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燕《经济学基础》教案:第六章第二节
石海燕《经济学基础》课件:第六章第一节
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经 济基础、历史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异,地 区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
经济学基础
第六章 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结构的含义
城乡结构:国民经济中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比 例关系和内在联系。 城市以工业为主,劳动生产率高,居民收入
较高。乡村以农业为主,生产力水平较城市低,
经济学基础
第六章 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项指标体系
经济学基础
第六章 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目标,是与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
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的愿 望。这个奋斗目标,有利于凝心聚力、鼓舞斗志, 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最广泛最充 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展速度,而且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提高经济运 行的效益。当前我国发展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结构 不合理的问题,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学基础 (一)经济结构的含义
第六章 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
三 、调整经济的结构
国民经济各种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
经 济 结 构
区域布局结构
城乡结构
产业。
经济学基础
第六章 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结构的含义
按产品的 最终用途 按产业部 门的性质 按经济发 展的顺序
生产资料生产 消费资料生产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经济学基础
第六章 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结构的含义
区域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 关系和结合状况。
经济学基础教案设计
经济学基础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1.2 教学内容经济学的定义和起源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的应用领域1.3 教学活动引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经济学的理解和认识1.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经济学应用领域的短文第二章:供需分析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因素和图形表示2.2 教学内容市场需求的概念和原理供给的概念和原理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因素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图形表示2.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因素和图形表示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2.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原理进行解答第三章:价格机制让学生了解价格机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影响3.2 教学内容价格机制的概念和原理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影响价格控制和价格管制的效果分析3.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价格机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影响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价格控制和价格管制的效果3.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3.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价格机制的原理进行解答第四章:消费者行为4.1 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动因素和图形表示4.2 教学内容消费者行为的概念和原理消费者需求的变动因素消费者需求的图形表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和计算4.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消费者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动因素和图形表示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消费者行为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4.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4.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消费者行为的原理进行解答第五章:生产者行为5.1 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生产者成本的变动因素和图形表示5.2 教学内容生产者行为的概念和原理生产者成本的变动因素生产者成本的图形表示生产者剩余的概念和计算5.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产者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生产者成本的变动因素和图形表示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生产者行为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5.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5.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运用生产者行为的原理进行解答第六章:市场结构与竞争6.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掌握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市场的区别6.2 教学内容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和运行原理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和运行原理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和运行原理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和运行原理市场效率的概念和评估6.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不同市场结构的运行原理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市场结构的原理分析实际市场情况6.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6.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市场情况,判断其市场结构类型并评估市场效率第七章:生产要素市场7.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生产要素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7.2 教学内容生产要素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和运行机制资本市场的特征和运行机制土地市场的特征和运行机制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关系7.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产要素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生产要素市场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7.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7.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运用生产要素市场的原理进行解答第八章: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与政策8.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8.2 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和测量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和测量宏观经济政策的类型和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8.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8.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8.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经济问题,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的原理进行解答第九章: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9.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政策和影响因素9.2 教学内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贸易政策的类型和目标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概念和原理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和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运行原理9.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国际贸易的政策和影响因素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国际贸易的原理分析实际国际贸易问题9.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9.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国际贸易问题,运用国际贸易政策的原理进行解答第十章:经济学的应用与未来发展10.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学在实际领域的应用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10.2 教学内容经济学在实际领域的应用:如政策制定、企业决策、金融市场等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如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与经济学的关系10.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经济学在实际领域的应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经济学的发展第十一章:行为经济学1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和补充11.2 教学内容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行为经济学中的主要现象:如参照依赖、心理账户、偏好反转等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如不完全理性、非静态偏好等行为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实践案例11.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和补充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行为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11.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1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行为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答第十二章:计量经济学1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应用12.2 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的概念和方法面板数据和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和应用12.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的演示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12.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计量经济学软件(如R、Stata等)1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一个实际问题第十三章:环境经济学1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应用13.2 教学内容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的概念和原理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环境评估方法等环境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实践案例13.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环境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实际环境问题13.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13.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环境问题,运用环境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答第十四章: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1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重要人物和理论14.2 教学内容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经济学家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如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史的重要事件和变迁:如工业革命、大萧条、全球化等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14.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重要人物和理论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14.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14.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经济问题,运用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原理进行解答第十五章:经济学伦理与职业素养1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学伦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经济学家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15.2 教学内容经济学伦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经济学家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经济学研究中的道德规范和伦理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经济学基础教案设计,涵盖了十五个章节的内容,包括引言、供需分析、价格机制、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与竞争、生产要素市场、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与政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以及经济学伦理与职业素养。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机制等基本经济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资源、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等。
2. 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等。
3.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二课时: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3. 第三课时:价格机制与市场失灵4. 第四课时: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5. 第五课时: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教学内容(续)4.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续):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
七、教学方法(续)1.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现象,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原理。
2. 数据解析法:分析宏观经济数据,如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以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
八、教学安排(续)1. 第五课时: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六课时: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3. 第七课时: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4. 第八课时:宏观经济政策分析5. 第九课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九、教学评价(续)1.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2. 经济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经济学基础教案
教案
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
本学期课时分配表:
备注:1、本课程总学时:72
2、本课程上学期完成学时数:0
3、本课程本学期需要完成的学时数:72
4、本课程本学期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考试
系别:商贸旅游系
管
理3+2
流
物
年别:2015级
科别:经济学基础
姓名:林学峰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
总体情况
课程说明
目录
绪论 (1)
第1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4)
第2章商品和商品经济 (8)
第3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
第4章企业和企业经济效益 (19)
第5章企业生产和资本运动 (24)
第6章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 (29)
第7章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35)
第8章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39)
第9章国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44)
第10章财政和金融 (48)
第11章个人收入的分配、支配及消费 (52)
第12章世界市场和我国对外经济关系 (57)
第13章宏观经济调控 (63)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基本内容。
石海燕《经济学基础》教案:第七章第二节
【课题】第七章第二节货币流通【教材版本】石海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济学基础.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石海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经济学基础教学参考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货币流通的基本知识,加深对货币流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
1、认知方面:了解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信贷与货币流通的关系;识记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理解调节货币流通的重要作用。
2、运用方面:在了解和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提高从事货币流通工作的能力,增强运用信贷和利息手段进行投资和理财的能力。
3、觉悟方面:深刻认识我国正确运用货币调节,长期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及物价基本稳定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货币的调节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搞好,一着棋,全盘皆活。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决定的,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但是要服务得好,就必须严格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避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以保证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健康运行。
为此,一定要把货币的调节搞好,保证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基本平衡。
教学难点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这个问题理论性强,涉及的概念和原理多,在实践中要做到货币的供给数量跟货币的实际需求数量相一致,也是很难操作的问题。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制作PPT。
讲授法、问答法、案例说明、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提问]1.商品流通的地位作用是什么?2.现代流通方式有哪些主要形式?[引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购买商品,必须按等价交换原则付出货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商品买卖活动是连续不断的,作为商品流通的中介货币流通也是连续不断的,否则不仅商品流通无法进行,而且社会经济活动也将无法进行。
货币流通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环节新授课(75分钟)第二节货币流通一、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25分钟)(一)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讲解]1、什么是货币流通?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相对独立的运动,就是货币流通。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经济学基础2.课程英文名称:Eeconomics Foundation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总学时:54学时6.总学分:3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
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就成为每一个致力于从事现代经济管理和决策,以及经济理论研究实际工作者和学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所以,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经济思维,服务于“实用性”的理论知识的普及性介绍,是我们开设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概述(3学时)教学内容:经济学的定义、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等基本知识。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经济学的前提稀缺性;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教学难点: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
2. 第二章供求与局部均衡(3学时)教学内容:需求和供给,局部均衡的决定,政府干预与市场均衡,弹性概念、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他弹性等基本知识。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及均衡价格的概念,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均衡价格、弹性理论;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
教学难点: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
3.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6学时)教学内容:基数效用理论,序数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能够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能够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并能够用替代效应理论和收入效应理论分析正常商品、低挡品和吉芬商品需求曲线的形状。
《经济学》教案
难点
及
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需求曲线的推导。
教学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针对本章内容有点抽象,授课中采用启发性的传授式教学法,案例讨论教学方法、课后查找资料主动式方法进行讲述。其中边际效用分析法可采取结合案例讲述,并辅以举例生活中的简单经济现象等方式。无差异曲线可结合图形分析。
《经济学基础》教案
教案专用页
本单元标题: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
课时
4
教
学
目
的
本章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西方经济学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学生一般了解就可以,不必作为重点。
对重点内容可通过提醒、重复、红笔书写的方式讲授,对于难点概念要求同学做笔记,并提问。
在语言上使用贴近同学的语言,在内容上通过举生活事例、探讨问题的方式对概念进行学习以实现师生互动。
课外作业与要求
见课后习题与补充作业
参考资料
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寓言中的经济学》梁小民著;《应该读点经济学》常青著;《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李宝元等译;《经济学原理》上下册 作者:(美)曼昆 出版社:三联书店/北京大学:梁小民 译
知识目标
理解平均成本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以及利润最大化的含义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成本和收益的有关概念,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有关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方法
授课中采用启发式的传授式教学法、案例讨论式教学法、课后查找资料主动式方法进行讲述。
采用举例、说明、图形描述、归纳总结等分析方法。
经济学基础(含活页练习册)》教案
课程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教学学期任课教师任课班级一、课程目标素质目标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学习业务的过程中养成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1)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2)掌握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3)掌握不同微观主体的理论,即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4)掌握产品市场理论和要素市场理论;(5)掌握国民收入核算和决定理论;(6)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7)掌握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熟悉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理论,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看懂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能够阅读相关经济学著作,会分析相关经济问题等。
二、重点难点熟悉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理论,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看懂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能够阅读相关经济学著作,会分析相关经济问题等。
课号 1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项目一走进经济社会任务一初识经济学一、教学内容一、经济学的内涵二、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一)微观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规范分析法(二)实证分析法(三)经济模型分析法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及其区别教学难点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的区别五、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案例讲解引入新课知识点1:经济学基本内容讲师教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学生讨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知识点2:经济学研究方法教师讲授: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经济模型分析法学生讨论: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的区别案例讨论:总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课程内容2、布置作业课号 2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走进经济社会项目一初识经济学任务二价格理论一、教学内容任务二价格理论一、需求理论(一)需求的内涵及影响因素(二)需求定理(三)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动二、供给理论(一)供给的内涵及影响因素(二)供给定理(三)供给和供给量的变动三、均衡价格(一)均衡价格的形成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需求和供给的内涵、影响因素、供求定理教学难点均衡价格的形成供求的变动,均衡价格的变动以及实际应用五、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案例讲解引入新课识点1:需求理论教师总结:需求的内涵及影响因素教师讲授:需求定理及需求(量)的变动知识点2:供给理论教师总结:供给的内涵及影响因素教师讲授:供给定理及供给(量)的变动学生讨论:需求和供给定理的例外情况知识点3:均衡价格教师讲授:均衡价格的形成总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课程内容2、布置作业课号 3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项目一走进经济社会任务二价格理论任务三弹性理论一、教学内容任务二价格理论一、均衡价格(二)均衡价格的变动(三)均衡价格的实际应用任务三弹性理论一、需求的价格弹性(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二)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三)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均衡价格的变动,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分类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均衡价格的变动以及实际应用,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前课知识,通过案例讲解引入新课知识点1:均衡价格教师讲授:均衡价格的变动及应用学生讨论:均衡价格的实际应用(政府对价格的干预)知识点2:需求的价格弹性教师讲授:(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学生实践: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教师讲授:(二)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三)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总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知识点2、课后作业课号 4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项目一走进经济社会任务三弹性理论一、教学内容任务三弹性理论一、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二、需求的收入与交叉弹性三、供给的价格弹性(一)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二)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三)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需求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分类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前课知识,通过案例讲解引入新课知识点1: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教师讲授及学生实践:(一)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二)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知识点2:需求的收入与交叉弹性教师讲授:(1)需求的收入弹性(2)需求的交叉弹性知识点3:供给的价格弹性教师讲授: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总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知识点、谈谈学习感受2、课后作业课号 5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项目二经济主体行为任务一消费者理性决策一、教学内容基数效用论一、效用和偏好(1)总效用和边际效用(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二、消费者理性决策(1)理论: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原则(2)实践:边际效用理论的运用三、消费者剩余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含义与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剩余教学难点消费者均衡的分析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前课知识,通过案例讲解引入新课基数效用论知识点1:效用和边际效用视频学习教师讲授:效用衡量及边际效用递减讨论:生活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知识点2:消费者理性决策教师讲授:购买一种及多种商品时的均衡分析实践:边际效用理论的运用知识点3:消费者剩余总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知识点2、课后作业课号 6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项目二经济主体行为任务一消费者理性决策任务二生产者生产决策一、教学内容任务一消费者理性决策——序数效用论一、消费者偏好二、无差异曲线三、消费预算线四、消费者均衡任务二生产者生产决策——短期生产函数一、生产与生产要素二、生产函数三、短期生产函数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和特征以及消费可能线的含义及变动;生产要素及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的区别教学难点用序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均衡;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含义和曲线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前课知识,通过案例讲解引入新课序数效用论知识点1:消费者偏好知识点2: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1)无差异曲线含义及特征、边际替代率2)预算线的含义及变动知识点3:消费者均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短期生产函数知识点1:企业的组织形态、本质及生产要素1.企业组织形式、本质和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2.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知识点2:短期生产函数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涵义及衡量总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知识点2、课后作业课号7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项目二经济主体行为任务二生产者生产决策一、教学内容任务二生产者生产决策——短期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2、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任务二生产者生产决策——长期生产函数一、长期生产函数二、最优投入组合三、规模报酬的含义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内涵;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规模报酬的内涵和分类教学难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理解、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边际技术替代率;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前课知识,引入新课短期生产函数知识点1:短期生产函数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2.短期最优生产决策长期生产函数知识点1:长期生产函数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边际技术替代率知识点2: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生产者均衡讨论:企业生产经营中如何运用生产函数理论进行合理决策知识点3:规模报酬、规模经济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的类型总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知识点2、课后作业课号8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项目二经济主体行为任务三成本与收益一、教学内容一、短期成本(一)短期总成本(二)短期平均成本(三)短期固定成本(四)短期可变成本(五)短期平均固定成本(六)短期平均可变成本(七)短期边际成本二、长期成本(一)长期总成本(二)长期平均成本(三)长期边际成本三、收益及分类(一)总收益(二)平均收益(三)边际收益四、利润最大化原则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成本的含义及分类、短期成本的分类及相关概念;长期成本的相关概念,收益及其分类教学难点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利润最大化原则。
经济学基础全册电子教案
经济学基础全册电子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3. 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3.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引起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
2. 讲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3. 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如供需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
作业与练习: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经济学定义和研究对象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认识。
第二章:市场与竞争教学目标:1. 理解市场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
3. 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1. 市场的概念和类型: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等。
2. 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等。
3.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垄断、外部性、公共品等。
教学活动:1. 讲解市场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了解市场的基本构成。
2. 分析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如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
3. 探讨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作业与练习: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市场和竞争的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市场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市场竞争的认识。
第六章:消费者行为教学目标:1. 理解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掌握需求曲线的形成和变动原因。
3. 了解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内容:1. 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偏好、预算约束等。
2. 需求曲线的形成和变动原因:价格、收入、品味等。
石海燕《经济学基础》教案:第五章第二节
【课题】第五章第二节企业的资本运动【教材版本】石海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济学基础.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石海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经济学基础教学参考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资本运动的基本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1、认知方面:了解企业资本循环的阶段和资本的形式,识记企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理解企业资本周转以及资本周转对企业经营的意义。
2、运用方面:学会用提高资本周转速度来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方法。
3、觉悟方面:使学生深刻认识加速资本周转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企业资本周转的意义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根本途径是把企业的资本用好,充分发挥企业资本的效益,为此,就必须深刻认识企业资本周转的意义。
教学难点资本循环这个问题涉及的概念较多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很困难。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制作PPT。
讲授法、问答法、案例说明等。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提问]1.什么是资本及其本质?2.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主要途径?[引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使有限的资本发挥更大效益,实现资本的不断增殖和利润最大化,最根本的就是要使资本顺利和有效地运动起来,不能闲置,也不能在运动过程的某个阶段沉淀下来,也就是一定要使企业的资本顺利地循环。
这就是本节内容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环节新授课(70分钟)第二节企业的资本运动一、企业资本的循环(30分钟)(一)企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讲解]1、第一阶段:生产的准备阶段即购买阶段。
分析:用手中的货币购买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此阶段资本首先以货币资本形式出现,然后完成了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变。
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2、第二阶段:生产商品阶段。
分析: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生产新的商品。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全)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01
02
03
失业
阐述失业的类型、原因和 影响,探讨降低失业率的 政策措施。
通货膨胀
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影 响以及治理通货膨胀的政 策措施。
经济周期
介绍经济周期的含义、阶 段和特点,探讨经济周期 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阐述财政政策的工具、类型和效应,分 析财政政策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和局限 性。
垄断竞争市场
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 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市场组织。
03
宏观经济学基础
国民收入核算与经济增长
01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介绍国内生产总值(GDP)等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阐述其含
义、计算方法和局限性。
02
经济增长
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因 素以及经济增长对国家和个人
的意义。
03
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学》(作者:XXX,出版社 :XXX)
参考书目
《微观经济学》(作者:XXX,出版社 :XXX)
02
微观经济学基础
需求与供给理论
03
需求定理
供给定理
均衡价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 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 越低,需求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高,需 求量越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 给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 越高,供给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低,供 给量越小。
03
无差异曲线
表示在偏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获得满足程度相等的商品组合点的轨
迹。
生产者行为理论
生产函数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 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基础教案(推荐5篇)
经济学基础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经济学基础教案《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本课程教学总体设计与思路1、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方式的设计本课程总学时为32,每周授课1次,每次3学时。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出勤占20%、作业成绩及课堂表现占20%2、各部分的学时分配与安排本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共计11章,具体各章学时安排见第二部分。
3、本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增补本课程最后选定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叶德磊编著),从其包含的章节内容看,涵盖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内容深度也较适合非管理经济类的学生学习。
结合学时考虑,除5、7、13章内容大部分省略外,其他11章内容基本不进行过多的取舍与增补。
四、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本课程共包括11章内容,讲授时将采取先微观后宏观的顺序。
导论重点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一章至第五章为微观经济学部分内容,其中第一章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因素之一——需求的进一步解释;第三章生产、成本理论和第四章不同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另一因素——供给的进一步解释;第五章分配理论研究商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集团与个人,这一部分是运用价格理论来说明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六章至第十一章为宏观经济学部分内容。
第六章~第八章围绕国民收入决定核算和决定的内容展开,因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是各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将其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分析其效应与相互关系,以便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第十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要分析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增长的源泉等问题,以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第十一章财政与货币政策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具体的措施,4、各部分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分析、讨论和习题巩固。
经济学教案——第六章(1)要素市场(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经济学基础》教案共5 页审阅签名:年月日教学过程第1页教学过程第2页教学过程第3页挂图板书讲解挂图板书讲解挂图是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随着劳动这一要素的雇用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收益产量递减。
所以,劳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成反方向变动。
2、劳动的供给曲线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这是因为在工资率较低时,闲暇的效用较小,工资率的提高对人们的诱惑很大,人们愿意放弃闲暇去工作,以提高生活水平,在这一阶段,劳动的供给量会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增加。
但是,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闲暇的效用增加,闲暇的诱惑变大,而工资率的连续增加导致工资率的诱惑不断下降,工资率的增加会使得劳动者放弃部分工作时间以维持原有生活水平而去享受闲暇,在这一阶段,劳动的供给量会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减少。
3、工资的决定劳动的供给和劳动的需求决定的劳动的价格——工资。
笔记思考分析笔记观察思考笔记板书讲解挂图板书讲解力。
资本具有净生产力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根源。
2、利率的决定利率取决于对资本的需求与供给。
用投资代表资本需求。
储蓄代表资本工资来说明利息率的决定。
(1)资本的需求由于投资的边际效率随投资增加,即资本的存量的相应增加而递减,所以,对资本的需求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表示在利润率既定时,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
如图5-7所示。
(2)资本的供给资本的供给,就是资本的所有者在各个不同的利率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资本的数量。
利息随放弃现时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增,因此,资本的供给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表示利率与储蓄成同方向变动(3)利率的决定。
利率是由资本的需求与供给双方共同决定的。
析笔记观察思考分析笔记教学程序教师主要教学内容学生)。
经济学基础(第二版) 电子教案 (1)[4页]
【课题】绪论【教材版本】石海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济学基础.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石海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经济学基础教学参考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教学目标】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的基本观点,总体上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本书的意义和方法。
1 . 认知方面:掌握经济的含义;理解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2 . 运用方面:能够联系实际,分清社会各种现象中哪些是经济现象。
3 . 觉悟方面:明确青年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责任,提高学习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 经济含义:经济是本门课程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入门的知识。
2 . 学习经济学基础的重要意义: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才能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学好这门课。
教学难点经济含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从难点说,经济有多重含义,人们对这个概念理解不尽相同。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制作PPT。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2分钟)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经济发展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那么,什么是经济?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基础?这就是绪论所要回答的问题。
第二环节新授课(35分钟)绪论一、什么是经济(20分钟)(一)经济的含义[设问]请学生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教师写在黑板上,并归纳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
[讲解]1.经济是人类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其他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2.经济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产品的交换与分配以及生活消费上。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经济学产生初步的认识。
2. 教学内容:a.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b. 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c.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d.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经济学家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学生讨论c. 案例分析4.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著名经济学家的主要贡献。
二、第二章:供需分析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供需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市场均衡,能够运用供需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a. 需求分析:需求的概念、需求曲线、需求弹性b. 供给分析:供给的概念、供给曲线、供给弹性c. 市场均衡: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d. 市场变动: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图形演示c. 学生实验:模拟市场交易4. 课后作业:分析现实生活中供需变动的实际案例,运用供需理论进行解释。
三、第三章: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特点,掌握边际效用理论、生产要素组合原理等。
2. 教学内容:a. 消费者行为:边际效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b. 生产者行为:生产要素、生产可能性、生产要素组合c.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d. 成本效益分析: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图形演示c.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运用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4.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不同行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实例。
四、第四章: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掌握竞争策略及其应用。
2. 教学内容:a. 完全竞争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市场均衡b. 垄断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价格歧视c. 寡头垄断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竞争策略d. 完全垄断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公共政策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图形演示c. 学生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竞争策略4. 课后作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市场竞争案例,运用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理论。
《经济学基础(第2版)》电子教案(2) 第六章 分配理论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定价
• (2) 卖方垄断厂商条件下的要素市场需求曲线。
• (三) 买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 1.买方垄断厂商 • 指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 是垄断者, 但在产品市场上(作
为产品的卖方) 是完全竞争者。 • 2.买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 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冶等于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冶。 • (1) 买方垄断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因此MR (Q) = P, 从而
• (3) 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 • MRP(L) = W 或者MR(L)·MP(L) = W (6 -5) • 3.要素需求曲线 • (1) 卖方垄断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 反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卖方垄
断厂商对要素L的需求量与要素价格W 之间的关系。 • MR(L)·MP(L) = W (6 -6)
加一单位要素使用量而增加的收益。 • MRP(L) = MR(Q(L))·MP(L) (6 -4)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定价
• (2) 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冶即要素价格, 它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 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总成本W。在卖方垄断的条件下, 厂 商面临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 因此要素价格是既定的常数, 所以使用要 素的边际成本仍然等于不变的要素价格。
• (一)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 1.完全竞争厂商 • 完全竞争厂商是指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
的厂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定价
• (1) 市场上存在无数的产品供求双方和要素供求双方, 而且产品市场上 产品是同质的,要素市场上的要素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市场价格和要素 价格对单个厂商来说都是既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六章第二节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材版本】石海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济学基础.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石海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经济学基础教学参考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明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1、认知方面:了解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含义、作用;识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理解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途径及特点;掌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及总体要求,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2、运用方面:会举例说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分析判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能结合个人体验谈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3、觉悟方面:深刻认识党中央做出的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战略决策的意义,立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贯彻落实这一决策,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强国富民的重要途径。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是振兴中国农业的必然选择。
3、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
教学难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因为本节的中心内容是讲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只有首先弄清什么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他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的理论性比较强,涉及的原理多,不容易理解,所以是一个难点。
制作PPT。
讲授法、问答法、案例说明、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3课时(135分钟)。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提问]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什么是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引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三步”目标实现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呢?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环节新授课(115分钟)第二节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一、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45分钟)[引言]工业发展是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工业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1、工业的含义:[讲解]是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
重工业、轻工业;采掘工业、加工工业。
2、工业的主导作用:[阅读](1)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2)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能源、动力和原材料;(3)是国家财政收入、出口创汇和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5)是加强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3、工业的现状:[讲解]工业大而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
(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1、含义:[讲解]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2、特征:(1)工业化同信息化等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阅读辅文](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阅读辅文](3)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阅读辅文](4)坚持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并举,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
[阅读辅文](三)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讲解]具体要求是:(1)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2)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3)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阅读辅文](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讲解]1、什么是第三产业?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阅读辅文]了解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2、第三产业的地位:[讲解] 读教材关键词:必然趋势、重要特征、重要标志。
3、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讲解]有了较大发展,但仍相当落后。
表现: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行业之间不协凋,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服务领域狭小,服务水平不高。
[材料说明]材料见教材辅文4、第三产业的作用:[讲解](1)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2)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3)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阅读资料卡]加深对第三产业作用的理解。
资料卡见教材[提问]结合实例谈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5、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要求:[讲解]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6、发展现代服务业:[讲解](1)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途径:一是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
)二是发展新兴服务业:(即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
)(2)现代服务业的特点: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
结论:现代服务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方向。
[提问]你所在的地区哪些服务业是属于现代服务业?二、统筹城乡发展(35分钟)(一)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讲解]1、农业的含义: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取得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狭义的农业泛指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广义的农业也称“大农业”,除种植业外,还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2、农业的地位及作用:(1)提供可靠的、稳定的生活资料来源;(2)是工业等其它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3)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提问]有人说,我们有钱可以到国外购买粮食以解决粮食不足问题。
这种观点对不对?3、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1)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均比较低,抗灾害能力差。
(2)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3)可耕地少、人口多。
[提问]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高度重视农业已没必要。
对吗?结论:必须牢固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阅读]概括为“五是”(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3)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4)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5)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讲解]概括为“五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分析:这五句话20个字,内涵丰富,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
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总体思路:[讲解]概括为“六用三提高”“六用”是:(1)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2)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3)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4)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5)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6)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三提高”是:(1)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三化”);(2)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率”);(3)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材料说明]通过阅读材料加深对现代农业的理解。
阅读材料见教材辅文4、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讲解]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具体要求是:概括为“五个着力推进”,(1)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2)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3)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4)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5)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提问]近几年,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三)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1、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要性:[阅读正文]2、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含义:[讲解]城镇化是指我国的农村人口、富裕劳动力和乡镇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3、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意义:[阅读正文]有利于解决剩余农村人口的转移;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讨论]为什么我国城镇化水平偏低?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讲解]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
[知识拓展]通过阅读教材辅文了解“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5、城镇化的本质及途径:[阅读理解]阅读教材正文及“看中国”,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2)我国城镇化的途径是什么?(3)我国城镇化的现状?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35分钟)(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讲解]先介绍什么是区域经济,并明造成这种平衡性的主要原因,然后讲述主要的三大区域经济地带。
[阅读]阅读教材上的“看中国”栏目,了解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各包括哪些省市区。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教学互动]可让学生结合切身体谈。
3、主要任务及原则:[讲解]主要任务: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全国经济的统一性和地区经济的特色相结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
[提问]你认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各自应以发展何种产业为主?为什么?(二)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1、西部地区自然概况:[教学互动](1)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部地区的地理范围(包括的省份)?(2)让学生说出西部地区有哪些资源?(3)让学生谈一谈西部地区发展与其它地区发展的关系?2、西部大开发的意义:阅读材料见教材正文。
3、西部大开发的目标:[讲解]到21世纪中叶,努力把西部地区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阅读]了解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阅读材料见教材辅文。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讲解]1、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提问]西部大开发近年又有哪些新开发的重点工程?[讲解]重点放在如何开发上,可结合教材正文讲。
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提问]先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卡”,然后回答问题:(1)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工业?(2)东北地区有哪些重要资源?(3)你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哪些有利条件?[讲解]重点放在如何振兴上,可结合教材正文讲。
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问](1)中部地区有哪些主要产业?(2)中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优势?[讲解]重点放在如何崛起上,可结合教材正文讲。
4、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1)东部地区有哪些优势产业?(2)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有何优势?[讲解]重点放在如何率先发展上,可结合教材正文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