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玉器欣赏

合集下载

元代国宝级玉器鉴赏

元代国宝级玉器鉴赏

元代国宝级玉器鉴赏专业推送玉器艺术信息,专家评论,微拍信息,书画艺术等优质内容(关注微信:yuqilaofashi)导读元代玉文化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

她在蒙古族的铁骑人主中原后逐渐形成,在继承汉族原有玉文化主流的前提下,融入了清新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使元代玉器的表现形式和工艺特色都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在中国玉文化发展的历史中,独具特色。

雁纹玉饰元代宽5.3、高4.5、厚1.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色,沁成鸡骨白色,有牛毛沁。

带板作委角方形,以深雕法琢穿梭于花朵中的大雁,以阴刻线作纹饰,大雁展翅欲飞,栩栩如生,花朵用斜削和打洼手法表示。

整器构图疏密有致,雕工精细。

龙纹玉饰元代长5.2、宽4、厚1.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略带沁。

边框委角,减地浮雕饰一龙戏珠,龙身细小卷曲,满身饰双阴刻线表示龙鳞,龙发往后飘拂,大眉压眼,颈、腿施重刀,龙身和龙头可见钻孔痕迹,典型元代龙纹造型。

龙穿花纹玉饰元代长7.4、宽6.6、厚1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中带青灰斑。

单面透雕花果龙纹,龙身卷曲,细颈长嘴,须发飘扬,底纹为透雕枝叶花卉。

制作采用管钻深雕法,钻痕不加修饰,有明显的元代制玉风格。

云龙纹玉尾元代长9、宽5.5、厚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黑白两色。

器体呈长方形,扁平。

正面根据玉料颜色的不同巧雕龙纹和云海纹。

在一火焰形开光内,浮雕一龙,龙菱形眼,嘴前伸,龙发下飘,细颈,身体扭曲,尾压于后腿之下。

墨玉部分浮雕海水云纹,海水中凸起连绵的山脉。

背面平整无纹,四角各有斜穿小孔一对。

此器利用黑白玉色巧雕而作,匠心独运。

鹘攫鹅纹玉带环元代长7.2、宽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

在椭圆形托环上高浮雕、镂雕海东青(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

一矫健有力的海东青(鹘)正啄住仓皇逃窜的天鹅,充满紧张肃杀之气。

“春水”玉之题材虽滥觞于辽契丹族的“春捺钵”,但目前辽代此类玉器还未有出土,所见多为金元玉器。

和田玉雕件精品50幅(图文赏析)

和田玉雕件精品50幅(图文赏析)

和田玉雕件精品50幅(图文赏析)和田玉雕件精品白玉辈辈封侯把件作品选用优质俄罗斯白玉雕琢,料白皮黑质细。

造型雕琢一童子伏于地上,双手执一只硕大的如意,童子虎头圆脑,乖巧喜人,原料的黑皮俏色为童子的发髻及一只伏于童子背上的小猴,小猴灵动机警,观赏性极佳。

和田玉籽料梅兰竹菊摆件“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屈原说的“玉英”就是今天的国玉——和田玉。

此件梅兰竹菊摆件即由上等和田玉料雕就,玉质极其细腻,无结构。

原石天然的外形及颜色,尤为难得,遇此原料,实属机缘。

如此完美的一块原料,呈长条状,犹如君子亭亭而立,气势如虹,使得玉雕人无从下手,只在其表面简洁的处理为梅兰竹菊,来赋予作品主题,使得此作品融材质,观赏及收藏于一身。

《礼记》曾言:“大圭不琢其质美也”,唐诗也有“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之叹,玉匠时有“好玉不动砣”之举,浑金璞玉、浑然天成之美,让人感叹自然之美是不可超越之美,让人深悟心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

“大圭不琢其质美也”,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实践、一种美的哲思,更是保持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号召。

而此摆件则秉承“大圭不琢其质美也”的玉雕创作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的皮色、形状,仅仅破皮巧雕,表现了梅之傲霜、兰之幽香、竹之劲节及菊之怒放。

另面则行书咏赞“梅兰竹菊”四首绝句,以点明主题。

邹作志一品清廉刘忠荣和田玉籽料屹立牌此件作品原料为新疆和田玉中的优质原料,色白质细是其特点。

作品一面设计为充满生机的雄鸡,屹立于山石之上,四周盛开清香四溢的牡丹花,场景布局疏朗有致,主线分明,刚柔相济,深浅互间,浮雕层次丰富,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气韵与生命力。

作品另面浮雕韦驮菩萨,刻画细腻,威风凛凛,英气逼人。

作品通过透视、线条、层次等设计手段,在平面上产生立体空间,来表现作品内涵的力量,使观赏者获得视觉及触觉的满足。

作品蕴含吉祥寓意,寄予人们平安健康富贵常乐,为刘忠荣大师亲手琢制。

韦陀(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

安阳殷墟妇好墓玉器浅赏

安阳殷墟妇好墓玉器浅赏

安阳殷墟妇好墓是20世纪我国重要的考古发掘,是目前发现出土随葬品最多的商代王室墓葬,随葬品种类齐全、制作精美,尤其是众多玉器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3000多年前商人的高超琢玉技术和审美理念,为我们研究商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下面以河南博物院藏的若干玉器为例进行介绍、赏析。

青玉跽坐人形佩(图1、图2)1996年出土的商朝玉器,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该玉器用圆雕手法雕刻,造型独特,正反两面呈现完全不同的内容。

正面为“虎首人身”形象,虎首高昂,大口暴张,人身呈跽坐状。

背面为一完整的鸱鸮形象,呈蹲立状,与正面的虎首人身完美结合。

鸮,古代人称之为鸱鸮、枭和鸱枭等,俗称猫头鹰,从考古资料可知,鸮形器物在新石器时代出现,商代开始盛行,被奉为神鸟,是战争胜利的象征。

中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常言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在椅子还未被发明的先秦时期,跽坐是最符合“礼”的标准坐姿。

在重鬼尚祀的商代,巫师作法时所佩戴面具也常为虎和鸮的形象。

因此虎、鸮、人三种形象的结合,让该器物披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虽然目前已发现不少商代人兽合体或兽兽合体的造型,但人和两种兽形结合的形象却极为少见,它的出现或许为我们解锁商朝的信仰体系,提供了一把关键钥匙。

青玉鸱鸮佩(图3、图4)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高4.9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整体为青玉圆雕出站立状鸱鸮,双脚及宽尾支撑身躯。

头两侧有对称弯钩形角,似羊角,两眼圆凸,胸部微鼓,双翼并拢紧贴于两侧及背部,宽尾下垂。

身饰云纹、鳞纹,均以双阴线雕刻。

头顶中部有一对穿斜孔可悬挂。

玉佩造型以写实与夸张手法相结合,技法娴熟,雕刻精致,整个纹饰图案显得刚劲有力。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奴隶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崇尚勇武的道德观与审美观决定了鸮类在商代备受尊崇,出土的大量鸮形器物及鸮纹器物,说明了在殷民心中鸱鸮的重要地位。

商人以玄鸟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赋予其神权。

妇好墓中的鸟类形象众多。

青玉鹦鹉形玉佩(图5、图6)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厚0.5厘米,宽2.5厘米,通长10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汉代玉器欣赏(1)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汉代玉器欣赏(1)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汉代玉器欣赏(1)皇后之玺玺印《汉官旧仪》称汉代“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皇后玉玺文与帝同”,帝、后玺均是汉代最高权力的凭证,皇帝玉玺迄今未发现。

汉代玉印分官印和私印两种,官印为执政者的凭信,私印为个人身份的凭证。

皇后之玺边长2.8、高2厘米,重33克(图1),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1968年咸阳市北原韩家湾狼家沟出土。

羊脂白玉,滋润莹秀。

玉质坚硬致密,纯净无瑕,无沁。

玺钮为高浮雕匍匐回首状之螭虎,形象凶猛。

玺面镌刻阴文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

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

皇后之玺是礼玉中的瑞玉,是皇后权利身份的标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唯一的皇后用玺,属国宝级文物珍品。

陈请士水晶印属私印,边长2、高1.5厘米(图2),现藏西安博物院。

1991年西安市北郊范南村西汉中期墓M170出土。

白色水晶,纯净无瑕。

覆斗形钮,印面阴文篆书“陈请士”三字,字体规整大方,通体抛磨光亮,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唯一的水晶印。

陈请士其人,文献未载,但从其墓葬规模较大,陪葬品丰富分析,他应是一个地位较高的贵族。

玉牒玉牒是汉代新出现的祭玉名称,使用始于汉武帝,东汉时汉光武帝也曾去泰山用玉牒行封禅之礼。

玉牒通常以青石片制作。

王莽时期玉牒残长13.8、宽9.4、厚0.94厘米(图3),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01年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桂宫4号遗址出土。

片状青石质,通体磨光,表面黑色,阴刻篆体,朱书,现存29字“……万岁壹纪……作民父母,清……退佞姦轨,诛……延寿,长壮不老,累……封埴泰山,新室昌……”,这是王莽为祈求政权稳固,拟封禅山泰山制作的玉牒,也是王莽时期迄今出土的唯一玉牒。

玉圭玉圭是汉代最常见的礼玉,多光素无纹,少数琢有花纹的玉璧改制。

常在祭祀时使用,并不是承担象征身份的瑞玉。

素面玉圭一组,高9、宽2.3、厚0.4厘米(图4),现藏咸阳市博物馆。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

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金石艺术,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

尤其宋徽宗时,一件集南北两派玉雕技艺的巅峰之作羊脂白玉鹤佛手坠,更是堪称绝世之宝,徽宗挚爱,珍贵无比。

该件取徽宗年间偶得的一小块千年罕有的和田冰河深处之羊脂灵玉籽料,集南北两派之高手历时三年而成,一面由北派技法雕白鹤,一面由南派技法雕佛手,可称巧夺天工,可惜此物今已失传。

皇室玉器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周朝、汉代的古玉器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玉等出土,朝廷及士大夫热于收集、整理研究,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一股复古集古玉的热潮,为满足社会需要,宋代访古玉大量涌现,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代也有仿制,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的。

大量仿远古时代造型的玉器是始见宋代,因此,意义上的仿古玉应是宋代开始的。

民间玉器玉器商品的出现,刺激民间琢玉业的发展,也因此促进了玉器市场的繁荣。

玉不再是皇家专用,而进入流通市场,民间琢玉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宫廷高官贵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现了平民化的世俗题材玉器。

花鸟玉器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北宋得到了兴盛的发展,当时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玉器的玉作。

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宋代艺术篇章。

宋代的花鸟形玉器多呈写实风格,花朵、花板、花茎一应俱全。

最能反映宋代佩饰玉水平的要推各种雕工精细、形态优美的花鸟形玉佩。

白玉杯盘,清,杯高 5.6cm,口径8.3×10.2cm,足径4.5×5.9cm;盘高2.4cm,口径18.8×22.1cm。

白玉杯盘附件乾隆御玩款白玉龙王像坠,宋,高4.5cm,宽1.5cm。

白玉骑凤仙人,宋,高7.8cm,宽5.4cm,厚2.2cm。

中国玉器鉴赏

中国玉器鉴赏

中国玉器鉴赏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

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高4.5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淡黄色。

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宽,两面刃,较锋利。

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

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

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厚0.9厘米刃宽7.2厘米孔径1.2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青色。

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

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透。

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

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玉质泛白色。

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

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

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

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

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径8厘米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墨色。

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

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

山水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高3.2厘米宽3.9厘米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

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面较窄。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安徽历代出土玉器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出土玉器最为丰富,不仅玉质优良,而且设计新颖。

这里选取巢湖市放玉岗、北山头和涡阳县石弓山西汉墓出土的10件精美玉器,供藏友们鉴赏。

卮,古代一种盛酒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时期,主要有玉卮、漆卮、铜镶卮等。

这件西汉朱雀衔环玉卮,为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有光泽,局部有黄褐色沁痕。

卮为圆筒形,平底,三足,高9.8、口径7.91、底径7.4、壁厚0.3厘米。

卮的一侧高浮雕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头高出卮口,口衔绞丝活环,双目微凸,两耳上翘,两腿立于高浮雕螭虎的背部。

螭虎圆眼,张口,尖爪,胸部阴线刻“滴水纹”,绞丝尾呈“S”形向上翻卷。

卮的另一侧高浮雕一只立熊,神态灵动,与朱雀相呼应。

熊身弯曲呈环形扳手,扳手的两侧浅浮雕两只凤鸟。

整个器身图案自上而下分为五层:第一层浅浮雕兽面纹;二层和四层均为浅浮雕勾连云纹;三层为浅浮雕龙纹;第五层为浅浮雕龙凤纹。

古代的卮主要由盖和卮体组成,该玉卮无盖,是原本无盖,还是有盖已被毁坏,不得而知。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卮来看,这件西汉玉卮具有战国的遗风,上下左右四方连续纹饰,组成的图案相互对称,构图主次分明,布局错落有致,雄浑古朴。

整器集高浮雕、浅浮雕、平雕及镂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于一器,设计新颖,雕琢精细,堪称古代玉雕一绝,代表了西汉玉器雕琢技术的最高水平,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此件和田青玉雕琢的玉卮,通高11.2、口径6.7、底径6.6、壁厚0.4厘米。

卮身为圆筒形,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

盖的中央饰柿蒂纹,边缘等距离高浮雕三组漩涡纹。

突出的是卮身高浮雕一昂首挺胸的朱雀,雀体拱曲形成环形扳手。

朱雀尖嘴(微残),两眼炯炯有神,双冠分开微向上翘,胸部圆平,阴刻一“几”字纹。

浅浮雕的双翅如同绸带上下翻卷,短腿利爪,两腿之间浅浮雕一心形纹饰。

卮的周身以谷纹为主,云纹为辅,平底,三足,底部阴线饰柿蒂纹和流云纹。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鹿林纹玉带环辽代长3.5、高6.8、厚1.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带沁。

体为扁长方形,正面微弧凸。

多层透雕镂空饰一鹿和柞树,组成“秋山”图饰。

鹿呈站立状,头微上昂,用阴刻线雕出柞树的叶脉,下部有一鸡心形环,可供挂系用。

花鸟纹玉佩(1对)辽代长4、中宽2.5、厚0.3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青黄色。

纹饰镂空,花朵和小鸟浅刻出细线,中间为一朵盛开的花朵,两侧对称各出一鸟,鸟展翅,长尾翎,长喙交于花边。

心形玉佩辽代长3.5、宽2.1、厚1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淡黄色。

作扁体心形,顶部有一管状鼻。

玛瑙臂鞲辽代长8.1、宽3.6、厚0.5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玛瑙质,有青白两色条状斑纹。

器表光滑,臂鞲正面微弧形,背面凹形,器中部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穿孔。

此器为契丹族游猎架鹰时护臂之用。

蟾蜍扑食纹玉佩辽代高4、宽6、厚2.2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玉皮。

底为一片荷叶,茎脉分明,上面伏卧一蟾,瞪眼作扑食状,形象生动。

玛瑙臂鞲辽代长9、中宽4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玛瑙质,灰色有云状纹理。

磨制。

呈瓦状,中部两侧起小节,穿扁斜孔,孔壁出尖齿。

玉摩羯辽代长7、宽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赭褐色沁。

圆雕一龙首鱼身形象,龙张口含珠,肉鼻上卷,龙发后飘。

龙身为鱼形,并生双翼。

下部有供佩系之穿孔。

摩羯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兽,此类造型流行于辽金时期。

持鹘玉童子辽代宽2.7、高6.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圆雕一童子,身穿紧袖长袍,双手托鹘,腰系锦带。

阴刻线表现衣纹,一撮发髻置于头顶,衣褶简洁,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玉飞天辽代长4.5、高2.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灰色。

圆雕。

人物头部较平且有一孔,下半身着裙装不露双脚,状似鱼尾。

辽代飞天的特点是折面,即在鼻部处出现一个折角。

出土的玉飞天上有金属弯钩,可能是作耳饰之用。

玛瑙碗辽代口径5.7、底径3.3、高4.2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浅黄色玛瑙质,光亮透明。

中国玉雕大师的作品欣赏

中国玉雕大师的作品欣赏

ali•••••诗书礼乐白玉籽料,质地细腻温润,白度上佳,侧面留金黄皮色玉牌正面浮雕童子手持诗书,神情专注,上方阴刻“诗书礼乐”四个字;背面雕琢飞凤,线条柔美,并刻有荀子之言“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布局合理,雕工精细,颇具创意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崔磊作品金鱼小巧温润细腻白玉籽料,皮色红润,俏色雕琢金鱼一只,金鱼大眼扇尾,灵动逼真,作品质地上佳,玩意与创意兼并,是难得的把玩小件精品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崔磊作品事事如意细腻温润白玉,圆雕柿子、如意、喜鹊,寓意吉祥,事事(柿)如意作品雕工精细,线条流畅,设计的视觉角度也是别具一格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郭海军作品刘海戏金蟾由白玉籽料雕成的手把玩件,玉质温润,细腻无暇刘海开脸生动,面相饱满,喜笑颜开“刘海戏金蟾,步步得金钱”,寓意幸福美好,财源兴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郭海军作品掌上乾坤白玉质地均匀,白度好,油润度高,无绺无裂该作品的表现方式与传统的写实不同,重在意境,用线条的弯转、面的接合来表达主题,风格独特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马学武作品福寿绵延温润细腻之白玉,带少许皮色作者利用线条的变化,线与面的结合,艺术化、抽象化地来表现主题,让观者回味,体会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马学武作品印章作品形状由方型搭配拱型而成牌正面浅浮雕梅花,枝干刻画逼真,线条秀美,花瓣栩栩如生;背面阴刻“梅破知春尽”、“兰香亦点春”、“甘从清处绝,香岂待风来”,字迹刚劲有力精细、精致、精美;细劲挺秀、清闲雅逸落“天蜀”款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易少勇作品贵妃这是一块难得的上等和田籽玉,白度极佳,且细腻油润,贵妃柳眉凤眼,上身略微偏长,臀部稍加夸张,蜂腰肥臀,纤足盈盈,透露出浓郁的东方气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吴德升先生作品2008年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作品春青花青花籽料,黑白分明,质地细腻油润依石而雕,黑色部分巧做瀑布式的长发,创意十足浴女丰臀细腰,脸蛋没于长发之中作品的观赏性与把玩性极佳,是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吴德升作品太极壶白玉青玉青玉细腻,颜色均一;白玉温润,质地上佳青白玉相互结合而成太极之形,独具匠心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魏玉中作品青玉错金文房四宝青玉雕琢臂搁、笔架、砚台、毛笔流畅的线条,优美的器型,工整的错金纹饰,精湛的雕工,四者合一便是:雍容华美,高贵典雅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魏玉中作品贺如意红皮白玉,皮色典雅,玉质细腻白润皮色部分巧雕如意与鹤冠,白鹤曲颈回望,逼真生动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孟庆东作品长生殿白玉籽料,质细肉白,皮若灿金采用深浮雕、浅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雕琢唐明皇与杨贵妃嬉戏之景,人物刻画传神,颇具动感,玉牌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孟庆东作品“秋山几重”牌.此牌的构图布局颇为别致,将牌面分为三部分,中间凸起部分雕琢主体,其余留白祥云缭绕之下,一行秋雁远归,暮山楚楚,一老叟站立于亭中远望,亭旁一株古木枝繁叶茂,凌云参天另面楷书阳琢杜甫“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诗句落款“卫”“养清”牌所选玉材润泽细腻,并留有皮色,灿若洒金翟念卫大师巧妙破皮,利用皮色俏色巧雕为一只水鸟站立在荷叶之上,并露出饱满丰硕的莲蓬,颇具创意牌形修长秀美,布局合理,工白相应,若花鸟工笔画,又似山水水墨,画意十足青玉错银夔龙纹茶具.青玉质,色泽厚重均一,切温润有加此套茶具一壶四杯,壶为小口大腹,造型典雅,使用错银工艺,满布夔龙纹,繁复精美具实用性、观赏性及艺术性于一体,置于书案、茶室,顿增雅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马进贵先生作品碧玉错金寿字纹手镯碧玉质,色若春韭,翠绿迷人,质亦均一无杂手镯错金“寿字”纹,工艺精湛,打磨规整,纹饰工整对称,适于佩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马进贵先生作品双鼠青花料雕制,两只可爱白鼠游走于灵芝之间,或走或停,形象生动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颜桂明作品安居乐业根据原料,巧妙设计构思,利用皮色巧雕雏雀,赢弱之态更是显得传神下半部巧雕为巢穴,逼真生动作品集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是难得的小件把玩精品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颜桂明作品喜得贵子青花雕琢,综合运用镂空雕,圆雕等技法,雕琢作品生动形象,动感十足,俏色蜘蛛更是增添不少趣味性钤印:“逸水”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尤志光作品闲步蕉园作品材质细腻温润,洁白如雪,利用深浅浮雕,雕琢仕女漫步于蕉园中,场景生动,主题突出仕女造型沿袭古韵,线条柔美,舒展顺畅;蕉叶弯卷自然,层次丰富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尤志光作品瑞兽本作品借以瑞兽桀骜不驯、仰首咆哮的气势和神韵来力求体现图强盛世的精神风貌通过写实的手法,不仅细微地刻画了瑞兽毛发和肌肤的质感,更着重强调其怒目圆睁、铁嘴利牙、弓背收腹、健爪抓地等方面的描写,来充分表现力与势的综合之美一鸣惊人温润白玉,雕琢蝉一只,线条规整,具有汉代风格,是一件不错的把玩小件精品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蒋喜作品静思牌玉质细腻,颜色洁白通过写意的浮雕,雕琢“遁入空门”智者,神态安详,身形若隐若现;浮雕莲花,叶片舒展自然作品题材典雅,雕工精细,是一件难得之佳品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杨曦作品知足牌白玉质地细腻,温润剔透牌侧浅浮雕竹节,另一侧镂空雕琢枝藤,曲卷自然玉牌正中大量留白,给人清新典雅之感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杨曦作品蒸蒸日上新疆白玉,体量硕大,玉质温润细腻,红皮娇艳动人浅浮雕技法雕琢山林、农舍、烈日在这样的皮色之下,简洁的雕工就将工艺之美与原生态之美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谢华之作品腰缠(蝉)万贯深红皮色,依石形而雕琢蝉一只,作品虽小,可玩味十足,而雕工精细,是一件不错的把玩小件精品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谢华之作品玄武皮色黄艳迷人,肉质白润细腻将上部皮色巧雕为壳,下部雕琢水草、溪石玄武伏于水石之上,神态悠然玄武为祥物,有吉祥寓意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然作品老子该作品由青花软玉雕刻而成,玉色灰白相间老子神态自然,动感强烈作品构图合理,色彩对比鲜明,具有很高的欣赏与把玩价值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然作品鸡心佩鸡心佩,多作椭圆形,中有一圆孔,近似于盾牌或鸡心的形状器体较扁薄,下面微鼓,背面略凹,两侧透雕有龙、凤、螭等装饰,是汉代特有的并常见的一种佩饰作品用材白玉,细腻温润,配上上佳雕工,夺人眼目。

和田玉薄胎玉器欣赏(图1)

和田玉薄胎玉器欣赏(图1)

和田玉薄胎玉器欣赏(图1)和田玉薄胎玉器欣赏(图1)青玉-纹饰薄胎瓶摘要:薄胎作品轻巧、秀丽,薄如蝉翼、轻若鸿毛、亮似琉璃,让人爱不释手,有“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乾隆皇帝更是赞曰:”薄如纸而轻如铢”。

薄胎技艺是玉器行中最高深的工艺,要达到“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的境界很难,要求琢玉者“艺高人胆大”,即使肉眼看不见,全凭感觉亦能操作。

薄胎技艺是中国艺术的一朵奇葩,是玉雕中很高深的工艺,多以规矩器皿的形式出现,但也有极少的异形薄胎,称为不规则薄胎。

薄胎作品轻巧、秀丽,薄如蝉翼、轻若鸿毛、亮似琉璃,让人爱不释手,有“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乾隆皇帝更是赞曰:“薄如纸而轻如铢”。

清代和田青玉薄胎碗神州大地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5000年的漫漫文明发展史中,美玉一直紧紧相随,与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青铜器、瓷器、书画相比,美玉与中华文化的联系则更加紧密。

中国人对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在还没有出现文字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中,玉就作为了祭天地、通神灵的神品;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汉、唐、宋、明、清,玉则成为了皇家贵族、达官富人的专属品、奢侈品;一直到现在玉成为了人们陶冶情操的艺术品。

敬玉、尊玉、崇玉、爱玉是中国人的传统,是一种精神寄托,数千年来,在翰若星辰的玉器中,精美的”薄胎玉器”是其中的最耀眼的一颗。

青玉-纹饰薄胎瓶规格:高28.5宽11厚8(净尺寸)cm重量:340(净重)克薄胎工艺要求琢玉者有深厚的功力。

此薄胎瓶采用优质青玉,玉质莹润细腻、致密纯净,造型规整古朴,薄如蝉翼、声如石磐。

瓶体浮雕缠枝花纹,线条婉转流畅,秀逸华美,实属难得。

是薄胎玉雕工艺的经典之作。

“薄胎玉器”的出现很早,如唐代的玉莲瓣纹杯、明代的白玉花形杯,但这一时期器形较小、制作粗糙,且数量很少;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这样的薄胎作品才渐渐多了起来。

由于乾隆皇帝的喜爱,成立的皇家御作”薄胎西蕃作”,专为皇家制作具有波斯”痕都斯坦玉”风格的玉器,这一时期的薄胎作品,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数量庞大,是玉器薄胎艺术的一次巅峰。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中国玉器产生于远古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诸因素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即使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也是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新石器晚期原始社会玉器造型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有玉琮、玉壁、玉斧、玉圭、玉璜及各种鸟兽,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

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为与玉石形似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

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就有以目纹为中心的极度夸张的人面或兽面纹。

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

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

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

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

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古代玉器穿孔,有些是造型本身带来的孔,如琮、壁等;有些是为穿绳佩带而打的孔,如璜上的小孔;还有的是为穿绳捆绑木柄而打的孔;还有马蹄形孔、对穿孔和带有螺纹的孔等。

新石器时代玉器穿孔多为两面对穿而成,孔外部直径大,越往里直径越小,孔不甚圆,两面对穿时,有些对的不准,因而孔中部的交接处,有时会出现棱台。

玉璜,高5.2cm,长10.6cm,厚0.3cm。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璜玉料材质较好,黄褐色,较薄。

近似半圆形,直弦,中部下凹,两侧各有一孔,底部两角略向外伸。

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对玉料开片时留下的切割痕,这类切割痕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时有出现,从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线切割的剖料方法。

玉片厚度约0.3cm,表明当时玉料开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国宝级孤品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赏析

国宝级孤品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赏析

国宝级孤品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赏析西汉白玉“皇后之玺”今天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着一枚国宝级别的西汉白玉“皇后之玺”,作为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两汉时期帝后玉玺,这枚汉代玉玺弥足珍贵,它是反映汉代礼仪制度与宫廷文化最高等级的历史遗存,具有难以估量的文物价值与研究价值。

这枚西汉白玉“皇后之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心琢制而成,玉玺通体洁白晶莹,无任何受沁现象。

这一方面说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这枚玉玺的埋藏环境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这枚玉玺玉质的优秀出众,新彊和田玉中的顶级玉料有“好玉不沁”之说,意思是极品的和田玉由于坚硬致密、质地细腻,不容易被环境中的其它元素所沁入。

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这枚西汉白玉“皇后之玺”为正方形,印玺背部雕刻有简明活泼的螭虎印钮,螭虎威猛之中又透出柔和优雅的意趣,与皇后的地位极其相称。

螭虎的雕琢工艺采用了汉代常见的高浮雕技法,螭虎形象威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印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螭虎的6颗上齿也以阴线一丝不苟细细雕琢。

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

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螭”是龙之九子之一,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因此螭龙纹和螭虎纹实际上是一种纹样。

东汉蔡邕《独断》中有明确记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

”螭虎是战国之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战国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纹饰。

两汉时期螭虎形象使用的更为广泛。

汉人非常崇尚螭虎,汉代是螭虎纹是最为鼎盛的时期,在许多玉器上都能见到。

班固《封燕然山铭》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

由此可知,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王者风范。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螭虎纹玉剑具西汉白玉“皇后之玺”的玺台側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分别琢有长方形线框,框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

元代玉器最全整理!

元代玉器最全整理!

元代玉器最全整理!玉质青白色,温润光洁。

玉璧两面纹饰相同,内外沿各有弦纹一周。

镂雕一展翅飞舞的丹凤,旁边为缠枝牡丹,花团似锦,有富贵之意。

凤为细长眼,口衔一长飘带,系一钱形结。

凤穿牡丹纹玉璧元代直径9.7、厚0.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螭龙纹玉环元代长7.6、宽5.8、厚1.4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白色,有黑斑。

椭圆形,中有椭圆形孔,环上浮雕螭龙,口含灵芝。

玉册元代长14.12、宽8.97、厚0.7厘米现藏于旅顺博物馆质青色。

扁平长方形,顶端微弧,两侧对称分布八个圆孔,顶端中央处有一圆孔。

正面近右侧竖行楷书“皇后升”。

人物纹玉帽顶元代高3.6、宽3.8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圆雕。

炉顶主题纹饰为寿星、荷莲、鹭鸶,寓意长寿。

寿星直立,手持一拐杖,衣纹流畅,五官刻画细致;一只鹭鸶在其旁边回首瞭望,身上羽毛采用阴刻线有序地雕刻出来。

底面微凹,有三组穿孔。

此器雕刻手法独特,集圆雕、透雕、平雕为一体,并留有明显的管钻痕迹,为元代所特有。

莲鹭纹玉帽顶元代长3.9、宽3、厚3.1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斑。

圆体馒头状,底为平面,上端弧凸,通体采用多重镂空技法,雕琢茂盛的荷花丛,鹭鸶漫步其中,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承袭金代的春水玉。

这类玉器本是元代官服中的帽顶,至明代,服饰体制改变,于是用作炉顶。

——国博鉴宝收藏莲鹭纹玉帽顶元代高6.4、宽6.2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洁白莹润。

圆雕。

主题纹为鹭鸶与荷莲。

利用淡黄玉皮色巧作叶面、叶茎,鹭鸶回首刻画生动,羽毛简洁精美,卷曲长叶相互衔接,整体的工艺手法粗中有细,为元代风格的作品。

底部有两组穿孔。

鹤鹿人物纹玉帽顶元代长4.6、宽3.9、高4.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

整器呈半圆纽形,镂雕。

一面三人,中间有一个三腿圆形案几,旁一人抚琴,两人站立。

另一面则镂雕鹤鹿灵芝,松枝仙草。

整器生机盎然,似人间仙境。

元代这种玉帽顶多呈馒头状,下部为或圆或椭圆的底盘,底中间是成对的直穿孔或象鼻穿。

汉代精品玉器鉴赏:出神入化,巧夺天工

汉代精品玉器鉴赏:出神入化,巧夺天工

汉代精品玉器鉴赏:出神入化,巧夺天工人们通常把战、汉时期及其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业内有专家认为,高古玉是艺术收藏品中的顶级奢侈品。

而充满浪漫、神秘、张扬、大气、精美、珍贵的汉代玉器又是这类顶级奢侈品中的极品。

汉代,因为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维护封建国家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以礼器、佩饰为主的儒家玉器体系应运而生。

而当时国势强盛,中原同西域的交通来往方便,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新疆和田玉材源源进入中原。

汉代玉器便在继承前朝琢玉精华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并由此确立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1汉代玉器的特点:材质: 新疆和田玉被大量使用。

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和新疆昆仑山北麓的玛纳斯碧玉以及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

而汉代以前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白玉的使用是不多见的。

器型:在春秋战国玉器器型上,演化出现了大量新器型。

如葬玉中的金缕玉衣、九窍塞、玉含蝉、玉猪握等。

玉印、辟邪、刚卯、严卯、司南佩、翁仲、玉舞人、玉乐舞俑、玉祭祀人、玉铺首、玉剑具、高足杯、角形杯、鸡心佩等成为汉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影响深远。

2线条及雕工:“汉八刀”,是汉代特有的攻玉刀法,多用宽阴线,线条简洁明快,所琢出部位,看似一刀刀切削而成。

其实,大刀阔斧的的切削面是用砣轮反复琢磨而成,刀痕悉数磨平,工艺要求十二分的严格。

这种雕工以玉猪握、翁仲、玉蝉等器型上多见。

“游丝描”,又叫“游丝毛雕”或双沟碾法。

这种游丝毛雕,是用传说中的“昆吾刀”(刀头类似于现代的金刚钻。

钻石的摩氏硬度为10,而和田玉的摩氏硬度在6~6.5)一刀一刀的刻划而为,故在放大镜下观察,进刀深、出刀浅,呈似断似续状。

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中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人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在放大镜下观察应是似断似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镂冰雕琼——河南博物院藏虢国墓出土玉器赏析

镂冰雕琼——河南博物院藏虢国墓出土玉器赏析

原黄河水库考古队于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郊,距离黄河岸边600米的上村岭一带发现并发掘了200余座墓葬及车马坑,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到了80年代末,在上村岭墓地发生了盗墓事件,1990年2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队联合对被盗残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三门峡上村岭墓地共进行过4次钻探和2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这使得我们对整个墓地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

通过系统地发掘整理,我们得以知道,整个上村岭墓地是一处排列整齐、等级齐全、保存完整、独具特色的大型邦国国君墓,经过考证,认定三门峡上村岭墓地为西周时期虢国国君及其陪葬墓地。

经过考据器物铭文可以知道,编号M2001号墓的主人是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图1)。

随葬有众多青铜礼器如7鼎6簋等,还有100余件玉器,放置在墓主人全身以及面部,有玉瞑目、七璜组玉佩、四璜组玉佩等,做工精细,用玉考究,美轮美奂。

除出土文物外,按一定行列摆放的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陪葬的3座车马坑,紧密地连在一起,是中国目前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车马坑群。

虢国是西周重要的姬姓封国,在《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虢季,虢仲,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虢季墓地发掘获得了大量实物资料,尤其是青铜礼器和组合型玉佩饰的出土,对认识西周晚期与春秋早期的虢国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青铜器上的长镂 冰 雕 琼——河南博物院藏虢国墓出土玉器赏析河南博物院 李 莎 豆晓宇篇铭文也为研究西周方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文献资料,使我们对诸侯国贵族埋葬制度及丧葬礼俗有了新的认识,为印证《周礼》的记载以及进一步研究周代礼乐制度提供了依据。

西周时期,在重要场合,如陛见、祭祀、婚嫁、丧葬等,都要按照身份等级佩戴相应的玉饰。

佩玉不仅仅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更是等级的重要体现。

以礼用玉,以玉节礼,逐渐使玉的使用与宗法、伦理、道德融合到一起。

在虢国墓地相继出土许多玉器,不仅品类众多、造型精美、组合繁复,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名玉大欣赏(高清大图)

名玉大欣赏(高清大图)

名玉大欣赏青玉凤柄执壶青玉凤柄执壶,清,通高22cm,口径4.9-5.7cm。

此执壶玉质纯正,表面光亮。

壶体扁而高,椭圆形口,盖与壶口呈插接式,咬合紧密,盖钮为镂空如意形,套二活环,钮之下饰一周莲瓣。

壶颈部饰变形莲花纹,腹部有椭圆形开光,开光内凸雕牡丹等图案。

壶流为兽吞式,流柱自兽口中接出。

壶柄为一全身栖凤,凤尾下部套一活环。

此作品的设计水平较高,将传统的如意、莲花、莲瓣、牡丹等图案运用于壶体,表现形式不落俗套,且加工精致,造型准确。

执壶之柄造型复杂,不易掌握。

壶盖高大而易脱落,因而不宜实用,是一件按照实用器设计的陈设品。

青玉回首鸭青玉回首鸭,清,长15cm,宽6cm,高10.5cm。

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质地温润清朗。

鸭身肥硕,圆臀阔胸,短颈,短翅,翅及鸭身有排列整齐的羽,并布满仿古勾云纹。

鸭作回首状,一足踏于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

其口衔谷梗,梗垂于鸭身,谷叶似飘似摇。

此作品造型生动准确,栩栩如生。

六畜、家禽为玉雕动物中最常见的题材,自唐代之后,玉鸭之作多出新样。

同历代作品相比,此件玉鸭更为精致,其背负的谷穗既有岁岁平安之意又有五谷丰登之祈,寓意不俗,是一件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

青玉双连尊青玉双连尊,清,高27.4cm,长26cm,宽13.5cm。

此尊玉色青白,无瑕斑及杂色。

高、低二尊,下体相连。

高尊圆口无盖,颈部环一凤,展翅似飞翔,腹上部较粗,浅浮雕夔龙纹,两侧各一象首,下套活环。

低尊扁而宽,有椭圆形盖,上饰浅浮雕夔凤纹,宽腹,亦饰夔龙纹。

两尊相连处亦雕一凤,与另一凤呼应。

器底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件双连尊是清中期制造的宫廷陈列品,设计巧妙,于仿古中融入新意,加工工艺精致,是乾隆时期宫廷玉器的代表作品。

白玉羊首耳瓶白玉羊首耳瓶,清,高27.5cm,口径5.4×7cm,足径5.5×7.9cm。

清宫旧藏。

椭圆形,细颈,宽腹,双耳,椭圆足。

盖顶下凸起绳纹一周。

颈部浅雕夔带纹,腹琢莲瓣纹,肩两侧凸离羊首耳。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珍宝玉兽面纹圭玉兽面纹圭,长,宽,厚。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

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玉鹰攫人首佩玉鹰攫人首佩,长,宽,厚。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

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

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玉花斑弧刃斧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

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厚。

100件古代玉熊欣赏

100件古代玉熊欣赏

100件古代玉熊欣赏◆商妇好熊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商代玉熊◆汉代玉熊一脸娇憨温顺的汉代熊西汉玉熊镇徐州博物馆藏汉代玉熊形饰↑江西南昌海昏候墓出土一头670万的“熊”美国伍德科克市博物馆汉玉熊东汉神兽纹玉樽湖南省博物馆跟下面的小熊如出一辙收藏家安思远的一件案头小熊,2015年在佳士得以1780万元的价格拍出东汉飞熊形玉砚滴↑江苏扬州老虎墩墓出土为目前所发现的出土最早的玉质砚滴◆金元熊国博母子熊◆辽代地宫水晶熊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清乾隆砚台熊乾隆御题白玉熊(清)山东 --- 烟台博物馆藏◆清玉人与熊利用天然黑白两色玉石,以长线条雕出白玉人浑圆壮硕的体型;以短线阴刻黑玉熊毛茸茸的身躯。

工匠以慧心巧思,雕出人与熊角力的瞬间。

那一瞬间,不是紧张的肉搏,而是玉人与熊都笑了,手牵手地翩然起舞。

此件玉雕,与其他小件古玩,贮于百什件中,显示百什件所收多为精巧好玩之物。

清代玉熊尊↑台北故宫收藏乾隆二十五年,清宫造办处仿《西清古鉴》中所收录的“唐飞熊表座”制作了本件“玉熊尊”。

原作为铜熊,毛发以金、银丝勾勒,额头、双眼等多处地方皆镶有宝石,线条简约,装饰华丽,但这并不是一件唐代器物,而应为汉代器物残存足部,今称之为“铜熊尊”。

新作玉熊在尺寸及造型上对旧铜熊尊亦步亦趋地模仿,造型浑厚,质感温润,显示出乾隆时期仿古玉器的质量与要求。

◆ 汉铜熊尊◆清乾隆玉熊尊“大清乾隆仿古”,看看,刻得多清楚!这就是大清朝的严谨之处,仿就是仿,标明就好了。

尴尬的熊古玉虫致力于古玉收藏研究。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2)云南贵州西藏部分4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2)云南贵州西藏部分4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2)云南贵州西藏部分4璇玑形玉玦战国直径5.6-5.8、厚0.2厘米贵州省赫章县可乐墓葬出土,现藏干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育玉,呈青灰色,光润,不透明,局部分布有丝网状及块状青绿色。

基本形体为壁形,廓丝外对称分布有四个突出的冠,每地六齿。

这件玦出十干一座竖穴十坑慕,位于死者右耳部位。

玉璜战国左∶长4.2、宽1.05-1.1、厚0.16厘米右∶长3、宽0.7-0.9、厚0.15厘米贵州省赫章县可乐墓葬出土,现藏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对。

右件浅灰绿色,光润,不透明。

左件灰白色,光润,不透明,局部有浅绿色透明块,并分布有较多深绿灰色网状纹理。

制作均不甚规整。

2件出于同一墓中、位于死者腰部、相向平列于墓底。

玛瑙管、珠项饰战国至西汉长3.4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贵州省赫章县可乐墓葬出土,现藏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串24件组成。

玛瑙管,珠主要为鲜艳的桔红色。

圆柱形、有的中部路细。

出土时与玉珠骨珠等间隔成行排放,位于死者颈部。

项饰魏晋南北朝玛瑙球最大直径为2.5厘米多棱橄榄形玛瑙管最大件长5.2、直径2.5厘米碟形玛瑙直径4.1 厘米贵州省平坝县墓葬出土,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这串项饰由玛瑙、水晶、玉、琥珀、绿松石、料等组成,质地多样,色泽鲜艳,构件多达68 件,以玛瑙球最多,是目前贵州出土串饰中组合件数最多、最丰富的一套。

玉带扣明代通长10.5、宽4.6、厚2.2厘米贵州省贵阳市明墓出土,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白玉,微透明,光润无瑕钩体扣体均略呈椭圆形,钩体前项睡一回顾龙头为钩、钩体上透雕一口衔芝草盘曲夔龙。

扣"明端凿一圆孔为扣,扣休上亦透雕一衔芝夔龙。

钧体与扣体背面均有圆形纽。

工甚佳。

玉牌明代直径5.4、厚0.4 厘米贵州省贵阳市明墓出土,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青白玉,微透明,光洁晶莹。

透雕童子一手捧手卷,一手托瑞草。

四周围拥有祥云、花枝。

线条流畅,雕工细腻。

豆荚形玉坠明代高4.7.宽2.3、最厚0.65厘米贵州省贵阳市明墓出土,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翠绿色,不透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