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八年级下册语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教部编版

教学内容《回延安》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

类型

讲读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现代,学习《回延安》这样特殊形式(信天游)的诗歌,可以让学生在已经学了枯燥的古诗或是乏味的现代诗中感受新颖。可以在信天游的歌曲中感受到诗歌的不同之处。在分析课文时,可以对延安的历史和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是一个展示民俗文化的单元,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淳朴的人性美。本篇课文是一首深情的现代诗歌,用陕北信天游的格式,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表现出作者对延安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学习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法及策略1.采用多媒体直观法;把诗歌里所设计的图片设置为课件图片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里的内容。

2.引导学生想象法:多媒体展示同时,引导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融入其中。

五、媒体选择与设计1.采用多媒体直观法;把诗歌里所设计的图片设置为课件图片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里的内容。

2.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听,跟读,有感情的朗读,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教学过程

一、从十九大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导入,让同学们想一想

哪些地方对我们中国革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学生明确延安后,课件

导入关于红色圣地延安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1

教师活动

了解延安的历史意义,通过图片文字了解,从而引出作者和延安的关

系,从而引出课题。

1.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2.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

安,看到延安的巨大的变化,心情无限兴奋喜悦,于是用陕北“信天

游”民歌体方式写下诗作《回延安》,抒发了对延安的深沉怀念,对

党和人民的热爱。

3.关于信天游: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字句。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歌手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有时旋律上稍加变化。

预设学生

行为1.了解作者的简介以及课文的背景。

2.读题,初步感知题目里含有的热爱延安的情感。

3 .学习陕北民歌体——信天游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祖国的今天是靠着无数的战争得来的,从而引出了延安,以及当时身在延安的作者,从而明白作者对延安的感情,也学习陕北民歌体信天游的格式。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

对策问题:学生感受不了作者久别回延安的心情。对策:可以假设十年没见的老朋友再见面的心情。

教学过程

二、诵读,整体感知,并进一步细究诗意。

教学环节

2教师活动

1.课件PPT的直观演示,诗歌难读字词,学生自主疏通

搂定(lǒu dìng )糜子(méi )油馍(mó )

眼眶(kuàng )白羊肚(dǔ)柳林铺(pù)

2学生听录音朗读,然后带着下面的问题齐读课文。

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3.课件演示第一节诗歌,学生有感情朗读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课件展示问题1;这一小节是如何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

心情的?

明确:“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

心激动的情绪。

课件展示问题2.作者在这一节中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明确:1.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

激动情景。

2.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3.“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4.最后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课件展示问题3:我们在朗读这节诗歌时应该用什么感情呢?

明确: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课件展示延安地区的民俗图片,比如延安宝塔山,黄土高原的自然风貌,以及当地居民跳腰鼓的一系列真实图片,展示出作者回到的延安的一系列民风民俗。

3课件演示第二节诗歌,学生有感情朗读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课件展示问题1:本节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分别是哪句?

明确:比兴手法。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问题2:什么是比兴手法?

明确: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委婉含蓄,寓意深远。

课件展示问题3:如何分析比兴手法?

明确:“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课件展示问题4.自主分析“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的比兴手法

明确:这句诗采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理解为,肩膀上的红旗和手中的书(象征革命的事业和知识)就如同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粮食)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课件展示问题5.我们在朗读这节诗歌时应该用什么感情呢?

忆延安——作者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感激延安母亲的养育之恩。

课件展示延安革命,以及作者回到延安的一系列图片。

4.课件演示第三节诗歌,学生有感情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