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观后感3篇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战争电影。
影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二战期间盟军在法国敦刻尔克海滩的撤退行动。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被深深震撼,不禁产生了许多思考。
首先,敦刻尔克的剧情紧凑而紧张,一开始就将观众投入到战争的惊险与压迫感中。
影片通过多条线索交叉叙事,展现了陆军部队、海军和空军等多个角色在救援行动中的艰难与困扰。
无论是在水面上,空中中还是陆地上,每个人都在挣扎求生,互相帮助,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观影过程中,我几乎能感受到士兵们的恐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其次,敦刻尔克在影像表现上也极为出色。
诺兰导演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大量实景拍摄,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空中战斗的场景,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死神的笼罩。
战争场面的真实再现,更让我对历史上的这一事件感到震撼和敬畏。
同时,敦刻尔克的音效和配乐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设计和运用,使得观众在电影中经历了飞机轰炸、海浪拍击和子弹呼啸的视听冲击,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
配乐则与影片情绪相得益彰,让整个观影过程更具有震撼力和情感共鸣。
此外,敦刻尔克在人物刻画上也非常精彩。
影片并没有展示冗长的背景故事,而是通过简洁的台词和情绪表演,让观众亲近每个角色。
每一个面对死亡考验、拼尽全力的英勇士兵都令人动容。
他们或是为了国家和家人,或是为了同袍和战友,抱着生的渴望,奋勇前行。
这种无私精神和对生命的珍视,让我反思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残和可贵的平和生活。
最后,敦刻尔克无疑是一部探讨战争与人性的电影。
在面对死亡与绝望的时刻,每个人对于生命的坚守和珍视无不令人感慨。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场景,向观众传递了和平与希望的重要性。
它远离了对战争的美化,而是呈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这让我对和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总之,《敦刻尔克》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出色的剧情、精湛的影像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刻画,向观众展示了战争中的坚强与人性的复杂。
敦刻尔克大电影观后感
敦刻尔克大电影观后感《敦刻尔克》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一部战争片,该片于2017年上映。
影片以真实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英国军队被包围的困境和最终的撤退行动。
观看完《敦刻尔克》后,我被其震撼和真实感深深打动。
首先,影片在视觉效果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执导功底可见一斑。
他以极高的技术水平和精湛的影像呈现,将观众带入那个历史时刻,并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恐怖。
电影采用IMAX相机拍摄,并大量运用实景拍摄,使得战争场景更加真实可信。
战机飞过头顶、爆炸声轰鸣在耳边,让观众彷佛置身于敦刻尔克的战场之中。
同时,影片的剪辑手法独特,将英军士兵的撤退、海上救援和空中战斗三者交替展示,使得观众不仅能感受到每个环节的紧张与压迫感,同时也展现了整个撤退行动的复杂性。
其次,影片刻画了人性在战争环境下的各个方面。
战争让人们面临死亡和生存的边缘,同时也考验着人们的勇气和决心。
在《敦刻尔克》中,英军士兵面临着德军的包围和猛烈的炮火,众多士兵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
影片通过几个平行叙事线索,展示了不同士兵的命运和态度。
有人选择奋力抵抗,有人选择顺从命运,还有一些人选择自私地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
这种种人性的展现让观众对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个体在战争中的选择和行为产生深深的思考和启发。
电影中其他几个值得一提的元素是音效和音乐。
音效给影片增添了战争的真实感,从爆炸声到尖锐的风声,每一个音效都让观众身临其境。
而音乐也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汉斯·季默创作的音乐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组织了紧张、激动和感人的氛围,使得观众更能够融入到故事中。
《敦刻尔克》所展现的英勇与困难并存的撤退行动,无疑是一段壮丽的历史。
影片通过真实而震撼的画面,与观众分享这段历史的意义与价值。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永远无法忘却的一部分,而《敦刻尔克》通过电影的形式,将这段历史再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体悟到战争的残酷和无奈。
不沉的敦刻尔克——电影《敦刻尔克》观后感
不沉的敦刻尔克——电影《敦刻尔克》观后感9月19日下午4时许,我独自一人来到宁波印象城百老汇影院,观看了正在档期热映的战争悬念片《敦刻尔克》。
三年前的10月,也是在此地,我与妻子一同观看了反映民国才女萧红的纪实片《黄金时代》,并趁兴写了《历史的复原,时代的复原》这篇影评习作。
离现在整整三年了,三年才上影院看一场电影,这也反映了现在中老年人对于当下电影巿场的真实态度。
《敦刻尔克》是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最新力作,诺兰曾执导过《蝙蝠侠》、《盗梦空间》等著名大片,是一位有国际知名度的大腕导演,这也是他第一次执导历史题材的影片。
我去看《敦刻尔克》,倒不是冲他名气而去,纯粹是为影片的题材所吸引。
77年前的那场敦刻尔克战役,已使敦刻尔克成为二战中史诗般的经典,而名垂青史。
它在欧洲,在普通英国人、法国人的眼中,宛如我们中国民众对于解放战争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那般熟知。
因为该影片满足了我对于“纪实”和“历史”了解的渴望。
而“纪实”和“历史”也成为我目前对电影观看与否考量的主要选项。
《敦刻尔克》今年7月中旬在英国和美国首映,9月1日起在中国各大影院公映。
说是一场大的战役,其实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撤退,但这是一种几乎绝望中的大撤退,也是一种奇迹中的大撤退。
敦刻尔克是法国北部诺尔省一座海港城巿,1940年的夏季,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狂飙般的德国装甲部队,把法国全境打穿,40万英法联军被德国人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而无法动弹,几乎陷入全数被歼的绝境。
横渡英吉利海峡,撤退到对岸的英国,这是40万英法联军唯一的逃生之路。
当时,可以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法国港口有三个,但其中的加莱和布伦先后已被德军占领。
影片没有任何铺垫,导演就把镜头直接推向了战场,敦刻尔克的大街上狂奔着一名满脸恐惧的英国士兵汤米,他在寻找码头,在寻找停泊在海滩上的英国兵舰,他要逃回祖国。
银幕上只有短短的一行中文解读,全片是英语对白,没有口译和配音,只有文字解读。
电影《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电影《敦刻尔克》的观后感《敦刻尔克》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战争电影,该片于2017年上映。
它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二战期间盟军在法国敦刻尔克海滩的撤退故事。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被其震撼和感动深深地打动。
首先,电影通过其出色的视觉效果和真实感的呈现,将观众带入了战争的残酷现实。
无论是空中的飞机空袭、水中的船只沉没,还是陆地上的爆炸声和尸体,每一幕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导演通过逼真的场景和特效,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让人们对战争的可怕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出色。
虽然没有太多对角色背景的介绍,但观众通过他们的行动和表情,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恐惧、绝望和坚韧。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在为了生存而努力。
特别是汤姆·哈迪饰演的飞行员,他在空中与敌机搏斗,为了保护撤退的士兵们,最终舍弃了自己的机会,选择坠毁在海上。
这种无私的牺牲精神让人们对英雄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电影的剧情紧凑而又扣人心弦。
导演通过交错的时间线和不同角度的叙事,将故事展现得更加生动有力。
观众可以同时看到从海滩上的士兵、海上的救援船只和空中的飞机的视角,这种多层次的叙事方式让人们对整个撤退行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此外,电影的音效和配乐也非常出色。
爆炸声、枪声、飞机引擎声等真实的音效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和紧张。
配乐则恰到好处地衬托了剧情的发展,加强了观众的情绪共鸣。
总的来说,电影《敦刻尔克》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战争电影。
它通过真实的场景、出色的角色塑造和紧凑的剧情,向观众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那些为了和平而奋斗的人们充满敬意。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成为经典,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战争电影,以真实发生的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为史实背景,展现了那段惨烈而英勇的历史。
影片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光辉,给观众带来了深入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生命、个体的反思和对战争的反思。
电影以多条线索交叉展示了从英国军队被德军包围到撤退成功的过程。
通过不同角度的刻画,电影展现了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的人们的命运选择和人性的较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放弃了过多的对话和解释,通过图像和镜头的传达,更加鲜明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紧迫感。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导演功力和精心的剪辑技巧使得电影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让观众仿佛亲历了当时的混乱和压迫。
影片通过展示英国军队在敦刻尔克的历史事件,向观众展示了面对死亡时个体的生存和尊严的追求。
无论是出于国家使命,还是为了自己或者亲人的生命,每个人都在战争中作出了选择。
影片的主演汤姆·哈迪和米歇尔·帕菲费尔等人的精湛演技,让人们对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充满了敬意与共鸣。
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坚韧和勇敢,让观众意识到面对死亡时每个人的潜在力量。
同时,电影中所呈现的人性的光辉也让人感动。
在那个危机四伏的时刻,随着船只的一艘艘沉没,正常的人性如同沉船一般瞬间崩塌。
然而,也有一些人敢于为了他人生命的延续而付出一切努力。
正是这种渺小而伟大的精神在战争中闪耀出耀眼的光辉。
电影中的援救船队和普通市民自发组织的志愿者行动,彰显了人性中众志成城的力量。
观看《敦刻尔克》给予我的反思是:生命的可贵和对战争的反思。
影片中,每个被德军围困的士兵的生命都显得如此渺小而脆弱。
他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他人手中,而在那些关键时刻,一些平凡的人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力量和勇气。
在战争中,每个个体都变得重要起来,同时也成为了鲜明的对比,让我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
此外,《敦刻尔克》也引发了我对战争的反思。
战争是人类最黑暗的一面,毁灭性的战争不仅夺去了无数生命,也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范文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范文导语:《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您准备的《敦刻尔克》的观后感范文,供您参阅。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范文1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
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
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
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
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
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
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
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
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
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
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
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
所以当船到了海上,船体开始不断的涌进海水。
这是必须有人离开,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枪击中,在有可能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离开。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观后感(精选5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敦刻尔克观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敦刻尔克观后感1昨日应好友邀请随机买了两张当下评分还不错的电影票,电影的名字是《敦刻尔克》。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联军因为在德国战场上的一次军事失误引发了这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
当然,撤退的地点就在法国与比利时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
事件的起因源于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闪电般的进攻,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同年9月3日,英国和法国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向德国宣战。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英、法联军躲在自己布置的马奇诺防线后,并没有对波兰国家给予实际的军事支援。
在对德国宣战期间,法国曾象征性的发动过一场“萨尔攻势”。
当然这场象征性的攻势取得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战线仅仅向前推进了5英里,法国军队占领了大约20个左右的无人村庄。
这种“胜利”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几乎为零。
与此相反的是德军的进攻可不是游戏,9月7日,德国军队迅速占领华沙,波兰至此彻底沦陷。
德国军队对于英、法联军的这种“奇怪的战争”也是大惑不解。
希特勒很清楚英、法两国的谴责无疑于作作势而已。
这就好比受困的羔羊对着饿狼装腔作势的空吼,最终只会暴露自己的恐惧。
该是战争解决的还得靠战争。
德国军队的进攻丝毫不受任何影响。
英、法联军的不战和假战反而让德军率先占得有利先机。
德军在战场上的连胜导致1940年5月10日,德国正式开始进攻西欧。
希特勒将大量的军力投入西欧战场,这与英、法联军的消极应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史料记载,当时德军共出动了136个师,3000多辆坦克。
希特勒将这些部队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开始猛烈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西欧战场正式拉开了帷幕。
当时与德国实力相当的是英、法、比利时、卢森堡及荷兰共同组成的147个师,约300多万军队。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在朋友的强烈安利下,我终于看了《敦刻尔克》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心里就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影片一开始,那种紧张压抑的气氛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地揪住了我的心。
海滩上挤满了士兵,他们眼神中透露出的恐惧和迷茫,让我仿佛能切身感受到那种绝望。
印象特别深的是那个叫汤米的年轻士兵。
他瘦瘦小小的,在人群中并不起眼,但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汤米在海滩上拼命地奔跑着,身边是不断爆炸的炮弹,扬起的沙尘几乎要把他淹没。
他的脸上满是污垢,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可他的眼神里依然闪烁着求生的渴望。
还有那位民用船的老船长道森先生,他本可以在家过着安稳的日子,却毅然决然地带着儿子和小帮手驶向敦刻尔克,去营救那些素未谋面的士兵。
当他看到那些疲惫不堪、近乎崩溃的士兵时,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嫌弃和厌恶,只有满满的同情和坚定。
在船上,他冷静地应对着一次次危机,那沉着的样子让人觉得无比安心。
电影中的画面,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充满硝烟和死亡的海滩。
士兵们在沙滩上无助地等待着,不知道下一刻是生是死。
海水里漂浮着各种杂物,甚至还有战友的尸体。
那种令人窒息的场景,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身处那样的环境中,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可能早就被恐惧击垮了吧。
而这些士兵们,他们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坚守着心中的信念,为了回家,为了生存而战斗。
影片中的配乐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那紧张急促的节奏,就像战争的鼓点,一下下敲在我的心上。
每一次音乐响起,我的心都会跟着揪紧,仿佛能听到士兵们内心的呼喊。
看完《敦刻尔克》,我没有那种看完大片后的酣畅淋漓,更多的是一种沉重和深思。
战争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带来的伤痛是无法估量的。
那些在战场上拼杀的士兵,他们也是普通人,有着自己的家庭和梦想。
可战争却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一切。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平、安宁,没有战火的侵扰。
《敦刻尔克》观后感3篇
《敦刻尔克》观后感3篇影片《敦刻尔克》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的故事。
以下是xx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
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
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
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
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
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
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
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
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
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
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
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电影《敦刻尔克》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战争题材影片,该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部电影不同于传统的战争片,它通过非线性叙事和多角度的视角,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深入的战争画面。
首先,我要赞扬电影在技术层面上的出色表现。
克里斯托弗·诺兰作为一位优秀的导演,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精湛的剪辑技巧,将观众带入了战争的深渊。
电影中的镜头运用非常出色,通过大量的特写和近距离镜头,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紧张。
尤其是在海上的战斗场景中,逼真的特效和震撼人心的音效,让人仿佛置身于战争之中。
同时,电影采用了IMAX摄影技术,使得画面更加宽广和震撼,让观众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战争的压迫感。
其次,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创新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敦刻尔克》以三个不同的时间线展开,分别是陆上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战争,同时也增加了电影的悬念和紧张感。
通过交叉剪辑和时空跳跃,电影将不同的故事线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战争画面。
这种叙事结构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观影的乐趣,更使得观众能够深入思考战争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性。
除了技术和叙事上的突出表现,电影《敦刻尔克》还让我深思战争的意义和人性的价值。
战争是一场残酷的游戏,无论是士兵还是平民,都无法逃避战争的阴影。
电影中的角色们,无论是年轻的士兵还是老练的指挥官,都在战争中经历了生死离别、恐惧和绝望。
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也得以展现。
电影中的许多场景,如士兵们自愿留下来帮助同胞、平民们慷慨解囊等,都表现出了人性的善良和勇敢。
这让我深信,无论在何种艰难的环境下,人类的善良和勇气都能够战胜黑暗。
最后,我要强调电影《敦刻尔克》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致敬。
这次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敦刻尔克》观后感三
《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观后感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已经上映,这个他筹备了25年的故事讲述了1940年二战时期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
简单来说,如果这次大撤退没成功,可能二战会失败,整个近代史都得改写。
听起来是很宏大的战争事件,但是诺兰完全从小人物角度来叙事,没有太多的大场面和血腥镜头,打造出了一种悬疑惊悚的气质。
准备去三刷的原因是因为电影里的这些小哥哥们都太可爱了啊。
电影主角全部启用年轻新演员,几位小哥哥平均年龄才24.5岁,最小的男主角居然是97年生人,很多人在这之前都没演过电影。
虽然在电影里被各种埋在土里、沉入海里、从头到尾只有一身军大衣,但还是挡不住他们鲜嫩的颜值。
十分后悔上次见诺兰的时候没有走心地夸他一句,这位拿保温杯的中年男子,你真的很有眼光!下面就让茄子小姐一一给你们介绍下这几位鲜嫩的小哥哥,记得看电影的时候注意看看他们演得有多棒(长得有多帅),一起为他们打call啊!首先来说说天上的飞行员小哥哥,听说大家已经被这位的颜粉刷屏了。
27岁的Jack在《敦刻尔克》里饰演皇家空军的一名飞行员,叫Collins。
电影里大多数时间都飞在空中,带着面罩,但是明显摘下面具更帅。
想知道飞行员为什么会“湿身”,可能要看电影才知道。
下图这个表情简直想捏脸。
相比于电影中的白白净净的形象,私底下的他留着满脸的络腮胡,有种雅痞大叔的感觉。
你再慢动作我要报警了!在《敦刻尔克》之前,他出演过很多英国历史剧,大家可以去《战争与和平》、《联合王国》里找到他。
一句题外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诺兰是故意的么,台词里跟汤老师这两句对话很有意思哟”😌。
好的,汤老湿,请收起你们的双人凝视,我知错了还不行吗?接下来说说岸上的小哥哥们,年仅20岁的Fionn是《敦刻尔克》绝对的男主角。
在《敦刻尔克》之前他只出演过一部BBC迷你剧集《HIM》,饰演一个爱穿帽衫带耳机的超能力少年。
虽然诺兰说挑新人是因为不想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分散注意力,但是不得不说Fionn用实力扛起了男主角的大旗,他的每一个眼神里都能看到残酷战争下的无助、求生、孤独。
敦刻尔克读后感【6666】
《敦刻尔克》观后感我是X月X日去看的《敦刻尔克》也就是电影上映的第二天,为什么不去看首映呢,因为第二天还要上班,我怕第二天起不来。
自从大四看到诺兰要拍这样一部战争片的消息以后,就一直心心念念等着电影上映,总算是完成了心愿。
电影和我想象中的战争片完全不同,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伟大的个人英雄主义,没有横飞的子弹,也没有模糊的血肉。
看惯了刺激震撼的美国战争片的我还是有点不习惯的,但是看完也不得不感慨这才是诺兰,在去年口碑极佳的《血战钢锯岭》之后给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战争的残酷。
整部电影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那就是“回家”,被德军围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只想着如何跨越海峡回到英国去。
电影以三条线展开,这也是诺导惯用的手法,分别是海岸上士兵的一周,去救人的渔船父子的一天,以及汤姆哈迪饰演的飞行员的一个小时。
前面说了,整部片子没有震撼人心的战斗场面,甚至从始至终都没有德军的出现(影片结尾只有几个影影绰绰的影像),除了四处投弹攻击联军的飞机和在海底攻击战舰的潜艇也没有其他德军的攻击,但正是这样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潜在的威胁,再配上汉斯季默的配乐,给人一种十足的压迫感。
这是一部没有主角的电影,如果非要说主角,Tommy以及飞行员法瑞尔勉勉强强算是,这是一群年轻人想要求生的故事,影片一开始就在讲Tommy如何逃生,费尽心思上了军舰,但是军舰却被炸毁了,于是又回到了海滩上。
等到了涨潮再坐上搁浅的船重新出发,然而还是逃脱不了被击沉的命运,还好被赶来救援的渔船救下。
被救后Tommy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带我回家。
整部电影的焦点不在这场战争,而是在人,在每一个想要求生的人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为了逃生假扮英国人的法国士兵,可以看到被救后惊慌失措的战舰士兵,可以看到迫降后差点溺水的飞行员,当然还有那个不顾燃油不足奋勇战斗的飞行员。
整部电影最厉害的地方还是一些细节,电影中台词少的可怜,这也是被很多人诟病的一点。
但是就是每句台词都恰到好处的表达了该表达的东西。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战争电影,该片以真实的二战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故事。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震撼,对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
诺兰导演以非线性的方式将故事展现给观众,通过交织的时间线和不同角色的视角,使观众能够全面地了解到战争的各个方面。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影的趣味性,更让观众深入思考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和心理变化。
其次,影片的音效和视觉效果令人惊叹。
战争场面的真实感和紧张氛围通过逼真的特效和震撼人心的音效得以完美呈现。
尤其是在电影中使用的IMAX技术,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身经历战争的残酷和恐惧。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对战争的可怕程度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深思和平的珍贵。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也非常鲜明。
无论是那些在战场上奋力抗争的士兵,还是那些舍生忘死的救援人员,他们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生死面前,有的人表现出无私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有的人则显露出自私和恐惧。
这让我深思,在战争中,人们的内心是如此脆弱,而战争又是如此残酷,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脆弱和可贵。
影片中的配乐也非常出色。
汉斯·季默为电影创作的音乐不仅与画面相得益彰,更通过音乐的力量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挣扎。
配乐中的紧张感和悲壮感使得观众更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无助,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战争氛围。
《敦刻尔克》并非一部普通的战争电影,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惊人的音效和视觉效果,以及鲜明的角色形象,向观众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性。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和平的珍贵也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
战争是一场人类的悲剧,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努力避免战争的发生。
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和关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和平而奋斗。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一部战争题材电影,该片以真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背景,讲述了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困境下的壮烈抗争的故事。
电影细腻地展现了人性在战争面前的光辉和渺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观影后,我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第一部分:绝对的危险与相对的安全电影中,英法联军被德军包围困困境下,命悬一线的情形令人触目惊心。
士兵们被迫躲避敌人的炮火和空袭,在极度恐惧中苦苦苟活。
他们为了生存,不惜舍弃一切,甚至可以将自己的伙伴当做逃生的踏脚石。
片中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是当主角汤姆·格林(Tommy)为了逃生,伪装成受伤的士兵,试图混入撤退的军舰。
他在一次爆炸中失去意识后苏醒,发现自己仍被困在包围圈中,这时,与他同样苦苦等待救援的士兵们朝他袭来,那种恐惧和绝望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电影通过各个角度的呈现,传达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危险对人的恐怖伤害。
相比于绝对的危险,影片中也给出了一些相对的安全。
例如,在撤退行动中,士兵们发现被包围的敌军身上藏着的水,虽然只是一点点的水,却让他们的渴望瞬间得到满足。
这种身处战火和临危境的时刻,对于生命的渴望与珍惜的描绘,让观众的心灵深受触动。
第二部分:战争与人性《敦刻尔克》中运用了多重视角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被困在敦刻尔克的士兵们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一面暴露无遗。
然而,在这种死亡编织的网络中,也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时刻。
例如,一些英国民船自发参与了撤退行动,他们无偿接应撤退的士兵,为他们提供栖身之地。
以杰里米·弗拉德利(dd)饰演的船长为例,他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的勇敢和决心,以及和士兵互相扶持的兄弟情谊,令人动容。
电影还通过士兵在海滩上在无尽等待中默默相对对立课题时的绝望和带着期待的神情,展现了人性的深邃和自由。
士兵们在等待救援的时刻,彼此之间产生一种难以言明的默契和相互扶持的情感。
敦刻尔克电影观后感
敦刻尔克电影观后感敦刻尔克电影观后感(精选篇1)新学期第一部电影,期待了好久的评分爆表的《敦刻尔克》。
在此之前的暑假里早就看到了关于这部片子的介绍,在整个暑假的国内影院都被笼罩在《战狼2》高涨的爱国主义情怀之下,诺兰的这一神作终于带来了点不一样的东西。
影片还原了_年法国敦刻尔克港口40万盟军被围困,最终被来自英吉利海峡另一端的英国人民成功营救的历史事件。
其实这次撤退在历史上并不光彩,盟军自大地以为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而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山路崎岖难行,德军无法攻进来。
万万没想到德军一百多个师正是从阿登高地一路攻来,绕过马奇诺防线,打了个盟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
最终40万人被逼到了敦刻尔克港口,等待救援。
德军一面从陆上包围敦刻尔克,一面派轰炸机对海滩上的救援船和士兵进行轰炸,情况十分危急。
此时英国发动了平民,业余的水手,渔民等贡献出自家的船只前往敦刻尔克进行救援。
最终这项名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成功撤回33万余名盟军士兵,远远超过丘吉尔首相预期的3万人,为日后的反攻德国保留了火种。
影片分为3条线来讲述,分别是空中的战斗机,海上老渔夫的救援船,和海岸上等待救援的部队。
因为三条故事线持续时间不同,分别为海岸上一周,救援船上一天,和战斗机上一小时。
所以讲述的速度和方式也不同,但三条线始终互相关联密不可分,最终揉合为一体。
可能这就是诺兰在时间上施展的魔法,任何人都在与时间赛跑。
纵观整个影片,德军始终没有出现,但是整部影片都始终让人处于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中,虽然没有看到德军,但是通过撒下的传单,击穿船体的.子弹,夜里突袭的鱼雷等等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德军一步一步地逼近,时间所剩无几。
这也是诺兰的过人之处,并不直白地告诉你,而是让你明显地置身其中。
从整体来看,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使33万的兵力得到了保留,但是到了每个个体而言,回到家,还是葬身海底,都只有一种可能。
所以对与每个个体,这是一次巨大的劫难,当死亡就在面前时,是谁都不能做到泰然处之,是谁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回到海对面的家。
《敦克尔克》观后感
《敦克尔克》观后感
《敦克尔克》观后感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希望可以再次战争,认为只有那样,人的阶层才可以洗牌,而自己大概也可以走到更高的层次,薛老师告诉我,倘若再次发生战争,那我很有可能就是炮灰,我不以为然,总觉得现在似乎是委屈了自己,而自己本应该是天之骄子。
童年时期的战争片,多是抗日神剧,对于战争的场面,和真的战争也并不相同,更加写意,更加艺术化。
然而今天看到的《敦克尔克》,却让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整部电影让人最为深刻的,一是个体的脆弱,二是爱国情怀。
英国等国家的士兵被困在敦克尔克,受到敌军的攻击,情况危急。
敌军在空中轰炸,尸首遍地。
在枪淋弹雨中,军人们也应声倒下,没有金刚不坏之身,更没有超能力。
肉体在枪炮面前是如此地不堪一击,而人的生存欲望在死亡面前是如此地强烈。
记得有两个场景,船上的人们以各种理由阻止着岸上以及水里的人上船,皆因资源紧缺,在生存面前,人类的同情心受到了重创,让自己活下来,才是第一需求。
而船下的.人,又都是无比地渴望能坐到船上,他们的哀求与绝望,让人难以忘怀。
《敦刻尔克》观后感3篇
《敦刻尔克》观后感3篇《敦刻尔克》观后感3篇影片《敦刻尔克》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敦刻尔克》观后感(一)《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
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
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
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
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
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
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
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
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
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
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
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本身是个历史名词,且有珠玉在前;好比中国人听《四渡赤水》,结果已经知道,并无悬念。
照着史实硬拍,就成科教纪录片了。
诺兰自然也明白。
所以他想了个法子保留悬念,那就是:本片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悬疑片。
我们知道历史上40万英法联军最后成功撤出了33万人,知道这次大撤退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欧洲,保留了二战西线的火种,某种程度上拯救了英国与法国。
所以诺兰让我们看个体的主角,让我们担心:大部队是撤了,他们呢?在战争里,个体的命运呢?很微妙的:本片里没出现希特勒、丘吉尔与戴高乐这些传奇人物。
更有趣的是,基本没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有德国飞机,有德国子弹,以及片尾德国军人影影绰绰的群像,但没有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
他们更像是潜在的、无形的威胁。
于是电影被极度简化了。
无形的敌人正在涌来。
海岸上是英法士兵,看着北边的英国。
所有人都在讨论一个字,“家”。
跨过大海,就能回家。
当然,还隔着大海呢。
于是这部电影,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于是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
空军在竭力奋斗。
海上的船只冒死营救。
海岸上的士兵紧张彷徨。
汉斯·季默的音乐响彻始终,用大量的铜号音效带着紧凑的情绪。
情绪始终是紧绷的。
情绪的爆点有三个。
其一,英国船队出现。
其二,“我要为法国人留下”——这句看过的一定有印象。
其三,就是结尾。
但大多数时候,情绪是抻着的,是克制的。
而情绪的起伏,支配着本片的进程。
英国人在船上出于恐惧朝混进来的人怒吼;落海水手的恐慌;飞行员默默地算油;英国老船主神一般的冷静。
尤其是英国人的疑似内乱,让我想到《黑暗骑士》里炸船威胁的时刻,以及,《集结号》里,争执要不要撤退的时刻——人性在极紧张时,在情绪逐渐崩解时的那种细节,很有趣。
当然,没有类似于小丑、小李那样的经典诺兰角色。
但这一部,本来就没强调个性——空中的,岸上的,海上的,这些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个群体共性,毕竟,浓缩着40万大军的恐惧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刻尔克》观后感3篇
影片《敦刻尔克》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的故事。
以下是xx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
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
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
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
可惜来接他们的
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
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
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
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
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
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
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
所以当船到了海上,船体开始不断的涌进海水。
这是必须有人离开,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枪击中,在有可能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离开。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
于是一些英国士兵开始强迫法国
士兵出船,当其中一个英国士兵为之求情时,他们更是放言说下一个出去的是他。
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英国士兵的行为是否正确。
因为首先我
是个局外人,再者,设想我身处那样的环境之下。
我不能保证我不像那些英国士兵一样,失去人性的光辉。
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望。
人非圣人,贪婪善良等矛盾品质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我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它的确是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但它也一样能够将人的劣根性体现的一览无余。
战争提起来就令人唏嘘。
古时战争不断,硝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
无数的诗人忧国忧民。
因为总有人想要通过战争夺取资源,实现自己的雄图霸业。
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会频频上演。
我没有直面过死亡,更没有经历过战争。
当然也不能体会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感受。
但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战争是不值得呼吁的。
时代在进步,每一次战争带给人们,带给地球的伤害越来越深。
因此人们强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会的到来。
古时便是如此,如今也是。
我相信未来也是。
因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
可惜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所以那一天遥遥无期
《敦刻尔克》观后感
赶着暑期末尾,诺兰最新大片《敦刻尔克》上映了,诺兰迷们都要赶着夜场在IMAX厅等候大片的开映。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熟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所以在电影院的大海报上列出了诺兰的代表作:《盗梦空间》《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