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 辩证法的发展与特点
(1)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
(2)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2. 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性质
(1)辩证法的反映论根据
(2)辩证法的本质和内涵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 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
(2)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
2. 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2)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3. 联系规律
(1)联系规律的含义
(2)联系规律的普遍性
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
1. 实践是辩证法的出发点
(1)实践的历史地位
(2)实践的科学地位
2. 矛盾论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四、马列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 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性是无意识的基础
(2)世界的物质性是无穷尽的和不断发展的
2. 历史的发展规律
(1)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无意识的表现
(2)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条件和必然的统一
3. 世界的能动性
(1)世界的能动性是普遍的
(2)世界的能动性的根源
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1.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任务和前景
2. 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3. 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辩证法主义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价值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进步的基本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文化传承的基本意义。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显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宝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志向。
2.科学看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驾驭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其次、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明,且随着将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明和丰富,并供应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动身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终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安排、主动主动的活动实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
敬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相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相互作用必定导致事物的运动变更和发展5.冲突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冲突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开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开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答复了事物为什么会开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根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根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开展以另一方开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开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开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开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表达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开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开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开展的根底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开展过程和开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2. 物质与意识-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3. 辩证唯物主义-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二、政治经济学1.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与表现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积累过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 经济危机理论- 危机的根源与周期性- 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 过剩生产危机三、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必然性2. 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与任务 - 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3. 共产主义社会- 消灭阶级和国家- 全体成员的自由发展-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1.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2. 社会发展五阶段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 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矛盾论与实践论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世界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世界的永恒发展2. 方法论- 辩证法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实践的方法以上是考研马原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考生应根据具体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复习和理解。
马原知识点分章总结
马原知识点分章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和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第二章辩证法辩证法的哲学根源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发展规律辩证法的方法论第三章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起源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活动第四章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物质的范畴物质运动的规律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与实践第五章人的实践和社会历史人的实践的哲学范畴社会历史的起源和发展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第六章根本问题和非根本问题哲学范畴的根本问题和非根本问题关于哲学问题的原则性问题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第七章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哲学根源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基本范畴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哲学路径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实践活动第八章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哲学起源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本质和基本范畴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规律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实践活动第九章真理和认识真理和认识的哲学根源真理的本质和基本范畴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真理和认识的实践活动第十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和实践与真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哲学范畴实践与真理的关系的哲学范畴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和实践与真理的关系的实践活动第十一章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哲学基础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本质和基本范畴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规律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实践活动第十二章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哲学起源唯物史观的本质和基本范畴唯物史观的运动规律唯物史观与实践活动第十三章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的关系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实践活动结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推动社会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发展哲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构建哲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推进哲学科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培养哲学专门人才以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主要知识点所做的分章总结。
18191《马原》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具体内容。
2.唯物主义的不同形态及唯心主义的不同形式3.物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1.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2.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矛盾的定义及其两种基本属性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8.矛盾分析法所包含的内容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4.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定义及本性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3.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区别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革命的实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的本质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商品及商品经济的含义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辩证关系3.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二重性4.货币的职能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6.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局限性。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第一章、主干知识点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本原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二是关于人类思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虽然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整个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三章: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现象,具有共性、绝对性。
同时,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个性、相对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第五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第六章: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Practice is the n that unites objective regularity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The Dialectical n Theory:Firstly。
n is the n of thing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things.Secondly。
马原期末各章节总结
马原期末各章节总结【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科学理论体系,为现代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具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基本观点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政治经济学等各个领域的理论基础。
本文主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第一章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的理论基础是人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实践活动,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根据物质需求进行生产和交换的活动决定了社会的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分析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其中特别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揭示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发展而来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的发展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和不断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统一的原理,矛盾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第三章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界以及社会进行直接关系的活动,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科学实践和政治实践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主体地位,认为实践是人的主动行为,是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第四章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指导社会发展。
历史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等。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大致规律,如人类社会从原始公社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和发展方向。
完整版马原原理总结
(一)唯物论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2、两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适用该原理的材料:好事变坏事、缺陷变优势、物极必反、差异中谋求共识、看问题一分为二、批判的继承吸收。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适用该原理的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一反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症下药、实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批判抽象人性论和普世价值。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①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①发展:□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体,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5)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马原期末每章总结
马原期末每章总结第一章思维及其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
在这一章节中,马原首先阐述了思维和物质的关系,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思维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主观活动,人的思维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思维运动具有内在的辩证性,它表现为形式的、量的和质的三个方面。
形式是思维运动的外部表现,量是思维运动的数量规律,质是思维运动的质与质之间的转化。
了解思维的辩证运动规律,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促进思维方法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矛盾及其规律性马原在这一章节中着重阐述了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而实现的。
事物的矛盾表现为质的和量的矛盾,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量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
事物的质与质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质与量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
认识事物的质和量的关系,对于我们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推动实践中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内因与外因的联系及其规律性这一章节主要阐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性。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和环境。
内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外因,外因又可以影响和改变内因。
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认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半边学和整体学说及其规律性这一章节重点讲述了半边学和整体学说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性。
半边学从部分出发,研究特定的事物,整体学说从整体出发,研究一定范围内的事物。
半边学和整体学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决定着科学认识事物的全面性和一般性。
了解半边学和整体学说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准确简练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复杂性有着重要作用。
第五章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性这一章节主要讨论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性。
马原知识点总结全书
马原知识点总结全书第一章: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灵魂。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根本的理论观点,它要我们看事物的发展,不是片面地观察它的表面现象,而是要观察它的本质和规律,懂得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善于分析问题,善于看事物的全体和全局。
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其次,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主要内容是: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历史是在生产斗争中产生的,而生产斗争的发展是规定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道路。
只有生产斗争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才会变革。
最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混沌而复杂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宝贵理论内容。
第二章: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分析,首先要证明社会是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人类创造物,是社会运动的产物。
其次,社会是一个由阶级组成的社会。
各种不同的社会阶级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进行着不断的斗争。
最后,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和认识社会运动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一章节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首先,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产,而阶级斗争是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推动力。
其次,阶级斗争决定了社会的制度性质和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阶级关系的根本动力。
最后,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可以实现各种国家制度的经济,是不稳定和不可持久的。
第四章:社会思想史基本观点第五章:国际风云演变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上就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个总结,希望对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有所帮助。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知识点: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内容:p2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意义: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理论意义: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3、意识的本质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6、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7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7、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7-39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种不同形态;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而人类社会的存在;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当今社会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8、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p44-45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p4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者的相互关系:1区别: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2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方法论意义: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要么只在绝对同一中思维;认为事物只有和自身同一;永久不变;要么只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脱离了同一看对立;认为对立就是势不两立、绝对分明、绝对否定、排斥一切..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49-5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二者的辩证关系:1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意义:1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2有助于我们学会的..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等..3有助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1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5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意义:第一;重视量的积累;第二;坚持适度原则;第三;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13、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p51-5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方法论意义:1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2对待事物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第二章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6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的本质p6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不仅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抽象、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3、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p64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认识互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同时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p69-7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5、真理及其客观性p73-7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在认识真理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到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另外;真理的客观性也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6、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74-76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的和..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思想;把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p8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别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否定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8、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p85-86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任何成功的实践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第三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p96-10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二者的辩证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会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其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实践意义:要正确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要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意义p104-106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相互关系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意义p108-110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变革的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在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时;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完善、巩固和发展;不适合自己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第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辩证的统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基本适合一不适合一基本适合”的过程;它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意义: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原理来观察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可以看到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政企不分;克服官僚主义;消除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病;实现团结安定;政府廉洁高效;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4、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p124-127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积极作用: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主要表现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消极作用:第一,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消极后果..如;在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以及开发利用原子能带来的消极后果..第二;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因此;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须受到一定的、合理的制约..1做好科技评估工作;2建立道德约束体系;3大力发展..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31-13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3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具体内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们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第四章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p145-14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民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得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2、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及其相互关系p146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叫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耗费..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其对立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其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p148-150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内容及其意义p159-1601划分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2内容: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这部分资本叫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包括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可变资本..3划分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了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5、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p163第一;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其价值只能借助工人的具体劳动发生转移;不能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第二;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第三;“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6、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实现的前提条件p166-167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一定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即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和爆发的根本原因p171-1721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2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五章1、垄断形成的原因p185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取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2、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及特点p185-1861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但垄断形成后并不能消除竞争;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垄断并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即没有消除商品经济;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2特点:第一;竞争的目的不同;第二;竞争的手段不同;第三;竞争的范围不同;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知识点: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内容:(p2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意义:(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意识的本质(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6、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7)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7、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7-39)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种不同形态,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而人类社会的存在,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当今社会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8、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p44-45)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p4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的相互关系:(1)区别: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2)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方法论意义: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要么只在绝对同一中思维,认为事物只有和自身同一,永久不变;要么只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脱离了同一看对立,认为对立就是势不两立、绝对分明、绝对否定、排斥一切。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49-5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
二者的辩证关系:(1)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1)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
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2)有助于我们学会的。
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等。
(3)有助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1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5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第一,重视量的积累;第二,坚持适度原则;第三,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13、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p51-5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意义:(1)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2)对待事物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第二章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6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p6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不仅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抽象、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p64)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认识互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同时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p69-7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5、真理及其客观性(p73-7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在认识真理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到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另外,真理的客观性也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6、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74-76)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的和。
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思想,把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二者都是错误的。
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p8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别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否定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