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语法学的发展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语法是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规则。
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古代发展到现代,经历了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介绍语法的演变与发展,讨论古代语法的特点以及现代语法的变化。
一、古代语法的特点古代语法主要指古代汉语的语法。
古代汉语的语法在长时间的演变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1. 多音字和破音问题古代汉语中存在许多多音字,这给语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例如,“行”字在古代可以读作“háng”也可以读作“xíng”,这取决于上下文。
此外,古代汉语也存在一些破音问题,即声母和韵母在语音演变中丧失了区分意义,导致了一些语法现象的出现。
2. 语序的灵活性古代汉语的语序相对灵活,往往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联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更注重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结构的整体呈现。
3. 动词的形态变化古代汉语的动词在语法上有很多形态的变化,包括时态、语气和语态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通过动词的前后缀来表示,与现代汉语相比形式更加复杂。
二、现代语法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语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词汇的丰富和新词的出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新的事物、新的概念不断涌现,词汇量也随之增加。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相对于古代汉语有所不同。
2. 语序的固定性相对于古代汉语的灵活性,现代汉语对语序的要求更加固定。
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成为现代汉语的基本规则,也符合国际常见的语序。
3. 句式和句法结构的变化现代汉语的句式和句法结构相对古代汉语来说更加简明和规范。
例如,现代汉语的从句结构相对独立,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
4. 形态变化的简化现代汉语相对于古代汉语来说,在动词的形态变化方面进行了简化。
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多通过助动词或其他辅助结构来表达。
这样的变化使得汉语的语法结构更加简洁。
结论语法作为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
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工具也在不断演变。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语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和趋势,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汉语的语序变化在现代汉语中,语序的变化是最显著的。
传统汉语的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
然而,随着外来语的影响和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汉语的语序逐渐变得更加灵活。
例如,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序是“主谓宾”,另外还有“主宾谓”、“宾主谓”等。
这种灵活的语序使得表达更加丰富多样,能够更好地满足沟通的需求。
二、洪水猛兽式的借词现象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来词进入汉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些外来词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对汉语的语法产生了影响。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借词现象。
洪水猛兽式的借词使得汉语的语法结构发生了变化,如动词化、名词化、形容词化等。
这些借词的引入使得句子结构更灵活,表达更准确。
三、词类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一些词类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新的词类。
例如,“有点儿”、“真的”等表语副词被广泛使用,它们既可以修饰形容词,也可以修饰动词。
这些新的词类的出现丰富了词语的表达方式,使得汉语的语法更加灵活。
四、语体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的语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书面语和口语之外,现代汉语还出现了新的语体,如网络语言、微信语言等。
这些新的语体在语法上往往更为简洁、直接,更注重表达的效果。
这些语体的出现使得汉语的语法变得更加多样化,适应了不同场景和用途的需求。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主要体现在语序的变化、洪水猛兽式的借词现象、词类的演变以及语体的多样化等方面。
这些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汉语的语法变化将会持续发展,形成新的趋势。
语言是活的,它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而我们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来适应和理解这些变化。
中国语言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语言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语言学是研究汉语及其它中国语言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领域。
中国语言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下。
首先,中国语言学的现状是研究范围广泛,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各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从传统的田野调查到现代的大数据分析,为中国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数据。
其次,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和国际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对传统汉语的研究外,还涉及到方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外语教育等领域。
同时,与国际语言学的交流合作也日益频繁,中国语言学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合作项目,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再次,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趋势是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变革,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中国语言学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媒体等方面的关系,研究语言在社会中的实际运用和变化规律。
此外,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也需要关注语言保护与普及,推动国家语言政策的实施和语言教育的改革。
最后,中国语言学发展的趋势是跨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语言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如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
跨学科的合作可以为中国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此外,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也需要更多的应用研究,将语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语言学在不断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在未来,中国语言学将继续推动学科发展,拓宽研究领域,促进国际交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跨学科融合,为中国语言学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述语言学发展的历程
论述语言学发展的历程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的起源、结构、演变和应用的学科,它悠久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语言的丰富多样。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起源、语言分类、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方面论述语言学发展的历程。
语言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思考和探索语言的本质。
古代语言学家主要关注文字和语法的研究,他们根据语言的音素、音节和音韵等特征对语言进行分类和描述。
例如,古代中国的《说文解字》和古印度的梵语文献对语言的音韵和文字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学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涉及到更多的领域。
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言的语音、语义和语用等方面。
语音学研究语言的发音和音系,它涉及到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等过程。
语音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音素和音节的差异。
随后,语法学成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
语法学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它包括词法、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的研究。
词法研究词汇的形态和构词规则,句法研究句子的结构和语序规则,语篇研究语言的连贯性和语用信息。
语法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组成和运用规律。
除了语音学和语法学,语义学也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
语义学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语义关系,它涉及到词义、句义和篇章意义等方面的研究。
语义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它关注语言的交际目的、语用规则和语境等因素。
语用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际效果。
总结起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古代的文字研究到现代的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和使用语言,还推动了语言技术和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语言学将继续发展,为人类语言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方法。
中文语法研究现状及趋势
中文语法研究现状及趋势在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汉语的语法特点和结构不易于清晰表述。
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汉语语法研究者在寻求表述汉语语法特征和结构的方法时,主要采用了传统的类比、转换及影响分析等方式,而非及时探索汉语自身的语言规则。
这也让中文语法研究陷入了一个长期被动的状态。
然而,在新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不断涌现下,中文语法研究逐渐获得了新的机遇。
本文将从中文语法研究的现状及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中文语法研究现状中文语法研究现状可以从语法特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1. 语法特点中文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形态、语序、修饰关系、主谓关系等方面。
(1) 词汇形态:中文的词汇变化比较少,而且没有时制、语态等变化。
因此,在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和状态转换时,常常需要使用副词、助词以及特定的语序方式等手段来表达。
(2) 语序:中文的语序比西方语言更加自由。
尽管汉语的主语一般位于谓语之前,谓语动词位于句子的中心位置,但是在句子的不同部分中,词语的先后关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变化。
(3) 修饰关系:修饰关系在中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汉语中,一个名词可以被多个形容词修饰,或者一个形容词可以修饰多个名词。
(4) 主谓关系:和其他语言相比,中文的主谓关系比较紧密,同时,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其他成分可以插入。
2. 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来看,中文语法研究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比较、归纳、类比等研究方法,而较少使用现代的语料库研究、实验研究和计算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
这是由于中文语言学研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相对较晚,而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
因此,对于中文语法研究来说,要尽快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拓宽研究方法的范围,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二、中文语法研究趋势中文语法研究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涉及众多分支领域,因此,未来的中文语法研究也将继续朝多元化、细分化方向发展。
1. 语言习得和教学语言习得和教学一直是语法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未来也不例外。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五篇材料)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五篇材料)第一篇: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
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
《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
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
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
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
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
汉语语法史概要
汉语语法史概要汉语语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先秦时期的“小篇”语法,到明清以及近现代,形成汉语固有的语法体系。
在汉语语法发展史上,不同时期发展出了不同的语法学说,其中涉及到如何组织句子,如何确定词性,如何进行句式分析等等诸多语言学研究。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的语法观念开始,结合先秦后期的语法学说,简要概述历史探究中汉语语法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期的语法观念从古代史料来看,早在先秦时期,古中国即已出现了初步的语法观念,其中最著名的是“小篇”。
小篇汇聚了战国中多个国家的语言学研究,其中涵盖了语言学类型、句子结构、句子变化、词性以及语义等多个方面。
小篇法在东汉以后便被广泛引用并进行完善,但不计其数的语言学研究也没有得到汇总正式编撰,而小篇本身只是一部语言学总结,其中记载的语法体系仅是初步的。
二、秦汉时期的语法学说随着朝代的变迁,由秦汉时期开始,各种关于汉语语法的学说陆续出现,形成了七家学派。
其中,卫法家将汉语语法从概念上系统化,开创了“字类论”;朱熹的语法学说注重词类的划分,以及词的语序;而孙膑的学说则主要关注语言关系的统一和分类。
此外,刘勰的语义学说、黄宗羲的乐学说等都对汉语语法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明清时期的语法思想明清以来,汉语语法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句法概念、句式分析等问题。
比如,王安石的《元鼎比论》从词的语义出发,从而探究句法概念;归本主义则从古文现文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语法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句子式术语等;而比较语法学派则从汉语与外语比较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现代汉语语法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汉语语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有鲁迅及其复兴语法实验,以及张罗门等学者对汉语语法的细致研究,探讨形态语法、语义语法与句法语法等学科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对现今的汉语语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语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古代的“小篇”语法,到秦汉时期的七家学派,再到明清以及近现代,汉语语法经历了文明史上不断迭代及完善的历程,形成适应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多种语法体系。
语法的变化与趋势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
语法的变化与趋势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语法的变化与趋势: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它规定了词汇如何组成句子并赋予其意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法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时代中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探讨语法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一、传统语法的特点与变化传统语法,也称为古代语法,主要强调规范性和固定性。
在这种语法观念下,人们认为语法应该按照规则严格进行,并且这些规则应该始终保持不变。
传统语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的语法规则传统语法强调语法规则的严谨性,要求按照既定规则使用词汇和句法结构。
例如,在英语中,传统语法规定主语必须位于谓语之前。
2.重视标准与规范传统语法重视标准和规范,对语法错误持批评态度。
人们根据传统规则判断语法正确与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使用逐渐发生了变化,传统语法也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下面将探讨语法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趋势。
二、语法的现代发展趋势1.灵活性和多样性传统语法强调规范性,而现代语法更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的使用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开始接受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语法差异。
2.简化和直观性传统语法常常被复杂的规则和术语所困扰,而现代语法更加倾向于简化和直观性。
语法规则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应用,使语言学习更加简单。
3.语法的功能性和使用频率现代语法更加注重语法规则的功能性和使用频率。
与传统语法相比,现代语法更加关注实际语言使用中的共性和常用结构,避免繁琐的规则和低频的用法。
4.应用于新兴领域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新兴领域的出现也对语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人们开始使用缩写、表情符号和新词汇等非传统语法形式。
总体来说,语法的发展趋势是由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强调灵活性、简化性、功能性和多样性。
现代语法更加符合语言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更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变化。
然而,尽管语法的发展趋势已经明确,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语法失去了其价值。
汉语语法研究史
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厚的语言,汉语的语法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主要讲述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语法研究
汉语语法研究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论语》和《孟子》等古籍,这些古籍中的句子大多是简短的俗语和格言,语法结构比较简单。
古代语法学家王力等人在研究这些古籍时,开始逐渐形成了对汉语的基本语法认识。
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开始发生巨大变革,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研究对象。
郑张尚芳发表了《汉语语法概要》,其中以《复句》、《疑问句》为重点,这些文章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开篇之作。
三、汉语语言学发展
20世纪30年代,汉语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直接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
梅毓鸿、方言汇编等学者在语言变化的研究中大量使用了语法分析手段,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快速发展。
四、汉语语法描述研究
1950年代以后,研究者对汉语语法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从句法、词法、语音等各个层面分别展开研究。
这些研究促进了汉语语法描述研究的成熟。
五、现代语法研究
现代语法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即生成语法理论。
这种理论对汉语语法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将语言视为具有普遍规律和普遍特征的抽象的符号系统。
综上所述,汉语语法研究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汉语语法研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精彩的理论成果。
从汉语语法描述到现代语法研究,汉语语法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历程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历程语法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范了词汇的搭配和句子的构造,使得人们能够有效地沟通和表达思想。
作为一门学科,语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语法体系的起源,到现代语法理论的演变,探讨语法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语法体系的形成在人类语言的早期发展阶段,语法并不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在。
早期人类主要依靠语音、手势和图画等方式进行交流,语法规则还未形成。
然而,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法开始逐渐形成。
古代语法体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言文期间。
在古代中国,汉语的语法主要注重句子的结构、字句的搭配和词的用法。
各种典籍和经典作品中都有详细的语法描述,如《诗经》中的格律、《论语》中的断句等。
这些文献为后来的语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有类似的语法体系。
古希腊的语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的变化和搭配规则上,而古罗马则进一步发展了语法的研究方法和分类体系。
著名的拉丁文法家奎因提尔斯对拉丁语的语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奠定了古代语法研究的基础。
二、语法理论的演变与发展随着语言学的兴起,对语法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期间,语法研究开始注重对语言规则和结构的描述和解释。
一些语法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语法体系,如笛卡尔的分析方法和西门·德·萨西尔的综合方法。
到了19世纪,语言学界出现了形式语法(形式主义)和功能语法(功能主义)两大流派。
形式语法侧重于语法规则的推导和形式化表示,如词法分析和句法分析。
而功能语法则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际功能,关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功能语法的代表性学派有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
20世纪,随着计算机和语料库的发展,语言学研究进入了数量化的阶段。
生成语法学派在这个时期提出了更为复杂和精确的语法模型,如普遍文法理论和转换生成文法。
这些模型通过算法和规则来描述和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中国语法学
中国语法学
中国语法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较为曲折。
在传统语文学中,虽然没有“语法学”这一门学科,但汉语语法的研究一直存在于汉语言表达之中。
《马氏文通》可以被认为是汉语语法学的开端,该书借鉴了拉丁系统的理论框架,但采用了古汉语中关于汉语语法的文献资料,并提出了适用于汉语的“词类系统”,揭示了汉语词句的基本规则和语法规律。
中国语法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等代表作的出现,这些著作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汉语语法学的教学与讨论方面,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等著作是重要的代表作,这些著作促进了汉语语法教学的讨论和实践。
此外,在汉语语法学的具体研究中,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对汉语语法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关于代词、否定词、疑问句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的研究等,都对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语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语法学的研究成果也将更加丰富和完善。
新中国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3、时态与句式丰富现代汉语时态和句式非常丰富,包括现在、过去、将来 等不同的时态,以及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不同的句式。这些时态和句式的 运用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语义和情感,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三、现代汉语语法的重要性
1、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掌握现代汉语语法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正确的语法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歧义和误解。同时,语 法规则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他人语言的深层含义,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
4、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现代汉语语法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也具有重要 意义。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正确的语法可以消除沟通障碍,增进 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同时,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也是提 高语言水平的关键。
总之,现代汉语语法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准确表达、连贯性 表达和降低歧义风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因此,我 们应该重视现代汉语语法的学习和运用,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坚实 基础。
在研究语序的影响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的语言学家们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语言的语序差异,揭示了语序在表达语义和语用功能方面 的作用。在汉语中,语序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句子的意思和语气。例如,“他吃 了苹果”和“苹果被他吃了”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但语序的差异使得句子语气 有所不同。因此,对语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还可以指导汉 语教学和机器翻译等领域。
综上所述,新中国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参考内容
引言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丰硕成果。专家语法作为学术 界的热点,与教学语法之间存在密切。然而,二者间的关系仍未得到深入探讨。 本次演示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专家语法与教学语法关系的深入研究,为理解二者 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并为完善汉语语法研究提供借鉴。
近五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语语言文字和社会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致现代汉语语法也受到密切关注。
本文将对近五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进行综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现状分析,二是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
近五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研究者们开始从比较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以求开拓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新的领域。
其次,学者们努力调查汉语中的语言形式,以及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以加深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
此外,学者们着重研究各种语言变体,以期为现代汉语带来新的研究视角。
最后,学者们也着重研究了现代汉语的句法,如修辞语法、句法分析、甚至是认知语法等。
二、发展趋势
未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可以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研究者们可以加强与语文学习有关的研究,重点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汉语语法进行教学,以及如何通过认知语法的方式有效学习汉语语法;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可以加强对语言变异的研究,以期获取现代汉语变异的趋势,并加以解释。
综上所述,近五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的研究也可以有望加强汉语语文学习相关的研究,以及加深对语言变异的调查研究。
汉语语法学的分支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汉语语法学的分支研究及其发展趋势汉语语法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关注汉语的语法现象。
它包括了难度不同的层级,从最基础的构成要素的形态学(morphology)和句法学(syntax),到语音学(phonology)和语义学(semantics)。
然而,在行业内,汉语语法学又有了许多不同的分支研究,它们在语言分析方面提供了更深入的论述和洞见,也为语言技能的学习和语言现象的了解提供了帮助。
1. 语形学(morphosyntax)语形学是汉语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关系在语言层面的组合类型和语法形式。
标记汉语语法形式和语法现象的词尾和词缀就是语形学的主要研究范畴。
在汉语中,语态和时态的变化、人称词尾的变化、介词合并等都是语形学的研究对象。
语形学不仅能揭示语言的组织方式,还可以发掘语言角色和语用功能。
2. 句法和信息结构研究(syntax and information structure)汉语语法学的另一个领域是句法和信息结构研究。
这个分支关注的是句子的组织方式,以及实现信息结构的语言元素。
它最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理解句子中的句法成分,以及规范这些成分的序列。
在汉语中,句法结构可能直接反映信息结构,如句首置顶和寓言等语言的语用现象。
语素的配列可以理解为指导信息流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是汉语语法学的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具有序列结构的话语(即通常所说的语篇)。
语篇结构的分析关注的是语言元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主题、焦点、话题等,在语义和话语范畴中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话语的组合方式和阐释。
4. 编码场景(coding of situations)编码场景是汉语语法学的另一个分支,在现代汉语中,通过语言符号来描述和组织现实世界的结构,这是一种建构现实的语言性编码。
编码包括时态、语态、词汇、句法结构和信息结构等方面。
这种编码可以改变听者对语言信息的理解方式,使语言更能反映事实,它是语言和思维交流的基础。
浅谈现代汉语语法发展及相关问题思考
浅谈现代汉语语法发展2012.8.20于北京回首即将过去的2012年,我们不禁感慨祖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同时,作为国粹与交流工具的汉语言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在这个日趋五彩斑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中。
行走在大街小巷,很容易听到“高富帅”、“白富美”、“屌丝”、“元芳”、“切糕”等新兴词汇,而一些新颖的语法也广为流传,如“很男人”、“很淑女”。
现代汉语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普遍地与语用还有实际使用习惯联系在一起。
以前很多错误的语法现象,如果变成了大多数人都乐于接受的说法,那就成了当代合法的语言现象。
例如“很男人”,按照原来的语法习惯,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可是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此类语法现象,很多语法习惯也逐步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这种现象正能体现出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首先,语言是语法存在的基础。
语言会在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展变化,所以我们无法用硬性的语法规律约束语言的发展变化,这样就是舍本逐末了。
其次,语法是从大多数词句中总结的规律,既是大多数,则必有例外,名词修饰副词则就是一个例外。
按照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副词用来做状语,而状语是谓词性短语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所以副词不用来修是名词。
但一些谓词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的副词不多,有“就,仅,仅仅,只,光,单,单单,几乎”等,表示限定人或事物的范围,例如:“只这几家商店开始营业”、“今天就你一个淘气”、“光书就有十箱”、“单单这一点就够了”。
刑福义在《关于副词修饰名词》中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并归纳出四种副名结构。
强调了这类说法产生的文化背景,即特定的文化修养的人对物体的“异质感受”,正是特定文化背景促使该说法的产生与发展。
从语法角度来说,词类活用现象屡见不鲜。
副词修饰名词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词类活用现象。
即,副词加名词,名词被活用为形容词。
如:“很淑女”就可以被视为形容词。
语法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应用
语法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应用语法是指一门语言所遵循的规则和结构,它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语法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语法、中世纪语法、现代语法。
本文将探讨语法的历史演变,并分析其在现代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古代语法古代语法主要以希腊语法和拉丁语法为代表。
希腊语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时期。
亚里士多德根据希腊语的特点,提出了词类和陈述形式的概念,奠定了后世语法研究的基础。
而拉丁语法的发展,则始于罗马帝国时期。
古罗马人通过对拉丁语的研究和总结,形成了完善的语法体系,为西方语法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中世纪语法中世纪语法主要以文法学派为代表。
文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第安普尔斯,他在12世纪提出了四种语法关系:主语、谓语、宾语和连词。
这种语法体系被广泛应用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教育中,并对后世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世纪语法的研究也逐渐扩展至其他语言,为语言联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语法现代语法是在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主要以英语和法语为研究对象。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对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进行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现代语法的基本框架。
其中,英国学者威廉·莱利在其著作《英语语法大全》中系统总结了当时的语法知识。
他将句子划分为主语、谓语和宾语三个部分,并提出了时态、语态和语气等概念。
这种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划分方式至今仍在现代语法中使用。
现代语法的应用不仅局限于英语和法语,也适用于其他语言。
现代语法研究的目标是探究语言的一般规律,解释语法现象,并制定适用于各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通过语法的学习,人们能够掌握一门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语言。
在教育领域,语法也被视为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除了在语言学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语法在现代社交交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语法能够提高交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表达,准确的语法都能增强沟通的效果,有效地传递信息。
语法学的创立与发展
语法学的创立与发展摘要:纵观百年语言学所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到中国语言学的每一分支学科的兴起、发展,都与它们回应了社会提出的某种需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千丝万缕关系。
“科学化”、“口语化”、“中国化”已成为多数学者认同的开展汉语语法研究的标准。
应该说,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离“领先的学科”尚离去甚远,然作为对百年中国社会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实用的社会科学,则是无愧的。
关键词语法现代汉语实用马建忠在《马氏文通》的序文中曾经谈到过他的写作动因:“余观泰西童子入学,循序而进,未及志学之年,而观书为文无不明习。
”《马氏文通》被认定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百年现代语言学的开始。
其实这一崇高学术地位是在斯人斯书的身后,由后来人所追加的。
作为作者,他的写作冲动力只缘于痛恨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进而认为社会的落后在于教育的落后,教育的落后在于传统语言教学的落后。
为了不让冥冥众生再把累年积月的精力放在识字作文上,他才致力于西方语言理论的移植。
“一个相当完密的中国文法体系是在这一部书出版的时候方才建成的。
然而二三十年来,‘忆了千千万,恨了千千万’,对于《马氏文通》体系的千万忆恨缠结也就从这一部书的出版时候开始。
” “忆”在于它的创立,“恨”在于它的模仿。
创立与模仿交加,构成了中国现代语法学史第一时期的基本特点。
“实用”,成为中国现代语法学史第一时期向第二时期演进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被吕叔湘先生认为“《马氏文通》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最有意思的一部讲文言语法的书”,《国文法草创》在“研究法大纲”中开宗明义写道:“研究中国文法,有数事宜注意焉:其一,说明的非创造的,其二,独立的非模仿的,其三,实用的非装饰的。
”其中的“实用”,讲的就是“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不尚空谈。
20年代另一位重要语法学家刘复也明确提出:“我主张现代的文法与历史的文法分家,两者相比,前者尤重于后者,后者只是为学问而求学问,前者于学问之外,还有一个实用。
”在20年代建设汉语语法理论的努力中,与阐释文言语法的《马氏文通》相对的还有一派学者,他们以新兴的白话文语法为描写对象,重视口语,重视现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语法学的发展汉语言文字学110501032149 杨莎娜摘要:本文粗略介绍了我国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并详细回顾了《马氏文通》发表以来汉语语法学的发展。
既有发展态势的勾勒,也有节点、侧面的描述,希望能为大家认识中国语法学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汉语语法学语法学的兴起语法学的发展引言在我国古代,语法研究很早就萌芽了。
但那时的语法研究还只不过是一些零星的、不自觉的研究。
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一些专门研究语法的著作,也主要是从训诂的角度入手,没有对语法作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这反映了语法研究初兴时的状况。
具有现代意义的、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肇始于清末马建忠的《马氏文通》。
1989年《马氏文通》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语法学的正式创立。
《马氏文通》使汉语语法研究脱离了训诂国学的范围和影响,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对中国语法学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建立。
至此以后,百年来汉语语法学追踪世界潮流,完成了由语文学向语法学,由传统语法学向结构主义语法学,由结构主义语法学向多元语法理论的历史嬗变,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和巨大进步,但在语法学发展过程中也曾暴露了因模仿西洋语法忽视汉语点而造成的削足适履的缺点,中国学者力求矫正机械模仿之弊端 ,寻求独立研究之新风的学术之路。
在新的时代,学者们进一步对语法研究对象新的本质特点的进行揭示,推动这门学科向前发展和飞跃。
当代人们对语法特点的认识正经历着一个由一维到多维,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变过程。
1 我国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学,一般是从分析其具体的语言事实出发,然后逐步认清该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不断揭示共同结构规律,并经过归纳整理和全面总结,才构成为科学的系统的。
也就从说,要研究好某种语言的语法,必须对它的性质特点有所认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语言特点认识得愈清楚,语法学就研究得越好。
世界上许语言(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的语法研究,就都是这样发展过来的。
可是汉语的语法研究 ,却走的是与众不同的曲折道路。
我国关于语法现象的分析是比较早的。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春秋》的注解中就有类似语法的分析,涉及到自动与他动、单数与多效、修饰成分等;汉魏时期,开始了对虚词以及句、读、顿的研究;唐宋以后,研究的领域更是扩及到了句式、省略、倒装、词语搭配等许多方面。
应该说,这些分析研究都是符合汉语实际的,能够反映汉语特点的。
但是古人并没有发展系统的语法科学,仅有朦胧的语法意识。
为探究经呕心沥血的文字、训诂学家们发现,汉语的词并非都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有些词只能从这个词同其他词的连贯中求得解释,于是从虚字入手开始了汉语语法的研究。
古人用训诂释实词、虚词,用诵读玩索文章语气,体会语法关系,讲究的是“神而明之”。
一则它们是分散的、零星的、不成系统的;二则它们只是训释经籍时顺便提及,属于训诂学的附庸,所以科学的语法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我国语法界的先贤曾经探讨过“中国为什么没有文法学?”他们的答案是:第一,中国的文法本来很容易,因为中国语言里没有那么些繁复的形态变化,“书读千遍,其意自见。
”第二,记录语言的方块字隐没了口语中的语法现象,训诂又把语法结构上的问题当作词义来说明。
第三,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夷狄蛮貂”的语言,致使中国的语言文字孤立几千年,没有同其他语言比较的机会,因而也难以产生文法观念。
2 汉语语法学的兴起与发展十九世纪末叶,随着西学东渐,具有维新思想的学者马建忠“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论知华文义例之所在”,写成《马氏文通》,开创了独立的、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的先河。
《文通》的诞生是传统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的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它不是从字义上诠释经传,而是从虚字、实字、句读等方面说明经传,在汉语言学史上划出了一个新的时代。
《马氏文通》对中国语法学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是毫无疑问的。
但同时也打断了汉语语法研究的自然发展进程。
由于《马氏文通》做的是比拟西文规矩以建立汉语语法系统的工作,因而难免对汉语特点有所忽视,导致了模仿倾向的产生,这付汉语语法研究是很不利的。
当时的模仿倾向主要表现在:认为词类与句子成分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名词作主宾语,动词作谓语,形容词作语……),碰到某个词作了其他句子成分时,便说是“假借”或“转为”他类词了,为了控制词类的无限制假借和转变,还仿照西方语言名词格变为汉语的体词设立“位次”;认为只有动词才能作谓语,如果是形容词作了谓语,也必须说成是“同动词”;认为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动词作谓指,叫作“坐动”,而句中共他动词则仿照西方语言非限定动词分析成非谓语成分,叫作“散动”;认为每个都得有主语和谓语,(印欧语言的句子,谓语总带有主语),如果没有把主语也要设法补出来,甚至搞“绝对的主语主义”,等等。
套用西方语法来分析汉语,总是让人感觉削足适履,杆格难通,许多语言现象都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这引起了学者们的不满,纷纷发出了要求革新的呼声。
在王力、吕叔湘、高名凯、陈望道、方光寿等人的倡导和努力下,反对模仿语法、“表彰中国语法的特征”成了时代的潮流,汉语法研究因而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首先是吕叔湘、王力、高名凯的著作《中国文法要略》、《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论》揭示了汉语特点,进行了中西古今对比,归纳整理出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新的科学系统。
他们明确指出,汉语不仅动词可以做谓语,形容词和名词也可以作谓词,汉语作谓语的动词可以不止一个,作谓语的“谓语形式”也可以不止一个,并由此而进一步归纳出了汉语特有的句式“能愿式”“使成式”“递系式”“处置式”“被动式”“紧缩式”等,汉语的动词本身无所谓施动与受动之分,也无所谓现在、过去和将来的时间之分,但可借助近于词尾的动相词(着、了……)甚至限制词(将、方、已……)表示动态,等等。
在词类的区分方面,方光燕和陈望道也正确指出,中国单语(词)本身的形态既然缺少,那么汉语辨别词性就不同于西方语言,不能依赖词的狭义形态,而应求助于词的语法功能、词与词的结合关系(广义形态)。
经过文法革新,汉语语法研究就逐步摆脱了西方传统语法的束缚,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不过也应该看到,这个时期虽然已经认识到汉语特点的重要,但揭示得还不够充分,更淡不上全面系统,尤其是对我国历代的语法分析有所忽视,继承吸收不够。
看来,中国语法学还需要继续深人发掘汉语特点,大力向前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的形势影响下,学者们更加注意从汉语的事实出发,借鉴新的理论和方法,独立地进行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例如,解放初期,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等写作《语法讲话》时,就只是有选择地吸收了部分结构主义理论,一切都要放在大量的丰富的汉语材料面前接受检验,决定去取。
《语法讲话》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汉语的基木句法结构有主谓、补充、动宾、偏正、并列五种,并指出汉语语言构造的特点是“一个结构套着另外一个,或是这个结构跟那个并列,并不需要很多结合的成分,结合的地方都是天衣无缝的”。
由于《语法讲话》对汉语的特点有明确的认识,并分析了大量汉语现象,揭示了许多汉语规律,因而获得了极大成功,曾被人誉为”大陆出版的最好的一本语法书”。
接着朱德熙创造性地吸收结构主义、转换生成等方法,对汉语的形容词、“的“、各类同构现象、“的”字结构和判断句、由动词“给”组成的句式、歧义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挖掘了许多有价值的规则,结集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可以看作汉语语法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的一个标志,稍后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则处处着眼汉语的特点,对《马氏文通》以来八十年语法研究的历史作了深刻的总结,并从本质上揭示汉语的特点是“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因而“语法范畴主要依靠大小语言单位互相结合的次序和层次来表达”,同时“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态”……难于处处一刀切”……这部著作对后来的语法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八十年代以来,语法学界倡导“务实”“创新“学风,语法研究进人一个无论或广度或深度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时期。
随着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功能语法等传人中国,一些语法学家开始意识到对于语言这样一个复杂多交的系统仅仅从意义,或者仅仅从形式方面研究是不够的,必须使二者结合起来,互相渗透。
同时也意识到,语言不只是静态的,不只是具有结构形式和意义内容,而且是动态的,语言总是在应用之中。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多维的、立体的语法观,即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扩大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是一种开放的大语法观。
它启发人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汉语语法规律和现象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描写和解释在这种语法指导下所形成的分析方法,已经和正在展现出诱人的发展前景。
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的百年历程,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以西方语法研究的成果为坐标,不断地引进新理论,不断地改变汉语语法学的研究系统;一是以汉语语法事实的描写为根据,不断地纠正引进的西方语言学理论,努力地建立符合汉语特点的语法学体系。
这两个方面构成两个不同方向的动力,共同推进了二十世纪汉语语法学研究。
我们看到,由于不断向汉语的特点回归,我国语法学的发展越来越快,一部国语法学史,实际上也就是不断向汉语特点回归的历史。
近年随着语法研究的深入发,语言学者越来越感觉到了汉语特点的重要性,纷纷著文加以探讨,汉语特点于是成了当的热门话题,语法研究的焦点。
这是语法科学发展的必然,是它已经进人成熟阶段和发达阶段的重要标志。
结语汉语语法学从无到有,从朦胧到清晰,从不规范到科学,历经各代语言学者的探索与研究,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而展望二十一世纪,新科技革命的激浪正把语法学推上科学前列。
如果说二十世纪汉语语法学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第一次创业,那么下一世纪语法学则可能通过与现代高科技术成果接轨而实现第二次创业,其结果是将人类带人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语法研究前途光明,语法研究任重道远,需要语言学家一代接着一代努力。
参考文献【1】邓文彬.中国语言学史【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 【2】徐英刚.跨世纪的中国语法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第五期【3】裘千炎. 汉语特点与中国语法学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