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与中西医结合
康熙打摆子与金鸡纳霜进入中国
康熙打摆子与金鸡纳霜进入中国1692年冬,康熙皇帝颁旨,谕在广东传教的洪若翰等两位神父星夜返京。
距紫禁城还有好几里地,神父发现,皇帝侍卫和在京神父已在迎接他。
原来,皇帝病了,打摆子,冷时如入冰窖,热时似进烤炉,御医用药后,效果不佳,仍高烧不退。
此前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五位传教士前往中国,两个在康熙身边当教师,他们对康熙说,这病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疟疾,服用西药金鸡纳霜(奎宁)会见效痊愈。
该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染,在法国,每当夏季将至,国王就让国家医疗机构把此药分发给穷人,以免造成瘟疫。
康熙不信,天下哪有这种药!怎么制造出来的?传教士告诉康熙:有一种树叫金鸡纳树,树皮中可提制出一种生物碱,白色,结晶,味苦,因此叫金鸡纳霜,是疟疾克星。
皇上真有福气,正在广东传教的两位传教士刚刚收到从法国寄来的整整一斤金鸡纳霜。
康熙即刻颁旨,洪若翰等两位神父立刻把药带入京师。
御医坚决反对皇帝服用西药,天下有什么药能比咱们的中药锅子更保险,更有疗效?再说,这些传教士不是郎中,他们懂什么?康熙震怒了:不让吃西药,中药又吃不好,你们说怎么办?御医们建言:请皇上颁旨,有能治愈此病者,重赏。
于是来了许多人,都说有本事。
可本事不能先用在皇帝身上,只好又弄来许多患了疟疾的人,先行试验。
一个和尚似有神功,弄来四桶井水,却仅取一杯,走出大殿,双手举杯朝拜太阳,再原地转个圈,作出许多神秘莫测的姿态,最后,让一位疟疾病人跪着喝下,结果,不见任何疗效。
和尚立刻被赶出大殿。
这下康熙更生气了,不顾御医阻拦,颁旨让进宫的疟疾病人服用金鸡纳霜。
一个个奄奄待毙的病人,服药后第二天便脱离危险。
康熙很惊讶,称西药为“神药”,但自己仍然不敢服用。
有一天,康熙感到自己简直就要烧死了,决定服用一半剂量。
晚上,皇帝高烧退了,后来几天也不错,但还有低烧。
传教士说,这是因为服用剂量不足。
康熙颁旨,再让三个病人试服金鸡纳霜。
一个发作时吃,一个发作后吃,第三个在发作间隙吃。
康熙曾患疾命悬一线 民间献药3天竟然就痊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康熙曾患疾命悬一线民间献药3天竟然就痊愈
导语:康熙皇帝一生颇有传奇,捉拿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
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康熙皇帝一生颇有传奇,捉拿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
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康熙居然得了一场重病,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可能看上去不足为奇,但是却差点要了康熙的命。
1693年的夏天,整个北京似乎并没有什么异常,但是身为大清皇帝的康熙却在被窝里有气无力的躺着,仿佛等待死神降临。
康熙患的这种怪病叫做疟疾。
得了这个病可把御医们都吓坏了,因为得病的毕竟是皇帝非同寻常。
以前顺治帝在小的时候患过天花,没有想到的是康熙没有得天花竟然染上了这个病。
由于之前有许多的大臣和平民得过这个病且无法医治相继死去,所以御医们也是无计可施。
于是御医们组成了一个工作小组,将古代医术提到治疗此病的药方都拿出来研究。
毕竟是皇上,谁都不敢乱用药。
万一能活1月的,用错药马上死掉的话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所以只有找那些也患了此病的平民前来试药,结果却是一点效果都没有。
这下康熙可急坏了,心知再治疗不好可就要撒手归天了。
说来这个康熙确实有帝王风范,急是急了点但是面对不知情的大臣也只是说自己身体抱恙,这段时间国家大事暂且由太子管理。
一句云淡风轻的话,便将这么大的疾病形容了过去。
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嗷嗷。
她组织研究青蒿素治疗疟生活常识分享。
自己开药方的帝王
自己开药方的帝王作者: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0年第07期清朝的帝王,在医学治疗方面大都自以为是,他们甚至可以命令太医与御医PK,自己开方子。
康熙帝就非常自信,他认为自己见多识广,看的书也多,经历的事也多,所以,往往自以为是。
我举几个例子。
比如康熙帝对补药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北方人吃补药没用。
当大臣赫世亨向他进奉补药时,康熙帝说:“我从来不吃补药,我劝你也别吃;补药对人身体一点儿好处都没有,你吃完补药之后,有什么反应吗?”赫世亨说没有,康熙帝說:“吃补药,就好比那些小人说些奉承的话一样,听着好听实际上一点儿好处也没有。
”康熙帝为此曾严厉批评他的皇八子胤禩,说他没事儿经常吃补药,结果越补越糟。
就连赫世亨也是一样,闹了毛病,不用药物,反而用补药,结果是病上加病,最终还是听了康熙帝的话,停了补药而吃治病的药。
再比如,康熙四十四年八月,康熙帝在外出巡,这时宫里传来不好的消息,苏麻喇姑病重,便血不止。
康熙帝十分着急,他马上指示宫里治疗,并且亲自开了药方:用药材西伯噶古纳加上白煮鸡汤,掺在一起喝下。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对康熙帝百依百顺的苏麻喇姑这时居然抗旨不遵,坚决不肯吃药。
康熙帝没有责怪苏麻喇姑,因为这是她多年的习惯,有病从来不吃药,就这样,这年的九月初七,她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雍正帝也是一样,他自认为精通医理,给自己找到了长生不老的秘诀——吃丹药。
他找来很多大道士在圆明园炼丹,一时之间,圆明园余烟袅袅,仙气翩翩。
雍正帝亲自布置,还非常悠然地写下《烧丹诗》,描述道士们给他烧炼长生不老丹剂的情景。
雍正帝非常相信吃丹剂能够长生不老,所以,他不停地吃,反复吃,还赏给那些非常得宠的大臣吃。
结果怎么样呢?这些丹剂里面有大量的铅和锡,都是毒素,是会置人于死地的。
专家考证,雍正帝极有可能是铅中毒死亡。
光绪帝是一位聪明的帝王,他对自己的身体非常了解,当御医给他开药却总是不见效果的时候,他似乎明白了一切,而且,各种御医纷沓而至,让光绪帝非常心烦。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沿革课件
• 在生物医学方面,方以智也有诸多值得一提
之处。他在其《物理小识》一书中,记述有 大量动植物的生态学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 识。他引述了传教士“脑主思维”之说,介 绍了他们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 但剔除了传教士所说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世 界”之类的内容。他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也素 有研究,撰有多种医学著作。
恽氏曾蜚声文坛,不惑之年,爱子相继 病殇,因而发愤学医。恽氏问学于伤寒 名家汪莲石,并常与姻亲丁甘仁先生切 磋医学。1920年辞去《小说月刊》主编, 正式挂牌行医,不久医名大振,尤其擅 长儿科。
• 小小的孟河古镇这里名医云集,医
事之盛,冠绝东南,形成了中华民 族的中医药﹙学﹚流派文化,这里 孕育着当朝中医药﹙学﹚史上驰名 全国的“孟河医派”,这就是至今 仍名扬中外的孟河医派文化。常州 辉煌灿烂的孟河医派文化,孕育了 数不清的传世奇方熔炼百家自成一 体的中医药﹙学﹚世家,其渊源流 长的医术医德造就了不少中医药﹙ 学﹚名家和世家,至今仍流传不衰。
著此五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
“中西汇通”学派的学术核 心:“折衷归一”、“保 存中说,西说为证”,并 认识到:“西医亦有所长, 中医岂无所短。”
• 张锡纯(1860~
1933),字寿甫。先 世原籍山东诸城,明 初迁居直隶(今河北 省)盐山边务里,遂 为盐山人。家道小康, 少时广泛涉猎经史子 集,因其家训教子孙 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 润身,遂在读书之暇 随父习医。
• 崇祯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进士,任翰林
院检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 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 哭,被农民军俘获,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 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他受到迫害,化 装逃离南京,流落在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 生。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 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 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 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 号大智、药地、浮山、愚者大师等。晚年定居江 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康熙十年(1671 年)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 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
熟谙养生之道 康熙大帝4长寿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熟谙养生之道康熙大帝4长寿方
导语:自古以来,不乏很多帝王将相爱好养生,康熙帝便是其中最着名的一位。
他不仅爱好养生,而且还将中、西养生术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养生风格。
自古以来,不乏很多帝王将相爱好养生,康熙帝便是其中最着名的一位。
他不仅爱好养生,而且还将中、西养生术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养生风格。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学康熙养生方法吧!
7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的康熙不仅是历史上着名的“康乾盛世”缔造者,还是一位对医学颇有造诣的“医生天子”,他平素不仅注重中医保健,熟谙养生之道,让自己在60年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依然能保持思路敏捷,身体强健,而且还给西医西药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饮食篇
都说康熙的日常饮食是他养生之道的最佳体现,很是值得推崇,而饮食一说可以分开,先说饮,再说食。
北京西山玉泉山的泉水是康熙指定的专用饮水,他说:“人之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
”因此,对饮水的清洁卫生要求非常严格。
每天宫里所需要的水都是专门从玉泉山运来,除了保证自己和嫔妃使用外,也经常作为一份君王关怀的礼物赏赐给大臣。
但由于康熙不喜欢经常闷在宫中,老爱四处溜达,路途一远,玉泉山泉水的供应就跟不上了,于是,康熙采用了蒸馏水技术,对巡行在外用的水,规定了严格的制取方法和定夺标准,以便应急。
巡游间歇中,研究各地的水质情况也成了他的一大爱好,并将研究结果写成了一篇《水性记》,其中有一段话是:“朕所经历多矣,每将各地之水,称其轻重,因知水最佳者,其分两甚重。
若遇不得好水之处,即蒸水以取其露,烹茶饮之。
”估计这就是中国。
爱新觉罗玄烨的养生之道
爱新觉罗玄烨的养生之道从1654年5月登基,到1722年12月去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在位时间61年零10个月,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
据统计,我国历史上共有349位皇帝,他们平素骄奢淫逸,比较短寿,平均寿命才41.75岁,活到69岁以上的皇帝只有12位,康熙是其中之一。
看过《康熙王朝》的人,可能会对康熙的文韬武略赞叹不已。
他除鳌拜、灭三藩、收台湾、剿葛尔丹,一生风波不断,征战不已,夯实了国家的基业。
史书对康熙评曰:“名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后世尊其为“圣祖仁皇帝”,与开创基业的“太祖”并称。
这位治国有方的“圣祖仁皇帝”也深谙养生之道,一生与中医养生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他的《庭训格言》中有多处记载,《康熙大帝》一书中也写了康熙的饮食起居、弓马操练等养生理念,对于今人来说,有诸多值得汲取借鉴的东西。
▲饮食有节康熙认为:“人之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
”康熙平素喜欢饮茶,沏茶的水是玉泉山的水。
水是生命之源,玉泉山泉水中含有锶、偏硅酸、锂、溴、镁、锌、硒、碘等多种微量元素。
康熙认为,不可暴饮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贪睡”、“ 贪食”,更不可“沉湎于酒席中”。
贵为“千古一帝”,膳食应十分丰富,但康熙却吃的比较简单。
他说:“朕每日进膳二次,此外不食别物。
”他不喜欢大鱼大肉,却喜欢粗粮淡饭。
康熙能饮酒而不多饮,只“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饮小杯一杯”。
他认为“烟酒及槟榔等物,皆属无用”。
到了晚年,康熙倒是挺喜欢喝点葡萄酒。
康熙喜欢吃蔬菜水果,他认为:“高年人饮食宜轻薄,每兼菜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
”中国人很重视进补,不少人到了晚年不离补药和补品,但康熙却不以为然。
他认为:服补药大无益。
“先年满州内老人皆不服药,朕也从不服药。
”对于补品,康熙也是嗤之以鼻。
他看到皇八子允禩经常服用补品,十分不以为然,他指出:“凡人之性喜补剂,不知补中有损。
”▲起居有常。
康熙的起居时间非常规律,一直保持着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中药与西药间的相互作用
中药与西药间的相互作用北京医院杨莉萍主任药师1692年,自从传教士洪约翰和刘应用一斤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皇帝的疟疾,“神奇”的西药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线。
西药虽然神奇,在十七、十八世纪者两百年间,不论对皇帝还是百姓,西式医疗都只是病笃乱投医的奇方异术和权宜之计,并没有撼动中医在国人心中和生活中的唯一地位。
只是近百年来,随着西医的渗透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西药联合运用的情况才日趋广泛。
自晚清著名的中西医贯通学家张锡纯创立石膏阿斯匹林汤(由石膏、阿司匹林组成,治疗温病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苔白欲黄,其脉洪滑)、张山雷创外科用的…樟丹油膏铅丹(Pb3O4)、氧化锌(ZnO)、樟冰、凡士林‟开始,中西药联合运用已近百年。
中西药合用的效果正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中西药联用,在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均十分普遍,在许多基层医院已成临床用药的常规。
据北京市中医院的统计,该院应用汤剂为主并用西药的患者,占用汤剂患者的13.63%;用中成药为主并用西药的患者,占有中成药患者的24.7%;用西药为主并用中成药的患者,占用西药患者的57.34%。
许多地、市尤其县级和县级以下医疗单位的比率则更高。
在以西医为主的各级医院,中西药合用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中成药的合用,临床上往往由西医大夫处方,仅仅根据说明书中的适应症,“放心大胆”的给病人用中成药。
究其原因,由于中药起效慢,临床在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时,通常合用西药。
而且人们普遍认为,中药药性平和、安全,与西药合用可以增强疗效;有些病人求愈心切,看过中医又看西医,然后将所开回的药一并服用。
殊不知,中药成分复杂,与西药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问题。
有些中西药合用可降低毒副作用,增强疗效;有些中西药合用则可能加重毒副作用,降低药效。
其实,中成药里的中药成分与西药一样,也是要进入机体,通过血液到达组织各部位而起作用的。
这些中药成分在体内,如果遇到“不良”西药,也是可以发生相互作用的。
历史趣谈提出中西医结合的第一人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提出中西医结合的第一人是谁?
导语:中医主要以调理为主,它是属于见效慢但是可以根除病源。
西医则恰好相反,它主要是见效快。
反正是各自有各自的好处。
中国一直是中医世家,那
中医主要以调理为主,它是属于见效慢但是可以根除病源。
西医则恰好相反,它主要是见效快。
反正是各自有各自的好处。
中国一直是中医世家,那西医是何时传入中国,中西医结合的第一人又是谁呢?
康熙皇帝与中西医结合
认真研读清宫档案,会发现多处记载西洋药物的临床使用案例,并大多在康熙朝,这与康熙皇帝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康熙对待西药经历了学习认识、临床使用、日渐熟知、理性赞同的过程,并在实践中初步认同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萌发中西医结合思想的皇帝,对西医药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受益者
康熙患有长期的季节性咳嗽病,常为之苦恼,急于求得特效药:“朕每年逢大寒季节仍有咳嗽症,今又复发,用西洋人吴实之冰糖达摩方,但朕服后未见效;再若有好药方,问后具奏下房。
”康熙四十六年(1707)二月康熙皇帝问及:“治疗朕之咳嗽、吐痰之硫磺花药制作得如何?”当时治疗咳嗽、吐痰的硫磺花药已于二月初七日制成,名为肺胸舒丸。
此药在治疗由感冒引起的咽喉堵塞、咳嗽、吐清痰,以及由咳嗽引起的各种肺胸等疾病均有很好的疗效,对治疗哮喘、痨病也大有裨益。
但此药药效缓慢。
在治疗康熙皇帝咳嗽病的时候西洋人张诚还尝试按西药制露的方法来加工中药:将龙涎香一两、冰糖一两、麝香二钱五分,三种药研成。
揭秘康熙皇帝养生保健秘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揭秘康熙皇帝养生保健秘方导语:康熙对于这位古代历史上的皇帝我们都知晓,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终年69岁在位61年零10个月,八岁开始登基,连续工作了60年,康熙对于这位古代历史上的皇帝我们都知晓,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终年69岁在位61年零10个月,八岁开始登基,连续工作了60年,到了晚年身体强健,思路敏捷,这不禁让人们对于他的保养之术感到好奇。
今天小编就带你了解一下吧。
养生之道康熙皇帝养生保健秘方注重养生,不滥用补药古之帝王,大多偏爱补药,而康熙对补药则有所戒。
对补药,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服补药大无益。
药性宜于心者不宜于脾;宜于肺者不宜于肾。
朕尝谕人勿服补药。
药补不如食补。
夫好服补药者,犹人之喜逢迎者。
天下岂有喜逢迎而可为善乎?先年满州内老人皆不服药,朕也从不服药。
太皇太后,皇太后一生皆不服药,尔等当以是为法。
”这段话,虽不无偏激,但从药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无病“好服补药”之弊,十分中肯,而且从人生哲理加以发挥,确实难能可贵。
他57岁时,颏下有几根白须,曾有大臣晋献滋补肝肾的乌须丸,而康熙认为乃多此一举,笑而拒之,食补才是养生之道。
书法以“宽怀”,运动强体质一个人的健康标志,体现在心理和体质上。
对于心理的调节,康熙多通过练书法以求得“宽怀”(舒心)。
他曾亲自总结了一条经验,叫做“宽怀只有数行字”,“数行字”就能得到“宽怀”之效。
按现代医学解释,练习书法可对脑神经起到调节、放松、消除疲劳的作用,还可锻炼人的耐心,培养人的意志,从而获得身心健康。
康熙在《仿二王墨迹》。
《名人养生:喜医好药的康熙帝》
《名人养生:喜医好药的康熙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世称康熙帝,不仅是一个有魄力、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平定三藩叛乱,同俄国签订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建立了不小的功勋,而且还是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前人余金在《熙朝新语》中称其“天纵聪明,留心格物”,在繁忙的政事之外,留心中医药科学,留下许多真知灼见,在古代帝王中是不多见的。
康熙帝非常看重医生的医德修养,认为医生是济世救人的,“存心济世”是“医家之德”,应该具备“纯良仁爱”的道德品质。
他在教授皇子的《庭训格言》谆谆告诫医生应做到:“盖脉理至微,医理至深。
今之医生若肯以应酬之功用与诵读之际,推求奥妙,研究深微,审医案、推脉理,治人之病,如己之病,不务名利,不分贵贱,则临证必有一番心思,用药必有一番识见,施而必应,感而遂通,鲜有不能取效者矣。
”指出医生务必精研医理,勤于临床,不务虚名,这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康熙帝对中医经典著作多有研读,他在政事之暇撰写的科学论文《康熙几暇格物编》中很多篇幅涉及医药知识。
在《浮白》篇中指出浮白是人体穴位,而不是指饮酒,“人但知为饮罚爵,不知浮白乃人身气穴之一”,引用《素问•黄帝问气穴篇》曰:“目瞳子、浮白二穴”,指出其位置在耳后入发际处,是足太阳、少阳之会穴。
康熙帝还仔细考订水沟穴又叫“人中”的原委,前人对于“人中”穴有多种解释,一种是有关脉学和奇经之类的医学著作认为,“任、督二脉,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会于素髎、水沟、龂交三穴。
三穴为面中三水沟,又为三之中,故名人中”;另一种说法认为人有九窍,自鼻以上皆成对,自口以下都是单一的,水沟居其中,所以叫“人中”。
康熙认为仅仅解释了“中”的含义而已。
王逵《蠡海集》指出,所谓“人中”,天给人提供五气,由鼻子承接;地给人提供五味,由口承接;“人中”正居人身的天、地之中。
康熙认为这种解释牵强附会,“盖人受天地纯全之气成,四肢百骸能得其全。
”并非由口鼻分别承接五气和五味的。
清宫中的西洋医生
清中前期的西洋医生供职清宫,进行医疗活动。
他们用自己所擅长的方法和手段为皇室服务,保证皇帝身体康豫,而后被简选派遣,作为皇帝恩泽广被的实施者,给他人疗疾。
清宫中的西洋医生以医学谋求教务之发展,是清代在华西洋人的一种策略,西洋人中的医生或通医之人主要供职清宫,为皇帝和王 公大臣诊视疾病。
西洋人士诊治的著名 医案有两个,分别是康熙三十二年(一 六九三年)和康熙四十七年(一七O 八年)康熙皇帝所罹患的疟疾和心悸症。
西洋人为康熙皇帝看病关于康熙三十二年康熙皇帝圣躬违豫的情形,康熙皇帝自己这样讲述:「朕自(五月)初八日始患汗病,十三日始疟疾,隔一日来一次,甚重,二十七日疟疾痊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康熙皇帝染上疟疾后,在太医院御医孙徽百、孙斯百等人治疗的同时,葡萄牙人卢依道(LucciIsidoro)也参与诊治。
卢依道入宫时康熙皇帝的病情已较为严重。
在为康熙皇帝把脉后,卢依道认为皇帝虽脉象紊乱,但暂无生命危险。
康熙皇帝把宫里所存的闵明我(Philippe MarieGrimaldi,意大利人)以及佛罗伦萨大公赠送的药品出示给卢依道,令他查看哪种药能用来治疗疾病。
然而,卢依道发现这些药的功效是恢复体力和精神,并不能治愈疟疾。
几日后,病情未见好转的康熙皇帝抱着希望再关雪玲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清代宫廷医学' 古代钟表清西洋药书故宫博物院藏此《西洋药书》为康熙朝内府满文袖珍写本。
全书内容撮其要可分以下两方面:其一, 介绍当时西方流行的多种药品;其二,分析论述了多种疾病的症状、病因、病理以及医 疗护理药方与临味使用方法等。
2019年第H 期 7?次询问佛罗伦萨大公药品中是否有特效药,卢依道如实回答没有,这样的答复 令康熙皇帝感到不快。
从此,康熙皇帝 渐渐对卢依道失去信任。
不久,卢依道 向康熙皇帝禀报,金鸡纳霜可能会治愈 其疟疾,但北京目前没有这种药,他确 定澳门有。
清朝的医药与卫生中医与西医的融合
清朝的医药与卫生中医与西医的融合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医药与卫生领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医与西医的融合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为清朝的医学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探讨清朝中医与西医的融合,以及其对医药与卫生领域的影响。
一、中医与西医的异同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理论体系深厚而庞大。
中医强调阴阳五行的平衡,讲究辨证论治,重视整体观念与中药的应用。
而西医则以解剖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强调实证主义,侧重于病因病理的分析和手术药物治疗。
中医与西医有着不同的起源与理论基础,但二者却有着共同的目标,即保护与恢复人体健康。
因此,融合中医与西医的优势成为了清朝医学发展的关键。
二、中医与西医的融合清朝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和对外交流的增加,西医的引入逐渐加速了中医与西医的融合进程。
清朝政府也积极推动医学教育和医疗体制的改革,使得中西医的融合得以更好地发展。
1. 西医的引入18世纪中叶,欧洲传教士开始在中国传播西医知识,带来了现代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
清朝政府积极派遣留学生赴欧学习医学知识,引进西方医学书籍和设备。
这些举措为中医与西医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2. 国粹与洋务清朝时期,中医仍然被视为医学的主流。
医学院校延续了传统的中医教育体系,但也开始引入西医的知识和技术,努力融合两者的优势。
同时,清朝的洋务运动也促进了中医与西医的融合。
一批受过西医训练的人才回国投身于医学教育、医疗机构的管理与医术研究,进一步推动了中西医的交流与融合。
3. 经验与实践清朝医学领域的大师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实践中吸取了西方医学的经验,并将其应用于传统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中。
这种经验上的融合使得中医与西医的融合不再局限于理论层面,而是更加注重实践与治疗效果。
三、中医与西医融合对医药与卫生的影响中医与西医的融合为医药与卫生领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进步。
1. 理论结合中医与西医的融合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清朝的医学发展与疾病防治
清朝的医学发展与疾病防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从1644年至1912年。
在这个时期,尤其是在晚期清朝的时候,医学领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进步。
清朝的医学发展,不仅使得传统中医学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也引入了西医的一些知识和技术。
同时,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施。
本文将探讨清朝医学的发展以及其在疾病防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一、医学发展清朝时期的医学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和西方医学知识的引进与应用。
1. 传统中医学的发展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中医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整顿。
康熙、乾隆等帝王在位期间,对中医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编纂,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明皇幸蜀全集验案》等,使得中医药知识得以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清朝医学界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中医学家,如张介宾、吴鞠通等。
他们对中医诊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创立了不少疗效显著的方剂和诊断方法。
这些成果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的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西方医学知识的引进与应用清朝时期,西方医学知识开始逐渐传入中国,这主要得益于与西方国家的交流。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开放与西方的贸易,从而带来了西方医学的影响。
清朝政府积极推动医学知识的引进与应用,并设立了一些学堂和医学院进行教育和研究。
在教材方面,逐渐引入了西方医学经典著作,如《解剖学概说》、《西医源流》等,使得中西医学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疾病防治清朝时期,疾病防治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清朝政府加强了疾病防治的组织与卫生管理,建立了一系列的卫生机构和医疗设施。
1. 疫病防治清朝时期,中国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疫病威胁,如天花、鼠疫等。
为了应对这些疫病,清朝政府采取了多种策略进行防治。
如设立了疫病预防机构,加强了病例的报告和监测,实施了疫苗接种等公共卫生措施。
在疫病防治方面,传统中医学与西方医学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中医的防病理论和方剂应用,有效地帮助人们抵御了疫病的威胁。
“古今种子第一方”-康熙皇帝的宫廷养生古方
“古今种子第一方”-康熙皇帝的宫廷养生古方从2016年开始,二胎政策全面实行,这对很多想要二胎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喜讯。
然而,对于那些错过最佳生育年龄的家庭来说,当国家政策和自身经济条件都允许后,他们却开始面临“二胎不是你想生就能生”的窘境!那么,备战二胎,你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呢?快来看看中医专家们的专业建议。
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生殖能力中医理论认为“肾主生殖”,男女的生殖能力都是由肾中精气的盛衰所决定的,肾精气充足,生殖能力就旺盛,肾精气亏虚,生殖能力就下降。
针对年龄因素造成的生殖机能减退,从中医治疗经验看,可以通过补肾进行调理,补足肾动力。
临床治疗中,含有子类中药的中成药就具备补肾助育的功效,比如五子衍宗丸。
国药典故渊源五子衍宗丸起源于唐代道教《悬解录》,此书中记载了张果献给唐玄宗的圣方“守仙五子丸”,即五子衍宗丸的前身。
故事是这样的:道士张果(即张果老)将此方献给唐玄宗,唐玄宗服用此方后感觉“神通气达,精力旺盛”,生育了23个儿子、29个女儿。
五子衍宗丸也从此风靡唐朝皇室,成为唐朝宫廷养生保健上上之品,造就了大唐的子嗣连绵。
五子衍宗丸也因添精、补髓、益肾的功效,被誉为“古今种子第一方”。
可以这么说,早在千年以前,五子衍宗丸就已是宫廷中著名的补肾良方,是中医治疗阳痿不育、遗精早泄等肾虚精亏证的代表方剂之一。
历代多位医家均盛赞五子衍宗丸的补肾养生功效,明代医家王肯堂云:“药止五味,为繁衍宗嗣种子第一方也”。
张时彻在《摄生众妙方》中说:“男服此药添精补髓,疏利肾气,不问下焦虚实寒热,服之自能平秘。
有人世世服此药,子孙繁衍遂成村落。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宫廷五子衍宗丸秘方就此流落民间,其制作技艺辗转被民间中医收藏,后经老一辈药工以师徒相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历经千年的积淀。
清朝康熙皇帝当了61年的皇帝,育有55个子女,其中儿子35个,这在中国历史上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这与他注重养生是分不开的。
那么面对后宫200余佳丽,康熙皇帝是如何补肾壮阳的?据史书记载,康熙平时经常服用的养生中药叫“五子散”,又叫帝王散。
清朝的乾隆皇帝的医学与药物
清朝的乾隆皇帝的医学与药物清朝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享誉盛名的一位皇帝,其在位时期对医学与药物的研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乾隆皇帝不仅对医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还高度重视药物的使用和研发,为清朝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乾隆皇帝与医学的关系在乾隆皇帝的统治时期,医学在中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乾隆皇帝自幼酷爱医学,对中医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他尊重医学家的意见并积极参与医疗事务,为加强医疗救治设立了多个医院和药房,提高了人民的就医条件。
同时,乾隆皇帝注重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
他亲自指导医学课程,并资助了国内外医学专家的研究活动。
他还专门创办了医学院,并选派优秀的学子去学习医学。
这些举措推动了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为清朝的医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乾隆皇帝与药物的研究与应用乾隆皇帝对药物的研究同样重要。
他广泛收集药材,设立药房,致力于研发新的药物,不断改进医疗技术。
乾隆皇帝对于草药的运用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亲自参与了大量的实验,并将一些成功的药方纳入国家医书中,以供后人参考。
这些药方对于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乾隆皇帝在药物研究方面也有自己的创新。
他注重药物质量的控制,制定了严格的药品标准,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乾隆皇帝还鼓励医学家进行实验研究,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这些措施使得清朝药物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乾隆皇帝的医学与药物对后世的影响乾隆皇帝的医学研究和药物应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成果被整理成为多部医学书籍,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
这些著作为后人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于推动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乾隆皇帝对药物质量和药品标准的要求也为后世医药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他的重视和投入促使医药科学的进步,为后世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对未来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清朝乾隆皇帝对医学与药物的研究和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清宫医案集成上下册
清宫医案集成上下册作者:陈可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9月出版开本:16开1895页册数:全2册光盘数:0定价:498元优惠价:450元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详细介绍:本书系对我国现存之唯一宫廷医学载体——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上自顺、康,下迄光、宣,作出的全面系统整理研究。
包罗历朝帝、后、妃、嫔、王公大臣之病情医事,涉及内、外、儿、妇各科诸疾,分门别类,有案、有方、有评、有论。
本书第一次将先期出版之相关专著悉数汇集,以成全璧,勒为300余万字之巨著。
本书全面展现了清一代宫廷医学的医疗特征以及高峰水平,从中不仅可窥见有关长寿、种子、美容、养生等大内秘方,尤可学习到当年御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可供今日临床工作者之借镜。
此外,禁苑秘辛、皇家医事并有与政治风云相关者,也可供今日史学之研究,或可澄清某些历史疑云。
本书适合医学院校师生,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史学研究者以及一切对中医学和清代宫廷史感兴趣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陈可冀,1930年10年出生,福建福州人,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为福建医科大学),是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医学家;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病的防治研究,首先应用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并研究其血小板及血栓素A2机理;研究冠心2号、赤芍甙、去甲乌药碱、元胡碱等获进展;最近10年研究活血化瘀方药防治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倡导并整理研究清宫原始医药档案三万余件。
详细目录《清宫医案集成》导论凡例清宫医案研究季钟朴教授序岳美中教授序邝安堃教授序郑天挺教授序溥杰先生序任应秋教授序邓铁涛教授序耿鉴庭研究员序《清宫医案研究》再版前言《清宫医案研究》导言顺治朝医案一顺治皇帝二苏玛拉奶奶康熙朝医案一康熙皇帝二十三阿哥(十三皇太子)病情三保寿阿哥病情四和硕纯禧公主病情五内阁大学士张玉书病情六大学士熊赐履临终病情七正黄旗内大臣颇尔盆病情八正黄旗一等侍卫那尔善病情九镶黄旗食阿思哈尼哈番俸硕色病情十镶黄旗二等侍卫井四勒病情十一直郡王福晋病情十二信郡王病情十三针灸治愈硕色足疾十四武英殿赫世亨病情十五御前一等侍卫海清病情十六正白旗一等侍卫僧图病情十七正黄旗包依护军参领莫尔洪病情十八正黄旗四等侍卫布勒苏病情十九理藩院右侍郎薦良病情二十总管梁琪病情二十一科尔沁公必里滚达赖病情二十二二等侍卫拉布都病情雍正朝医案一雍正皇帝二孝敬宪皇后三世子成滚札浦四喀喇沁王依达木扎布之病情与朱批五喇西服济吉丹药效的朱批六大臣侯陈泰(伤寒发癍治疗)七闽浙总督满保(噎膈病)八怡亲王(修合黄连膏)九太医院用人参药档乾隆朝医案一乾隆皇帝二令皇贵妃三颖妃四容妃五庆妃六悖妃七循嫔八定贵人九禄贵人十晋贵人十一揆常在十二三阿哥十三五阿哥十四十一阿哥十五十一阿哥福晋十六绵志阿哥十七绵勤阿哥十八十五阿哥福晋……清宫医案集成上下册清宫医案集成上下册清宫医案集成上下册本书系对我国现存之唯一宫廷医学载体——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上自顺、康,下迄光、宣,作出的全面系统整理研究。
明清时期中西医传染病的比较研究
明清时期中西医传染病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从明清时期(1368—1911)中西方传染病的发展不同为切入点,从传染病病因、传染病的概述、传染病的防治及政府的关注、交流与合作四个方面来研究该时期中西方传染病发展的异同。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时也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封建大一统的最后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传染病的发展及预防也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而同时期的“西方”处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巴拉塞尔萨斯的医学革命和英国中央公共卫生机构的成立。
西方主要国家的封建专制统治逐渐腐朽,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强大,资产阶级统治逐渐确立,西医的传染病预防也逐渐进入鼎盛。
【关键词】明清时期;中医传染病;西医传染病;比较研究中医学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取古代哲学、儒家、道家思想文化的知识成就,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文化。
[1]明清时期见于记载的疫病流行文献,远远多于中国以前各朝。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自公元2年至1911年共发生有文献记载的大疫266次,而仅明清两代约500年间就有367次大的流行[2]。
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中医学家,有丰富的医学著作产生,并产生了不同学派,在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治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疫灾的发生逐渐增加并呈加速发生的趋势。
传染病在西方编年史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1368年到1911年,国外医史学者和历史学者对传染病颇为关注,文艺复兴运动、巴拉塞尔萨斯的医学革命和英国中央公共卫生机构的成立,均对西方床染病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西医传染病学得以充分发展。
1.传染病病情的发展1.1中医传染病概况据统计,明代永乐6年(1408年)至崇祯16年(1643年)间,共爆发大瘟疫达19次之多,杀伤人命不计其数。
[3]明代传染病以瘟疫为最多,痢疾、伤寒、疟疾较为严重,鼠疫也有大面积流行。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阐明风寒暑湿燥火等,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同仁堂与康熙的历史典故
三一文库()〔同仁堂与康熙的历史典故〕康熙按照小药铺嘱咐,如法沐浴,迅速好转,不过三日便痊愈了。
为了感谢郎中,康熙写下“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并送给他一座大药堂,起名“同仁堂”。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同仁堂与康熙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同仁堂与康熙的历史典故相传康熙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宫中御医把所有的名贵药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见病情好转,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药。
这天,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来到一条街上,发现有一个小药铺。
此时,已是夜深人静,小药铺里却灯火通明,还听到那里传来读书声。
康熙心想,宫中御医不过是一些庸才,没有什么真本事,真正的人才还是在民间。
自古道小药铺内有人参,我何不来这里看看?于是,康熙便上前敲门。
进屋后,康熙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正在烛光下夜读,猜想,他一定是这小药铺的郎中了。
郎中见有来客夜访,便问:“阁下深夜造访有何见教?”康熙说:“深夜登门,多有冒昧。
只因我得一怪病,浑身发痒,遍体起红点子。
不知是何原因?请了好多名医,都没有治好,先生能不能给看一看?”郎中说:“好,请你脱去上衣,让我看一看。
”康熙脱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说:“阁下不必担心,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
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攻,因此起了红点子,以致发痒。
”康熙问:“此病能根治吗?”郎中很肯定地说:“不难。
只要用些药就会好的。
”说着,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个罐子,铺开一个包袱,把罐子里的药全部倒出来,足有七八斤重。
康熙不觉一愣,说:“先生,这么多药,我一次要吃多少才行?”郎中笑道:“这是大黄,不是让你吃的。
你拿回家去,用这八斤大黄,煮水百斤,放入缸内,等水温适中,便入缸洗浴,少则三次,多则五次,即可痊愈。
”康熙心想,宫中御医那么多奇方妙药都不管事,莫非他这不值钱的大黄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见康熙面有疑色,便笑着说:“阁下请放心,我决不会讹你钱财,这药你先拿去一用,治不好病,我分文不收。
”康熙说:“好,若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皇帝与中西医结合来源:《文史天地》2012年第12期作者:杨艳丽认真研读清宫档案,会发现多处记载西洋药物的临床使用案例,并大多在康熙朝,这与康熙皇帝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在对待西医药方面,康熙皇帝的态度基本上是科学的。
他不仅谦虚地学习西方医学知识,而且敢于亲自尝试新进的西洋药物。
在理论与实践中接受西医药,并对其功效给予中肯、客观的评价,且常推荐给王公大臣们使用,勇于开创中西医同时出诊的先例,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
可以说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接触西医的皇帝,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起了示范和推广作用。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受益者康熙患有长期的季节性咳嗽病,常为之苦恼,急于求得特效药:“朕每年逢大寒季节仍有咳嗽症,今又复发,用西洋人吴实之冰糖达摩方,但朕服后未见效;再若有好药方,问后具奏下房。
”康熙四十六年(1707)二月康熙皇帝问及:“治疗朕之咳嗽、吐痰之硫磺花药制作得如何?”当时治疗咳嗽、吐痰的硫磺花药已于二月初七日制成,名为肺胸舒丸。
此药用料有:硫磺花粉二钱,金银香花八分(此花加工工艺与硫磺花一样),甘草膏子六钱,冰糖粉四两五钱,将此四种药与西洋大夫所带的温密德喇噶刚地之花露,拌于甘草露中,搅拌成糊状,制成大约重一钱左右扁圆形之药丸,计四十七丸。
此药在治疗由感冒引起的咽喉堵塞、咳嗽、吐清痰,以及由咳嗽引起的各种肺胸等疾病均有很好的疗效,对治疗哮喘、痨病也大有裨益。
但此药药效缓慢,“大约服后八日,方可察觉药力之功效”。
此药为中西药的合成,由于资料的缺失无法查证康熙认为是阿芙蓉(即鸦片)的西药“温密德喇噶刚地”究竟为何药。
其中硫磺花粉,即“硫磺的精制剂,具有‘除风冷’、‘止咳’、‘咳逆上气’的疗效”;甘草、金银花、冰糖都是中医常用药,有润肺祛痰的功效。
在治疗康熙皇帝咳嗽病的时候西洋人张诚还尝试按西药制露的方法来加工中药:将龙涎香一两、冰糖一两、麝香二钱五分,三种药研成很细粉状,用一斤玉泉酒露拌之,置于银制胆瓶中,再用一个银制胆瓶将口盖封,固定在热炭上,用微火煮三天三夜,将药过滤后,可得龙涎香露九两五钱。
龙涎香为抹香鲸肠内分泌物的干燥物,具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咳喘气逆,气结癥积,心腹疼痛,淋病。
《本草纲目拾遗》载“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
麝香具有化痰开窍、活血定痛、散结解毒的作用,冰糖能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嗽、化痰涎。
由这三味药制成的龙涎香露诚如张诚所言:“此药有健脑补心之功效。
故服后可补气血两亏者,使之健壮;提精补神,加强消化,保元温阳,身心舒畅。
不论身体强弱,皆可服。
倘平安无恙,亦有养身之效。
”此药露的服用也颇有讲究:“服饮此露时,合六滴至十二滴烧酒,或合于治心脏病之各种露汁、茶水同服。
无论何时,或温或寒,均可服饮。
然不可使之达到热的程度,若热时,龙涎香就失去药力矣。
”但此药所用的龙涎香十分珍贵难得,被誉为“海洋中的灰色金子”。
麝香中国虽产,但也是珍贵稀有的药材,用它们配制的药露成本高,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只供那些皇室宗族、达官贵族们享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萌发者为了达到尽快治病救人的效果,康熙皇帝曾多次让中医大夫和西洋医生一同出诊,如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一月康熙皇帝西巡至山西省时恰逢川陕总督华显生病,康熙皇帝降旨留医为其治病,留西洋大夫和齐大夫一起为华显治病。
初时至十二月初六日医治喜有疗效,疮口附近的烂肉开始脱落,长出新肉,毒素也在消减,虽身体仍然虚弱,但不至危及生命。
鉴于康熙皇帝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态度,在以后的宫廷医案中多见御医中西药结合开方治病,如:康熙四十九年(1710)五月十九日,内阁大学士张玉书“眼面稍肿,手脚皆微肿,脸色似有火”。
太医院大方脉大夫刘声芳诊治“系湿热气滞伤脾之症,中脘胀满,按之微痛,四肢浮肿,恶心懒食,小水短赤,大便微溏,六脉弦数,年老病大”,给服德里鸦噶(林华在《康熙皇帝与西医西药》中猜测西药德里鸦噶,根据发音和用途判断,疑为干酵母Dried yeast一类的药)后,“其恶心、胀痛等症稍好,泻肚亦稍缓”。
后来刘声芳中西药同用,给服德里鸦噶和渗湿和中汤,张玉书的中脘之胀满渐渐缓解,大便不再溏稀,逐渐痊愈。
康熙四十九年(1710)六月二十一日,太医院御医李德聪看得理藩院右侍郎荐良“气喘自汗,胸肋胀满,难以仰卧,面目四肢浮肿,大便不实,六脉绝至不现”,为脾肺虚寒喘胀之病症,病情十分严重。
李德聪等御医建议中西药合用,给服德里鸦噶和加减实脾饮。
来华西洋人患病也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康熙四十八年(1709)六月二十日西洋人安多病重,“时常呃迷,四肢厥冷,大便溏泻,肌肉消瘦,不思饮食,六脉虚细”,此乃为“中气不足,脾胃虚损”之症,御医向皇帝讨用德里鸦噶,并结合加减理中汤医治。
清宫医案中有中西医结合成功治愈疾病的案例,同时也有病人在中、西医治疗的选择上偏向中医,不自觉地排斥西医而延误治疗的。
上接川陕总督华显,前因西洋大夫和齐大夫共同努力下病情好转,但其“疮口颇深,毒素未尽,精气甚弱”,短时间内彻底治愈的可能性不大。
华显询问西洋大夫有没有其他别的治疗办法,大夫说:“除现用药外,别无他法。
”华显于是又询问齐大夫,齐大夫言:“我有治法,但既与西洋大夫共治,则不可擅治。
”于是华显请求皇帝下旨只让齐大夫为其尽心医治,康熙了解此情后并不强迫其采用西医治疗法,宽容地指示道:“朕只是想尽快治好你的病,齐大夫若有治方,宜速令调治。
西洋大夫不堪用,朕甚着急。
”华显在齐大夫的治疗下病情反复加重。
十二月十二日夜间华显“腹痛难忍,泻痢不止。
一病未愈,又添一疾。
由此观之,……在世恐不能太久”。
看来华显的病是齐大夫用中医是不能治愈的了。
几乎同时,京城内出现了西洋大夫罗德先治愈疮病的例证,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月翁牛特王班第尾骨处生疮,罗德先“顺探子所入之向,置捻子以治”,于十一月十五日疮口开始长新肉并收口,于二十五日痊愈。
可见,在医病救人方面,病人选择中医或者西医治疗,康熙皇帝基本上还是尊重病人意见的,并不强制推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可见,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康熙皇帝还是理性赞同的,说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萌发中西医结合思想的皇帝并不为过。
三、中西医结合思想的缘由西医药,在清前期只是被一小部分人接受的新鲜事物,这“一小部分人”中就有一代九五之尊——康熙皇帝,不仅他自己是西药的受益者,在《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和《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他还多次亲自为病臣开方赐西药。
对于这一外来事物,康熙皇帝为什么较之于他人更能接受和尝试,并萌发出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呢?首先,康熙皇帝“生来就有一种博大,睿智和好奇的精神”。
《郎士宁年谱》中记载:“玄烨前从张诚、白晋(均为法国传教士)所习之几何、植物、解剖、医科等学,至是遂日渐精通。
”通过学习,康熙皇帝对一些西药十分熟悉,并能开创性地做到中西医学的会通。
更重要的是,康熙皇帝一生中遭遇的疾病与之有密切关系。
1.康熙的经历与西医有缘康熙皇帝幼年时深受天花之苦,虽侥幸存活,但脸上还是留下了许多痘痕,深知预防、控制疾病重要性。
康熙皇帝日夜操劳,人到中年后,身体每况愈下,于是对西洋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自此,康熙朝不断有西洋医生进京为皇帝效力,开创了一个西医进京的高潮,且西洋医生在宫中颇受重视。
2.康熙与金鸡纳霜清宫中的西药最著名的莫过于金鸡纳霜(奎宁)了,其首位使用者是康熙皇帝。
康熙三十二年(1693)五月,康熙在川陕总督佛伦的请安折上的寥寥数字记述了自己从生病到治愈的情况:“朕自(五月)初八日始患汗病,十三日始疟疾,隔一日来一次,甚重,二十七日疟疾痊愈。
朕体今大安了,好像旧病诸疾都已根除了。
”对于康熙此次患病,洪若翰神父于1703年2月15日致拉雪兹神父的信中有详细记载:皇帝患病一开始就发高烧,持续不退,其实当时宫中有能够治愈此病的良药,即张诚和白晋从法国带来的药粉。
之前康熙皇帝就“通过反复实验看到这些药粉的疗效果真神奇、迅速,一个个奄奄一息、只等一死的人在服药后第二天就脱离了危险”,因而被康熙帝称为“神药”。
大臣们详细询问了此药的来历、药效,为了安全起见,在调治好此药物后找来3个患疟疾的病人,并在发病的不同时期服用金鸡纳霜,3人的病一下子都好了。
这仍不能使大臣们放心地给皇帝服用,为检验金鸡纳霜是否有副作用,索额图、明珠等四位重臣自告奋勇地试尝此药,无病的人服用后安然无恙,未出现任何异常反应。
至此,康熙皇帝毫不犹豫地喝下了金鸡纳霜。
当天下午三时,间歇性的寒热并没有复发。
随后几天,康熙皇帝继续每天不间断地服用金鸡纳霜,病情日益好转,不几日康复。
众位大臣十分惊异:“凡病人如此迅速康复者,实从未经见。
”自金鸡纳霜治愈疟疾后,康熙皇帝多次将此药赐给患疟疾的王公大臣。
在康熙朝的奏折中金鸡纳霜也出现了两次。
康熙四十四年(1705)九月二十六日御医刘声芳、李德聪、戴君选奏报八阿哥病情,“发疹之前,每晚原有寒热似疟”,康熙皇帝御赐金鸡纳霜。
另康熙五十一年(1712)六月十六日江宁织造臣曹寅自江宁至扬州书局办理事务,不幸在七月初一日感染风寒,卧病数日,加重成疟疾,虽也有服药治疗,但效果不大,身体日渐虚弱。
于是其好友李煦奏报皇上请求赐药,康熙皇帝对20年前患疟疾及服用的西药金鸡纳霜仍记忆犹新,命星夜驰马送金鸡纳霜,可惜曹寅无法等到药至,于七月二十三日辰时去世。
3.康熙与西洋葡萄酒康熙四十七年(1708)八月,康熙最喜爱的十八阿哥胤祄病重,虽经竭力治疗,仍不见好转且日益恶化,九月丁丑因治疗无效薨,加上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于九月辛卯被废黜。
接二连三的打击令康熙皇帝极度痛心、忧虑,引发了严重的心悸症。
康熙皇帝事后回忆当时的病情时说:“去年(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不幸事出多端,朕深怀愧愤,惟日渐郁结,以致心神耗损,形容憔悴,势难必愈。
”朝廷各位大臣对皇帝的龙体违和也“不过为寻常虚语,袭用空文,此外别无良法”。
皇三子胤祉痛哭陈请皇帝延医治疗,于四十七年(1708)十一月十八日始用医药。
但“皇帝病情日沉,健康日衰。
中国大夫束手无策,于是只得向欧洲人求助”。
官员们知道罗德先(BernardBodes)精通药理,于是便请求他为皇帝治病。
罗德先曾为皇帝治愈过脸上的疮病,皇帝对此十分满意。
此次危急时刻罗德先神父仍旧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他配制了胭脂红酒让皇帝服用,首先止住了严重的心悸病;随之又建议他服用产自加那利(Canarie)群岛的葡萄酒。
不多久,皇帝恢复了体力,完全康复。
根据当代医学者研究发现:葡萄酒,尤其是红葡萄酒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的功效,若长期饮用适量的葡萄酒(每天1至2小杯)能够很好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可有助于激活肌体免疫力,调节激素分泌。
看来,当年康熙皇帝饮用葡萄酒治愈心悸病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