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宗经》有感第一篇

合集下载

读《文心雕龙》读后感

读《文心雕龙》读后感

读《文心雕龙》有感阅读完《文心雕龙》,可感觉出,全书可谓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割裂的一部巨作。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史上,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史上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

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

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

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威信主义了。

但是,又不能说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在《物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心雕龙》读后感1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当我第一次翻开《文心雕龙》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有点发怵。

毕竟这书名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感觉会是那种充满晦涩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著作。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忧有点多余。

这书就像是一位博学多才却又亲切和蔼的老师,耐心地跟我讲述着关于文学创作的种种奥秘。

在书中,刘勰对于文学的起源、发展、创作方法以及各种文体的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让我这个对文学懵懵懂懂的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一盏明灯。

比如说他提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决定去附近的公园逛逛。

公园里的人可真不少,有带着孩子玩耍的家长,有悠闲散步的老人,还有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在草地上野餐。

我沿着湖边的小路慢慢走着,微风轻轻拂过脸庞,带来了湖水的清新气息和花朵的芬芳。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棵特别的树。

它不像周围的树木那样挺拔直立,而是有一些弯曲,树枝也显得有些稀疏。

但就在那弯曲的树干上,竟然有一只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小鸟身上,形成了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那一刻,我的内心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所占据。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可当我拿起笔,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从何写起。

我试图描述那棵树的形状,小鸟的歌声,还有阳光的温暖,但总觉得词不达意。

这时候,我想起了《文心雕龙》中说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我意识到,自己平时的积累还是太少了,对于事物的观察也不够细致。

于是,我重新回到公园,坐在那棵树下,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感受它的气息。

我注意到树干上有一些细小的纹路,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树叶的颜色也并非单一的绿色,而是从浅绿到深绿的渐变。

小鸟的歌声也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经过这样一番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我再次动笔,这次就顺畅多了。

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虽然文字还很稚嫩,但我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欢迎大家阅读!从这一篇开始,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建构进入第二部分“文体论”,至《书记第二十五》共计二十篇,每篇大致论述一种或者两种文体。

根据时人“文”“笔”之分,《明诗》至《谐隐》十篇更倾向于押韵之“文”,《史传》至《书记》十篇则为不押韵之“笔”。

文章的行文思路正如《序志》所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介绍文体一般着眼于四个方面,论述源流,解释名称与含义,选定和评论部分作家作品,指出这一文体的写作规律和基本要求。

《明诗》正是遵循以上四方面,从开篇至“有符焉尔”属于“释名以章义”,解释诗的含义;从“人禀七情”至“此近世之所竞也”论述诗 __于发展,为“原始以表末”,而提到历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则属于“选文以定篇”;从“铺观列代”至文末,指出四言诗“正体”,五言为“流调”,风格为“雅润清丽”,便是“敷理以举统”。

读至“敷理以举统”部分,我对刘勰以“四言正体”“五言流调”的文学观有些疑问,毕竟当时作者所处时代,四言诗已经开始衰落,而五言诗大行其道,这样的观点看来有些保守。

但仔细想来,刘勰的这一观念实则与《宗经》中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从刘勰《明诗》篇所要阐明诗的范围来看,这里的“诗”不包括乐府诗,因为《文心雕龙》中另有《乐府》篇加以讨论。

至于诗骚,也有专篇论述,像论述《诗经》的《宗经》,故着墨不多,也可不算作其中。

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

所以,刘勰把四言诗视作“正体”,称五言为“流调”,实为“宗经”,并且符合时代的观念,而并非贬低之意。

《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宗经之人,当然要以此为正体。

然而当他“铺观列代”,考察后起诗人极力所推重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属写作五言的人时,为了顺应时代,又要坚持《文心雕龙》理论上的完整性,所以作出此论以示协调。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论述文学创作方法和原则的著作,对于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在阅读《文心雕龙》过程中,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文心雕龙》的第一篇《卷一·源流》对文学的起源进行了探讨,指出文学起源于人的欲望和情感的表达。

刘勰认为,文学是起源于人的内心感受,是作者在欲望、情感的驱动下创作的产物,而作品的价值和魅力也是通过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抒发而出的。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的核心是真实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同时,《文心雕龙》还提出了“雕龙技巧”,即通过对词语的选择、修辞的运用和表达的技巧,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刘勰提到,对词语的选择要注重韵律和形象感,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巧妙运用对偶和反问等表达技巧。

这些技巧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写作中也会尝试运用这些技巧,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文心雕龙》还提到了文学创作中的“意象”和“情韵”的重要性。

刘勰认为,一个作品的意象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以吸引读者的关注;而情韵则是作品给人以情感共鸣的力量。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品的意象和情韵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只有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深切的情韵,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刘勰在书中通过丰富的例子和论证,展现了文学的力量和价值。

他认为,文学可以打开内心的窗户,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和情感,塑造人的精神世界。

这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文学创作的决心。

最后,《文心雕龙》还对文学的分类和流派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与分析。

刘勰认为,不同流派有着不同的创作方式和特点,每个流派都有其独到之处。

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提到了很多重要的文学名著和作家,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宝贵的文学著作,不仅对唐代文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心雕龙宗经》有感第一篇

《文心雕龙宗经》有感第一篇

《文心雕龙宗经》有感第一篇《文心雕龙宗经》有感第一篇《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

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

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

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

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

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

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

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例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例

《文心雕龙》读后有感范文【导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对于《文心雕龙》读后有感范文,仅供大家参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最先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不过感觉这些真是妙趣横生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而后就开始想认识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仔细去认识他,学习他。

到现在,刘勰的逝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其实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出身,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有时的,他在文学责备,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便到今日,还相同拥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论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看法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倒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重申儒学是文学的根基,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从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实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明显受了他们的影响。

此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流行之际,他从前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从僧佑长久研读过佛书,而以后他却情愿打着儒家旗帜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代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对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固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倒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以为美其实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以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因此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因此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

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当作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当作是居心之物。

因此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居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难得。

归根究竟,就不行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物主义了。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在阅读《文心雕龙》这部千古传世之作后,我深感震撼。

它不仅是一部记载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鉴赏、批评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百科全书。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我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文心雕龙》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

这些内容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与辉煌,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同时,《文心雕龙》中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之中,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气息。

在《文心雕龙》中,我最为感动的是那些关于信仰、虔诚、智慧、仁爱的故事。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底线,为了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为佛教事业尽心尽力的高僧,还是为民请命的英雄,都展现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正是这些故事,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然而,《文心雕龙》中也不乏揭示人性黑暗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权谋、欺诈、背叛、贪婪等丑恶现象。

这些现象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正是这些黑暗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

这种变化既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防止自己走向堕落的道路。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3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经过老师的提点,了解到一个文史知识:古人认为乐府是歌,而非诗,虽然今天我们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而且从这篇的举例当中也可以对此进行佐证。

通读全篇我仍然对于“诗”与“歌”、“乐府”之间的界定有点模糊,从开篇第一句对“乐府”的定义:“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似乎可以认为有“五声”“十二律”的乐章就是“乐府”。

放在我个人更通俗一点的理解,那就是有曲调配合,能演唱出来的。

就算“乐府”。

如果照着这个概念去推论的话,可以联想到今天的歌曲,但这种类比可能仅仅是流于形式上的对照,从实际内容上来比较,乐府的艺术水平比现今的歌曲要超出不少。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诗经》中的篇什不也是可以吟唱出来的么,是不是因为缺少曲谱,所以是有所区别的?全篇的行文布局和上一篇《明诗》颇为接近,从乐府的发源到作者所处时期的乐府诗进行了梳理,为乐府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提供了不错的参考。

作者大部分仅对乐府诗的音乐形式进行剖析和论述,主要的论述对象是“乐体”,因为这是乐府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主要的特点。

乐府诗的最高标准是歌辞与声律的相配,歌辞“雅正容典”,声律则要求“中和之响”,“和乐精妙,故表里而相资矣。

”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集“形式美”与“内容雅”为一体,作者认为这样表里相称的乐府诗才是好的。

自从古乐逐渐衰微,雅正的音乐难以恢复,作者在时间轴上从前往后的不断梳理中发现了两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书导致经典的流失,统一演奏乐器、音调等当面的记录也消亡,音乐声律需要重新不断地调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乐容易传播,人们也喜欢这种不断变化的新鲜感,而雅正的音乐,则让人听了容易打瞌睡发呆。

所以“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难,作者仍然强调音乐的雅正作用和对此的不断追求,因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这才是乐府诗这种文学形式应该具有的积极意义。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本修辞学手册,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成果中的经典之一。

本书从文学的基本概念入手,对修辞技巧、意境构成、形象描写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被誉为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集大成者。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深深地被《文心雕龙》的魅力所吸引。

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受到启示和启迪。

首先,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刘勰在这本书中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深刻的文字表达,深入阐述了艺术的精髓、修辞的技巧、文学的形式、内涵等方面。

这些内容结合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文学修养,以优美的文学语言表达出来。

读者在阅读全书时,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长远而深远的。

其次,《文心雕龙》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更是提升个人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在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艺术的内涵和形式,阐述了如何通过文学技巧达到完美表达的目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修辞思维,培养了人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本书成为了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指南,是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这本书的思想和理论对今天的文学创作、文艺研究等领域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文本所隐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深入了解整本书中所呈现的修辞技法和文学思路,提高文学品位,拓宽文学理念,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总之,《文心雕龙》以其高深的思想、卓越的技法、精妙的构架,给读者带来充实的阅读体验。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也是现代文学创作和文艺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

读《文心雕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艺审美能力。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南朝齐代的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文化评论家。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完《文心雕龙》,我深受启发,对于文学创作和欣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文学创作的见解。

他将文学创作比喻为“雕龙点睛”,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细节的重要性。

他强调一个作品的巧妙之处往往体现在微小的细节上,这些细节能够为作品增添生机和活力。

通过刘勰的解读,我认识到创作者应该注重细节,因为只有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作品才能更加饱满、精彩。

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的分类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提出了“四体”说,认为文学应该分为平、仄、平仄和抑扬四种体式。

刘勰认为不同的体式在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时有着不同的效果和特点。

这一理论使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更加欣赏和理解不同体式下的作品。

此外,刘勰还对于文学的修辞手法进行了剖析和阐述。

他介绍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夹叙夹议等等。

他认为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文心雕龙》的阅读,我学会了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来丰富自己的文学作品,使其更加生动和有力。

除了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分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强调了对于经典文学的欣赏与鉴赏。

他认为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

他对于经典作品的点评和赞美,使我对于经典作品的价值和魅力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因此,我决定通过阅读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总的来说,阅读《文心雕龙》让我获益匪浅。

刘勰通过自身卓越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诸多奥秘。

他的理论和观点不仅影响了古代文学,也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认识到文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智慧和情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文学圣经”,作者是刘勰。

这部书以其深刻的文学理论和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勰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创
作的认真态度。

他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观点,如“章法”、“比兴”、“典故”等,这些理论不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我们理解和欣
赏现代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的分类和评价也颇具见地。

他认为文学可以分
为“章句”、“比兴”、“典故”、“议论”四大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他看来,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的方式,只有将文学与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刘勰还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
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他强调要注重修辞和比喻的运用,要善于运用典故和历史故事,要注重章法和结构的安排等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不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也对我们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文心雕龙》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
文学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学创作的指南,它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口雕龙》读后感(一)最后知叙刘勰,是果了他的这句话,“不雅山则情谦于山,不雅海则意溢于海”,“没有着一字,尽失风骚”。

写没尔口外所念,只是感觉那些实是妙趣横生的工具,出怎样便给他说没去了,而后便开端念理解他,便购了那《原文口雕龙》,古日决议钻研国粹,才开端仔细来理解他,教习他。

至古,刘勰的逝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正在人们的口纲外,其实不生疏,比起他昔时的出身,甚至借煊赫些。

那没有是偶尔的,他正在文教攻讦史上,修树了一套有体系的实践,那套实践正在汗青上搁没了同彩,有很年夜的奉献,即便到昨天,借异样具备现真意思。

正在此,次要论述他正在文教实践上提没的答习题之一:他的宇宙不雅点是唯口的,但文教不雅倒是折于唯物的。

正在《文口雕龙》前三章弱调儒教是文教的基础,那是果为刘勰的崇儒思维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糊口时期看,正在刘勰之前,从二汉以去,呈现了一些朴艳的唯心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弛衡等。

取刘勰异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提高的做品。

刘勰隐然蒙了他们的影响。

别的,他正在写《文》的时分,邪是梵学流行之际,他晚年正在钟山的北定林寺面,跟从尼佑持久研读过佛书模板,而之后他却甘愿挨着儒野旗帜去到达使本人的做品为后世所重的目标,那邪是儒野进世的传统口态。

否睹,他正在闭于文教的正常阐述上,他的宇宙不雅虽然是唯口的,但文教不雅倒是折于唯物的。

正在《本叙》外,刘勰以为美其实不初于报酬美,正在报酬美以外,先有主观的做作之美存正在。

他正在原篇内亮确的指没:孔妇子之以是伟年夜,便正在于“写六合之辉光,晓平易近熟之线人矣”。

那便是刘勰的文教不雅以是折于唯物论的根本安身点。

再者,他没有把代表主观原体的叙,当作是蒙昧无识的器,却把他当作是有口之物。

因此所谓“叙之文”,便是那个有口之物的中正在体现模式。

折于做作之美的人文,便以折于六合神亮之口而否贱。

回根到底,便不成没有把刘勰的宇宙不雅回于唯物主义了。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巨著,“它体大思精,笼罩群言,包举宏纤”,向为历代学人所重。

在学“汉语文言”文学专业时,也曾听说过此书,一值想拜读。

或因无书可读,或因古文版费时太多,一直未能如愿。

近日中华书局出版了一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译丛书”,恰有此书且已全译白话,终能一了心愿。

适逢办公厅机关开展读书活动,现将粗读此书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于《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梁书》、《南史》均有《刘勰传》,是研究刘勰家世和生平事迹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惜其史笔简要,语焉不详。

老一辈“龙学”大家,如范文澜、杨明照等,虽多方涉猎,使之眉目渐清,但亦屡有歧见。

后之研究者多综合各家之说,摡言其要,或斟酌献替,存疑再考。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即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他的祖父刘灵真,系刘宋王朝司空刘秀之的弟弟,他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

刘勰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初年(465—467),卒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前后。

总其历程,可分四个阶段:⒈少年苦读。

从出生到入定林寺,历时约二十余年。

刘勰少年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二十岁左右,又遭母丧,孤寂无依,萧索度日。

以家贫而不婚娶。

但他“笃志好学”,自七岁起,即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执著地追求“树德建言,经世致用”的人生价值。

⒉佛门试功。

定林寺是佛教名刹,高僧云集,在这里,刘勰作为佛教大师僧祐的助手,整理校订经卷,得以潜心攻读,遍览诸子百家之书,“积十余年”,达到了“博通经论”、“长于佛理”和程度,进而“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完成了大丛书佛教经论的编定,经僧祐审阅,成为定林寺的传世经藏。

刘勰在僧祐主持下编定佛经的过程,深受其浸润和陶染,大约在他编定佛教经藏之后不久,即完成了空前的文论伟著《文心雕龙》。

⒊出仕从政。

《文心雕龙》被沈约“大重之”不久,刘勰即受命担任奉朝请,开始走入仕途。

读《文心雕龙》有感

读《文心雕龙》有感

浅尝《文心雕龙》《文心雕龙》作为一部古代文学的理论著作,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到南北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

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这既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反映。

东晋南北朝时代,儒、道、佛三家之学同时流行。

在一般情况下,三家之学可以互相容忍,并行不悖。

在《文心雕龙》这一本书中,刘勰主要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兼采道家。

刘勰写此书,原意是谈作文之原则和方法。

《序志》篇指出,“文心”是“言为文之用心”,也就是讲如何用心写文章。

全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些写作的总原则,第二部分分别论述了诗歌、辞赋、论说、书信等三十多种体裁的作品。

第三部分则泛论了写作方法。

最后一部分,在全书属于杂论性质。

总所周知,我们在谈到《文心雕龙》时首先都会认为它是一本文学理论批评著作,而刘勰写此书的中心却是谈写作,应该是一本文章学、文章作法一类的书。

它为何会给人们这样的错觉呢?原因在于,作者写此书时,视野开阔,并非单单写作谈写作,而是系统广泛地评述了历代的作家作品,分析他们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同时在谈论写作时,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于是,作者在以往是基础上,又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样,使得《文心雕龙》的内容并不单纯只是谈一个方面,由此,《文心雕龙》在宗旨是指导写作下,又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空前巨作。

在阅读《文心雕龙》时,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刘勰在书中是以孔子的儒家之学为指导思想的,他表明圣人之文(《易》,《书》,《诗》,《礼》,《春秋》五经)表现了至高无上的道,是文章的典范,所以作文必须取法“五经”。

同时,楚辞虽有些奇诡内容背离了“五经”的轨道,但辞采富丽,写作时也应吸收。

所以,刘勰要写作的人倚靠“五经”的雅正之风,吸收纬书、楚辞的奇辞异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文:文驰;通过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刘勰这篇文章的主要论述对象是《诗经》中的“正体”四言诗和发展历程比较缓慢的五言诗,而没有涉及楚辞(仅一笔带过)、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

我们今天虽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但在古人的概念中,乐府是歌,非诗。

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定义。

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

“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义的。

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

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评。

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行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在最后的总结里,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定调:“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

”这是和刘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认为每种文体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对应的内容最完美的呈现出来。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就要凭借个人才能来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去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

即所谓“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二《乐府》篇在《文心雕龙》中序列第七,属于文体论。

全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乐府的含义、起源和教育作用;第二部分讲乐府的产生及从汉到晋乐府诗的发展历史;第三部分主要是阐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最后还说明诗人在《明诗》外另写《乐府》的原因。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一)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史上,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史上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

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

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

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

但是,又不能说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宗经》读后感4篇

《宗经》读后感4篇

《宗经》读后感4篇《宗经》读后感文驰该篇开端作者承接上文,认为说明天地人三才其中恒久不变的道理的书籍叫做“经”,对“经”做了定义。

继而立论:“经”不仅深刻地阐述自然之道,而且极致地表达了文章的章法,是文章章法的骨髓。

后面作者并没有立即证明“经”是怎么样做到极致地表达文章章法的,而是对孔子推崇一番。

《三坟》、《五典》、《八索》与《九丘》这些上古书籍,由于年代久远,失去了价值。

是孔子考定删述,让古代经典重新焕发新生。

私自揣测作者这里的意图是在痛斥时弊,对孔子或者者说儒学经典最佳的赞扬,就是对浮华文风最严厉的批判。

后面作者才开始分述五经,剖析五经文义,继而引出自己的观点,认为五经分别形成了二十种不一致的文体,是这些不一致种文体的根源。

由于五经讲述的内容与涉及的内容的不一致,因此演化的文体也各不相同。

但每四个为一组,一组之间的文体又是相近的,能明显看出来各自的渊源。

读到此处,可见作者对五经有多么熟悉,不仅能以短短数语讲清晰每一经的要旨,还能发现其中的文脉,更成功地将我说服,让我对五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必要阅读研习一番。

篇末,作者终于说出了自己作这本书的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刚才说的针对当时的文风进行一个批判与引导,希望人们回归“正统”,重新学习五经雅正的文风。

想起之前读过王阳明的《尊经阁记》一文,看似意旨相同,实则各异,两个人都拿经典作为自己言说的根据,根据进入的角度不一致,都在为自己找说辞,这就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当然,假如你连哈姆雷特是什么都不明白的话,心中自然也不可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样子。

因此,对经典的细读是毕生的情况,一刻不能怠慢。

《宗经》读后感苑杨《征圣》一篇是论述文所处的社会整体文化背景要符合圣人的思想与言论,《宗经》一篇将论述范围缩小到文学写作,刘勰从文这一范围推举了具体作品的典范,即“五经,”他认为“五经”是文章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首先,“五经”的地位极其重要,是“三极彝训”,即讲述天、地、人三者中恒常不变的真理。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文心雕龙》读书心得1一贯想读下《文心雕龙》,选了今人讲解的版本,一是通俗易懂,方便入门,假设有爱好可再沿其探究;二是站在今日的角度来看,更方便对比如今对文章审美和写作技法等的要求。

粗略看来,此书成书虽早,但其中的一些观念,一贯沿用至今,并得到扩充和发扬。

刘勰总体上照旧以儒家经典为指引,但结合六朝的时代背景,也不再墨守成规,文也不仅是为政治服务。

全书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他对于以文抒发个人情感的确定,也有对修辞等写作技法的强调〔甚至都设专篇来论著,表达了写作指导书的性质〕,只是不可忘根本,强调文章还是要着重实质,要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要风骨兼备,不可空结奇字、以至甚至丢失流畅性……等等。

种种这些,其实与我们今日对写作的要求,还是特别相像的。

《文心雕龙》不再仅仅强调文章的内容,更着重起其写法和写本身,只是鉴于当时的写作风气比较重形忘本,故针对性地提出批判,并予以正确的引导方向,是特别冷静客观而有先见性的。

书中说,“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代,人们多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对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论述不多。

而刘勰那么颇能认识这一关系,《时序》中的分析,比前人细致深入得多,而且珍贵的是没有汉儒那种简约化的弊病。

”这是我读完这本著作,感到最为惊喜的地方了。

关于写作部分的指导,尽管今人已少写诗赋,但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纵使不写作,也可以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乃至史书阅读中,分析品鉴的参考。

至于这个精读本的解说,作为入门是绝对够用了,文字比较正统严厉,有些教科书的风范,大略部分人读起来会觉得枯燥,但对原文的理解却是很有援助的。

顺带一提,刘勰的文笔是真美啊。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2时至刘勰去世,将近十五个世纪,但是他的名字在现在并不生疏,他的作品《文心雕龙》更可以称得上是绝世大作。

《文心雕龙》这种文学巨作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冲击着我的感官,我想,是刘勰的聪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与之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画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淌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宗经》有感第一篇《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

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

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

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

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

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

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

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___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

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史上,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史上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

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

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

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

但是,又 ___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在《物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都提出了客观的物,为创作对象,认为文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

此外,刘勰又不主张自然主义的模化外物,认为感物写形,是带有主观爱憎的。

因为“情以物迁,词以情发”,所以进一步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

这就不仅合于唯物论,而且带着辩证的观点。

总结起来说,刘勰的宇宙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他的文学观是合于唯物主义的,他探讨了人为美与客观美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的整套理论体系,在历史上自然是难能可贵的,对今天来说在整个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是一块里程碑。

除了这些大块的来说关于他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其实好多时候我们这些后人在研究他的作品受益的时候,反而是在一些字句里面受益不少,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好处了。

像宗经里面,“至根柢槃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劲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为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经典著作在刘勰眼里 ___的,经典可以泽被万年,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读这些经典的文集都觉得特别受惠,刘勰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书有朝一日竟也会成为经典呢!只是这个"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确成为了我们写作的一个典范要求。

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我对这句话就是尤其的喜欢。

刘勰的《诠赋》。

有文是这样说的,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物以情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比巧丽。

丽词雅义,符采相胜。

文章是先要有情感然后配以丽词佳句才能是好文章,但是若没有睹物兴情的基本条件,不知道作赋的基本要求,那么这样的赋就是花朵太繁,把骨头都压断了。

所以不论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真情,而且是永远的。

到现在我们写作,是;离不了这些东西的。

《哀吊》里面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题奢,奢体为辞,则虽丽而不衰;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

依然是指写文章先要心情先定下来,自己先有情,然后才能感动别人。

如果只是追求问题奢华,那么必是华丽但是情必不哀,一定是自己爱情之所至,才能使读者哀痛,才更可贵!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直至今天我们好多的文章这样讲那样讲写法,其实何如让学生多读点书,多积累点真感情!下笔如有神才能得千古佳句,而不是写成新时代的八股文!十七篇《诸子》讲,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六国以前的作者,在当时虽说不得意,但是他们的主张缺流传下来了,他们写的时候是千古以前,但是他们的感情想到的是千古以后,他们的名声不会消失的。

所以千古之前刘勰就已经认定他们的光芒以后也是不会磨灭的,定是要有于后人有益的,有一定的贡献于人类,必定会使人类记住他!从这个角度讲,刘勰是让人佩服的,也值得人学习!研究刘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很大的精力,才能探得他的精髓,我知道,这一时三刻也不过是得起皮毛,但是读一点得一点,我会继续努力,一直最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做这个课题了,我一样去读他的书,继而带动我去读其他的读点名著,受益颇深!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很久没有专注地进行学习了,今天实在是无聊了,厌倦了游戏,或者说没有了心情。

于是,想起电脑里面还有下载的 ___,于是就想起来应该学一些知识了,呵呵,活到老学到老嘛,虽然还没有老,但也不能荒废。

下载了很多 ___,刚开始很想看看武侠之类的,忽然想起来刚刚看过的电影《疯狂的石头里面》一句话,大体意思是说武侠就是扯淡之类的,不过说实话,金庸的所有著作我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只不过都是在很无聊的时候为了打发时间而看的。

于是就想起来明天就要开始辅导那群学生了,其实本来应该是今天开始的,不过那个老师今天才把学生接过来。

应该好好地准备一下。

我辅导文科,确切地说是除了英语之外的,无意间就看到了《文心雕龙》,恩,高中时就很想拜读一下刘勰他老人家的大作了,不过那时候没有时间,不过在读完他的第一卷之后我就后悔了,后悔高中没有读。

如果读了的话,我想我的作文水平肯定会更高,当然目前为止我还是很自信的,在敝人的作文方面。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也就是说(敝人个人观点,可能有误,仅供参考),文章应该首先有文德,并且德---大矣,写文章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即使一个人(可能有很多学生特别是不喜欢作文的)是被迫写作文,他完成一篇文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获得分数,在里面总是不可避免的有着其个人情感成分。

因此从文章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文修养。

而含了感情的文章我们不论其是否为大家手笔,都是至情至性的,并且所谓的名家也不过是大家捧出来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我从来都很钦佩秦桧在字体隶书方面做出的贡献。

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而感情的倾注并不能简简单单的叠加,就如同春秋战国时期的游说家,他们可能在别的国家时在游说时有充分的理由,但是他们更加注重技巧,注重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因此文章的结构同样,现代汉语研究里面可能对于此的研究已经很透彻了,递进,并列,排比,伏笔,照应。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史上,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史上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