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诊断与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每年都会导致大量的住院治疗和死亡病例,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和患有慢性病的人群来说更为危险。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减少病情的严重度和传播的风险至关重要。
以下是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一、流行性感冒的诊断1.病史询问:询问患者是否在流感流行季节接触过流感患者或在流行地区,并了解其症状、病程和严重程度。
2.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并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发热、咳嗽、喉痛、流涕、肌肉疼痛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流行性感冒的确诊通常依靠实验室检查。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流感病毒抗原检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等。
二、流行性感冒的治疗1.对症治疗:对于轻型流感患者,通常只需要进行对症治疗。
包括:休息、补充水分、适当运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有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应避免外出。
2.抗病毒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和重症患者,推荐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阿那米韦、奥司他韦等。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缩短疾病持续时间和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3.合理用药: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需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必须注意药物的禁忌症和副作用,遵守药物使用的指导,不滥用药物。
4.病情观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等严重病症时,应立即就医。
5.个人防护措施:流感是通过飞沫传播的,所以个人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眼、口、鼻,尽量避免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停留等。
总之,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
对于轻型流感患者,通常只需要进行对症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和重症患者,应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合理用药,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最后,提醒大家在流感流行季节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治疗
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治疗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流感病毒有3种蛋白突起,即血凝素(H)、神经氨酸酶(N)和M2蛋白。
根据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型。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抗原血凝素(H)、神经氨酸酶(N)不同又分成许多亚型,至今发现能感染人病毒株的血凝素仅有H1、H2、H3、H5、H7和H9亚型,神经氨酸酶有N1、N2、N3、N7,可能还有N8亚型。
甲型流感常导致流行,能引起世界性暴发流行:乙型常引起局部暴发;丙型主要以散发形式出现。
1 诊断流行病学资料是诊断流感的主要依据之一,结合典型临床表现不难诊断,但在流行初期,散发或轻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困难。
确诊往往需要实验室检查。
主要诊断依据如下。
1.1 普通感冒普通感冒可由多种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
除注意收集流行病学资料外,通常流感全身症状比普通感冒重,而普通感冒呼吸道局部症状更突出。
1.2 SARS 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影像学变化,配合SARS病原学检测阳性,排除其他疾病,可作出SARS的诊断。
1.3 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热、头痛、肌痛等全身症状较流感轻,咳嗽症状较明显。
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肺纹理增深,并发肺炎时可见肺部斑片状阴影等间质肺炎表现。
呼吸道标本分离肺炎支原体可确诊,但技术要求较高。
支原体抗体及冷凝集试验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1.4 肺炎衣原体感染肺炎衣原体感染发热、头痛、肌痛等全身症状较流感轻,可引起鼻窦炎、咽喉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肺炎。
实验室检查可帮助鉴别诊断,包括病原体分离、血清学检查和PCR检测。
1.5 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医院门诊、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加。
1.6 临床症状急性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
流行性感冒实验室诊断与结果分析
3.讨论
流感病毒在病毒分类学上属正粘病毒科。根据病毒粒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抗原特性及其基因特性不同,把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特性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流感病毒,尤其人甲型流感病毒HA基因能经常不断的发生点突变,导致其编码的HA蛋白分子上氨基酸序列发生替换,造成其抗原性经常不断的发生漂移,每次抗原性漂移常带来不同程度的流感流行。
(2)急性期血清:发病后7天内的流感样病例。
(3)恢复期血清:发病后2~4周的流感样病例。
3、采样方法
(1)咽拭子采集:对婴幼儿患者采集样本时,先将棉拭子用Hank氏液(PH7.4)蘸湿,在试管壁挤干后,在被检者鼻咽部涂抹数次,然后将棉拭子置于含有3ml Hank氏液的试管内送检。对大于5岁患者采样样本时,棉拭子可不必用Hank氏液蘸湿。为了提高采样效率,可以对同一患者,采集咽拭子2~3次,分别放入采样管内。
(2)鼻拭子:将棉签轻轻插入鼻道内鼻腭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退出。以同一拭子拭两侧鼻孔。将棉签头部浸入3~4ml采样液中,尾部弃去。
(3)含漱液采集:先让患者咳嗽数次,然后用Hank氏液5ml~10ml昂头含漱几次后,吐入无菌广口瓶中。
(4)鼻咽抽取物:采集方法同耳鼻喉科的常规操作方法:电动吸引器+三通管+导管,三通管与导管接通后,再与电动吸引器连接,将导管插入人咽部,长度从入口处算起约10~15公分(儿童)或15~20公分(成人),打开电动吸引器,将导管在咽部反复吸动4次,取出导管。将导管插入含1ml采样液的小试管中,待导管内液体全部吸入到三通管后关闭电动吸引器,将三通管内的所有液体转移到1.5ml Eppendorf管中,整个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
流行性感冒鉴别诊断与预防
流行性感冒鉴别诊断与预防xx年xx月xx日contents •流行性感冒概述•流行性感冒的诊断•流行性感冒的治疗与预防•流行性感冒的病例分析•总结与展望目录01流行性感冒概述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称为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定义流行性感冒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变异性强等特点,常常引起季节性流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特点定义与特点飞沫传播患者在打喷嚏、咳嗽或说话时,会将病毒携带的飞沫释放到空气中,他人吸入后易感染。
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病毒可通过污染的物体表面、日常用品等接触传播,如患者触摸鼻子、嘴巴等部位后再接触物体表面,他人再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品时易感染。
空气传播病毒可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易感者在空气流通不畅、密闭的环境中长时间逗留时,容易感染。
流行性感冒的爆发和流行会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头痛、肌肉疼痛、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危害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变异和传播不受国界限制,具有全球性。
大规模的流行性感冒爆发可能导致大量人群感染,造成医疗资源紧张和社会秩序混乱。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等高危人群,流行性感冒的危害更为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影响流行性感冒的影响与危害VS02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临床表现发热流感患者通常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
突然发病流感通常起病急,患者在发病前可无前驱症状。
咳嗽流感患者通常出现咳嗽,多为干咳。
乏力流感患者常感到乏力,精神不振。
肌肉疼痛流感患者可出现全身肌肉疼痛。
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
临床检查流感患者通常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病毒分离培养和抗原检测等。
实验室检查对于部分流感患者,医生可能会进行X光检查以排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X光检查检查项目鉴别诊断流感与普通感冒在症状上很相似,但流感通常更严重,病程更长。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三)
・
3 63・
・
全 科 医学 继 续 教 育 ・
报 道有 抽搐 和神 经精 神 障碍 。主要 见 于儿童 和青 少
年, 但不 能 确定 与药 物 的因果 关系 。 此外 , 偶有 皮疹 、
过 敏反 应 和肝胆 系统 异 常 。扎 那米 韦 为粉雾 吸人 剂 型 , 于> 用 5岁 ( 国 ) 7岁 ( 国 ) 童 和成 人 , 英 或 美 儿 对
疑 或实 验 室 确认 流 感 、 有并 发 症 危 险 因素 、 病 < 没 发 4 8 h就诊 , 希 望缩 短 病程 并进 而 减低 可 能 出 现并 但 发症 的危险性 .或者 与流 感 高危并 发症 患者 有 密切 接触 史 的 门诊 患 者 , 以考 虑使 用抗 病 毒药 物治 疗 。 可 其 中症 状显 著 且持 续> 8 h的患者 也 可 以从 抗病 毒 4 治疗 获益 , 其安 全性 和疗 效 尚无前 瞻性 研究 评 价 。 但
(a a v ) znmii ,最 近在 日本等 部分 国家被 批 准 静脉 使 r
用 的帕那 米韦 (ea v ) p rmi r和那 尼纳米 韦 ( nn m vr i 1 ia ii a )
7211 推 荐 使用 :① 凡 实 验室 病 原 学确 认 或 高度 ...
怀疑 流感 、且 有 发生并 发 症高 危 因素 的成人 和儿 童 患者 , 论基 础疾 病 、 不 流感 疫苗 免疫 状态 以及 流感 病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4—1995前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个型,其中甲型所引起的流感流行最为广泛和严重,乙型常引起爆发,丙型则多引起小儿散发病型。
在我国虽将该病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但一旦流行,传播快、波及面广,对人民健康及劳动生产力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年老体弱多病者及婴幼儿的威胁较大。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陶三菊。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流感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流感的诊断、报告和处理的应用。
2 诊断原则流感流行时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可对病人作出初步诊断。
如确定诊断则需要分离病毒阳性或病人双份血清抗体,测定恢复期抗体较急性期增高4倍或以上。
3 诊断标准3.1 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同时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或近期内本地区或邻近地区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或医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
3.2 临床症状3.2.1 出现急起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
3.2.2 可伴有咽痛、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
3.2.3 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3 实验室诊断3.3.1 血液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
3.3.2 从病人鼻咽分泌物分离到流感病毒(见附录A)。
3.3.3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见附录B)。
3.3.4 直接检查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流感病毒抗原阳性(见附录C 中C1)。
流感诊断的金标准
流感诊断的金标准
流感即流行性感冒,诊断的金标准通常被认为是病毒分离培养。
这种方法可以直接从患者体内分离出流感病毒,是确诊流感的最可靠方法。
然而,由于病毒分离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验条件,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流感诊断的金标准是通过实验室检测直接从患者体内分离并鉴定出流感病毒。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病毒核酸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流感病毒检测方法,它能直接检测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如鼻咽拭子、喉咙拭子或痰液样本)中流感病毒的核酸(RNA),从而确定是否感染了流感病毒。
2. 病毒分离培养:在特殊细胞上培养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并观察是否有病毒生长和特征性的细胞病变效应,然后进一步通过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病毒种类。
3. 血清学检测:虽然不是即时诊断手段,但在疾病恢复期采集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对比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中的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变化,若4倍以上升高则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流感诊断标准,结合病人的流行病学史(如近期接触史、疫区旅行史等)和临床表现(如突发高热、咳嗽、头痛、肌痛、乏力等症状),可以初步怀疑流感。
但最终确诊
通常依赖于上述实验室检查的结果。
特别是在流感流行季节或者发生流感样症状的群体中,实验室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确诊环节。
总之,流感诊断的金标准是病毒分离培养,但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重症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重症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一、病原学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病毒。
分为甲、乙、丙三型。
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
二、临床分型1.单纯型流感。
最常见。
2.中毒型流感。
极少见。
表现为高热、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病死率高。
3.胃肠型流感。
除发热外,以呕吐、腹泻为显著特点,儿童多于成人。
2~3天即可恢复。
三、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1. 流感病毒性肺炎:季节性甲型流感(H1N1、H2N2和H3N2等)所致的病毒性肺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老年人、慢性心肺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2009年甲型H1N1流感还可在青壮年、肥胖人群、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和妊娠妇女等人群中引起严重的病毒性肺炎,部分患者发生难治性低氧血症。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常可发展成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或ARDS,病死率高。
2. 肺外表现:⑴心脏损害: 心脏损伤不常见,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
可见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心电图异常,而肌钙蛋白异常少见,多可恢复,重症病例可出现心力衰竭。
⑵神经系统损伤: 包括脑脊髓炎、横断性脊髓炎、无菌性脑膜炎、局灶性神经功能紊乱及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⑶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在流感中罕见。
主要症状有肌无力、肾功能衰竭,肌酸激酶水平升高。
危重症患者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DF)和DIC等,甚至死亡。
四、并发症1. 继发细菌性肺炎:发生率为5~15%。
流感起病后2~4天病情进一步加重,或在流感恢复期病情反而加重,出现高热、剧烈咳嗽、咳脓性痰及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湿性罗音及肺实变体征。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或流感嗜血杆菌等为主。
2024流行性感冒高发季诊断和诊断
2024流行性感冒高发季诊断和诊断1、咳嗽知识库概览咳嗽(cough)是一种生理反射性保护动作,通过咳嗽这一保护性动作可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从外界进入的有害因子(比如气道异物)有效的排除体外。
同时咳嗽也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甚至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相当的特异性,如刺激性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
临床上根据咳嗽病程可分为三大类:急性咳嗽,发病少于3周;亚急性咳嗽,发病在3~8周;慢性咳嗽,持续时间8周以上。
剧烈咳嗽可能导致自发性气胸、呼吸道出血,长期慢性频发咳嗽、咳痰可能影响工作和休息,甚至加重心肺负担并引起诸多并发症。
2、儿童支气管肺炎知识库概览儿童支气管肺炎(Pediatricbronchopneumonia,PBP)是病原体侵入呼吸道后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其临床变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是小儿期最常见的肺炎类型,2岁以内儿童多发。
婴幼儿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肺泡数及黏液分泌量少,纤毛运动功能差,肺通气功能差,易发生肺炎,部分可发展为重症肺炎,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3、流行性感冒知识库概览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变异,引起局部暴发或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以发热、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为主,鼻塞、流涕和干咳等呼吸道症状较轻,病程短,常呈自限性。
但老年人、年幼儿童、肥胖者、孕产妇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少数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而死亡。
上下滑动查看诊疗知识库详情4、慢性胆囊炎知识库概览慢性胆囊炎通常是由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引起的胆囊慢性炎症,或由于急性胆囊炎的反复发作迁延而来,其临床表现差异多样,可表现为无症状或反复右上腹不适或腹痛,也可能出现急性发作。
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摘要】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经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
目的讨论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结论流行性感冒确诊需依据实验室检查,如病原体分离、血清学检查和核酸检测。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诊断鉴别诊断一概述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经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
其临床特点是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病程有自限性,但在老年人和基础心肺疾病患者中易有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流行病学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感冒病。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最常引起发病的是甲型。
甲型流感病毒常在10~15年内发生突变,出现新的亚型,引起大流行。
由于人体对各型流感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能力,故每年都有不同范围的新亚型流感流行。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潜伏期短,多数为18~72小时,有的甚至仅几个小时;暴发并迅速蔓延,播及面广。
甲型病毒新亚型引起的流行常形成明显高峰,流行期短,但第1波后还会有第2波、第3波;常沿交通线传播,先集体后散居,先城市后农村。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常发生于冬季,而南方多发生在冬、夏两季。
流感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性感冒病毒极易传播且发病率高,主要是因为流感病毒(尤其是甲型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特别容易发生变异,导致其抗原性及致病力也极易发生变异。
病毒变异包含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
当一个新亚型出现的初期,由于人群缺乏免疫力,很容易引起一次世界性的大流行;此后抗原特性相对稳定,每隔2~3年出现一个流行波,流感病毒发生部分的变化;随人群免疫力的逐渐增加,流行传播速度逐渐减慢,发病症状逐渐减轻。
若病毒演变愈演愈烈,最后导致质变,即旧型消失而代之以新的亚型。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流行性感冒,又称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它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大规模的感染。
为了及时诊断和妥善处理流行性感冒病例,以下是流行性感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一、流行性感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流感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寒颤、全身酸痛、头痛、咳嗽、喉咙痛和乏力等。
患者通常会有明显的全身不适感。
2. 流行病学史:患者是否有接触流感患者或者疫区人员的史料,以及是否曾经到过流感高发地区,对于流感的诊断非常重要。
3. 实验室检查: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是确诊流感的关键。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鼻咽拭子或者咽拭子的病毒培养、免疫荧光染色、PCR等。
二、流行性感冒的处理原则:1. 病情观察与隔离:对于确诊或者高度疑似的流感患者,应即将隔离,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同时,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特殊是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等,应更加重视。
2. 对症治疗:对于流感患者,可以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等。
但是需要注意,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无效,应避免滥用。
3. 充分歇息和饮食调理:流感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歇息,避免过度劳苦。
合理的饮食调理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包括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4. 预防措施:流感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眼、鼻、口等黏膜部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
此外,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建议高危人群及时接种。
5. 并发症的处理:流感患者可能浮现并发症,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对于浮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支持性治疗等。
总结:流行性感冒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
对于确诊或者高度疑似的患者,应进行隔离观察,并采取对症治疗、充分歇息和饮食调理等措施。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每年,流感都会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影响大量的人口,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有效地治疗流感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流行性感冒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流行性感冒的诊断1. 临床表现:流感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头痛、乏力和肌肉疼痛。
大多数患者还可能有鼻塞、流鼻涕、咳痰和寒战等症状。
2. 检测方法:流感的确诊需要进行病毒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快速流感抗原检测和病毒培养。
此外,近年来,核酸检测方法(如PCR)也越来越常用于流感诊断。
3. 流感季节和流行趋势:流感主要在秋冬季节流行,每年可能存在不同的流行毒株。
了解流感的季节性和流行趋势,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
二、流行性感冒的治疗1. 对于大多数流感患者,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自我护理,症状会在7-10天内自行缓解。
患者应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劳累和交叉感染。
2.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并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
- 抗病毒药物:流感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和减轻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欧司他韦等。
- 对症治疗药物:对症治疗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如退烧药、止咳药和解热镇痛药等。
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严格遵守药物使用说明。
3. 预防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每年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感,并且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流感疫苗通常在流感季节之前几个月开始接种,因此要提前咨询医生并接受接种。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1)
n 由于基因组是分节段的,故易产生同型不同株间 基因重配,同时流感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不具 有校正功能,其发生突变的频率要高于其它病毒。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1)
病原学
n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 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特 性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 有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1)
易感人群
n 人群普遍易感。流感病毒常常发生变异, 例如甲型流感病毒在人群免疫压力下,每 隔2-3年就会有流行病学上重要的抗原变异 株出现,感染率最高的通常是青少年。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1)
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后,特定人群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 视,尽早进行流感病毒相关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 住院的成人患者可以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 时间散播有感染性的病毒。 n 婴幼儿流感以及人H5N1禽流感病例中,长期排毒 很常见(1-3周)。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免疫缺陷患 者也会出现病毒排毒周期延长。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1)
传播途径
n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 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 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 能引起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 步确认。
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
流行 性感 冒( f e z , 称流 感 ) 由流行性 感 il na 简 t 。确 诊 往 往 需 要 实 验 室 检 查 。主要诊 断依据 如下 。 1 .流行 病 学 史 : 流 行季 节 。 个 单位 或地 区 在 一
出现 大量上 呼 吸道 感 染 患 者 或 医 院 门诊 、 诊 上 呼 急 吸道感 染 患者 明显 增加 。 2 临 床症 状 : 性 起 病 , 寒 、 热 、 痛 、 急 畏 高 头 头 晕 、 身 酸痛 、 力等 中毒 症状 。可伴 有咽痛 、 全 乏 流涕 、 流泪 、 咳嗽等呼 吸道 症状 。少数 病例 有食欲 减 退 , 伴 有腹 痛 、 腹胀 、 呕吐 和腹 泻等消 化道 症状 。婴儿 流感
或减 低 , 巴细 胞 相 对 增 加 ;2 病 毒 分 离 : 咽分 淋 () 鼻
泌物 或 口腔 含 漱 液 分 离 出流 感 病 毒 ; 3 血 清 学 检 () 查 : 病初期 和恢 复 期 双 份 血 清抗 流 感 病 毒 抗 体滴 疾 度有 4倍或 以上 升高 , 助 于 回顾 性诊 断 ;4 有 ( )患者 呼吸道上 皮细胞 查 流感病 毒抗 原 阳性 ;5 标本 经 敏 ()
型。
诊 断
流 行病 学 资 料 是诊 断 流感 的主 要 依据 之 一 , 结
现 , 起 世 界 性 大 流 行 ; 型 常 引 起 流 感 局 部 爆 能引 乙
发 ; 型 主要 以散 发 形 式 出现 。 由于 流感 病 毒 抗 原 丙 性 变 异较 快 , 以人类 无 法获 得持 久 的免疫 力 。 所 流感 临床 症状 较 重 , 病 急 剧 , 发 症 发 生 率 起 并 高, 并且 可 以引起 死 亡 , 亡 者 大 多 为 年迈 体 衰 、 死 年 幼 多病 或有慢 性 基础疾 病者 。对上述 人群 进行 疫苗 接 种是 控制 流感 的主要 方 法 。人群通 过感 染 或接种 会 产生 免疫 力 , 对新 的变 异病 毒株 并无保 护 作用 。 但 目前 认 为抗 流感 病 毒 治 疗是 流 感 控 制 的重 要 手段 。 而 早期 诊断 对开 展有效 的特异 性病原 学 治疗 有重要 意义。 我 国是 流感 的高 发 区 ,0世纪 4次世 界 性 的大 2 流行 有 3次起 源 于我 国 。为提 高对流感 的早 期诊 断 水平 、 早期 开 展治疗 . 少 流感对社 会造 成 的 巨大危 减 害. 制定切 实 可行 的 适 台 于广 大 临 床 医师 使 用 的流 感诊 断和 治疗 指南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
重型流行性感冒患者诊断与治疗指南
重型流行性感冒患者诊断与治疗指南
简介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重型流行性感冒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建议。
诊断
1.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流行病学史,判断是否可能为重型流行性
感冒。
2. 进行临床检查,包括体温测量、心率和呼吸频率监测、血液
和呼吸道标本采集等。
3. 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病原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核酸检测。
治疗
1.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建议休息、补充水分、控制体温,并
使用对症治疗药物缓解症状。
2.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建议住院治疗,并考虑以下措施:
- 给予氧气治疗,维持氧饱和度在合适的水平。
-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根据患者情况和
病毒敏感性进行选择。
- 辅助治疗,如呼吸机支持和胸部物理治疗。
3. 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和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
特别关注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预防
1. 推广流感疫苗接种,特别是对于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
2. 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等。
3. 强调社区和医疗机构的防控措施,如隔离患者、消毒环境等。
注意事项
1. 不建议滥用抗生素治疗,因为流感病毒不对抗生素敏感。
2. 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确保诊疗过程的合法性和安
全性。
以上为重型流行性感冒患者诊断与治疗指南的简要内容,供医
务人员参考。
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
请在实施前,对本指南的内容进行评估和确认,并参考其他权
威指南和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感病毒感染后支气管的炎症反应和肺功能的异常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肺功 能研究也可发现有限制性和阻塞性换气功能障碍、伴有肺泡气体交换异常、 二氧化碳弥散能力的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流感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发病率较低,病例呈散在分布,病例 在发病时间及地点上没有明显的联系,这种情况叫散发;一个集体或一个小 地区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病例叫暴发;较大地区的流感发病率明显超过 一般的发病水平,可称为流行;大流行有时也称世界性大流行,传播迅速, 流行广泛波及全世界,发病率高并有一定的死亡。
流感临床症状可能与促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有关。
病理
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呈簇状脱落、上皮细胞的化生、固 有层粘膜细胞的充血、水肿伴单核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
致命的流感病毒性肺炎病例中,病理改变以出血、严重气管支气管炎 症和肺炎为主,其特点是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细胞广泛坏死,伴随有纤 毛上皮细胞脱落、纤维蛋白渗出、炎细胞浸润、透明膜形成、肺泡和 支气管上皮细胞充血、间质性水肿、单核细胞浸润的病理改变。后期 改变还包括弥漫性肺泡损害,淋巴性肺泡炎等,甚至是组织广泛的纤 维化。
流感病毒很容易被紫外线和加热灭活,通常56℃ 30min可 被灭活。流感病毒是包膜病毒,对于所有能影响膜的试剂 都敏感,包括离子和非离子清洁剂、氯化剂和有机溶剂。
流行病学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不同程 度的流行。
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 地区全年流行,高峰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 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婴幼儿流感以及人H5N1禽流感病例中,长期排毒 很常见(1-3周)。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免疫缺陷患 者也会出现病毒排毒周期延长。
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 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 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 能引起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 步确认。
严重者会因为继发细菌感染引起肺炎,多为弥漫性肺炎,也有局限性 肺炎。
流感死亡病例中常伴随其他器官病变,尸体解剖发现,1/3以上病例 出现脑组织弥漫性充血、水肿以及心肌细胞肿胀、间质出血,淋巴细 胞浸润、坏死等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 流感症状及体征
1.单纯型流感。最常见。突然起病,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 有畏寒、寒战,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 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 不适等。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呈自限性 过程,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 体力恢复常需1-2周。轻症者如普通感冒,症状轻,2-3天可恢复。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 常常引起局部暴发,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 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一般不引起流行。
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无并发症) 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 住院的成人患者可以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 时间散播有感染性的病毒。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流感病毒常常发生变异, 例如甲型流感病毒在人群免疫压力下,每 隔2-3年就会有流行病学上重要的抗原变异 株出现,感染率最高的通常是青少年。
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后,特定人群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 视,尽早进行流感病毒相关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妊娠期妇女。 2.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
由于基因组是分节段的,故易产生同型不同株间 基因重配,同时流感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不具 有校正功能,其发生突变的频率要高于其它病毒。
病原学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 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特 性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 有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 疗指南(2011版)
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单股、分节段 RNA病毒。
根据核蛋白(nucleocapside protein,NP)和基质蛋 白(matrix protein,MP)分为甲、乙、丙三型。甲、 乙型流感病毒都带有8个不同的RNA节段,丙型 流感病毒只有7个RNA节段,少一个编码神经氨 酸酶蛋白的节段。
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 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 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及集体生活于养老院或其他慢性病疗养机构 的被看护人员、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3.肥胖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BMI=体重 (kg)/身高 (m) 2〕。 4.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5.年龄≥65岁的老年人。
2.中毒型流感。极少见。表现为高热、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等严重症状,病死率高。
发病机制
带有流感病毒颗粒的飞沫吸入呼吸道后,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破坏神经氨酸, 使粘蛋白水解,糖蛋白受体暴露。甲、乙型流感病毒通过HA结合上皮细胞 含有唾液酸受体的细胞表面启动感染。在病毒包膜上含有M2多肽的离子通道 在胞内体中被酸性pH值激活,使核衣壳蛋白释放到胞浆(脱壳)。NA清除 病毒与细胞膜之间以及呼吸道黏液中的唾液酸,以便于病毒颗粒能到达其他 的上皮细胞,复制出大量新的子代病毒颗粒,通过呼吸道粘膜扩散并感染其 他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