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燕《经济学基础》教案:第六章第二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六章第二节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教材版本】
石海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济学基础.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石海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经济学基础教学参考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明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1、认知方面:了解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含义、作用;识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理解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途径及特点;掌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及总体要求,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2、运用方面:会举例说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分析判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能结合个人体验谈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3、觉悟方面:深刻认识党中央做出的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战略决策的意义,立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贯彻落实这一决策,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强国富民的重要途径。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是振兴中国农业的必然选择。
3、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
教学难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因为本节的中心内容是讲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只有首先弄清什么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他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的理论性比较强,涉及的原理多,不容易理解,所以是一个难点。
制作PPT。
讲授法、问答法、案例说明、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3课时(135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
[提问]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引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三步”目标实现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呢?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环节新授课(115分钟)
第二节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一、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45分钟)
[引言]
工业发展是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工业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1、工业的含义:
[讲解]
是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
重工业、轻工业;采掘工业、加工工业。
2、工业的主导作用:
[阅读]
(1)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
(2)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能源、动力和原材料;
(3)是国家财政收入、出口创汇和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
(5)是加强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3、工业的现状:
[讲解]
工业大而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
(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1、含义:
[讲解]
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2、特征:
(1)工业化同信息化等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阅读辅文]
(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阅读辅文]
(3)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阅读辅文]
(4)坚持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并举,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
[阅读辅文]
(三)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
[讲解]
具体要求是:
(1)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2)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3)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阅读辅文]
(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讲解]
1、什么是第三产业?
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阅读辅文]
了解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
2、第三产业的地位:
[讲解] 读教材
关键词:必然趋势、重要特征、重要标志。
3、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讲解]
有了较大发展,但仍相当落后。
表现: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行业之间不协凋,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服务领域狭小,服务水平不高。
[材料说明]
材料见教材辅文
4、第三产业的作用:
[讲解]
(1)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2)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3)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阅读资料卡]
加深对第三产业作用的理解。
资料卡见教材
[提问]
结合实例谈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5、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要求:
[讲解]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6、发展现代服务业:
[讲解]
(1)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途径:
一是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
)
二是发展新兴服务业:(即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
)
(2)现代服务业的特点: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
结论:现代服务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方向。
[提问]
你所在的地区哪些服务业是属于现代服务业?
二、统筹城乡发展(35分钟)
(一)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讲解]
1、农业的含义:
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取得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狭义的农业泛指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广义的农业也称“大农业”,除种植业外,还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2、农业的地位及作用:
(1)提供可靠的、稳定的生活资料来源;
(2)是工业等其它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提问]
有人说,我们有钱可以到国外购买粮食以解决粮食不足问题。
这种观点对不对?
3、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均比较低,抗灾害能力差。
(2)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3)可耕地少、人口多。
[提问]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高度重视农业已没必要。
对吗?
结论:必须牢固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
[阅读]
概括为“五是”
(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3)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4)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5)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
[讲解]
概括为“五句话20个字”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分析:这五句话20个字,内涵丰富,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
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总体思路:
[讲解]
概括为“六用三提高”
“六用”是:
(1)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2)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3)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4)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5)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6)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三提高”是:
(1)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三化”);
(2)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率”);
(3)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材料说明]
通过阅读材料加深对现代农业的理解。
阅读材料见教材辅文
4、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讲解]
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具体要求是:
概括为“五个着力推进”,
(1)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
(2)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3)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4)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
(5)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提问]
近几年,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三)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1、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要性:
[阅读正文]
2、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含义:
[讲解]
城镇化是指我国的农村人口、富裕劳动力和乡镇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3、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意义:
[阅读正文]
有利于解决剩余农村人口的转移;
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有助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讨论]
为什么我国城镇化水平偏低?
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
[讲解]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
[知识拓展]
通过阅读教材辅文了解“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
5、城镇化的本质及途径:
[阅读理解]
阅读教材正文及“看中国”,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2)我国城镇化的途径是什么?
(3)我国城镇化的现状?
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35分钟)
(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讲解]
先介绍什么是区域经济,并明造成这种平衡性的主要原因,然后讲述主要的三大区域经济地带。
[阅读]
阅读教材上的“看中国”栏目,
了解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各包括哪些省市区。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教学互动]
可让学生结合切身体谈。
3、主要任务及原则:
[讲解]
主要任务: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全国经济的统一性和地区经济的特色相结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
[提问]
你认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各自应以发展何种产业为主?为什么?
(二)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1、西部地区自然概况:
[教学互动]
(1)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部地区的地理范围(包括的省份)?
(2)让学生说出西部地区有哪些资源?
(3)让学生谈一谈西部地区发展与其它地区发展的关系?
2、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阅读材料见教材正文。
3、西部大开发的目标:
[讲解]
到21世纪中叶,努力把西部地区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阅读]
了解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
阅读材料见教材辅文。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讲解]
1、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提问]
西部大开发近年又有哪些新开发的重点工程?
[讲解]
重点放在如何开发上,可结合教材正文讲。
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提问]
先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卡”,然后回答问题:
(1)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工业?
(2)东北地区有哪些重要资源?
(3)你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哪些有利条件?
[讲解]
重点放在如何振兴上,可结合教材正文讲。
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提问]
(1)中部地区有哪些主要产业?
(2)中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优势?
[讲解]
重点放在如何崛起上,可结合教材正文讲。
4、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东部地区有哪些优势产业?
(2)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有何优势?
[讲解]
重点放在如何率先发展上,可结合教材正文讲。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10分钟)
教材上的“阅读与思考”
(1)材料中的数字说明什么问题?
(2)例举你身边都有那些电子信息产品?
第四环节小结(4分钟)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明确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认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感和民族自强意识,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等将有重大指导作用。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1分钟)
1.教材练习:P2-2、3、4、5 ,P4,
2.社会实践活动,西部论坛:“西部大开发——我们共同的责任”。
【板书设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