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凸显。
2、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这几年,我国政府对投资实行有保有压,并强调扩大内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资增长一再反弹,内需扩大相对乏力。
3、人民币连续升值
人民币升值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减小国际市场竞争力和份额,导致出口减少和国内竞争的加剧。在优胜劣汰的原则下,某些企业可能会倒闭,从而加重就业压力。此外,人民币升值还可能造成生产相对过剩。如果食品、服装、日用百货等出口商品大量转移到国内市场,必然造成商品一定时期内的供过于求。
4、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流动性过剩使经济从过快向过热转化。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结构性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化为全面通胀,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逐步集聚,隐含较大金融风险。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十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楼价的上涨,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福利;股市产生的财富再分配,加剧财富占有的不公;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会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消极影响。
要消除这些隐患,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引导、监控、调节作用。1、消费物价指数上升的对策
一是建立价格基金,对低收入阶层发放物价补贴。二要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三是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物价上涨的形势,以稳定通胀预期。四是抑制公共服务品和垄断型产品或服务的涨价。
2、投资过热与消费相对不足的对策
对于投资过热的问题,重点在信贷调控上,要根据国家产业和区域政策,有保有压,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国际游资流入的管理。财政政策则可适度扩张,重在优化结构。对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投资给予更大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针对内需增长面临的压力,重点保持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要采取适当措施稳定住房和汽车消费,避免这两大消费热点出现过度下滑。努力扩大居民的服务性消费,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如降低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收费水平。
对于消费相对不足问题,可经由中小企业的发展,多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收入分配,应当能够提高消费倾向,使投资的比例降低到比较合理的水平。
3、汇率变化的对策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是协调国际收支的根本措施,是缓解“双顺差”的市场解决途径,也是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基础。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放培育资本市场。同时汇率制度改革要与其他政策配合协调。首先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人民币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及企业回避汇率风险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基础,使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逐步融为一体。同时,调整贸易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对出口和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密切联系,在当前出口贸易激增和外商投资数量扩大的背景下,内外资一视同仁“两税合一”成为大势所趋。
4、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实施对国民收入结构的调整,努力实现储蓄与消费、消费与投资的结构均衡是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根本性、战略性举措。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按价值规律办事,合理确定劳动力价格,通过政策、法律等措施保障劳动者利益;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环节,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对中低收入阶层扶持力度,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体系,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消费率;增加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对流动性吸纳和消化能力。加快股权分置改革步伐,实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全流通目标;完善股市的基础性制度和基础性设施建设,降低风险,方便流通;加强政策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减少甚至取消对经济的直接投入,从投资财政转向公共财政;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检查、指导力度,督促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指导商业银行均衡投放信贷,营造良好的外部生存和发展环境。加大对外资企业和非法流入的境外资金的监管,督促商业银行提高对流动性资金的管理水平,监督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降低资金短缺地区的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形式。
当然,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问题,我国必须实现这些目标:
其一,必须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尽快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向市场主导型经济模式转变。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政府应从直接干预经济向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和为市场经济提供法律规制保障转型,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强调企业和市场的主导作用和地位。政府以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最终目标,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资源最优化配置和效率最大化的功效,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其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实现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增长模式的转变。改变出口导向型贸易模式为强调综合平衡的外贸模式,逐步放弃依靠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