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横断面纵断面图

合集下载

公路隧道毕业设计图纸

公路隧道毕业设计图纸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2015届毕业设计文件设计题目:天台山公路隧道设计专 业:土木工程(岩土)班 级: 11-3 班学生姓名:臧浩然学号:20117181指导教师:刘振平院长: 武鹤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二〇一五年六月目 录图 表 名 称 图 号 备 注设计总说明 I 共2页 上行先平纵缩图 S1-1共5页 下行线平纵缩图 S1-2隧道平面布置图(一) S1-3 隧道平面布置图(二) S1-4隧道平面布置图(三) S1-5隧道上行线纵断面缩图 S2 共1页 隧道上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一) S3-1共3页 隧道上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二) S3-2 隧道上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三) S3-3隧道下行线纵断面缩图 S4 共1页 隧道下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一) S5-1共3页 隧道下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二) S5-2 隧道下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三) S5-3Ⅲ级围岩隧道标准横断面图 S6 共1页 Ⅲ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一) S7-1共2页 Ⅲ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二) S7-2 Ⅲ级围岩支护与衬砌构造图 S8 共1页 Ⅳ、Ⅴ级围岩标准横断面图 S9 共1页 Ⅳ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一) S10-1 共4页图 表 名 称 图 号 备 注 Ⅳ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二) S10-2 Ⅴ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一) S10-3 Ⅴ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一) S10-4 共4页 Ⅳ、Ⅴ级围岩支护与衬砌构造图 S11 共1页 标准横断面图 S12 共1页 紧急停车带横断面和平面图 S13 共1页 人、车横向通道横断面图 S14 共1页 翼墙式洞门立面图 S15 共1页 翼墙式洞门侧面图 S16 共1页 翼墙式洞门平面图 S17 共1页 射流机安装位置图 S18 共1页 射流机平面布置图 S19 共1页 照明灯具安装位置图 S20 共1页 照明灯具平面布置图 S21 共1页 Ⅲ级围岩施工方案图 S22 共1页 Ⅳ级围岩施工方案图 S23 共1页 Ⅴ级围岩施工方案图 S24 共1页设计总说明一、设计依据隧道名称 始终里程桩号 隧道长度 天台山隧道上行线隧道 K95+238~k96+704 1466m下行线隧道 K95+230~k96+688 1458m1、《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044、《公路工程技术规范》JTG B01-2003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TGB01-2014;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2008;7、《公路隧道交通与辅助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TF 72-2011;8、《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 D71-2004;9、《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10、《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二、技术要求1、设计技术指标(1) 隧道按规定的远期交通量设计,采用直线型分离式单向行驶两车道隧道(上、下行分离)。

《隧道工程》精品课件第四章 隧道的总体设计

《隧道工程》精品课件第四章 隧道的总体设计

隧道工程
2. 越岭隧道标高选择
在选择越岭隧道标高时,考虑运营条件的改善和通过能力的提高,宜 采用低标高方案,但必须进行地形、地质、施工、运营、经济技术等多种 因素综合比较来确定最优隧道标高。
三、傍山隧道选址
1.傍山隧道在埋深较浅的地段,一定要注意洞身覆盖厚度问题。为保持山体 稳定和避免偏压产生,隧道位置宜往山体内侧靠。 2.河岸存在冲刷现象或河道窄,水流急,冲刷力强的地段,要考虑河岸冲刷 对山体和洞身稳定的影响,隧道位置宜往山体内侧靠一些,有可能时最好设 在稳定的岩层中,如图4.1-2 所示。
隧道工程
公路隧道横断面示意图(单位:m)
隧道工程
由于地质条件的关系,隧道宽度过大则不经济,施工上也增加难度, 因此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一般应设计为上下行分离的两座独立隧道。两相 邻隧道最小净距视围岩类别、断面尺寸、施土方法、爆破震动影响等因素 确定,一般情况可按下表的规定选用。
围岩级别
I
最小净距 1.0× B (m)
修道宽度不宜小于1.0m。
隧道工程
1. 建筑限界高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取5.0m;三、四级公 路取4.5m。
2. 当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不设余宽;当不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应 设不小于25cm的余宽。
3. 隧道路面横坡,当隧道为单向交通时,应取单面坡;当隧道为双向交通 时,可取双面坡。坡度应根据隧道长度,平、纵线形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一般可采用1.5﹪~2.0﹪。
隧道工程
隧道工程
第二篇 公路隧道的勘察设计
隧道工程
第 四章 隧道总体设计
★知识目标:
了解隧道选址时主要应考虑哪些问题;熟悉隧道平面、纵断面设计时 应注意的问题;熟悉隧道建筑限界、衬砌内轮廓线、实际开挖线的定义。

工程制图--道路、桥梁、涵洞、隧道工程图

工程制图--道路、桥梁、涵洞、隧道工程图

路中心线
公路
水准点 导线点 交角点
编号 高程
大车道
编号 高程
桥梁及隧道
JD编号
水沟
铁路
河流
房屋 高压电线 低压电线
通讯线 水田
图例
独立 连片
4
路线平面图中的常用图例
(摘自《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92)
名称
旱田
菜地 水库 鱼塘 坎
晒谷坪
图例
塘 谷
名称 图例 名称 图例
用材林
坟地
围墙 堤
公里桩
里程 数 K49+7
00
百米桩 百米桩
里程 数 K50+4
00
沿前进方向的右侧在公里桩中间,每隔100m 以垂直路线的细实线设百米桩。百米数值注写 在细短线的端部且字头朝向上方。
12
平(面)曲线
交角 点
曲线中 点
路线部分: 曲线表:当路线转弯时,要标注路线转折的顺 序编号,即交角点编号,并列出曲线表。


凸竖曲 线
竖曲线
地面 线



地质概


设计高 程
路线纵向设 计线




直线及平曲线
19
三、路基横断面图
路基横断面图是在路线中心桩处垂直于路线中心线的断 面图。
主要用于表达各中心桩处地面横向起伏状况、设计路 基的断面形状、填挖高度、边坡坡长等的形状和尺寸。 路基横断面图作用
路基横断面图提供计算填挖土石方的数据资料和路基 施工的依据。
变压器 经济林
油茶
路堑 小路
等高线 石材陡崖
5
路线平面图中常用的符号

沉管法

沉管法

我国应用沉管法修建水底隧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72年, 香港修建了我国第一条跨港沉管隧道,1984年台湾修建了高雄海底隧道, 1993年在广州珠江下建成了大陆第一条沉管隧道,1996年在浙江宁波成 功修建了甬江沉管隧道,这两条隧道都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标志着 我国在这一领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1997年,全国建成有8条沉管 隧道(其中香港5座,台湾1座)。进入21世纪,我国内地又有宁波常洪、 杭州湾、上海外环路三条沉管隧道相继建成,其中上海外环路沉管隧道 2880m,结构为3孔、双向8车道(左右孔分别为单向3车道,中间一孔为 两车道,这2条车道并不固定 ),宽44m、高9.55m(有3层楼高)、最 大节长108m(共7节),单节管重达到4.5万吨,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沉管隧道。目前在广州、浙江等地有多座沉管隧道正在建设之中,初步估 算,我国(含港台)已建和在建的沉管隧道至少在15座以上。另外,琼州 海峡、长江流域等有多座隧道规划采用沉管法施工。

8.3.2.2 管段的水密性控制
水密性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管段的防水性能,使隧 道投入使用后无渗漏。管段的防水按材料分又刚性防水、 柔性防水;按防水部位分有外防水、结构自防水和接缝 防水。 外防水:要求不透水、耐久、耐压、耐腐蚀、能适应 温度变化、施工方便、比较经济。外防水分刚性防水和 柔性防水。刚性防水主要用钢板或塑料板防水,柔性防 水主要用卷材和涂料防水。
钢筋混凝土管段
其横断面多为矩形,可同时容纳2~8个车道,有的还设置 有维修、避险、排水设施等的专用管廊。如上海外环路沉管隧 道为8车道,设有三个车辆通行孔和两个管廊孔(设于每两个通 行孔之间)。矩形管段一般比圆形管段经济,故目前国内外多 采用矩形沉管。 优点:隧道横断面空间利用率高,建造多车道(4~8车道) 隧道时,优势显著;车道路面最低点的高程较高,隧道的全长 相应较短,所需浚挖的土方量亦较小;不用钢壳防水,节约大 量钢材;利用管段自身防水的性能,能做到隧道内无渗漏水。 缺点:需要修建临时干坞,征地搬迁及施工费用高;制作管 段时,对混凝土施工要求严格,保证干舷和抗浮安全系数;须 另加混凝土防水措施。

隧道开挖方法CD法CRD法

隧道开挖方法CD法CRD法

开挖方法1中隔壁法(CD法),先分部开挖隧道的一侧,并施作中隔壁,然后再分部开挖另一侧的施工方法。

其施工步骤参见图图4.5.1 中隔壁法(CD法)施工工序横断面及纵断面示意图;(2)先行导坑上部初期支护;3.先行导坑中部开挖;(4)先行导坑中部初期支护;5.先行导坑下部开挖;(6)先行导坑下部初期支护;7.后行导坑上部开挖;(8)后行导坑上部初期支护;9.后行导坑中部开挖;(10)后行导坑中部初期支护;11.后行导坑下部开挖;(12)后行导坑下部开挖;(13)仰拱超前浇筑;(14)全断面二次衬砌。

(1)上部导坑的开挖循环进尺控制为1榀钢架间距(0.75~0.8m),下部导坑的开挖进尺可依据地质情况适当加大。

(2)中隔壁法或交叉中隔壁法施工时,初期支护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分部开挖,地质较差时,每个台阶底部均应按设计要求设临时钢架或临时仰拱;各部开挖时,周边轮廓应尽量圆顺;应在先开挖侧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另一侧开挖;左右两侧导坑开挖工作面的纵向间距不宜小于15m;当开挖形成全断面时,应及时完成全断面初期支护闭合。

(3)导坑开挖孔径及台阶高度可根据施工机具、人员等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应配备适合导坑开挖的小型机械设备,提高导坑开挖效率。

(4)中隔壁的拆除应滞后于仰拱,并应于围岩变形稳定后才能进行,一次拆除长度应根据量测数据慎重确定,拆除后应立即施作二次衬砌。

2交叉中隔壁法(CRD法),先分部开挖隧道一侧,施作中隔壁和横隔板,再分部开挖隧道另一侧并完成横隔板施工的施工方法。

其施工步骤参见图图交叉中隔壁法(CRD法)施工横断面及纵断面示意图;(2)左侧上部初期支护;3.左侧中部开挖;(4)左侧中部初期支护;5.右侧上部开挖;(6)右侧上部初期支护7.右侧中部开挖;(8)右侧中部初期支护;9.左侧下部开挖;(10)左侧下部初期支护;11.右侧下部开挖;(12)右侧下部初期支护;(13)仰拱超前浇筑;(14)全断面二次衬砌。

杭州紫之隧道(紫金港路-之江路)工程

杭州紫之隧道(紫金港路-之江路)工程

杭州紫之隧道(紫金港路-之江路)工程全长约13.9公里。

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在每小时60公里,全线采用三隧两桥的布置方式,总投资估算约44.65亿元。

该工程内容包括隧道、高架、过街设施、管理用房、道路、交通设施及景观工程等。

它将是杭州“最长”的隧道,也是目前杭州市拟建的最大市政交通项目之一。

计划2012年底开工,一旦建成,景区西边又多了一条通道,最快只要15分钟。

1.1工程概况1.1.1建设内容拟建项目杭州市紫之隧道(紫金港路—之江路)工程位于杭州绕城高速与西湖景区之间,市区“二环、三纵、五横”快速路网西侧,呈南北走向,南起之浦路,北至天目山路以北紫金港路,全线绕避西湖核心景区,如图紫之隧道所示:基本组成:工程由地下隧道(主线和匝道)与地面道路组成。

路线走向:工程主线起点隧道南端进出口分别设置在之浦路两侧,下穿之江路后在梅灵南路西侧进入山岭段。

为不影响景区环境,隧道紧贴核心景区影响线外围布置。

隧道出山后,沿着紫金港路下方布置,在穿过西溪路、天目山路以及塘苗路之后出地面。

南端平行匝道布置在之江路以北梦坞山谷内,出洞后与之江路平交;北端进口匝道布置于西溪路以南,与西溪路平交,出口匝道布置于天目山路。

隧道山岭段设置两个露头点,共三座隧道、两座桥梁。

本工程南起之浦路、之江路,北至紫金港路、西溪路,中间线位绕避西湖景区界线。

主线全长约13.9km,含三座隧道两座桥梁,分别为:1#隧道4860m、2#隧道4045m、3#隧道4780m。

1#桥长85m,2#桥长90m。

南北口各设置两个匝道:南进口匝道1080m、南出口匝道697m、北进口匝道500m、北出口匝道465m。

此外,在南端布置管理中心1座,占地0.22hm2;在紫金港路与浙创路交叉口布置1处地下过街通道,总长42.75m。

1.1.2技术指标工程主线起点隧道南端进出口分别设置在之浦路两侧,下穿之江路后在梅灵南路西侧进入山岭段。

为不影响景区环境,隧道紧贴核心景区影响线外围布置。

隧道开挖方法CD法CRD法

隧道开挖方法CD法CRD法

开挖方法1中隔壁法(CD 法)4.5.1.1CD 法是在软弱围岩大跨度隧道中,先分部开挖隧道的一侧,并施作中隔壁,然后再分部开挖另一侧的施工方法。

其施工步骤参见图4.5.1。

(13)139(4)(10)5711(2)(14)(4)(10)(14)(13)(6)(12)13957111197531(12)(10)(8)(13)(14)(14)(6)(4)(14)(14)(2)1197(6)(4)(2)5317531(4)(10)(10)(10)(8)(9)(6)(6)3751(2)图4.5.1 中隔壁法(CD 法)施工工序横断面及纵断面示意图4.5.1.2施工顺序说明:1.先行导坑上部开挖;(2)先行导坑上部初期支护;3.先行导坑中部开挖;(4)先行导坑中部初期支护;5.先行导坑下部开挖;(6)先行导坑下部初期支护;7.后行导坑上部开挖;(8)后行导坑上部初期支护;9.后行导坑中部开挖;(10)后行导坑中部初期支护;11.后行导坑下部开挖;(12)后行导坑下部开挖;(13)仰拱超前浇筑;(14)全断面二次衬砌。

4.5.1.3施工要点(1)上部导坑的开挖循环进尺控制为1榀钢架间距(0.75~0.8m ),下部导坑的开挖进尺可依据地质情况适当加大。

(2)中隔壁法或交叉中隔壁法施工时,初期支护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分部开挖,地质较差时,每个台阶底部均应按设计要求设临时钢架或临时仰拱;各部开挖时,周边轮廓应尽量圆顺;应在先开挖侧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另一侧开挖;左右两侧导坑开挖工作面的纵向间距不宜小于15m ;当开挖形成全断面时,应及时完成全断面初期支护闭合。

(3)导坑开挖孔径及台阶高度可根据施工机具、人员等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应配备适合导坑开挖的小型机械设备,提高导坑开挖效率。

(4)中隔壁的拆除应滞后于仰拱,并应于围岩变形稳定后才能进行,一次拆除长度应根据量测数据慎重确定,拆除后应立即施作二次衬砌。

【铁道工程-课件】第3章 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铁道工程-课件】第3章 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2 l0 p ( m) 2 4R
m
l0 ( m) 2
90l 0 R

2 m
缓和曲线角 0 切线长 曲线长

Tபைடு நூலகம் ( R p) tan
L
R( 2 0 )
180
2l 0
⒉曲线起终点里程的推算
ZH里程:平面图上量取 HZ里程=ZH里程+L HY里程=ZH里程+l。 YH里程=HZ里程-l。 具体设计时: R—根据地形选配 α —用量角器量出 L。—根据线路等级和地形条件选配 思考题: 已知: JDi,( Xi 、Yi 、Ri、lo ) 如何编程计算曲线要素,推算线路中线里程。
2.3圆曲线
设置目的:改变线路方向 机车驾驶室内没有方向盘,列车靠钢轨导向。通过曲线时, 轮轨间产生很强的作用力。摇摆、振动、撞击、挤压主要 与半径R有关,而半径与工程量有很大关系。
2.3.1曲线半径对工程和运营的影响
⒈曲线限制速度
V hSH hQ 11.8 R (km / h)
⒉曲线半径对工程的影响
3.1.1限制坡度
⒈限制坡度对工程和运营的影响
⑴输送能力 由输送能力计算公式可知, 输送能力取决于通过能力 和牵引质量。在牵引种类 和机车类型一定的情况下, 由牵引质量计算公式可知, 牵引质量由限制坡度决定。
365NH· j G C= ———— (Mt/a) 106β
圆曲线
曲线 缓和曲线
⒈曲线要素 ⑴未加设缓和曲线的曲线 (概略定线) 偏角α —平面图上量得 半径 R—选配
切线长
T y R * tan

2
( m)
曲线长
Ly
R
180
( m)
⑵加设缓和曲线的曲线 (详细定线) 曲线要素:偏角α , 半径 R,缓和曲线长L。(选配), 切线长,曲线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