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史共22页文档
中国城市及其规划的发展历史 - 副本
题目:班级:姓名:学号:2012年10月23日中国城市及其规划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生存的奋斗实践中,人类逐步意识到如何改善生存环境,使之满足安全、生活及生产的需要。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城市的发展历程也源流长,其文明也有着大量的城市和屋建造生活实践经验。
这些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了解。
1 城市的形成中国最早的城市大概出现在三千多年钱的商代。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是我国最早的城市雏形。
周代的中国中原地区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城市规划思想开始形成各种建设规划思想也层出不穷,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详细记述了关于周代都城的空间布局。
2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的推动了以农业文明为特性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就像周朝末期的战国时代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中国城市规划布局模式也向多种模式发展。
城市建设的兴起,不单单是商品交换的繁荣。
人们在商品交换的过程当中,自然也活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其结果是,商品交换同时, 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也在商品交换过程当中相互间产生了影响。
对当时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经济政治发生了重大变革,互相争霸的各诸侯国都非常重视国都的建设,使得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大都市,像齐之临淄,赵之邯郸,魏之安邑等。
城市的类型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形成了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和军事城市等。
从战国后期,开始一些小县城也出现了城市。
到了秦汉时期,普遍推行郡县制,在郡县两机制所所在地一般均筑城立市,这一发展时期延续到唐朝。
3 城市的成熟阶段到了宋代,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商贸经济功能日趋加强,原来从实践和空间都被严格控制的市,已经越要越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了。
中国城市发展史和108个城市分级
湖南省永州市 湖南省怀化市 广东省韶关市 广东省珠海市
广东省佛山市 广东省江门市 广东省茂名市 广东省肇庆市 广东省惠州市 广东省梅州市 广东省阳江市 广东省东莞市
广东省中山市 广东省潮州市 广西桂林市 广西梧州市
甘肃省白银市 甘肃省天水市 宁夏银川市 宁夏石嘴山市
------------------------------------------------------------------万以下)
地级及以上城市: b
山西省晋城市 山西省朔州市 内蒙通辽市 黑龙江省黑河市
江苏省宿迁市 浙江省金华市 浙江省衢州市 浙江省舟山市
安徽省黄山市 安徽省滁州市 安徽省宿州市 安徽省巢湖市
安徽省六安市 福建省莆田市 福建省三明市 江西省鹰潭市
江西省赣州市 山东省聊城市 河南省三门峡市 河南省信阳市
湖北省咸宁市 湖南省张家界市 湖南省娄底市 广东省汕尾市
广东省河源市 广东省清远市 广东省揭阳市 广东省云浮市
5级:正厅级:一般地级市
6级:副厅级:省直管县级市
7级:正处级:一般县级市
山东省枣庄市 山东省烟台市 山东省潍坊市 山东省泰安市
山东省临沂市 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省洛阳市 河南省平顶山市
河南省安阳市 河南省新乡市 河南省焦作市 湖北省黄石市
湖北省襄樊市 湖北省荆州市 湖南省株洲市 湖南省湘潭市
湖南省衡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汕头市 广东省湛江市
内蒙乌海市 内蒙赤峰市 辽宁省营口市 辽宁省盘锦市
辽宁省铁岭市 辽宁省朝阳市 辽宁省葫芦岛市 吉林省四平市
吉林省辽源市 吉林省通化市 吉林省白山市 吉林省松原市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中國城市發展史
方法均有所改變。 本書由引論、中國城市演變史、城市居住史、城市建築史和中國城市廣場史 五部分組成。 引論概述了中國城市史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及其歷史演變的地理、經濟、社 會、文化背景,突出了中國城市史是中國文化體系的存在實體。並在前人研究的 基礎上,創建本書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框架。 本書的中國城市演變史,依據考古發掘和文獻資料,敍述了夏商周初始的城 市軍事防衞和政治功能及手工業、商業功能的發展;將秦代咸陽城作為一個里程 碑,對迄今 2500 年城市史演變進行研究,揭示了中國漫長古代社會以都城為政 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和多級行政中心形成的發達的城鎮體系和特點;中國 近代城市納入西方化的變遷。 本書的城市居住史,從西周開始的“西城東郭”階段,到明清複合城市佈 局模式;從北方四合院到南方水巷城市空間結構,重點闡述了城市居住特色及其 積極影響。以及近 200 年來,中國城鄉居住方式增添了許多新內容,出現了新 類型。 本書的城市建築史,闡述從公元前 15 世紀到 19 世紀,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築 發展中始終保持了連續不斷和統一,從傳統村落建築崇尚自然美,到都城與宮殿 建築係古人象天設都哲學觀的體現。城鄉民居和園林建築,以天地和合為空間, 把禮樂和諧以文化符號體現於建築中,反映出建築與文化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建 築幾千年發展演變的歷史特色。並從中西建築文化特徵比較中全面認識自己的優 劣之處,面對 21 世紀生態城市、山水城市與生態建築目標,提出中國當代建築設 計和城市設計的積極思考。 本書的中國城市廣場史,分原始廣場、傳統廣場和新型廣場三個階段,闡述 中國廣場的演變史。並對中西廣場文化的差別進行異同比較。評估了當代廣場建 設中存在着“追求最大” 、浪費和忽視民族文化、地方特色的眾多誤區。提出廣 場是人民的需要,應有民眾參與共同創造,具有大眾文化特色。 本書在體裁、內容和理論方法上,具有新鮮、注重實際的特點。今天的城 市與歷史上的城市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現代城市必然要建立在歷史和現實的基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和都市文化
文化多样性:国际都市具有丰富的文化多 样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居民
创新驱动:国际都市注重科技创新,拥 有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
城市治理:国际都市注重城市治理,注 重城市安全和环境质量
城市规划:国际都市注重城市规划,注 重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国际合作:国际都市注重国际合作,积 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
规模庞大:中国 城市规模庞大, 如北京、上海、 广州等,具有强 大的经济实力和 影响力。
交通便利:中国 城市交通便利, 如北京、上海、 广州等,具有便 捷的交通网络和 设施。
文化多元:中国 城市文化多元, 如北京、上海、 广州等,具有丰 富的文化资源和 多样的文化氛围。
国际都市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国际化程度:国际都市具有较高的国际化 程度,吸引了大量跨国企业和国际人才
城市化进程:城市 化进程加速,城市 规模不断扩大
文化融合:不同地 区、不同民族的文 化相互融合,形成 多元化的都市文化
科技发展:科技进步 ,互联网、新媒体等 新兴技术的发展,为 都市文化提供了新的 传播方式和载体
国际交流:国际交流 日益频繁,不同国家 的文化相互影响,丰 富了都市文化的内涵 和表现形式
智能交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 绿色能源: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创新产业: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绿色生态城市的概念: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发展趋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 展望:未来城市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挑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中国城市发展史(夏商西周) -2
•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
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 《论语· 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衽矣!” • 《左传· 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 章之美,谓之华。” • 罗泌《路史· 国名纪》:“《春秋》用夏变(于) 夷者夷之,夷而进至中国则中国之。”
(1)城为重城环套形制.规模为方九里。 (2)据井田规划概念,将全城划分为面积相等之九分,按方位主 次.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 (3)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故位于城中央。以宫城之南北 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的主轴线。此轴线南起王城之正南门, 经外朝.穿宫城。过市,直达王城正北门。 (4)宫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 置在外朝之左右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的相对规 划位置和其组配关系。宫城与山外朝、祖、社所构成之宫前区, 结合而为王城的宫廷区。此区是全城的中心区,也是全盘规划结 构的主体。 (5)全城道路网及其他各区均环绕宫廷区,沿主轴线对称罗列。 以突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和主轴线之主导作用。 (6)宫城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的。路门外为朝,内为寝。九卿 九室在应门内路门外,九嫔九室在路门内,可见宫城内尚有内外 官治事处所。
也称“乡遂之制”、“都鄙之制”。“乡”是指国都及近郊地 区的居民组织,或称为“都”。“遂”是指“乡”以外农业地区的 居民组织,或称为“鄙”或“野”。 居住于“乡”的居民叫“国人”,是自由民。居住于“遂”的 居民叫“庶人”或“野人”,多为奴隶。贵族居住在城郭内。“君 子居国中,小人狎于野”(《孟子》)。 “小人”从事生产劳动,以供养居城的“君子”,而“君子”则 居城中统治“小人”。这便是按国野组织聚居的实质所在。我国城 市一开始就是以统治农村的姿态来显示其城邦的特性的。 “营国”的含义实质上是建置以城为中心的城邦,故“营国” 除建城外,尚须规划其所属的郊野地域,即所谓“体国经野”。城 是这一地域的主体,而郊野则为城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两者相互依 存,构成一个有国有野的城邦。因此,国野之制,当是“营国”的 一项基本规划体制。
中国城市发展史
城市商业分工
城市因为有了商业的动力与活力, 商业城市经济更快发展起来, 并以商业联系为纽带, 出现了一定的分工, 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 色。 到明清时 南京、 杭州、 苏州、 松江等发展成为纺织业及交易中心; 开封、 济南、 常州、 芜湖、 荆州、 南昌、 成都等成为粮食业中 心; 淮安、 济宁、 东昌、 临清、 德川、 直沽等成为南北商业及交易 中心; 微州、 池州、 湖州、 徐州等成为印刷及文具交易中心; 大同, 开原、 洮州、 河州、 大理等成为边地及各族茶马交易中心; 而福州、 泉州、 广州、 宁波等则成为沿海外贸港口,
发展历史脉络
初期发展阶段 社会 组织 形式 家国一体的宗 法分封制(夏 商周) 封建社会阶段 家国一体的宗 法君主专制 (秦汉至明清) 近现代时期 宗法君主专制 (晚清) 宗法军事独裁制 (民国)
物质 生存 方式
原始协作式农业 自然经济(夏商 周)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的地主经 济(秦汉至明清)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的地主经济同工业商品经济 并存(近代)
社会 地理 环境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最终五篇)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最终五篇)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古代: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1)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
(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分封诸侯。
(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8).南越区域:珠江流域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发展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5).出现了最早的“镇”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9.试述曹魏邺城规划的特点?(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2).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墙的区分,不过区分更加严格;(3).城市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10.试述隋唐长安城的规模及规划布局(1).中轴线由局部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禁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行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4).市场的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局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11.我国古代宋元城市发展建设及规划的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依然延续;(2).兴起了许多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5).核心城市在地里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始形成开放型空间结构。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和都市文化
感谢观看
汇报人: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 国实行计划经济,都市文化受 到政治影响,强调集体主义和 社会主义价值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20世纪初到40年代,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都市文 化逐渐呈现现代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 革开放,都市文化逐渐多元化、 开放化、现代化。
当代都市文化的多元化
士人文化:古代都市吸 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他 们在此创作、交流,留 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商业文化:古代都市的 商业繁荣,促进了商业 文化的形成,推动了商 品经济的发展。
民间文化:古代都 市的民间文化丰富 多彩,各种传统节 日、民俗活动为都 市文化增添了色彩。
近现代都市文化的演变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 国城市受到西方列强侵略,都 市文化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特 色。
绿色生态:注重可持 续发展,推广绿色建 筑、绿色交通和循环 经济,打造宜居、环 保的城市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 产业,推动城市的文 化创新和产业升级, 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社区参与与共享:强 化社区建设,促进居 民参与城市治理,实 现城市资源的共享和 优化配置。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与文化交流
章节副标题
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趋势: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
挑战: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压 力、城市规划不合理
应对策略:加强科技创新、优化 城市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宜居宜 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都市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机遇
城市发展史——精选推荐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六大城市带发源地之一。
特别是中国的城市文明自产生之日起就从未中断过,其丰富的内涵对当代中国城市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研究中国城市的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完整地理解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有助于中国城市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根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包括前、中、后三个时期;近现代时期。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考古学资料证明,我国是世界上人类发源地之一。
距今7000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相当进步的农业经济。
随着农业的出现,永久性的村落也开始出现。
仰韶文化时代,聚落的规模已相当可观。
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面积近30万平方米,陕西西安半坡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临潼姜寨遗址,面积为5.5万平方米。
这些村落都已有一定规模,特别是后两个遗址,在居住区外发现了起防御作用的壕沟。
距今4000至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生产力有进一步的发展,氏族社会走向解体,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日趋激烈,这时出现了城市的萌芽——城堡。
筑城起于何时,古代传说是从大禹的父亲鲧开始的。
考古发现,距今4400至4000年前6座古城遗址,其年代与上述传说大体符合。
这6座古城遗址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计有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淮阳平粮台古城、郾城郝家台古城、安阳后岗古城、山东章丘城子崖古城和寿光边线王古城。
另外在内蒙古赤峰地区也发现同期所筑的石城。
以上6座古城中,面积最大者为城子崖古城,约20万平方米,面积最小者为王城岗古城,仅1万平方米。
由于它们规模小,功能单一,一般认为它们更具城堡的形态,离城市的标准尚有不小的差距。
公元前约2000年,我国进入传说中的夏代。
70年代以来,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和早商时期城市的遗址屡有发现,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距今约3600年前的宫殿遗址,一般认为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doc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doc北魏洛阳城播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故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
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
单一的宫城正门前形成一条直达南城门的御街——铜驼街,重要的衙署府邸分布于街的两侧。
御街与其后的宫苑构成了城市的中轴线,开创了我国皇都规划的新格局。
结合城内的宫苑建设,对洛阳的水系又做了一次全面的整治,并在城的西北角增建金镛城,以加强宫城的防御能力,保障皇居的安全。
北魏洛阳城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
内城即魏晋洛阳城址,在其中央的南半部纵贯着一条南北向的主要干道——铜驼大街,大街以北魏政府机构所在的衙署区,衙署以北为宫城(包括外朝和内廷),其后为御苑华林园,已临近宫城北墙了。
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向北构成城市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皇居之所在,政治活动的中心。
它利用建筑群的布局和建筑体型变化形成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完整的空间序列。
北魏洛阳城的特点:1.这个城市完全成熟了中轴线规划体制。
2.构成宫城,内城,外城三套城垣的形制。
3.主要的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城市中轴线的北端。
唐长安城播报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
唐长安城的人口一百多万,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华城市。
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
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
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写照,从而使城市称为宇宙的象征。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发展史讲义)
城市发展史专题之一王权、商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迟滞问题探索整个一部城市发展史,可以归纳为裂变与整合的过程。
之所以称之为裂变,是较之与一般的变革,其具有革命的意义,此前城市固有的秩序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离析解构,与介入的参变因素及其引发的新的功能要素一起,重新组合,寻求新的整体功能和结构方式。
裂变之后,是一段整合时期,新秩序在尝试和协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以至达到它最终的形式。
裂变和整合,在登高和平步两个方向上,共同构成城市进步的阶梯。
纵观历史,城市的发展就是这么一种实质。
王权、商业和工业,是城市产生和发展史上的三大参变因素,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
一、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着一定的方向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的力量。
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一面是王权的意志,这是概括了的城市在初始阶段所遵循的全部主客观原因,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相比之下,作为主观原因的王权意志表现得更为活跃,正是它的种种表现使得城市同以往的村落有了本质的差异。
应该说,村落过去所有的功能和要素基本上都被城市所承继,但在王权的介入下,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
现在,人们将分散和集中作为区别村落和城市的基本特征,但集中不仅是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聚拢,更重要的在于集体力量的凝结和统一意志的形成,而这种状态是在王权的驯服下才得以实现的。
因此,城市的诞生不是人们欣喜的创造,而是充满着激烈的冲突和残酷的斗争。
历史,总是这么一种无奈的二律背反,文明往往要用不文明的形式来创造。
剩余的人力,剩余的粮食及种种,虽然村庄为城市生活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孕含着城市的胚胎构造,但它不会自动转化,向更高的形式迈进。
作为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达到巩固的形式代表,村庄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达到了这么一种限度后,因循与守旧等保守成分成为它的主要品质,很难有内在动力去争取进一步的发展。
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夏商时期的城市
远古时代的中国境内,有许多不同祖先的民族和部落, 并形成了民族部落之间的地缘关系。传说黄帝原居住在北 方,后来打败其他氏族,定居在适宜农耕的中原一带。部 落间不断的战争,使得人们为了部落的安全修建防御性设 施,这种设施是城市最原始的萌芽形式。“黄帝筑城,造 五邑”,“黄帝始立城邑以居”,这里的城市虽然只是原始 的防御性工事,但反映了战争防卫乃筑城的原始动力。
市与乡村开始分离。由于绝大多数人口尚从事农业劳动, 所以,从原始社会到夏代之初崛起的城堡,还只能算是 围墙和壕沟等防御性设施的农村聚集村落。
夏代是我国第一个朝代,传说夏代曾八次迁都,这些 城市集中于今天的河南一带。20世纪70年代初,在河南 登封城镇附近的古城遗址,由东西相连的两处规模不大 的小城组成,有人认为是夏代八次迁都遗址之一。最近, 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中发现的包括陶器、青铜 遗物,距今约4000年左右,相当于我国夏代初期。
对我国早期城市历史有可靠记载的是周朝。周王朝开始 于公元前11世纪,由于周朝灭商后,都城西迁,建都丰京、 镐京,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两京仅隔一河,中间有桥相连 接,故又称镐京。相传镐京方圆九里,每边有三个门,九 条街道纵横,前堂是朝堂,后面为街市。王公贵族和手工 工匠居住在城中,经济自主性较弱,几乎完全依靠周边农 村的各种供应。
汉代经济发展为古城发展创造了条件。西汉时,洛阳已 经是一座商业城市,东汉建立后,更加快了洛阳的城市建 设。
秦统一中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一方面由 于生产力发展,工商业繁荣,城市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封建专制集权措施在城市的实施,又使 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汉代以后社会 的长期动荡,使初步发展的城市势头受到了遏制。考察 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1)秦始皇创立了一套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制度,推行 郡县制,于是在都城实行以行政机构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开始形成。 (2)从秦到南北朝,还有一批以手工业、商业繁荣著称 的城市,如汉代中国最富裕的成都地区中心城市成都。
城市发展史Microsoft Word 文档
解读宋朝之后的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特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宋朝和宋朝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特征。
贯穿着都城城墙结构、总体布局、功能布局、商业布局、道路交通系统发展、民宅发展、园林发展和市政设施等几个主线来讨论我国古代都城的布局特点,借此来说明我国封建历程走向顶峰又到衰落的一个过程。
也由此来说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明的一个兴衰历程。
关键词:古代都城宋元明清布局特点变化发展引言: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国家的历史。
而探讨国家历史的起源,往往是从都城开始的。
都城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非农业人口集中,工商业繁荣,并与农村相对立而存在的特殊区域。
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和面貌,店铺密集的商业街,代替了严格管理的坊里和集中的市肆。
其都城开封是我国古代都城的又一种类型,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后代的朝代也产生了极其重要而又深刻的影响。
从都城的布局特点是研究都城发展历程的一个有利途径和过程。
1.都城城墙结构的变化都城由原来的内外两层城墙,演变为宫城、皇城、外城三套方城。
不仅加强了皇帝的权威性和神秘性,而且大大加强了都城的防御能力。
到了明清两代,城市向郊区扩展已成为必然之势,城墙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已不再成为城市的主要标志,终于要与城市脱离关系。
以至于城市突破城墙的变化进一步发展。
城墙在早期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尤为显著,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墙才逐渐成为限制城市扩大和城市发展的障碍。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无法阻挡的。
然而,城墙对城市发展的限制作用是客观存在,确实延缓了城市的发展。
尤其是阻碍作用更为明显。
因为城墙高大,无法逾越,所有的人只能从城门出入,而城门的数量有限,开闭有时,势必阻塞交通,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虽然古代城市人口较少,但数十万人口的城市代代都有,城墙的阻隔作用不言自明。
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城市才向郊区推进,突破了城墙的限制。
中国古代城市演变
城市必备的条件
作为城市,就其基本性质和特点而言, 作为城市,就其基本性质和特点而言,必须同时具备 三个方面的条件。 三个方面的条件。 1、聚集性 、 上海: 万人 万人/km2 上海:4.1万人 广州: 万人/km2 广州:2.95万人 万人 天津: 万人 万人/km2 天津:2.0万人 北京: 万人 万人/km2 北京:1.3万人 2、经济性 第二、第三产业为主,非农人口比重大 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3、社会性 一定的复杂社会关系所组成
周代的城制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殷周时代的邑、 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凡是有宗庙、 凡是有宗庙 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指交易买卖的场所,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 指交易买卖的场所, 规模的邑设市 指交易买卖的场所 中等规模的邑设市, 相当于墟、场等。 相当于墟、场等。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 泛指所有居民点 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 居住的邑为小邑; 居住的邑为小邑;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 王 城的功能, “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 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 民; “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 或 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 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 国在周代即“ 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 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 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