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技术ppt课件
合集下载
穴位敷贴技术 ppt课件
9/23/2020
操作及注意—异常情况及处理
贴敷药物后,局部出现热、凉、麻、 痒或轻度疼痛属正常现象,如贴敷处 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难以忍受时, 可提前揭去药物,及时终止贴敷。
9/23/2020
贴敷法示意图
贴敷法示意图
附近慎用,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 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 动功能。
9/23/2020
适应证与禁忌证
禁忌证 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
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有些 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进流 产。 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 功能障碍者慎用。 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慎用。
穴位敷贴疗法
脑病一科
概述—历史源流
穴位敷贴技术是祖国医学中一种 独特的养生保健治病法,以中医经络 学说为理论依据,将药物敷贴到人体 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 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作 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 治疗法。
9/23/2020
概述—治疗作用
消瘀散结 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 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之效。
9/23/2020
操作及注意事项—操作
贴敷时间: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 物、体质情况而定,以贴敷者能够耐 受为度。对于老年、小儿、体质偏虚 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贴敷期间 出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搔痒、疼 痛感觉者应该立即终止贴敷。
9/23/2020
操作及注意—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 性食物。
9/23/2020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骨科疾病:各类关节炎、颈腰椎病、
软组织劳损等。 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疹
等。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 儿科疾病:遗尿、厌食、慢性腹泻、
操作及注意—异常情况及处理
贴敷药物后,局部出现热、凉、麻、 痒或轻度疼痛属正常现象,如贴敷处 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难以忍受时, 可提前揭去药物,及时终止贴敷。
9/23/2020
贴敷法示意图
贴敷法示意图
附近慎用,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 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 动功能。
9/23/2020
适应证与禁忌证
禁忌证 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
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有些 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进流 产。 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 功能障碍者慎用。 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慎用。
穴位敷贴疗法
脑病一科
概述—历史源流
穴位敷贴技术是祖国医学中一种 独特的养生保健治病法,以中医经络 学说为理论依据,将药物敷贴到人体 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 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作 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 治疗法。
9/23/2020
概述—治疗作用
消瘀散结 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 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之效。
9/23/2020
操作及注意事项—操作
贴敷时间: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 物、体质情况而定,以贴敷者能够耐 受为度。对于老年、小儿、体质偏虚 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贴敷期间 出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搔痒、疼 痛感觉者应该立即终止贴敷。
9/23/2020
操作及注意—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 性食物。
9/23/2020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骨科疾病:各类关节炎、颈腰椎病、
软组织劳损等。 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疹
等。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 儿科疾病:遗尿、厌食、慢性腹泻、
穴位贴敷法ppt
原 理 及 特 点
PART 03 穴位贴敷的原理及特点
原理
口穴位贴敷的机理,与西医学的透皮给药技术颇 有相似之处。通过穴位贴敷,可使药物经皮肤吸 收,极少通过肝脏代谢,也不经过消化道,避免 了肝脏及消化液消化酶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 因而保持了更多有效成分,同时也减少了一些不 良反应的发生,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本法一 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使用安全、方便,对于 衰老、稚弱、药入即吐患者尤为适宜。
PART 06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操作中护理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患者身份和医嘱。 2、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再次核对,明确贴敷部位。 3、选好穴位(询问患者有无得气感觉)、注意保暖。 4、洗手,消毒皮肤待干。用油膏刀或小木棍将药物均匀地摊在穴位贴敷贴中间, 薄厚适中,贴于穴位上。 5、贴敷过程中观察有无渗漏、滑脱、局部皮肤皮疹等现象。并询问有无不适,交 代注意事项。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着衣,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PART 03 穴位贴敷的原理及特点
特点 1、具有穴位与药物的双重治疗作用, 2、能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 3、可避免某些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 4、安全、简便、危险性和毒副作用小。
药 物 的 选 择 及 制 作
PART 04 药物的选择及制作
(一)药物的选择
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箐或研末用作穴位贴敷。因给药 途径不同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又具有以下特点:
PART 05穴位贴敷的禁忌症
感染性、过敏性皮肤病禁用 有出血倾向禁用
壹
贴敷部位皮肤有
创伤、溃疡者禁
用
贰
叁
孕妇不能运用活血的 药物,以免发生流产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未来将在穴位贴敷法的技术和 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进,如采 用新型材料、优化贴敷方式等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舒适度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不断扩大,未来穴位贴敷法将 在国际医学交流中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与交流有助于推动穴位贴敷法 的进一步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药物选择与配方原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和辨证结果,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贴敷。常用药物包括中药、 西药和中成药等。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用法用量 等。
配方原则
在配制贴敷药物时,应遵循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合理搭配药物,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同时,应注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的不 良反应。
贴敷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贴敷操作技巧
在贴敷前,应对皮肤进行清洁处理,保持皮肤干燥。贴敷时,应将药物均匀涂抹在胶布上,然后贴于选定的穴位 上。贴敷后,可用手指轻轻按压片刻,以加强刺激作用。
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活动和出汗。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 并就医。同时,孕妇、皮肤破损处及过敏体质者禁用此方法。
定义及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定义
穴位贴敷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 ,利用药物的刺激和渗透作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 病的目的。
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 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同时,药物通过皮肤 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 肠道副作用。
04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安全 防护措施
操作前准备工作
确定贴敷穴位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不断扩大,未来穴位贴敷法将 在国际医学交流中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与交流有助于推动穴位贴敷法 的进一步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药物选择与配方原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和辨证结果,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贴敷。常用药物包括中药、 西药和中成药等。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用法用量 等。
配方原则
在配制贴敷药物时,应遵循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合理搭配药物,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同时,应注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的不 良反应。
贴敷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贴敷操作技巧
在贴敷前,应对皮肤进行清洁处理,保持皮肤干燥。贴敷时,应将药物均匀涂抹在胶布上,然后贴于选定的穴位 上。贴敷后,可用手指轻轻按压片刻,以加强刺激作用。
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活动和出汗。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 并就医。同时,孕妇、皮肤破损处及过敏体质者禁用此方法。
定义及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定义
穴位贴敷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 ,利用药物的刺激和渗透作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 病的目的。
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 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同时,药物通过皮肤 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 肠道副作用。
04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安全 防护措施
操作前准备工作
确定贴敷穴位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
《穴位敷贴疗法》课件
1
单点敷贴法
选择特定的穴位,将药物或贴敷材料粘贴在该穴位上,发挥相应的疗效。
2
多点敷贴法
选择多个相关的穴位进行敷贴,相互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3
区域敷贴法
选择局部区域,将药物或贴敷材料敷贴于该区域上,治疗对应的疾病。
穴位敷贴疗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安全有效
穴位敷贴疗法是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安全性高且有效。
个性化
不同的穴位敷贴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和调整。
广泛适用
穴位敷贴疗法适用于各种疾病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穴位敷贴疗法在中医中的地位和发展
传统医学
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被广 泛应用于中医的临床实践中。
现代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穴位敷贴疗法的研究 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
穴位敷贴疗法的原理和作用
调整气血
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身体的阴阳 平衡状态。
通经活络
刺激特定穴位,促进经络通畅加速血液循环,促 进瘀血的消散。
调整脏腑
通过穴位敷贴疗法,调整脏腑功能,促进身体的 健康和平衡。
常见的穴位敷贴方法
《穴位敷贴疗法》PPT课 件
穴位敷贴疗法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敷贴药物或贴 敷特殊材料,以起到治疗和调理作用。
穴位敷贴疗法的起源
1 古代智慧
穴位敷贴疗法在中国古代医书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是古代医学智慧的结晶。
2 传承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穴位敷贴疗法被逐渐发展并应用于日常诊疗实践中。
案例分享:穴位敷贴疗法的治疗效果
疼痛缓解
一位患者通过穴位敷贴疗法,成 功缓解了长期的背部疼痛。
穴位帖敷ppt课件
9
(一)、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取穴方法
循经远取: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选取远离病变 部位的穴位,亦可按照脏腑辨证选取背俞穴和募 穴,如牙痛选取合谷穴,腰痛选取委中穴,支气 管哮喘选取肺俞、脾俞、肾俞,胃肠疾患选足三 里等。
10
(一)、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取穴方法
经验选穴:多根据临床医生和保健师的经验选取穴 位,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调理小儿流涎;威灵仙贴 敷身柱穴调治百日咳等。
26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便秘
方法:采用生大黄粉5g,用白凡士林或醋调成糊状, 敷于 神阙穴,外用透气敷贴固定。加用腹部顺时针按摩 十次、点压按揉中脘、天枢、合谷、足三里,3-7天为1疗 程。
27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体虚自汗盗汗
方法:取五倍子粉适量(5g),白凡士林或白醋调成糊状, 敷神阙穴透气敷贴固定,每日1次(临睡前敷,次晨取下) 7-10次为1疗程。
4
二、贴敷疗法---定义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 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 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 疾病的一种疗法。
5
三、贴敷疗法---作用机制
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和调 整免疫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 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通过体表皮肤或黏膜吸收 ,药物的直接作用明显。 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 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23
吴 茱 萸:
药性: 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胃、大肠、肾经。 功效:助眠、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主寒凝痛证;
胃寒呕吐;虚寒泄泻。 主治:涌泉穴位贴敷以安神助眠,温里散寒,止呕降逆;降压。 用法用量:每穴5g,用白凡士林或白醋适量调成糊状贴敷。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热,易耗气动火,阴虚有热者忌用。 保存:干燥状态下保质期3个月(2-8℃ 6个月),避免潮湿。
(一)、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取穴方法
循经远取: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选取远离病变 部位的穴位,亦可按照脏腑辨证选取背俞穴和募 穴,如牙痛选取合谷穴,腰痛选取委中穴,支气 管哮喘选取肺俞、脾俞、肾俞,胃肠疾患选足三 里等。
10
(一)、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取穴方法
经验选穴:多根据临床医生和保健师的经验选取穴 位,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调理小儿流涎;威灵仙贴 敷身柱穴调治百日咳等。
26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便秘
方法:采用生大黄粉5g,用白凡士林或醋调成糊状, 敷于 神阙穴,外用透气敷贴固定。加用腹部顺时针按摩 十次、点压按揉中脘、天枢、合谷、足三里,3-7天为1疗 程。
27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体虚自汗盗汗
方法:取五倍子粉适量(5g),白凡士林或白醋调成糊状, 敷神阙穴透气敷贴固定,每日1次(临睡前敷,次晨取下) 7-10次为1疗程。
4
二、贴敷疗法---定义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 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 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 疾病的一种疗法。
5
三、贴敷疗法---作用机制
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和调 整免疫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 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通过体表皮肤或黏膜吸收 ,药物的直接作用明显。 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 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23
吴 茱 萸:
药性: 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胃、大肠、肾经。 功效:助眠、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主寒凝痛证;
胃寒呕吐;虚寒泄泻。 主治:涌泉穴位贴敷以安神助眠,温里散寒,止呕降逆;降压。 用法用量:每穴5g,用白凡士林或白醋适量调成糊状贴敷。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热,易耗气动火,阴虚有热者忌用。 保存:干燥状态下保质期3个月(2-8℃ 6个月),避免潮湿。
穴位贴敷疗法图文
详细描述
腹泻贴敷疗法主要选取神阙、中脘、天枢等穴位,贴敷药物多为健脾止泻类中药,如白 术、山药、砂仁等。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作用,达到健脾止泻、缓解腹泻症状的目的。
痛经贴敷疗法
总结词
痛经贴敷疗法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贴敷 药物来缓解痛经症状的方法。
VS
详细描述
痛经贴敷疗法主要选取关元、气海、三阴 交等穴位,贴敷药物多为活血化瘀类中药 ,如丹参、红花、川芎等。通过刺激穴位 和药物作用,达到活血化瘀、缓解痛经症 状的目的。
药物选择与制备
药物选择
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具有相应 功效的药物,如辛温解表药、清 热解毒药等。
药物制备
将药物研成细粉,加入适量的溶 剂(如黄酒、醋等)搅拌均匀, 制成糊状或膏状。
贴敷方法与技巧
贴敷方法
将制备好的药物均匀地涂在穴位上, 然后用胶布固定。根据病情需要,可 选择单穴贴敷或多个穴位贴敷。
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04
穴位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事项
贴敷时间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贴敷时间, 一般为2-4小时,不宜过长或 过短。
饮食调理
贴敷期间注意饮食清淡,避免 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贴敷前准备
确保穴位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无破损、炎症等异常情况。
贴敷后护理
贴敷后避免剧烈运动、热水洗 澡等,保持皮肤干燥,避免感 染。
历史
穴位贴敷疗法源于古代,经过长期实践和发展,已成为中医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人们常用天然药物、动物器官等 制成药膏或药饼,直接敷贴在穴位上,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原理与特点
原理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同时,药物通过皮肤的吸收和渗透,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发 挥药效。
穴位贴敷ppt课件
7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四、基本操作方法
有人做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 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 8-10倍。《理瀹骈文》中的膏药处方,几乎 每方都用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 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 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的处方约 占97%以上。
13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四、基本操作方法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 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 大及发泡之品。 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 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 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1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穴位贴敷概述
❖ 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 伸,多选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特性的药 物,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 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瘖病、口疮、小 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 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 副作用小等特点。
七、禁忌症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 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0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四、基本操作方法
有人做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 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 8-10倍。《理瀹骈文》中的膏药处方,几乎 每方都用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 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 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的处方约 占97%以上。
13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四、基本操作方法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 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 大及发泡之品。 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 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 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1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穴位贴敷概述
❖ 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 伸,多选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特性的药 物,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 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瘖病、口疮、小 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 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 副作用小等特点。
七、禁忌症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 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0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
4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 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因此, 本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 少有毒药物外,本法一般无危险性和 毒副作用,较为安全、简便,对于衰 老稚弱者、药入即吐者尤宜。
腧穴敷贴法与现代医学的“透皮 给药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随着现 代医学“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不断 深入,中药透皮治疗与经络腧穴相结 合,将为中医外治法开拓广阔的前景。
23
2、咯血
取穴:双侧涌泉。药物:独头蒜1头, 硫磺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3克
用法:将大蒜去皮洗净,捣烂成泥膏 状,再加入上药末调匀。敷贴时每次 用10克,分别贴于双侧涌泉穴,用胶 布固定。为防止局部起泡,可先在穴 位处涂擦植物油少许。每次敷贴3~5 小时。每日1次,连续3天为1疗程。
24
3、支气管哮喘
27
(三)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需随调配随敷 贴,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 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 或用绷带固定敷贴药物。
28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敷贴 穴位不宜过多,敷贴面积不宜过大, 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 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 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 大,敷贴时间不宜过久,并在敷贴 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6
6.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 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 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7.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 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8.其他谨遵医嘱。
37
38
谢谢!
39
9
(二)药物的制作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 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腧穴敷贴来治 疗相应疾病。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 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因此, 本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 少有毒药物外,本法一般无危险性和 毒副作用,较为安全、简便,对于衰 老稚弱者、药入即吐者尤宜。
腧穴敷贴法与现代医学的“透皮 给药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随着现 代医学“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不断 深入,中药透皮治疗与经络腧穴相结 合,将为中医外治法开拓广阔的前景。
23
2、咯血
取穴:双侧涌泉。药物:独头蒜1头, 硫磺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3克
用法:将大蒜去皮洗净,捣烂成泥膏 状,再加入上药末调匀。敷贴时每次 用10克,分别贴于双侧涌泉穴,用胶 布固定。为防止局部起泡,可先在穴 位处涂擦植物油少许。每次敷贴3~5 小时。每日1次,连续3天为1疗程。
24
3、支气管哮喘
27
(三)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需随调配随敷 贴,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 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 或用绷带固定敷贴药物。
28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敷贴 穴位不宜过多,敷贴面积不宜过大, 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 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 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 大,敷贴时间不宜过久,并在敷贴 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6
6.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 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 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7.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 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8.其他谨遵医嘱。
37
38
谢谢!
39
9
(二)药物的制作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 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腧穴敷贴来治 疗相应疾病。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2020
6
清朝是我国传统穴位敷贴疗法普遍应用和全面总结时期。 这一疗法既见于官方著作,如政府组织撰写的《医宗金 鉴》:采用葱白捣烂加麝香少许敷脐,加以冷热刺激,以 治疗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证;见于民间,如赵学敏的《串 雅内编》和《串雅外编》二书,广泛收集了民间走方医的 治疗经验,有不少穴位敷贴的验方。
刊行于1805年的《急救广生集》(清·程鹏程纂辑,又名 《得生堂外治秘方》),是我国第一部外治专书,汇集了 清·嘉庆前千余年的外治经验,其中不乏穴位敷贴之法, 仅以神阙一穴而言,就有何首乌贴脐中治自汗,五倍子贴 脐治盗汗等。
5/3/2020
7
“外治之宗”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 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 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 搐、擦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 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 统治百病”的论断。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 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 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 选………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
5/3/2020
13
适应证与禁忌证
禁忌证
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 应禁止贴敷。 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不宜用刺激 性太强的药物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 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 阴交等,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进流产。 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慎用。
5/3/2020
14
临床应用—常用药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 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也就是所谓“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穴位敷贴临床常用药物大致可分三类:
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
荷、樟脑、皂角、乳香、没药、花椒、肉桂、细辛、白芷、 穿山甲、姜、葱、蒜、韭等。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 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但此类药 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5/3/2020
9
药同内治
无论内服汤药和穴位敷贴,所选用的药物均有各自独特的 四气五味、作用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通过君、臣、佐、 使的相互配伍组合以祛除病邪。
《理瀹骈文》:“膏中用药味,必的通经走络,开窍透骨, 拔病外出之品为引。”
5/3/2020
10
经络学说
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 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 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与体表的特定部位。 经络学说是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
穴位敷贴技术
广东省中医院 米建平主任医师
1
概述—历史源流
穴位敷贴技术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治病法, 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将药物敷贴到人体特定穴位, 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 阴阳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5/3/2020
2
概述—历史源流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有 “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 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 )
5/3/2020
8
概述—理论依据
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即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 由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 能治内。内服汤药与穴位敷贴同样的通过经络“内联脏腑、 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 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理瀹骈文》:“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 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 治之理。”
5/3/2020
12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呼吸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老年 性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虚人感冒等。 胃肠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慢 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骨科疾病:各类关节炎、颈腰椎病、软组织劳损等。 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疹等。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 儿科疾病:遗尿、厌食、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等。
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 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 安。”
5/3/2020
5
宋《太平圣惠方》“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 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
宋《圣济总录》“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 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
明《普济方》“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和如泥,罨涌 泉穴。” 明《本草纲目》“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 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 另外吴茱萸 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
《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
5/3/2020
11
概述—治疗作用
消瘀散结
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达到活血化瘀、消 肿散结之效。
温经通络
穴位敷贴产生的灼热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之效。
防病保健
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 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神农本草经》“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痈 疽,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
5/3/2020
4
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 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 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
春秋战国时期,《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 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 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 者……。”
5/3/2020
3
东汉《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