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三种观点的比较
产业集群的运行机理分析
产业集群的运行机理分析从理论上看,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自于分享外部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创新三个方面。
从对产业集群形成的作用途径看,包括市场力量自发形成、政府投资、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三种途径,从经济活动或产业活动的角度出发,可以把产业集群的产生途径分为纵向形成和横向形成两种方式。
一、产业集群的阶段特点TichyG认为产业集群存在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诞生阶段。
即产品的产生和开发阶段,产品和生产过程还没有标准化,企业最初聚集在一起进行产品生产,集群内企业基于信息网络、分工协作以及资源共享所产生的外部经济获得竞争优势。
成长阶段。
集群发展迅速,增长率高,但也可能使得集群没有压力去创新,而往往只集中资源于最畅销的产品,并以日益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扩大生产。
集群内的资源(知识、信息、技能等)会日益集中,更多地投入到主导产业(或产品)。
成熟阶段。
生产过程和产品走向标准化,企业追求大规模生产,本地同类产品企业间竞争加剧,利润下降。
这个阶段,企业可能更注重成本控制,对专业技能及知识的学习和转化减少,产品技术含量降低并且出现雷同现象,存在“过度竞争”的威胁。
衰退阶段。
这一阶段集群中企业大量退出,只有少量新进入者。
集群衰退最重要的标志是失去对市场的灵活反应,缺少应变的内源力。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机理:自组织强化“自组织”是一个系统论和热力学名词,和“他组织”相对应,是指一个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降低自身的熵含量,且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演化,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结构有序度和自适应、自发展功能的过程。
一个系统的变化、发展,其动力驱动来源于系统外部,则称为他组织,如果来源于系统内部,则称为自组织。
实践已经证明,两种作用机理对系统的功效存在很大差异,后者高于前者。
自组织系统内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自组织系统形成的根本动力。
这种作用是非线性作用,是开放的、不平衡发展的系统中组成单位的自发的竞争和协作。
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原理与优势
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原理与优势产业集群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它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大量企业及相关机构和服务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产业生态系统。
产业集群不仅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还能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原理1.集聚效应: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享资源和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可以提高整体效率,形成一种集聚效应。
2.规模效应:产业集群可以形成规模效应,通过大量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降低单位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3.知识溢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知识传播和技术创新,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4.外部经济: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外部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产业集群的优势1.提高竞争力: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技术和市场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
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2.促进创新: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和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为产业集群提供研发支持、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3.降低成本: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物流网络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同时,企业间的合作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4.促进就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提供更加灵活的工作环境和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
5.区域品牌效应: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同打造区域品牌,提高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种品牌效应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结论综上所述,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知识溢出和外部经济等优势。
这些优势不仅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还能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产业集群论
产业集群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一群相关产业企业和相关机构组成的集合体。
它们通过共享资源、合作创新和信息交流,形成了一种紧密的产业网络。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创造就业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定义、形成机制、发展模式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一批相关联的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密集网络结构。
这些单位之间通过共享资源、信息交流以及合作创新等方式进行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且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二、产生机制1. 优势资源聚集:地理优势资源是形成产业集群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容易形成煤炭化工或电力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聚集。
2. 技术溢出效应:相近行业之间存在技术溢出效应,技术进步在一个企业或行业中的应用,会向其他企业或行业传递,从而形成技术创新的集聚效应。
3. 人才聚集效应:人才是产业集群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产业集群能够吸引大量人才的聚集,形成人才交流和创新的氛围。
4. 企业间合作:产业集群中企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紧密合作关系。
通过合作创新和资源共享,提高了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发展模式1. 供应链模式:产业链上下游企事业单位之间形成紧密合作关系,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流畅和降低交易成本。
2. 制度创新模式:通过建立一系列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制度规定和支持,促进企事业单位之间形成紧密合作关系。
3. 制造型服务模式:将制造型企事业单位与服务型企事4. 互联网+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传统行5. 创新型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方式提高整个产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通过资源共享和合作创新,提高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效率和竞争力,推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 提高企业竞争力:产业集群中企事业单位之间形成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共享资源和合作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运行机制
一、引言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内,由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批企业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运行机制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课题,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初始阶段:在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内,存在一些零散的企业,它们可能是在同一产业领域内,或者是有相关产业链的企业。
2. 吸引阶段:某些因素(比如市场需求、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地区或者行业,形成了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产业群落。
3. 聚集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扩张,原本零散的企业群体开始相互吸引,形成了相对密集的产业聚集现象。
4. 整合阶段:在产业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企业之间开始进行合作与整合,形成了更加有机的产业集群。
5. 储备阶段:当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内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并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时,它们开始从内部涌现出更多新的机遇和潜力,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的力量。
三、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是指其内部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资源配置和协同合作方式等方面的规律。
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产业链衔接: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通常涉及到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内部的衔接关系。
2. 产业分工:在一个产业集群中,不同的企业往往具有不同的专业优势,它们通过分工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3. 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通常会形成一种技术共享和创新合作的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带动整个集群的发展。
4. 品牌建设: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常会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氛围和品牌形象,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5. 政策支持:政府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支持等。
产业集群形成机制文献述评
产业集群形成机制文献述评内容摘要:关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的研究有三种分析视角,即集聚经济视角、政府政策视角和社会网络视角。
集聚经济视角主要是从自由市场和专业化分工等角度来论述的;政府政策视角则是突出强调了政府及其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制度建构等因素;社会网络视角是以网络和社会资本等因素来探究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制。
本文对三种视角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指出在具体分析某一产业集群时,要充分结合三种视角优点才能找到真正的成因和机制。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社会网络引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呈现衰退迹象,而以产业集聚为特征的集群经济在欧美等国少数几个地区经济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这种集群现象产生的经济绩效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
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许多学者从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生态学等不同学科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了众多的文献。
而其中对于产业集群形成演化机制的研究,从已有的文献来看,主要有三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即集聚经济视角、政府政策视角和社会网络视角。
集聚经济视角集聚经济视角主要是从古典经济学中市场的自由竞争观点出发,以外部经济、专业化分工、竞争与协作等理论或概念为核心,从企业的空间集聚、区位选择、竞争优势、规模报酬等方面考虑,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规模效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企业在一定的工业区位内的相互协作和信息交流以及区内外的专业化分工,形成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得以降低成本和收益递增,获得竞争优势。
古典经济学中最早关于产业集群思想的研究源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认为人类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分工是规模报酬递增规律的根本原因。
分工与专业化使得规模报酬递增形成规模经济,而且还能促进生产部门细化,进而促成某一特定空间范围内众多经济活动的集中,形成集聚经济。
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在继承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的思想后,第一个对产业集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
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一、产业集群的产生原因1、技术要素的协同作用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在一定的技术要素的协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要形成产业集群,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要素。
比如,产业集群需要有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能力,廉价、高效的原材料的获取能力,以及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专门的投资机构等。
当这些技术要素具备合适的组合模式时,便可以形成产业集群。
2、市场因素市场环境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有好的市场环境,企业可以获得高利润,市场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市场上的竞争也会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3、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当地的经济发展滞后,无论是社会投资还是民间投资自然都会减少,可能就会降低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影响产业集群的产生。
4、政策因素政府也是产业集群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如提供投资补贴,税收优惠等,就会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产业集群的因素1、技术要素技术要素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技术性能低的产品很难形成产业集群,技术性能高的产品才能形成产业集群。
2、企业要素企业要素是指企业间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企业要素,由企业的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以及产品生产能力等组成。
这些要素的配置和协作关系,将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演变。
3、经济要素经济要素包括各种产业的发展状况,投资的分布情况,国家政策的支持程度等。
经济要素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有利的,如果当地经济发展滞后,可能就会降低产业集群的发展力度。
4、社会要素社会要素是指社会不同因素的协同作用,而社会因素又主要指教育、文化、艺术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如果人才素质高,就可以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一、引言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某个产业的相关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共同形成的集聚体,通过彼此协作、共同发展来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的出现既是市场和技术的需要,也是地理条件和管理制度的结果。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吸引了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参与和支持。
一般来说,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地理条件:地理位置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
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通常需要在相同的地区,以方便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运输等。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电子行业的产业集群。
2.技术和人才:一定的技术和人才基础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都非常重要。
在某一领域有独特技术的公司集聚在一起,不仅可以互相学习,创新研发,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形成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集群。
例如,硅谷自然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3.政策和体制:政府为了促进产业的发展,通常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例如降低税率、提供财政资金等。
政策的有效执行和体制的健全也能够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三、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
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提升:随着产业集群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规模也会逐渐扩大,规模扩大会带来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效益提升,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2.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产业集群的企业们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来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企业也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产业集群通过集体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能够推动整个产业不断进步。
3.土地利用优化和资源循环利用:一些产业集群的企业们会在土地资源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使用,通过集中经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并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整个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浅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浅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引言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现象,通过地理上的集中和产业内协同效应的发挥,形成了一种相对于散乱产业布局更为高效的产业发展模式。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进行浅析,探讨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I. 产业集群的定义和特点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以某一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相互配合与合作,形成聚集效应和协同效应的现象。
其特点包括:1.地理集中性:产业集群通常以某一地理区域为中心,企业之间的距离较近,便于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
2.产业链关联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往往涉及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形成互补与合作的关系。
3.高效率:由于地理集中和产业链关联,产业集群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效果,提高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II. 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目前,中国拥有众多产业集群,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例如汽车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等。
这些产业集群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例,简要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
1. 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这些地区凭借交通和资源条件的优势,吸引了大量汽车制造企业和配套企业的集聚。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之一。
2. 汽车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动力机制:a. 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是我国汽车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
在一个产业集群中,汽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研发设计机构、物流企业等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产业链的发展。
协同效应使得供应链更加高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
b. 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技术创新是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
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
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下面分别从经济、地理、历史、政策和文化等角度,详细阐述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
1.经济原因: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是由于经济规模效应的作用。
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同一产业内相互竞争的企业相聚在一起,可以共享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供应链等各种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进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2.地理原因:地理因素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一些产业,比如石油、钢铁、煤炭等,其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因此往往选择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生产基地。
另外,交通和物流等因素也会影响产业的聚集。
如果一个地区的交通便利,有便捷的运输网络,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在该地区建立生产基地。
3.历史原因:历史原因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些产业在一些地区有着长期的历史积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传统,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聚集在该地区。
这些企业在该地区建立了供应链、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等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种惯性效应,使得该地区成为该产业的中心。
4.政策原因:政策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各种扶持政策鼓励产业集群的形成,如减税优惠、土地政策、财政支持等,吸引企业在一些地区建立生产基地。
政府还可以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管理和服务,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5.文化原因:文化因素也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地区具有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使得该地区成为一些产业的发源地或中心。
例如,意大利的米兰被誉为时尚之都,这与当地的设计、艺术和时尚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这种文化因素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在该地区建立生产基地。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地理、历史、政策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促使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聚集形成集群。
产业集群论
产业集群论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形态,它是指在某一地区内,一种或多种相关产业集中发展,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群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定义、特点、形成机制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定义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区内,具有相同或相关特征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和组织聚集在一起,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合作与交流。
这些企业可以是同一个行业内的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不同行业之间具有关联性的企业。
通过合作与交流,这些企业能够共享资源、共同开展研发创新,并提高整体竞争力。
其次,我们来探讨产业集群的特点。
首先,产业集群具有空间聚集性。
也就是说,在某一个地理范围内聚集了大量相关企事单位于此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
其次,产业集群具有产业链条的完整性。
不同企业在产业链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再次,产业集群具有知识密集性。
由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知识和技术得以共享和传承,进而促进了创新和升级。
最后,产业集群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由于企业之间在某一地区内的聚集,可以共享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成本,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
首先是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是产业集群形成最基本、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某一地区具有特定的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等特点可以促使某种特定行业在该地区内聚集发展。
其次是制度环境因素。
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支持以及全面配套服务等条件,从而吸引企事单位于该地区发展并形成聚集效应。
然后我们来探讨产业集群对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增长效应。
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整体竞争力,进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其次是就业效应。
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吸引大量企事单位于该地区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增长。
再次是创新效应。
产业集群内企事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和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产业集群是指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一组相关产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集中聚集并形成的经济现象。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从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地理因素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地理位置会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其中一地区具有较为便利的交通和物流条件,可以更快捷、更经济地将产品运输到市场,这将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此外,地理区域内资源的分布、土地的价格以及环境的适宜性也会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
比如,其中一地区拥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可以为相关产业提供稳定的供给,吸引企业在该地区建立生产基地,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
市场规模和需求的存在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当一个地区具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在需求时,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聚集于此,形成产业集群。
此外,产业集群形成还离不开产业链的存在。
在其中一地区内,相关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环节集中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产业集群的形成还离不开创新。
在一个创新氛围浓厚的地区,企业更容易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最后,社会因素也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科技支持和人才培养是社会因素的关键。
当一个地区具备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时,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聚集于此,形成产业集群。
此外,政府政策的支持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保障。
政府在税收、土地、人才培养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将激励企业在特定地区集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总之,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为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使得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
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与机制
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与机制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域内,由相关产业相关企业和配套服务机构组成的一个特定的产业组织形态。
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资源,提高企业的协同效应和竞争力,实现更高效的生产和经营。
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路径与机制。
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地域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通常会基于一定的地域优势,如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才集聚等。
企业可以利用这些地域优势,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群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资源共享。
2.建立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生产企业、配套服务机构、销售渠道等。
通过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经济的集成发展。
3.促进企业间互动: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企业间的密切互动和合作。
可以通过举办行业展览、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升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4.引入创新要素: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注重创新,可以通过引入科研机构、高校、研究中心等创新要素,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推动整个集群的发展。
1.产业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支持。
政策可以包括税收减免、贷款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吸引企业加入集群并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
2.产业协会组织:产业集群可以建立相应的产业协会或组织,通过组织行业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互动。
协会可以发挥行业自律和自发管理的作用,推动整个集群的发展。
3.资源共享机制:产业集群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
可以建立共享平台,集中供应链、物流、市场等资源,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降低成本。
4.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要素,政府可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例如设立科研基地、研究院等,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集群。
同时,可以通过建立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人才的流动和共享。
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在同一类型或相关的产业领域内形成的一群相互依托、互相支持,具有协同效应的企业集合体。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如下:1.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特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大且持续增长时,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生产,可以更加高效地满足市场需求。
例如,苹果公司的供应链集中在中国的深圳,这是因为中国具有庞大的人口和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
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一个地区有一支技术强大的人才队伍和优秀的研发机构时,可以吸引企业集中在该地区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
例如,硅谷因为拥有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成为了全球科技产业的中心。
3.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当一个地区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特别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时,吸引企业集中在该地区,可以使企业更容易获取所需的人才,更加高效地进行生产和创新。
例如,印度班加罗尔因为有丰富的IT人才资源,成为了全球IT服务行业的中心。
4.产业链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当一个地区的企业从供应原材料、生产制造、到销售与服务等环节都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时,可以通过互相合作和互相支持形成产业集群,提高整体竞争力。
例如,意大利的米兰是全球时尚产业的中心,因为该地区拥有从设计、生产、销售到时尚媒体等完整的产业链条。
5.政府支持: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的支持政策和投资引导可以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和支持企业集中在其中一地区发展。
例如,中国的广东省政府通过引导政策和财政支持,推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人力资源、产业链条的完整性以及政府的支持都是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
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度集中。
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它实体,也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的政府机构和其它机构。
产业集群既有水平型的,也有垂直型的。
水平型的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以及关联度高的其它产业的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垂直型的产业集群指相互独立的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由于存在上下游关系而形成的集合。
为什么会形成产业集群,为什么会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国内外对产业集群成因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角度。
1、从竞争力角度研究。
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
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他认为,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1)特殊的历史环境;(2)不寻常的、复杂或紧迫的地方需求;(3)业已存在的供应商、相关产业甚至是产业群为新产业群的产生提供积累和铺垫;(4)一两个具有创新性的公司推动发展了其它公司的发展。
2、从经济学角度研究。
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
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当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区时,会出现熟练劳工的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业,以及改进铁路交通和其它基础设施;企业集聚还会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技术外溢)。
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则从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集聚的好处是成本的降低。
韦伯把产业集群的产生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技术设备的发展。
随着技术设备专业化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依存会使企业集中化。
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
韦伯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其专业化,因而促进了产业集群化。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引言产业集群是一种在地理上紧密相邻的、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企业集合体。
这些企业之间通过产业链的衔接、技术的共享以及经验的传递等方式进行合作,从而形成了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
市场需求驱动机制一种产业形成机制是市场需求驱动。
当市场需求集中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或产品上时,企业往往会聚集在一起以共同开发和生产这些产品。
这种聚集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因为企业可以共享供应链、技术和市场渠道等。
例如,在某个地区,人们对某种特殊食品的需求很高,这可能会吸引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在该地区设立工厂或分支机构。
这样,它们可以更好地满足该地区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共享生产设施和经验,从而形成一个食品产业集群。
知识共享机制另一种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是知识共享。
企业在同一领域内进行合作,可以共享技术、经验和创新等方面的知识。
这种知识共享可以带来快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进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能力。
举例来说,某个地区可能存在多家专注于某种技术研发的企业。
这些企业可以共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加速技术进步的步伐,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一个技术领先的产业集群。
政府引导机制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可以提供优惠政策和资源,吸引企业进入特定地区。
政府还可以推动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并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
举个例子,政府可以向特定产业集群提供低税收、土地支持和技术支持等政策优惠。
这种政策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进入该地区,并促进了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
结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通常是市场需求驱动、知识共享和政府引导的结果。
这些机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进一步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与机制
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与机制产业集群是指在其中一地区或其中一行业中,由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组成的群体,通过共同合作、竞争和积累实现规模效应、技术进步和创新,从而形成产业集聚的现象。
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和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发展路径:1.创新路径:产业集群的发展首先要依靠创新,即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满足市场需求并赢得竞争优势。
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可以通过企业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合作研发等形式实现。
2.培育路径:产业集群的发展还需要通过培育新的企业和机构来扩大集群规模和影响力。
这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企业、鼓励本地创业等方式来实现,同时培育新的企业还需要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3.协同路径:产业集群的核心特征是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
合作可以针对其中一具体项目,如联合开发、共同营销等;也可以是长期共同合作,形成供应链、价值链等合作网络。
通过协同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风险共担、知识共享等效应。
4.国际化路径: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还需考虑国际化。
国际化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向,可以通过产品出口、海外投资、跨国合作等方式来实现。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推动集群向全球价值链上游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机制:1.空间密集效应:产业集群的企业与机构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密集的空间布局,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减少交通和物流成本,提高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效率。
同时,空间上的密集也可以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源进入。
2.技术溢出效应: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存在较高的技术交流和协同创新,技术溢出效应也就随之产生。
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共享技术和知识,促进技术和经验的传播,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市场规模效应:产业集群中企业的集中度和规模度高,能够形成相对较大的市场规模,从而实现采购、生产和销售的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集群的竞争力。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机理分析3300字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机理分析3300字[摘要]产业集群既是一种产业组织方式,也是一种产业环境。
产业集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决定了产业集群能形成持续强劲的竞争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本文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论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内在机理,为集群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既是一种产业组织方式,也是一种产业环境。
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
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产业集群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持续、强劲的竞争优势,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理想模式。
一、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的经济学解释产业集群特定的产业环境决定了集群企业具有纵向一体化程度低的特征。
集群企业一方面通过收缩纵向规模,使专业化分工走向深化,以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又通过扩大横向规模,形成外部经济效应,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正是由于集群企业的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产业集群具有持续、强劲的竞争优势。
1.专业化分工,实现价值增值。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
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价值链各环节对于利润的贡献不一。
企业只有将自己摆放在最有利的市场地位,掌握关键资源和关键能力,才能形成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利润。
正是由于同行企业在产业集群特定区域内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大大降低了集群企业纵向一体化的程度,使集群企业专业化分工更加精细化。
在产业集群特定的产业环境中,各家企业都不将一个产品的生产环节完整地安排在本企业内部,而是靠多家企业的相互配套协作来完成,甚至许多企业只是从事产品生产作业链条上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一个单一环节的生产,实现这一环节大批量专业化的生产,使自身竞争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综述
然而,已有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不够深入, 对社会效应的衡量指标尚不清晰等。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 步探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及社会效应。
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综述
目录
01 一、产业集群形成机 制理论的研究现状
02Leabharlann 二、企业间机制的研 究03 三、政府作用的研究
04 四、结论与展望
05 参考内容
产业集群是一种由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区域聚集的现象,这种聚集现 象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次演示将综述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 探讨其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 供参考和启示。
一、引言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及配套服务等环节相 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企业和组织机构所形成的集合体。该集合体能够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进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效应,以期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 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路径,总结其特点和规律, 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参考。
4、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借鉴国外成功产业集群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国产业集 群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参考内容
产业集群是一种由许多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组成的地理集聚现象,其发展对 于区域经济增长、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自马歇尔(Alfred Marshall)首次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进 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理论和模型。本次演示将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 状进行综述,探讨各种理论模型的优缺点,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
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企业、相关产业配套服务机构以及相关产业支持机构组成,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和创新链,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和技术集聚的现象。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形成原因、发展优势和政府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地理区位优势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理位置的接近可以降低企业间的交通运输成本,缩短物流时间,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效率。
其次,产业集群形成还与资源共享紧密相关。
资源共享包括人才、技术、设备、市场和金融等方面的资源,这些资源的聚集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
再次,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有力支持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之一、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低成本的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吸引企业落户,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产业集群可以形成规模效应。
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可以促使企业逐渐积累经验、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进而实现规模的扩大。
其次,产业集群可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技术的集聚和创新活动的跨界合作,提高了整个产业创新能力。
再次,产业集群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环节上的协同作用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促进了品质的提升和降低了生产成本。
最后,产业集群还可以提高人才的稀缺性。
在产业集群中,人才的流动会更加频繁,企业可以共享人才资源,提高整体人才的素质和数量。
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该通过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来吸引企业落户和扩大产能。
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低利贷款、税收优惠、土地补贴等支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协调工作。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产业园区,提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三种观点的比较摘要:关于集群的形成机制,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市场自发论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于外部经济和集聚因素的作用而由市场自发形成的必然结果;政策驱动论特别强调产业政策对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强力主导作用;折衷论则把市场力量放在了第一位,同时非常重视政府的集群政策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
在当今日益复杂、快速变化的全球市场环境下,折衷论的观点对集群形成机制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地方政府在培育产业集群时要避免盲目性,应以折衷论为基础设计适合的集群政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折衷论集群政策市场机制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和创新优势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地方政府制定本地产业发展政策时,越来越多地呈现出集群导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培育本地集群时带有很强的投资冲动和盲目性,加上集群政策趋同,造成产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发展产业集群时,需要考虑选择支持何种产业作为培育集群的重点。
更重要的是,要搞清集群形成的内在机制,这样才能以此为基础设计适合的集群政策。
本文拟对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行经济学分析,为各地区发展集群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一、市场自发论:产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的市场自发论的观点认为,驱动产业集群形成的是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会自发地集聚形成集群,而不需要其他力量的作用。
19世纪末英国出现的众多小企业集群是其典型代表。
(一) 外部经济理论传统上,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企业成本降低和收益递增是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取得的。
规模经济,是企业的某种产品因为其生产规模扩大而产生的规模收益递增;范围经济,是当企业生产两种以上的产品时,因为多种产品生产形成的协同效应而带来的每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外部经济理论认为,成本降低和收益递增还可以由非企业主导的外部因素取得,这就是依赖产业集群。
外部经济理论是19世纪末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对英国以陶瓷业为代表的许多行业出现同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时发现的。
同业集聚导致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不断趋于下降,所有企业都从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中受益。
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是不为企业所控制的行业规模增长因素,而不是企业自身能控制的因素,诸如投资规模扩张、产品种类增加等。
因此,这种由企业外部因素导致的行业平均成本降低被称为“外部经济”,有人将其称为“马歇尔外部性”。
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
规模经济的实现会受到市场需求和生产规模的影响。
外部经济也不同于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受制于产品多样性和企业的技术能力。
外部经济与单一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品种和技术能力无关,即使市场需求不变,它也可以从大量企业的地理集聚中获得。
通常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会受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限制,但其聚合发展则会形成外部经济。
这种外部经济于小型企业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马歇尔看来,产业集群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同行企业的地理集聚,而同行企业地理集聚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对外部经济的追求。
外部经济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中间投入品的外部经济。
同行业企业的集聚导致市场规模扩大,中间投入品如原材料、零部件、专用工具、专用机械等的行业需求增加,因此可以进行全行业的大批量采购而形成规模效应。
第二,劳动力使用的外部经济。
行业市场规模扩大使从业人员增多,企业可以用较低的成本雇佣到技术更为熟练的工人,形成劳动力市场的规模效应。
这两种外部经济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外部规模经济。
第三,技术性外部经济。
技术性外部经济与业内企业的技术外溢有关。
企业在一地集聚方便了行业内的信息交换,业内人员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交流更为频繁,技术、发明、专业技能一经形成,难以保密,会迅速外溢到其他企业并提高其生产效率,这样行业竞争更趋激烈,迫使每个企业都不断地创新。
(二) 工业区位理论韦伯从工业空间区位选择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的自发形成过程。
韦伯认为,工业的区位模式决定于特定区域的既定因素,如地理禀赋、自然资源、运输条件、企业本身的偏好等。
他把区位选择的相关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
区域因素具有“定位”功能,它使工业具有固定于一地的天然倾向,如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点,因为这样可以使运输成本降低;企业通常也愿意选择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点以减少劳动力成本。
集聚因素具有“吸聚”功能,它能促使企业在特定区域集中或分散,如为便于分工协作,企业就有动力向一地相互靠近;土地价格低会吸引企业前来投资,而地价上涨又可能使企业向外地分散。
显然,不像区域因素那样,集聚因素不大具有天然性,而多是“后天形成的”。
在韦伯看来,区域因素先于集聚因素起作用。
在区域因素决定了工业区位的地理位置后,相互关联企业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便可能向该地集中。
如零部件企业为给一地的装配企业就近配套就有向该地集聚的动机和行为。
不过,企业是否做出集聚的决策取决于集聚取得的利益与因迁移而产生的运输成本以及劳动成本进行比较的结果。
如果迁移所获的成本节约不小于迁移活动本身的成本,那么企业就会实行迁移而形成集聚。
显然,在这里,集聚完全是企业的市场自发行为。
二、政策驱动论:产业集群是在政策力量主导下自上而下形成的政策驱动论的观点认为,主导产业集群的力量是政府的政策,集群是在政策力量作用下自上而下形成的,而不是靠市场的力量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
政策驱动论具体分为绝对政策驱动和强势政策驱动两种情况。
前者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依赖行政力量形成的产业地理集中,如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和我国的“三线建设”产业。
后者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依靠制定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形成的。
这方面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和韩国的汽车、钢铁、电子等产业集群为代表。
实践证明,后者是很成功的。
强势政策驱动以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理论为基础。
增长极理论是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中探讨产业集群的形成问题的。
增长极理论认为,政府要找到关键性的主导产业予以扶持,再围绕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集聚,再利用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间的联动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推动经济增长。
增长极理论的假设前提是不同产业间存在关联效应,这种关联效应或者是前向的,或者是后向的。
不同产业形成的前向或后向关联效应并不相同,存在着强弱的分别。
如果一个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作用,就可以培植成为产导产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主导产业可以形成列昂惕夫乘数效应和极化效应。
前者由行业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导致。
后者则是在主导产业的增长导致区域外其他活动产生时形成的。
主导产业在一个地区形成后,相关产业将会围绕主导产业集聚。
由于受到乘数效应和极化效应的作用,区域经济趋于不断增长。
在增长极理论看来,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形成离不开政府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
因此,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政府的政策推动形成的。
三、折衷论:产业集群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形成的,但政策力量具有促进作用波特的竞争经济学引发了人们对集群现象的深入思考,折衷论的观点正是在集群迅猛发展和广泛受到关注的背景下产生的。
折衷论的观点强调,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很强的市场自发性,但是政府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折衷论的观点认为,决定产业集群形成的,首先是市场机制的力量,不过,由政府主导的适合的集群政策设计会成为促进集群形成的积极力量。
波特深入研究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生动地说明了折衷论的理论解释性。
在波特看来,产业的竞争优势是通过钻石体系的条件改善而获得的。
具体涉及四个条件:一是需求条件,包括一地是否存在精明而挑剔的顾客和来自异地的客户需求以及当地需求是否能做全球性扩张;二是生产要素条件,包括当地所能提供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多寡、获取成本、质量高低和专业化程度;三是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包括当地是否存在有实力的供应商和具有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四是企业战略与竞争的时空结构,包括当地竞争者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当地企业参与投资和产业持续升级的积极性如何。
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并且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增强。
按照波特的理解,在特定历史情境下,钻石体系无需全部而只需部分条件的满足就可能促成产业集群的萌芽。
因此,诸如大学的研究专长,特别的基础设施,不寻常或苛刻的本地需求,原有的供应商产业和相关产业,富有创新能力的大企业等本地可能具有的资源和条件,都可以成为产业集群的诱发因素。
而现有的产业集群由于蕴含着强烈的集群诱因,因此新的产业集群最有可能从原有的产业集群中产生。
在一个健全的产业集群中,企业达到一定数目时,会启动集群的自我强化过程。
这时,专业化供应商大量出现,培训、研发机构得到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日趋健全,集群不断获得成长。
集群中潜在的市场机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又进一步刺激新企业的进入和衍生,并吸引金融机构等专业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开始为集群企业提供持续支持。
产业集群因而形成循环累积效应并步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高级阶段。
由此可见,市场力量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生性力量。
由此可见,产业集群的过程和结果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依赖政府的决策。
政府不应该企图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集群。
政府的角色是制定产业集群的政策。
但集群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了支持一个产业的发展,而为该产业提供减免税收、给予补贴、规定进口配额、限制外来投资等保护性措施的产业政策层次上。
集群政策应该是系统性的,它远远高于产业政策。
集群政策的目标是建设促进集群形成和升级的外部环境,把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及相关服务机构紧密结合在一起,其重点应放在对竞争效率有极为重要影响的外部经济、产业联结、技术创新、支持性机构等方面。
四、三种观点的比较分析归纳起来,市场自发论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于外部经济和集聚因素的作用而由市场自发形成的必然结果;政策驱动论特别强调产业政策对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强力主导作用;折衷论则把市场力量放在了第一位,同时非常重视政府的集群政策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
市场自发论较好地解释了早中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产业集群现象,带有明显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印迹。
政策驱动论则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和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体制上的“计划”特征。
而折衷论更多的是一种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它十分强调市场机制在集群形成中的基础作用,然而市场机制具有天然的缺陷,其自发性、滞后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又使带有导向性和某种“意志性”特征的集群政策力量的出现成为必要,政府——集群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控者——的介入成为必然。
因此,在当今日益复杂、快速变化的全球市场环境下,折衷论的观点可能是对集群形成机制的较为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1]李世杰、李凯.地方政府行为、企业选址与产业集群形成——转轨期中国产业集群现象的一个思考[j].学习与实践,2011,(10),p22-30[2]michael porter, 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cluster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 2000, 14(1):77-90[3]宁宏茹,孙红梅,产业集群政策的地区比较与启示[j].商业时代,2011, (28),p109-110[4]唐凯江.国家产业集群政策错位的根源分析[j].特区经济,2011, (7),p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