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带详细翻译)

合集下载

孟 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文言解读

孟 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文言解读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文言解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文言解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

它所蕴含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政治理念以及当代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理解“民为贵”。

在孟子的观念中,“民”之所以被视为“贵”,是因为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广大民众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为国家提供粮食;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没有民众的努力,国家就无法运转,社会就无法进步。

从更深层次来看,“民为贵”还体现在民众的意愿和需求应当得到重视。

统治者要关心民众的疾苦,了解他们的需求,制定政策时应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如果统治者能够做到这一点,民众就会拥护他,国家就会稳定;反之,如果统治者不顾民众的死活,只为自己的私欲而统治,那么民众就会反抗,国家就会陷入混乱。

例如,在古代,如果遭遇天灾,粮食歉收,统治者应该及时开仓赈济,帮助民众渡过难关。

如果统治者无视民众的饥饿,依旧横征暴敛,那么必然会引发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这种情况下,即便统治者拥有强大的权力,也难以维持长久的统治。

接下来看“社稷次之”。

“社稷”在古代指的是土神和谷神,象征着国家。

孟子将其置于“民”之后,并非意味着国家不重要,而是强调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保障民众的利益。

国家的制度、法律、政策等,都应该以服务民众、促进民众的福祉为目的。

一个良好的国家制度,应该能够保障公平正义,让民众在平等的环境中发展;法律应该公正严明,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政策应该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引导国家朝着有利于民众的方向发展。

当国家利益与民众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以民众利益为重。

比如,在面临战争时,如果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扩张领土、满足统治者的私欲,而不是为了保卫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那么这样的战争就是不正义的,不应该发动。

最后是“君为轻”。

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突破性。

在封建时代,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

《民为贵》2

《民为贵》2
这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 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 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鱼”的水獭或是 “为丛驱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
语言特色

一、长于譬喻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形象的说明老百姓归向“仁”的 形势自然而然,不可阻挡。
评析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 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 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 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 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 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 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 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 “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 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 难说了。
万章说:“尧把天下给 了舜,有这件事吗?” 孟子说:“没有。天子 不能拿天下给别人。” 万章说:“这样的话, 那么舜拥有天下,是谁授予 他的呢?” 孟子说:“是天授予他 的。” 万章问道:“天把天下 给舜这件事儿,是说天耐心 恳切地任命他、叮嘱他吗?” 孟子回答:“不是的。 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件显 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 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 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万章又问:“天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 舜,是怎么样一回事儿啊?” 孟子说:“天子能把人举荐给天,但不能使天 把天下给这个人;诸侯能把人举荐给天子,但不能 使天子把诸侯的封国和人民给这个人;大夫能把人 举荐给诸侯,但不能使诸侯把大夫的封地和人民给 这个人。从前,尧向天举荐舜而天接受了他,把他 显露给百姓而百姓接受了他。所以说,天不说话, 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

(完整版)民为贵--详细注释串讲

(完整版)民为贵--详细注释串讲

2、齐宣王问曰:“汤放①桀,武王伐纣,有诸②?” 孟子对曰:“于③传④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⑤仁者谓之贼⑥,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⑦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⑧纣矣,未闻弑君也。”
【重点字词】①放:流放。 ②诸:“之乎”的兼词;之,代词,这;乎,句末语气词,相对于
“吗”。
③于:介词,在。 ④传:名词,传记 。 ⑤贼:动词,伤害、损害。 贼仁:贼害仁,指灭绝人性、暴虐无道的行为。 ⑥贼:名词,歹人、贼人。 ⑦贼义:贼害义,指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行为。 ⑧之:助词,的。 ⑨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 士芥,是其祸也."
《左传 哀公元年》(下臣听说,国家的兴起,看待百姓如同对待受伤者一 样加以抚慰,这就是 它的福德;它的灭亡,把百姓视作粪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灾祸。
“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舟,水则覆舟 。(《荀子》)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 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
9、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为,介词,替、给。“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 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 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①欲无 王②,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③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ài )也。苟④为不畜⑤,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⑥ ,终 身忧辱,以⑦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shū ) ⑧ ?载胥( xū) ⑨及溺( nì) 。’此之谓⑩也。”

民为贵

民为贵

文本感知
孟子认为怎样才可以“得天下”
? ——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 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重点研读第3则选文
孟子认为在当时形势下 ‚王天下‛是容易还是困难?
原则 条件 行动
“尔也” “民之归仁,犹水就下、 兽走圹。” “诸侯为之 驱民” 久病求艾 君之好仁
易 易 难
重点研读第3则选文
【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付伐殷纣, 有这事吗?‛孟子答道:‚在史传中有这事。‛宣王说: ‚臣子杀害自己的国君,可以吗?‛孟子说:‚损害仁的 人叫做贼,损害义的人叫做残,又残又贼之人叫做独夫。 (我)只听说周武王杀了独夫殷纣王,(却)没听说过臣 子杀死了国君。‛
诸: 【2】齐宣王问曰:“汤放 放:流放 桀、武王伐纣,有诸?”孟 “之乎”的合音词 于:在 传:指 子对曰:“于传有之。”曰: “臣弑其君,可乎?”曰: 传记 贼:害、伤 一夫: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 害 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独夫,指残暴无道、 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拭君 也。”
文本感知
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 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 了什么思想? ——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 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 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 姓)才有这个权力。
⑴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 而已矣
文本感知
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 因为国君可以改立更换,国 家也可以重立,只有老百姓是不可 动摇的。庶民之上有高高在上的大 夫和国君,可是他们存在的最终依 据是‚得乎丘民‛。所以,百姓最 为重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 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 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 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 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 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 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 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 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

论民本原文加翻译(一段一译)

论民本原文加翻译(一段一译)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

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民为贵解析

民为贵解析

【原文】 5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 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 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 教得民心。”
【译文】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 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 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 (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 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 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
? 【原文】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 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 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 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 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 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①,天下诸侯朝觐者, 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 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 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 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 曰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 之谓也。”
【译文】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 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 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齐宣王问: “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 “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 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 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 是弑君一类的事情。”
【原文 】 3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 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 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 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 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 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 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 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 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①此之谓 也。”

民为贵

民为贵
齐宣王不仅仅是故意刁难孟子,更是对‚君权天授‛ 和 ‚君贵民轻‛思想的执迷和忠诚维护。 孟子有力的回击齐宣王,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批判, 尽管孟子也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但更重视君 主的仁与德,虽然他本质上还是维护统治秩序,但在一 定程度上对于君主还是有着警告意义。
第三则
解释词语 得天下有道 : 方法 、办法 斯得天下矣: 这样 所欲与之聚之:给他 们、为他们聚集 犹水之就下:像 为渊驱鱼:替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如果 苟为不畜:如果、同“蓄”,积聚 以陷于死亡:以至于 其何能淑:善、好 载胥及溺:皆
民为贵
——《孟子· 尽心下》
第一则
解释词语
(1)社稷: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 (2)丘民:指庶民、众民。 (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4)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5)然而:这样却
翻译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
小结
孟子的论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简单又 艰难。简单在于爱民,获得民心的支持;困 难在于这是违背统治者的人生准则和价值 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解释
1、尧以天下与舜: 2、谆谆然命之乎: 与,给。 耐心引导、恳切 。
3、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暴,显露,公开。 4、而事治: 治,处理的好; 5、夫然后之中国: 中国,这里指帝都、国都。 6、而居尧之宫: 而,如果。 7、天与之: 与,亲附。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 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左转》
下臣听说,国家的兴起,看待百姓如同对待受 伤者一 样加以抚慰,这就是它的福德;它的灭 亡,把百姓视作粪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灾祸。
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

民为贵--详细注释 串讲

民为贵--详细注释 串讲

句假设时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译为“虽然”。 ②“王”,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③犹:像,如同。 ④苟:如果。 ⑤畜:积攒,积聚。 ⑥仁:名词作动词。施行仁政。 ⑦以:以致。 ⑧淑:( shū),善。 ⑨胥( xū):皆 。 载,句首语助词,无义。 ⑩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宾语前置句。
而:如果。
是:这样。
天与之:与,给。
5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 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也,善教民爱之,善 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重点字词】 1、言:言论,名词;2、声:声望,名词。 2、善政民畏之:善,好的;畏,畏惧。
5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 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也,善教民爱之,善 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 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 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 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 我民听’,此之谓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重点字词】相:帮助 之:到,往。 之:助词,的。 中国:这里指国都。 践:登上。
2、齐宣王问曰:“汤放①桀,武王伐纣,有诸②?” 孟子对曰:“于③传④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⑤仁者谓之贼⑥,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⑦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⑧纣矣,未闻弑君也。” 【重点字词】①放:流放。 ②诸:“之乎”的兼词;之,代词,这;乎,句末语气词,相对于
“吗”。
③于:介词,在。 ④传:名词,传记
。 ⑤贼:动词,伤害、损害。 贼仁:贼害仁,指灭绝人性、暴虐无道的行为。 ⑥贼:名词,歹人、贼人。 ⑦贼义:贼害义,指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行为。 ⑧之:助词,的。 ⑨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孟子》第三课《民为贵》

《孟子》第三课《民为贵》
14
长于譬喻
3、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 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用病久了才去寻找治病的干艾叶比喻今天之国君平时 不践履仁、不实行仁,却想着称王天下,那么终身都 会有丧失天下的隐忧,最后被杀或逃亡。形象地指出 了不长期坚持实行仁的悲惨结局,振聋发聩。
“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汉 赵岐
安危、存亡,要把民放在第一位,社稷放在第二
位,国君放在第三位。“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
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5
6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
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2
3
1、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 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 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 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 稷。”
译文:孟子说:“庶民最重要,土神和谷神居第二位,国君不重
要。因此赢得了庶民就做天子,赢得了天子就做诸侯,赢得了诸 侯就做大夫。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土神和谷神,就重新立一个 贤君。用来祭祀社稷的全体的牲畜已经是合格的祭品了,祭祀的 谷物已经很洁净了,并且按时祭祀,从未错过或漏掉,这样但是 国家还是遭受旱灾或者水灾,那么就毁掉原来的社稷,重立新的 社稷。”
4
★问题思考
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思想?
(1)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百姓是不 可以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 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 张仁政,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民为贵

民为贵

1 孟子曰:“民为贵(1),社稷(2)次之,君(3)为轻(4)。

是故得乎丘民(5)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6)既成,粢盛既洁(7),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1)贵.物不贱。

初唐后方用来形容之上等/此为很重要的工具(2)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掌管地方的神,与地方、褚候相喻。

(3)君:君王,天子.(4)轻:轻微。

轻车是古代开战率先的战车,这里是指领袖之意(5)丘民:丘指水田,这里指在井田耕作的下民(6)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7)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翻译孟子说:“下民是重要的工具,代表地方土谷神的褚侯还是其次,天子才是领袖。

所以,得到愿意无偿耕作的下民顺从的是天子,而得到天子欢心的才能为褚侯,得到褚侯欢心的才做大夫。

代表土谷神的褚侯如违背了这些,危害地方,那就要改立。

就如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

”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

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君一类的事情。

”3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民为贵

民为贵
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 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 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状后 社稷(jì ) 粢盛( zī chéng)
孟子说:“庶民最重要,土神和谷神居第二位 ,国君不重要。因此赢得了庶民就做天子,赢得了天 子就做诸侯,赢得了诸侯就做大夫。诸侯国的国君如 果危害土神和谷神,就重新立一个贤君。用来祭祀社 稷的牲畜已经是又肥又壮合格的祭品了,稻粱已经很 洁净了,并且按时祭祀从来没有错过或漏掉,可是国 家还是遭受旱灾或者水灾,那么就毁掉原来的社稷, 重立新的社稷。”
文本感知
“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得民心之法:善教
民本、仁政
中国历代民本思想名句
先秦时期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 大学》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荀子 议兵》
汉唐时期 爱民如身。——汉 荀悦 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唐 魏征
宋元明清时期 民者,天下之本。——宋 苏轼 人聚则强,人散则弱。——清 魏源
材料二
解 放 区 土 地 改 革 说明:土地改革使许多赤贫的农民获得了 生产资料,实现了千百年来农民拥有土地 的梦想。
送 儿 上 前 线
为了保住手里的土地,解放区人民踊跃 参军。
这一段历史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 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 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 “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 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 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 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 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 抗衡的。

21-22版:三、民为贵(步步高)

21-22版:三、民为贵(步步高)

三、民为贵释文题“民为贵”语出《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说,老百姓是最尊贵的。

这句话极其简洁明了地言明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本课所录五则选文,孟子分别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具体而充分地阐明了这一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话今天听来简单,但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说这话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多么深远的洞察力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超前意识”。

齐宣王就“汤放桀,武王伐纣”的事问孟子“臣弑其君,可乎?”,孟子掷地有声地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在当时能这样一针见血地指出独夫民贼应该杀,是需要有极大的胆识的。

孟子坚决反对愚忠,反对盲从。

他认为,为臣的态度是由为君的态度决定的。

君主并非任何时候都对,臣下也并非都应无条件服从。

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对于暴君,他是深恶痛绝的。

明主旨本课所录五则选文均是围绕“民为贵”的思想来展开论述的。

在这五则选文中,孟子不仅极力宣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而且还指明了得民心的根本途径,就是施行仁政,用“仁”“义”治天下,用仁义道德教化百姓。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为丛驱爵.者,鹯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苟为不畜.,终身不得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雀鸟雀②蓄积聚①危⎩⎪⎨⎪⎧ 诸侯危.社稷: 危.乎高哉: 正襟危.坐: 其君之危.,犹累卵也:②相⎩⎪⎨⎪⎧ xiān ɡ⎩⎪⎨⎪⎧ 苟富贵,无相.忘: 及时相.遣归: xiàn ɡ⎩⎪⎨⎪⎧ 伯乐相.马,顾玩所见: 儿已薄禄相.: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答案 ①危害/高/正、端正/危险 ②相互/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视具体情况译作“我、你、他(她)”等/观察,鉴别/相貌,容貌/辅助,帮助/官名(3)古今异义①得乎诸侯为大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医生。

文言文民为贵翻译

文言文民为贵翻译

昔者,孔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夫言此者,盖欲人君知民心之重,而自勉以安民也。

夫民者,国之根本,社稷者,国之宗庙,君者,国之主也。

三者之中,民为最重。

盖民者,国家之命脉,君之根本也。

故曰:“民为贵。

”民者,万物之灵,生民以来,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富而恶贫。

故人君者,宜以民心为心,以民欲为欲,使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若民心不安,民欲不遂,则国家之危,如唇亡齿寒,势不可挡。

且夫民者,国之根本,如木之根,木之根深,则木之枝叶茂;民之根本深,则国之社稷安。

故人君者,宜以民心为重,以民为贵。

民贵者,非独言民之贵,亦言君之贵也。

君贵民,民贵君,君民相贵,国家乃可长治久安。

夫民者,国之根本,如水之源,水之源深,则水之流长;民之源深,则国之社稷久。

故人君者,宜以民心为重,以民为贵。

民贵者,非独言民之贵,亦言君之贵也。

君贵民,民贵君,君民相贵,国家乃可长治久安。

夫民者,国之根本,如地之基,地之基稳,则地之屋室固;民之基稳,则国之社稷固。

故人君者,宜以民心为重,以民为贵。

民贵者,非独言民之贵,亦言君之贵也。

君贵民,民贵君,君民相贵,国家乃可长治久安。

且夫民者,国之根本,如星之宿,星之宿明,则星之光远;民之宿明,则国之社稷明。

故人君者,宜以民心为重,以民为贵。

民贵者,非独言民之贵,亦言君之贵也。

君贵民,民贵君,君民相贵,国家乃可长治久安。

孔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言人君者,宜以民心为心,以民为贵。

民为贵,非独言民之贵,亦言君之贵也。

君贵民,民贵君,君民相贵,国家乃可长治久安。

是以人君者,宜以民心为心,以民为贵,使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如此,则国家之昌盛,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如星之宿,如地之基,如水之源,如木之根,如社稷之固,如君之贵,如民之贵。

君民相贵,国家乃可长治久安。

尽心章句下(四)—《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尽心章句下(四)—《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尽心章句下(四)—《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②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③既成,粢盛既洁④,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①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

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④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

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题解: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人民万岁!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

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

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 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胡锦涛
2011年2月12 日在春节团拜会上, 温总理新春讲话: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 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 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 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 年至2020年又连续十七年发布以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 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现在已成为 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农村免除 义务教育学杂费
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贫困生 补助制度
农民工领到工资
俺也有养老保险了
种小麦,双收入!
不交学费,我又能上学了!
灾后重建乔迁新居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 老百姓对官员的最低要求。为官者,必须有一种 对权力如履薄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和责任感。
温家宝总理说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 民才能让你坐台上。”
这是金文的“民”字的两种写法,上部是一个眼睛,其下 是一把锥子刺进了眼睛。表明在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用极其残酷 的手段把奴隶的一只眼睛刺瞎,并强迫他们劳动。
• 在2020年的今天,政府为新冠患者“买单”,顺民意,得民心
• 腾讯新闻:
• 治疗新冠肺炎要花多少钱?近日,湖南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他晒 出了自己的治疗单,作为轻症患者的他治疗27天花费了5万多,而他一个重 症的朋友一星期就花了10万,这些费用都由国家承担!
• “其实这个费用是远远低于实际的花费的。因为医生的防护服好多是国外 高额运费捐赠过来的,国内买口罩买防护服现在的价格也高了。包括从外 地调医护人员过来的食宿补贴、牺牲的医护人员的抚恤金……也许只有在中国,国家才会给你承担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所有医 疗费用。”杨青峰医生也不由感慨。
㈡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 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话中有话,把如今天下的诸侯都比作桀纣,是像 獭、鹯一样的暴君,直指时弊,一针见血。
语言特色
二、善于排比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 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 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网友评论:感谢国家!愿疫情早日过去!
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孔子
【中国历代民本思想名句】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礼记 ﹒大学》 ——《荀子﹒ 议兵》
爱民如身。
——汉 荀悦
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唐 魏征
民者,天下之本。 人聚则强,人散则弱。
3、《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 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道(方法) 斯(那么,就) 所欲与之聚之(与:为,替。第一个“之”,代词,代百姓;第二个“之”, 代词,代“所欲”。 尔也(如此而已。尔:如此,这样。也:犹“耳”)
整体感知 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确: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 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理论主张:民贵君轻
评析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 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39
五大民生目标
一、学 有 所 教 二、劳 有 所 得 三、病 有 所 医 四、老 有 所 养 五、住 有 所 居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人民万岁!
2、《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放:(流放) 诸:(“之乎”的兼词;“之”,代词,这;“乎”,句末语气词, 相对于“吗” ) 于(介词,在) 传(名词,传记)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 有这事吗?”孟子回答:“在记载中有这些事。”
残害任和义的国君应该诛灭
评析
夏桀、商纣失去天下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失去了百姓;失去 百姓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失去了民心。孟子说夏桀、商纣是独夫, 他们残害仁义便使他们丧失了民心,终至丧失天下。这样,说天 子残害仁义就可杀,就有了天子丧失民心就可杀的意思了。
所以,商汤、周武王杀害夏桀、商纣就是替天行道,替民行 道。在这里“民为贵”的思想表现得非常有力。
要点突破
2、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 吗?为什么?
提示:不行。尽管唐太宗由此衍生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后世朱元璋对孟子及其思想的态度更 具代表性。朱元璋特命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阉割《孟子》,其中许 多精华部分被删除。
古时兴办教育,并以儒学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根本目的乃是为 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尽管尊崇儒学,但对其中不利于达到此目的 的思想内容是十分反感,严加摒弃的。
王(wàng,名作动,成就王业) 犹(像,如同)
【译文】 现在如果有一位国君喜欢施行仁政的话,那么百姓就会在这些暴 君的驱使下归附他。即便不想成就王业,也是做不到的。现今的国君以前没 做过赢得民心的事情而想成就王业,就像人病了七年之久,猝然间去找干了 三年的艾草一样,肯定不会有什么结果。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nì)。此之谓也。”
——宋 苏轼 ——清 魏源
导语: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 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 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 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 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民为贵
1、《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 社稷:(jì“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 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是故:因此 丘民:同“邑民”“乡民”“国民”,指众民、庶民 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危:动词,危害 变置:另行设立,改立 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祭品 粢盛:chéng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粢, zī,谷物 祭祀以时(句式?),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以时祭祀(状后) 这样却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之谓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弑君也。” 贼仁(贼:动词,伤害、损害。贼仁:指灭绝人性、暴虐无道的行为) 贼(名词,歹人、贼人) 贼义(贼义,指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行为)
【译文】
齐宣王说:“臣子杀害他的国君,可以吗?”
孟子说:“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
• 已经治愈出院的网友晒了账单,那部分还未出院的重症患者的医疗费又有 多少?
• “1,128,739.66元!”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乳腺外科杨青峰医生3月15 日晚发布微博称,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医药费用为112.9万元。
• 网友们留言表示:“100多万,天呐,如果我自己付,估计我只能选择治疗 一天”
【译文】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样。所 以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木赶雀来的是鹯;给商汤、周武王赶百姓来的, 是暴虐无道的夏桀和殷纣。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虽(“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假设时译为“即使”, 已成为事实译为“虽然”)
(即贼和残)叫做独夫。我听说周武王诛灭了独夫纣(商汤诛灭了独夫桀),
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
整体感知
“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 正因为夏桀、商纣残虐百姓,凶狠无道,最终落
得个众叛亲离。由于他们残害仁义,所以商汤、周武 王诛灭了他们。
这跟“民为贵”的思想是相通的,因为践履仁义 是赢得民心的根本。
苟(如果) 畜(后来写作“蓄”,积聚。) 仁(名词作动词。施行仁政) 以(以致) 淑(shū,善)载(句首语助词,无义) 胥(xū皆) 此之谓(宾语前置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译 文 】久病者如果不事先积攒下一些治病的艾草,那么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国君如果 平时不施行仁政来博取民心,总是临时抱佛脚,那么一辈子都不会得到民心,终身都有丧 失天下人民的隐忧,以致陷于被诛杀或者逃亡的境地。《诗经》说:‘这样怎么可能有好结 果呢?只会相继都掉进水中被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tă) 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 走圹(跑向原野。圹kuàng,原野) 为(介词,替、给) 爵(què通“雀”)(为渊驱鱼,为丛驱爵:这两句现已成为固 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 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整体感知 《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
“失天下”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 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 式。
得民之道:提倡“仁政”
语言特色
一、长于譬喻
㈠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形象的说明老百姓归向“仁”的形势自然而然,不可阻挡。
他的“以民为本”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和孜孜不倦、 为民请命的使命感。
要点突破
对后世的影响: 例1,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