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实验一清炒法
中药炮制技术-清炒法思政教案
中药炮制技术-清炒法思政教案第一章:中药炮制与清炒法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药炮制的意义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清炒法的定义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中药炮制的定义和意义。
清炒法的定义和特点。
清炒法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药炮制的意义和作用,清炒法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清炒法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中药炮制和清炒法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清炒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清炒法的原理。
让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清炒法。
2.2 教学内容清炒法的原理。
清炒法的操作步骤。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清炒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实践操作法:学生在指导下进行清炒法的实践操作。
2.4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清炒法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清炒法的注意事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清炒法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3.2 教学内容清炒法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清炒法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清炒法操作注意事项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清炒法的应用实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清炒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实例。
4.2 教学内容清炒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实例。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清炒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实例。
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清炒法应用实例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清炒法的临床意义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清炒法在临床上的意义。
5.2 教学内容清炒法在临床上的意义。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清炒法在临床上的意义。
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清炒法在临床上意义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六章:清炒法的现代研究进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清炒法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6.2 教学内容清炒法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最新成果。
中药炮制学实验报告
1. 理解中药炮制的意义和目的。
2. 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巧。
3. 学习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材药性、药效的影响。
4. 了解炮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针对以下炮制方法进行操作和观察:1. 清炒法2. 炙法3. 蒸法4. 煅法三、实验材料1. 药材:酸枣仁、王不留行、山楂、槟榔、麦芽、栀子、蒲黄、槐米、荆芥、当归、白芍、丹参、大黄、黄芪、白术、党参、麻黄、陈皮、瓜蒌皮、阿胶等。
2. 器具: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切药机、压板、切药刀、切药板、搪瓷盘等。
四、实验方法1. 清炒法:将药材置于热锅中,用文火或中火炒至特定程度,取出放凉,称重,观察性状变化。
2. 炙法:将药材置于锅中,加入适量辅料(如酒、醋、蜜等),用文火炒至特定程度,取出放凉,称重,观察性状变化。
3. 蒸法:将药材置于蒸锅中,用蒸汽蒸至特定程度,取出放凉,称重,观察性状变化。
4. 煅法:将药材置于炉中,用武火煅至特定程度,取出放凉,称重,观察性状变化。
1. 清炒法:- 酸枣仁: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具香气。
- 王不留行: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 山楂:炒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槟榔:炒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麦芽:炒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核桃:炒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2. 炙法:- 酸枣仁: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 王不留行: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 山楂: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 槟榔: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 麦芽: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 核桃: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3. 蒸法:- 酸枣仁:蒸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具香气。
- 王不留行:蒸至大部分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 山楂:蒸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槟榔:蒸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麦芽:蒸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核桃:蒸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4. 煅法:- 酸枣仁:煅至黑色,具焦香味。
- 王不留行:煅至黑色,具焦香味。
炒制技术—清炒技术(中药炮制技术课件)
炮制方法 1、山楂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及果柄,筛去碎屑。 2、炒山楂 净山楂,炒制容器,用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 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3、焦山楂 净山楂,炒制容器,用中火加热,炒至外表焦褐色, 内部焦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4、山楂炭 净山楂,炒制容器,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 内部焦褐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项目一 清炒技术
一、概述
1、含义及分类 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不 同的火候要求
2、注意事项 (1)药物大小分档 (2)预热 (3)控制火力和火候
、炒黄(炒爆)
1、含义 炒黄: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
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 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的气味。
2、步骤 预热──投药 ──翻炒 ──出锅
(1)预热 目的:提高质量和工效;防止某些种子类药物炒成“僵
子”(俗称“炒哑”)。 ( 2 )投药
要根据锅的大小和品种确定投料量。加辅料炒者,一般 先处理辅料,后投入药物拌炒。
(3)翻炒 快、勤,规律,“亮锅底” 。
(4)出锅 迅速、摊开晾凉。 用辅料炒的药物,出锅后应筛去辅料,再摊开晾凉。
蒲黄
蒲黄炭
炮制方法 1、蒲黄—原药材,揉碎结块,除去花丝及杂质。 (注意本品 的质量) 2、蒲黄炭——净蒲黄, 炒制容器,用中火加热,炒至棕褐 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
炮制注意火力与复燃。
炮制作用 生品——性滑,以行血化瘀,利尿通淋力胜。多用于瘀血阻滞 的心腹疼痛,痛经,产后瘀痛,跌扑损伤,血淋涩痛。 炒炭——性涩,能增强止血作用。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 尿血、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 本品“活血不出血,止血不留瘀”。
中药炮制学-炒法
[炮制研究]
炮制方法对成分的影响: 1.浸泡──醚溶性生物碱损失大,且换水损失更多。 2.加热──加热时间长,槟榔碱含量降低,几种炮 制品含量为生品>炒黄品>炒炭品
四、炒 炭 1.炒炭——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 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 色,内部呈棕黄色或棕褐色。 2.目的: (1)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槐花、贯仲、苦 参等 (2)增强或产生止泻止痢作用。如地榆炭
[炮制作用]
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炒制——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 化痰。多用于食积腹胀,气顺咳嗽。如保和 丸、三子养亲汤。 炮制作用: (1)缓和药性 (2)消除副作用 (3)利于粉碎和成分煎 出。
槐
花
[处方用名] 槐花、炒槐花、槐花炭。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 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 称“槐米”。
莱 菔 子
[处方用名] 莱菔子、 萝卜子、炒莱菔子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 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 种子。
[炮制方法]
1. 莱菔子──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
2.炒莱菔子──净莱菔子,炒制容器,用文火加 热,炒至鼓起,爆鸣声减弱,手拈易碎,断面 浅黄色,有香气逸出即可, 用时捣碎。
第一节 清 炒 法
一、概述 1.含义及分类
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 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不同的火候要 求
二、炒黄(炒爆) 1.含义
炒黄: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 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 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 的气味。
一种药材的炮制方法
一种药材的炮制方法介绍药材炮制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环节,它通过特定的炮制方法提高药材的疗效,增加药性,减少毒性,改变药材的特性,以适应不同疾病和患者的需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药材炮制方法——清炒法。
清炒法的原理清炒法是指将药材干燥后直接炒制,目的是提高药材的疗效和稳定性。
清炒法可以通过消除药材中的湿气,增加药材的活性成分含量,改善药材的性能,增强药材的药力。
清炒法适用于多种药材,特别是一些粘滞性、潮湿性较强的药材。
清炒法的步骤清炒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准备药材选择新鲜、质量好的药材,如黄芩、黄柏等,将药材进行清洗、晾干,以去除杂质和水分。
步骤二:炒制药材准备好一个干净的炒锅,将药材放入锅中,用中火炒制。
炒制的时间根据药材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炒制时需要不停地翻炒,使药材均匀受热,避免炒糊。
步骤三:晾凉将炒制好的药材倒出,晾凉备用。
晾凉的时间一般为2-3小时,直到药材完全冷却。
步骤四:保存将晾凉后的药材装入干燥、密封的容器中,并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
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以免影响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清炒法的应用清炒法适用于多种药材,如黄芩、黄柏、苍朮、白芷等。
清炒后的药材特点是质地干燥,色泽黄中带白,气味香醇。
清炒法可以增强药材的活性成分,提高药效,适用于湿热、湿阻等病证的治疗。
注意事项在进行清炒药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控制火候:炒制药材时要控制火候,以免炒糊或炒焦。
一般使用中火,适量翻炒,保持药材的均匀受热。
2. 避免交叉污染:炒制药材时要使用干净的炒锅和炒勺,避免交叉污染。
3. 注意保存:晾凉后的药材要及时装入干燥、密封的容器中,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4. 根据药材特性选择炮制方法:不同的药材适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应根据药材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结论清炒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药材炮制方法,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
苏明瑞 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毕业实验报告实习时间:实习地点:指导老师:实习课目:实习主要内容:清炒、炙法的炮制方法实验一清炒法一、实验目的(1)了解清炒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炒黄、炒焦和炒炭的基本方法和质量标准。
(3)掌握三种炒法的不同火候,炒后药性的变化及炒炭“存性”的总义。
二、实验原理炒分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
根据妙的火候不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黄多用“文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
炒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和减少副代用,矫味、矫臭以及便于制剂等等。
三、实验内容1.炒黄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
2.炒焦山楂、槟榔、麦芽、栀子。
3.炒炭蒲黄、槐米、荆芥。
四、实验器材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五、实验方法(一)炒黄1.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紫红色,鼓起,有裂纹,无焦斑,手捻种皮易脱落。
具香气。
2.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种皮炸裂,80%以上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3.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鼓起,有炸裂声,并逸出香气,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色泽加深,鼓起,有裂隙,微具香气。
4.冬瓜子取净冬瓜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略呈黄白色稍有焦斑,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呈黄白色,鼓起,有裂口,微有焦斑。
具香气。
5.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鼓起,微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呈黄色,略具焦斑,有香气。
(二)炒焦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分档置热锅内,先用中火后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炮制炒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中药炮制炒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炒黄、炒焦、炒炭等不同炒法的火候掌握和操作技巧。
3. 观察炮制前后药材的性状变化,了解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4. 熟悉炮制炒法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中药炮制炒法是一种常用的炮制方法,通过炒制改变药材的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矫味矫臭等。
炒制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根据火候不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制过程中,药材的形态、颜色、气味、味道和质地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效。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山楂、槟榔、麦芽、栀子、蒲黄、槐米、荆芥等。
2. 实验仪器: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四、实验方法1. 炒黄(1)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3)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黄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 炒焦(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槟榔:取净槟榔,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3)麦芽:取净麦芽,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4)栀子:取净栀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3. 炒炭(1)蒲黄:取净蒲黄,称重,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黑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槐米:取净槐米,称重,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黑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中药炮制学实验一 清炒法
实验一 清炒法一:实验内容1. 炒黄:薏苡仁、莱菔子、王不留行2. 炒焦:山楂3. 炒炭:槐米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 准备洗锅→热锅(小火)→用手感知温度至微微烫手时可开始4. 炒炭 ①槐米步骤:取适量净山楂,大小分档,置于已预热的锅内,保持至中火加热。
炒至表面黑褐色,见有火星时喷洒清水,略炒,取出,晾干。
性状:表面焦褐色,质地轻。
1. 炒黄 ①薏苡仁步骤:取适量净薏苡仁,置于已预热的锅内,保持文火加热。
炒至略鼓起,表面呈淡黄色,取出,放凉,观察性状。
性状:略鼓起,微黄色,略有突起,有较明显黑褐色微斑。
②莱菔子步骤:取适量净莱菔子,置于已预热的锅内,保持文火加热。
炒至鼓起,色泽加深,发出爆裂声并有香气溢出时,取出,放凉,观察性状。
性状:表面色泽加深(近咖啡色),断面浅黄,微鼓起,质地松脆,有特异萝卜香气。
3.炒焦 ①山楂步骤:取适量净山楂,大小分档,置于已预热的锅内,保持至中火加热。
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放凉。
性状: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酸味。
图4 焦山楂③王不留行步骤:取适量净王不留行,置于已预热的锅内,调至中火加热。
炒至大部分爆白花(80%以上),取出,放凉。
性状:大多数爆开球状白花,质地松脆。
三:实验讨论与分析1.讨论:①锅及锅铲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清洗以免引入杂质,转换药材时也必须清洗。
②炒山楂之前须大小分档以免生熟不均匀。
③炒制应控制顺序,将需要小火炒的药物排在前面。
④锅必须预热到合适温度,以免形成“僵子”。
⑤盛放药材的盘子应随时预备在锅旁,以利于火候恰当时及时盛出。
⑥操作时需随时翻炒不能停,尤其是易焦易炭化的药材。
⑦研碎焦山楂时应注意随时把山楂核挑出,以免研碎不到位且费力。
2.分析结果:①炒制的薏苡仁表面黑褐色微斑较多,两次清洗锅具也未得到解决,应该是翻炒时锅铲剐蹭锅具底部导致的。
②炒山楂的生熟不均匀,不得不把一些丢弃一些重新炒制。
据此了解到炒山楂前大小分档应指的主要是山楂切片的厚薄而不是片的大小。
中药炮制学——炒法
操作:净药材臵预热的炒制容器中,文火或中 火加热翻动至一定程度,迅速取出,放凉。 注意事项: 1. 容器洁净、预热 2. 控制温度 3. 多数用文火,少数用中火
决 明 子
炮制方法:
P106
1.决明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用时捣碎。
逢子必破
2.炒决明子:取净决明子臵热锅中,文火炒至
微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促进食物 消化吸收
王 不 留 行
P117
炮制方法: 1.王不留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 燥。 2.炒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臵热锅中,中火 炒至大多数(80%)爆成白花时,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炒后体泡,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且 走散力较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如用于产后血虚,乳汁不行的通乳四物汤。
投
• 原则: 少量分锅炒
药
• 注意:投药太多受热不易均匀
• 加辅料炒:先处理辅料,后投入药物拌炒
翻 炒
• 使药物均匀受热 • “亮锅底”:避免药物停留锅底而枯焦
出 锅
• 出锅要迅速,避免药物“过火”。 • 出锅后应筛去辅料,再摊开晾凉。
机器炒制
• 平锅式炒药机 – 糖炒栗子 • 滚筒式炒药机
山
炮制方法: 1.山
楂
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果核。
2.炒山楂:取净山楂,中火炒至颜色加深,取
出放凉。
3.焦山楂:取净山楂,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
内部焦黄色,取出放凉。
4.山楂炭:取净山楂,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
内部焦褐色,取出放凉。
山
炮制作用 • 生山楂:活血化瘀
楂
• 炒山楂:酸味减弱,药性缓和,消食化积
砂碛法(用湿河砂淹埋)软化槟榔,醚溶 性生物碱(以槟榔碱计)损失远比水泡法 小。
第九章--清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代表药物)
(八)代表药物 牛蒡子、酸枣仁、槐花、王不留行、苍耳子。
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牛蒡子-来源)
1.牛蒡子 [来源]为菊科植物牛蒡子Arctium lappa L.的成熟果实。
牛 蒡 子
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牛蒡子-炮制方法)
[炮制品种及方法] 1.牛蒡子:去灰屑及杂质。 2.炒牛蒡子: 文火(120℃)→炒至鼓起、有爆裂声,碎后呈黄色,略有香气(麻油香气)逸出。
3.槐花 [来源]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 花及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炒黄-槐花-炮制方法)
[炮制品种及方法] 1.槐花:除杂及枝梗,去灰屑。 2.炒槐花:文火→炒至微黄色,透出香气。 3.槐花炭:中火→炒至焦褐色,灭火星,炒干。
中药炮制学试验
炮制作用:生品涌吐风痰;制品降气化痰, 消食导滞。(生升熟降)
王不留行
炮制方法:先将锅预热,投入王不留行(可先 投少量试锅),中火不断翻炒至大部分(80%) 爆成白花,迅速取出,放凉。
成品性状:本品呈圆球形,黑色或黑棕色, 略有光泽,味微甘,炒后鼓起,80%以上爆 裂成白色爆花,体轻质脆。
炮制作用:生品消痈肿;炮制后易于煎出有 效成分,且走散力增强。
决明子
炮制方法:取净决明子,用文火炒至微有爆 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成品性状:炒决明子种皮破裂,颜色加深, 偶有焦斑,质稍脆,微有香气。 炮制作用:生品长于清肝热,润肠燥;炒制 后寒泻之性缓和,有平肝养肾的功效。
(二)山楂炮制前后总黄酮的含量变化
1.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芦丁对照品适量,加 60%乙醇制成0.01mg/ml的对照品溶液。精密 吸取对照品溶液0、1.0、2.0、3.0、4.0、5.0ml, 分别置10ml量瓶中,加60%乙醇至5ml,精密 加入10%亚硝酸钠溶液0.3ml,摇匀,放置6分 钟,加10%硝酸铝溶液0.3ml,放置6分钟,加 1mol/L氢氧化钠溶液4ml,用蒸馏水稀释至刻 度,振摇15分钟。分别在500nm波长处测定吸 收度A,并以吸收度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 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含量测定注意事项
生山楂要充分干燥;
玻璃仪器应洁净干燥;
分光光度仪应预热至稳定。
思考题
清炒法—炒炭法(中药炮制技术课件)
苦涩温,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 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
炮制研究
1.主要成分 主要含精油,各炮制品精油含量 生姜:0.5% ;干姜:0.89% 炮姜:0.83% ;姜炭:0.38% 2.药理研究 (1)炮姜、姜炭能缩短小鼠凝血时间生姜、干姜 作用不明显 (2)姜炭凝血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第七章 清炒法
第三节 炒炭法
一、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预热适度的炒 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的方法
二、炮制目的
(一)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荆芥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
荆芥
荆芥炭
(二)增强止泻、止痢作用
地榆炒炭后—止泻痢作用增强
地榆
地榆炭
(三)改变或缓和药性
【处方用名】干姜、炮姜、姜炭
干姜
炮制品种及炮制方法
炮制 品名
炮制方法
干 姜 取原药材,除杂略泡,润透,切厚片或块
炮姜 姜炭
将净河砂,置于预热适度炒锅内,武火加热至轻松滑 利,投入净药材,翻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内部棕 黄色,取出,筛去砂
取净药材置预热适度炒锅内,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 内部棕褐色,取出,筛去药屑
炮制 品名
干姜
成品性状
成品性状
外皮灰白或浅黄棕色,片面灰黄或灰白色,略显粉性 ,气香,味辛辣
炮姜
表面棕黑或棕褐色,质轻泡,内部棕黄色,断面边缘 处显棕黑色,中心棕黄色,气香,味微辛,辣
姜炭
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质轻,质松脆,味微苦, 微辣
成品性状
干姜
炮姜
姜炭
干姜 炮姜 姜炭
炮制作用
辛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 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清炒法—炒黄法(中药炮制技术)
v 机械炒莱菔子:莱菔子除去杂 质后,置滚筒式炒药机中,顺 时针转动,药物均匀受热,炒 至鼓起、手捻易掉皮、有浓郁 萝卜气味时,逆时针转动,药 物即旋出,放凉,除净药屑。
机械炒莱菔子
炒黄法代表药物
❖芥子的炮制研究
➢(1)主要成分:芥子主含芥子苷(硫苷类)、芥子酶等。 ➢(2)应用研究:芥子入煎剂以炒黄后打碎为宜。外用以生 品研末为宜,以免炒后酶失活,苷不能被水解而难以奏效。 ➢(3)药理研究:硫苷化合物内服后能刺激黏膜,引起胃部 温暖感,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健胃作用。此苷本身无刺激 性,酶解后生成异硫氰酸酯类(芥子油),具有辛辣味和刺 激性。炒后可杀酶保苷,服用后,在胃肠道环境中缓缓水解, 逐渐释放出芥子油而发挥治疗作用。
炒黄法代表药物
❖槐花的炮制研究
➢(1)主要成分:主含芦丁、槲皮素、异鼠李素、鞣质等。 ➢(2)化学成分研究:槐花炒炭时,芦丁可以转化成鞣质, 使鞣质的含量增加,但温度过高,则芦丁和鞣质均会被破坏, 鞣质甚至损失殆尽。 ➢(3)止血作用研究:槐花炒炭止血作用增强。原因是: • 鞣质成分含量增高,止血作用增强。 • 止血的有效成分槲皮素含量增加,止血作用增强。 • 抑制止血成分的异鼠李素含量减少,止血作用增强。
概述
❖3. 手工炒药
➢(1)器具:手工炒药器具包括炒药锅、药铲、药撮、炊 帚等。 ➢(2)操作步骤:①预热;②投药;③翻炒;④出锅。
概述
传统炒药锅及药铲的翻药技巧
手掌预试锅温的技巧
概述
❖ 4. 机械炒药
➢ 目前大量生产多用炒药机,常用的炒药机有滚筒式炒药
机、平锅式炒药机等。
概述
电热炒药机
滚筒式炒药机
16页中药炮制技术:清炒法炒焦法
中药材
如苍耳子、王不留行、牛蒡子等 种子类药材,以及党参、白术等 根茎类药材。
饮片
如山楂、麦芽等果实类饮片,以 及白芍、甘草等根茎类饮片。
02
炒焦法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炒焦法是指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 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的方法。
特点
炮制后的中药在配伍时可 以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 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炮制可以降低中药的毒性 ,提高用药安全性,减少 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炮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炮制对制剂工艺的影响
炮制在制剂生产中的应用
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物理性质,使其 更易于加工成各种制剂。
炮制可以为制剂生产提供合格的原料 ,保证制剂生产的顺利进、止泻止呕 等功效的药物,如山楂、神曲、 麦芽等。
02
适用于质地较硬、难以粉碎的药 物,如白术、枳壳等。
03
炮制技术比较
清炒法与炒焦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两种方法都是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术,用于改变中药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更 好地发挥药效。
不同点
清炒法主要是将药材放入锅中,用微火炒至表面微黄或特定色泽,不加入任何其 他辅料;而炒焦法则是在药材微黄后,继续翻炒至表面焦黄,有焦香气。
操作方法
冷却
将炒好的药物取出,自然冷却。
准备工具
炒锅、铲子、炉灶等。
炒制
将切制后的药物放入预热的炒锅中,用中 火或武火翻炒,不断翻动,使其受热均匀 ,炒至表面微黄色或规定程度。
净制
将药物进行挑选、清洗、筛选等净制处理 ,去除泥沙、杂质等。
切制
将净制后的药物切成片、段、丝等形状, 便于炒制。
清炒法—炒焦法(中药炮制技术课件)
山楂炒炭后酸味大减,苦涩味增加,有收涩之性,具 有止血、止泻的作用
中药炮制技术
炒焦法——栀子
壹 来源 贰 生药饮片制备 叁 炮制方法 肆 成品性状 伍 炮制作用
伍 其他炮制方法、成品性状和炮制作用
来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添实加。9-11月间果实 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和杂文质本,蒸至上汽或置 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炮制作用
标题 文本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作用。生品善于 泻火利湿、凉血解毒。常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湿 热淋证,火毒疮疡及火邪炽盛的目赤肿痛。栀子苦寒之 性较强,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脾胃较弱者服用后易引 起呕吐。
炮制作用
标题 文本
焦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凉血 止血的作用。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焦栀子的苦寒之性弱于炒栀子,其功用偏于凉血止 血。用于血热吐衄,尿血,崩漏等。
附:其他炮制方法、成品性状、炮制作用
炒山楂——取净山楂,置已预热好的炒制容器中, 用中火加热,炒至色泽加深,并有固有气味逸出时, 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炒山楂形如山楂片,果肉黄褐色,偶见焦斑。气清 香,味酸、微甜。
炒后酸味减弱,缓和对胃的刺激性,长于消食化 积。常用于饮食停滞,脾虚食滞。
山楂炭——取净山楂,置已预热好的炒制器具中,用 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焦褐色,喷淋清水, 灭尽火星,取出,晾凉。
中药炮制技术
炒焦法——槟榔
壹 来源 贰 生药饮片制备 叁 炮制方法 肆 成品性状 伍 炮制作用
陆 其他炮制方法、成品性状和炮制作用
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内容
1.
炒黄:薏苡仁、莱菔子、王不留行 2.
炒焦:山楂 3. 炒炭:槐米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 准备
洗锅T 热锅(小火)T 用手感知温度至微微
烫手
时可开始步骤:取适量净薏苡仁,置于已预热的锅内, 保持文火加热。
炒至略鼓起,表面呈淡黄色,
取出,放凉,观察性状。
性状:略鼓起,微黄色,略有突起,有较明 显黑褐色微斑。
实验一清炒法
1.炒黄
①薏苡仁 步骤:取适量净莱菔子,置于已预热的锅内, 保
持文火加热。
炒至鼓起,色泽加深,发出 爆裂声
并有香气溢出时,取出,放凉,观察 性状。
性状:表面色泽加深(近咖啡色),断面浅 黄,
微鼓起,质地松脆,有特异萝卜香气。
4. 炒炭 ① 槐米 步骤:取适量净山楂,大小分档,置于已预 热
的锅内,保持至中火加热。
炒至表面黑褐 色,
见有火星时喷洒清水,略炒,取出,晾 干。
性状:表面焦褐色,质地轻。
②莱菔子
③王不留行
步骤:取适量净王不留行,置于已预热的锅内,调至中火加热。
炒至大部分爆白花(80 % 以上),取出,放凉。
性状:大多数爆开球状白花,质地松脆。
3.炒焦
①山楂
步骤:取适量净山楂,大小分档,置于已预热的锅内,保持至中火加热。
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放凉。
性状: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酸味。
图4焦山楂
三:实验讨论与分析
1. 讨论:
①锅及锅铲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清洗以免引入杂质,转换药材时也必须清洗。
②炒山楂之前须大小分档以免生熟不均匀。
③炒制应控制顺序,将需要小火炒的药物排在前面。
④锅必须预热到合适温度,以免形成“僵子” 。
⑤盛放药材的盘子应随时预备在锅旁,以利于火候恰当时及时盛出。
⑥操作时需随时翻炒不能停,尤其是易焦易炭化的药材。
⑦研碎焦山楂时应注意随时把山楂核挑出,以免研碎不到位且费力。
2. 分析结果:
①炒制的薏苡仁表面黑褐色微斑较多,两次清洗锅具也未得到解决,应该是翻炒时锅铲剐蹭锅具底部导致的。
②炒山楂的生熟不均匀,不得不把一些丢弃一些重新炒制。
据此了解到炒山楂前大小分档应指的主要是山楂切片的厚薄而不是片的大小。
③其他药材的炒制相对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