

苏洵于苏轼,不仅是他的生身父亲,更是他文学上的第一位导师。

兄弟俩眼含热泪送父亲和苏轼妻子的灵柩会四川故里,又是三年。

这三年,苏轼没有作过一首诗,也没填过一首词,而是在家乡的山上种了数千棵松树。

后世在提到深情的植物时会提到两棵树,一棵是归有光家的枇杷,“廷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

”;一颗是邓颖超家的海棠,“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

你住了整整26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38年了。

”我觉得,还应该有苏轼家后山上的松树。

这几千棵松树的根是向下蔓延的思念,这几千棵松树的叶是永远青翠的时光。

等苏轼再次回到京城时,整个大宋,都将要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变迁。

公元1069年,北宋的版图上突然光芒四射,一个自认为是大宋江山救星的人——王安石,开始变法了。

新法好还是旧法好?是王安石对还是苏轼对?我作为一千年后的吃瓜群众,说不上来。

我所知道的,就是这两个同为“唐宋八大家”这个当红组合里的天王巨星,私底下彼此尊敬又彼此钦佩的人,因为对变法意见不统一,在政治上,成为了对头。

王安石开始变法的两年后,三十四岁的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而那时的王安石早已在神宗皇帝的庇佑下成了高高在上的宰相。

苏轼的奏折刚一交上去,他的弟弟苏辙,就被调离了京城。

这一招,好像叫杀鸡儆猴。

苏轼是个有傲气的,不等人家贬他便自请离京,至此,他二十岁时眼中的“平和世界”便宣告结束了。

图片03杭州是苏轼离开京城后的第一站,如果他能长留在这里,那么这个结果并不算坏。

但是,苏轼刚到杭州后不久就被调往了别处,调去哪了呢?密州,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市。

密州不比杭州。

杭州,江南重镇,重要到北宋灭亡之后杭州就成了都城。

可密州在当时,却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县城而已。

苏轼的仕途又走了下坡路。

密州不仅小,而且自从苏轼来到这个小城的那年开始,蝗灾、大旱、洪水,像相互比着谁更会为难苏轼一样,轮番出现。

这样不堪的岁月,往往会把一个人的诗意给消磨没了,但苏轼不然,内心的忧伤和生活的困苦,他要用诗来记录。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公元1075年,苏轼在密州正经历“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劫难,而这一年,他的妻子王弗也去世整整十年了。

十年了,你在阴间,我在阳世;你长眠于家乡的山岗,我四处漂泊;你在我的梦境中对镜梳妆,我在尘世的消磨里两鬓如霜。

字里行间,道不尽对亡妻的思念,纵然再坚硬的心,读来也会变得柔软。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经过了一年的抗蝗、抗旱、抗洪,苏轼来到密州的第二年,这座小城终于有了点小康的样子。

与此同时,京城也传来了好消息。

保守派在与革新派的最近一次较量中,占了上风,革新派的二号人物吕惠卿被罢相,司马光、苏轼这样的名字又一次在朝廷中被提及。

苏轼此时的内心,像乌云裂开一道缝隙,露出灿烂的阳光。

整首词围绕一个“狂”字。

从“左牵黄,右擎苍”的狂态,到“千骑卷平岗”狂势,再到“亲射虎,看孙郎”的狂兴,无不流露出苏轼再一次对未来满怀希望的内心。

尤其是那句“鬓微霜,又何妨”,让我看到了一双蔑视坎坷和衰老的眼睛。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这时候,苏轼的父亲、母亲、长姐都已离开了人世,除了儿女,世上唯一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人就是弟弟苏辙。

其实当初苏轼北上密州时,虽知道那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但内心还有几分欣喜。

这份欣喜的来源便是在空间上与苏辙拉近了距离。

但事与愿违,尽管兄弟二人都在山东境内,可还是没能见上一面。

思念、牵挂、担心的滋味萦绕在苏轼的心头,使这个中秋节也显得越发悲凉,苏轼要用眼泪来应这个景吗?不!他告诉自己,也告诉天下人:人不能长欢,月不能长圆,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又何苦囿于这一时的分别呢?你和我都好好的,今晚的月亮也好好的,夫复何求。

这样一句话放在今天,大概就是“你若安好,便是月圆”吧。

苏轼在密州时间并不长,但却在密州留下了三首震撼千年的词,这三首词被称为“密州三曲”。

也正是因为苏轼的到来,使这个小城焕发出了诗意的光辉。

图片04离开密州后,苏轼的脚步并没有停息下来。

经过了两年徐州知州的生活,他又来到了一个影响他此生命运的城市——湖州。

如果没有接下来的那件事,我倒觉得,湖州与苏轼其实是很相配的。

众所周知,中国最好的毛笔产自湖州,这对于苏轼这样一个书画大家来说,不是如鱼得水了吗?另外,如果杭州是一个大家闺秀,那么湖州的山光水色便是一个小家碧玉。

这样的风景,这样的条件,苏轼大概可以忘了之前的种种苦难了吧。

是的,没过多久,“湖州画派”便声名远播。

除了画,还有诗。

在这次赴任之前,苏轼已经两次到过湖州,所以上任的路上他一想到湖州的风光就难抑欢欣地吟咏道“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苏轼是山水通吃的。

他赞美湖州的道场山“我从山水窟中来,犹爱此山看不足。

”这两句诗,是湖州“爱山台”名称的由来。

湖州城南有四大溪流,北有千顷太湖,水网交错,泊荡星布,于是他又吟出“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

”因此,湖州之前被称为“水晶宫”,苏轼来了之后便又多了一个名字——水云乡。

可那件事还是发生了。

苏轼上任湖州三个月时,向朝廷递交了一封《湖州谢表》。

这是一份官方文书,但苏轼毕竟是个文人,字里行间难免带一些个人感情色彩。

然后,那些早就想对苏轼下手却一直没有机会的新党人终于抓住他的小辫子。

他们又从苏轼的诗作中挑出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到皇帝面前告状。

于是凭着“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等几条罪名,苏轼就被请回朝廷喝咖啡了。

杀与不杀,朝臣们因为苏轼争辩了103天。

但这一回,苏轼的老对手,此时已经退休在金陵的王安石却上书为苏轼分辨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正直的人,只会较量,但不会陷害。

也许是王安石的声援起了作用?103天后,苏轼走出京城的大牢,打点行囊,准备去那个穷乡僻壤的黄州出任团练副使这个空职。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图片05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也就是说,在苏轼的眼中,真正颠沛流离的岁月是从黄州开始的。

确实是这样,之前的密州也好,湖州也罢,起码他为官一方,日子还算过得去。

但到黄州之后,苏轼一家人的衣食温饱已成了大问题,以至于他不得不带着家人去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以自给自足。

“东坡居士”便由此得来。

遭遇诬陷、锒铛入狱、濒临杀头、降职被贬、食不果腹,这一桩桩一件件如果接二连三地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会愁得只剩下“愁”。

并且这样的事情不管发生在谁的身上,我都不相信他会一笑了之。

苏轼不是神,他也是人,自然也愁。

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想到了当年周瑜的“雄姿英发”,再看看如今自己的“早生华发”,悲从中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