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_系统设计与设计模式课程提纲

合集下载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课程代码:R0902635 学时数:56 学分数:3.5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适用学科专业:软件工程先修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执笔者:编写日期:审核人:一、课程简介《系统分析与设计》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掌握面向对象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培养软件系统建模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模块设计、软件界面设计等专业能力。

Software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of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and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software system modeling analysis, software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software module design, software interface design, etc.二、课程目标课程达成度评价指标点达成度评价三、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要求及教学方法本课程共56学时,课堂讲授40学时,课内实验16学时。

教学内容由如下章节组成:第1章系统分析与设计概述(CM1) 4学时教学方法:课堂面授。

采用课堂知识点讲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概念、原理和相关技术。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48课程类型:专业课学分:3开课教研室:计算机软件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大纲说明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编码、软件质量与质量保证、项目计划与管理。

本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软件项目开发和维护的一般过程,掌握软件开发的传统方法和最新方法,为更深入地学习和今后从事软件工程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要求先修《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等课程。

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软件与软件工程,生存周期与软件开发模式,结构化分析、设计与编码,面向对象分析、设计与编码,软件的评审、测试与维护,项目计划与项目管理。

基本技能:能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参与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

重点: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维护难点:需求分析、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每一章教学内容之后给出,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

了解即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教学内容一、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1、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求给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

教学内容⑴、软件软件的发展、软件的定义、软件的特点、软件的种类⑵、软件工程的概念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的定义、软件工程的目标软件工程的原则⑶、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开发模型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基于四代技术模型、面向对象与组件模型、混合模型教学要求掌握:软件和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了解:软件生命周期及软件开发的各个模型2、可行性分析教学内容⑴、可行性研究的任务⑵、可行性研究的步骤⑶、系统流程图⑷、成本/效益分析教学要求了解:可行性分析的步骤3、需求分析教学内容⑴、需求分析的任务与步骤需求分析的任务、需求分析的步骤、需求分析的原则⑵、需求分析方法面向数据流的分析方法基本符号、基于数据流的分析方法、数据字典面向数据结构的分析方法Jackson系统开发方法、Warnier-Orr方法⑶、需求规格说明与评审教学要求:掌握:需求分析的方法理解:需求分析的任务和原则4、概要设计教学内容⑴、概要设计的任务与步骤概要设计的任务、概要设计的步骤⑵、软件设计的概念与原则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藏和局部化、模块独立性、结构设计的评价原则⑶、概要设计的方法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基本概念、变换分析、事务分析、设计优化原则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Jackson方法、Warnier-Orr方法⑷、概要设计文档与评审教学要求掌握:软件设计的概念与原则,概要设计的步骤、方法了解:概要设计文档与评审5、详细设计教学内容⑴、详细设计的任务与原则详细设计的任务、详细设计的原则⑵、详细设计的方法程序流程图PFC、N—S图、PAD图、HIPO图过程设计语言PDL、详细设计方法的选择⑶、详细设计规格说明与评审教学要求掌握:详细设计方法了解:详细设计规格说明与评审6、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教学内容⑴、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⑵、面向对象分析确定对象、确定属性、定义操作、对象间通信⑶、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设计概念、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程序构件及接口、细节设计⑷、UML方法UML的发展与特点、UML的表示法、UML的开发步骤⑸、面向对象实例分析与设计建立用例、确定表、设计对象的交互作用、指定联系、寻找继承、分析对象行为、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教学要求⑴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⑵了解: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方法及UML的开发方法7、编码教学内容⑴、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分类、程序设计语言特点、程序设计语言选择⑵、编程风格⑶、编程效率⑷、编程安全⑸、面向对象编程技术教学要求⑴掌握:一般的编码原则⑵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特点8、软件质量与质量保证教学内容⑴、软件质量的定义⑵、影响软件质量的因素⑶、软件质量保证策略⑷、软件质量保证活动⑸、软件质量保证标准⑹、软件评审⑺、结构化的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的概念和原则测试的概念、测试的原则、测试的方法软件测试技术白盒测试、黑盒测试软件测试的步骤软件测试过程、软件测试步骤、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纠错技术⑻、面向对象的软件测试面向对象分析和面向对象设计的模型测试面向对象分析和面向对象设计模型的正确性、面向对象分析和面向对象设计模型的一致性面向对象的测试策略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面向对象的组装测试、面向对象的确认测试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设计蕴涵面向对象的概念、传统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的适用性、基于故障的测试、面向对象编程对测试的影响、测试用例与类的分层、基于脚本的测试设计、测试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可用于类层次上的测试方法面向对象类的随即测试、类层次的分割测试类间测试用例设计多重类测试、按行为模型导出的测试⑼、软件测试计划与测试分析报告⑽、软件维护软件维护的定义、分类、特点、软件维护步骤及组织、软件的可维护性、软件维护的副作用、逆向工程和再生工程教学要求⑴掌握:软件质量保证的概念、策略和方法,软件评审或测试的方法和步骤.⑵了解:软件维护过程9、项目计划与管理教学内容⑴、软件项目特点、管理的特殊性及软件管理功能⑵、确定项目的工作要求⑶、确定软硬件资源⑷、人员的计划及组织⑸、成本估算及控制⑹、进度计划⑺、软件配置管理⑻、软件管理方案教学要求了解:项目计划与管理的基本内容教材:张海藩编《软件工程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大纲(3篇)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简介《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软件开发原理、方法和工具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工程素养。

本课程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提高软件开发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基本技能。

3. 具备使用常用软件开发工具进行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

4. 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工程素养。

三、教学内容1. 软件工程概述- 软件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软件生命周期和开发模型- 软件工程的目标和原则2. 需求分析- 需求获取和分析方法- 需求规格说明和文档编写- 需求管理3. 软件设计- 设计原则和模式- 数据库设计- 系统架构设计4. 软件开发- 编码规范和最佳实践- 集成开发环境(IDE)的使用- 版本控制工具的使用5. 软件测试- 测试方法和技术- 测试用例设计- 软件测试管理6. 软件维护- 维护过程和方法- 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质量保证7. 软件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项目计划、执行和监控- 团队协作和沟通四、实践教学安排1. 实践教学课时:共40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16学时。

2. 实践教学环节:(1)课堂演示:讲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演示常用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

(2)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实际软件项目案例,讨论软件工程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

(3)上机实验:完成以下实验项目:1. 需求分析实验:完成一个简单软件的需求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

2. 设计实验:完成一个简单软件的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系统架构设计等。

3. 编码实验:使用一种编程语言实现一个简单软件的功能。

4. 测试实验:编写测试用例,对软件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5. 维护实验:对已完成的软件进行维护,修复已知问题和优化性能。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大纲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大纲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大纲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2. 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及相互关系;3. 帮助学生了解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及软件测试的相关知识;4. 引导学生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及其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软件工程方法进行问题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的能力;2. 提高学生编写规范、可读性强、高质量的代码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项目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4. 培养学生运用软件测试方法对软件进行质量保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软件工程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软件工程观念,认识到软件质量对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知识产权,遵循行业规范;4.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关注软件对社会、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软件工程知识,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

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评估学生的具体学习成果,以指导后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改进。

二、教学内容1. 软件工程概述- 软件工程的定义、目标与原则- 软件生命周期与开发模型2. 软件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写3. 软件设计- 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设计模式与应用- 编码规范与命名规则4. 编程语言及应用- Java、C++、Python等编程语言基础- 编程语言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案例5. 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方法与策略- 自动化测试工具与应用- 测试用例设计与执行6. 软件项目管理- 项目计划与管理方法- 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 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7. 软件质量保证- 软件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 软件过程改进与优化- 质量保证工具与技术8. 项目实践- 案例分析与讨论- 团队项目开发与实施- 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软件工程概述、需求分析第3-4周:软件设计、编程语言及应用第5-6周: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第7-8周:软件质量保证、项目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与教材《软件工程》各章节紧密关联,涵盖了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软件工程英文名称: Software Engineering课程编号:x2050881学时数: 48其中实验学时数:8 课外学时数:学分数: 3.0适用专业:软件工程专升本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软件工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介绍软件的基本概念、软件生命周期各时期和阶段的主要任务。

并通过介绍传统软件工程、面向对象软件工程,使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通过对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开发主流软件系统的技术方法;通过对软件测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的方法对软件进行质量保证。

通过对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从事软件开发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1、绪论掌握:软件、软件危机、软件工程的概念;软件工程的内容、目标;软件工程三要素;软件的特点、软件危机产生及表现;了解:软件工程产生的背景;重点:软件工程的定义、软件的特点;难点: 软件与程序、软件危机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2、软件过程掌握:软件过程、生命周期的概念;软件过程的活动集合;基本生存周期模型;四个古典模型;理解:软件过程的作用;生存周期划分阶段的目的;当今流行的RUP、XP开发模型。

重点:软件过程、生命周期的概念与作用;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难点:软件开发方法学中的分阶段、评审、控制、基线、里程碑、循环往复、演进迭代、风险控制等思想的体现;软件过程与生命周期区别和联系;软件工程与软件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3、软件计划时期掌握:软件计划阶段的主要活动和目标;可行性研究的目的、任务、方法和工具;技术可行性研究的步骤;理解:项目从“问题定义”开始;项目前期工作;软件计划的作用、内容、方法和步骤;重点:技术可行性研究的步骤和方法;难点:问题定义与可行性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4、需求分析掌握:需求分析的必要性、任务、步骤及原则;理解: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作用与组成,评审标准和过程;重点:需求分析的必要性、任务、步骤及原则;难点:需求工程与需求分析;需求的层次;需求分析的抽象、分层、分解的思想原则;5、软件设计基础掌握:软件设计基本思想:软件设计过程、抽象与逐步求精、模块化与信息隐藏的概念;理解:模块的独立性准则:高内聚,松耦合。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信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用软件工程方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要求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技术方法。

在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与方法的同时,采用实践相配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与技能,使学生在接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并加强工程化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教育,为学生在今后从事计算机大规模软件开发与维护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和在实践中运用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常用的软件过程模型,软件项目管理与质量保证的基本方法与工具。

使学生能针对具体应用,进行需求分析建模、软件设计及测试,以规范的方法开发软件系统。

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软件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谈判沟通等能力。

二、教学方法(一)授课方式与要求授课方式:a.教师讲授(讲授核心内容、总结、按顺序提示今后内容、答疑);b.课后作业(每周作业在教学日历中列出);c.课堂测验(就已经学过的内容不定时进行课堂测验);d.案例研讨(就某个典型的应用案例进行课前调研和课堂研讨)e.课堂报告(针对某个知识点,提前布置,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理解)f.实验项目(根据实验要求分组进行软件系统开发,其间编写实验报告,如需求分析报告、总体设计报告、测试报告等,提交可运行的软件系统);g.期末考试(闭卷考试)。

课程要求:熟悉软件工程基本知识,掌握从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设计、测试等过程的一系列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提高软件开发能力。

说明:本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后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程案例调研以及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实现。

(二)考试评分与建议a.期末考试占40%b.实验项目占40%c.课堂讨论(含课堂测验和课堂报告)占20%。

三、教学安排(一)教学内容第一次:软件工程概述(模块-1-软件工程概述)主要内容:软件已经成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和产品中的关键部分,并且成为世界舞台上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软件工程的目的是高效率的开发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面向软件开发和管理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的能力,以及理解并应用软件工程原理和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本课程涵盖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维护和管理等方面。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熟悉软件开发的全过程,理解并应用各种软件开发方法和模型;3、掌握常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如面向对象编程、设计模式、版本控制等;4、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技术和方法,理解并应用测试流程和管理方法;5、掌握软件维护和管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理解并应用配置管理和版本控制等工具;6、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地参与和领导软件开发团队。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四个模块:1、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的生命周期、常用的软件开发方法和管理模型等;2、需求分析和设计:介绍需求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如USE Case图、数据流图等,以及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面向对象设计、设计模式等;3、软件实现和测试:介绍编码的基本技术和规范,如代码风格、代码结构等,以及软件测试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如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等;4、软件维护和管理:介绍软件维护和管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如Bug 管理、版本控制等,以及配置管理和版本控制等工具的使用。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将持续一个学期,共计36个学时,具体安排如下:1、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和方法:10学时;2、需求分析和设计:12学时;3、软件实现和测试:10学时;4、软件维护和管理:4学时。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方面:1、平时作业:占总评分的30%;2、期末考试:占总评分的50%;3、出勤率:占总评分的20%。

六、参考资料本课程将使用以下教材和参考书籍:1、《软件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作者:史济民);2、《Head First Software Development》(中国电力出版社,作者:Andy Oram等);3、《敏捷软件开发》(人民邮电出版社,作者:Scott W. Ambler 等)。

《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课程

《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课程

《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课程
《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或软件工程专业中的一门课程,旨在教授学生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常用的软件设计模式。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将一个软件系统划分为各个组件和模块,并设计系统的结构和交互方式。

学生将学习软件系统的不同架构风格,如分层架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面向
服务架构等,了解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并在实际项目中选择合适的架构风格。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软件系统中常用的设计模式,如单例模式、工厂模式、观察者模式等。

他们将理解每种设计模式的用途、适用场景和实现方式,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设计模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课程,学生将培养一种系统化思维方式,能够将复杂的软件系统分解为简单的组件并进行设计。

他们还将掌握灵活运用不同的设计模式来提高软件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的能力。

这门课程通常会有一些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软件架构和设计模式来完成实际的软件开发任务。

这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提高他们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或软件工程
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学生在软件开发领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大纲及题目选编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大纲及题目选编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陆惠恩编写1.实验总学时:2周-4周。

2.实验类型:设计型3.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等。

4.实验目的对软件工程的全过程有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经验。

要求学生书写软件开发文档、编制软件并写实验报告。

5.实验方法每组人数4-5人,按模块分工,各自进行设计后,集成为一个整体。

实验学时为2周的,建立数据库,设计用户界面,书写软件开发文档。

实验学时为4周的,可以完成一个难度适当的软件开发课题。

6.考核方式及办法6.1检查所设计的软件功能是否符合预定要求(50分)。

6.2检查软件文档的书写是否规范、完整、正确(45分)。

6.3软件设计是否有创新(5分)。

7.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教师考核学生实验成绩的主要依据。

实验报告是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并把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实验报告要求语言通顺、图表清晰、分析合理、讨论深入,处理数据应由每人独立进行,不能多人合写一份报告。

实验报告要真实反映实验结果,不得伪造。

8.实验报告的内容8.1实验名称、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和实验报告日期。

8.2实验目的和要求,本人分工完成的任务内容。

8.3实验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

8.4实验步骤、软件设计文档(项目可行性报告、设计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源程序及简要说明、软件使用手册等)。

8.5实验测试报告:测试用例及测试情况。

8.6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对已解决的问题介绍解决办法;对未解决的问题分析可能的原因。

8.7实验心得与体会。

9、参考文献9.1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9.2 陆惠恩,软件工程.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9.3 陆惠恩,软件工程实践教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软件工程》课程设计题目选编课程设计题目1招干考试成绩管理系统某市举行招聘考试,分三个专业:法律、行政学和经济学。

《UML与设计模式》教学大纲

《UML与设计模式》教学大纲

《UML与设计模式》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323262课程名称:UML与设计模式英文名称:UML and Design Patterns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32/2 (讲课学时:28 实验学时:4)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课程性质与任务UML与设计模式是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软件密集型系统模型化表示方法和经典设计理论的专业课,为学生建立从事软件系统分析及设计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技能。

本课程以UML语言和面向对象设计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系统介绍UML语言的应用领域、构成要素和建模方法,剖析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及其目的,并结合实际问题说明设计模式的使用场景、适用条件及程序实现方法。

使学生能够运用面向对象的观点准确识别及抽象表示复杂工程问题的本质特征,利用软件行业中标准化的概念模型表达问题空间和解决方案的逻辑结构及行为特性,遵从软件工程的指导思想和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合理选择、运用经典设计模式构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工程。

后续课程:JavaEE高级框架应用与开发、智能交通-PC应用系统实训项目、移动应用开发项目实践等。

本课程依赖先修课程建立有关面向对象方法和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预先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理论、核心机制和特性,全面领会工程化软件开发的活动框架和过程组织模式,并具备运用面向对象语言(如C++或Java)设计计算机程序的实践能力。

大量后续课程的教学案例以及实际工程问题需要利用本课程所介绍的建模语言及设计模式进行技术原理和解决方案的分析及描述,对后续课程起重要支撑作用。

三、课程教学目标1. 了解UML语言的产生背景、构成要素及主要特点,能够合理解释技术发展和创新对经济、行业、社会尤其是软件工程的影响。

(支撑毕业能力要求6)2. 能够遵从UML语言的语法规则和公共机制,正确运用事物、关系及图表示软件密集型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并能甄别、选择恰当的工具对软件需求和设计方案进行文档化和详述。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概要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概要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概要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软件的学科。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作为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课程设计的目标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体验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能够:1、深入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软件开发的流程和规范。

2、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出合理的软件解决方案。

3、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具备实际的编码能力。

4、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有效地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5、提高软件测试和调试的能力,能够保证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二、课程设计的选题课程设计的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能够涵盖软件工程的多个方面。

选题可以来自实际的应用场景,如企业管理系统、在线购物平台、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也可以是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系统、区块链应用等。

选题的难度应适中,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

三、课程设计的要求1、团队协作学生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每个小组由3-5 名学生组成。

小组内成员应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团队成员的贡献,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2、需求分析在开始开发之前,小组需要对项目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应包括对用户需求的调研、功能需求的定义、非功能需求的考虑等。

需求分析的结果应以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形式呈现,清晰地描述软件的功能、性能、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3、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小组需要进行软件的设计。

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总体设计应确定软件的体系结构、模块划分和接口设计;详细设计应描述每个模块的内部实现细节,包括算法、数据结构、流程控制等。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向学生介绍与大型软件相关的规划. 分析. 设计. 实现. 测试. 维护等概念. 原理. 技术与工具,同时向学生讲述传统的结构化开发方法与当前流行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质量. 软件成本等基本概念以及传统的结构化分析. 设计与实现方法;掌握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技术,基本掌握软件开发中的管理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软件工程学有一个全貌的了解,对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 原理. 方法和有关技术逐步领会并进行运用。

要求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 数据库等理论基础上,为今后进行实际的软件开发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应强调实际运用,最好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参予系统开发的策划. 分析. 设计. 编码. 测试等阶段工作的环节,积极引导学生从个人的单纯编程活动转移到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方面上来。

如果受条件所限,可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将这一环节补上。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与算法”与“数据库”。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可以为“程序设计方法学”与“算法分析与设计”。

二、课程目标1.知道《软件工程》这门学科的性质. 地位. 独立价值. 研究范围. 基本框架. 研究方法. 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等。

2.理解该门学科的主要概念. 基本原理和策略等。

3.学会运用一些具体的策略或技术等,如软件测试过程中所用到的黑盒测试法和白盒测试法。

4.能够把所学的原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如对于具体系统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自行进行处理,培养学生发现.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教学大纲

《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教学大纲

《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教学大纲01.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课程是为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开发方向课程。

本课程运用工程的思想、原理、技术、工具,来对软件设计以及软件体系结构的相关思想、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介绍,包括软件模型和描述、软件体系结构建模和UML、软件设计过程、软件体系结构风格、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法、面向数据流的软件设计方法、用户界面设计、设计模式、Web服务体系结构、基于分布构件的体系结构、软件体系结构评估、软件设计的进化、云计算的体系结构等内容。

本课程的具体任务包括:1.让学生建立构建软件系统架构一般方法的感性认识,理解并掌握软件系统架构分析、体系结构建模与架构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软件架构设计的基本能力,能从内部模块规划设计、系统层次结构的构建开始,了解构建系统结构的一般技术和方法。

2.在构建软件系统的过程中,理解软件系统构建的一些关键问题,学习应对不同需求的系统对策和设计实现技术,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系统架构分析与设计能力,同时,深入理解各种典型框架技术及原理,并初步具备运用模式设计思想开展软件详细设计的能力。

3.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软件体系结构的重要概念、术语和系统化方法,建立软件架构设计的理念,了解当前流行的框架技术,并理解其原理。

另一方面,以加深知识理解和培养初步架构设计能力为目的,并在项目开发中加以实践;在实践环节中重点培养运用典型框架进行项目构建的能力和使用设计模式进行细化设计的能力。

0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第1章引言(一)基本教学内容1.1 软件1.2 软件工程1.3 软件设计1.4 软件体系结构(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理解软件的本质、软件神话、软件工程,了解软件过程和软件工程实践的相关内容,了解网络环境带来的各类问题。

教学重点:软件工程中的设计、设计过程和设计质量、软件设计原则。

教学难点:什么是软件体系结构、软件体系结构的内容、设计阶段的软件体系结构。

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教学大纲

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教学大纲

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二、课程代码:09001220三、课程英文名称:Software Architectureand Design Patterns四、课程负责人:吴映波五、学时和学分:32学时,2学分六、课程性质:专业必修七、适用专业:软件工程八、选课对象: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九、预修课程:软件工程导论、面向对象技术与UML十、使用教材:1. 冯冲等编著,《软件体系结构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 ErichGamma(美)等编著,《设计模式-可复用对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十一、参考书目:1. Christine Hofmeister(美)等编著,《实用软件体系结构》,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 Alan Shalloway(美)等编著,《设计模式精解》,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十二、开课单位:软件学院十三、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了解软件体系结构的应用现状,明确构件、连接件的基本概念和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理论,掌握软件体系结构的不同风格和特点,熟悉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会使用UML对软件体系结构进行建模,了解在软件体系结构理论指导下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

了解设计模式基本概念和模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常用设计模式在软件详细设计中的应用。

十四、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软件体系结构产生的背景、发展史和应用现状;2、掌握构件、连接件的基本概念;3、了解体系结构建模目的,熟悉“4+1视图”模型;4、掌握经典软件体系结构风格及特点,熟悉这些风格的实际应用;5、了解设计模式基础6、创建型设计模式7、结构型设计模式8、行为型设计模式十五、课程描述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软件系统从系统架构分析设计到详细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课程内容主要分为软件系统体系结构和设计模式两大部分。

软件体系结构部分主要介绍软件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建模方法和典型软件体系结构风格,初步具备一定的系统架构分析与设计能力。

《软件工程》第六章 系统设计

《软件工程》第六章 系统设计

《软件工程》第六章系统设计软件工程第六章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细化和构建高层次的设计模型,为软件的开发和实现提供指导。

本文将就软件工程的第六章“系统设计”进行探讨。

1. 概述系统设计是软件工程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目标是通过确定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组件和模块之间的关系,确保系统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需求与设计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软件体系结构和组件的接口规范、设计模块的内部逻辑和功能等。

2.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保证设计的高质量和可靠性。

2.1 模块化原则: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并定义它们之间的接口规范,以便于并行开发和重用。

2.2 高内聚低耦合原则:模块内部的各个组件之间联系紧密,组件之间的耦合度尽可能低,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2.3 可读性原则:设计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阅读,从而减少错误引入的可能性。

2.4 可测试性原则:设计应具备可测性,方便进行测试和验证系统的正确性。

2.5 可扩展性原则:系统应具备较高的可扩展性,以适应未来对系统功能的变更和扩展。

3. 系统设计的流程系统设计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详细设计和设计评审等多个阶段。

其中,系统设计阶段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核心阶段,也是最为复杂和关键的阶段。

3.1 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工程师通过与用户沟通和了解用户需求,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和约束条件等。

3.2 系统设计:在系统设计阶段,设计人员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块划分和模块之间的接口规范,并建立相应的设计模型。

3.3 详细设计:在详细设计阶段,根据系统设计的结果,进一步详细规划模块的内部逻辑和功能,并制定相应的数据结构、算法和接口设计等。

3.4 设计评审:设计评审是对设计文档进行审查和验证,以保证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软件工程_系统设计与设计模式课程提纲

软件工程_系统设计与设计模式课程提纲

系统设计与设计模式课程提纲第一章 软件工程导论一、工程的概念:•工程简而言之就是多人参与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一项任务的活动•工程强调:目的 / 计划 / 步骤二、软件发展与软件工程起源•软件的发展四个阶段:–1950年前后到1960年前后,程序设计阶段;–1960年前后到1970年前后,软件系统阶段;–1970年前后到1980年前后互联网络兴起,软件工程阶段;–1980年前后到现在,分布式软件工程阶段;•196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计算机科学家召开国际会议,第一次提出软件危机的概念,产生了应对软件危机的对策---软件工程。

三、工程策略•任何工程都有如下的策略:分而治之 / 复用 / 折衷优化 / 检验并保证质量•软件工程也会充分利用这些策略四、软件工程的目标•软件工程的目标是提高软件的质量与生产率,最终实现合格的软件。

质量是软件需求方最关心的问题 / 生产率是软件供应方最关心的问题。

五、软件工程的准则生命周期计划 / 阶段评审 / 变更控制 / 改进程序设计技术 / 控制人员规模 / 定义评审 / 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六、软件工程的组成•人员管理 / 项目管理 / 过程管理七、三种过程模型•瀑布模型 / 演化模型 / 迭代模型•过程模型中各个阶段的任务和描述:–可行性分析:做还是不做–需求分析:都有什么功能–概要设计:供有多少子功能–详细设计:子功能怎么实现–编码:子功能实现了吗–测试:功能是否完备–部署:需要多少设备和软件的支持–维护:软件运行是否正常第二章 软件项目管理一、项目管理的定义•项目管理分三个阶段:制定项目计划 / 管理和跟踪项目 / 结束项目•项目管理的时间、范围、费用•项目的轮廓定义:目标 / 前提 / 限制 / 范围•项目计划要素:任务 / 任务相关性(FF-SF-FS-SS) / 工期 / 成本 / 资源二、 工作分解结构(WBS)•工作分解结构(WBS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以可交付成果为导向对项目要素进行的分组,它归纳和定义了项目的整个工作范围,每下降一层代表对项目工作的更详细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设计与设计模式课程提纲第一章 软件工程导论一、工程的概念:•工程简而言之就是多人参与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一项任务的活动•工程强调:目的 / 计划 / 步骤二、软件发展与软件工程起源•软件的发展四个阶段:–1950年前后到1960年前后,程序设计阶段;–1960年前后到1970年前后,软件系统阶段;–1970年前后到1980年前后互联网络兴起,软件工程阶段;–1980年前后到现在,分布式软件工程阶段;•196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计算机科学家召开国际会议,第一次提出软件危机的概念,产生了应对软件危机的对策---软件工程。

三、工程策略•任何工程都有如下的策略:分而治之 / 复用 / 折衷优化 / 检验并保证质量•软件工程也会充分利用这些策略四、软件工程的目标•软件工程的目标是提高软件的质量与生产率,最终实现合格的软件。

质量是软件需求方最关心的问题 / 生产率是软件供应方最关心的问题。

五、软件工程的准则生命周期计划 / 阶段评审 / 变更控制 / 改进程序设计技术 / 控制人员规模 / 定义评审 / 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六、软件工程的组成•人员管理 / 项目管理 / 过程管理七、三种过程模型•瀑布模型 / 演化模型 / 迭代模型•过程模型中各个阶段的任务和描述:–可行性分析:做还是不做–需求分析:都有什么功能–概要设计:供有多少子功能–详细设计:子功能怎么实现–编码:子功能实现了吗–测试:功能是否完备–部署:需要多少设备和软件的支持–维护:软件运行是否正常第二章 软件项目管理一、项目管理的定义•项目管理分三个阶段:制定项目计划 / 管理和跟踪项目 / 结束项目•项目管理的时间、范围、费用•项目的轮廓定义:目标 / 前提 / 限制 / 范围•项目计划要素:任务 / 任务相关性(FF-SF-FS-SS) / 工期 / 成本 / 资源二、 工作分解结构(WBS)•工作分解结构(WBS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以可交付成果为导向对项目要素进行的分组,它归纳和定义了项目的整个工作范围,每下降一层代表对项目工作的更详细定义。

WBS总是处于计划过程的中心,也是制定进度计划、资源需求、成本预算、风险管理计划和采购计划等的重要基础。

WBS同时也是控制项目变更的重要基础。

项目范围是由WBS定义的,所以WBS也是一个项目的综合工具。

三、Project 中创建项目计划文档•Project中的项目管理概念•Project中创建项目计划文档:新建项目文档 / 添加分层任务 / 添加资源 / 给任务配备资源 / 审查日程•任务的相关操作:创建里程碑 / 创建周期性任务 / 创建和删除任务链接 / 创建任务相关性 / 设置任务限制•工时计算公式:工时=工期×单位(资源工作分配单位)工期是完成任务所经历的实际时间•甘特图甘特图(Gantt Chart)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显示活动,可以直观地表明任务计划在什么时候进行,及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

管理者由此可以非常便利地弄清每一项任务(项目)还剩下哪些工作要做,并可评估工作是提前还是滞后,亦或正常进行。

除此以外,甘特图还有简单、醒目和便于编制等特点。

甘特图对于项目管理是一种理想的控制工具。

•关键路径 / 关键任务计算法则:调整关键路径上任务的时间进度将会影响整个项目的交付时间。

第三章 MSF介绍一、MSF(Microsoft Solution Framework)是指微软解决方案框架。

•MSF描述了微软公司从众多大小软件产品研发实践中总结的管理软件开发过程的经验二、MSF三个核心模型:组队模型 / 过程管理模型 / 应用程序模型三、组队模型中的角色:程序管理 / 开发 / 测试 / 发布经理 / 用户体验 / 产品经理•可合并的角色四、过程模型:•构想阶段:定义初步的商业需求 / 风险管理 / 定义项目结构 / 研究和收集设想 / 制定初步的项目范围•设计阶段:创建功能描述 / 开发计划 / 测试计划 / 用户培训计划 / 后勤计划 / 产品管理计划 / 程序管理计划 / 合并项目计划•开发阶段:迭代开发一到多次的内部发布版 / 功能说明冻结 / 最后的特性开发 / 最后的后勤开发 / 最后的性能支持开发•稳定阶段:发布一到多个测试版,包括α测试版和β测试版 / 收集错误 / 改正高优先级的错误,发布无错误版 / 进行最后的错误分类 / 黄金发布版五、应用程序模型第四章 设计模式一、设计模式概述•定义:设计模式是设计范畴的术语,是指相似的软件分析背景条件下,处理同一类软件分析结果的典型设计结构•Erich Gamma、Richard Helm、Ralph Johnson、John Vlissides等四人合著的《Design Patterns—Elements of Reusable Software》1995年出版后推动了软件设计模式的发展。

四个作者被称为GOF(Gang Of Four)•设计模式的两大目的是实现可维护性和软件复用。

二、单子模式•概念:–Singleton模式主要作用是保证一个类Class只有一个实例存在–使Singleton的好处:节省内存 / 有利于Java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 提高了系统的性能–Java代码中的Runtime类就是一个典型的单例模式的应用–单子模式的必备条件:构造器私有 / 静态工厂方法 / 静态本类实例–饿汉式 / 懒汉式:创建实例的时机不同三、简单工厂•简单工厂模式是类的创建模式,根据需要动态的决定创建具体类的实例,将类的实例化责任转移到独立的工厂类中,有利于提供程序的可维护性。

•Java语言中的DataFormat类就是一个简单工厂的实现四、工厂方法•工厂方法模式旨在定义一个创建产品对象的工厂接口,将实际创建工作推迟到子类中。

•与简单工厂模式之间的区别:–简单工厂模式是建立一个工厂对象来决定创建对象的类型。

工厂模式是将各种产品的创建封装在各个不同的创建者(也可以说是生产者)中。

–简单工厂只允许一个工厂造产,工厂方法创建了一个框架,让子类决定要如何实现,允许不同的工厂都制造产品。

–在工厂方法中产品类与创建者类是平行的,因为它们都是抽象的,都有自己的许多具体的子类,每个子类都有自己的特定实现。

简单工厂不具备工厂方法的弹性,如果有新的产品出现,将不得不修改创建方法,它不能变更正在创建的产品。

五、建造模式 (builder模式)•建造模式的使用使得产品的内部可以独立的变化,使用建造模式可以使客户端不必知道产品内容组成的细节•Builder模式允许用户通过指定复杂对象的类型和内容就可以构建它们,用户不知道内部的具体构建细节•Builder模式将部件和组装过程分开•使用Builder是为了将构建复杂对象的过程和它的部件解耦。

注意:是解耦过程和部件,使用builder模式所建造的最终产品更容易控制。

它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六、适配器模式•适配器模式就是将两个不兼容的类纠合在一起使用,它需要有被适配者和适配器两个身份,由于适配器类是源的一个子类,因此可以在适配器类种置换掉源的一些方法•使用适配器类可以实现指方为圆,避重就轻的效果七、代理模式•所谓代理,就是一个人或一个机构代表另一个人或另一个机构采取行动。

而代理对象可以再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代理模式是给某一个对象提供一个代理对象,并由代理对象控制对原对象地引用八、门面模式•门面模式又称为Facade模式,使用Facade模式可以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简化方法的调用。

•Facade作为子系统类的客户端,组装了子系统的实现过程•降低系统之间的耦合度,有助于子系统间的松散耦合九、模版方法模式•模版方法模式是一种基于继承的复用•模版方法模式将实现顶层逻辑的抽象类中的部分方法以具体方法及构造子方法实现,然后将剩余的逻辑声明为抽象方法,延迟到子类中实现•模版方法模式中使用抽象角色给出顶级行为的实现,而将作为细节步骤的基本方法留给具体子类实现十、命令模式•命令模式是对命令的封装,命令模式把发出命令的责任和执行命令的责任分割开,委派给不同的对象•命令模式允许请求的一方和接收的一方独立开来,使得请求的一方无需接收请求的一方的接口•每一个命令都是一个操作,命令类中通常只会有一个方法,请求的一方发出请求要求执行一个操作,接收的一方收到请求,并执行操作,这个责任是分开的。

彼此不受影响。

命令类只负责发出请求,至于请求被执行的过程则独立于命令类之外十一、观察者模式•被观察者可以通知观察者进行更新。

•Java的API中提供了两个类,以辅助我们实现观察者模式,分别是被观察者Observable和观察者Observer。

•被观察者类是java.util.Observable类的子类,java.util.Observable提供公开的方法支持观察者对象,其中比较重要的有setChanged(),一个是notifyObservers(),第一个方法setChanged()被调用后会设置一个内部标记变量,代表被观察者对象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第二个方法notifyObservers()被调用时,会调用所有登记过的观察者对象的update()方法,使这些观察者对象可以更新自己。

•MVC基于观察者模式十二、总结•设计模式是保证软件复用性设计的基础•设计模式使程序便于维护•模式是代表性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附注:(这些内容课本上没有包括,但很重要,可能面试时会有用到,最好背一下,考试会涉及到一小部分)一、面向对象设计根本的指导原则是提高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

二、设计模式的原则主要有:1. 开闭原则:一个软件实体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2. 依赖倒转原则:依赖倒转原则讲的是:要依赖于抽象,不要信赖于实现。

开闭原则是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依赖倒转原则。

Spring中的IoC是依赖倒转原则的一个具体应用。

3. 里氏代换原则:要求任何基类能出现的地方,子类都可以出现。

换句话说也就是子类可以完全替代基类。

4. 合成/聚合复用原则:要尽量使用合成/聚合,而不是继承关系达到复用的目的。

5. 迪米特原则:也叫最少知识原则,如果两个类不必彼此直接通信,那么这两个类就不应当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

如果其中一个类需要调用另一个类的某一个方法的话,可以通过第三者转发这个调用。

经常比喻为:1)只与你直接的朋友们通信。

2)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6. 接口隔离原则:应当为客户端提供尽可能小的单独接口,而不要提供大的总接口。

也即是使用多个专门的接口比使用单一的总接口要好。

三、依据设计模式思想,程序开发中应优先使用的是对象组合关系实现复用,而不是继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