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中医治疗论文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进展论文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进展论文

2012年第5期中图分类号:R65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3-0103-03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王红梅*田春芳**耿刚****内蒙古医学院2009级研究生(010020)**内蒙古医学院2010级研究生(010020)***指导老师,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010020)2011年10月14日收稿摘要: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综合疗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乳腺增生;中医治疗;综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ammary Gland HyperplasiaWANG Hong-meiTIAN Cun-fangGENG GangWANG HONG MEI In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 graduate level 2009In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 graduate level 2010[Abstract]From the TCM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breast hyperplasia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overview of Chinese medicine are reviewed,from the governing law,external,and so co mbin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hyperplasia introduced in recent years,research prog ress,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hyperplastic;disease of breast;Chinese Medicine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乳癖”范畴,是一种既非感染亦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是女性的乳腺良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乳房胀痛和乳房肿块,且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中医药对乳腺增生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乳腺增生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乳腺增生治疗的研究进展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肿胀、疼痛以及乳房肿块的形成。

虽然乳腺增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但依然给患者带来了不适和焦虑。

传统的中医药对乳腺增生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的发生与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等因素有关。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消除湿热蕴结,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具体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内服、外用贴敷等。

二、中药内服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1. 支气管舒缓剂:相关研究表明,乳腺增生与肺气虚有关。

因此,中药中的一些支气管舒缓剂如防风、桑白皮等可以通过补益气虚的作用来缓解乳腺增生的症状。

2. 消肿散结剂:栀子、赤芍、当归等药物被广泛用于乳腺增生的治疗,这些药物具有消肿散结的作用,能够减轻乳房肿胀、疼痛等症状。

3. 活血化瘀剂:乳腺增生的形成与血瘀有关,因此中药中的一些活血化瘀剂如桃仁、红花等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减轻乳腺增生的症状。

三、中药外用贴敷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中药外用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对于乳腺增生也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表明,将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作用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益母草等煎煮成药汁,然后敷于乳房局部,可以改善乳腺增生的症状,缩小乳房肿块的大小。

四、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的研究进展虽然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疗效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证实,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将中医药与西医药物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中医药联合西医药物治疗乳腺增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不适症状,改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中药内服和外用贴敷都可以缓解乳腺增生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药联合西医药物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毕业论文 乳腺增生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研究

中医毕业论文 乳腺增生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研究

中医毕业论文乳腺增生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研究正文: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乳房组织的增生和腺体结构的异常。

乳腺增生病患者中的中医体质特点一直备受关注,因为了解患者的体质特点,对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乳腺增生病患者中的中医体质特点,为临床中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一、乳腺增生的中医病机乳腺增生在中医理论中属于乳房疾病范畴,其病机主要包括瘀血、气滞、痰浊等因素。

中医认为,瘀血是造成乳腺组织增生的主要病机,气滞、痰浊等机理也是乳腺增生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乳腺增生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的研究1. 气滞体质气滞是乳腺增生患者的常见体质特点之一。

气滞体质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畅、易怒、胸闷、脉络纹路突出等。

中医认为,气滞体质是导致乳腺组织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疗中需重视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

2. 瘀血体质乳腺增生患者中的瘀血体质也相对较多。

瘀血体质患者常表现为乳房胀痛,血块排除不畅,经期不调等。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瘀血体质的发生与血液循环障碍,气滞不畅有关。

治疗中强调活血化瘀、行气舒肝的方法。

3. 湿热体质湿热体质是乳腺增生病患者中较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

湿热体质患者表现为乳房胀痛、乳头瘙痒、脾胃不好、舌苔黄腻等。

中医认为,湿热体质患者体内湿热壅盛,导致乳房湿热蕴结,治疗中要清热解湿、活血化瘀。

4. 虚寒体质乳腺增生病患者中的虚寒体质相对较少,但仍需关注。

虚寒体质患者常表现为乳房冷痛、乳头发凉、畏寒怕冷等。

中医认为,虚寒体质患者机体阳气不足,导致乳房功能减退,治疗中需温补阳气、活血化瘀。

三、中医体质辨识与治疗针对乳腺增生病患者中的不同中医体质,应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气滞体质的治疗对于气滞体质的患者,治疗中主要将舒肝理气作为基本原则。

可以采用适量的逍遥散、柴胡疏肝汤等药物进行调理。

2. 瘀血体质的治疗针对瘀血体质的患者,治疗中强调活血化瘀。

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桃仁、川芎、红花等,以促进乳腺组织的代谢和排出。

医学毕业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乳腺增生病临床应用

医学毕业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乳腺增生病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乳腺增生病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三苯氧胺(枸橼酸他莫昔芬)治疗女性乳腺增生病的临床应用。

方法1996年12月至2008年12月笔者采用三苯氧胺治疗女性乳腺增生病1 896例;配合自拟中医软坚散结方治疗,观察用后乳腺增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中西合用疗效满意,总有效率98%,个别不良反应轻微,停药后消失;随访复发率5%。

结论三苯氧胺能有效地降低雌激素水平,中西医结合调节内分泌平衡,消除疼痛和增生肿块,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而且价格低廉,是较为理想的药物疗法。

【关键词】三苯氧胺;乳腺增生;药物治疗乳腺增生病是育龄妇女常见的乳房疾病,居乳房疾病的首位,至今尚无独特疗法,而疗效均不理想,尤其是无确切而巩固的治疗药物[1,2]。

笔者于1996年12月至2008年12月采用三苯氧胺(枸橼酸他莫昔芬),配合中医软坚散结方[3]治疗乳腺增生病1 896例,能使乳腺增生肿块及疼痛消失,副反应少,复发率低,且复发后继续治疗仍有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组1 896例,均为已婚、已育、女性,年龄35~68岁。

病程2个月~2年。

主要临床表现:(1)经前或情绪波动较大时乳房胀痛、刺痛或牵拉痛,经后减轻或消失,疼痛常涉及胸肋部或肩背部,月经来潮提前,经量较多者,少数伴有乳头不适,严重者常影响工作和生活;(2)触及乳房增生肿块,单侧或双侧,肿块形状不一;活动度好,按陆德铭分类[1]有片状型、结节型、混合型、弥漫型等四种类型。

彩超检查一般在1~2 cm左右,大者可超过3 cm,肿块周围无血流信号。

1.2 治疗方法全组1 896例均给予三苯氧胺和中医自拟方软坚散结药物治疗,如病情较轻者,三苯氧胺10 mg 2次/d、2个月;临床表现较明显者,10 mg 3次/d、4~6个月,中药1剂/d、7天1个疗程,每次经前1周服药,疗程结束后继续服中药1~2个疗程,维持疗效至完全恢复正常停药。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中医乳腺增生症的概述•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治疗原则•中医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及辩证分型•中医乳腺增生症的针灸治疗方法•中医乳腺增生症的中药治疗•临床研究•研究展望01中医乳腺增生症的概述中医乳腺增生症是指乳房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硬结,或伴乳房胀疼、乳头溢液、月经失调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

该病多由情志不畅、饮食失节、外邪入侵等导致,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乳腺增生症的定义1中医乳腺增生症的病因病机23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结,瘀血阻滞,不通则痛。

肝气郁结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瘀互结。

脾虚痰凝内分泌失调,冲任失调,痰瘀互结。

冲任失调乳房胀痛、结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实证型乳房隐痛或刺痛、结块质软、边界清、活动度好。

虚证型乳房疼痛、结块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综合型中医乳腺增生症的分类与表现02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治疗原则03推拿治疗通过特定的推拿手法,促进乳房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感。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治疗方法0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等药物治疗。

02针灸治疗运用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辩证要点辨别虚实乳腺增生症可由虚实两端所致,实证多由肝气郁结、痰凝血瘀等引起,虚证多由气血不足、肾气不足等引起。

要点一要点二辨别寒热寒热也是辩证要点之一,寒证患者多有四肢不温、舌淡苔白等表现,热证患者多有舌红苔黄、脉数等表现。

辨别部位乳腺增生症可发生于双侧或单侧乳房,因此需要对乳房的部位进行辨别,以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

要点三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疗效判定标准乳腺增生症状完全消失,乳房形态恢复正常,且无复发。

治愈标准显效标准有效标准无效标准乳腺增生症状明显改善,乳房形态基本恢复正常,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乳腺增生症状有所改善,乳房形态有所改善。

浅谈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浅谈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15 g,牡丹皮 15 g,生地黄 10 g,茯苓 10 g,知母 10 g,山药 10
g,黄柏 10 g,夏枯草 30 g。 每天 1 剂,水煎至 400 m L,分 2 次
口服。 30d 为 1 个疗程。 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方药,在中
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 方法如下:以屋翳、乳根、合
谷、天井、肩井、肝俞等穴为主,每次取 3 ~ 4 个穴位,中等刺
决问题。 相比之下,祖国传统医学有着较完整的诊疗体系与治疗方法,文章将以“ 乳癖” “ 乳腺增生病” “ 中医药治疗法” 为关键
词,把 2014 ~ 2018 年来关于“ 乳腺增生病” 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而为“ 乳腺增生病” 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
思路。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乳癖;中医药治疗法;综述
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 3 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改善及临床疗效
的差异。 结果:治疗 3 个疗程后,两组乳房肿块、疼痛以及伴
随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 P < 0.05) ;但观察组的缓解程度显
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90.5% 明
显高于对照组 73.2% ( P< 0.05) 。 方芳通过开展穴位刺络拔
丸) 联合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对照组予他莫昔芬,10 mg,2
次 / d,口服治疗。 3 个月经周期后观察 2 组临床疗效,通过评
估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复发率等。 其结论中药周
期疗法联合加味当归芍药散对于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伴溢
液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杨立
伟等通过研究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
华方法:选取来我诊所按摩治疗乳腺增生 85 例患者,其中 22

2021乳腺增生中医外治论文中的处方穴位总结范文3

2021乳腺增生中医外治论文中的处方穴位总结范文3

2021乳腺增生中医外治论文中的处方穴位总结范文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50%左右,而占全部乳房病的88.7%[1]。

乳腺增生症是正常乳腺小叶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乳腺正常结构出现紊乱,属于病理性增生,它是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一类病。

患乳腺增生的患者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比健康妇女高1.4~1.5倍,且成年女性该病患病率正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2],因此关注乳腺增生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女性内分泌失调,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而引发的乳腺疾病。

治疗以口服激素为主,激素药物副作用大,服用疗程长,而且往往治疗效果不理想。

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疾病属于“乳癖”范畴,主要病因是由于情志内伤,冲任失调,痰瘀凝结,阻滞于经脉;经络以通为用,乳房经络闭阻而不通,则气机不畅,冲任不得灌养乳络,则导致乳房疾病的发生。

运用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治疗本病已取得确切疗效。

中医外治的方法包括:针刺、穴位埋线、按摩、乳房局部艾灸、中药外洗、中药贴敷、刮痧、拔罐等。

目前中医外治法根据经络学说中十四经及十二皮部的理论,通过刺激局部经络、腧穴或是经皮吸收药物可维持较长的作用时间,从而更好地达到行气活血、消瘀散结之功效。

但是外治法中穴位繁多,各执一词,不乏有很多重复的穴位,因此,笔者通过收集近3年78篇乳腺增生中医外治论文,将其处方中的穴位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用穴规律。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2011年1月—2013年12月)。

以“乳腺增生”为关键词,二次检索“外治”。

所有文献均为国内外专业杂志公开发表的文献。

1.2纳入标准 1.2.1文献类型 文献必须是有治愈率,语言仅限于中英文。

1.2.2研究对象 纳入患者的诊断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O01.2-94)制定。

1.2.3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肿块消失,乳痛消失;显效:肿块缩小或数量减少>1/2,乳痛明显减轻,偶有痛感,或仅有轻触痛;好转:肿块缩小或数量减少但<1/2,乳房疼痛及触痛均有所减轻;无效:肿块无变化或增大,而乳痛无明显减轻,或单纯乳痛缓解而肿块无缩小。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研究》2023-10-26CATALOGUE 目录•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方法•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实践与效果•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展望与挑战01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乳腺增生症属于中医“乳癖”范畴,是由于情志内伤、冲任失调、痰瘀凝结所致的乳房疼痛、肿块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郁气滞、痰瘀凝结所致,与肝、脾、肾及冲任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定义1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病因的理解23中医认为,情志内伤、冲任失调是乳腺增生症的主要病因。

长期抑郁、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阻塞乳络,形成乳癖。

另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七情内伤等也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生,阻塞乳络,形成乳癖。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以辨证施治为主,主要分为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冲任失调型等不同证型,采取疏肝理气、化痰散结、调补冲任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痰瘀互结型:以化痰散结为主,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

冲任失调型:以调补冲任为主,选用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治疗。

肝郁气滞型:以疏肝理气为主,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原则02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方法辨病根据乳腺增生症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表现,判断疾病的证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结合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确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辨病与辨证结合常见证型及其治疗原则肝气郁结01乳房胀痛、情绪不稳、胸闷胁胀、月经不调,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痰瘀互结02乳房刺痛、肿块质硬、舌苔厚腻、脉弦滑,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冲任失调03乳房疼痛、月经不调、不孕不育、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原则为调摄冲任、补肾益精。

优势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具有个体化、针对性强的特点,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分析论文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分析论文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分析论文【摘要】从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研究概况,以及动物实验模型和药效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介绍了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中医药疗法;实验研究乳腺增生(Hyperplasticdiseaseofbreast,HDB)以乳房部肿块和疼痛为两大主症,属乳腺结构不良(mammarydysplasia)病变。

该病主要包括单纯性乳腺增生症(mazoplasia)和乳腺囊性增生症(cysticdisease)两种。

乳腺增生病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以上,其发病的高峰年龄为30~35岁,在30岁以上的女性发病率达90%以上,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首位。

由于本病病程长,进展缓慢,易复发,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因此乳腺增生病,越来越受到众多专家的重视。

1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又名“乳痞”“乳中结核”“奶积”等。

“乳癖”之名始见于华佗《中藏经》[1],至明清渐详,《疡医大全》引陈实功言:“乳癖乃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

”[2]《诸病源侯论》中称为“乳中结核”[3],均描述了“乳癖”的临床症状。

1.1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的病因与情志、饮食、劳倦等因素有关。

情志不畅,郁久伤肝,致气机郁滞,蕴结于乳房脉络,经脉阻塞不通,轻则不通致痛,重则因肝郁气滞气血失常而致气滞、痰凝、血淤结聚成块发为本病。

概括其病因病机有如下几方面:1.1.1肝气郁结高锦庭《疡科心得集》曰:“乳中结核,何不责阳明而肝,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

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强调了乳癖的发生与肝气郁结有关。

肝主疏泄,肝气宜舒畅条达。

若情志不畅,郁久伤肝,则气机郁滞,蕴结于乳房脉络,致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通,故见乳房疼痛;若肝气郁久化热,灼津为痰,加之肝郁气血运行失常,气滞痰凝血淤结成块,则成乳房结块。

乳腺增生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乳腺增生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乳腺增生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结节、乳房肿块等症状。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在乳腺增生的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乳腺增生患者的中医药治疗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中医对乳腺增生的认识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的形成与情志不畅、气血运行不畅、肝郁气滞相关。

情志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乳腺组织的生长与代谢,最终引发乳腺增生。

因此,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核心是调理情志、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二、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1. 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常用的方剂包括护肝养胃汤、逍遥丸等。

这些方剂主要通过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功效来缓解乳腺增生的症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改善乳腺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乳腺增生的吸收和消散。

3. 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是将中药药物外用于治疗乳腺增生。

常用的方法有中药泡脚、乳腺贴敷等。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乳腺组织,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减轻乳腺增生的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研究进展目前,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发现,中药复方治疗乳腺增生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一些新型的中药制剂和中药外治方法也获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研究还发现,与传统的西药治疗相比,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调节患者的整体气血状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的效果。

然而,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中医药治疗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效,对于患者来说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坚持。

其次,中药治疗的特异性和剂量效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此外,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总结起来,中医药治疗在乳腺增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调理情志、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标题: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摘要:乳腺增生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在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

本论文旨在研究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究。

通过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结合定量和定性数据的分析,为乳腺增生症的中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问题及背景:乳腺增生症是乳腺组织的一种良性增生病变,常见于生育期妇女。

传统观念认为,中药在调理体内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等方面具有独特疗效。

然而,目前关于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还较为有限,缺乏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可靠的数据分析。

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 中药是否能够有效改善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症状?2.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机制是什么?3.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安全性如何?二、研究方案方法:1. 研究设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式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将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

2. 参与者选择:招募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乳腺增生症患者,并获得其知情同意书。

3. 中药治疗方案:中药组患者将接受中药治疗,根据病情和中医辩证,个体化调配中药方剂,疗程为12周。

对照组患者将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指导、营养支持、必要的药物治疗等。

4.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症状改善情况、乳腺B超改善程度、乳房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估等。

5. 辅助观察指标:包括雌激素水平、乳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等。

6. 数据采集和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1. 比较中药组和对照组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症状改善情况、乳腺B超改善程度、乳房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估等,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差异。

2. 分析中药组的辅助观察指标,包括雌激素水平、乳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等,揭示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机制。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分析论文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分析论文
案例二
患者,女,42岁,右侧乳腺肿块较大,中医治疗1个月后,乳 腺肿块缩小不明显,但疼痛、瘙痒等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 疗3个月后,乳腺肿块进一步缩小,疼痛、瘙痒等症状消失, 疗效显著。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 关。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酚 酸类、苯丙素类和生物碱类等化合物。
乳腺增生病的发病机制为气滞血瘀、痰浊凝结和冲任 失调。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在乳腺增生病的治疗中 具有积极作用。
研究不足之处
01
02
03
现有的研究样本量较小,需要进一步 扩大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
现有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需要结合多 种方法进行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乳 腺增生病的发病机制和中药治疗的作 用机制。
、增生。
痰瘀互结
痰湿内生,与瘀血相互搏结, 形成肿块,使乳腺增生病进展

肝肾不足
长期情志失调、肝肾亏损,导 致乳腺组织增生、肿块形成。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预防调护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减 轻精神压力。
饮食调理
合理饮食,避免过食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清淡 易消化食物。
定期检查
对于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评价 标准尚不统一,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 评价体系。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加强乳腺增生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深入探讨其发病危 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加强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安全性和质量控制研究, 提高中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以验证中药治疗 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乳腺增生病的病因
情志失调

乳腺增生病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优越性

乳腺增生病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优越性

乳腺增生病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优越性【摘要】乳腺增生病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社会妇女病普查工作的广泛发展,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由于当代女性双重责任—既是事业中的半边天,有是家庭中的一把好手,所以治疗上采用简、便、廉、效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是发展趋势。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腺疾患,大约占全部乳腺疾病75%,乳腺增生病是以乳房出现肿块和胀痛,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加重或减轻,一般在月经来潮前加重[1]。

它是一种既非炎症、亦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本病是以乳腺腺泡、导管上皮细胞以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的总称[2]。

本病可以发生于青春期以后任何年龄的妇女,但是以中年妇女最常见。

1 乳腺增生病因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主要病因是内分泌失调而致,分析其原因主要与以下五方面有关:“性”环境扩大因素:乳腺组织是性激素的靶器官,他受内分泌的影响而呈周期性变化,当前社会“性”环境扩大,性刺激机会增多,可以造成雌激素分泌增多,刺激乳腺组织而产生乳腺增生。

过度使用含雌激素的美容化妆品因素:有些女性为了美容,长期使用含雌激素的面霜,经皮肤吸收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

不良饮食因素:过量摄入含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等饮食,导致体内激素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

不良精神因素:因为竞争意识增强,生活节奏加快,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兴奋状态,不良因素刺激可导致内分泌失调。

月经、婚育、哺乳因素早初潮、晚绝经,月经不调,高龄婚育或婚后不生育,已育不愿哺乳等因素,影响妇女正常的生理环境,造成内分泌紊乱而发生本病。

2 中医药周期疗法传统医学认为,此病属中医“乳癖”范畴,主要病因病机是肝气郁结,冲任失调所致。

中医学认为,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荣为乳,下行为经,具有先充盈后疏泄的特点,冲任的生理变化直接影响乳房与子宫的变化。

乳房也随着冲任的生理变化在月经周期中表现为经前充盈和经后疏泄。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论文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论文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论文》xx年xx月xx日•引言•乳腺增生病的概述•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临床案例分析目•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录01引言乳腺增生病是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给女性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中医在乳腺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且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对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制和效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探讨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制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总结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方法和经验,提出今后研究方向和建议。

研究任务研究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收集和整理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文献资料,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等方法对相关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

研究思路通过对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和筛选,选择符合要求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研究方法与思路02乳腺增生病的概述乳腺增生病定义乳腺增生病是指女性乳腺组织在结构、数量及形态上出现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

乳腺增生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乳房包块、乳头溢液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不规律、痛经等症状。

乳腺增生病的定义及症状女性在青春期、孕期和更年期等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的时期,容易出现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分析激素水平乳腺增生病有家族聚集现象,其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遗传因素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增加乳腺增生病的发病风险。

生活习惯乳腺增生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乳房检查医生通过乳房检查和询问患者症状,可以初步诊断乳腺增生病。

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于疑似恶性病变的患者,需要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如B超、X线摄影等也有助于乳腺增生病的诊断。

03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与肝气郁结、痰瘀互结、冲任失调等因素有关。

从虚实论治乳腺增生

从虚实论治乳腺增生

从虚实论治乳腺增生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实践,认为乳腺增生是虚实夹杂,标本同病的疾病,虚以肾虚、脾虚多见;实以肝郁气滞、血瘀痰凝多见,中医辨证应以“虚实”为切人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在疏肝理气、化痰祛瘀的基础上采用健脾益肾治法,使“邪去而正安”。

标签:乳腺增生;虚实夹杂;中医论治乳腺增生病又称为乳腺结构不良,是乳腺主质与间质不同程度增生与复旧不全所致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既非炎症,也非肿瘤,属中医学中“乳癖”范畴[1]。

虽然中医古代文献对乳腺增生病早有详细的记载和论述,当代医家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乳腺增生病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和探讨,但对于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依然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在具体的发病机理及标本虚实的认识上仍有较大的差异,在中医辨证治疗上仍没有统一的标准。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实践,认为乳腺增生是虚实夹杂,标本同病的疾病,虚以肾虚、脾虚多见;实以肝郁气滞、血瘀痰凝多见,中医辨证应以“虚实”为切入點,健脾益肾以补虚,疏肝理气、化痰祛瘀以去实,现报道如下。

1 病因病机1.1 肾脾亏虚肾脾亏虚为病机之本。

中医认为冲任下起胞宫上连乳房,任脉之气布膻中,冲脉之气散于胸中,共司乳房之发育、衰萎,乳房的生理、病理直接受冲任二脉经气盈亏的调节。

《十四经发挥》云:“ 冲任为妇人生养之本。

”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荣为乳汁,下行为经血,冲任血海在脏腑功能协调作用下由盛而满,由满而溢,由溢而渐虚,由虚而渐复旧,具有先充盈而后疏泄的特点,冲任的生理变化直接影响着乳房,使乳房具有在月经周期中表现为经前充盈和经后疏泄的特点,冲任气血充盈运行通畅则乳房丰盈不生他病,若冲任气血亏虚或运行不畅,则易生乳房疾病,薛已《外科发挥·疽》云:“夫乳汁及气血所化,在上为乳在下为经,若冲任之脉盛、脾胃之合壮,则乳汁多而浓,衰则少而淡” [2]。

因此,乳房病的病因首责于冲任失调,《圣济总录》云:“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调理,冲任不和,或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乳腺增生是一种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胀痛等症状,常见于青年女性。

传统中医药在乳腺增生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从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五行调理等方面探讨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乳腺增生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乳腺增生的发生与气滞、血瘀、湿浊有关。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益母草、香附等。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可以舒缓情绪,调节内分泌。

益母草具有活血通经的作用,能够缓解乳房胀痛。

香附具有理气降逆的功效,可以改善气滞状态。

这些中药一般会综合搭配使用,依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的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对于乳腺增生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治疗穴位有足三里、太溪等。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是强壮人体阳气、调节内分泌的重要穴位。

太溪位于腿的内侧,具有调和气血、舒缓情绪的作用。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乳腺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调节内分泌功能。

三、中医五行调理中医药强调平衡和谐,认为五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在乳腺增生的治疗中,通过调理五行,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乳腺属于肝经,与心经、脾经、肺经、肾经相互关联。

采用五行调理的方法可以平衡这些经络,调节气血与湿浊的关系。

例如,对于气滞型的乳腺增生,可采用木克土的方法进行调理,如饮食上多摄入木行食物,如韭菜、木耳等,来疏肝解郁。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通过调理气滞、血瘀、湿浊等病因,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相关穴位,改善乳腺血液循环和调节内分泌功能。

中医五行调理可以通过平衡五脏的关系,调节气血平衡。

当然,在运用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时,也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施治。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乳腺增生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女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身心困扰。

在西方医学中,常采用手术、激素治疗等方法来治疗乳腺增生,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与之相比,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医对乳腺增生的认识中医认为乳腺增生属于乳房的一种生理反应,是气滞血瘀的结果。

通常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囊块肿块、经期不调等症状,而乳腺增生可分为实证型和虚证型两种类型。

实证型乳腺增生以乳房胀痛、囊块肿块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情绪烦躁、月经不调等症状。

此类型主要是肝郁气滞所致,中医治疗通常以疏肝理气、行气活血为主。

虚证型乳腺增生以乳房胀痛不明显、囊块肿块不明显为特点,常伴有乳房松软无力、月经量少等症状。

此类型主要是气虚血瘀所致,中医治疗通常以益气活血为主。

二、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1. 方药治疗(1)活血化瘀类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对实证型乳腺增生有良好的疗效。

该方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组成,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改善乳房胀痛等症状。

(2)益气活血类方剂:如归脉活血汤对虚证型乳腺增生有显著疗效。

该方由熟地、川芎、当归、白芍、赤芍、桃仁、红花等组成,能益气活血、调理月经,改善乳房松软无力等症状。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乳腺增生也有明显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太溪、涌泉、曲池等,通过调理经络、活血化瘀,改善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的目的。

3. 中药外用中药外用是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常用方法之一,常用的方法有熏洗、药物贴敷等。

如利用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材熏洗乳房,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起到治疗作用。

4. 中药饮品对于乳腺增生患者,平时适当饮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中药饮品,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如红枣茶、山楂茶等,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月经的功效。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往往结合西医诊断和治疗,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增生中医治疗概述
摘要: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既非炎症,也非肿瘤,是乳腺组织与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与复原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上和形态上异常。

中医在治疗乳腺增生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是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治疗。

作为现代中医,应注意自身局限性,不断结合现代西医诊疗手段,拓展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道路。

关键词:乳腺病;乳腺增生;内治法;疏肝健脾;补肾调冲;调周疗法;周期疗法;外治法;情志调节
【中图分类号】r65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80-02
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既非炎症,也非肿瘤,是乳腺组织与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与复原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上和形态上异常。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和乳痛。

属中医“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等范畴。

中医认为:乳癖其病位在肝脾肾,病属本虚标实。

因七情所伤,气机不畅,致肝气郁结,肝郁脾虚,气滞痰凝,脉络不和,乳腺组织失却通畅,不通则见乳痛。

肝气郁久,灼津为痰,气滞血瘀痰凝结聚成块,故见乳房肿块。

“外科医案汇编”[1]中曰:乳中结核,虽云肝病,其本在肾。

阐明了肾和冲脉的关系更为密切。

肾气不足,冲任失调,乳房胞宫必受累而发病。

所以在临床上中医治疗多采用疏肝健脾、补肾调冲,辅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法。

或随月经周期采用调周
疗法治疗。

或辅以中药外敷、灸法等中医外治法治疗,或配以情志疏导治疗。

其临床疗效肯定。

现兹述如下。

1内治法
1.1疏肝健脾:高锦庭[2]“疡科心得集”曰:“乳中结核,何不责阳明,而责肝,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强调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极易出现肝郁脾虚。

临床症见胀痛为主,月经前或生气后加重,即“随喜怒而消涨”。

脉以弦为主。

刘卫华[3]从肝脾(胃),选用疏肝健脾,除痰解郁之药物为主方,根据病情变化,加用化核散结、活血化痰、调和冲任、疏通乳络药物,组方:柴胡、云苓、白术、赤白芍、当归、乌药、香附、川芎、橘核、全瓜蒌、海藻、昆布。

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人85例,疗效满意,基本痊愈45例,显效23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12%。

1.2补肾调冲:“冲任两脉,上为乳汁,下为月水”。

肾气亏损,脾胃不足,气血失荣,冲任失调,上则乳房气血津液凝结,发为乳房肿块。

阐明了肾和冲任在乳癖发病学上的重要影响。

临床症见:乳房肿块痛无规律,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肢寒怕冷,腰酸尿频,脉细,沉弱无力。

黄筑艺[4]以补肾调冲方为主,组方:淫羊藿、菟丝子、仙茅、巴戟天、制首乌、王不留行、柴胡、香附、炮山甲、甘草,随证加减。

于每次月经来潮第5日起服用基本方,连服10日。

月经来潮第15日起服用基本方加山楂、丹参、麦芽,连服2
周。

治疗本病34例,临床治愈8例,显效13例,有效10粒,无效3例,总有效率91.8%。

1.3调周疗法(周期疗法):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起于肝,根于肾,即起于肝郁,终必肾虚。

中年妇女往往肝郁与肾虚兼而有之,有的年纪很大仍有明显的肝郁症状,所以常按月经前后周期用药,即所谓周期疗法[5]。

何少霞[6]采用中医周期疗法,经前疏肝,经后温肾助阳,调摄冲任为法,以右归丸加减。

组方:鹿角霜、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杜仲、山茱萸各12g,熟地、何首乌各24g,经后每日一剂,连服15剂。

经前疏肝理气,活血散结,以芎归疏肝汤加减,组方:柴胡、香附、青皮、当归、川芎、各9g,夏枯草、蒲公英、路路通、王不留行、海藻、延胡索各12g,麦芽30g,日一剂,连服10剂,经期停服。

临床治疗42例,治愈率47.62%,有效率为9
2.85%。

2外治法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除辨证分型内服中药之外,还有局部中药外敷、灸法、针刺等,这些辅助性疗法可疏通气血、温通乳络、化痰软结散结,在临床上可获得一定疗效。

万超等[7]用金黄膏配合微波照射治疗乳腺增生200例,5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5天,如遇经期停止治疗,一般进行4个疗程。

其中治愈50例,显效84例,有效5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5%。

杨海泉[8]用药艾隔姜灸治疗乳腺增生患者63例,穴取膽中、屋翳、乳根、阿是穴(肿块),其中治愈34例,好转22例,无效7例。

总有效率88.9%。


莉媚[9]等用针刺配合柴胡皂刺汤治疗乳腺增生对比西药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证明针刺配合柴胡皂刺汤治疗乳腺增生远期及近期疗效均优于三苯氧胺。

3情志调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精神活动经常处于紧张和兴奋状态,从而导致内分泌失衡,使乳腺增生的发病率增高。

中医认为乳癖多因情志不畅、精神抑郁,致肝失条达,冲任失调,导致脏腑、乳腺功能紊乱,经络阻塞,痰瘀互阻,瘀毒蕴结与乳房而成的病证。

梁海鹏[10]利用心理疏导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49例,两组均与乳癖散结胶囊。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结合心理疏导进行治疗,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7.76%,对照组67.3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张青[11]利用音乐疗法联合乳癖消颗粒综合治疗重度乳腺增生患者120例,总有效率91.67%,显著改善了患者焦虑症状。

4结语
中医在治疗乳腺增生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是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治疗。

乳腺增生是最常见的乳腺疾患,大约占乳腺疾病的75%,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乳腺增生等相关疾病近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作为现代中医,应注意自身局限性,不断结合现代西医诊疗手段,拓展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林毅.现代中医乳房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一版第103页
[2]林毅.现代中医乳房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一版第103页
[3]刘卫华.中医药治疗乳腺小叶增生85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年6月第二卷第6期933页
[4]黄筑艺.补肾调冲法治疗乳腺增生34例,云南中医杂志,1992.13(2):20
[5]杜玉堂,杜琳,王志坚.乳腺增生的诊断、辨证分型和周期疗法,中医杂志,2004年1月第45卷第1期
[6]何少霞.中药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42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4.24(5):28
[7]万超,邹季,王俊华等.金黄膏配合微波照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11月第33卷第6期67-69页
[8]杨海泉.隔姜灸治疗乳腺增生病63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6):71
[9]谵莉媚、邢宏青、吴建梅.针刺配合柴胡皂刺汤治疗乳腺增生病44例,山东中医杂志,2011年12月第30卷12期859-861
[10]梁海鹏.心理疏导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11月第8卷32期185-186
[11]张青.药物配合音乐疗法治疗有焦虑症状的重度乳腺增生
临床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1.年第8卷第9期7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