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a821864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63.png)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1.选择合适的穴位:首先需要根据病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穴位。
可以参考中医经络学的理论知识,挑选与疾病相关的穴位。
常用的一些通用穴位有合谷、太冲、足三里等。
2.准备贴敷药物或热贴: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贴敷药物或热敷物。
贴敷药物可以是中药贴膏剂、敷料或者胶布等,热敷物可以是热贴、热敷袋等。
根据病情及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药物或热贴。
3.清洁穴位区域:使用温水和肥皂清洁要贴敷的穴位周围的皮肤,将污垢清洗掉,同时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贴敷效果。
4.激活穴位:在选定的穴位上,用手指按压或回旋按摩,以激活穴位。
按摩时可选择适当的手法,如揉、捏、推等,每个穴位按摩约1-3分钟,以产生温热感。
5.将药物或热贴贴敷在穴位上:在穴位处涂抹适量的药物,然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片固定在穴位上。
注意贴敷时的力度,要均匀贴紧,避免憋血和压迫过紧。
6.固定贴敷物:将贴敷物固定在穴位上,可以用透明胶布、束带或绷带轻轻固定。
要确保固定牢靠,避免贴敷物脱落。
7.观察反应:在贴敷时,要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如出现疼痛、发红、瘙痒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处理或拆除贴敷物。
8.拆除贴敷物:根据医生要求或治疗时间,确定贴敷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到2小时之间。
若有不适症状或时间到达,可以拆除贴敷物。
拆除时要轻柔,避免刺激到穴位。
9.整理穴位区域:拆除贴敷物后,用温水清洁穴位周围的皮肤,以去除残留的药物或粘胶。
10.观察效果:在贴敷后,观察患者的效果,如症状缓解、疼痛减轻等。
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下一次贴敷的时间和药物。
总结而言,穴位贴敷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贴敷物,注意卫生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在治疗反应和效果方面,需要持续观察和调整,配合中医师的指导,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7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7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4be4692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5.png)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选取药贴: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符合规范的药贴,优先使用可促进药物透皮的药贴和溶媒,如透气胶贴和透皮剂等;透气胶贴现用现拆,溶媒现用现抽。
2.制备药粉:选择正规厂家的优质中药材,经粉碎处理制成药粉。
药材要地道,药粉要够细,从而确保疗效。
3.制作溶媒:溶媒用于调和药粉、促进透皮。
多用生姜汁或醋作为溶媒,一般认为寒证使用姜汁,热证使用醋。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药贴都自带薄荷之类的溶媒,可按照说明书规范使用。
4.调和药剂:将贴敷药物按照剂量配好放入药碗,加入适量溶媒调和粘稠,注意不要太稀,亦不可太干,以利于湿润皮肤和药物有效成分析出为度。
调完一穴药物后将药碗清洁干净再调其他药物,以免造成不同穴位用药的相互掺杂。
5.清洁皮肤:贴敷前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晾干后再行贴敷。
一则清除油渍污垢利于药物成分透皮吸收,二则防止皮肤起泡溃破后感染。
6.固定药贴:将调好的药剂放于药贴中央,先固定一端,再适当拉紧另一端,慢慢排净贴下空气,贴敷紧密平整。
天突穴、下颌下等个别不宜固定的位置可以适当剪制药贴以利于固定,皮肤汗多或多动易掉者可加胶布固定。
7.贴敷时间:贴敷时间一般为4-8小时,不易吸收或刺激性较小的药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药剂中含冰片、细辛、白芥子、木香、元胡、芒硝等对皮肤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贴敷期间应密切观察皮肤反应或适当缩短贴敷时间。
槐荫时中堂中医诊所。
疗效评估穴位贴敷技术管理备案表
![疗效评估穴位贴敷技术管理备案表](https://img.taocdn.com/s3/m/0a64824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3.png)
疗效评估穴位贴敷技术管理备案表1. 技术概述疗效评估穴位贴敷技术是一种传统中医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贴敷药物或贴膏剂来治疗疾病。
该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诊疗实践,并具有一定的疗效。
2. 技术操作流程以下是疗效评估穴位贴敷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2.1 准备工作- 准备贴敷药物或贴膏剂- 确定贴敷的穴位2.2 操作步骤1. 清洁贴敷穴位,并确保干燥。
2. 取适量贴敷药物或贴膏剂,均匀涂抹于贴敷区域。
3. 将贴敷区域贴在相应穴位上,并轻轻按压,使药物充分吸收。
4. 固定贴敷区域,以防止脱落或滑移。
2.3 贴敷时长根据具体治疗方案要求,贴敷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在贴敷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状况,并及时记录。
3. 疗效评估疗效评估是对进行疗效评估穴位贴敷技术治疗的患者效果进行评估和记录的过程。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症状改善情况、生理指标变化等。
3.1 评估方法- 记录患者的原始症状、体征等信息。
- 在贴敷前后进行症状评估,比较症状的改善情况。
- 根据需求,进行生理指标监测和评估,如血压、心率、血糖等。
3.2 评估记录- 记录贴敷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和药物使用情况。
- 记录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生理指标变化。
- 分析评估结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管理备案要求疗效评估穴位贴敷技术的管理备案要求如下:4.1 技术人员资质要求- 执行贴敷技术的人员应具备相关中医职业技能资质。
- 具有相关的医学知识和专业培训经历。
4.2 信息记录和存档- 对每次贴敷技术操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操作过程、药物使用情况和患者反馈。
- 将评估结果和调整方案进行记录,并及时存档。
4.3 安全和风险管理- 执行贴敷技术的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措施,并注意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 定期检查和维护贴敷设备的安全性能。
5. 结论疗效评估穴位贴敷技术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管理和备案。
通过合理的评估和记录,提高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疗效评估的可信度。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413b761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3.png)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以下是 7 条关于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1. 贴敷前,你得把要贴敷的地方清洗干净呀,就像你每天洗脸一样认真!比如说,如果要贴在肚子上,那可得好好擦擦,不然怎么贴得牢呢。
这一步可别偷懒哦!
2. 然后呀,拿起穴位贴,小心翼翼地撕开包装,嘿,这可不能像撕零食袋那么随意!就像对待一个珍贵的宝贝一样。
接着,准确地找到要贴的穴位,这可得看准咯,可别贴错地方啦。
想象一下如果贴错了会咋样呢?
3. 把穴位贴轻轻贴上去,别使劲按,温柔点嘛,就像给小宝宝穿衣服一样轻手轻脚的。
贴好后再检查检查,看看是不是稳稳当当的呀。
哎呀,要是没贴好掉了可就麻烦啦!
4. 在贴敷的过程中,你可别老去动它呀,让它安安静静地在那里发挥作用。
这可不像是你摆弄玩具,不能一会儿摸摸一会儿碰碰的哦。
要是总去动它,效果不就不好了吗?
5. 贴敷的时间也得注意哟,不能贴太久,也不能贴太短!就好比煮鸡蛋,时间得恰到好处。
时间太长了,皮肤会不舒服;太短了,那效果可能也不明显啦。
你说是不是呢?
6. 等时间差不多了,要慢慢地把穴位贴撕下来,别生拉硬拽呀,那多疼呀!就跟和好朋友分别一样,要温柔点嘛。
要是太使劲把皮肤弄伤了咋办呀?
7. 贴完后呀,看看贴敷的地方有没有什么异常,要是有点发红啥的,先观察观察。
可不能不当回事呀,这可是关系到你的身体呢!总之,穴位贴敷可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哟!
我的观点结论:穴位贴敷虽然看似简单,但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只有认真做好每一步,才能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我们的健康服务呀!。
穴位贴敷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操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9b354c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0.png)
穴位贴敷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贴敷特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穴位贴敷的操作方法:
1. 清洁穴位:用温水和肥皂清洗贴敷部位,然后用干净毛巾擦干。
2. 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需要贴敷的目的选择适当的穴位。
若不确定可以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
3. 准备贴敷材料:准备好贴敷材料,如膏药、贴敷粉、贴敷布等。
4. 贴敷方法:
(1)膏药贴敷:将膏药剪成适当大小,贴在穴位上,用手指压实。
(2)贴敷粉贴敷:将贴敷粉均匀撒在穴位上,用气垫布或胶布将其覆盖固定。
(3)贴敷布贴敷:将贴敷布剪成适当大小,用凡士林或透明胶布粘贴在穴位上。
5. 固定贴敷:用胶布或绷带将贴敷材料固定在穴位上,确保贴敷材料不会松动。
6. 保持时间:根据需要,贴敷时间可以长短不等,一般可保持数小时至整夜。
7. 贴敷后护理:在取下贴敷材料后,用温水擦拭贴敷部位,保持干燥。
如有不
适或皮肤敏感,应及时停止贴敷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穴位贴敷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以确保正确的穴位选择和操作方法。
此外,穴位贴敷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特定的疾病和情况可能需要特殊处理,如妊娠期、孕妇、儿童等,应慎重进行。
穴位贴敷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
![穴位贴敷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74509bc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c.png)
穴位贴敷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一、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确认贴敷穴位: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诊断结果,确定需要贴敷的穴位。
清洁皮肤: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清洁贴敷区域的皮肤,确保皮肤表面干净。
准备贴敷材料:选择合适的贴敷材料,如医用胶布、穴位贴等。
2.贴敷操作:找准穴位:使用解剖知识和准确的位置描述找到目标穴位。
轻轻按压:用手指轻轻按压穴位,以帮助放松组织和增加敏感度。
进行贴敷:将贴敷材料贴在穴位上,确保贴敷牢固但不过紧。
固定贴敷:使用适当的方法固定贴敷材料,以防止脱落或移动。
检查舒适度:询问患者是否感觉舒适,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贴敷完成:注意观察:在贴敷过程中和之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不适情况。
记录信息:记录贴敷穴位、贴敷材料、贴敷时间等相关信息。
给予指导:向患者说明贴敷之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适反应。
二、评分标准在穴位贴敷操作中,可根据以下评分标准对操作的质量进行评估:1.穴位定位准确性:根据解剖知识和位置描述,准确找到目标穴位。
2.贴敷技巧熟练度:操作过程中的熟练程度和技巧水平。
3.贴敷牢固性:贴敷材料固定程度,确保贴敷牢固但不过紧。
4.卫生操作规范性:操作过程中的卫生规范和清洁程度。
5.患者舒适度:根据患者感觉和反馈,评估贴敷过程是否舒适。
评分标准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五分制或十分制来进行评估,并记录评分结果。
评估结果可以作为贴敷操作的参考,以提高操作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是关于穴位贴敷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的文档内容。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辅助,请随时告知。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标准及流程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标准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ec4c71b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0.png)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标准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Download Tip: This document has been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穴位贴敷技术操作标准及流程:①评估准备:首先评估患者病情、过敏史、贴敷部位皮肤情况,选择适宜的穴位和药物。
准备贴敷药物、消毒用品、贴敷材料等。
②清洁消毒:用温开水或酒精棉球清洁贴敷部位皮肤,确保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③药物制备:根据配方研磨药物至细末,或调和成糊状,使用传统中药或现代药膏均可,确保药物新鲜有效。
④穴位定位:准确选取治疗所需的穴位,可参考中医经络理论和现代解剖学,确保贴敷位置准确。
⑤贴敷操作:将药物均匀涂于贴敷材料上,贴于已选穴位处,轻压使其紧贴皮肤,覆盖固定。
⑥时间控制:告知患者贴敷时间,通常为几小时至数天,依具体疗法而定,期间注意观察皮肤反应。
⑦观察指导:贴敷期间留意患者反应,如出现过敏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
指导患者正确护理贴敷部位,避免沾水或剧烈运动。
⑧揭除清洗:按预定时间揭除贴敷物,轻柔清洁贴敷部位,检查皮肤状况。
⑨效果评估:跟踪记录治疗效果,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调整穴位或药物。
⑩记录归档:完整记录患者信息、操作过程及治疗效果,归入医疗档案,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属于穴位贴敷的操作方法
![属于穴位贴敷的操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b875a53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b.png)
属于穴位贴敷的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或贴敷器具,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穴位贴敷的一般操作方法:
1. 选择适合的穴位:根据所要治疗的疾病或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
常用的穴位有气海、足三里、合谷等。
2. 准备贴敷材料:可以选择中药贴敷剂、艾叶、盐等草药贴敷物,或者使用一些贴敷器具,如艾灸贴、温热贴等。
3. 清洁皮肤: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肥皂清洁贴敷部位的皮肤,并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4. 贴敷药物或器具:根据所用贴敷材料的种类,将其敷于相应的穴位上。
如果使用药物贴敷剂,用干手撕掉保护膜,然后贴于穴位上。
如果使用贴敷器具,按照使用说明正确贴敷。
5. 固定贴敷物:用透明胶带、绷带等将贴敷物固定在穴位上,确保其牢固不松动。
6. 控制贴敷时间:根据指导医师的建议,控制贴敷的时间。
通常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分钟至1小时左右。
7. 注意保暖:在贴敷的过程中,特别是使用艾灸等具有温热作用的贴敷物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8. 移除贴敷物:按照指导医师的建议,适当时间后将贴敷物从穴位上取下,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需要注意的是,穴位贴敷操作方法应该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不当操作引发不良反应。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选用的穴位和贴敷时间也可能不同,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操作。
穴位敷贴操作技术
![穴位敷贴操作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6ae6c1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a.png)
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药物选择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
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
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穴位贴敷方法操作流程及评分要求
![穴位贴敷方法操作流程及评分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2b353b1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4.png)
穴位贴敷方法操作流程及评分要求一、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 确认使用的穴位贴敷方法,如温敷、冷敷或药物贴敷等。
- 准备所需的穴位贴敷材料,如贴敷片、贴敷粉、药物等。
- 清洁双手,确保清洁卫生。
2. 确定穴位贴敷部位- 根据病情或需求,确定需要进行贴敷的穴位。
- 查阅相关参考资料或咨询医护人员,了解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
3. 准备穴位贴敷部位- 清洁贴敷部位,可以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洗液进行清洁,确保无异味和红肿等异常情况。
- 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轻轻擦干贴敷部位。
4. 进行穴位贴敷- 根据选择的穴位贴敷方法,将贴敷片、贴敷粉或药物等均匀地涂抹于穴位贴敷部位。
- 轻轻按压贴敷材料,使之与皮肤接触紧密。
5. 固定贴敷材料- 根据需要,可以用绷带、胶带或拇指固定贴敷材料,确保贴敷材料不易脱落。
- 注意不要过紧或过松,以免影响贴敷效果。
6. 穴位贴敷时间- 根据具体贴敷方法的要求,确定穴位贴敷的时间长度。
- 在贴敷过程中,注意观察贴敷部位的情况,如有不适或异常情况,及时停止贴敷。
7. 拆除贴敷材料- 在贴敷时间到达后,根据要求,轻柔地拆除贴敷材料。
- 注意不要用力过大,以免伤害皮肤。
8. 清洁和保养- 清洁贴敷部位,可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洗液进行清洁。
- 保持贴敷部位干燥,避免感染和其他不适。
二、评分要求在操作穴位贴敷方法时,可以根据以下评分要求进行评估和记录。
评分维度:- 穴位定位准确性- 洁净操作程度- 贴敷材料涂抹均匀度- 固定贴敷材料的有效性- 监控贴敷时间的准确性- 贴敷后的清洁和保养程度评分标准:- 优秀:操作准确,洁净程度高,贴敷材料涂抹均匀,固定有效,监控时间准确,清洁和保养完善。
- 良好:操作基本准确,洁净程度较高,贴敷材料涂抹基本均匀,固定基本有效,监控时间基本准确,清洁和保养较为完善。
- 合格:操作准确度有待提高,洁净程度待提高,贴敷材料涂抹有不均匀情况,固定不够有效,监控时间不够准确,清洁和保养有不足之处。
穴位贴敷法操作流程
![穴位贴敷法操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eb2a2d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1.png)
穴位贴敷法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包括穴位贴敷器、刮痧板等。
材料包括草药、贴膏、扶正剂等。
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材料。
2.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病症和病情,确定需要贴敷的穴位。
可以根据经络系统的分布和病症的归属来选择穴位。
也可以根据中医经验和临床实践来决定。
3.穴位清洁在进行穴位贴敷前,先将贴敷部位进行清洁。
可以使用温水和香皂清洗,或者用消毒棉球涂抹清洁剂进行清洁。
清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细菌感染和减少刺激。
4.穴位按摩在贴敷前,可以进行穴位按摩来刺激穴位,增加疗效。
按摩的方式可以选择按压、揉捏、摩擦等手法。
按摩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时间。
5.贴敷药物将所选的药物或物理治疗材料放在穴位贴敷器中,贴敷器的大小应适合穴位大小。
将贴敷器放在穴位上,并用绷带或胶布固定。
需要注意的是,贴敷器的位置应准确无误,不能偏离穴位。
6.贴敷时间贴敷的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为30分钟到2小时。
对于比较敏感的患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对于慢性病患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7.检查反应贴敷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果出现疼痛、过敏、红肿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贴敷并进行处理。
如果没有明显不适,可以继续完成全程贴敷。
8.贴敷后护理贴敷完毕后,需要对贴敷部位进行护理。
可以清洗穴位,以清除残留物;也可以进行按摩或推拿,促进穴位的吸收和疗效。
同时,要保持穴位的干燥和清洁,避免感染。
9.贴敷间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确定贴敷的间隔时间。
一般来说,贴敷的间隔时间为1-2天。
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可以适当缩短间隔时间。
10.效果评估在贴敷一段时间后,需要对贴敷效果进行评估。
可以根据患者的反馈和观察病情的变化来判断疗效。
如果效果不佳,可以适当调整贴敷的部位和材料。
总结起来,穴位贴敷法的操作流程包括准备工作、穴位选择、穴位清洁、穴位按摩、贴敷药物、贴敷时间、检查反应、贴敷后护理、贴敷间隔和效果评估等步骤。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fbde6d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e.png)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穴位贴敷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贴敷一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身体的气血和经络,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目的。
下面是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1. 准备材料:准备好需要用到的材料,包括贴敷药品、纱布、胶布、棉签、酒精等,确保材料干净无污染。
2. 确定穴位:根据所需治疗的疾病或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
可以参考中医经络图或向专业医师咨询。
3. 洗净双手:在开始操作前,先用肥皂和清水洗净双手,确保双手清洁。
4. 清洁穴位:用酒精擦拭需要贴敷的穴位,保证穴位的清洁和消毒。
5. 准备贴敷药品:根据需要选用相应的贴敷药品,如中药药贴、樟脑丸、红花油等。
按照药品说明或医生的建议使用。
6. 贴敷纱布:将纱布剪成适当大小,能够完全覆盖住贴敷药品和穴位的范围。
用棉签将贴敷药品涂抹在纱布上。
7. 贴敷穴位:将涂有贴敷药品的纱布贴在选择好的穴位上,轻轻按压,确保贴敷牢固不易脱落。
8. 固定贴敷:用胶布或其他适合的固定物品将贴敷的纱布固定在穴位上,防止移位或脱落。
9. 注意事项:贴敷后要在旁边观察病人的反应,如有异常反应如过敏、疼痛等,应及时采取措施。
10. 观察变化:贴敷后的一段时间内,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和反应,如是否有温热感、舒适感等,也可以测量相关指标的变化。
11. 去除贴敷:贴敷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到1小时左右,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延长或缩短。
时间到后,将贴敷纱布小心地从穴位上取下,再用酒精擦拭穴位。
12. 清洗材料:将使用过的纱布、胶布等材料进行处理,保持卫生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以上是穴位贴敷的一般操作流程,但需要注意的是,穴位贴敷是一项专业的医疗技术,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如果操作不正确或药品选择不当,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效果不佳。
因此,在进行穴位贴敷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穴位贴敷技巧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穴位贴敷技巧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d931f8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9.png)
穴位贴敷技巧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摘要本文档旨在介绍穴位贴敷的技巧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通过了解正确的操作流程和相应的评分标准,可以提高贴敷效果,确保穴位贴敷疗法的有效性。
1. 穴位贴敷技巧操作流程1.1 准备工作- 洗手并戴上清洁手套,确保操作的卫生。
- 准备穴位贴敷所需的材料,例如贴敷纸、贴敷片、贴敷剂等。
- 准备相应的穴位图,确保正确找到穴位。
1.2 检查患者- 确认患者的身份和需求。
- 检查患者的皮肤情况,确保没有任何感染或创伤。
1.3 寻找穴位- 根据穴位图指导,找到需要贴敷的穴位。
- 使用清洁棉球或酒精消毒穴位周围的皮肤,预防感染。
1.4 进行贴敷- 根据贴敷部位和贴敷材料的要求,正确贴敷穴位。
- 确保贴敷的力度适中,不要太紧或太松。
- 通过适当的按摩或用药物增强效果,提高贴敷疗法的效果。
2. 评分标准为了检验贴敷技巧操作的准确性和效果,以下是常见的评分标准:- 贴敷位置:穴位贴敷位置是否准确,是否与穴位图相符。
- 贴敷方法:贴敷的步骤是否正确,操作是否流畅。
- 贴敷材料:选用的贴敷材料是否合适,包括贴敷纸、贴敷片、贴敷剂等。
- 贴敷力度:贴敷的力度是否适中,既不太紧也不太松。
- 效果评估:贴敷后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 安全性: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注意卫生,是否避免了感染和创伤的风险。
根据以上评分标准,可以进行贴敷技巧操作的评价和改进,以提高贴敷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
结论本文档介绍了穴位贴敷技巧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了解正确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对于提高穴位贴敷疗法的效果非常重要。
建议医护人员在操作穴位贴敷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通过评分标准对操作进行评估和改进,以确保贴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流程图及评分标准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流程图及评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888305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b.png)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流程图及评分标准穴位贴敷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用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贴上药物或其他疗法材料,以达到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健康的目的。
穴位贴敷技术的操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准备工作、穴位定位、穴位清洁、穴位刺激、固定贴敷、检查评估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并附带流程图和评分标准。
一、准备工作1.确定贴敷目的:明确要进行穴位贴敷的目的,是疾病治疗还是保健调理。
2.准备工具和材料:准备好所需的贴敷工具和材料,如穴位图、消毒棉球、贴敷药物、贴敷粘贴布等。
二、穴位定位1.辨明穴位位置:根据具体的贴敷目的,找出要贴敷的穴位。
可以参考穴位图或请专业人士指导。
三、穴位清洁1.清洁工具准备:准备消毒棉球、清洁液等。
2.清洁穴位:使用消毒棉球蘸取清洁液,对贴敷穴位进行清洁,注意力度和角度要适宜。
3.清洁卫生评分:根据清洁的彻底程度、步骤的正确性等,评分标准为:彻底清洗(10分)、基本清洗(5分)、未清洗(0分)。
四、穴位刺激1.刺激方法选择:根据贴敷目的和患者状况选择合适的刺激方法,如贴敷药物、按摩、灸疗等。
2.刺激力度和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和所需刺激力度,选择合适的刺激力度和刺激时间。
3.刺激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治疗效果,评估刺激效果的好坏。
4.刺激技术评分:根据刺激方法选择的合理性、刺激力度和时间的掌握程度、刺激效果的好坏等,评分标准为:技术熟练(10分)、基本熟练(5分)、技术不熟练(0分)。
五、固定贴敷1.选择固定材料:根据穴位的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如贴敷布、胶带等。
2.固定效果:固定布料是否紧贴皮肤、是否做到固定贴敷不易松动等。
3.固定贴敷评分:根据固定材料的选择合理性、固定效果的好坏等,评分标准为:固定牢固(10分)、基本牢固(5分)、未牢固(0分)。
六、检查评估1.贴敷效果检查:观察贴敷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不适情况,评估贴敷效果。
2.评估疗效: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体验感受,评估疗效的好坏。
医院中医科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中医科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b8acb0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7.png)
医院中医科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外科的相、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二、禁忌症皮肤过敏者三、准备工作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 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四、操作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
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图及评分要求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图及评分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bf75f03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b.png)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图及评分要求
1. 操作流程图
以下是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图:
1. 准备工作:
- 将所需的贴敷材料准备齐全,包括贴敷贴、消毒酒精、剪刀等。
- 保持双手清洁,戴上消毒手套。
- 对贴敷区域进行消毒,用消毒酒精擦拭。
2. 贴敷穴位:
- 根据需要贴敷的穴位确定贴敷位置。
- 将贴敷贴从封口处打开,取出适量贴敷贴。
- 将贴敷贴贴在穴位上,确保贴敷贴与皮肤贴合紧密。
3. 固定贴敷贴:
- 使用透明胶带或绷带将贴敷贴固定在穴位上,避免贴敷贴脱落。
- 调整固定力度,确保固定牢固但不影响穴位的刺激。
4. 完成贴敷:
- 检查贴敷贴是否固定牢固,并且没有皱褶或松动。
- 向患者解释贴敷的注意事项,包括禁止剧烈运动、保持清洁等。
5. 记录贴敷信息:
- 记录贴敷的日期、时间和贴敷的穴位名称。
- 记录患者有关贴敷区域的感受或不适。
6. 贴敷后处理:
- 将使用过的贴敷材料进行妥善处理。
- 清洁贴敷区域,移除残留物,并用消毒酒精擦拭。
2. 评分要求
对于穴位贴敷的评分,以下要素可以作为评价标准:
1. 穴位准确度:贴敷是否准确选择了穴位,位置是否正确。
2. 固定稳定度:贴敷贴是否固定牢固,不易脱落。
3. 刺激力度:贴敷贴与皮肤是否紧密贴合,能否提供适当的刺激。
4. 整体质量:贴敷贴是否整洁、无皱褶或松动。
根据以上评价标准,可以给予相应的评分,从而评估穴位贴敷的操作质量和效果。
以上是关于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图及评分要求的文档。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联系我们。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e69f44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4.png)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穴位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贴敷药物或贴敷特定的物理治疗器械,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正确的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对于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穴位贴敷之前,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所需的药物或物理治疗器械,准备消毒酒精、棉球、手套等消毒工具,并保持手部清洁。
2. 穴位选择。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穴位的选择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师或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不同的穴位对应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3. 消毒。
在进行穴位贴敷之前,一定要对贴敷部位进行消毒。
使用消毒酒精或其他消毒药水,用棉球蘸取消毒液,在贴敷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以防止感染。
4. 贴敷药物或治疗器械。
根据医生的建议或处方,将药物或治疗器械贴敷在选定的穴位上。
在贴敷过程中,要注意药物或器械的粘贴位置和力度,保证其能够完全贴合在穴位上。
5. 固定。
贴敷完药物或治疗器械后,要进行固定。
可以使用透气的胶布或绷带进行固定,以确保药物或器械不会脱落或移位。
6. 观察。
在穴位贴敷后,要对患者进行观察。
观察患者的舒适度和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7. 拆除。
根据医生的建议或处方,确定贴敷的时间。
在规定的时间到达后,要及时拆除贴敷的药物或治疗器械,并对贴敷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
8. 注意事项。
在进行穴位贴敷操作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比如避免在皮肤有伤口或破损的部位进行贴敷,避免在患者过敏的物质进行贴敷等。
总结:穴位贴敷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正确的操作流程对于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在进行穴位贴敷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彻底的消毒,贴敷药物或治疗器械后进行固定,并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同时,也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注意贴敷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穴位贴敷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0ed3121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1.png)
三、穴位贴敷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土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O.5k1.%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
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
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
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3、贴敷部位偏瘫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肩骷、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环跳。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
用大黄、杏仁等清热泻火,润肺,消积食的中药对患者神阙穴进行敷贴,以润肠通便。
三、施术后处理1)换药: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
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2)水泡处理: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e540424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7.png)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将药物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贴敷于穴位或患处(阿是穴),用于治疗疾病。
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历经无数次的实践和认识,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
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
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穴位贴敷适用于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急性腰扭伤、痛经、腰椎间盘突出症、足底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阳痿、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疾病。
穴位贴敷有一些禁忌症,包括孕妇、对药物过敏者、严重皮肤病患者、严重荨麻疹患者、疾病发作期的患者、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
在选择穴位时,对于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等疾病,有一些主穴和配穴可供选择。
例如,颈椎病可选择颈夹脊、风池、大椎、阿是穴等主穴,以及肩井、曲池、外关、中渚、合谷、后溪、百会等配穴。
1.穴位贴敷法有以下几种贴法:直接贴压、先置药物于胶布上再粘贴、涂搽后再覆盖防渗水敷料、填于脐中、熨贴剂加热后敷于穴位或先贴敷穴位再用热源温熨。
2.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1-2天,儿科患者为12-24小时,具体贴敷时间应根据患者皮肤反应和个人体质耐受能力而定。
疗程也视疾病和贴敷部位而定,敷脐疗法的疗程一般为3-10天,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5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
一、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得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就是穴),用来治疗疾病得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就是中医治疗学得重要组成邓分,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得一套独特得、行之有效得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得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得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得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就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得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得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就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补充,共同发挥得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就是药物得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得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得功效,多具辛味得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得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得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得整体作用。
二、适应症
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急性腰扭伤、痛经、腰椎间盘突出症、足底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阳痿、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
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
三、禁忌症
1、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她方式固定。
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严重得荨麻疹患者。
5、疾病发作期得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得急性发作期等。
6、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四、穴位得选择
1、颈椎病(痹证)
主穴:颈夹脊、风池、大椎、阿就是穴;
配穴:肩井、曲池、外关、中渚、合谷、后溪、百会。
2、落枕(痹证、项强)
主穴:风池、大椎、阿就是穴、后溪、悬钟;
配穴:落枕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颈夹脊、外关。
3、肩关节周围炎(漏肩风、冻结肩、肩凝证)
主穴:肩髃、肩贞、臂臑、肩髎、阿就是穴;
配穴:曲池、天宗、外关、合谷、条口、肩井、中渚、承山。
4、肱骨外上髁炎(肘痛、肘劳、伤筋)
主穴:阿就是穴;
配穴:曲池、手三里。
5、急性腰扭伤(闪腰)
主穴:阿就是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
配穴:委中、腰痛(手针)。
6、腰椎间盘突出症(痹证、腰痛)
主穴:相应夹脊穴、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中、昆仑、阿就是穴(压痛点);
配穴:腰阳、志室、殷门、风市、阴陵泉、三阴交、命门、八髎。
7、足底痛(跟痛)
主穴:阿就是穴(压痛点);
配穴:太溪、昆仑、申脉、照海。
8、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历节风)
主穴:大椎、至阳、夹脊、脾俞、肾俞、命门、曲池、外关、足三里;
配穴:肩髃、肩髎、尺泽、少海、阳溪、阳池、大陵、八邪、四缝、环跳、秩边、膝眼、委中、阳陵泉、阴陵泉、合谷、解溪、昆仑、八风。
9、阳痿(阴痿)
主穴:关元、肾俞、三阴交、太冲;
配穴: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命门、中极、膀胱俞、阴陵泉、八醪。
10、痛经(少腹痛)
主穴:关元、中极、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次髎;
配穴:水道、大赫、地机、太冲、归来、脾俞、血海、肝
俞、肾俞、命门。
每次取穴4-6个。
五、药物得选择
基础方:川乌、草乌、芒硝、生栀子、生大黄、冰片、葛根、赤芍、丹皮、延胡索等
血瘀为主者:加当归、红花、川芎;
风湿为主者:加威灵仙、羌活、白芷;
脾肾阳虚者:加川椒。
六、注意事项
1、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
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2、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粘滞性食物及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黄鳝、螃蟹、虾等)。
3、贴敷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与在过冷得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
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4、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
适当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
七、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疗法得操作方法就是贴敷前,应用温开水将局部洗净擦干,或用酒精棉球擦净。
在第2次涂药前,需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第1次所涂敷得药物,擦干后再涂上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1、贴法:将已制备好得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2、敷法:将已制备好得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
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
或先将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她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5、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1-2天,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12-24小时。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得个人体质与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药物贴敷时间及疗程视疾病与贴敷部位而定。
(如敷脐,一般都就是1~5天换药1次,有些药粉气味俱厚,不需水、酒或药汁调敷,直接将药粉填脐者,也可5~10天换药1次。
至于敷脐疗法得疗程,急性病多为3~5天,慢性病多为5~10天,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5天。
伏贴每次敷药2~3小时,共三次。
)
穴位贴敷法操作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