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之异同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生药学:指以生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生药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医疗用途、组织培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新药创制等的学问。
换句话说,生药学是利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研究天然药物应用的学科。
3.本草:中药的统称,也指记载中药的书籍。
4.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即为正品。
5.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或者以它种药材冒充正品均为伪品。
6.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7.代用品:当某些药材的资源缺乏时,选择性味功效,化学成分,药品作用相似的药材,代替正品使用的品种。
8混淆品:由于药品的外观像或者名字像或其他因素,导致两药品混乱。
9.中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10.药材:仅在产地简单加工,通常指没有炮制加工的。
11.草药:民间或地区性用药,这些药物没有经过化学药物的临床深入研究。
12.生药: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者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好矿物类药材,在国外,生药一般不包括矿物药。
13.天然药:天然未经加工的药物。
14.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15.走油(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16.自燃:富含油脂的药材,层层堆置重压,中央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局部温度增高,先焦化至燃烧;有的药材因吸湿回潮或水分含量过高,大量成垛堆置,产生的内热扩散不出,使中央局部高热炭化而自燃。
中药鉴定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一、名词解释1.药物: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类药材。
3.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4.中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
5.中药材:指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临床使用,或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6.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7.生药学: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
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8.民族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的民间药物称为“民族药”。
9.有效成分:指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10.辅成分:指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
11.无效成分:指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
12.真伪鉴定:是鉴定所用的药材是否与规定的或实际需要的品种相符。
13.纯度鉴定:是检查药材中可能混入的各类杂质以及杂质的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
14.品质优良度鉴定:是确定生药是否符合药用标准。
生药的品质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15.正品:其来源与药典收载相符的品种。
16.伪品:是指来源和药效均与正品不同的品种。
它主要是由于采药人员认识上的错误或者是故意以假充真造成。
17.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18.代用品:在来源上与正品不同,但已经过系统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有与正品相似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品种.19.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或动物)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20.同物异名: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生药使用。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作者:魏洪超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8期摘要:了解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区别,研究中药的发展方向。
对比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在一些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治病原理和鉴别中药质量方面的区别,表述生药学与传统中药学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概念。
因为,当下的中药学被生药学理论制约,传统中药学有逐步被西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生药学所同化取代的趋势。
所以中药的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当下中药研究应依据中药本身的自然规律去探讨并研究,杜绝按西药开发的模式研究开发中药,这样违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传统中药学;生药学;对比研究中药和它的药理论,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理论,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保藏着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和辨证法原则理论。
跟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当下,中药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更新完善,展现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成绩。
然而,当下中药的发展还有些偏离了传统理论轨道,中华中药学有逐步被以西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生药学所取而代之的的发展势头。
但是,实际生药学与传统中药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理论体系。
1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对比根据中药和生药的定义来讲,“中药”指中医根据中医学理论实施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药物。
传统中药是有科学依据的、有其自然属性(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形质等)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一系列。
而“生药”是都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的统称,包括中药材以外的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
中医药学是五千年的历史的经验总结,是与西医西药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
传统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引领下,还有具体中医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是理论和实践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适用价值。
中药的种植采收、炮制加工、配伍、调剂、制剂各环节都离不开“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形质”,也就是中药性能的范畴。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析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析1.药物: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类药材。
3.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4.中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
5.中药材:指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临床使用,或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6.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7.生药学: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
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8.民族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的民间药物称为“民族药”。
9.有效成分:指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10.辅成分:指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
11.无效成分:指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
12.真伪鉴定:是鉴定所用的药材是否与规定的或实际需要的品种相符。
13.纯度鉴定:是检查药材中可能混入的各类杂质以及杂质的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
14.品质优良度鉴定:是确定生药是否符合药用标准。
生药的品质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15.正品:其来源与药典收载相符的品种。
16.伪品:是指来源和药效均与正品不同的品种。
它主要是由于采药人员认识上的错误或者是故意以假充真造成。
17.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18.代用品:在来源上与正品不同,但已经过系统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有与正品相似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品种.19.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或动物)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20.同物异名: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生药使用。
生药学名词解释
1.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质量变化规律及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
2.鹦哥嘴:指药材天麻一端留有的红棕色干枯芽苞,呈鹦哥嘴状。
3.当门子: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的麝香仁,由于多集中于囊口,习称“当门子”。
4.挂甲:牛黄用清水调后,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褪称为“挂甲”。
同时有清凉感透入指甲称为透甲。
5.方胜纹:指蕲蛇背部中央共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的大斑纹,习称“方胜纹”6.拟薄壁组织:7.模式标本:8.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如各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9.莲花:仅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为单门;具二个侧枝者习称“莲花”;具三个侧枝者习称“三岔”。
10.解理:11.星点:大黄髓部的异常维管束13.珍珠疙瘩: 指人参须根上的不明显的疣状突起。
14.连珠斑:蕲蛇腹部鳞片灰白色,杂有黑色类圆形的斑块15.镶嵌细胞:16.管黄:17.乌金衣:指牛黄药材外部挂有的黑色光亮薄膜。
18.菌核:真菌的菌丝组成的坚硬的休眠体,包括营养菌丝和能育菌丝,如猪苓、茯苓。
19.艼:根类生药上具有的不定根20.走油:21.怀中抱月:指鳞茎类药材鳞茎的结合状态,其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22.二杠:仅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称为二杠;主枝习称“大挺”;具二个侧枝者习称“三岔”。
23.朱砂点:有的生药断面黄色,散有众多红棕色或橙黄色的油点,习称朱砂点,如茅苍术、木香。
24.芦头:根类生药根头上的根状茎。
25.芦碗:存在于根类生药的根茎上的凹窝状茎痕。
26.疏丝组织:27.过桥:又称“过江枝”,指黄连根茎中段有细廋、光滑如茎杆的节间。
28.晶鞘纤维:29.皮类药材:30.通天眼:指羚羊角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直通角尖.31.蛋黄:32.条痕:。
《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之异同
《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之异同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生药系主任李峰教授我校药学院现在每年同时招收中药学专业和药学专业的硕士和本科生。
在生药系同时开设了《中药鉴定学》和《生药学》这两门课程。
那么《中药鉴定学》和《生药学》到底有何差异?同学们应该如何了解和认识这两门课程呢?《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分别为我国医药院校的中药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它们在研究天然药物,保证药物质量和用药安全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贡献;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其学科的产生背景、课程设置及主要研究对象等方面亦有一些不同,现论述如下。
1.学科产生背景的异同1.1 《中药鉴定学》的产生一切真知都是来源于实践,中药鉴定学的知识是我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人们在大自然中寻找、认识、辨别药物的过程,就是最原始的中药鉴别的过程,例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中药鉴定学的知识随着我国药物的起源而产生,随着药物的发展而发展。
《中药鉴定学》作为学校中的一门课程始于50年代。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中药鉴定中,当前我国的中药鉴定学研究是在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分析方法,加强对中药真伪优劣及质量标准化研究;注重本草考证及传统鉴别经验的总结;开展中药资源调查及品种保护研究;开发中药新药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分离鉴定研究;以及中药指纹图谱鉴别和计算机分析研究;中药生物工程研究等。
1.2《生药学》的产生生药学(pharmacognosy)是一门以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具有医疗或保健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质量和变化规律,探讨其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
拉丁名为Pharmacognosia是由希腊字“φdδodov(Pharmakon-药)和“γaψονs”(g nosis—知识)二字合成.合为“药的知识”之意。
英文名为Pharmacognosy,其注释为:“研究未加工药物的科学”。
第一节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绪论第一节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药用植物学是一门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细胞组织培养、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科学。
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鉴定、活性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开发利用的科学。
由于药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工不同,目前生药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在生药的品种鉴定(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与整理,生药及其制剂的品质标准的建立与评价和资源开发等。
学习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主要任务和任务是:(一)准确识别、鉴定生药及其基源的种类生药种类繁多,来源十分复杂,加上各地用药历史、用药习惯的差异,植物或药材的名称不统一,造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十分严重,如同名为“贯众”的药材原植物有9科17属50余种蕨类植物。
一些名贵的中药材,如冬虫夏草、天麻、西洋参、野山参、麝香、牛黄等,在市场上往往出现各种假冒伪劣品。
此外,同一植物或药材,在不同地区人们称呼它们的名称往往不一,造成众多的同物异名现象,如爵床科植物穿心莲,又名一见喜、榄核莲、苦草、四方莲、圆锥须药草等等。
(二)调查、考证生药资源建国以来,虽然已开展了三次大规模中药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的中药资源的家底,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的,新的药用植物或同种植物新的用途不断被发现,如过去本草著作无记载或认为无药用价值的萝芙木、长春花、喜树、红豆杉等,至今已从中提取到有效的降血压或抗癌成分利血平、长春新碱、喜树碱和紫杉醇。
为了合理地、可持续地利用和开发这些植物的资源,必须首先能识别它们,并进行资源调查,摸清它们及其近缘种类的分布、生境、资源蕴藏量、濒危程度等,以便更好地保护野生资源或创造适宜条件引种栽培,保证药源供应。
要做到这些,就要有广博的植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古代大量的本草著作是研究我国医药学历史和发掘新药的伟大宝库,是我国科技文化的重要遗产。
本草文献的内容十分丰富,含有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生药学、农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内容,是由多学科组成的独特学术体系。
《生药学》参考文献
《生药学》参考资料1、书籍: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Ⅰ~Ⅳ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982、1993、1994、1998年。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1977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材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5.徐国钧等,《中国药材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
6.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7. 张贵君,《常用中药鉴定大全》,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8.李家实,《中药鉴定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9.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中药鉴别手册》(第一、二、三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0. 罗集鹏,《生药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
11.徐国钧等,《常用中草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协作组(第一册),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12.楼之岑等,《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协作组(第一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5年。
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14.赵达文,《常用中药材组织粉末图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15.王玉玺,《中药组织鉴别彩色图谱》,北京,人民军医出版1989年25.孙长荣等,中药材理化鉴别,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16.《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990年。
二、期刊和杂志:1、《中草药》2、《中药材》3、《中国中药杂志》4、《药学学报》5、《中医药现代化》6、《植物分类学报》7、《云南植物研究》8、《植物学报》三、相关网址1、;2、数字图书馆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5、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6、中国专利数据库。
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背诵内容
《生药学》、《中药鉴定学》背诵内容一、数量抽取样品0─5件─99件.100件─1000件.1001…逐件 5件 5% +1%每包件取样量:一般药材粉末状贵重药材100—500克 25—50克 5—10克鉴定留样的保存期至少:一年《中国药典》共10版:53年仅一部 63年、77年 1985~2005年, 2005年始分为三部。
2015版分为四部。
紫外光的波长一般为365纳米或254纳米挥发油测定:甲法:用于测定挥发油的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乙法:用于测定挥发油的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狗脊:近外皮1—4mm处有一条凸起的木质部条纹绵马贯众:叶柄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u”形排列何首乌:云锦状花纹约4—11个(异形维管束)在皮部牛夕:2—4轮同心环筋脉点川牛夕:4—8轮同心环筋脉点鸡血藤:3—8个偏心性半圆形环,髓偏向一侧小茴香,蛇床子:背面有5条棱线小茴香:分果油管6条于两棱线之间及接合面,内果皮镶嵌细胞5—8个为一组马钱子:子叶叶脉5—7条栀子:具有6条纵棱翅状冬虫夏草:中部4对足最明显,头部3对,近尾部1对不明显全蝎:1、1、1、4、5、6、7(足4对,背上5条脊线,后腹部6节,前腹部7节,毒刺1条)蜈蚣:全体共22个环节鳖甲:两侧有对称肋骨8条蛤蚧:尾细坚实,有不甚明显的6—7条银灰色环带二、本草《五十二病方》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方书《神农本草经》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汉代(西汉)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本草经集著》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共收集730种《新修本草》(唐本草)唐代苏敬等23人,官府颁行为我国最早药典收载中药850种,出现图文鉴定的方法《证类本草》宋代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药学贡献最为伟大的本草.收载中药1892种,按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并分为纲.目,是自然分类法的先驱《植物名实图考》清代吴其浚植物学名著考证药用植物三、采收加工(一)采收1.根,根茎类:秋冬或春初发芽前采收2.茎木类:秋冬3.皮类:春末夏初4.叶类:叶茂色绿旺盛期5.花类:花蕾期或开放期6.果实,种子: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7.全草类:茎、叶茂盛是采割(二)加工1.捡,洗:去杂质,去非药用部位2.切片:较大的根和根茎,坚硬的藤木,肉质果实等3.蒸、煮、烫:浆汁、淀粉及糖份高的药材,加工后呈角质样4.硫磺熏:漂白杀虫:山药、白芷、川贝母、白豆蔻5.发汗:促使变色、增味、利于干燥: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6.干燥:干燥表示:烘干、晒干、阴干阴干或晾干:不可用烘干、晒干7.常见加工法:煮至透心:白芍、元胡蒸至透心:天麻、红参、姜黄(或煮)、郁金(或煮)、青翘沸水烫:太子参、百部(或蒸)、木瓜、山茱萸、栀子、五倍子、水蛭、全蝎、斑蝥蒸至杀死虫卵或蚜:桑螵蛸、五倍子刮去外皮:大黄附子白芍桔梗半夏浙贝山药黄柏低温干燥:西洋参活性参白芷打光:三七山药烟火熏干:当归轻轻捶扁:巴戟天矾水擦去外皮:川贝母含脂的木材:沉香有钩的嫩枝:钩藤水压机打包:番泻叶(狭叶番泻叶)花冠黄变红时采收:红花穗绿时采收:荆芥切伤流脂:乳香没药入热水中软化成团:血竭加水和石灰加工:青黛挤取分泌物:蟾酥锯或砍取:鹿茸重结晶:芒硝压制成型:肉桂(桂夹)烘干:地黄玄参烘白术枸杞子纵剖为瓣:天花粉木香木瓜山楂枳壳剖腹:广地龙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四、鉴定方法中药鉴定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来源鉴定法(基原鉴定法)、性状鉴定法、显微鉴定法及理化鉴定法等。
中药鉴定学
2013-4-18
27
20世纪70年代,《美国药典》把X衍射技术作为药 物鉴定的方法之一。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将X衍 射法试用于中药鉴定。90年代中期,出现了用X衍 射傅里叶谱分析研究道地药材的实例;与此同时, 出现了非线性科学用于中药分类的技术,如采用工 程技术手段模拟生物神经网结构、特征、功能一类 的人工神经网络鉴定系统,并对厚朴等中药进行了 质量评价研究。自1985年Mullis首创了PCR技术之 后,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和mRNA差异显示技术 也相继试用于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定。
2013-4-18
12
2 中药的质量鉴定
质量鉴定是对中药优劣的检验----基本 任务。 中药质量的优劣是以临床疗效判定的, 中药疗效取决于药效组分,药效组分与 品种(内部因素)、生境(野生或栽 培)、产地、采收时间、加工方法和生 产工艺、药用部位、贮藏环境、运输条 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13
2013-4-18
2013-4-18
25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加强对中药的品种和 质量鉴定工作、加速培养现代的中医药高级人才、 确保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提到重要的 议事日程。出现了一些用现代植物学、生物学、药 物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本草学进行整理研究 的实例,开始了专门的中药教学和研究工作。分别 从中药的来源、鉴别特征、质量标志、鉴定方法等 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中药鉴定学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
2013-4-18 11
1 中药的品种鉴定
品种鉴定是对中药真伪和基原的鉴别----首要任务。 商品中药达7 000余种,其饮片1 200种左右、中成 药6 000种左右。商品中药有复杂品种问题的约占50%, 直接影响了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中药产品的质量。 药材品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药多种来源,本 末难分;形态相似,造成误采、误收、误种、误用;以 假充真,冒名顶替;地方用药习惯;人为制造伪品等等。 中药材的品种与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密切相关, 要通过对中药商品、临床用药的调查和药材资源的普查 ,澄清混乱品种。
2 生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史五、六节讲解
原书已失传
作者:不详 年代:东汉末年
载药:365 分类:上、中、下三品。
内容: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
特点:各药的记述以药性、功效为主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2、《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452-536年) 年代: 南北朝 (502-549年) 载药:730种 分类: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短叶红豆杉(0.01%一0.06%),1992年通过 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批准。--东北红豆杉、浆果红豆杉、云南红豆杉,化学 合成法、真菌生产法、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法。
+ 2、从本草中发现新药源、开发新药 + 利用活血化瘀药丹参和开窍药冰片治疗冠心
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后世药物分类的导源。 内容:对药物产地、采收、形态、鉴别等有所论述, 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
3、《新修本草》 (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 年代:唐 ( 659年) 载药:844种,新增114种新的药物,
有外来药物,如龙涎、血竭等。 特点: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
④经过二年时间,编成 《新修本草》或《唐本草》 五十四卷,共载药844种, 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成9类。
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可算是我国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较欧美各国认为 最早的纽伦堡药典要早883年。 《新修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 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 我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 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 代
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
中 药
种逐渐增加。
鉴 定
+ ①公元657年,唐朝政府组
生药学
四、生药学的任务
1、鉴定生药。 (品种与质量)如冬虫夏草等级。 2、调查、考证生药资源。如糜芜。 3、 制订生药及制剂的质量标准, 并对其进行品质评 价。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如地奥资源、鬼臼、番荔枝 等。 5、利用生物技术,扩大繁殖濒危物种、活性成分高 含量物种和转基因物种。如紫杉醇。 6、为中药材标准化服务。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 理规范。 7、 中药资源的保护。 如红豆杉、 雪莲花、 红景天等。
生药学
教学提纲
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
二00九年一月
第一篇
总论
第 1 章 绪论 第一节 生药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 生药学的定义:是研究生药的科学。 生 药: “生货原药” 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简 , 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 德 文: Pharmakognosie 生药学 Drogen------生药 英文: Pharmacognosy 药 物: 具有医疗. 诊断, 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 药: 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 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提取物和中成药。 中药材: 经过简单的产地加工。 草 药: 草医治病的药或民间药。 中草药:中药与草药的统称。 道地药材: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
第 2 章 我国生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一、起源与本草
书 名 年 代 秦 汉 梁 唐 宋 明 药 分 数 类 集 体 365 三品 创作 陶 弘 730 自 然 景 属性 苏敬/ 850 自 然 李勣 属性 唐 慎 174 自 然 微 6 属性 李 时 189 自 然 珍 2 属性 作 者 对生药学的贡献 仅记载药名,无具体的 鉴别知识 开始文字记载药物形态 图文对照,我国第一部 药典 图文并茂,我国现存最 早的完整本草 完善了药物的自然属性 分类法
生药学笔记
生药学笔记第一章生药学的定义及任务生药鉴定学:就是鉴定和研究生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生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对生药进行“整理提高、保质寻新”的学科。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材:是指供切制成饮片用于调配中医处方、或磨成细粉直接服用或调敷外用,以及供中药厂生产中成药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成分的原料药。
“草药”或“民间药”:一般是指草医(民间医生)用于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天然药物,绝大多数是历代本草无记载的天然药物。
“中草药”:中药和草药统称为中草药。
“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习惯使用的民间药物。
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第一节鉴定生药真伪优劣,确保生药质量生药的真伪优劣,就是生药的品种和质量。
◆“真”即正品,◆正品: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
◆“伪”即伪品,◆伪品: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或者以其他药材冒充正品的。
“优”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生药。
“劣”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金钱草: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的全草广金钱草(药典品)豆科植物广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 (Osb.) Merr.的茎叶天仙子*药典:茄科莨菪 Hyoscyamus niger L. 的种子。
(剧毒)广东:爵床科岩水蓑衣 Hygrophila salicifolia (Vahl.) Nees. 种子。
络石藤以络石之名在全国各地药用商品较为复杂,生药经营主要有三个种类:◆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带叶藤茎;◆桑科植物薜荔的带叶茎枝;◆茜草科植物匍匐九节的带叶茎。
丝瓜络*药典:葫芦科丝瓜 Luffa cylindrica (L.) Roem. 果实维管束广东:葫芦科粤丝瓜 Luffa auctangula (L.) Roxb.去种子的果壳。
一、生药品种鉴定生药鉴定就是根据药典或有关资料规定的用药标准,对生药或检品作真实性、纯度、品质优良度的检定。
试述《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之异同
试述《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之异同
《中药鉴定学》和《生药学》是两本相关的中药学书籍,二者有如下异同:
相同点:
1. 二者都是深入研究中药学知识的书籍,都涉及对中药的概念、性质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2. 两本书都涉及到中药的历史发展、科学研究、中药药理、疗法等方面。
不同点:
1. 《中药鉴定学》专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技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不同类别的中药的相关鉴定技术。
2. 《生药学》是一本对中药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生药养殖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的书籍。
中药鉴定学习笔记
第一章总论1.中药鉴定学的定义: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2.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是我国法定的药品标准。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发展史1.《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2.《新修本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3.《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历经27年,编写成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巨著。
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收与产地加工1.产地与中药质量的关系:中国辽远广阔,因地势、土壤、气候(气温、光照、降雨)、水质、生态环境各异,造成不同产地的同种药材质量上的差异。
2.道地药材:也成地道药材,是指那些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
3.川药:主要起源于巴、蜀古国,现指产于四川、重庆的道地药材。
如: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川乌、麦冬、丹参、干姜、郁金、姜黄、半夏、天麻、川牛膝、川楝子、川楝皮、花椒、黄柏、厚朴、金钱草、青蒿、五倍子、冬虫夏草、银耳、麝香等。
4.广药:主要指南岭以南,广东、广西和海南所产生的道地药材。
如: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益智、肉桂、苏木、巴戟天、高良姜、八角茴香、胡椒、马钱子、罗汉果、陈皮、青蒿、石斛、钩藤、蛤蚧、金钱白花蛇、海龙、海马、珍珠、地龙等。
5.云药:主要指产于云南的道地药材。
如:三七、木香、重楼、茯苓、萝芙木、诃子、草果、儿茶等。
6.贵药:主要指产于贵州的道地药材。
如:天冬、天麻、黄精、杜仲、吴茱萸、五倍子、朱砂等。
7.怀药:取义源自四大怀药,现引申为河南所产的药材。
如: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天花粉、瓜蒌、白芷、辛夷、红花、金银花、山茱萸等。
8.浙药:取义为“浙八味”等浙江省所产的道地药材,如: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菊花、杭麦冬、温郁金、莪术、栀子、乌梅、乌鞘蛇等。
中药鉴定学和本草纲目的区别
中药鉴定学和本草纲目的区别英文版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and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In the vast and profound real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wo fundamental concepts stand out: the identification of herbal medicines and the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While both play a crucial role in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ing the healing properties of plants, they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heir approach and purpos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TCM identification focuses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herbal properties, including their appearance, odor, taste, and energetic qualities. This identification process is highly subjective and relies heavily on the experience and intuition of the practitioner. Herbalists use a combination of observation, smell, and taste to assess the authenticity and quality of herbs.This method is less structured and more reliant on individual skills and sensibilities.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On the other hand, the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or "Ben Cao Gang Mu" as it's known in Chinese, is a comprehensive compilation of herbal knowledge. This monumental work is an encyclopedia of herbal medicine, containing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ousands of plants, their medical uses, and preparation methods. The Compendium is a highly structured and organized reference tool, provid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ing herbal medicine.Key Differences:The key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lies in their approach to herbal medicine. TCM identification emphasizes the individual's experience and intuition, while the Compendium offers a standardized, systematic approach. Additionally, identificationrelies heavily on direct感官经验, whereas the Compendium provides a wealth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In summary, while both methods are integral to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ing herbal medicine in TCM, they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heir approach and purpose. TCM identification focuses on individual sensory experience and intuition, while the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offers a structured and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tool for herbal knowledge.中文版中药鉴定学和本草纲目的区别在传统中医(TCM)的广阔而深奥的领域中,有两个基本概念尤为突出:中药鉴定学和本草纲目。
对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比较分析
对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比较分析摘要:中药,顾名思义就是指中国的医药,中药学也就是指中国的医药学;生药学就是指西方的医药,同样,西药学就是指西方国家的医药学。
传统的中药学在中国有些地方已经失传,即使是遗传下来的中药学也与古代的医药学技术无法比较,加上生药学在我国的传播、运用,传统中药学的发展就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有好多疑难杂症是传统中药学无法医治的,而生药学却可以治疗,但对于某些疾病来说,传统中药学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治疗效果。
本文就传统医药学与生药学的某几个方面做一下比较,使人们能对这两类医药学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关键词:中药学生药学比较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97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27-02我国的中药学以及我国的中药学理论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们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在自己的行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这些医药文化是他们经验总结的精华,包含着广博的古典哲学思想与辩证法原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中药学也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但是,随着生药学的传入与发展以及一些疑难杂症生药学可以医治而中药学却无能为力,中药学的发展变得有些缓慢了,而且还出现了可能被西方生药学所取代的危机。
本文针对中药学与生药学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做了一些比较与分析。
1 传统中药学和生药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1 传统中药学和生药学的理论基础不相同,研究内容也不相同。
传统中药学的定义与生药学的定义不一样:“中药”就是指中医按照中医学理论的规定而制造出来的用来治疗或着预防疾病的药物。
这些传统中药都是有历史记载的,而且有着不同的分类,例如有植物类的药物、矿物类的药物,甚至还有动物类的药物。
这些药物有些是天然形成的,有些须有经过一些简单的加工,有些还需要提炼出精华。
传统中药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由无数著名医药学家行医多年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医药文化的结晶。
中药鉴定学多媒体幻灯
3.显微鉴定:利用显微镜来观药材的组织构造、C.形状以及内含物特征的鉴定 方法。
方法:利用显微镜鉴定药材 内容:观察组织构造、C.形状、内含物 技术:组织制片、表面制片、粉末制片、解离组织制片、整体制片、
矿物磨片 C.壁性质: 木质化 C.壁 间苯三酚 红色
木栓化 C.壁 苏丹Ⅲ 红色 纤维素 C.壁 ZnCl2/I2 兰色 or 紫色
3.鉴定----品种鉴定(真伪)
----质量鉴定(优劣) 4.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书
检验记录: 检验报告书:
四、中药鉴定的方法 1.来源鉴定(基源鉴定)------观察描述
核对文献(原始文献) 核对标本(模式标本)
来源鉴定:运用动植物分类学知识 or 矿物学基本知识,对中药原动物、原植 物、原矿物进行鉴定,确定其学名的方法。
全草类:
茎叶茂盛时
藻菌地衣类: 视具体药材定
2.动物类
昆虫类:
卵鞘-成虫-卵-幼虫
两栖类:
夏秋两季
脊椎动物:
全年可采
生理、病理产物:全年在屠宰场采收或活动取物
3.矿物类: 全年可采挖
二、中药的加工(产地加工) 产地加工是指产地采收后除去非药用部位\泥土、砂石,干燥后便于运输 的过程。 1.拣、洗---------除去沙石、泥土杂质和非入药部位 2.切-------------趁鲜切成块、片,以便干燥、包装、运输、贮藏 3.蒸、煮、烫-----白芍、附子、元胡、百部、郁金、天麻;五味子、 木瓜、桅子; 石斛;五倍子;全蝎、土鳖虫、班蝥、桑螵蛸 4.熏硫-----------山药、豆蔻 5.发汗-----------玄参、续断、厚朴、杜仲、茯苓 6.蒸、煮、烫: 7.干燥: 自然干燥:晒干、低温干燥(≤60℃) 阴干、晾干 曝晒、及时干燥 机械干燥:远红外干燥、微波干燥
生药学与中药鉴定学君臣佐使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生药学与中药鉴定学君臣佐使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宋慧鹏;陈月华;赵明月;李峰;王添敏;翟延君;邸学;谢明;康廷国;张慧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24(22)5
【摘要】生药学与中药鉴定学虽分属于药学与中药学,但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高度相似,均存在教学框架固化单一的难题。
由此,提出“专业知识(君)-实践应用(臣)-传统文化(佐)-课程思政(使)”四位一体的生药学与中药鉴定学教学模式。
该模式包含专业知识(君)与实践应用(臣)的结合、实践应用(臣)与传统文化(佐)的辅助、专业知识(君)与课程思政(使)的联系、实践应用(臣)与课程思政(使)的配合、传统文化(佐)与课程思政(使)的关联,每一部分均有详细的分述与举例。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生药学与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效果,并为其他中药相关的实践类课程提供借鉴。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宋慧鹏;陈月华;赵明月;李峰;王添敏;翟延君;邸学;谢明;康廷国;张慧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鉴定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2.导学-网络-案例-直观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
3.构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于探索《数据结构》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4.构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于探索《数据结构》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5.构建"四位一体"的中药鉴定学实践教学体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之异同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生药系主任李峰教授
我校药学院现在每年同时招收中药学专业和药学专业的硕士和本科生。
在生药系同时开设了《中药鉴定学》和《生药学》这两门课程。
那么《中药鉴定学》和《生药学》到底有何差异?同学们应该如何了解和认识这两门课程呢?
《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分别为我国医药院校的中药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它们在研究天然药物,保证药物质量和用药安全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贡献;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其学科的产生背景、课程设置及主要研究对象等方面亦有一些不同,现论述如下。
1.学科产生背景的异同
1.1 《中药鉴定学》的产生
一切真知都是来源于实践,中药鉴定学的知识是我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人们在大自然中寻找、认识、辨别药物的过程,就是最原始的中药鉴别的过程,例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中药鉴定学的知识随着我国药物的起源而产生,随着药物的发展而发展。
《中药鉴定学》作为学校中的一门课程始于50年代。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中药鉴定中,当前我国的中药鉴定学研究是在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分析方法,加强对中药真伪优劣及质量标准化研究;注重本草考证及传统鉴别经验的总结;开展中药资源调查及品种保护研究;开发中药新药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分离鉴定研究;以及中药指纹图谱鉴别和计算机分析研究;中药生物工程研究等。
1.2《生药学》的产生
生药学(pharmacognosy)是一门以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具有医疗或保健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质量和变化规律,探讨其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
拉丁名为Pharmacognosia是由希腊字“φdδodov(Pharmakon-药)和“γaψονs”(g nosis—知识)二字合成.合为“药的知识”之意。
英文名为Pharmacognosy,其注释为:“研究未加工药物的科学”。
生药学作为一门学科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诞生的。
一般认为19世纪初叶德国学者T. W. C. Martius是这门学科的先驱者,Martius于1832年出版了“Grundriss der Pharmakognosie des Pflanzenreiches,正式使用pharmakognosie这一学科名称。
至于中文“生药学”一词,见于1880年日本学者大井玄洞译著《生药学》,此系德文pharmakognosie的日译。
我国学者赵燏黄1905年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时带回“生药学”一词。
我国院校中于本世纪20年代始设立《生药学》课程,30年代才有编译成中文的《生药学》著作。
我国现代生药学发展很迅速,其研究主要包括:生药学科的起源;我国生药的生产和资源开发利用;国家药典规定的生药标淮规格及品质评价方法;生药活性成分和品质的关系;常用和重要生药的来源、形态、采制、产销、活性成分、鉴定特征、药理作用及功效等。
由此可鉴,《中药鉴定学》产生于中国,发展于中国,与中医药的发展同步前进;《生药学》产生于德国等欧洲国家,在本世纪20~30年代传入我国。
二者学科
产生的背景不同。
2.研究对象的异同
2.1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为中药。
即指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植、动、矿物及其简单加工品,多数为国产的、少数为进口药物。
2.2《生药学》的研究对象
《生药学》的研究对象为生药。
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欧美等国的生药学研究一般不包括矿物药,即仅为来源于植、动物的药物及其简单的加工品。
而我国著名生药学家徐国钧等认为:“生药就是药材,极大多数生药都是我国历代本草收载的药物。
稍有不同的是,生药一般还包括本草未有记载,中医不常用而为西医所用的生药(如洋地黄叶、麦角),……”因此,我们认为《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对象不尽相同,但在具体研究品种中又有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3.研究方法及侧重面的异同
3.1《中药鉴定学》研究方法的侧重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是在我国人民传统中药鉴定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药学现代研究的显微、理化、生物测试等多种分析技术和方法结合而成的,传统性状鉴别的经验和方法在中药鉴定中曾经并仍将继续发挥较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等基层医药单位更是如此。
3.2《生药学》研究方法的侧重
国外《生药学》的早期研究方法也主要是依靠外形和气味鉴别等。
但随着现代生药学研究的发展,目前发达工业国家中生药资源的形态学、组织学研究已基本完成。
生药学研究的侧重正逐渐转向以化学理论为基础的生源、生物合成途径,注重于植化、生物合成及高新分析技术、仪器等方面的研究。
生药的形态、性状描述工作已完成或仅占较小的比重。
4.课程设置的异同
国家教育部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分别在医药院校中设置了中药学专业和药学专业两个药学类一级学科,按教学大纲规定,在中药学专业中开设《中药鉴定学》为专业课程之一;在药学专业中开设《生药学》为专业课程之一。
而在国外医药院校中,一般无中药学专业和《中药鉴定学》,只有药学(Pharmacy)专业和《生药学》(Pharmacognosy)。
5.《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的趋同发展
《中药鉴定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课程,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的增加,中药鉴定的研究水平同生药学研究的差距越来越小。
尤其是随着国际上“回归自然”运动的兴起及全球性“中医药热”的出现,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了“中医药宝库”的宏大和深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中药鉴定和生药研究机构和学者将研究目标瞄准了中药,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手段、精密仪器等都被应用到中药研究中。
目前《中药鉴定学》和《生药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接近;研究方法极其相似;研究目的一致——都是为了保证药物质量,保证人们的正确用药和临床疗效,保护人类健康。
因此,无论是中药学专业,还是药学专业的学生,学好《中药鉴定学》/《生药
学》对今后从事药物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