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及死因
康熙是怎么死的

康熙是怎么死的
康熙是怎么死的
阅读精选(1):
“千古一帝”康熙帝简介:康熙是怎样死的?
开创了康乾盛世,被后世学者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全名为爱新觉罗·玄烨。
史称清圣祖仁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
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
顺治十八年,顺治病重,立遗嘱册立玄烨为皇太子,顺治死后,8岁的康熙继位,在祖母孝庄和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的帮忙下开始接手大清王朝。
十岁的时候,康熙的母亲病重去世,年幼的康熙与祖母孝庄祖孙两人在宫廷内相依为命。
康熙之后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好在孝庄对康熙生活上的照顾,学识上的严加要求,让康熙顺顺利利的长大,越来越有帝王风范。
十四岁康熙亲政,一路擒杀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建立下了不世功绩。
清朝的开国皇帝

清朝的开国皇帝清朝的开国皇帝,即康熙帝。
康熙帝(1654年-1722年),清朝的第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开国皇帝。
他的正式名字是爱新觉罗·玄烨,康熙是他的年号,意为“享万古之宁康”。
康熙帝在位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之一,也是一个备受称赞的伟大君主。
康熙帝出生于福临,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锦州市。
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因此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一。
康熙帝在他的童年,就已经展现出了超人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领导能力,这也为他今后取得辉煌成就打下了基础。
当康熙帝的父亲去世后,他才六岁,年幼的他显得非常坚强和果断,对政务表现出了非凡的兴趣。
在康熙帝即位之初,清朝正处于战乱频繁的时期,内忧外患不断。
康熙帝秉持着宽大和睦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国内局势,拓展国土疆域。
康熙帝开创了一种崇尚节俭和勤政的治理风气,力促官员廉洁自律。
他实行了以辅助君主政治为基础的三大制度,分别是朝会制度、会审制度和蒙古王公会议制度。
这些制度的实施有力地提高了朝廷的运转效率,增强了集权的稳定性。
康熙帝还大力发展经济和教育事业。
他致力于改良农田水利,提倡农业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另外,他积极推动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贸易的繁荣,加速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在教育方面,康熙帝注重培养人才,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
他设立了国子监、府学等教育机构,选拔人才,培养学术精英。
这些措施为清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外交方面,康熙帝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拓展了清朝的疆域,并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外交政策。
他以武力和外交手段,将台湾、葫芦岛等地纳入中国版图,同时积极参与中俄边疆之争,赢得了对外战争的胜利。
在康熙帝统治下,中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
他注重知识和文化的传承,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广泛普及和繁荣。
康熙帝去世后,由于其晚年实行长子继位制,导致了子孙后嗣的争夺。
清朝十二皇帝简介

清朝十二皇帝简介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女真族)。
从外族的一个小兵变成了一个占领辽东的皇帝,努尔哈赤的父亲是佟氏,其实佟氏并非努尔哈赤亲父,是养父,努尔哈赤生有十五子,其中较出名的有长子褚英、四子阿巴海(皇太子)、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
死因:被明将袁崇焕用炮石击伤,忧郁而死,享年68岁。
2.爱新觉罗·阿巴海,乾隆时期改称“皇太极”(满族)。
清朝统一天下功劳最大的皇帝,曾经和袁崇焕斗智把袁崇焕给杀了,从而威震天下,皇太极生有十一子,较出名的有长子豪格、九子福临(皇太子)。
死因:因爱妃海兰珠去世,十分悲伤,身体迅速衰弱,不久后病死于沈阳清宁宫,享年52岁。
3.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清朝入关第一位皇帝。
他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是董鄂氏,董鄂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还没来得及取名就死了,而董鄂氏在分娩时,是难产,受了内伤,以后,不会有孩子了。
当董鄂氏的儿子死后不久董鄂氏也死了,顺治多次想自杀,但都未成功,在董鄂氏死后四个月,顺治也郁郁而终。
顺治生有八子,其中较出名的有二子福全、三子玄烨(皇太子)。
死因:董鄂氏去世,悲痛欲绝,感染天花,死后火化,享年24岁。
4.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他是清朝最伟大的皇帝,他收复疆城、平定三藩、擒鳌拜、管理西藏、统一台湾,从而创造了我国封建社会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也让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帝国。
康熙生有三十五子,其中较出名的有二子胤礽、四子胤禛(皇太子)、十二子胤禟、十四子胤禵、十六子允禄、十七子允礼。
死因:病逝,享年68岁。
5.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
他是清朝谜最多的皇帝,从他的出生到死都是一个谜,他杀了朝中最跋扈的大臣年羹尧和跟他母亲私通的隆科多,他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雍正帝生有十子,其中较出名的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皇太子)。
死因:清宫谜案之一,有多种说法,根据宫廷的档案记载,可能是正常的病死,也可能是吃丹药中毒而死,享年58岁。
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及死因

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及死因人们都说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大家也很想知道清朝康熙皇帝的死因是什么?下面店铺为大家推荐一些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及死因,希望大家有用哦。
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
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临终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选其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
当年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烨即位于太和殿,时年仅6岁(虚岁8岁),颁诏大赦,并改明年为康熙元年。
顺治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玄烨8岁丧父,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10岁丧母,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
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使清朝的疆土进一步扩大。
当时大清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陆地总面积为1300万多平方公里。
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遏制沙俄扩张,亲征准噶尔,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
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
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
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但是,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官场腐败之风颇盛,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清朝康熙皇帝的死因康熙是怎么死的,下面是一些历史考证的推测,一起看看。
其一,《永宪录》载:“己丑(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上不豫。
传旨:偶冒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
1康熙生平简介

1、康熙生平简介1、康熙生平简介:清代的康熙皇帝姓爱新觉罗,名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54年5月4日),是顺治皇帝福临的第三个儿子,当时其父只有17岁,其母佟妃才15岁。
康熙老年画像玄烨一出生就由乳母抚养,虽然他的乳母有好几个,但是与他相处时间最长、感情最深的就是曹玺之妻孙氏,她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母。
玄烨的奶奶就是顺治的母亲博尔济吉特氏,是皇太极的庄妃,顺治时的孝庄皇太后。
玄烨的童年是在孝庄皇太后的严厉监督下度过的。
玄烨在所有的兄弟姐妹中相貌长得最好,五官端正,两眼有神,俊俏英武,神采奕奕,叫人一看就喜欢。
因此他从小就受到祖母的特别喜爱,给他讲其祖父是如何东征西战、艰苦创业的故事。
对他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要求的都十分严格,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学习,除识字、写字外,还学习经史和当皇帝的礼仪。
康熙十分好学,侍读官天不亮赶到宫里时,康熙已经早就起来,在书房点着灯进行早读了。
有一次因为读书劳累过度,还咯了血。
因此,他学习了四书五经和大量的历史文集,把四书背得滚瓜烂熟,还特别喜欢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
如果不懂,他一定要弄通弄懂。
为什么要这样呢?他说:“人多强不知为知之,这实在不是好事,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朕身幼即如此,每见年纪大一些的人,必问以往经历之事而且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求教于别人。
”他当了皇帝以后,还是孜孜不倦,除学习外,还铲除了鳌拜、平定了”三藩”、收复了台湾、亲征噶尔丹、反击了沙俄入侵,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康熙对长者十分尊重,特别是对他的祖母更是尊重有加,康熙登基后,尊其祖母为太皇太后。
据《大清圣祖仁(康熙)皇帝实录》记载,康熙十一年春正月,太皇太后(即博尔济吉特氏)因患风疾,要到赤城温泉坐汤治疗,他不仅叫大臣去整修道路和行宫,还亲奉太皇太后去温泉。
在《大清圣祖仁(康熙)皇帝实录》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元霄节过后,康熙到太皇太后官中问安,太皇太后说:“我因身抱微疾,故欲往赤城汤泉,汝若同往,恐误国事,可不必去。
康熙简介

康乾盛世指的是清朝从康熙帝平 定三藩之乱起,到嘉庆元年,白莲教 起义爆发时止。其时间跨度110多年, 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但只是中国封 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即使如此,中国 大陆、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 仍然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 或康雍乾盛世。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 帝。他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 涉猎西方科学;既能上马左右开弓,御 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善于 管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镇北 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收 复台湾,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 能。
而且清朝的皇帝御门听政从康熙一直到光绪坚持下来,以上这时 康熙勤政的“勤”,康熙第二个就是“慎”,康熙这个人在处理军 国大事的时候非常的谨慎,可以说慎之又慎,不是脑门一热一排板 就这么办了。比如说治河这件事,康熙早年在他宫廷的柱子上写了 三藩,河务,漕运三件大事。康熙亲自派侍卫逆黄河而上一直到黄 河源头星宿海往返行程两万里,绘制了黄河全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经过实际踏勘绘制成的黄河图,把黄河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 他任用了两个重要官员,一个叫靳辅,一个叫陈潢,他任用靳辅做 河道总督,靳辅每天给康熙上八个奏章,陈述自己对治河的意见。
治河当时发生了意见分歧,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治了黄河以后就 多出了一些土地,靳辅的意见就是把这些土地屯田,收入的钱再续 继治河。多出的土地给当时的豪坤。第二黄河的河口部分水流入海 不畅,靳辅的意见是把河堤加高,让河水冲沙,泥河冲入海中,他 的对立一面,于成龙不同意,说要是把黄河入海中那里挖深,沙子 不就流下去了吗。康熙没有办法,开朝廷会议时,两人各抒已见, 都各说各的道理,但康熙还是不能决定,他没有支持一方,反对一 方的集思广益。下令在京的大臣,每人要写一个意见或者看法,上 奏于康熙,康熙看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后就支持于成龙的意见,免去 了靳辅河道总督的职位。
康熙是谁生的

康熙是谁生的康熙是谁生的?康熙是中国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统治时间长达61年,公元1661年至1722年。
他的父亲是中国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母亲是明朝末年的后妃傅太后。
康熙的出生既有巧合也有必然。
在明朝灭亡后,崇祯选择了自杀,而傅太后这时已怀有身孕,她为了保护未出生的孩子,开始寻找一个地方躲避。
于是她选择了北京西北部的景山皇家禁苑作为临时藏身之地。
傅太后带着明朝遗臣及身孕躲进禁苑中的北碧桥,几经周折之后,在1661年出生了康熙。
康熙的出生对清朝的未来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时,清朝建立不久,还处于巩固统治的初期,内外有许多的不稳定因素。
正是康熙的诞生和继承,确保了清朝的稳定和持久。
康熙在继位后,经历了多次战争,巩固了清朝在中国的统治地位,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皇帝。
康熙继位时年仅六岁,由于年幼无法亲政,于是由他的祖母及皇帝的亲信大臣负责辅助他统治国家。
康熙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和统治技巧。
随着年龄的增长,康熙逐渐展示出出色的统治才能,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国家的稳定。
康熙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改革,以提升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他推行了农田整备制度,鼓励农业生产,并实行均田制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康熙还推行了徭役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还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文化人才。
除了内政外,康熙还进行了多次战争,巩固了清朝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他亲自参与了对外战争,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康熙对待民族问题非常宽容,在征服了汉人的统治地区后,他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汉族人民的权益,并使他们逐渐接受清朝的统治。
在康熙统治下,清朝的领土面积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康熙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征服和外交手段,将西藏、新疆等地纳入了清朝的版图。
康熙还进行了对外贸易的拓展,使清朝与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
康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君主。
在他的统治下,康熙确保了清朝的稳定和持久,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康熙是谁的儿子

康熙是谁的儿子: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出生年月:1654年卒年:1722年康熙满清入关后的清朝第二位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1661—1722)代指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俗称清圣祖爲康熙皇帝、康熙帝。
因爲明清之帝王时多只有一个年号,因而往往以年号代称帝王。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
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
终年69岁。
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
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最有可能不夭折而把他选爲继承人。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
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顺治帝福临康熙的父亲是顺治皇帝,就是出家的那个。
康熙生母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顺治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儿子康熙的老爹是顺治顺治顺治帝福临与佟妃的儿子顺治帝啊……难道康熙帝的身世也有啥不爲人知滴故事?~~祖国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帝福临与佟妃(即后来的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子,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在清世祖8个儿子中排行第三。
是老百姓的儿子是福临,也就是顺治的儿子顺治帝的。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在位六十一年,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文治武功极为卓越、为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创下了诸多的丰功伟绩。
第一件大事便是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在勒尔锦、彰泰、岳乐赵良栋、王进室、蔡毓荣、董卫国等人的大力协助下,康熙帝历时八年终于平息了三藩之乱,清廷才真正在关内完成了统一,稳定了统治权,从此之后,才建够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第二件大事便是统一台湾(1684年),使清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增强了抵御外侮的力量,维护了祖国的独立和安宁;密切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沿海数省和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三件大事便是平定准噶尔和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解决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难题。
第四件事便是遏制沙皇俄国的扩张:明末清初,沙俄在亚欧大陆上不断向东扩张,并于17世纪中期侵入了中国黑龙江地区。
沙皇多次遣使来华,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关系,但因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等问题而遭到清政府拒绝。
此外,由于清初国内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纪80年代中期,康熙才对黑龙江地区的俄国据点雅克萨采取了有力的军事行动。
最后一件事就是康熙在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
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
并大蠲赋税。
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基础。
康熙帝之所以有如此多大的丰功伟绩和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办事细心、沉稳,在设计除鳌拜的时候总是很小心而且采取的办法也很有用;其次,他很仁慈,在铲除三藩之乱的时候知道吴三桂才是最关键的人物,所以所采取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可以进行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只要肯降,不咎既往,以此来分化敌人,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
康熙皇帝的生平事迹

康熙皇帝的生平事迹康熙帝为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庙号“圣祖”,史称清圣祖或康熙帝。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康熙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康熙的人物生平1.智擒鳌拜康熙即位的时候只有八岁。
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康熙皇帝,为辅政大臣。
鳌拜早年就曾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
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
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
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
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起了争执。
康熙内心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寻找机会。
从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
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习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并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
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地进宫去。
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将鳌拜团团围住。
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双拳难敌四手,被这些少年打翻在地。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
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康熙帝念及鳌拜的功劳从宽发落,改为将其终身监禁。
2.平定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
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提出反清复明,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
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声讨清朝。
爱新觉罗·玄烨为进一步加强皇权,康熙十六年(年),设立了以南书房为核..

太子:胤礽(两立两废)最不幸的事:8岁丧父,10岁丧母爱新觉罗·玄烨即位之时,清廷伊始。
康熙虽然继承皇帝位,但因年幼,国家大事的决断于四位辅政大臣手中。
这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爱新觉罗·玄烨,但年老力衰。
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富有才干,但与鳌拜不和。
其后遏必隆则明哲保身,不与人争锋。
富有野心的鳌拜,为了在索尼退下之后控制朝政,一方面拉拢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
鳌拜处理朝政时,十分专横,无视康熙。
康熙帝为收回权利,成功设计擒拿了鳌拜,将其囚死狱中。
为进一步加强皇权,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了以南书房为核心的政治制度。
他表示“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清圣祖实录》卷284)。
为此,他一方面通过各种强力措施,限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如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兵征伐的传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等。
另一方面,康熙独断用人奖惩之权,不许大臣评议;并设立密奏制度,以了解下情。
这种统治方式为清代其他皇帝沿用。
治国有方崇尚儒学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80页)。
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
康熙崇尚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专制达到了顶峰。
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康熙帝的这一态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也是治国方略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经济发展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
其一,是废止“圈田令”,即废止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康熙在诏书上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其二,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
康熙皇帝得了啥怪病?生死之间又是谁救了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康熙皇帝得了啥怪病?生死之间又是谁救了他
导语:陈事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夏季的一天,酷热难耐。
紫禁城里的康熙有气无力地躺在龙床上,身上盖着两层厚厚的棉被,还不停地打冷战,脸
陈事美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夏季的一天,酷热难耐。
紫禁城里的康熙有气无力地躺在龙床上,身上盖着两层厚厚的棉被,还不停地打冷战,脸色煞白,嘴唇发紫,眼窝凹陷;到了晚上,他又突然全身滚烫,汗如雨下,一代君主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生不如死。
皇上得了怪病,宫中乱作一团,甚至还伴随着某种恐惧。
恐惧的原因有二:一是康熙的老爹顺治因天花而死,没想到康熙又被病魔缠身,皇帝接连得病似是不祥的预兆;二是御医诊治发现这是一种罕见的病,疑似南方瘴疠,病死率极高,已有众多百姓、士兵、太监、大臣等被传染而死。
考验御医的时候到了,所有御医废寝忘食,翻遍医书,遍寻古方秘籍,有人在一本中医名著《金匮要略》中找到了方子。
此为验方(没经过论证,但是临床却有疗效的偏方),需将鳖甲、柴胡等多味中药制成鳖甲煎丸。
药丸很快做好,御医们找来一个有同样病症的人吃了药丸,以观察效果,结果不管用。
御医们又反复调整,连青蒿也用上了,仍然没有效果,御医们都泄气了,康熙那边也快咽气了。
自古高手在民间,御医们也深知这个道理,于是张榜悬赏,广招天下名医。
一时应征者众多,都说自己有祖传秘方,信心十足。
御医们找来疟疾病人接受试验,推拿的给病人又拍又打,针灸的给病人全身都快扎成筛子了,就是不见效。
其他什么汤剂、丸剂、散剂不一而足,几个大臣亲自上阵试吃,也不见效。
甚至有和尚拿所谓的开光神水说
生活常识分享。
1、康熙生平简介

1、康熙生平简介1、康熙生平简介:清代的康熙皇帝姓爱新觉罗,名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54年5月4日),是顺治皇帝福临的第三个儿子,当时其父只有17岁,其母佟妃才15岁。
康熙老年画像玄烨一出生就由乳母抚养,虽然他的乳母有好几个,但是与他相处时间最长、感情最深的就是曹玺之妻孙氏,她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母。
玄烨的奶奶就是顺治的母亲博尔济吉特氏,是皇太极的庄妃,顺治时的孝庄皇太后。
玄烨的童年是在孝庄皇太后的严厉监督下度过的。
玄烨在所有的兄弟姐妹中相貌长得最好,五官端正,两眼有神,俊俏英武,神采奕奕,叫人一看就喜欢。
因此他从小就受到祖母的特别喜爱,给他讲其祖父是如何东征西战、艰苦创业的故事。
对他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要求的都十分严格,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学习,除识字、写字外,还学习经史和当皇帝的礼仪。
康熙十分好学,侍读官天不亮赶到宫里时,康熙已经早就起来,在书房点着灯进行早读了。
有一次因为读书劳累过度,还咯了血。
因此,他学习了四书五经和大量的历史文集,把四书背得滚瓜烂熟,还特别喜欢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
如果不懂,他一定要弄通弄懂。
为什么要这样呢?他说:“人多强不知为知之,这实在不是好事,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朕身幼即如此,每见年纪大一些的人,必问以往经历之事而且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求教于别人。
”他当了皇帝以后,还是孜孜不倦,除学习外,还铲除了鳌拜、平定了”三藩”、收复了台湾、亲征噶尔丹、反击了沙俄入侵,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康熙对长者十分尊重,特别是对他的祖母更是尊重有加,康熙登基后,尊其祖母为太皇太后。
据《大清圣祖仁(康熙)皇帝实录》记载,康熙十一年春正月,太皇太后(即博尔济吉特氏)因患风疾,要到赤城温泉坐汤治疗,他不仅叫大臣去整修道路和行宫,还亲奉太皇太后去温泉。
在《大清圣祖仁(康熙)皇帝实录》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元霄节过后,康熙到太皇太后官中问安,太皇太后说:“我因身抱微疾,故欲往赤城汤泉,汝若同往,恐误国事,可不必去。
清朝历史帝王表及简介

清朝历史帝王表及简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悠久,历经十位皇帝的统治。
以下是清朝历史帝王表及简介:1. 宣统帝:清朝末代皇帝,1898年出生于北京皇宫,1911年即位,1912年宣布退位。
辛亥革命后,被迫离开紫禁城,流亡至内蒙古,1934年去世。
2. 宜圣公主:福晋,顺治帝乾隆年间的妃子。
与康熙十七年出生的第四子四阿哥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成婚。
她和乾隆皇帝的感情非常深厚,是乾隆年间有德行才情的有力支持者。
3. 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出生于福州,1661年即位。
他的治国方略出色,吸收了汉族文化,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扩大了清朝的疆域,是清朝辉煌时期的重要人物。
4. 雍正帝:清朝第五位皇帝,生于北京,1722年即位。
他采纳了很多汉族官员的建议,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强了清朝的中央集权,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 乾隆帝:清朝第六位皇帝,生于北京,1736年即位。
他在位期间,加强了清朝的行政机构,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英国和俄国建立外交关系,为清朝的强盛打下了基础。
6. 嘉庆帝:清朝第七位皇帝,生于北京,1796年即位。
在位期间,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开放了一些商埠,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清廷后来的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
7. 道光帝:清朝第八位皇帝,生于北京,1821年即位。
在位期间,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加强了封建礼教,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
8. 咸丰帝:清朝第九位皇帝,生于北京,1850年即位。
在位期间,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但由于时局变化和外部压力,改革成果不明显。
9. 东海太后:清朝末代皇后,生于常州,是嘉庆帝的嫡福晋,1844年生下亲王奕譞,奕譞即后来的光绪帝。
她在光绪登基后,曾长期执政,推行改革,加强了清朝的中央集权。
10. 光绪帝:清朝第十位皇帝,生于北京,1875年即位。
在位期间,实行了新政,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加强了对外贸易,推动了科教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近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千古一帝--爱新觉罗 玄烨

清 圣 祖
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 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 ,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生于北京景仁宫,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 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 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 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他8岁登基, 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 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是清朝唯一有圣字 号庙宇的皇帝。 早期经历: 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顺治帝生前没 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 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顺治十八年正 月玄烨即位时只有6岁(虚岁八岁),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遗诏 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玄烨8岁丧父(存疑),10岁丧母。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 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 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1]
圣祖功绩图
政治
康熙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 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康熙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 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 此举极大的促进了康熙对民情的了解,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 定河河道。[11] 康熙晚年倦勤,导致官吏贪污,吏治败坏。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参劾户部堂官 希福纳等侵贪户部内仓银六十四万余两,牵连的官吏多达一百一十二人。康熙说“朕反复 思之,终夜不寐,若将伊等审问,获罪之人甚多矣”[12] 。最后只把希福纳革职,其余官吏 则勒限赔款。
历史趣闻清朝入关后的皇帝都是怎么死的 清朝皇帝死因大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入关后的皇帝都是怎么死的清朝皇帝死因大
全
导语:据清宫档案透露自清军入关,多尔衮摄政,定都北京到清朝灭亡。
大多数皇帝早夭,使人们引起各种猜测,众说不一,那么,这些皇帝究竟死于什么
据清宫档案透露自清军入关,多尔衮摄政,定都北京到清朝灭亡。
大多数皇帝早夭,使人们引起各种猜测,众说不一,那么,这些皇帝究竟死于什么原因呢?现据正史资料及史家研究成果,小编整理如下:顺治帝(福临)
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门举行登极大典。
从此清王朝统治中国近270年的历史正式开始了。
顺治帝本来就身体羸弱,经常心悸失眠,他常叹自己“骨瘦如柴,寿命难过卅。
”顺治十四年,皇贵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对其是沉重打击,顺治十七年宠妃董鄂氏又逝,使顺治万念俱灰,声称要出家为僧,终日郁郁寡欢,精神不振,每况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于初七日半液死在养心殿,时年24岁。
康熙帝(玄烨)
玄烨政绩非常突出,但立储,几立几废,身心受到严重刺激,开始患病,从他数次发病情况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压、心脏病。
当时他“伤心不已”,“渐觉虚弱”,“胸中有结”“日日不能释然于怀”。
到五十一年再废太子时,就已“心思用尽,容颜清减”。
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烨去南苑行围,时值天寒地冻,他已近七十高龄,体弱多病,于十一月初七“偶冒风寒”,当日回到畅春园,传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静养斋戒”,但这次患病,来势较猛。
病中派皇四子胤代行祭天大
生活常识分享。
康熙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的是雍正皇帝为了皇位将其毒死的

康熙皇帝在清朝的历史上,是一位有名的明君,虽然后期九子夺嫡事件让很多人对康熙皇帝
颇有微词,但康熙皇帝在位时,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史书《东华录》中记载康熙皇
帝突然病故畅春园,传位给雍正皇帝,而在《大义觉迷录》记载,康熙死之前只吃过雍正给
的人参汤,所以很多人都质疑康熙皇帝是被雍正皇帝毒死的,是不是如此呢?
很多人都说雍正皇帝将康熙皇帝毒死,是为了皇位,但是在后期学者们的调查和搜集资料的
过程中,证实了康熙皇帝是将皇位传给了四皇子,也就是雍正皇帝,所以这一说法就不成立,而且我们应该知道,雍正皇帝是非常孝顺的,既然已经得到皇位,他还有什么理由毒死康熙
皇帝,而且康熙皇帝身边戒备森严,很难实现。
在《东华录》中记载,康熙皇帝是在1722年,去南苑打猎的时候,就已经感觉不舒服,后移驾畅春园修养,但病情不好反重,说明当时的康熙皇帝真的病的不轻,而且当时的康熙皇帝
已经69岁的高龄了,对于一位这么老的人来说,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病死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但康熙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还要经过科学的研究。
康熙中国历史上的长寿皇帝

康熙中国历史上的长寿皇帝康熙中国历史上的长寿皇帝康熙(1654年-1722年),清朝第四位皇帝,即位于1661年,享年68岁,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
康熙在位达61年,期间推行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和改革,为清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早年生活与继位康熙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出生于奉天(今沈阳),是清朝皇帝顺治与其妃嫔孝康端慈皇后所生的第三子。
由于哥哥顺治早逝,次兄永历被迫投降明朝,康熙成为继承清朝皇位的唯一人选。
1661年,康熙即位,得到大臣和将领们的全力支持,成功稳定了政权。
作为一位年幼登基的皇帝,康熙在他的统治下,秉持着明君之德,坚持勤政爱民的原则,保持了清朝政权的繁荣稳定。
二、康熙的改革和治理康熙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改革,为清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首先,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实行均田制,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次,他加强了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和军事改革,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行政体制。
此外,康熙注重培养干练的官员,实行科举制度,并废止了世袭爵位,推行选官制。
这些改革举措使得朝廷的治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康熙还注重修缮水利工程,加强运河和河流的管理,改善了水利条件,促进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他还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平定了西藏、台湾等地的叛乱,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统治。
三、国内外政策康熙在国内外政策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领导力。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巩固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他与西方国家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与俄罗斯帝国进行边界划定,并推进中俄贸易活动。
此外,他还同蒙古、朝鲜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加强了周边地区的稳定。
康熙在对待各民族的政策上也非常睿智。
他实行了宽政,尊重、宽容各式各样的宗教信仰,同时也允许各个民族保持自己的传统习俗。
这种宽容和包容的政策使得各民族和睦相处,为清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文化与艺术的繁荣康熙曾经亲自参与撰写《四库全书》,提倡历史学和文学的发展。
历史趣谈:康熙皇帝的驾崩 是“天灾”?还是“人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康熙皇帝的驾崩是“天灾”?还是“人祸”?
导语:1722年的冬天的一个晚上,在位61年的康熙帝驾崩了,最让人以外的是遗诏中继承人不是“贤王”八阿哥,而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
...
1722年的冬天的一个晚上,在位61年的康熙帝驾崩了,最让人以外的是遗诏中继承人不是“贤王”八阿哥,而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
雍正帝的继位很是忽然,其他皇子在政治上的没落,两位有功之臣的诛杀和囚禁,所以导致很多人怀疑,康熙皇帝的死因是否人为。
康熙帝的死因。
一:自然死亡,“天灾”二:人为致死,“人祸”。
在古籍中也有记载,康熙帝感染风寒。
但是康熙皇帝当时是69,就“感染风寒”就死了,皇帝宫中的御医的医术怎么可能连“小风寒”都治不了?还是另有玄机?
康熙皇帝早年,杀鳌拜,平三藩,,,,为后世“康乾盛世”奠定了最扎实的基础,但是到了晚年,个个皇子都想着他的皇位,勾心斗角,所以康熙很是担忧,死前都没有透露丝毫继承人的消息。
康熙在这样背景下死去,肯定会让人想到和夺皇位有关系。
最后的赢家是—雍正。
听说,最初是想要传位给胤禵的,在康熙57年,特派胤禵委任军务,并赞扬他,如果立军功,肯定会为他继承皇位增加可能。
专家曾经研讨过史书,把康熙的死,归结为一场精心的宫中政变,而康熙死因是隆科多下了毒。
雍正之所以可以打败其他兄弟夺得皇位。
是因为内有隆科多帮他,外有年羹尧助他。
之后两个被雍正灭口。
各种表明,康熙的死因绝对不是史书记载“风寒”而死。
更大可能是雍正的掩饰。
在皇帝权利的诱惑下,伦理纲常都成了空无。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及死因
人们都说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大家也很想知道清朝康熙皇帝的死因是什么?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及死因,希望大家有用哦。
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
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临终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选其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
当年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烨即位于太和殿,时年仅6岁(虚岁8岁),颁诏大赦,并改明年为康熙元年。
顺治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玄烨8岁丧父,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10岁丧母,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
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使清朝的疆土进一步扩大。
当时大清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陆地总面积为1300万多平方公里。
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遏制沙俄扩张,亲征准噶尔,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
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
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
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但是,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官场腐败之风颇盛,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清朝康熙皇帝的死因康熙是怎么死的,下面是一些历史考证的推测,一起看看。
其一,《永宪录》载:“己丑(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上不豫。
传旨:偶冒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
甲午(十三日)戌刻,上崩于畅春苑。
”
其二,《清圣祖实录》载,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康熙帝前往热河避暑,八月初三日开始行围,九月初二日返回热河行宫。
半个月后,踏上归途,二十七日抵京,驻跸畅春园。
十月二十一日(1722年11月29日),又赴南苑行围。
十一月初七日(1722年12月14日),“上不豫,自南苑回驻畅春园。
”十三日戌刻,“上崩于寝宫”。
其三,《皇清通志纲要》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十日辛卯,上幸南苑。
不豫,回畅春园。
十三日甲午,戌刻,上升遐。
上寿六十
九龄。
亥刻回都。
隆科多受遗诏,内云……”
其四,1723年10月14日(雍正元年九月十六日),捷克籍传教士严嘉乐(Karel Slavíek)从南昌寄给本国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在京城北京的南边是用围墙围起的广大的皇家猎场,猎场里有三座夏宫,一座在南、一座在东,另一座在西。
皇帝(指康熙帝)常去那里打猎取乐……
1722年12月初皇帝又外出打猎。
12月13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六)晚8时许忽然刮起冰冷的北风,使皇帝感到严寒彻骨,体力不支,他被移送进夏宫。
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他的统治、他的打猎取乐以及他的生命都结束了,死前他没有召见一个欧洲人来为他做洗礼,送他进天国。
他在临终之前宣布他的第四个皇子继承皇位……”
其五,满文档案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允禵奉召自甘州(今甘肃张掖)赴京奔丧途中,在陕西双山堡,与奉命前来署理大印信的宗室延信相遇。
允禵执手延信,痛哭失声,反复问询有关康熙帝去世前的情形。
延信告称:“查仓事毕,我等于十一月初六日前往海子(南苑)奏闻。
是日,见到主子,主子面询仓务,我等良久方散。
看得主子气稍虚弱,颜面亦瘦些。
翌日(十一月初七日),主子就回畅春园住了。
我等八旗大臣相约后,初十日又去(畅春园)给主子请安。
奉旨:‘尔等不要再来。
’自此,我们没有再去。
十四日方闻此事……”
满文奏折,延信奏,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按,是年十月初九日,延信等奉命随同雍亲王胤禛查勘通州等处粮仓。
其六,意大利籍传教士马国贤的回忆录中写道:“1722年初,我被指定担任皇帝的钟表匠安吉洛神甫(Father Angelo)的翻译和指导。
我们全天都在京城内务府钟表处工作,这里距离我们在畅春园的住地,有两个多小时路程。
所以,有关官员命令我们,在法国(籍)或葡萄牙(籍)耶稣会士的居所下榻……
在这期间(按,应为1722年12月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正在历代乡间御苑;;海子(行猎)的陛下,突然感染炎症。
由于气候不同,这种病在中国北方并不像在意大利南方那样流行……由于患病,皇帝返回被称为海淀的畅春园。
一两天后,欧洲人(指传教士们)来到这里,对皇帝的健康状况表示问候……
1722 年12月20日,在我们居住的(佟)国舅(位于畅春园附近的)别墅中吃过晚餐,我正与安吉洛神甫聊天。
突然,仿佛是从畅春园内,传来阵阵嘈杂声音,低沉混乱,不同寻常。
基于对国情民风的了解,我立即锁上房门,告诉同伴:出现这种情况,或是皇帝死了,否则便是京城发生了叛乱。
为了摸清叛乱的原因,我登上住所墙头,只见一条通衢蜿蜒墙下。
我惊讶地看到,无数骑兵在往四面八方狂奔,相互之间并不说活。
观察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听到步行的人们说,康熙皇帝死了。
我随后被告知,当御医们宣布无法救治时,他指定第四子雍正做为继承人。
雍正立即实施统治,人们无不服从。
这位新帝首先关心的事情之
一,是给他死去的父亲穿衣。
当夜,他骑马而行,兄弟、孩子及戚属们跟随着,在无数佩戴出鞘利剑的士兵护卫下,将其父亲的尸体运回紫禁城。
”
综合上述汉文、满文、英文等六则康熙是怎么死的材料,可以看出:
康熙六十一年冬,年已69岁、长期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康熙帝,在经过长达数月的巡视塞外、木兰秋狝后,未等体力恢复,又赴南苑行围,以致相当疲惫。
十一月初六日,仍勉强支持,在南苑召见皇四子胤禛、宗室延信等奉命查勘通州等处粮仓的大臣,面听奏报。
当晚,大风骤起,气温突降,未在室内的康熙帝随即受寒而病倒。
其所患“炎症”,可能是指肺炎。
因发病迅猛,第二天(十一月初七)便于南苑返回畅春园。
由于临近冬至,康熙帝需要“静养斋戒”,加之身体欠安,故对王公大臣概不接见。
根据马国贤的回忆所披露的情况看,传教士们虽赴畅春园问候,也未能见到康熙帝本人。
此外,按照定例,“斋戒”期间,“宫眷不教轻涉足,大家今日住斋宫”。
所以,妃嫔们大约并未与他同在一处。
静养期间,他的病情一度好转。
然而十一月十三日晚戌刻(七时至九时),正当人们用晚饭之际,康熙帝猝然去世。
康熙是怎么死的?直接死因,可能是由肺炎引起心脑血管病突发。
对于年迈者而言,这种并发症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即使在医疗技术相当先进的今日,也屡见不鲜。
因事出突然,人们较为慌乱,四处戒备,如大敌当前。
马国贤随即得知,当御医宣布病人不治时,康熙帝指定皇四子胤禛做为继承人。
此说似与情理不合。
若非“身为天下主”的特殊病人处于深度昏迷中,气若游丝,随时可能故去,御医便无可能出此断言。
退一步讲,即使康熙帝确已至此,只要一息尚存,御医不会声称皇帝已无救治之望,惟有在确认康熙帝故去后,宣布皇帝宾天之事。
然而,如果康熙帝确已垂危,处于生死之瞬间,他又何能听到御医所说无可救治之言,其后再宣布传位一事?事实上,若是心脑血管病突发,患者往往神志不清,不能言语,危重者更有可能不及救治而亡。
马国贤所闻康熙帝去世之际情况,是雍正帝继位后仓促炮制的说法。
紧急之中向朝野上下作此说明,难免存在漏洞,无法自圆其说,因此,也就留下来了这个康熙是怎么死的历史之谜。
康熙大帝好读书的故事在我国帝王之中,康熙一生酷爱读书,但他对书本并不迷信地盲从。
他有一次对大臣们说,书本的记载,也有不可全信的,如书本说“唐明皇焚珠玉于殿前”,珍珠可以焚毁,难道玉也可以焚毁吗?书本又说“风不鸣条,雨不破块”,风不鸣条,就无力,何以鼓荡万物?雨不破块,何以播种?“囊萤读书”的故事,读书人都很熟悉,儒生们也都代代相传,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学生,从来没有人怀疑过。
可是,康熙就表示怀疑。
但康熙是先试验之后证实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才向人示言。
如康熙怀疑“囊萤读书”的故事真实性,他就命自己宠爱的太监梁九功捉了一百多只萤火虫,把它放在
一只大囊之中,用来照书,结果连笔画都不能分辨,他才得出这个故事不值可信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