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人生智慧书_牛棚沉思:困境中的人生博弈
牛棚杂忆读书心得900字5篇
牛棚杂忆读书心得900字5篇读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惊讶于书中对时期红卫兵等种.种批斗,迫害等恶劣行径,作者用嘲讽幽默调侃式的话语对自己在中的经历,自己亲身受的灾难写了出来,将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对自己如何让受迫害,被批斗,到抄家,乃至后来接受劳动改造,都作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描述,娓娓道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牛棚杂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牛棚杂忆读后感1《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在时期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季老先生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为过去的事和人打翻身仗,而是希望现在的人能总结教训和〝经验〞,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让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能出来说真话,而不是沉默不语,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季老是厚道的,他没有掩饰自己在期间对错误的认识,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都写出来,将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对自己如何受批斗.被抄家.受刑罚到后来的接受劳改,都进行了详细而真实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季老内心倍受煎熬的痛苦.然而,全书竟然以一种近乎调侃的语气讲述了自己在中的不幸遭遇,虽身遭百难,耄耋之年却能调侃往事,什么仇恨怨念过眼滔滔云共雾.何谓大师?此谓大师也.〝我自己在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时候,还虔信的正确性,我焉敢苛求别人呢?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就由于这些想法,我才没有进行报复.〞在外调的时候,季老还受到了山东老乡的粗暴对待,还有带有乡音的大骂.季老在受难的时候想到更多的是别人,他写道:〝我在被折磨得筋疲力尽之后,想到的还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那位朋友:‘碰到这样蛮横粗野没有一点人味的家伙,你的日子真够呛啊’〞.学识无双,更为可贵的是危难之间还想着他人,这是长存不灭的任性光辉啊.何谓大师?此谓大师也.在我的记忆里,人们回忆大都带着怨念.忿恨.恐惧等各种感情色彩,难免让人有沉重之感,沉重的回忆承载着痛苦的历史.在牛棚中,之前在讲台下虚心学习的学生,摇身一变,就成了〝革命小将〞,将老师教授们揪下三尺讲台,关进〝劳改大院〞,有什么能比一个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一时间变得面目狰狞更让他心碎的呢?还有季老的老乡,不顾一点情分,拳打脚踢,恶语相加.那时候的人们已经失去了起码的良知,竟然都沦落到以虐待同类的生命为乐,何况这些人还不都是统治者.当权派,还有淳朴善良的人民大众.是因为中国近代史上积怨太深,人的心理发生了扭曲,才不加节制地爆发?还是因为多少年的政治潮流已经将人们的正常思想感情进行了〝大清洗〞?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地狱也只不过是对人身体的折磨,然而牛棚,是从身到心,由外及内的摧残.对人身的虐待只会至于伤残,而对灵魂的逼迫和强行改造,就是对一个人人性的彻底抹杀.季老在这种境况下,也曾想一死了之,但这之中有不能丢下两位老妇人的不忍.有准备去服安眠药却被红卫兵抓走去批斗的不巧,最终作为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季老,虽然当时满是失望,但仍旧在风雨飘摇中坚信了自己的一份清醒.探寻历史的兴趣不变,季老那闪闪发光的灵魂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他照耀着我们继续前行,何谓大师?此谓大师也!牛棚杂忆读后感2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活泼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了自己在〝〞中的不幸遭遇,深刻的揭露了〝〞的残酷性,真实的揭露了人性的善恶美丑.我们即使不清楚历史上的对与错,也无法改变过去的路痕,只能义无反顾的向前走,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必要,有义务了解中国的历史,应清晰的记住那一段有血有泪的过往,并以史为鉴,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中,无数与季先生一样的知识分子和开国功臣,还有其他演员等无数勤奋工作.赤诚护党的人都被莫名其妙的泼上了污水,过着非人生活.此文具体了描写季先生对〝〞的看法〝现在我真正紧张了.我原以为自己既无辫子也无尾巴.可人家‘革命家’一抓就是一大把,而且看上去都是十分可怕的,有的简直是鲜血淋淋的‘铁证’.尽管我对自己没有失去信心,但是对这些‘革命家’我却是完全没有办法了.在派性加形而上学的控制之下,我能有什么办法说服他们呢?〞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当时的也不知道就这样无缘无故,以一堆不成理由的理由冤枉了多少能人志士,打击了多少爱国者的满腔热血.此书也具体述说了许多当时的场面.〝一年多以来,我看够了斗争走资派的场面:语录盈耳,口号震天;拳打脚踢,耳光相间;谩骂凌辱,背曲腰弯;批斗完了,一声〝滚蛋!〞踢下斗台,汗流满面.到了此时,被批斗者往往是躺在地上,站不起来.〞〝在训话的同时,有人就从我们黑帮队伍中拖出几个人去,一个耳光或用脚一踹,打倒在地,然后几个人上去猛揍一顿,鼻青脸肿,一声不敢吭,再回到队伍中.〞记得中国有句古话〝士可杀,不可辱〞,可是观文中之情景,联想到当时血淋淋的场面,当时,士岂止被杀,更是被辱,而且已经远远超过了界限,即使你有那么一万张嘴,也说不清自己的清白,被误认的罪名,将扛起一生.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落到此等境界,岂不哀哉?也有季先生被劳.被时期的切身感受.〝世间流传的是:‘’七八年一次,一次七八年,我写这些信,等于瞎子点灯,白费一支蜡.我却一厢情愿,痴心妄想,妄想有一天一睁眼,‘’结束,我这个鬼再转变成人.那够有多么好呀!在弥漫宇宙仿佛凝固起来的黑暗中我隐隐约约从‘最高楼’上看到流出来的一线光明.然而最终证明,这只是一片海市蜃楼,转瞬即逝.我每天仍然是劳改.批斗.审讯.〞我想,无数与季先生存在着相同遭遇的人,无数时期的受害者都有着季先生一样深刻的感想,对生活充满着渴望,对生命充满着热情,但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期盼却也换不来一时的自由,仍然过着非人的生活.〝我此时一个朋友也没有,谁都视我如瘟神,我向谁求援呢?〞〝我敢走出去吗?我好像是乌江边上四面楚歌的项羽.幸亏我已经研究过比较自杀学,我决不自刎.我还要活下去.但是活下去又怎样呢?我真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了.〞那是多么难熬的一个时期,没有朋友的陪伴,没有亲人的安慰,有的只有无尽的孤独与心伤,幸而此时心中仍留有一丝要活下去的期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期冀一点点变质成了自我怀疑,在这个红红绿绿,五彩缤纷的世界里,眼里也只剩下灰色.在劳改期间,明明很辛苦的要劳作,季先生反而因此感到幸福,只因不用再被批斗,〝但是,我们也有特殊的幸福之感:这里用不着随时担心被批斗.批斗我们的单位都留在校内了.在这里除了偶尔挨上一棒或一顿骂之外,没有喷气式可坐,没有胡说八道的批斗发言.这对我们来说已是最大的幸福.〞纵然无情,但人心却仍留有一丝温暖.〝抬眼看到身旁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张学书,一个是王恩涌.宇宙间好像只剩下我们三个被批斗者.他比我年轻,身体也结实.是他们俩把我扶了起来,把我扶回了家.这种在苦难中相濡以沫的行动,我三生难忘.〞或许这一点一丝的人间温暖,正是大部分能人志士不倒下的有力支撑,正是大部分人让心中的希望之火不熄灭的源头,也正是推翻的动力.季先生虽被,却仍保留着一颗宽容的心.〝审讯我的人,不是东语系原来的学生,就是我亲手请进来的教员.我此时根本没有什么忘恩负义的想法.这想法太陈腐了.我能原谅他们中的大部分.他们同我一样,也是受了派性的毒害,以致失去评断是非的理智.〞季先生博大宽广的胸襟感染着自己,在自己因为他人而被批斗的时候,在自己最受苦的时候,季先生并没有责怪任何人,而只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体谅他人.读完此书,心得有二:〝一是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二是人间温暖一直存在,长存一颗宽容之心.〞牛棚杂忆读后感3我很遗憾,我现在才看到这本书,本来可以在七年前看到的.但过错导致错过,虽然书和人不同,但此情此境已非彼情彼境,亡羊补牢事后弥补,但伤疤只会随时间而变淡却非消除,骨子里的气质却随时间推移而越发浓厚.如果早点看这本书,在我仅经历的人生中最灰暗的那一段日子,我可以找到一个年长的同伴,可以找到一份慰藉,还可以不至于整天想着跳楼.没有谁愿意成熟,因为成熟就要付出代价,有人说渴望成熟,当你真正去经历了或许就不这么想了,生活磨平了我们的菱角,于是我们圆滑了成熟了,沙子在贝壳里最后成为珍珠是要用身体去研磨的啊.没有谁愿意远比同龄人成熟,和同龄人没有共同话题,总是去趋向和奉承是一件痛苦和遗憾的事情.复读初三像怨妇一样上着,而高中像傻子一样过着,大学像狗一样活着,就这样,三年四年,七年,一晃而过.蹉跎的是岁月,流逝的是青春,消磨的是锐气,一路有平坦舒适,也有坎坷艰难;走过阳光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有过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上帝在那儿为我关门(开门)和开窗(关窗)忙得不亦乐乎,而我平平淡淡,也就沿着一条曲折的路不断在前进.经过那一年的锻炼,我的脸皮厚度那是与日俱增,心里承受力那也是节节攀升,越来越感觉自己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只要你没把我弄死,我总是能跳出来蹦跶的.现在我最怕的是别人说我是个好人,我觉得这是在骂人,因为潜台词是〝你是个傻子〞,我自己做了什么事我自己清楚,不需要别人夸奖,自己肯定自己就行,就像左手去握右手,给予温暖和鼓励,除了我自己外还有什么人了解我呢?而我最不怕的是别人骂我,越骂,我越开心,反正被别人骂多了,听着听着就习惯了,要是在睡觉的时候骂,那就更好,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催眠曲!我知道我的境界离季老先生相差太远,但自我感觉还是很虔诚的在看这本书的,虽然没有沐浴更衣,斋戒三日,但在看书的这两天时间里,内心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从容,即使我昨天忙得天昏地暗,累得天旋地转,心里依然水波不惊.只有经历才能懂得,我始终相信古今中外,只要是人,在很多方面特别是思想情感方面有许多的共通之处.相交于先生,我的这点经历九牛一毛,我的人生阅历不值一提,但我毕竟懂得了生活需要苦中作乐,活下去比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气,人一旦下定决心坚持,那种忍耐和执着是非常可怕的.《牛棚杂忆》,我明白了,对于过去伤害过自己的人,能够不偏不激,包容多过责备,忍耐多过报复,能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服从大局,自我牺牲;而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有的仅仅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眼神和动作,却能够感激一生,适时便报答.先生一生研究佛,只此一点,先生已达至大乘境界.《牛棚杂忆》,我明白了,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定自己的内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越是挫折磨难,越是要坚持信仰.坚定内心.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在于困难时口号喊得有多响亮,而在于能不能坚定的站在风口浪尖,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牛棚杂忆》,我明白了,生命是一个状态,生活是一个过程,死亡是不可预知的,但却是突然的,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就不用讨论死亡,〝不知生焉知死〞,不管前世来世,也不管昨天明天,过好今天,活在当下!牛棚杂忆读后感4一星损落,留存人世一份哀愁;一星损落,留给时间一片唏嘘,一星损落,留于后世一抹轻韵.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书生.季老师〝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坐下道德文章〞,他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言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那是现代历史上极其残酷而悲剧的〝〞时期.《牛棚杂忆》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事情.〝〞是能让所有经历过的人听到就不寒而栗的时期,而季老师却用自己轻松的口气.幽默的语.调侃的笔调,下了这一本书.在书的杂忆前序中写道,这是〝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季老师也曾感慨地说:〝这一本小书是用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物.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见恶与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的确,季老先生肯定也是寄希望于这本书的,他希望后一辈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通过书的途径,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发表自己的感想,多多教育我们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人〞,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类似的历史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季老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秋后算账,只是为了把这段岁月记下来,好给人们以某些伤痛,某些酸楚;以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我们现在过于幸福,依然忘记了过去的可同,之沉静在今天的幸福,忘记了过去的伤口,忘记了过去发生的惨痛.匆匆读过这本书,很难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他季羡林,精通十一国语言的学者,北大的著名教授,面对生活的苦楚,他备下了助眠药,随时都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活着,只能天天保持着挨批斗的姿势:直腿弯腰双臂垂地.在那罪恶的十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再寄希望于明日,俨然,那是行尸走肉的十年.由古至今,中国文学大师愈来愈少,直至屈指可数.季老随风而去了,那瓣最炫丽的花瓣落了,扼腕长叹,只可惜那厮人已逝.面对生命的生与死,我们无力制止,而我们默读您留下的最后锦句,铭记于心.您一代国学大师,千秋伦理圣人.您〝生如夏花绚丽,逝如秋时静〞……不同的时代所留下的时代烙印不同,花虽殇,但却足以让我们刻记于心,入怀.牛棚杂忆读后感5前几日读完了一本书,不知道接着该读什么了,就随意地翻着,忽然,看到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就读了起来.愚叟曾经对自己说过,就读书而言,理想是,读什么有什么;可现实往往是,有什么读什么.愚叟是从不敢奢望理想的,只能就现实而读的.一个行走在时代后面的人,读书也常常是在后面的.愚叟读的书都是过时的,这次好像也是如此的.季羡林先生在其《牛棚杂忆》的〝自序〞说,〝_98年才拿来出版〞的,就出版时间而言,愚叟是在此书出版二十年之后才读到的.季羡林先生病逝于_年7月,就先生病逝的时间而言,愚叟是在先生逝世十年之后读到的.季羡林先生在〝祝词〞中说:〝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愚叟觉得,这句话个中之甘苦之深之浓,除了作者或有亲身感受的人,其他人的感受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肤浅的.在尘世里,从来也没有什么感同身受的,只有冷暖自知的.在那个痛苦的时代,季先生身体和心里所承受的痛苦是比书中写出来的要大的多的.不把人当作人看待,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酸楚.愤怒.无奈.失望.可能还有绝望,甚至还有学生殴打老师,或许,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唯一的时代吧.季羡林先生的经历,自然是愚叟没有经历过的,但依稀还是有一点耳闻的,读起书来依然难止泪流的.在书中,季羡林先生对一些当事人的姓名没有直接写出来,是为当事人讳.这是季先生的大度.愚叟觉得,当事人的姓名,真的应该写出来的.虽说对当事人而言,书中的事是谁做的,是清清楚楚的;但对后人或读者而言,还是模模糊糊的.对历史及后人的鉴戒,有姓名还是比没有姓名要好的多的,也大的多的.历史需要铭记,尤其是灾难,记住灾难,是为了以后少发生或不发生相同或类似的灾难,为了以后的生活能更幸福一点.造成灾难的罪魁祸首或灾难中的跳梁小丑,也应该让后人清楚地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尤其是那些罪魁祸首或跳梁小丑的后人.这样的鉴戒意义或效果,或许,更好一些的.读《牛棚杂忆》这样的书,五味杂陈,或酸楚,或痛苦,真的难以言说.愚叟倘若处在那个时代,或是造了很多的孽,或是被打的体无完肤,能不能活下来,也是未可知的.如季羡林先生者,当时也不知道能不能活下来的.国人似乎应该读一读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尤其是识字的人,尤其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在那个不正常的时代,多少人造了多少孽.最可怕的是,时至今日,大多数的国人似乎并没有反思,有的甚至已经淡化或忘记.看一看今天一些国人的素质吧,似乎并不比那时强的.愚叟觉得,文凭不等同于文化水平,文化水平也不等同于文化修养,文化修养也不等同于自身修养.有的人,文凭是不低的,但其之自身之修养则实在是难以让人恭维的,在那个时代如此,在文凭满天飞的时代亦如此.国人似乎大多都有一个习性,习惯于遗忘.习惯忘记好的,也习惯忘记坏的,所以,相同或类似的灾难有时不断地重复发生.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悲哀.愚叟觉得,一个忘记苦难是缘何而生的人,也常常不知道幸福是缘何而生的;人如此,民族或亦如此.季羡林先生《牛棚杂忆》中的〝祝词〞〝自序〞〝缘起〞〝余思或反思〞,让人叹息.无奈.酸楚,让人反复思索.能够铭记灾难的人是可敬的,能够反思灾难的人更是可敬的!季羡林先生受人敬重,在于先生的人品和学问,更在于先生的反思.一个能够反思的人,是理智的,或善或恶;一个能够反思的民族,是理性的,是眼光长远的民族.一个能够正确反思的人是值得敬重的人,一个能够正确反思的民族是值得敬重的民族!季羡林先生是值得尊敬的人!这本书,愚叟读到的时间,迟了一点,或许,迟了一点也是很好的,毕竟读到了.牛棚杂忆读书心得900字。
牛棚杂忆读后感字
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see, don't say everything you know.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牛棚杂忆读后感__字牛棚杂忆读后感1"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__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年度人物季羡林老先生的嘉奖词。
也许没有人会对这位国宝级大师不曾耳闻,正如嘉奖词中所说的一样,不仅是道德*实然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历程,更在于季老璞玉般的良知与品格,即使在最困难时也不曾丢掉自己的良知。
《牛棚杂忆》是一本用血和泪写出的回忆录,它真实还原了历史详情,极尽刻画了人物本真。
1992年,81岁高龄的季老成书《牛棚杂忆》。
一生从不讲假话的他用最朴实的文笔将一段历史走向与人物悲惨娓娓道来,写出了宽容胸襟,写尽了人性恶善。
我们无法在这本书中获取多数事件活动的主角,因为秉着宽宏之心,季老不愿将他们的身份诉控于世。
怀着虔诚与悲痛之心,季老深情追忆了在他人生历程中起着至要影响的先师侪辈。
在望九之年,回忆老友莫不是一件凄凉之事,但成书缘由却又饱含无奈:一是鲜有人下笔忠实记录这段历史,二是寥有写者仍未写尽深思,让人抱憾。
于是,即便寒凉,也要出于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欲免后人再遭祸乱的虔心,为后辈留下真实的历史,以示警予。
本书前半部分写关于"牛棚杂忆读后感2最近读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随着季先生的笔尖感受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全中国的所有人都卷入了那个被称为“革命”的运动,有一大批人受到了痛苦的折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折磨致死,或者“自绝于人民”。
虽然这样多的人都亲身经历过,并且这段岁月离现在并不久远,可是由于一些现实原因,见诸于世的关于牛棚杂忆读后感3近日购得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撰写的《牛棚杂忆》一书,我在斗室中闭门两天三口气看完,中间没有吃饭,偶尔睡一觉,总会被50多岁爬行去看病的影子、两位教授抬着煤筐黑而无神麻木的脸、红小兵用自行车链条抽搭季老的脸等等镜头惊醒,醒来就再也睡不着,继续读下去。
季羡林人生智慧书_风雨贤行:养旷世品德以润泽心智
平易近人,摒弃自己的架子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后,虽身居高位,身兼数职,社会活动也日渐频繁,但他没把自己排除在普通人之外,仍平易近人,不摆架子。
季先生曾经撰文说:“我的政策是:先礼后兵。
不管你是多么大的官,初次见面时我总是彬彬有礼。
如果你对我稍摆官谱,从此我就不再理你。
见了面也不打招呼。
”季先生平时对人也极尽谦和,即使是比自己年轻许多的普通人,也依旧以礼相待。
季先生有位小邻居,姓商,三十多岁。
他第一次见季先生的时候,季先生热情地握着他的手说:“我们做了邻居了。
”堂堂大师,丝毫没有架子,这让邻居有些受宠若惊。
自此,许多年轻的朋友就会到季先生家中登门拜访。
面对这些晚辈,不管多忙,季先生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与他们吃茶聊天,合影留念。
客人走时,还执意送到门外,极尽以礼相待。
季先生就是这样,将大师的身份放置一边,于平常人和普通事中寻求那份独有的快乐,而他自己也因为这种大师的儒雅之风备受他人爱戴。
二十多年前,一位热爱着中国民间文化的青年李景香曾与季先生有过一面之缘,二十年后,当他回忆起与季先生的经历时,仍然对大师的风范念念不忘。
当年的李景香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得知天津有一家叫“泥人疙瘩”的小店,店老板收集了很多珍贵的古籍经典,还有一些泥人佳品。
于是便去店中“寻宝”。
店中的顾客并不多,但其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却引起了李景香的注意,他仔细一看,认出正是季羡林先生。
当时季先生名声很大,李景香简直不敢相信竟会在这样的小地方遇上他。
李景香不敢冒昧地去打招呼,便悄悄地跟在季先生身后。
过了一会儿,季先生突然回过头来,笑着对李景香说:“年轻人,我的背上可没有书架呀!你总跟着我干什么呢?”李景香有些紧张,赶紧问道:“您就是季羡林老先生吗?”季先生哈哈大笑起来,“我是姓季,但是我并不老啊,我才只有七十多岁。
”听到季先生的声音,店主与其他顾客一起拥了过来,和季先生天南地北地说了起来。
季先生就是这样平易近人,他眼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也给我们启示:一个人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绩,都要真诚、平等、和善的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最新-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人生警惕 精品
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人生警惕读后感2019年2月25日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揭晓,季羡林先生当选。
人们对他的评价是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颁奖词说他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碧霄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家、教育家呵社会活动家。
翻译家,散文家,精通十二国语言。
他于1911年出生,2019年逝世,在他这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中所经历的事情,作为90后的我无法亲身体会,只能在历史书籍中获得些许了解。
他渊博的学识,无几人能出其右。
也许就是这般渊博的学识,这般丰富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这样的一代伟人。
一句牛棚杂忆秘辛多,道出了季老写此书的不易。
简单来说,《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对其在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的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了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
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的揭露让人不寒而栗,让人难以想象。
他出书的很大的一个目的就是不让历史重演。
季老为此书写了一首短短的祝词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抱负,而是一面镜子,从重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书中较前面的部分也有写到如果把这一场灾难的经过如实地写出来,它将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
常在这面镜子照一照,会有无限的好处。
确实,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面对很多人不想回忆的灾难,季羡林先生选择了直面它,让十年浩劫不被人们轻易淡忘了。
《牛棚杂忆》这本书就字数来说,确实是一本小书,我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便看完了。
书中的很多内容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关于书中经常出现的法律一词。
也许是一种作为法学学科的学生对于法律的敏感,书中的不少情景让我正如季老先生所讲,没有经历那些事的人那般,衍生中流露出天下哪里能有这样的事情呢?季羡林先生提到,在他还是一名‘自由人’时,那些革命小将发言历数被批斗者的罪状,几乎是百分百的遭殃污蔑,还要上升到惊人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高度,到最后成了他说什么都是真理,都是法律的程度。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所著的一本散文随笔集,讲述了他在文革时期被关进牛棚的亲身经历。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季羡林先生的坚韧、智慧和人性光辉所打动,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我被季羡林先生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所震撼。
在文革时期,他被打成“反革命”,被关进牛棚,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
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用坚韧和勇气面对困境。
他在牛棚中坚持写作,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这种坚韧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意识到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和勇气的重要性。
其次,我被季羡林先生的智慧和思想所打动。
在《牛棚杂忆》中,他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历,还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够闪耀出来。
这种智慧和思想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自由。
此外,季羡林先生的文字表达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以朴实、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牛棚中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的经历和心境。
同时,他还通过幽默、讽刺等手法揭示了历史的荒诞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文字表达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热爱阅读和学习。
最后,《牛棚杂忆》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作品让我意识到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够闪耀出来。
同时,它也让我认识到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以及我们在面对历史时应该保持的敬畏和反思的态度。
通过这部作品,我对文革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也更加珍惜当下的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除了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牛棚杂忆》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复杂性。
即使在遭受非人折磨的情况下,季羡林先生依然保持了对人性的信任和尊重。
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
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牛棚杂忆》,我明白了,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定自己的内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越是挫折磨难,越是要坚持信仰、坚定内心。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在于困难时口号喊得有多响亮,而在于能不能坚定的站在风口浪尖,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牛棚杂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棚杂忆读后感1第一次接触季老的这本书是在很久之前,当时仅仅只是读书时看到了书名《牛棚杂记》而已,了解到这是一本描写期间真实生活的书,过多的实在是不甚了之,虽然一直很想真正了解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终究拖了太长的时间。
偶然的机会,翻到了这本附有季老手稿的《牛棚杂忆》,不知为什么我的脑海中总是出现《牛棚杂记》或者《牛棚札忆》的名字,后经再三确认,我手中的的确是《牛棚杂忆》,这是后话,只是觉得有些奇怪。
翻卷之后,竟有不忍卒读之感,季老用他平和的口吻诉说着那段用痛用泪用血换来的记忆,但我强烈的感受到那平和中所暗含的悲愤,嘲讽,绝望。
老人以历经沧桑的心胸极尽全力的克制着,忍受着,痛苦着,道出来的最多的就是几句嘲讽而已,是自嘲亦或是对当时所谓的整人头头的讽刺,客观、理性、真实的诉说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份不堪回首的回忆。
那段历史仿佛被尘封了一般,一旦被谈及,总感觉诉说者是在顾虑着什么,每当我向长辈问到相关问题时,他们也仿佛总是担心着什么,含含糊糊,不了了之,现在我有些理解了---太多的悲剧与惨景把人整怕了,那是一种深深的敬畏感或者某种承受巨大打击后的后遗症。
季老在书中从开篇到结尾每每对当时环境的描述就有形象的比喻——地狱,人间地狱,中国的十八层!西方的地狱是小儿科,印度的地狱差强人意,中国发展了的十八层地狱也不过如此,季老对像自己一样的“人”的定位是“小鬼”,接受阎王与小鬼的各种惨整!一滴水可以见大海,一粒沙可以观宇宙,季老以其在北大燕园的亲身经历向人们昭示着整个时代为之发狂的十年浩劫——,然其性质既非文化的,又非革命的!在北大做了二十年的东语系系主任,曾经那个属于自己的讲台有一天变成批斗自己的“刑场”,著名的系主任以阶下囚的身份被曾经对自己敬仰万分的“爱徒”、“得意门生”们揪着耳朵,反拧胳膊,卡着脑袋,拳脚相加,更有甚者,昔日共事的同志以浓痰相加,各种鄙俗流氓拿乱石相向,批斗之中身体弯曲,双手不准扶膝盖,几个小时做“喷气式飞机”状的批斗让受批者脑昏眼花,失去知觉,还不能倒下,一旦倒下后果不堪设想,轻则拳脚相加,重则戴上各种“帽子”进行各种批斗,这样的待遇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生幻变等词语恐怕是无法形容的,整人者丧失人伦、禽兽不如的行径真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
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读后感
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读后感
季老的文字很实在,就像唠家常似的,把那些在“牛棚”里的日子一一道来。
你想啊,一个满腹经纶的大学者,被莫名其妙地拉进“牛棚”,遭受各种折磨和屈辱,这事儿多离谱。
可季老写的时候,没有那种声嘶力竭的抱怨,更多的是一种冷静的叙述。
但你就是能从这冷静里,感受到那背后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这“牛棚”里的生活啊,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那些莫名其妙的批斗,什么规矩都能被定出来折腾人。
季老他们被当成牛鬼蛇神,可实际上呢,这些人都是各个领域里有才华、有贡献的人啊。
就像把珍珠当成了石头,还拼命地往地上摔。
这让我觉得,人一旦陷入疯狂的浪潮里,理智就全没了,黑白都能颠倒,真的是太可怕了。
不过季老也写了一些在苦难中的小温暖。
比如说和难友之间互相扶持,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举动,都能让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亮。
这就像在冰天雪地里,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火星,虽然微弱,但却给人活下去的希望。
这也让我明白,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总是能像顽强的小草一样,从石缝里钻出来。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就像是堵了一块大石头。
一方面为季老他们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感到愤怒,另一方面又特别佩服季老的胸怀。
他经历了这么多糟心事,还能把这些写下来,不是为了单纯地诉苦,而是想让后人吸取教训。
他就像一个敲响警钟的人,告诉我们,千万不能再让这样的疯狂和愚昧发生了。
品季羡林
品季羡林富小娟初读《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被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智慧折服,感悟、感慨!爱上季老的文字、爱上季老的质朴。
接连品读季羡林的《我的人生感悟》、《牛棚杂忆》、《人生沉思录》,以及《忆往述怀》,心里满满的感叹,令己窃喜!在《我的人生感悟》中,季老借用丰子恺在一篇含有浓厚哲理散文中讲到的“渐”字,提到:“人们有了忧愁痛苦,如果不渐渐地淡化,则一定会活不下去的。
人们逢到极大的喜事,如果不渐渐地恢复平静,则必然会忘乎所以,高兴地发狂。
人们进入老境,也是逐渐感觉到的。
能够感觉到老,其妙无穷。
人们渐渐地觉得老了,从积极方面来讲,它能够提醒你:一个人的岁月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应该抓紧时间,把想做的事情做完、做好,免得无常一到,后悔无及。
从消极方面来讲,一想到自己的年龄,那些血气方刚干的勾当就不应该再去硬干。
个别喜欢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或许也能收敛一点。
老之为用大矣哉!”简单的文字,却含有深深的理。
不同情境,如:忧愁、喜事、老境等,都将会有渐变的过程,能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份渐变,又何须恐惧?忧虑?朴素的文字,也不乏幽默。
“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
这真是多此一举,然而没有法子。
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
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若将感情移到花,花真的语起来,或许知己的分量就得斟酌了。
季老的一生坎坷相伴,经历文革,生与死的较量,笑叹自己的坚持!在《牛棚杂忆》的祝词中,季老提到: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吧。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
照见绝望和希望。
它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用血换来的文字,用泪写成的文字,清晰记录着季老在文革中的经历、牛棚的生活,不能抬头看人、不能随便说话、批斗时按照喷气式飞机构造的蹲踞、接电话、收发报纸的日子,有何天理?何谈公平?读着红卫兵们对季老等知识分子所采取的抄家、蹲飞机、批斗、耳光、唾弃等方法,深深体味到“这一面镜子”所要照见的善恶、美丑。
季羡林生命沉思感悟语录_人生感悟
季羡林生命沉思感悟语录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下面是橙子整理的季羡林生命沉思感悟语录,欢迎阅读。
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
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
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
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
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
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
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
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
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绝无仅有。
从历史上到现在,zg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zg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1 / 7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
忍者,相互容忍也。
季羡林生命沉思感悟语录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
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
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
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亲身经历和见闻。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他在牛棚里的生活,更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深刻揭示。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期中国人民的痛苦、无奈和愤怒,也可以感受到季羡林先生对真理和正义的不懈追求。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详细描述了自己在牛棚里被批斗、监视、囚禁等种种经历。
作为一个知名学者,他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他的安宁。
他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遭受了严厉的迫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真理的信仰和对正义的坚守。
在那个时期,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是导致人民痛苦和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官僚主义使得政府机构臃肿,官员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人民的正当需求。
教条主义则使得学术界死气沉沉,学者们只注重理论,而缺乏实践和创新。
这两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当时的中国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季羡林先生的勇敢和坚定。
在遭受迫害的情况下,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他的经历让我明白,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坚持真理,勇敢地面对困难,永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我也从季羡林先生的经历中汲取了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从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教条主义所束缚,保持对学术研究的敏锐洞察力。
其次,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现实,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官僚主义的存在表明,政府机构和官员们需要更加关注民生,为人民谋福利。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关注社会问题,为改善民生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牛棚杂忆》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是季羡林先生个人经历的写照,更是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份珍贵史料。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真理和正义的重要性,也能够在未来避免重蹈覆辙。
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读后感
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读后感
季老用一种很平实的笔触,讲着那些在牛棚里的日子,可越读越让人觉得心里堵得慌。
这牛棚啊,听起来就不是啥好地方,进去的人都被折腾得够呛。
季老在里面,遭受着莫名其妙的批判和折磨,那些所谓的“罪名”就像乱扣的帽子,根本不讲道理。
你想啊,像季老这样的大学者,学问做得那么好,本来应该在书斋里研究学问、教书育人的,结果被弄到牛棚里干苦力。
那些人让他干各种粗活累活,还时不时地拉出去批斗,真是把人不当人啊。
季老在书里写那些批斗的场景,一群人喊着口号,对他指指点点,就像闹剧一样,可这闹剧背后是多少人的痛苦啊。
不过季老也是很有意思的,他在那种环境下还能保持一种冷静的观察和思考。
他写那些在牛棚里遇到的各种人和事,就像是在讲一个黑色幽默的故事。
比如说那些看守牛棚的人,有的是真的坏,故意刁难人,有的呢,其实也是稀里糊涂地跟着瞎搞。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人,自己都没搞清楚状况就跟着起哄。
从这本书里,我也能感受到季老的坚韧。
他没有被那段黑暗的日子给彻底打倒。
在牛棚里,他可能心里也有过无数次的挣扎和痛苦,但他还是挺过来了,而且后来还能把这些经历写出来。
这就像是把伤口揭开给大家看,为的是让大家记住那段历史,不要再重蹈覆辙。
季羡林谈人生在线阅读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在线阅读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一)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
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
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
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
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
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
季羡林的人生八论,每句话都充满智慧,读来受益匪浅
季羡林的人生八论,每句话都充满智慧,读来受益匪浅人生的道路向前,历经那么多坎坷和尴尬,就算对人生的一种珍惜,也应该尝试着去幸福,人生总得有个目标,把人生活成一场幸福,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人格的升华,放下那些困扰的心理负担,把自己活成一个愿意幸福的人。
看山,看水,用最好的角度,那么看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论人生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对已,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论爱情如果一个人不想终生独身的话,他必须谈恋爱以至结婚。
这是“人间正道”。
但是千万别浪费过多的时间,终日卿卿我我,闹得神魂颠倒,处心积虑,不时闹点小别扭,学习不好,工作难成,最终还可能是“竹篮了打水一场空”。
我觉得,两个人必须有一个互机了解的过程。
这过程不必过长,短则半年,多则一年。
论朋友人类是社会动物。
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
任何人的一一生都是一一场搏斗。
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
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论勤奋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
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
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
论孤独父母也好,爱人也罢,朋友同事,所有的人,他们在时,都是恩赐,是上苍给你的礼物,所以要加倍珍惜和感激;而一旦离开,也别太伤感。
你要明白,离开是正常的,孤独才是生命之常态。
论心态世人无不想走运,而决不想倒霉。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论恐惧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正常的;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是英雄;;不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孱头。
我们都要锻炼自己,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
论真、忍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日真,二日忍。
人生十讲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人生十讲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先生那可真是经历了风风雨雨,看遍了世间百态,他讲的人生啊,就特别实在。
书里没有那些虚头巴脑的大道理,全是掏心窝子的话。
就说他谈人生的不完满吧。
以前我老觉得人生就应该像童话里一样,啥都顺顺当当,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就没下文了。
可季老说,人生哪有那么多圆满的事儿呢?这就像我自己,每次考试都想门门拿满分,可总是这儿扣几分那儿扣几分。
工作也不可能事事如意,就像你想找个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季老这么一说,我心里突然就舒坦多了,原来不完满才是人生的常态啊,咱就别老跟那些不完美的事儿较劲儿了。
还有他讲做人要真实。
这让我想起那些在社交平台上把自己包装得特别完美的人,感觉他们就像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
季老的意思大概就是,咱就实实在在地做自己,有啥优缺点都坦然面对。
就像我脸上有颗小痣,以前觉得不好看,总想遮遮掩掩,现在就觉得,这就是我的一个小特点啊,没必要藏着。
做人真实点,活得也轻松自在。
他谈读书的部分也特别有趣。
感觉季老就是个超级读书迷,他说读书就像跟古人对话。
我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每次读那些经典的书,就好像穿越到了作者的那个时代,和他们一起唠家常似的。
而且季老读书那股认真劲儿也感染了我,我以前读书总是囫囵吞枣,现在也开始慢慢品味了。
季老在书里还提到了友情啊、爱情啊这些事儿。
说到友情,他就像在讲述自己那些多年的老友一样,那种淡淡的、却又无比深厚的情谊。
我就想到自己的那群损友,虽然平时互相打趣,但真到有事儿的时候,那绝对是两肋插刀的。
爱情这部分呢,季老的讲述也很朴实,没有那些轰轰烈烈的浪漫幻想,更多的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感觉。
这让我对爱情也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只追求那些短暂的激情,而是向往那种能相伴一生的温暖。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季老带着在人生的大路上溜达了一圈,看到了不同的风景,也明白了很多以前想不通的事儿。
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突然有人给你点亮了一盏灯。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00字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_读后感.doc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_读后感.doc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人生的道理,让我深有感悟。
季羡林先生在书中提到,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学习和成长。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享乐,更在于不断地完善自己,为社会做出贡献。
另外,书中还谈到了人生的选择和坚持。
季羡林先生告诉我们,人生中总会面临各种选择,而这些选择会决定我们的人生轨迹。
同时,坚持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还提到了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
他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自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这让我深受鼓舞,明白了在人生中遇到挫折时,不要气馁,而是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通过阅读《季羡林谈人生》,我学到了许多关于人生的道理和智慧。
我明白了人生是一场旅行,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学习和成长;人生中的选择和坚持决定着我们的命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坚信自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这些道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会牢记在心,不断地努力和奋斗,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之,通过阅读《季羡林谈人生》,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和影响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动力。
感谢季羡林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部珍贵的著作,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受益良多。
[季羡林牛棚杂忆]牛棚杂忆
[季羡林牛棚杂忆]牛棚杂忆牛棚杂忆篇(一):《斯人已逝,良知犹存(节选)》阅读及答案季羡林先生走了,昨晨8时50分左右从北京301医院走了,享年98岁。
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季羡林这个名字太过熟悉。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然而,当我们用这些词语描述季羡林生前的荣耀时,却难免有些苍白。
人们痛惜他的离去,不仅因为世间从此少了一位博学多思的学者,一位精于语言的英才,一位连接中印文化、中西文化的摆渡人,更是因为中国从此少了一位守护真话与良知的世纪老人。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活到98岁高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早就活超了“预算”。
季羡林以其特有的朴素与学养,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几年前,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季羡林时谈到,季老的书里人生,同样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历经沧桑、艰难困苦,即使是在“牛棚”挨整时,也没丢掉自己的信仰。
更令人敬佩的是,季羡林甚至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
今天,许多人在为名利奔忙,更有人因此失去了底线,全然没有老一代知识分子为求真知宁坐几十年冷板凳的毅力与真诚。
而这方面,季羡林无论是治学还是为人,皆堪称楷模。
胡适曾说,做学问要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与季羡林齐名的香港学者饶宗颐说,季羡林笃实敦厚,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
张中行则认为季羡林以一身兼具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普通、朴素、敦厚,也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直接、最平易的印象。
一切应了诗人对他的评价——“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
即使是在其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时,季羡林也不以名人自居,有时自嘲和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等国学大师相比,自己只是“一个杂牌军而已”。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为真理而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着就更难!”应该说,季羡林为人所敬仰,除了学识,同样在于他从容地、真性情地走过一个世纪。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书笔记1200字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书笔记1200字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年北京大学开学,一位学子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北大注册,当他看到老太太一位村夫一样的老人,就连忙喊来,请他帮着扛行李,并许诺付费。
老人微笑岂料着帮他的行李带到了目的地就悄悄离开了。
后来在开学典礼上,年轻的学子看到了那位老人竟坐在主席台上,事后一打听,原来还是位为北大的副校长。
更令他震惊的是历史学者他就是享誉中外的学者季羡林老先生。
老先生已了近百岁了,作为一位跨世纪的贤者,他历经了太多的沧桑,看惯了人生的盛衰,不用说其煌煌的著作,就说其自身,也是一本难得的人生教科书啊!手头的这本《生命沉思录》辑取了老先生各个时期著作中的哲思小语,分人生卷和学问卷两辑,囊括为学与为人的多个方面,他是季老一生的足迹,像星星一样镶嵌在思想的天空上,闪烁着圣洁的光亮。
子曰:“四十而不惑。
”照现代人的理解,认为人到了四十岁就会摆脱名利的干扰,人生变得智慧和通达起来。
但查阅老先生的生平,读他的人生论语,却感觉老先生的一生都是那么的聪颖,超越洒脱。
是什么使老先生始终那么自知豁达?是什么使老先生永远那么的老太清澈澄明?我在边读边思中明白了那句名言───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怎能无求?老先生说:“不管(人的)寿长寿短,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
”老先生以其卓越的人们学术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他又是那么的谦逊高洁,,对待吃,他说:“食足以果腹,不就够了吗?”对待穿,他有老主意:“以不变应万变。
一身蓝色的卡其布中山装,春、夏、秋、冬,永不变化。
”对待官,他说:“我最讨厌女孩子摆官架子,然而居然有人爱摆。
这是一种极端低极趣味的表现。
”老先生曾经含蓄地说:“我决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虚荣心的人,我也决不是一个完全淡泊名利的人。
”他把对学术和事业的追求放在了人生的,从少年到老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一直孜孜以求,不知疲倦。
他说:“无为而有为。
”他一生面临的蛊惑颇多,但一直淡然以对,他以社会学涵养人品,以人品光照学术,他以炉火纯青的社会学学术和人格,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永恒不变的精神品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不幸只是过程回顾季先生走过的漫长岁月,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皆有体会,就连他自己也不无感慨地说,“走过阳关道,也走过独木小桥”。
有些事情,不管当时多么不堪忍受,如今都已成为云烟,印刻在他深深的皱纹里,融化在他满头的华发中。
苦成了历练,也成为人生升华不可磨灭的积淀。
晚年的季先生,写字、戏猫、养生,于平淡中体会人生大自在。
狂风暴雨后的岁月显得异常平静而从容,而这些正是令许多晚辈甚至同辈人望尘莫及的。
苦痛永远是过程,而苦痛之后则是淡然的甜意,这就是人生。
季先生将自己的“人”字大大地书写,他在告诫我们:一切都会过去。
这句话让痛苦的人幸福,让幸福的人不至于狂妄。
于是,我们可以淡然地看待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幸福而理性地想:这只不过是一瞬,而生命还将无尽绵延。
如果一个人在46岁的时候,因意外事故被烧得不成人形,四年后又在一次坠机事故后腰部以下全部瘫痪,他会怎么办?再后来,你能想象他变成百万富翁、受人爱戴的公共演说家、洋洋得意的新郎及成功的企业家吗?你能想象他去泛舟、玩跳伞,还在政坛角逐一席之地吗?米契尔做到了这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经历了两次可怕的意外事故后,他的脸因植皮而变成一块“彩色板”,手指没有了,双腿那样细小,无法行动,只能瘫痪在轮椅上。
意外事故把他身上65%以上的皮肤都烧坏了,为此他动了16次手术。
手术后,他无法拿起叉子,无法拨电话,也无法一个人上厕所。
但以前曾是海军陆战队员的米契尔从不认为他被打败了,他说:“我完全可以掌握我自己的人生之船,我可以选择把目前的状况看成倒退或是一个新起点。
”六个月之后,他又能开飞机了!米契尔为自己在科罗拉多州买了一幢维多利亚式的房子,一架飞机及一家酒吧。
后来他和两个朋友合资开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以木材为燃料的炉子,这家公司后来变成佛蒙特州第二大私人公司。
意外发生后四年,米契尔所开的飞机在起飞时又摔回跑道,把他的十二块脊椎骨压得粉碎,腰部以下永久性瘫痪!“我不解的是为何这些事老是发生在我身上,我到底是造了什么孽,要遭到这样的报应?”但米契尔仍不屈不挠,日夜努力使自己能达到最大限度地独立自主。
他被选为科罗拉多州孤峰顶镇的镇长,负责保护小镇的环境,使之不因矿产的开采而遭受破坏。
米契尔后来也竞选国会议员,他用一句“不只是另一张小白脸”的口号,将自己难看的脸转化成一项有利的资产。
尽管面貌骇人、行动不便,米契尔却坠入爱河,并完成终身大事,同时拿到了公共行政硕士学位,继续他的飞行活动、环保运动及公共演说。
米契尔说:“我瘫痪之前可以做1万件事,现在我只能做9000件,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我无法再做好的1000件事上,或是把目光放在我还能做的9000件事上。
告诉大家,我的人生曾遭受过两次重大的挫折,如果我能选择不把挫折拿来当成放弃努力的借口,那么,或许你们可以用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一些一直使你们裹足不前的经历。
你可以退一步,想开一点,然后你就有机会说,‘或许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你得明白,不管那些挫折有多严重,对于整个生命来说,也只是一个过程,生活还会继续的。
”故事里的主人公因为意外的事故遭受了许多打击,经受了许多痛苦,但不管得到还是失去,好还是不好,就像他说的“生活还会继续”,这就是生命的常态。
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无论面对怎样的事,我们都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悲欢离合都会于平常中消散。
苦也淡然,笑也淡然,人才会在波澜不惊中体会人生的美好。
就像季先生一样,无论是阳关道还是独木桥,都坦然面对,这只是过程,而绝非结果。
糊涂一时不可糊涂一世季先生曾多次说自己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儿,劣势在哪儿,明白自己曾经犯过错误,也知道自己做过一些善事,但他更明白一个道理:人可以犯错,却不能因一时的错误糊涂一生。
于是在《牛棚杂忆》中,季先生就将一件曾经的错事“公之于众”,大胆而且诚恳地承认。
季先生在书中说,1964年社教运动中,北大一批教员和学生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觉得当时学校一位领导有严重问题,于是群起而揭发,想把他绳之以法,“一时闹得满园风雨,乌烟瘴气。
”而当时季先生的政治敏感度不高,也受到那股歪风邪气的影响,加入到反对那位领导同志的事件中来,给他造成了伤害。
但是后来中央给那位同志平反,肯定了他的作用,并号召北大全校团结一致,唯一的“遗憾”是当时反对那位领导的人没有受到一点惩罚。
这时的季先生受到触动,认为即使自己当时在政治上是幼稚的,也确实做过违背本人意愿的事,对他人造成过伤害,即使没有人追查,内心也会久久不能安宁,所以他决定站出来承认自己的过错,白纸黑字地为曾经的过失道歉。
就像当初决定撰写《牛棚杂忆》这本书的初衷一样,将自己的苦楚、酸痛和过错全都写出来,给当事者、自己以及后来人一个交代,心安才能神宁。
虽然回忆自己的苦难与承认错误是极其艰难的事,但季先生以其魄力告诫我们:犯错就要承认,解释与敷衍或许会暂时地将污点漂白,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内心的污点会因此越抹越黑。
只有勇于承担,内心的负担才会越来越小,人生也才会逐渐迎来转机。
如果在错误面前羞于承认,甚至找借口推脱辩解,迟早会付出代价,受害者终究是自己。
约翰和戴维是新到速递公司的两名职员。
他们俩是工作搭档.工作一直都很认真,也很卖力。
上司对这两名新员工很满意,然而一件事却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一次,约翰和戴维负责把一件大宗邮件送到码头。
这个邮件很贵重,是一件古董,上司反复叮嘱他们要小心。
.没想到,送货车开到半路却坏了。
戴维说:“怎么办,你出门之前怎么不检查一下车,如果不按规定时间送到,我们是要被扣奖金的。
”约翰说:“我的力气大,我来背吧,距离码头也没有多远了。
而且这条路上的车特别少,等车修好,船早就开走了。
”“那好,你背吧,你比我强壮。
”戴维说。
约翰背起邮件,一路小跑,终于按照规定的时间赶到了码头。
这时,戴维说:“我来背吧,你去叫货主。
”他心里暗想,如果客户能把这件事告诉老板,说不定还会给我加薪呢。
他只顾想,当约翰把邮件递给他的时候,他却没接住,邮包掉在了地上,“哗啦”一声,古董碎了。
“你怎么搞的,我没接你就放手。
”戴维大喊。
“你明明伸出手了,我递给你,是你没接住。
”约翰辩解道。
约翰和戴维都知道古董打碎了意味着什么。
没了工作不说。
可能还要背上沉重的债务。
果然,老板对他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老板,不是我的错,是约翰不小心弄坏的。
”戴维趁着约翰不注意,偷偷来到老板的办公室,对老板说。
老板平静地说:“谢谢你,戴维,我知道了。
”随后,老板把约翰叫到了办公室。
“约翰,到底怎么回事?”约翰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老板,最后约翰说:“这件事情是我们的失职,我愿意承担责任。
另外,戴维的家境不大好,如果可能的话.他的责任也由我来承担。
我一定会弥补上我们的损失的。
”可想而知,约翰得到了晋升,而戴维被解雇了。
认为找借口可以为自己辩护,并能够将错误掩盖的想法是错误的。
真相或许会被暂时掩盖,但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而那一天就是掩饰错误者的“受难日”。
承认错误不是“加害”自己,而是在帮助自己尽早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季先生如果没有勇于认错的良好秉性,他可能会凭借这种掩饰获得暂时的愉悦,但内心却会受到良知的长久谴责。
而承认错误,疼痛只是暂时的,熬过去,就是一个艳阳天。
坦诚认错,是勇担责任、心智成熟的表现。
勇于承认错误更深的含义是:从内心深处接纳过去的自己,不管那时的自己犯下怎样的错误,只有勇于接纳和承认,才能“痛改前非”,重整旗鼓,在梦想的康庄大道上,不断地迈出坚实的脚步,一点点走向成功。
苦不入心,生命自芳华在描述撰写《牛棚杂忆》最初的心情时,季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话:“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要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
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中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
我没有办法,就这样吧。
否则,我只能说谎了。
”从季先生的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心中暗含多少辛酸与苦楚,其中滋味大概只有当事者才能体会。
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在感受季先生辛酸往事的同时,或许也会想季先生当年的生活全是苦没有乐,其实并非如此。
季先生在描述他在南苑劳动的时候说,白天要劳动,晚上只能在一个仓库里睡觉。
那时候蚊虫很多,其他人都带了蚊帐和蚊油,他则“孑然一身”,第二天起床,身体上下都被蚊虫咬遍,即使这样,季先生也无怨言。
他会捕捉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乐趣:抓野兔,抓蛇,季先生觉得这样的事情给生活添了许多色彩,他也因此快乐了许多。
真正的强者和成功者都是懂得苦中作乐的人,季先生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生活中的我们,很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身处困境仍不忘微笑,懂得苦不人心,才是智者所为。
而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承受苦难,甚至享受苦难。
对于痛苦,《涅檗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无量劫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很穷困的人。
当时有佛出世,看到大家都先供养佛然后求法,自己却贫穷而无钱可供,于是,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
当在大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一病人,医生叫病人每日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便向他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释迦牟尼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量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
”病人应允,即先付金钱。
释迦牟尼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吃了一个月,病才痊愈。
释迦牟尼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佛法上,竞如没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体也恢复无恙了。
珍珠是痛苦的造化,它是美丽的;五彩的人生之所以缤纷,是因为痛苦的折射;每一次痛苦都意味着一种美的开始,这是痛苦的价值。
溪流中有一块小石头,在向山岩诉说着自己的痛苦,痛有多痛?是被水流冲刷,打磨着那尖尖的棱角。
它低沉着,因为它在承受痛苦。
古今中外,有多少伟人在经历过痛苦之后获得成功,得到甘甜。
霍金,一个举世闻名的人,命运的不幸使他全身只有一个手指能动,然而他有斗志,不甘于落魄,以他顽强的意志,战胜了自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李白,身处蜀地,心却在长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是又怎能比得上他的仕途波折。
他是不羁的,挺胸而立,悠游山水,一挥手,写就了半个盛唐华章。
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大宋的气数已经尽了!多年的抗金救国,一次次失败,更是让他万分凄凉。
即使明知必死,又怎能叛国投敌!于是,他挺身而出,从容就义。
的确,“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这样想来,季先生当年受过的苦是值得的,只要苦不入心,生命就会因它的锤炼而更加坚韧,充满战斗力。
经历重重痛苦,跨越千山万水,生活才更完美、更充实,也更有意义。
所以,勇于在苦难面前打开自己包容的心,承受该承受的,才能获得该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