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建筑
简析楚式建筑与楚文化
简析楚式建筑与楚文化作者:刘波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9期摘要:本文伴随古楚国的历史浅析了楚国文化及楚式建筑文化的特点,楚文化在璀璨的中华大地上独树一帜,通过对古楚历史的追朔,能够品味到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可以从渊源上追朔到楚式建筑文化的起源,对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以及新建筑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天人合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15—01一、楚文化历史渊源楚族源于中原,与中原华夏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文明的主源应是中原文明。
从地理位置而言,楚的先民长期与华夏先民居住、交往,楚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
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被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
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楚国,又称作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
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
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
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二、楚式建筑楚建筑属于建筑范畴的“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
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楚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楚建筑的首选材料。
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地处中原的楚国地大物博,木材资源丰富,而相反去花几百年的时间用石材去兴建宫室建筑是不可想象的。
晴川阁,一座古老而充满文化底蕴的楚式建筑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晴川阁就是因为这首古诗而命名,我也是因此而来。毕竟这座楼与黄鹤
楼隔江相望,既然看了黄鹤楼,哪能不到此一游。整个晴川阁景区免费。 晴川阁建筑古色古香,有点像去北京时候看的皇宫、王府里的建筑,晴 川阁楼层不高,好像也就是差不多三层,不过因为有点高度,所以底下 看去还算宏伟,不过绝对没有黄鹤楼高,没有黄鹤楼宏伟。当时去的时 候已经傍晚,游客很少,另外是免门票的,总体比较清静,还是值得一 来。
• 其名取自著名诗句"晴川历 历汉阳树",坐落在长江北 岸。与黄鹤楼、古琴台并 称武汉三大名胜。楼阁分 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地 道地再现了楚人依山筑台, 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 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 晴川阁与黄鹤楼相望,江 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 衬托,蔚为壮观,有“三 楚圣境”之称。晴川阁北 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 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 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 而立的名胜古迹,有"楚天 第一名楼"之称。
·建于明代,其名取自著名诗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与黄鹤楼、 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楼阁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 再现了楚人依山筑台,台上建 楼阁的雄奇风貌,并富有浓郁 的楚文化气息。 ·晴川阁与黄鹤楼相望,江南江 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 为壮观,有“三楚圣境”之称。 ·每年3月底至4月初,可在古 雅的晴川阁旁欣赏漫天樱花, 晴川阁樱花最佳观赏地位于晴 川假日酒店后花园樱花林。
•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 游景区,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 晴川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始建于明 朝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公元1547年—1549年),为汉 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得 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
楚建筑特征
武汉建筑文化楚文化与楚建筑楚建筑特征●城市内部结构—间,群,巷街由单”变”合”的概念楚建筑以“间”为基本单位,形成单体,再由单体围合成“群”,“群”是中国建筑的基础,“间”和“群”是体现和谐之美的所在。
这些间、群与自然山水、水面结合,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内涵。
建筑以间为单位,形成以木架构为主的结构体系,并以砖,石、土材相配合,形成一种特有的风格。
●建筑理念山水城市,天人合一楚辞中提到的“游目”、“流观”意指建筑空间,也即“空灵”,这是楚建筑艺术最重要的构图法则之一。
楚国的宫城通过廷、门、院、巷来达到充分的空间渗透的目的。
这种似有若无,似静而动的的渗透性空间。
使其建筑形式获得更为完整、深广、多变的意境。
楚建筑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用“有限”的物象寄托“无限”的意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空间。
环境是人们视觉中的具有审美情趣的一种空间景态。
楚地多山多水,在楚人看来,环境就是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从室内到室外,从室外到室内,这种相向延伸,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流变。
向内,则是大自然的内向凝聚,向外,则是视野空间成扇形以至全方面的扩展,以至于无限。
●建筑风格质朴简洁随性楚建筑布局自然而随意,并不追求对自然的理性驾驭。
建筑与建筑的关系似乎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建筑空间随意组合,建筑体块直率碰撞。
●建筑形式干阑式建筑高大墙体围合的大院缩小成狭窄的天井,堂屋,厢房的内部空间更加高,井深更加大,楼层增多。
在屈原的《九歌》中写到干栏式建筑,其特点为一楼架空,二楼居住,以竹木结构为主。
干栏式建筑是楚国民间的主要建筑形式。
这种民居建筑式样在我国南方的土家族、苗族中仍然沿用。
南方水乡,渔民多生活在水上,以船为屋,称为“船屋”。
“船屋”在屈原《涉江》里提到,有屋宇、梁柱、轩版和窗棂等设施。
鄂西北民居以四合院式的会馆、宗祠居多,砖石用料粗大,风格粗犷,但雕刻细腻,自成体系。
鄂西南山区以土家族为主,具有靠近山水,诗情画意的生态居住景观,吊脚楼为其建筑特色,也即干栏式建筑。
荆楚文化与建筑
(8)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 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 制 ,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起 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 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 “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 、鄂豫皖和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司令部、 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 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 贵的革命文化资源。荆楚文化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时空的强 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 新的重要基础。 总结: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中心。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 发展轨迹,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它在以下五个方面具有创新特质, 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一是“筚路蓝缕”的创业精 神;二是“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 四是“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五是“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荆楚 文化的这些创新特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优秀民族文化和民 族精神的具体展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 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 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 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 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 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 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 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 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 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 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 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 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 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江城武汉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 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 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 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 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 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层台累榭——楚国建筑形制特征探讨
中图分类号 TU-09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4-0167-05 收稿日期 2023-08-10摘 要 两周时期楚国作为南方长江流域的霸主国家独领风骚,楚文化源于北方中原的商周文化,发展壮大于南方楚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孕育楚文化的重要基础。
基于此,该文首先分析了楚文化及其自然环境的独特特征。
其次,推论影响楚建筑形制的因素,提出其在楚文化与楚地自然环境影响下产生发展了楚高台建筑与干阑建筑。
最后以文献和考古记载中的楚宫建筑为例,探讨楚国建筑“层台累榭”之形制特征。
关键词 楚文化 楚宫建筑 层台累榭 高台建筑 干阑建筑Abstract The Dynasties of Western Zhou and Eastern Zhou, Chu was the dominant state in the southern Yangtze River Basin. Chu culture originated from the Shang and Zhou cultures in the northern Central Plains and developed and expanded in the southern Chu region. The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wa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breeding Chu culture. Based on this, we first analyz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u culture and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Secondly, we deduc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hape and form of Chu architecture, and put forward that it developed the Chu high platform architecture and pile supported build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u cul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Finally, taking the Chu Palace building in the literature and archaeological records as an example, we discuss the shape and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Chu's architecture " Layered platforms and pavilions ".Keywords Chu culture, Chu Palace architecture, Layered platforms and pavilions, High platform building, Pile supported building王发堂 | Wang Fatang 卢星雨 | Lu Xingyu层台累榭——楚国建筑形制特征探讨Layered Platforms and Pavilions: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u Architecture楚文化之璀璨浪漫久传于世,而遗憾的是楚国建筑早已沉睡于南方荆楚大地。
中国古代楚国建筑的天人合建筑观
中国古代楚国建筑的天人合建筑观楚国是古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国家,其建筑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天人合建筑观。
天人合建筑观是楚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原则,它融合了人与天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古代楚国建筑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特点。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建筑观是古代楚国建筑的哲学思想,这一观念是从古代的道教和儒家思想中衍生而来的。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内心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儒家思想则强调人与天地的关系,认为建筑的构造必须符合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达到完美的状态。
天人合建筑观则将这两种思想相结合,认为建筑应该符合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二、天人合建筑观的构成要素天人合建筑观包括三个主要的构成要素:地基、结构和屋顶。
其中,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代表着人与地之间的关系;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屋顶则代表着人与天之间的关系。
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它所代表的是人与大地之间的关系。
地基必须建立在稳固的地基之上,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在古代楚国建筑中,地基常常使用青石砖、花岗岩等坚硬的材料建造,以便增加建筑物的承重能力,并确保地基的耐久性和稳固性。
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它所代表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古代楚国建筑中,结构常常采用木质结构或者砖石结构,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柔性和承重能力,可以有效地适应各种天气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屋顶则代表着人与天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楚国建筑中,屋顶常常采用拱形或者圆顶的结构,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屋顶常常使用青瓦或者琉璃瓦等材料铺设,除了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之外,还具有美丽的装饰效果。
三、天人合建筑观的文化特点天人合建筑观体现了古代楚国文化的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和谐。
和谐是楚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楚国建筑的基本特点之一。
天人合建筑观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楚国人民对于和谐共生的追求。
在古代楚国的建筑中,经常出现龙、凤、狮子、麒麟等神兽图案,这些图案既可以用来装饰建筑物,也可以用来保护建筑物,反映了古代楚国人民对于神灵和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敬畏。
楚建筑的余韵流风——楚建筑对荆楚地区建筑影响一瞥
( 上接 第 3 5页) 5个景 区, 计划2 0 0 : 2 年 竣工 。荷 花 广场 的兴建 将进 一 步树 立洪 湖市 的城 市形 象 。在 城 市特 色 工程建 设方 面 , 新 建 了丰收 渠一渠 两路 工程 , 将昔 日的 “ 龙须 沟 建成 了今 E l 河 水 清澈 、 垂柳 倒 映 的丰 收渠 , 并按 照 “ 岸 上一 座商 贸城 、 坡 上一 座百 花
期 经过 多次增 修 ,今 日所见 面貌 已非元 代原 貌 ,但万 变 不
僧慧 远 开辟 的西 山遭场 ; 位 于今 湖北 当阳 的玉泉 寺 , 也 是源 于 南朝 粱武 帝敕 建 的复 船 山寺 。这 些荆楚 地 区 的 寺 院 诚 然 带有 印 度 佛 教 文 化 的烙 印 和 中原 文 化 的 痕 迹, 但 楚建 筑 的色彩 也 隐约可 见。 如楚 建筑 尚空灵 、 重
难、 供 水难 、 乘 车难 、 住 房难 、 上 厕难等 人 民群众 关 注
的热 点难 点问 题 ,拓宽 建设 了解放 街 、朝 阳巷等 3 0 多条 支路 小 巷 ,新建 了 陵园水 厂 防洪 工程 和老 闸 水 厂改 建工 程 ,正 在建 设 覆盖整 个 中心 城 区的治 污工 程. 开辟 了城 区公共 汽车 和 出租汽 车 , 新建 住宅 面积 1 2 0万 平方米 . 改 建危 旧房 面积 l 8万平方 米 , 一 大批 危困 户迁 ^新 居 ,新建 占地 5 0亩的垃 圾处 理场 、1 0 个垃 圾 中转站 、4 5座 水冲 式公 厕 ,购置环 卫垃 圾 车
未 能摆脱 中原 建筑 程式 化 的束缚 , 但楚 建筑 的影 响 尚依稀
央宫 ” , 汉武 帝按楚 俗修 造 “ 建 章宫 ” , 武帝 还修 建 了“ 飞 廉观” , “ 飞 廉 就是楚 人 崇奉 的凤 神。 于此可 见西 汉前
吴楚两地建筑文化对比分析
对吴楚两地建筑文化进行比较,吴建筑文化特色依旧在传统街巷、园林、楼阁亭榭中沉淀,新的江南特色建筑在积极探索之中,然而经过几千年东西南北的文化交流,楚地文化已变得个性越来越不鲜明了。
此外建筑文化在交融中发展,在追寻本地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也可从他地建筑文化中得到借鉴与启发,从而加深对本地建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从地域范围而言,楚地一般指以今汉水流域为中心北抵方城、南至衡、西起夔、东抵鄂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吴地指长江下游以南、杭州以北、常州以东环太湖周围地域。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木骨泥墙体系建筑文化与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南方干栏体系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之两大源头,中国北方地势平坦、文化容易交流,建筑文化也易具有共性,而南方多山水阻隔,文化易单独发展而形成一个个自具特色的文化龛。
历史学家将太湖流域的“吴”文化与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和钱江流域的“越”文化相并列为长江中下游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和黄河一样,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古人有诗云:“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诗中两人虽分隔两地,然而有长江将两人紧紧联系,串起“我”与“君”之日日相思;“楚”建筑文化居长江头,“吴”建筑文化居长江尾,同一条江孕育着不同性格的建筑文化,了解其魅力,分析其联系,寻找其差异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的。
建筑作为文化的一面镜子亦具有各自文化之烙印。
纵观吴楚两地建筑文化史,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虽然在源源不断地汇入来自中原的文化活水,但体现本土精神的主流建筑文化始终在延续,未曾中断,本文试将“吴”“楚”建筑文化进行对比以反观地域文化对建筑之影响、加深对吴地建筑文化之认识。
然而吴楚两地各有自身复杂之历史地理状况,建筑也并非匀质分布、特征明显、分野清楚,比较也只能是粗略的、草简的、“见林不见树”的。
1、天人合一:吴建筑与自然高度和谐,楚建筑与自然诗意共处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吴楚两地的建筑文化之中。
荆楚文化与荆楚建筑
湖北“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大赛与方案征集活动参考资料:荆楚文化与荆楚建筑目录一、荆楚文化的定义二、荆楚文化的内涵、发展与特征三、荆楚建筑的几个特点四、荆楚建筑审美特征五、荆楚文化与荆楚建筑风格六、结语:借鉴与化用一、荆楚文化的定义★楚文化是指由楚人创造、楚国发扬光大的古代文化。
从时间上,楚国是我国周代历史最长的古国之一,若从西周初年立国算起,至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为止,历时800余年。
从空间上说,楚文化的覆盖范围几乎包括了整个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大部分的淮河流域,楚国在极盛时期,曾领有今湖北、湖南的全部及河南、陕西、四川、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的一部或大部,实际上占有当时的天下之半。
楚国创造了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亦夏亦夷”的荆楚地域文化,青铜冶铸技术高度发展,丝织刺绣技术后来居上,木竹漆器流光溢彩,老庄哲学独树一帜,屈骚文学“别创新体”,美术乐舞动人心魄。
楚文化博大精深,精彩绝伦,不仅与中原文化比肩而立,竞趋争先,而且在很多方面已达到能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高度。
★荆楚文化是湖北地区自古到今的历史文化,前从远古、后至现代,历史悠久,因此荆楚文化的时间范围远远超过楚文化。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楚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源头与主干。
荆楚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一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荆楚文化的发展、内涵与特征(一)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湖北在地势上处于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整体轮廓略呈向南开放式椭圆形盆地。
湖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原、岗地、丘陵、山原、山地。
这种山地与平原地理上的差异,在文化上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反映。
湖北总体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同样,气候在文化生态环境中也是不可忽略的内容。
在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下,荆楚文化历经漫长的发展演化,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
具体如下:史前:滥觞与展衍湖北是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富集地区,也是中国远古人类及其文化演化的主要地区之一。
荆楚建筑风格
1.1楚历史艺术品提取建筑元素楚文化中的艺术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广泛地联系着。
这些艺术品通过造型、色彩、纹样、材料上的特色及卓越的技艺,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从中我们也可以提炼出“楚建筑”的一些元素特征。
(1)造型特征研究“楚文化”的学者将楚建筑的美学特征归纳为十个方面:即线型之美、和谐之美、因借之美、空灵之美、朦胧之美、超拔之美、绝艳之美、怪异之美、恢闳之美、运动之美。
依笔者浅见,从楚历史艺术品中,最能反映楚建筑造型特征的是线型之美、空灵之美、超拔之美。
·线型之美在各种线条中,楚人对曲线最为钟情。
曲线造型以流畅而富于韵律感为主导。
这一样式风格的特征,极易从直观上把握。
楚式家具、小座屏、虎座凤架鼓、虎座立凤的造型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古代楚人对充盈在宇宙万物间的运动感、律动感的绝妙表达。
这与楚人对生命运动形式的喜好,对生命活力的崇尚有关,也与楚艺术那种上天人地、游目骋怀的流观审美观照方式相密切联系。
楚建筑群体里的馆、阁、楼、堂、台、榭、亭、障、回廊、池岸、曲桥、小河、幽径都是浓淡有别、长短不一的“线条”,细部的翼檐飞角也是具有流动感的曲线。
楚人在建筑活动中高度重视曲线的美学思想,不仅在中国上古建筑中独步一时,而且影响到后世中国园林,甚至波及到西方。
·空灵之美空灵轻盈的风格,从楚漆器的造型意识中最能体现。
楚漆器喜用透雕的形式,常常镂刻精美的几何纹、动植物纹和自然景物纹,给人以精致空透的感觉。
湖北省江陵县出土的漆耳杯,杯口呈椭圆形,弧壁坦底,有双耳的基本形,给人以异常轻巧灵便的感觉,古人因以“羽觞”名之,确切而有诗意。
楚建筑的空灵美,主要体现在空间上的变化。
其楼阁相当开放,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
四周设有隔扇的阁,每方设窗的轩,位于高台或水中的敞露的榭,有顶无墙的亭,以及有盖无壁的廊等,无一不是将人们的视觉引向室外空间。
这种似有若无,似静而动的渗透性空间,即所谓的“灰空间”。
楚国民居想象复原模型建筑特点
楚国民居想象复原模型建筑特点
楚国建筑风格特点是:外表简洁,装饰少,尤其是清水混凝土的使用广泛;喜欢体块模块化,简单的几何形体做体块。
给人种静,干净,雅的感觉古代建筑:学习跟中国古建,但风格自成一派。
不像中国的很多大红大绿,色彩鲜艳,日本建筑色彩素雅朴素的多,给人纤细秀雅感,中国的是气势宏大壮丽。
融合了佛教的悲情怀,衍生出枯山水庭院,肃穆甚至缺乏高昂热情的风格。
楚国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
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楚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楚国建筑风格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楚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楚建筑的首选材料。
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地处中原的楚国地大物博,木材资源丰富,而相反去花几百年的时间用石材去兴建宫室建筑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选择木材也有其必然性。
武汉的建筑风格
武汉的建筑风格
武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武汉逐渐形成了以“三镇”(汉口、武昌、汉阳)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这也为武汉的建筑风格奠定了基础。
在武汉的建筑风格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江汉关派”和“楚式建筑”两种。
江汉关派是指清朝时期,由江西籍工匠刘明珍所带领的一
批工匠来到武汉,在当地传统建筑文化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建
筑风格。
这种风格注重对称、对角线和层次感,并且运用了大量石雕、木雕等装饰手法。
而楚式建筑则是指源自湖北地区、具有浓郁地域特
色和民族特色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主要采用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相结合
的方式,注重屋顶造型和门窗装饰。
除此之外,在武汉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建筑风格,比如欧式建筑、现
代主义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诞生,
也为武汉的城市发展和文化演变做出了贡献。
总体来说,武汉的建筑风格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它既融合了传统文
化元素,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面貌。
这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武汉、感受武汉提供了一种新的
途径。
将荆楚建筑文化元素植入实践项目
荆楚建筑是指我国武汉地区传统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在当代社会,如何将荆楚建筑文化元素植入实践项目,既能保留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化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将荆楚建筑文化元素融入实践项目中,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一、荆楚建筑文化元素的特点1.1 建筑形式荆楚建筑的形式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常常采用悬山顶或者歇山顶,外墙常使用青砖砌筑,整体构造简洁而古朴。
1.2 装饰风格荆楚建筑的装饰风格主要体现在门窗、楼梯和屋顶之上,雕梁画栋,木雕、砖雕、石雕等手工艺术装饰十分丰富多彩。
1.3 建筑布局荆楚建筑的布局常常注重朝向和风水,厅堂、厢房、偏房等建筑空间结构严谨而合理。
二、荆楚建筑文化元素在实践项目中的应用2.1 建筑设计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可以借鉴荆楚建筑的形式和装饰风格,设计出符合当代审美的建筑作品。
在民宿项目中,可以运用荆楚建筑的屋顶和装饰元素,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态。
2.2 建筑材料可以选择符合荆楚建筑特点的材料,如红砖、木材等,作为实践项目的建筑材料,从而在材料选择上体现荆楚建筑的传统特色。
2.3 空间布局在景区规划或者室内设计中,可以运用荆楚建筑的建筑布局原则,融入到实践项目中,使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和舒适。
三、荆楚建筑文化元素在实践项目中的意义3.1 传承文化将荆楚建筑文化元素植入实践项目,可以有效传承和保护当地的建筑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荆楚传统建筑艺术。
3.2 增加地方特色具有荆楚建筑文化元素的实践项目,可以增加地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吸引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3.3 促进当代设计在实践项目中应用荆楚建筑文化元素,可以对当代设计起到启发和促进作用,为建筑设计注入更多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
四、荆楚建筑文化元素融入实践项目的挑战与解决4.1 挑战在将荆楚建筑文化元素融入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如何应用古典元素到当代设计等挑战。
楚国境内的古代城市与建筑风格
楚国境内的古代城市与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楚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悠久历史的国家。
楚国境内有着许多古代城市和建筑,它们留存至今,为我们展示了楚国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艺。
本文将深入探讨楚国境内的古代城市与建筑风格,以期带领读者走进这段辉煌独特的历史。
一、楚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和特点楚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和特点各具特色,彰显了楚国人民的巧思与智慧。
在楚国境内,可以发现一些古代城市遗址,如襄阳、江陵等。
这些遗址对于研究楚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1.1 襄阳襄阳是楚国古代的重要城市之一,曾是楚国的都城。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襄阳城呈四方形,四周环绕着高大坚固的城墙。
城墙以土石结构为主,巧妙运用了烽火台、城门等防御设施,展现出楚国人民对于城市防御的智慧。
城内分布着宫殿、庙宇和民居,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1.2 江陵江陵是楚国的另一个古代城市,也是楚文化的重要中心。
江陵城的布局与襄阳有所不同,它采用了"一塘、一海、三江、四门、十八湖"的布局。
江陵城的规模宏大,城内有许多宫殿和庙宇,楚国君王也常在此修建宏伟的陵墓,以彰显功绩与权威。
二、楚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特色楚国古代建筑风格独具一格,表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楚国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宫殿、庙宇和民居的设计与建造中。
2.1 宫殿建筑楚国的宫殿建筑以庄严、雄伟为主要特点。
宫殿多由木材和石材相结合的结构,屋顶常采用独特的双檐结构,使整座建筑显得庄重而恢弘。
宫殿内部的装饰精美,常使用彩绘和雕刻技术,展示了楚文化的繁盛和精湛技艺。
2.2 庙宇建筑楚国的庙宇建筑多供奉神灵或重要人物,具有宗教和儒家思想的信仰背景。
庙宇建筑常采用重檐、脊兽和独特的斗栱结构,给人一种空灵、神圣的感觉。
在建筑装饰上,常用彩绘和石雕,以展现楚国人民对信仰的虔诚和对美的追求。
2.3 民居建筑楚国的民居建筑以木制的楚式建筑为主,体现了楚国人民对生活的智慧和追求。
民居常采用四合院的布局,围绕着中庭,使室内更加通风明亮。
楚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的融合及应用
挂 曲琼 些。翡翠 珠被 , 齐光 些。翦 阿拂壁 , 烂 罗帱 张些 。纂 组绮 筑之间的相互协调 , 以及建筑与环境 的融合 。在楚 建筑与现 代建 缟, 结琦璜些 。室 中之观 , 多珍怪些 。兰膏 明烛 , 华容 备些 。 筑风格的融合中 , 人们多采用对屋顶 的曲线设计来 体现现代 楚建
文章 编 号 :0 96 2 ( 0 2 2 —0 60 10 —8 5 2 1 )0 0 1 —3
以 南 京 水 游 城 为 例 谈 大 型 商 业 建 筑 设 计 思 想
陈 卓
( 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海 上 上 205 ) 0 0 0
摘
要: 针对南京水游城这个大型商业建 筑项 目进行了研 究 , 分析 了该 项 目与传统商 业建 筑设计理 念的差别 , 阐述 了该商 业建筑
一
展, 对城市繁荣和发展的影响越来 越大。
以缤纷多彩的生活体验来满 足不 同年龄 、 别和个 性消费 群体 的 性 南 京水游城位于南京市健康路和 中华路 交叉 路 口, 近著名 多 元 生 活 情趣 。 靠
合式立体 布局实现 了高效率 的进 出站。设 计理念 先进 , 域特色 观赏性十足 , 地 楚风楚韵十分浓厚。此外武 昌火车站也 是高 台与现
腰缦 回 , 牙高啄 ; 檐 各抱地势 , 钩心 斗角 。极 富浪漫主义色彩 。
文化是建筑 的灵魂 , 楚文化作 为独特 的地域 文化有 着鲜 明的
文化性格 。楚文化源于 中原文化 , 以商周文化 为基础 开始独特 的 继 承和发展 , 春秋 以后才逐渐形成既有别 于中原姬周 文化又 有别 于其他 区域 文化 的独 特 的文 化形式 。楚 辟在 荆 山 , 路蓝 缕 , 筚 艰 辛创业 。西周早期开始逐步对外扩 张 , 常年 征战使楚 国获得 了辽
《楚汉建筑风格》课件
在旅游业的地位
楚汉建筑风格的遗址和复 制品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 资源,对地方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推动作用。
02
楚汉建筑的典型代表
楚国建筑代表
江陵楚墓
位于湖北省江陵县,是楚国贵族 墓葬的代表,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青铜器和玉器,反映了楚国高超 的工艺水平。
斗拱制作技法
斗拱制作需选用优质木材,精细的雕刻和组装工艺使斗拱造型独特且 稳固。
楚汉建筑的装饰特点
华丽壮观
楚汉建筑装饰华丽壮观,运用丰富的 色彩和雕刻技术,展现出雄伟的气势 和豪华的氛围。
文化内涵丰富
楚汉建筑装饰题材广泛,融合了传统 文化和地域特色,体现了深厚的历史 文化内涵。
工艺精湛
楚汉建筑装饰工艺精湛,无论是雕刻 、彩绘还是瓦作、斗拱制作,都展现 出高超的技艺水平。
斗拱
斗拱是楚汉建筑的重要装饰元 素之一,其造型独特,层层叠
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楚汉建筑的装饰手法
雕刻技法
楚汉建筑雕刻技法精湛,包括浮雕、镂雕、圆雕等多种技法,使雕刻 形象栩栩如生。
彩绘技法
楚汉建筑彩绘技法独特,采用天然颜料和矿物颜料,色彩鲜艳且持久 。同时,彩绘图案构图严谨,线条流畅。
瓦作技法
楚汉建筑瓦作技艺高超,屋顶瓦片铺排规整,层次分明。琉璃瓦的制 作工艺精细,色彩搭配和谐。
《楚汉建筑风格》 ppt课件
目录
• 楚汉建筑风格概述 • 楚汉建筑的典型代表 • 楚汉建筑的装饰艺术 • 楚汉建筑的文化内涵 • 楚汉建筑的现代应用
01
楚汉建筑风格概述
楚汉建筑风格的形成背景
01
02
03
楚国建筑发展历程
楚国建筑发展历程
楚国建筑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古代,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原始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主要是以窑洞为主。
这种建筑方式简单、原始,适应了当时楚国人们的居住需要。
窑洞是利用天然的山岩或土壤形成的洞穴,人们在洞穴内进行居住和储藏物品。
窑洞的特点是防寒保暖,但通风较差。
第二阶段为古代时期,这个时期楚国开始出现了一些较为简单的石材建筑。
石材建筑的特点是坚固耐用,因此被用于一些重要的宫殿和军事设施的建造。
同时,木质建筑也逐渐出现,例如楼阁和庙宇等。
第三阶段为中古时期,这个时期楚国的建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石材建筑逐渐普及,不仅用于宫殿和官府等重要建筑,也用于民居和城墙的建造。
木质建筑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更加精美的寺庙和楼阁。
同时,楚国的建筑艺术也开始注重装饰,出现了各种彩绘和雕刻。
第四阶段为近代时期,这个时期楚国的建筑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西方的建筑风格开始影响楚国建筑,欧式建筑和现代建筑在楚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传统的楚式建筑也开始融合现代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楚式现代建筑风格。
总的来说,楚国建筑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原始时期到现代化的演变过程。
从简单的窑洞到精美的石材和木质建筑,再到现代化的建筑风格,楚国的建筑历史积淀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战国时期的建筑工程与工艺
战国时期的建筑工程与工艺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辉煌的时期,许多国家为了争夺霸权而展开激烈竞争。
在这个时期,建筑工程与工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本文将为您介绍战国时期的建筑特点、工程技术以及工艺创新等方面内容。
一、建筑特点战国时期的建筑特点多样而丰富,不同国家在建筑风格和结构上展现了各自的特色。
以下将以战国时期楚国的建筑为例进行介绍。
1.1 寺庙建筑:战国时期的寺庙建筑呈现出典雅和庄严的特点。
主要建筑形式有殿堂、祭台、陵墓等。
其中,殿堂通常采用方木结构,以楚国的广宗殿为代表,建筑雄伟壮观,采用檜木建造,瓦当上饰以彩绘,装饰精美,彰显出楚国的雄强气势。
1.2 宫殿建筑:战国时期的宫殿建筑充满豪华与奢侈,以秦国的咸阳宫殿为代表。
咸阳宫殿以用红色窑砖,砌成整齐的墙壁,建筑庞大而壮丽。
殿内则雕琢精美,陈设金玉白银,彰显了秦王的统治力量。
1.3 农民住宅:战国时期的农民住宅主要以土石、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楚国的宗室住宅为例,屋顶多采用茅草覆盖,墙壁则多用沙土和石灰砌筑。
这种住宅结构简朴,适应了农民们的生活需求。
二、工程技术战国时期的工程技术在建筑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将以战国时期秦国的工程技术为例进行介绍。
2.1 城墙建筑:战国时期的城墙建筑在军事防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国的蒙恬将军修筑的长城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之一。
这座长城使用了大型的花岗岩石块,建筑结构稳固,以保护国家免受外敌侵害。
2.2 水利建设: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为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提供了重要保障。
秦国的灌渠工程被认为是古代工程学的杰作之一。
他们利用山泉水引入农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源。
2.3 地基工程:战国时期的地基工程在建筑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国的阿房宫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宫殿建筑,为了确保建筑的稳固,工程师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特殊的地基工程技术,如辟土和加固地基等,使得建筑物能够在地势复杂的地区保持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楚风文化特征
理念——天人合一(渗透性空间,空灵) 风格——质朴简洁野性浪漫(有别于吴的精致细腻) 间、群、巷、街 建筑形式——干阑式建筑 建筑特点——“层台累榭、高堂邃宇” 10美
(…崇火崇凤拜日尚赤好巫,重色重装饰…) (浪漫夸张善想象:水中盖房、荷叶盖顶)
此报告仅供客户内部使用,未经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 | 克而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书面许可,其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传阅、引用或复制。
/blog/static/3206202010112764021332/ 户部汉巷 武汉东湖磨山楚城 德国 郢趣园
18
建筑风格——质朴简洁野性浪漫(有别于吴的精致细腻)
楚地山川秀丽,清丽优美的自然环境,必然会陶冶 自由活泼、热情奔放、抒情浪漫的审美意识。 楚民居布局自然而随意,并不追求对自然的理性驾 驭。建筑与建筑的关系似乎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 的;建筑空间随意组合,建筑体块直率碰撞。 吴地自古经济富裕、生活安逸、人情风雅、文化氛 围浓郁;楚地自古多战争冲突 吴人善享受,重生活;楚人重理想,重浪漫 吴人性情如水,温和恬静,多愁善感,政治上趋向 偏安无为;而楚人性情热烈奔放,有野性之美。
线性之美,在各种线形中,楚人最钟情曲线 和谐之美 因借之美 空灵之美 朦胧之美 超拔之美 绝艳之美,楚人的一应器物,无不艳绝,世罕伦匹 怪异之美,楚人的精神生活散发出浓烈的神秘气息 恢弘之美,出于大象无形的苍穹意识,楚之台筑,常常是以整个宇宙空间为背景的 运动之美,凤精彩绝伦而充满生命运动力,楚人以凤为灵物,还崇风神,风神几乎是永恒的动力。
21
建筑特征——层台累榭、高堂邃宇
层台累榭为楚建筑的显著特征,是我国 古代建筑的里程碑。“九重之台,始于 垒土”就是楚建筑的真实写照。 楚宫殿则是“高堂邃宇、槛层轩些”。 庭院深邃,殿堂高大,长廊围绕,流水 曲折,富有诗意。 老庄崇尚“道法自然”,高扬“道”所 表现出来的自然之美,要像自然一样, 如天所生,如地所长。若要有天下之美, 就要有天下之大。崇高、崇大成为楚文 化的标志。楚文化的“层台累榭,高堂 邃宇”表现了楚人对辽阔无际的宇宙空 间大美的追求,促进了精神空间的开拓 以及宏观意识的形成
22
楚国建筑雕梁画栋的装饰观念, 览观四极的恢弘观念,崇尚自 然的和谐观念,人神杂处的浪 漫观念,造就了斐然独特的城 市建筑风貌,是我国古代建筑 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
23
24
25
楚建筑美学特征——十美
楚人崇火崇凤拜日尚赤好巫,重色重装饰,充满浪漫情怀,善夸张善想象,因而楚人的建筑也相应的有以下十美
39
40
THE END THANKS
41
33
荆州博物馆
34
张居正故居
35
荆州万寿园
36
荆州江陵盆景园
37
和谐美是楚建筑的重要特征。楚国王宫的朝、寝、宗、社布局之对称,市、府、宅、 厩布局之统一,宫、阙、堂、构图之平衡,巷、闾、里、坊规划之协调,无一不展示 出和谐。 楚国的园林建筑,从物象的大小、高低、显隐、有无,到位置的远近、上下、纵横, 从结构的疏密、张弛、开合、聚散,到色调的浓淡、明暗、冷暖、雅俗都通过波澜起 伏、跌宕多姿的变化来体现整体的内在和谐统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7
建筑理念——天人合一
楚辞中提到的“游目”、“流观”意指建筑空间,也即“空灵”,这是楚建筑艺术最重要 的构图法则之一。 楚国的宫城通过廷、门、院、巷来达到充分的空间渗透的目的。这种似有若无,似静而动 的的渗透性空间。使其建筑形式获得更为完整、深广、多变的意境。楚建筑将人与自然浑 然一体,用“有限”的物象寄托“无限”的意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空间。 从美学角度而言,环境是人们视觉中的具有审美情趣的一种空间景态。在楚人看来,环境 就是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从室内到室外,从室外到室内,这种相向延伸,本 身就是一种自然的流变。向内,则是大自然的内向凝聚,向外,则是视野空间成扇形以至 全方面的扩展,以至于无限。 中国的园林建筑最主要体现的就是天、地、人的自然融合,楚建筑普遍存在“天人感应之 说” 、“四神之说”、“阴阳之说”、“五行之说”等建筑意识。这些建筑意识形成了中 国古老的风水理论的基础。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武汉东湖磨山楚文化游览区楚城 恩施州鹤峰县五里坪村(五里坪革命旧址)
20
武汉东湖磨山楚文化游览区城门
湖南桑植县苦竹古镇
建筑形式——干阑式建筑为主
在屈原的《九歌》中写到干栏式 建筑,其特点为一楼架空,二楼居 住,以竹木结构为主。干栏式建筑 是楚国民间的主要建筑形式。这种 民居建筑式样在我国南方的土家族、 苗族中仍然沿用。 南方水乡,渔民多生活在水上,以 船为屋,称为“船屋”。“船屋” 在屈原《涉江》里提到,有屋宇、 梁柱、轩版和窗棂等设施。 鄂西北民居以四合院式的会馆、宗 祠居多,砖石用料粗大,风格粗犷, 但雕刻细腻,自成体系。 鄂西南山区以土家族为主,具有靠 近山水,诗情画意的生态居住景观, 吊脚楼为其建筑特色,也即干栏式 建筑。 鄂东南自古有“三吴之风”,民居 穿斗和抬梁式居多,天井狭小,砖 木结构,山墙为马头墙,外形优美 朴实,砖石雕刻细致精美。
楚风秦韵 荆紫关
19
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城市内部结构——间、群、巷街
楚建筑以“间”为基本单位, 形成单体,再由单体围合成 “群”,“群”是中国建筑的 基础,“间”和“群”是体现 和谐之美的所在。这些间、群 与自然山水、水面结合,丰富 了山水城市的内涵。 在城市中,“间”和“群”又 形成分层次的街巷空间结构。 建筑以间为单位,形成以木架 构为主的结构体系,并以砖, 石、土材相配合,形成一种特 有的风格。
荆州万寿园 张居正故居 盆景园
2
3
4
湖北省荆州市张居正故居
5
6
楚风秦韵荆紫关
荆州江陵盆景园
7
8
湖北宜昌黄陵庙
9
10
11
12
13
14
楚建筑
15
缺乏特征鲜明的地域性建筑遗产,使得我们很难具象的模仿,或从中抽离出个性 鲜明的地域性建筑形式来
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区核心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 理位置,自古就起到“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 作用。这也使楚地文化具有开放性、兼收并蓄的 特点。 经过几千年东西南北文化交流,楚地吸收了很多 外来文化特点,稀释地域特色的东西,其文化个 性逐渐不鲜明。 楚文化曾经灿烂辉煌,目前在各个领域也有地域 文化回归的大潮,现今的趋势是依据楚地传统建 筑,来创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新楚风建筑文化。 在具体方式上,可以借鉴有关文字记载和遗留下 来的艺术作品,或参照临近地区的建筑遗产,模 拟建造楚风建筑。
崇火崇凤拜日尚赤好巫,重色重装饰 浪漫夸张善想象:水中盖房、荷叶盖顶
26
楚祖先祝融为火神和雷神
重装饰
27
层台累榭是楚国建筑的显著特点,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里程碑
干阑文化
28
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毫无疑问出自干阑(吊脚楼)
29
30
31
层台累榭、高堂邃宇
32
楚人的建筑样式和居住习俗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楚国都城的建制和布局同北方一样基本上采用大城套小城的双城制。楚都纪南城 (图1,楚都纪南城故址)呈长方形,城垣周长15560米。城内东南部为宫殿区,存有 台基84座,并发现城垣土墙遗迹和护城河古河道。宫殿区北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再 往北即城的东北部则为商业区。楚王宫的正门之一名为“茅门”,通过茅门后便是楚 王治朝的朝堂。王宫内既有空间宏大的“高堂”又有曲折相连的“曲屋”, 既有进深 幽远的“邃宇”,也有小巧精致的“南房”,这些由大小、高低、长短、层楼、结构、 繁简不一的宫廷建筑组合在一起,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宏伟壮观、错落有致 的建筑群体。最能反映出楚人的建筑特点和工艺水平的,还不是都城内的宫殿建筑, 而是游苑区的行宫和高台建筑。历代楚王建有大量有行宫供他们游乐,楚成王建有: “渚宫”,是建在郢都南面的水中州土上的一座行宫。楚灵王时建的章华台是楚国层 台建筑中的杰出代表(图2,章华台宫殿遗址)。 在屈原的《九歌》中写到干栏式建筑,其特点为一楼架空,二楼居住,以竹木结构 为主。干栏式建筑是楚国民间的主要建筑形式。这种民居建筑式样在我国南方的土家 族、苗族中仍然沿用。南方水乡,渔民多生活在水上,以船为屋,称为“船屋”。 “船屋”在屈原《涉江》是提到,有屋宇、梁柱、轩版和窗棂等设施。
38
和谐之美,和谐美是楚建筑的重要特征。楚国王宫的朝、寝、宗、社布局之对称,市、府、宅、厩布局之统一,宫、 阙、堂、构图之平衡,巷、闾、里、坊规划之协调,无一不展示出和谐。楚国的园林建筑,从物象的大小、高低、显 隐、有无,到位置的远近、上下、纵横,从结构的疏密、张弛、开合、聚散,到色调的浓淡、明暗、冷暖、雅俗都通 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变化来体现整体的内在和谐统一。 因借之美,楚都南郢水萦山绕,楚人将三条河流引入南郢城中;楚人还凭借湖泊和湖心小岛,建有水上和水下立体组 合的大型游宫——渚宫和洞庭宫,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的直接因借。 空灵之美,楚国的单体建筑内部空间不甚发达,界面不十分清晰,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室外空间,表现了楚建筑虚实互 补,有无相生的美学思想。 朦胧之美,楚国的园林建筑、游宫从水面延伸至水下,物体色彩斑斓的倒影与湖面粼粼波光交相辉映,极易产生一种扑 朔迷离的幻觉。 超拔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