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张中学校志
黄流中学校志

黄流中学校志黄流中学创办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开始设在乐东县九所镇的九所粮所内,原名崖县第二中学,1949年9月从九所粮所迁至黄流村现址继续创办。
黄流中学创办至今已走过了六十六个春秋。
前言邢文雄黄流中学创办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开始设在乐东县九所镇的九所粮所内,原名崖县第二中学,1949年9月从九所粮所迁至黄流村现址继续创办。
黄流中学创办至今已走过了六十个春秋。
六十年来,黄流中学经过几易校名,先后共有二十届校长。
在历任校长及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下,学校由最初的几个教学班一百多个学生,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拥有68个教学班5000多名学生的大型完全中学,成名一所中国名校。
对于海南岛内各县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历来有“北文昌,南乐东”的说法。
文昌县由于地处沿海,开发早,文化教育事业一向发展迅速。
乐东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乐东汉区原有的文化积淀外,主要是得益于黄流中学的创办和发展、壮大,从黄流中学走出去的数万名毕业生,既在全国各地为社会做奉献,也为发展乐东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致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伟大成果。
早在1958年黄流中学就开始创办高中,文化大革命前被命名为乐东县中学,是乐东县的重点中学。
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挫折,后来又受到撤消重点中学称号的干扰,但是,具有深厚文化教育底蕴的黄流中学,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引下,在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然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六十年来,从我校走出去的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已经在祖国各地的各个领域里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为拥有这批众多的校友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黄流中学培养出的众多校友中,有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
他被国务院确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从2000年起,他担任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关津乡初级中学校志

关津乡初级中学校志简称关津中学,(它的前身是建于1938年的关津小学),位于106国道的东侧,新蔡县城南5公里处,风景秀丽的汝河之滨。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先哲孔子曾在这里留下足迹,那“子路问津处”的古迹至今犹存。
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关津教育人,不顾“路漫漫其修远”,为百年大计之本而上下求索,殚精竭虑,奋斗了愈半个世纪。
关津中学自从伴着母亲的阵痛坠地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在困苦中挣扎,在挣扎中求索,在求索中开拓,在开拓中前进的艰辛历程。
一路走来,他越过崎岖,踏荆棘,穿越迷雾,走出风雨,终于走进一个春光明媚而又生机盎然的春天。
一、坠地关津中学的前身——关津小学,建于1938年,时值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它犹如一个在母亲劫难状态产下的畸形儿,限定营养不良,校舍简陋,师资匮乏,学生也参差不齐。
以后,更是单板请帖,心被无偿,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
全县文盲充斥,少数富家子弟也多到外地求学。
二、新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
当家做了主人的关津乡人民,也着欣喜的心情,并关津小学进行了重建。
关津小学也获得了新生。
在“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精神的指导下,全乡大批贫下中农子女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1949年到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学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改造旧式教育到创建新式教育,为发展大规模国民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3年学校贯彻上级教育工作方针,以教学为中心,实行“五分记分法”,探索新教法,建立了听课、观摩、备课制度,继续采用苏式教学理论。
1954年至1960年,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学校由校长纳入各级党委领导,办学方向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学校教育受到一些影响。
1961年至1965年期间,是关津小学建校以来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纠正了““我”的错误,围绕着一“教学为主,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教学质量很快回升,学校各方面都呈现一派生机的景象。
三、劫难正当关津小学稳步发展的时候,“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关津教育工作也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南张中学德育处家长会发言稿

南张中学家长会发言稿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
感谢大家从百忙中抽时间来开家长会!这说明大家对子女的学习非常重视。
初中,标志着你们的子女将步入人生旅途上的一个新的历程,一个新的起点。
为了使大家熟悉学校的运作,今天召开家长会主要是向各位家长交流并希望得到各位的关注、支持,确保我们的孩子能健康的成长。
在此,对各位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密切的配合表示诚挚的谢意!今天,重点是向各位家长交流、汇报我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并就孩子跨入新的学习时期所需要关注的问题作沟通,希望得到各位的关注、支持,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登上新台阶。
为此,我着重讲如下方面的问题:给家长提以下几点要求:一、全力以赴抓好孩子的学习(能吃苦吃半辈子苦、不能吃苦吃一辈子苦)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现在如果学习抓不好、抓不上去会给将来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及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和障碍,初中是孩子一生的转折点。
所以,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抓好子女的学习。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工作忙,但不能忽视孩子的学习,要多关心、多鼓励,不能光批评。
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并检查是否完成,要养成习惯,多与教师联系,支持并配合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等等。
初中生正处于由幼稚的童年向青年过渡的青少年时期。
在生活上学习上都还不能完全独立和自觉,很需要父母的继续关怀、引导,督促、帮助。
如何搞好初中生家庭教育?给初中生家长提出几点建议。
(一)、家长应帮助初一孩子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使孩子们做到:1、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环境。
初中不同于小学,突出表现为"三多":课多、书多、老师多。
不少孩子感到不习惯,对功课应接不暇。
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不要只重视班主任的课而忽视科任教师的课。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孩子养成科学的作息守时、专注的读书听课、积极的勤学好问、独立钻研问题、自我验收的习惯等。
3、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中学的学习任务很重,学校把学习方法指导已列入教学内容,家长要积极配合。
鼎龙逸挥中学校志(修订稿201612)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鼎龙逸挥中学
校
誌
材
料
申明:此校志只做参考资料,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上传于网站及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主编:李华平编辑、供稿:高兰君摄影:曾子庆
2015、9、30
凡例
一、本志是兴国县鼎龙逸挥中学第一部资料性著述。
二、本志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客观地记述建校50余年来
学校的发展变化。
三、由于历史档案资料所限,只能按远略近详的原则编写。
四、本志主要以1958年建校为上限,2015年为下限。
五、本志事以类从,横排竖写,按“章、节、条、目”4个级次排列。
全书
设“学校简介”、“学校沿革”、“组织机构”、“校园文化”等。
六、本志“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异略同”,重点记述2008年搬迁至
新校区以来学校的发展变化。
七、本志按照突出时代特点和专业特点的要求,凡属共性材料均尽量省略。
八、本志纪年,用公元纪年。
校志

校志2000年8月,天津市聚英装饰有限股份公司的老板(兄弟两个,被称为大老板和二老板)聘任名誉总校长迟耀环、业务副校长宁世庆和教育副校长吴瑛螭来到齐河办学,在育才中学租赁校舍,并将校名定为晏城镇高级中学。
当时面向社会共聘任了20位老师(其中有退休的老师7位,大学毕业生13位),面向全县共招了70名高一学生,分为两个班。
2001年8月,晏城镇高级中学将校址迁到齐河县黄河经济开发区火把张东、百多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西,并将校名改为新华中学。
当时学校已经盖了一栋教学楼,四层共24个教室;一栋学生公寓楼,四层中间隔开西面男生住、东面女生住;一个食堂,两层二层老师吃饭用,一层学生吃饭用;一个澡堂供老师和学生洗澡用;一个厕所,分开分别供老师和学生用。
当时的规划图上还有学校操场的西南方再建游泳池和健身房,在教学楼的南面再建办公楼和实验楼。
新华中学比晏城镇高级中学扩大了规模。
首先,又在社会上招聘了退休的老师和大学毕业生;另外,体制变为高中和初中联办。
2001年9月开学时,共招了200多名学生:高中生3个班,初中生4个班。
学校设立了学校办公室、教务处和教育处3个大的处室另外还有会计室、医务室、心理咨询室和兴趣小组。
学校办公室的主要负责人是原县府办公室退休的秘书刘梅修,负责人事管理如老师的聘任、合同签定问题。
学校教务处的主要负责人是原齐洒一中的副校长宁世庆,负责学校老师的业务安排和指导。
学校教育处的主要负责人是济南某学校的副校长吴瑛螭,主要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
会计室的主要负责人来给学校的老师按月发工资。
这一年举办了一次教师节庆祝会、一次元旦联欢晚会和一次春季运动会。
教学状况基本平稳。
2002年9月,新华中学又招了1个高中班40几个人,4个初中班共120人。
这一年,名誉校长由迟耀环变为了桑葆婷(原天津九中的校长),业务校长由宁世庆变为郑克雄(原河北某中学的校长),教务处主任变为潘太文(原实验中学的副校长)和武希志(原聘任的大学毕业生),教育处的负责人由原来的吴瑛螭变为李梅英(原教育局人事股的股长)。
蒋集初中校志

蒋集初中校志一、校史沿革蒋集初中,原名蒋集农业中学,1964年秋创办,首任校长谢长文,今已谢世,但蒋集人民永远不忘他为民办学的丰功伟绩。
创办之时,校址设在荒无人烟的远离蒋集镇五华里西南方的熊冲之中。
那里除了几几间破草房与一片荒地之外,别的一无所有。
谢长文同志曾作谢集小学校长,后来下放到谢集大队任支部书记。
64年,接受蒋集乡党委政府的任命,出任蒋集农业中学校长,负责筹办学校。
谢校长受命于危难之时,他不辞劳苦,立即主动登门拜访,动员招聘了四名知青与一名下放教师,组建了蒋集农业中学首批教师队伍,又从乡里领了部分木料、竹杆,带领教师自己动手盖了几间草房。
简陋的校舍建好之后,谢校长又带上教师上门动员学生入学。
由于谢校长和几名教师的不懈努力,蒋集农业中学终于于1964年9月1日正式开学了。
在以后的十年动乱中,蒋集农业中学不无例外也受到了一些冲击,但由于谢长文校长的坚持,为民办学的理念不动摇,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学校不但没有垮掉,而且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1970年以后,公办学校下伸,先后有三名公办教师分派到蒋集农业中学任教,由于师资力量的壮大,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开展,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学校兴建了几幢教室,学生数增到200多人。
后来,根据谢长文校长的提议,报请乡党委批准,学校请来了当时教育界较有名气的谢菊同志担任学校的教导主任,善于管理的王俊章同志担任后勤主任。
从此,蒋集农业中学走上了辉煌之路。
当时,在校学生数已增至250多人,高中学生达150多人。
由于当时的特定的历史环境,蒋集农业中学有自己的几十亩土地。
学校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每年学校还有较好的工、农业收入,学校做到了教学农业双丰收。
有章可稽的是,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先后从蒋集农业中学毕业的高中学生有20多人被录取为大学本科学生。
学校的农厂、窑厂、养猪厂,都办得红红火火,收入颇丰。
不仅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免除了学生的学杂费,还保障了学生生活的部分供给。
南张中学校志

南张中学校志编撰委员会成员主任:邵长君副主任:贾涛陈存志张德胜成员:姜秀林穆海亭曹学臣周长运姚兴勤郑重斌刘猛陈瑞柱吴鹏刘祥军张忆秋编撰组组长:张忆秋成员:曹学臣刘猛苏海泓玄安玉姜秀林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学校沿革第三章学校制度、方针第四章学校管理第五章教育教学工作第六章学校建设第七章附记一、学校历任正负校长一览表二、后记第一章引言任城区南张镇中学座落在大运河畔,济宁市区西北5公里,327国道北侧,济梁公路南首,南张镇驻地,学校始建于1969年。
学校最早为高中,学制二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为初中,后逐渐演变为现在的任城区南张中学。
该校有着较长的历史,由建校初的1个班,6个教职工,发展到现在能容纳24个教学班,1200名在学生,学校服务区内辖53个自然村,总人口51000人。
建校初,学校只有两排18间教室,现在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餐厅报告厅等建筑7100平方米。
有当时的高中发展到现在的全日制寄宿制初中,无论在办学条件、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等日趋完善,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声誉等不断提高,为祖国建设培养、输送人才做出了贡献。
真可谓年年桃李、岁岁芬芳。
第二章学校沿革1969年秋学校开始筹建,校址在南张大王村北。
1970年开始招生,为高中教育,在全公社设有联中。
1979年,学校更名为济宁县九中,仍为高中,学制二年。
1984年,全市学校统一校名为济宁市第二十二中,开始招收初中学生,高中教育阶段结束。
1994年,学校更名为任城区南张中心中学,沿用至今。
第三章学校制度和方针学校建校初,学校体制为高中,学制二年,施行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1984年,全县撤销公社高中,全县设立重点高中,学校改为初中,名为二十二中,学制三年,。
完成“普九”工作后,学校实行“六三学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
学校施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承担着初中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为高中选送基础知识扎实、智力较好、思想发达、能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合格人才。
铁门一中校志

铁门一中校志铁门的由来据西汉刘向《艺文志》记载:铁门最早有缺门和阙门之称。
铁门在秦汉时期,曾是著名的冶铁中心,汉代名将杨朴的家乡,隶属新安郡管辖。
唐宋时期有延喜镇之说。
清乾隆版本《新安县志》记载:“西有凤凰山,东有青龙山,两山相峙位阙,故曰阙门,俗谓之铁门。
”铁门镇位于新、渑、宜三县的交汇处,自古以来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豫西的军事战略要地,也是经济、文化重镇,农工商业比较昌盛发达。
一九三一年(民国廿年),在张钫先生的主持下,修建筑起环铁门镇方形寨墙,四面各向交通要道都建有城门,可谓城池险固,蔚为壮观。
东门对联为“百二关山严凤阙,五千道德跨龙门”,上面题额“拱阙”,有小字注明书者为林东郊,里人张钫;西门对联是“黑虎神威开远略,青牛仙气自东来”,题额是于右任的手书“铁门镇”;南门题额“龙飞”,二字苍劲有力,上面还有“民国辛未年春”和“张钫阖镇仝创建”等字;北门的题额为“凤舞”,由李振九书写;小西门的题额是“指玄”。
康熙版本和乾隆版本的《新安县志》都称这里为阙门。
据传康熙到西安寻父,路过铁门歇息,当时新安县令茅太猷献媚上书说,阙门东青龙,西丹凤,中间阙门,要出真龙天子。
康熙口头同意改名铁门,后立有碑文。
到一九三四年,张伯英版本《新安县志》才真正称之为铁门。
铁门一中办学概述铁门一中现在位于铁门镇新区。
在铁门镇政府西300米,南临北涧河,北靠310国道。
这里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文化底蕴浓厚,是教书育人的理想场所。
铁门一中,前身是由国民党元老张钫先生创办的河南省私立嵩岳中学,简称嵩岳中学。
原校址位于新安县铁门镇铁门村凤凰寨下的顺庆寺,与原铁门小学相毗邻,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相对。
早在1936年,张钫先生就有筹办嵩阳书院的念头。
后因卢沟桥事变,战事吃紧,方才放弃建书院的设想,随后于1939年在嵩县德亭镇创立嵩岳中学。
刚建校,学校设立了初中、高中各一班,招生各40人左右,年龄差别较大。
办学资金由张钫先生筹募。
校志篇

第一编学校管理概述1、基本情况:学校位于范坡镇彭庄乡,目前将近有200名学生,15名任课教师,实行校长负责制,推行民主管理。
每周五会由校长主持,全体教师参加的例会,总结本周工作,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安排未来两周工作。
2、管理理念:(1)从重视物向重视人转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管理,应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人的因素必须成为有效管理活动的核心因素。
通过有效的学校管理活动反过来促进管理者的自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从“控制”向“服务”转型,树立服务于人的管理职能观念。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管理必须服务于这两项工作,“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正是此义;学校的管理要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更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3)从“封闭”向“开放”转变,树立开放的管理理念。
现代的学校管理要求我们站在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高度寻找学校的发展,树立民主意识,承认人的个体价值,相信和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4)从“经验”向“科研”转变,树立创新的管理理念。
3、教师主体:依据新课程改革,学校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重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着,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这要求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不断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品德形成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引导学生向更高目标前进。
4、坚持德法相辅,推进民主治校。
从学校和教师角度来说,要坚持依法执教。
具体说来,遵守《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中学校志_??????

中学校志每位老师都认真总结阅历与教训,探讨改进措施,这样即能为期末考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校主管领导准时了解老师的教学课堂状况和同学的学问把握状况。
教学分析在我校是新的尝试,尽管经过两年的实践,分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用确定程度的提高。
(二)从教学反思中找漏洞要想在短期内改进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需进行准时的教学3 反思。
本学期我校重新设计老师备课本,每节课后都有教学反思的具体要求:写出本节课的收获、不足及改进措施。
要求老师认真总结每一节课,包括课堂反馈和课后作业,在出试卷时要突出针对性。
本学期这项工作刚刚起步,方案下学期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四、以第三届“师慧杯”竞赛为契机,加强老师基本功训练(一)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师慧杯竟赛活动是老师基本功大赛的连续,本学期我校以迎接第三届“师慧杯”竞赛为契机,进一步落实教委《关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与争论工作的指导看法》,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了培训,鼓舞全体老师在多媒体教学上研讨,使得绝大多数老师能够运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教学课件,这样既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当然,我们所做的只是信息技术与学科学问整合的初步尝试,我们已熟识到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不是简洁的电子教案和教学演示,而是老师应当具备的信息采集、筛选甄别、整合加工、信息发布等现代信息素养的综合力气。
为此,我校本学期建立了电子备课室,实现了每个老师办公室都配备电脑、且能上网。
而要使老师尽快达到标准、符合要求,除老师主动参预连续训练、教研进修外,学校领导还将连续为老师缔造条件、创设环境、营造气氛,开展争论活动,抓典型、总阅历,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教学整和工作的进展。
(二)夯实基本功,备战第三届“师慧杯”竞赛4 课堂教学基本功呈现是“师慧杯”竞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老师树立全员参预的意识,本学期我校组织了微格教学活动,主题是“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目的是使老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材观、新的同学观。
【编者按】

【编者按】2014年7月18日,我校2500余名2013届免费师范毕业生从全国各地重返母校深造,开始了他们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新征程。
7月19日,各相关学院为2014级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生分别以主题报告、班团活动等不同形式,召开了入学教育大会暨开学典礼,对同学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希望学生通过此次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为基础教育事业和个人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014级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生暑期授课从7月20日开始,到7月31日结束,为期2周。
研究生院和各相关学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还邀请了陕西高陵一中校长马录山、西安高新三中校长巨立宪、西安庆安初级中学校长李冰等多位中学校长,西安交大附中高级教师张康军、西安中学高级教师徐赐成、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校长助理肖邦国等多名中学名师和全国课改专家为同学们开展讲座,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
依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和《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2014级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生按各自专业分别在14个培养单位用时3年,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和暑假集中面授方式学习研究生课程,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完成学业及答辩合格后将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目录外国语学院举行2014级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开学典礼 (3)化学化工学院召开2014级免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入学教育会议 (5)生命科学学院举行2014级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开学典礼 (6)音乐学院2014级免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暑期课程顺利结课 (7)美术学院举行2014级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开学典礼 (8)外国语学院举行2014级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开学典礼2014年7月19日上午9点,外国语学院2014级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开学典礼在我校长安校区文渊楼202教室举行。
校志

目录凡例资料照片概述大事记第一章学校管理第一节办学宗旨第二节领导体制第三节行政机构附1、近10年来学校获奖情况一览表附2、历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一览表第二章中共党组织及学校工会组织第一节党的组织建设第二节工会组织附:历届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支部委员、在职党员一览表第三章教育教学第一节教育教学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中师教育附:学历教育情况一览表第二节非学历教育附:非学历教育基本情况一览表第三节继续教育附:各类培训情况统计表第四节学员管理第五节教学研究附1、1985年——2004年历任教研组长一览表附2、担任南阳市师教中心教研组长、副组长、教研员名单第六节教学改革第四章教师第一节教师的管理第二节教师的培训进修附:学历未达标教师参加本科进修情况一览表第三节教师的福利待遇第五章人物第一节人物传记第二节人物简介附1、建校至2004年教职工一览表附2、2004年秋期在职教师情况基本情况一览表附3、离退休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附4、荣获市级(地区)以上奖励教师一览表附5、市(地区)级以上发表交流的教研论文一览表第六章后勤第一节经费第二节学校基本建设附1、1991年——2004年预算内外经费收支情况一览表附2、2004年学校公用物品一览表附录一、资料选编1、南召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南召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规定3、南召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活动登记办法4、开展新一周期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工作的意见5、南召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县教师进修学校督导评估的自评报告二、学员名录1、中师离职、中师卫电毕业生名单2、南阳地区师范学校南召中师班1978级学员名单3、南召民师班1981级学员名单4、南阳地区中师选招民师录取名单5、1995级初中教师“三沟通”培训学员名单6、襄樊学院2001级毕业生名单后记概述南召县教师进修学校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学校的演变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朝末年,为学校的初创时期。
学校校志

××学校校志一、建校时间××学校始建于1949年8月15日,当时为私塾,以白虎山半山坡的山神庙为教室,时任校长戴玉仑。
私塾办学时间延续至1952年。
二、学校重大事件及发展历史1952年国家实行土地改革,学校由私塾改制为公办学校。
学校校址迁至本村土地改革时归公的地主家的三间堂屋内,时任校长李文林。
1955年校长李文林调任榆中县文卫局任教育督查,由县文卫局调任付延栋同志任校长。
1963年付延栋同志因病无法继续担任校长职务,由范学玉同志任校长。
当时由学校师生勤工俭学及村社出资(3000元人民币)、出义务工,在原校址新建土木结构之民房式教室三栋(21间)。
在1963年之前,榆中县大坡坪学校一直为四年制初级小学,教职员工一人,兼任校长及教员。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倡导自然村办初中,此时榆中县大坡坪学校成立了“革命领导小组”,范学玉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并建成了“榆中县大坡坪初级中学”。
(此后范学玉同志一直担任榆中县大坡坪学校校长职务,直至1989年调任榆中县金崖小学任教。
)1979年由当时的生产大队及各生产队出资(2万元人民币)、出义务工,新建土木结构教室三栋(六个教室),三间教师办公室,将学校迁至现址(312国道旁)。
1989年,范学玉校长调离后,由范希斌同志担任学校校长职务。
1993年范希斌同志调离本校,由原任教于本校的范学玉同志担任学校校长,直至2003年8月。
1999年,由乡财政及上级财政拨款20万元,村上及村民、本村在外工作人员集资16万元,兰州市人大离退休老干部捐资1.5万元,将原土木结构的旧教室推倒重建。
建成标准教室4栋,教师办公室9间,建筑面积达550平方米。
当年学校被评为“兰州市标准化小学”。
附:学校重大事件及历任校长一览表附:学校捐资建校情况一览表三、学校现状我校地处白虎山脚下,榆中县城北面,占地面积6660平方米,312国道从学校门前穿过。
学校现有教职工9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名,小学一级教师6名,工勤人员1名),学生90名。
南张中学校志

南张中学校志南张中学校志编撰委员会成员主任:邵长君副主任:贾涛陈存志张德胜成员:姜秀林穆海亭曹学臣周长运姚兴勤郑重斌刘猛陈瑞柱吴鹏刘祥军张忆秋编撰组组长:张忆秋成员:曹学臣刘猛苏海泓玄安玉姜秀林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学校沿革第三章学校制度、方针第四章学校管理第五章教育教学工作第六章学校建设第七章附记一、学校历任正负校长一览表二、后记第一章引言任城区南张镇中学座落在大运河畔,济宁市区西北5公里,327国道北侧,济梁公路南首,南张镇驻地,学校始建于1969年。
学校最早为高中,学制二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为初中,后逐渐演变为现在的任城区南张中学。
该校有着较长的历史,由建校初的1个班,6个教职工,发展到现在能容纳24个教学班,1200名在学生,学校服务区内辖53个自然村,总人口51000人。
建校初,学校只有两排18间教室,现在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餐厅报告厅等建筑7100平方米。
有当时的高中发展到现在的全日制寄宿制初中,无论在办学条件、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等日趋完善,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声誉等不断提高,为祖国建设培养、输送人才做出了贡献。
真可谓年年桃李、岁岁芬芳。
第二章学校沿革1969年秋学校开始筹建,校址在南张大王村北。
1970年开始招生,为高中教育,在全公社设有联中。
1979年,学校更名为济宁县九中,仍为高中,学制二年。
1984年,全市学校统一校名为济宁市第二十二中,开始招收初中学生,高中教育阶段结束。
1994年,学校更名为任城区南张中心中学,沿用至今。
第三章学校制度和方针学校建校初,学校体制为高中,学制二年,施行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学校校志范文

学校校志范文你好宛西中专历经百年。
从内乡县赤眉镇开明绅士王希孔先生于1908年创办内乡民主师范学堂,到当今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虽校址数易,校名累更,然办学的精神内核始终不变,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职能不变,教职员工奋发向上的优良传统不变。
无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还是到新中国诞生后,三年经济困难、文革动乱时期,一直得以延续,从未间断。
历史和现实证明,学校造福桑梓的生命力之旺盛,担当道义的铁脊梁之坚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林林总总的同级同类学校中是鲜见的。
2008年10月18日,学校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为这所老校的百年华诞祝寿祝福,为学校的发展助推助跑。
一部校志的意义无论如何放大,也不能类比《史记》那样宏大的史书。
它只是浓缩了一个具有实体性质的社会单元生存变迁的踪影,为在这块土地上岁岁年年躬耕奉献、教化培育民族精神的业者学者,以及从这里走出去的一批批社会栋梁树碑立传,从而折射出整个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风貌。
勿容置疑,统观全书,肯定带有厚今薄古的倾向。
这是因为在这个舞台上,人物变幻,时过境迁,好多史实渐渐地被时间消磨、泯灭、淹没、掩盖,无从查考。
所以,越是最早的真实史料,才越是最珍贵的。
我自身的体会是,我家上溯到前四代,高祖、曾祖、祖父都是一字不识的贫苦农民,家族的历史是靠口传心记来流传的,爷爷、父亲在世时所讲的东西,少年不用心记,等父亲去世后,那些祖辈过往的经历再也无法还原记录了,只留下残存下来的片断记忆,令人痛心疾首。
而我们这个文化积淀深厚的教育阵地,也照样被岁月的风蚀剥离,资料稀缺。
比如,我校用电铃、电脑作为报时装置以前,曾经一直用一块战争年代的炮弹皮作为敲响和警醒人们心灵的黄钟大吕,一度沿用了几十年,竟然没有被收藏起来,现在再也找不到了,实在可惜。
因此,我由此非常敬佩收藏家,他们才是真正的有心人。
所以,我必须感谢在这所学校工作生活过的那些在世的前辈们,是他们提供的文字或口头资料,为写出这部志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必须肯定这部志书的主要编撰者王书成老师,他花费的心血是值得称道的;还应该肯定一批老同志满意请采纳。
校志编写

二,大事纪要1958年秋在郭镇成立中学,为略阳二中,开始招收了第一届初中新生。
1961年第一届学生毕业。
1962年春二中停办,未毕业学生就读于略阳中学。
1969年秋郭镇小学带初中帽子,师生参与了“文化大革命”的一切活动。
1972年筹建郭镇中学。
1973年郭镇中学正式成立。
开始招收初高中新生,郭镇小学中学班属于郭镇中学。
1973年至1976年10月,学校师生继续参与文革的“斗批改”运动。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学校提出“要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口号。
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劳动为主,两次组织高中毕业班学生,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贫下中农“四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批修反修)让贫下中农鉴定。
学校同时办起了劳动基地,让师生轮流在农场和砖厂劳动。
以政治代替文化课,目的在于培养有阶级觉悟的新型劳动者。
1977年至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组织师生批判江林反党集团,端正了办学方向,明确提出了“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把思想教育和文化课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
1979年,学校努力贯彻“三中全会”提出的“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精神,鼓励教师努力教学,教育学生刻苦读书。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给老教师落实了政策,去掉了加在他们头上的不实之词。
1980年至1984年,乘改革开放东风,加速学校教改步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984年秋高中撤销。
1985年,学校教学质量取得了好成绩,升学率由原来的16.7%,提高到46.7%,教学质量开始被社会承认。
1986年,一人升入中专,结束了郭镇中学中专空白的历史。
1987年,学校取得建校以来最好成绩,4人考上中专,13人考入重点中学。
1988年,提出“质量立校”,狠抓校风建设,在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自筹资金建立锅炉房,解决了师生喝水难的问题,还修建了澡堂,办起了教师食堂,为老教师调整了住房。
教师心仪的校长

教师心仪的校长
玄安玉
【期刊名称】《中小学管理》
【年(卷),期】2002(000)012
【摘要】@@笔者在本校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20余年,先后接受过近20位正副校长的领导,有的校长治校有方,政绩卓著,深受师生爱戴和怀念;有的碌碌无为,犹如过眼云……
【总页数】1页(P38)
【作者】玄安玉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任城区南张镇中心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7
【相关文献】
1.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要r"落地生根"与"开花结果"r——基于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工作专项调研
2.加快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培训市外学习调研报告
3.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要“落地生根”与“开花结果”——基于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工作专项调研
4.产出导向的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模式研究——以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项目为例
5.校长是学校教师的教师——访潼南县实验小学校长、市骨干校长梁胜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张中学校志编撰委员会成员主任:邵长君副主任:贾涛陈存志张德胜成员:姜秀林穆海亭曹学臣周长运姚兴勤郑重斌刘猛陈瑞柱吴鹏刘祥军张忆秋编撰组组长:张忆秋成员:曹学臣刘猛苏海泓玄安玉姜秀林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学校沿革第三章学校制度、方针第四章学校管理第五章教育教学工作第六章学校建设第七章附记一、学校历任正负校长一览表二、后记第一章引言任城区南张镇中学座落在大运河畔,济宁市区西北5公里,327国道北侧,济梁公路南首,南张镇驻地,学校始建于1969年。
学校最早为高中,学制二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为初中,后逐渐演变为现在的任城区南张中学。
该校有着较长的历史,由建校初的1个班,6个教职工,发展到现在能容纳24个教学班,1200名在学生,学校服务区内辖53个自然村,总人口51000人。
建校初,学校只有两排18间教室,现在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餐厅报告厅等建筑7100平方米。
有当时的高中发展到现在的全日制寄宿制初中,无论在办学条件、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等日趋完善,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声誉等不断提高,为祖国建设培养、输送人才做出了贡献。
真可谓年年桃李、岁岁芬芳。
第二章学校沿革1969年秋学校开始筹建,校址在南张大王村北。
1970年开始招生,为高中教育,在全公社设有联中。
1979年,学校更名为济宁县九中,仍为高中,学制二年。
1984年,全市学校统一校名为济宁市第二十二中,开始招收初中学生,高中教育阶段结束。
1994年,学校更名为任城区南张中心中学,沿用至今。
第三章学校制度和方针学校建校初,学校体制为高中,学制二年,施行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1984年,全县撤销公社高中,全县设立重点高中,学校改为初中,名为二十二中,学制三年,。
完成“普九”工作后,学校实行“六三学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
学校施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承担着初中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为高中选送基础知识扎实、智力较好、思想发达、能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合格人才。
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德育实施纲要》、山东省《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济宁市教育局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意见》等,学校的课程管理走上正轨,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学校始终以“务实求真、内化发展、树德育人、人和校兴”作为办学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竞争意识,求实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全方位打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勤学敬业,求实创新”的校园氛围。
现在,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以“博学、诚信、求索、笃行”为校训,以“自主、创新、和谐、发展”为校风,以“爱生、敬业、求真、奉献”为教风,以“勤奋、善思、合作、奋进”为学风,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朝着“学校有特色,学生有发展,教师有提高”的办学目标前进,为争创一流名校,把南张中心中学建设成为全区的示范性学校而努力奋斗。
第四章学校管理1966年开始直到1977年,这十年,系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由贫下中农管理小组或委员会管理一切工作。
各年级随之改为“连”,各教学班则改为“排”,各学习小组改称为“班”。
班主任则称为辅导员,在乡下与贫下中农同劳动时,则兼任该生产队副队长,带领学生参加生产队劳动。
少先队则改称为“红小兵”。
在学校废除了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但仍施行教师、学生考勤制度、值日制度、安全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劳动制度、财务制度和评比制度,同时施行教师定期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第二年,学校恢复了正规,重新施行学校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教导主任负责教学工作,少先队、文娱、体育、卫生、劳动、财会均由专人兼职负责,施行考勤考核制度,值日制度、安全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升留级制度、财务制度、评比制度、奖惩制度,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1984年,学校改为济宁市郊区南张乡中心中学。
与此同时,郊区政府、乡政府成立教育委员会和教委办公室。
中心中学在镇教办的领导下,全面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自成立以来,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规范,到2007年被评为区及规范化学校,学校的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完善了多种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学校和教师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了学校行政管理,逐步健全“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科学管理,依法治校。
学校班子成员职责明确,分工具体,树立了五个意识,即:政策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法规意识。
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校重大事情须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
设立校务公开栏,接受群众监督,公开的范围包括学校出台的各种方案举措及量化评比结果等。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办公制度、会议制度、安全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聘任制度、奖惩制度、安全制度等。
各项制度的制订,必须有教职工代表参与起草,交职代会讨论通过。
严格按照“一费制”收费标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不向学生乱收费,不要求学生定资料。
全体教师实行分级聘任制,签定了岗位目标责任书,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增强了危机感、使命感,启动了内部活力,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学校采取了上述种种措施,学校焕发了勃勃生机,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成绩逐年提高。
第五章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成立之初,正值“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大搞串连,搞大批判斗争,甚至校长、老师也停职被揪斗,到处张贴大字报,经常有集中教师斗教师,学生斗教师的场面,甚至把教师押上街上进行游斗,戴高纸帽、涂黑手、污辱教师、殴打教师的局场面经常出现,致使教师无法上课。
当时提出:批斗大会、生产基地就是最好的课堂,甚至把课本丢掉,学生只学些瓢、盆、锅、碗、筷等常用字,教师几乎不用上课,学生也几乎不用学习,天天讲斗争,时时讲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年年上班,到时毕业。
因此,在这几年中断送了不少人才。
1978年,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学校重新施行“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好学生,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大抓教学质量,教师不但用启发式进行教学,而且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素质也不断提高。
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学校大胆进行教育教学革新,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管大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学习,学校师资队伍不断加强。
现在师资队伍不断加强。
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鼓励并支持广大青年教师进修学习,95%的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科研,认真落实两个《常规》,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
近三年来,先后有3名教师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2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3人被评为区级学科带头人,4人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13人被评为区级教学能手,多名教师在市区优质课、基本功比赛中获奖。
56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87篇论文获省市级奖。
师资力量显著加强。
由于学校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提高。
1997年,全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任城区人民政府1998年,全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任城区人民政府依法治教先进单位济宁市任城区教育委员会2000.6 1999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步奖中共济宁市任城区委员会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2000.10 任城区中小学广播体操大赛中学组优秀组织奖任城区教育委员会2002.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中共济宁市任城区委员会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省二级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山东省档案局2002.11 全区初中政治学科教学评比第三名济宁市任城区教育局2002.11 全区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评比第四名济宁市任城区教育局2002.11 全区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评比第四名济宁市任城区教育局2002.12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2002.12 市级遵纪守法学校光荣学校济宁市普法教育依法治理领导小组2003.1 “学校管理年”活动二等奖任城区教育局2003.2 济宁市电化教育规范学校济宁市教育局2003.2 治安工作先进单位任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2003.2 学校规章制度建设第四名任城区教育局2003.9 先进教导处任城区教育局2003.9 教学工作第四名中共济宁市任城区委员会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2004.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中共济宁市任城区委员会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2004.3 “教育教学研究年”活动一等奖任城区教育局2004.3 “教育教学研究年”活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成果奖任城区教育局2004.3 “教育教学研究年”活动常规教学优胜奖任城区教育局2004.4 2003年职教升学率第2名任城区教育局2004.8 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一星级单位济宁市任城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小组2005.12 济宁市任城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济宁市教育局2006.10 (初中教学工作)先进教导处济宁市教育局2006.10 (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济宁市教育局2007.1 (2006年度初中毕业生分流)先进单位济宁市教育局2007.4 区级规范化学校任城区教育局2007.4 规范化学校建设年活动后勤管理先进单位任城区教育局2007.2 南张中学团支部被授予中学先进团支部团委2008.3 南张中学团委被评为2007年度“全区基层团的工作先进集体团区委2008.3 2007年度初中毕业生分流先进学校济宁市任城区教育局第六章学校建设学校筹建于一九六九年,建校初只有校舍两排18间平房,4间厕所,分期分批征用大王、南张两村土地36.9亩。
一九七〇年六月,学校新建校舍两排18间,新建窑厂一个,学生打机井一口,学农基地29亩。
一九七一年,建校舍二排18间。
一九七二年,新建伙房一排10间,打机井一眼,建小型水塔一个。
一九七三年,建校舍一排9间,围墙500米(土墙),校门一个,整修厕所10间。
一九七八年,新建教师宿舍一排9间。
一九八二年,建教师宿舍一排9间。
一九八五年,新建教学楼一栋(西楼),12个班,980平方米。
一九八六年,新建三室一厅家属院五单元,传达室2间,围墙200米。
一九八七年,新建三层东教学楼一栋,12个班规模,97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