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黄河滨海湿地微生物分布特征
滨海湿地旅游的概念与特点分析——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
徐 沁(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湿地㊁海洋㊁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㊂湿地是生态链上独特的一环,它基于水体㊁陆地㊁动植物㊁微生物等相互作用形成,既不像海洋一样缺乏绿色植物,也不像森林一样水源分布不均匀,各种生态要素处于均衡发展状态,由此构成了大自然中最富生物多样性的景观系统㊂湿地的生态价值占有主导地位,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和生态进化的功能,因此被称为 地球之肾”;湿地土壤中水分充足,适合草甸灌丛植物生长,这为鱼类㊁两栖类㊁昆虫类等动物提供了繁衍空间,是名副其实的 生命摇篮”;湿地也是大量水禽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有着 鸟类乐园”的美誉㊂除了生态价值外,湿地也蕴含着庞大的经济价值㊁科研价值㊁文化价值等,尤其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人们走进自然㊁亲近生态的意愿变得更加强烈,湿地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其开发及利用价值不断地显现㊂从地理学角度来看,湿地的界定标准并不统一,造成了湿地形态的多元化,如滩涂㊁沼泽㊁漫滩等都属于湿地概念范畴,沿海地区的 滨海湿地”也是其中一种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挖掘滨海湿地旅游资源㊁开发滨海湿地旅游项目,可以为滨海湿地保护㊁建设㊁完善等提供充足的资金,在丰富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实现了湿地生态保护的教育宣传,可谓 人与环境”互惠互利㊁共享共赢㊂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意蕴较强,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人文㊁历史㊁地域文化等要素的参与,其短期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在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中尚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㊂庄晨辉教授历经六年调研考察,结合自身主持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经验,将研究成果汇集在‘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这本书中㊂全书由 理论篇”和 实践篇”两部分构成,理论综述通俗易懂㊁深入浅出㊁图文并茂㊁分析深刻,实践综述系统全面㊁资料翔实㊁案例典型㊁富有启示,研究成果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上,清晰地阐释出滨海湿地旅游的概念与特点㊂总览全书,具有三个显著的特色:一㊁立足概念阐释,夯实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理论基础滨海湿地旅游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涵包括 滨海湿地”的自然属性和 旅游产业”的社会属性,因此,它被称为 滨海湿地旅游”,本质上是指滨海湿地资源可实现的旅游产业利用效度㊂本书在界定何谓 滨海湿地”时态度严谨,作者分别引用了国际‘湿地公约“及我国‘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中的定义,最终将滨海湿地划分成14个大类,如我国沿海广泛分布的盐田㊁三角洲地区㊁红树林沼泽㊁沙滩及浅海水域等,在此基础上,对滨海湿地旅游概念的解读有着非常科学的依据,一般是指滨海湿地多元化地区的各类旅游活动㊂基于概念阐释,作者进一步夯实了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㊂作者提出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理论包括三类,分别为 生态理论”㊁ 美学理论”和 经济理论”,每一类理论分别对应滨海湿地旅游资源的一个特色,并从多维角度展开论证㊂例如, 生态理论”包括生态安全理论㊁旅游生态学理论㊁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理论相对应,但在论证角度上存在明显差异㊂此外, 美学理论”主要包括旅游审美理论㊁景观生态学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应的均为滨海湿地的景物风光㊂ 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利益相关者理论㊁休闲经济理论㊁体验经济理论㊁生态经济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应的均是滨海湿地的经济价值㊂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中提供的理论类型虽然繁多,但理论核心是高度凝聚的,无论是单独的一个理论层次,还是整体上的理论架构,都强调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㊂基于以上理论解读与推理,开发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将成㊃Ⅳ㊃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㊂此外,滨海湿地旅游项目的建成,可以实现生态效益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协调,是对生态文明的一种践行㊂二㊁立足特点分析,建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科学体系通过对滨海湿地旅游特点的分析,作者认为它同样具有复合性特征,即所谓 滨海湿地旅游的特点”,可以归纳为 滨海湿地特点+旅游特点”的综合表现㊂其中,关于滨海湿地的特点,本书做出了非常详细的介绍㊂首先,滨海湿地类型众多,面积广大且不规则,这意味着在进行滨海湿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规划㊁设计与实施难度,书中以福建省沿海为例,仅此一省就具有6大类㊁30多个小类的滨海湿地,如红树林沼泽㊁河口水域㊁潮间淤泥区㊁水产池塘等㊂其次,滨海湿地具有物种多样性和明显的区域特征,书中同样以福建省滨海湿地为例,其中海洋生物数量有3228种㊁潮间带生物999种㊁浮游生物621种㊁鸟类185种,这些都是珍贵旅游资源㊂其次,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这是由于湿地的形成机制,即同时受到陆地㊁水体两方面破坏因素的影响,但更严重的威胁是人为破坏,因此在旅游项目规划㊁开发及运营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完善的管理机制㊂最后,滨海湿地的价值是多元化的,旅游只是实现其价值的途径之一,主要是通过经济价值来衡量的㊂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综合衡量㊁统筹利弊,而不是纯粹追求经济利益㊂结合书中对滨海湿地特点的描述,再结合旅游产业的特点,不难概括出 滨海湿地旅游的特点”㊂显而易见,滨海湿地旅游具有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域的滨海湿地类型不同,则旅游行为的实施也存在差异㊂同时,滨海湿地旅游还具有参与性特点,即游客作为滨海湿地旅游行为的主体,需要参与到滨海实体旅游资源开发的互动中(如消费㊁住宿等),这样能够为滨海湿地保护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㊂此外,滨海湿地旅游还具有教育性特点,可以作为生态文明宣传的样本㊂立足特点分析,本书通过借鉴国外经验㊁立足国内滨海湿地样本研究,建构出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体系,形成了8个主类㊁32个大类㊁171个小类的资源划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㊂三㊁立足案例论述,提出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实用策略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是合理利用滨海湿地资源,促进当地城市和人们生活的实用策略,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环境保护㊁文化宣传等相应效益㊂书中主要介绍了 科普教育游产品策划”㊁ 渔家体验游产品策划”㊁ 康体娱乐游产品策划”㊁ 观光休闲游产品策划”㊁ 文化采风游产品策划”等旅游策略,使游客深入体验滨海湿地的科普教育㊁民俗文化㊁海上运动㊁人文景观,该策略寓学于游,融入了社区生活和环境教育的功能,给滨海湿地带来了社会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㊂ 实践篇”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与 理论篇”研究成果的普遍性和复杂性相比,实践研究更侧重于福建省滨海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作者通过 长乐闽江口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 长乐湿地博物馆布展大纲”两个案例的详细论述,为读者展示了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实用策略㊂其中,长乐闽江口国家湿地公园项目的规划由17个模块构成,所涉及要素非常复杂,但按照实践流程梳理,可以归纳成 资源分类”㊁ 资源评价”㊁ 产品开发”㊁ 项目评级”㊁ 规划编制”㊁ 运行管理”六个模块㊂ 长乐湿地博物馆布展大纲”是一份详尽的滨海湿地旅游项目设计蓝图,可以看出,作者在宏观把控和细节实现上一丝不苟,包括陈列品位置顺序㊁空间特效运用㊁图文展板摆放等都考虑周密,可为国内其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提供参考㊂透过案例的介绍,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 隐性特征”也暴露了出来,人们无法将一定区域内的滨海湿地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展开规划,这是因为滨海湿地环境及其所容纳的全部生态资源主要是基于水平空间有序分布的,游客难以在垂直空间上体会到明显的变化㊂因此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筛选具有显著差异的要素,扩大统一滨海湿地环境中 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如相邻两个观景点的植物和动物分布有着明显差异,这样才能形成较好的旅游体验,确保旅游资源开发的实用性㊂㊃Ⅴ㊃。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作者:***来源:《绿色中国·B》2022年第10期湿地生态系统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區,湿地生物与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
1971年在拉姆萨尔通过了《湿地公约》,该公约将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
它包括所有的陆地淡水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沼泽)以及陆地和海洋过渡地带的滨海生态系统,同时还包括了海洋边缘部分咸水和半咸水水域。
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国际上通常把森林、海洋和湿地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
严格来讲,湿地生态系统在地理单元是可跨多个气候带的,即在森林、草原、荒漠地区甚至海洋都有湿地的分布。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特征:①独特的自然环境。
湿地表面长期或季节性处于过湿或积水状态,发育有水成或半水成土壤,生长着湿生植物,同时分布着以这些植物为生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
②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湿地是陆地和水体的过渡地带,因此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独特生境。
湿地具有复杂的动植物群落,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难以替代的生态功能。
③较高的生产力。
湿地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初级生产力较高。
据报道,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平均生产蛋白质9克/平方米,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
④湿地系统的多变性。
湿地生态系统是水文、土壤、植被、气候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当这些因素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都会或多或少地导致生态系统变化。
特别是水文状态的显著改变,会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生态系统状态。
当水量减少以致干涸时,湿地生态系统演变为陆地生态系统;当水量增加时,又会逐渐恢复为湿地生态系统。
⑤特殊的生态功能。
湿地具有综合效益。
它既有调蓄洪水、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栖息地等众多生态功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生态效益;也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中国北方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利用保护
中国北方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利用保护肖笃宁胡远满王宪礼陈宜喻主编:《中国湿地研究》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62-2681滨海湿地是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有海陆过渡相的特征,属于比较脆弱的生态敏感区,是自然保护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我国滨海湿地面积约2.1×104km2,主要分布在长江口以北的海岸,包括广阔的滩涂和几大河流三角洲上发育的河口湿地,特别是黄河口与辽河口湿地更是世所闻名。
黄河三角洲的主体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据该市1991年土壤详查汇总资料,湿地面积2.3×105hm2,其中滩涂1.02×105hm2,苇地2.4×104hm2,其余为水库、坑塘和河流、沟渠等水面面积。
湿地面积占该市总面积30%,其中自然湿地面积 1.26×105hm2,占全市面积16.3%。
如按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的近代黄河三角洲(5400km2)统计,自然湿地面积占1/4以上。
同时近代黄河三角洲是自1855年以来形成的,不过140年时间,属于新生湿地生态系统,黄河平均每年携带泥沙1.21×109t,2/3沉积在河口,每年造陆面积约达2350 hm2,使河口三角洲的海岸线以每年3km辽河三角洲的主体为盘锦市,并包括营口市的一部分,湿地面积为2.23×105hm2,其中滩涂为6.7×104hm2,苇地为8.2×104hm2,水库、坑塘、河流等水面面积为7.4×104hm2。
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2.8%,这还没有包括占总面积32%的盐田和水稻田等人工湿地(张耀光,1993)。
由此可知辽河三角洲的湿地面积虽然与黄河三角洲相似,但所占比重大大高于黄河三角洲。
苇田成为辽河口湿地的主体,仅双台子河口的芦苇湿地面积就高达7×104hm2,为世界第二大芦苇湿地,这里建有4个大型国营苇场,是造纸工业的原料基地,鸭绿江口(含大洋河口)的东沟滨海湿地,面积7.7×104hm2,大部分为滩涂,芦苇地6200 hm2,呈狭长条形分布,其规模显然不能同上述两个三角洲相比:江苏北部以滩涂为主的滨海湿地也有2.0×105hm2左右(其中滩涂约1.5×105hm2)。
银川平原黄河滩涂湿地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银川平原黄河滩涂湿地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银川平原黄河滩涂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其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银川平原黄河滩涂的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一重要的生态系统。
一、植物多样性分析银川平原黄河滩涂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水生植物、沼泽植物、湿地植物、以及部分干地植物。
通过对该地区植被的调查和采样分析,发现植被种类繁多,包括睡莲、香蒲、菰、芦苇、藨草等水生植物,以及芦荡、香蒲沼泽、苔藓等沼泽植物,还有苇莼、水青岛、茭白等湿地植物,以及柽柳、梭梭等适应干旱生境的植物。
水生植物以及湿地植物的种类最为丰富,其植物多样性在黄河滩涂具有很高的特色。
通过对植物样本的采集和鉴定,发现这些植物在形态、生态特征、适应性等方面展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
水生植物的叶片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和向外释放氧气;沼泽植物的根系发达,能够吸收大量水分和养分;湿地植物的茎秆柔韧,能够适应水位的变化;干地植物则具有较强的耐旱耐盐能力。
这些不同的特征使得这些植物能够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进而维护着银川平原黄河滩涂的生态平衡和稳定。
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银川平原黄河滩涂的土壤类型主要以泥质土壤和沙质土壤为主,其中泥质土壤更为广泛。
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黄河滩涂土壤样本的采集和实验分析,发现这些土壤的理化性质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
首先是土壤的质地和容重。
由于黄河滩涂地区常年被黄河泛滥,土壤中泥沙含量较高,因此土壤质地粗糙,容重较大。
其次是土壤的水分含量和透气性。
由于地处于黄河滩涂区,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高,同时由于泥沙含量较大,土壤的透气性较差,这对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最后是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
黄河滩涂土壤中蕴含了丰富的养分,例如氮、磷、钾等,这对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一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物部分组成–根据它们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在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三大基本类群:• 生产者• 消费者(异养生物)• 分解者(异养生物)一、湿地生态系统生产者-湿地植被湿地植物是湿地其它生物类群生长和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不同类型湿地植被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1 湿地植被类型湿地植被生态类型多样,分为:–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盐生植物–耐盐植物–红树林湿生植物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湿地或浅水区域的植物。
─ 阴生湿生植物:如有些蕨类、附生兰科植物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林内光照微弱,蒸腾也弱,故根系不发达,抗旱能力极差。
─ 阳生湿生植物: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或湖边。
如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的一些种类,叶片上常有防止蒸腾的角质层,输导组织也发达。
水生植物狭义的水生植物:只有植物体的部分或全部,长期离不开水域生活的植物。
广义的定义:(淡水和咸水)只要是生长在水边潮湿地上的植物,都应该归为水生植物。
按水质分淡水和咸水植物。
按水流动性分流水和静水水生植物水生植被分布不像陆生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多为广布种或世界种。
但各地区水域环境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地带内也会出现不同的水生植被类型–比如河流上游多湍流,水中溶氧量高,河床多以石砾垫底,水流清澈,以固着性藻类为主,如刚毛藻、丝藻和硅藻。
下游水流平缓,水温较高而含氧量低,河床多为泥质或沙质底,植物多为浮游性的绿藻、蓝藻和部分硅藻为主,在浅水区常有高等植物成片分布。
按生态型,水生植物又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浮游植物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是生长在水深-的浅水区,根或地下茎生长在泥底中,茎叶则挺身出水面的植物,如莲花、香蒲等。
浮叶植物水生浮叶植物是指生长在浅水区,叶片漂浮在水面上,形状多为扁平状,叶上表面有气孔,根或地下茎固着在泥土里,根部所需的氧气经由叶片的气孔由外界来供应,叶柄会随着水的深度而伸长的植物。
湿地的生态性质、定义和分类
湿地的生态性质、定义和分类湿地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由于其生态结构的复杂性和生态功能的多样化,它支承着独具特色的物种和较高的自然生产力,为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提供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对湿地价值的认识首先是从水禽栖息地开始的。
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干扰的强劲,其面积和生态功能都在下降。
因而,湿地的保护引起普遍的关注,湿地便成为唯一有其国际性保护公约( Ramsar conservation)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所强调的"整体性"原则,使得保护学家从珍稀、濒危水禽的个体生态和种群生态水平上将视野拓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重视水禽栖息地的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
湿地物种减少和致危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是湿地大面积损和生境破碎化。
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干)外,更主要的是人类的强度干扰。
现在,湿地那些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价值都得到广泛的注意。
随着对这类生态系统的呼声日渐提高,对湿地的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也逐渐加强。
1.湿地的生态性质湿地是一种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任何特定类型的湿地在一定区域围都占有一定“生态位” ,这个生态位来自于水文、气候、基底沉积物、地形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环境复合体,以此支承着一个特定生产力水平下的某些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J. G. Gosselink & R. E Turner 1978)。
湿地生态系统有别于其他类型生态系统的突出标志和最根本的成因是其水分的盈余。
水文过程是主宰湿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最重要的因子,其动力条件决定着湿地的基质或沉积物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其深度和水质决定着湿地的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
因此,湿地的生态性质的所有体现皆与其水文特征密切相关。
1.1水陆过渡性水陆过渡性是湿地最重要的生态特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1.1空间分布上:许多湿地是处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如滨海盐沼、红树林、湖滨滩地等,"由于液相物质和固相物质的相互作用,出现了一个既不同于水体也不同于土体的生态交错带" (牛文元,1990)。
中国滨海湿地遥感研究进展
结论
湿地遥感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讨 的问题。首先,湿地遥感的精度和可靠性仍需提高。尽管遥感技术的分辨率不断 提高,但对于某些特定湿地类型的识别和分类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湿地遥 感数据的处理和
分析方法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主要基于传统的遥感 和生态学理论,对于一些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现象可能无法提供准确的解释和理 解。最后,湿地遥感的尺度效应问题仍需深入研究。不同尺度的湿地遥感数据对 于生态系统的描
感谢观看
中国滨海湿地遥感研究进展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滨海湿地的定义 和分布
03 三、遥感技术在滨海 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04 四、中国滨海湿地遥 感研究的最新进展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中国拥有丰富的滨海湿地资源,这些湿地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 区。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 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滨海湿地资源,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 湿地研究。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国滨海湿地遥感研究的最新进展。
应用,提高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全面了解和管理能力,以遥感技术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感测、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湿地遥感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次演示 将重点探讨湿地遥感研究的主要进展、不足和发展趋势。
湿地遥感技术概述
湿地遥感研究进展
湿地遥感研究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单一遥感器发展到现在的多种 遥感器协同工作,从单一的遥感数据分析到现在的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的结合,从简单的生态指标提取到现在的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目前,湿 地遥感研究已经取得了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摘要:土壤微生物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分,在土壤发育、物质循环和污染物净化等诸多土壤生态过程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维持与健康具有重大影响。 系统梳理了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综 述了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状况、水文因素、生物入侵、全球变化、湿地开垦、石油污染等因素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在此 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了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个方面的展望:①加强全球变化多因子交互作用下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的响应机制;②强 化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互作机理;③深化滨海湿地水动力条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④开展土壤微生物与滨 海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综合研究。 研究以期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湿地开垦;环境因子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存活的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统称,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5] 。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参与土壤有机质矿化分解、腐殖质合成、土壤养分的循环和 转化,对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具有显著作用,是实现土壤功能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一个重要指标[6⁃7] 。 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还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基因资源,在污染物净化、生态系统维稳、生态 系统健康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其生物电化学作用在土壤脱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8] 。 滨海湿地 土壤微生物对生存环境极度敏感,并能够迅速做出响应[9] 。 近年来,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逐步扩展,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10⁃11] 。 但与森林、农田、内陆湿地等生态系统相比,我国滨海湿 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在不同滨海湿地类型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高低和土壤 微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简单关系,而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作用机理,以及微生物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机 制等问题研究不足[12⁃15] 。
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芦苇群落土壤粒径组成与细菌多样性
山东林业科技 2021 年第 1 期 总 252 期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No.l文章编号:1002-2724(2021)01-0027-04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芦苇群落土壤粒径组成与细菌多样性梁楠,刘嘉元,丰',田 静,李德生!(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天津300384)摘要:土壤细菌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0本文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盐地碱蓬、芦苇混生群落不同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微生物种类及其多样性的变化、土壤粒径组成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根际和 非根际的土壤以粉粒(Silt &和砂粒(Sand )为主,占90%以上;(2) 土壤细菌门水平15门类中变 菌 (Proteobacteria &是主要优势菌群,在不同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占40%以上;(3)芦苇的土壤细菌根际 , 其非根际土壤细菌的Chad 指数、ACE 指数和Shannon 指数均显著小于盐地碱蓬;(4)土壤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 指数与粉粒(Silt &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粉粒占 越高土壤细菌群落越丰富,均°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混生群落;土壤细菌;土壤粒径中图分类号:X172文献标识码:4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Bacterial Diversity of Suaeda Salsa-Phragmites Australis Community ofthe Yellow River DeltaLIANG Nan ,LIU Jiayuan ,FENG Yue ,TIAN Jing ,LI Desheng **: 2020-12-18作者简介:梁楠(1994-),硕士研究生,从事湿地生态学研究,E-mail :liangnan0516@ *通讯作者:李德生(1964-),男,博士,教授,从事环境生态学研究,E-mail :***************.cn(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Safety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Abstract : Soil bacter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ecological balance.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changes in bacterial diversity, the composition of soil particle siz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rhizophere and non rhizophere soils in a mixed community of Suaeda salsa and Phragmites australis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Rhizophere and non rhizophere soils of different plants are dominated by silt and sand, which account for more than 90% of the soil. (2) Among the top 15 categories of soil bacteria phylum, Proteobacteria is the main dominant bacterial group,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40% of the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soils of different plants. (3) The rhizosphere effect of soil bacteria in Phragmites aus trails is more significant, but the Chaol index, ACE index and Shannon index of soil samples from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non - rhizosphere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Suaeda salsa. (4)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hannon index of soil bacterial diversity and silt. The higher the relative volume percentages of silt was, the richer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and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uniformity.Keywords : Yellow River delta ;mixed community ; soil bacteria ; soil particle size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结构活跃成分之一,微生 物代谢活动分泌的有机酸、团粒等利于土壤颗粒 形成,改善土壤质量,从而使颗粒演变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叭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是土壤质地状 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主要的评价因子巴土壤微生 物多样性对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不同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差异性实现叫作为分解者,微生物以重要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动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在 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上具有 重要 的作用叫湿地生态系统超50%的土壤不同 程度盐渍化[5],植被类型单一,以盐地碱蓬、芦苇 等盐生植物为 物。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我国最大、最典型的海滨滩涂湿地之一,也是世 界上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互花米草最早在此落户, 是围垦、种养殖和外来种入侵等人类活动极度频繁的 典型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我国最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严重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我国最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较好。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群落
海草生长的地带生产力极高
(C的固定量与热带雨林相当!) 生态意义
–稳定底泥沉积物; –初级生产力高; –动物的直接食物来源; –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附生动植物的重要的底物; –控制浅水水质的关键植物。 经济价值(造纸、建筑、肥料等)
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
❖ 具有稳定底泥沉积物的作用,并改善水的透明度。 ❖ 具有高生产力。 ❖ 是许多动物的幼苗滋生地、育苗场和直接的食物来源。 ❖ 是许多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隐蔽场所。 ❖ 有利于抵御风浪对近岸底质的侵蚀,对海洋底栖生物具有
时间
海草群落
❖ 概念:是指生活于热带和温带海域浅水中 的单子叶植物。
❖ 生境:一般分布于低潮带和潮下带浅水6m 以上(少数可达30m)。
❖ 生活类型:只包括水鳖科和眼子菜科的一 类海生单子叶植物,而不包括禾本科等海 洋高等植物。
Male flower
Female flower
Seagrass Communities
❖ 概念:是指生长在热带潮间带的木本植物 类群。
❖ 4种类群的植物区: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 红树林伴生植物和其他海洋沼泽植物。
❖ 红树林区的木本植物主要包括两大型:红 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我国红树林面积变化情况
面积(×104 hm2)
25 20 15 10
5 0 历史纪录
50年代
黄河三角洲湿地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特征
环 境 科 学生态位理论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生态位从本质上揭示了种群对外围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生态位理论在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种的多样性及种群进化等生态学理论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植被恢复、林业建设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
黄河从黄河高原携带来的泥沙在河口地区沉积造陆,使黄河三角洲每年新增湿地面积达32km 2,是世界上面积增长最快、最为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本文基于生态位理论中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计测,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特征,一方面,研究结论对于揭示河口三角洲湿地植物生态适应、资源利用、种间竞争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也为河口三角洲湿地植被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N37°40′-38°10′,E118°41′-119°16′)地处我国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总面积15.3×104hm 2,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
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
区内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1℃,无霜期196天,年降水量551.6mm,年蒸发量为1962mm。
区内地势低平,自然坡降1/8000~1/12000。
土壤质地以轻壤土和中壤土为主,土壤类型以潮土和盐土为主。
黄河三角洲水生植被和盐生植被丰富,主要植物种有芦苇、荻、穗状狐尾藻、柽柳、盐地碱蓬及补血草等,其中芦苇、柽柳及盐地碱蓬分布较广。
1.2实验设计布点综合考虑了湿地类型、植物覆被、距海距离和距黄河距离等多重因素,共布设50m×50m样地67个。
由于研究区内以草本为主,灌木(半灌木罗布麻按草本进行统计)仅柽柳一种,乔木仅旱柳一种,故每样地随机取1m ×1m调查样方5个进行草本植物调查;由于研究区内以草本为主,灌木(半灌木罗布麻按草本进行统计)仅柽柳一种,乔木仅旱柳一种,对于有柽柳(灌木)存在的样地随机取10m×10m调查样方5个进行柽柳的数量统计;对于有旱柳(乔木)存在的样地取15m×15m调查样方5个进行旱柳的数量统计。
黄河流域湿地与动植物资源
黄河流域湿地与动植物资源王林青编者按:本期介绍的是黄河湿地与动植物资源,其中动物资源重点介绍了鸟类和鱼类资源。
黄河湿地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源头区、黄河中游和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
黄河流域的湿地以及多样性的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觅食环境。
有些湿地水源充足,植被丰富,水文条件独特,浮游生物繁盛,极适宜鸟类聚集,被国际湿地组织官员称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黄河河南区域内的珍稀物种繁多,生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有水生、陆生和浮游植物。
本文简要介绍了常见的植物、国家保护植物、河南省级重点保护植物等。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处暖温带偏南端,水热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候鸟迁徙停留、栖息越冬、产卵繁殖的最佳选择地之一,吸引了大量冬候鸟和旅鸟。
黄河郑州段生态环境良好,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本文介绍了主要鱼类、土著鱼类和我国四大名鱼之一的黄河鲤鱼。
黄河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黄河流域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流域的湿地以及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育环境。
一、黄河湿地资源黄河流域的湿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源头区、黄河中游和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包括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其中沼泽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60%左右。
虽然黄河流域中的湿地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以天然湿地为主,湿地健康状况较好。
黄河流域共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230处,包括三江源和祁连山国家公园2处,若尔盖、黄河三角洲、新乡黄河湿地水鸟自然保护区、河南黄河湿地(位于三门峡和洛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处,国家湿地公园145处。
其中青海扎陵湖湿地、青海鄂陵湖湿地、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等5处是国际重要湿地。
在河南境内,河南黄河湿地和新乡黄河湿地2处国家级重要湿地,为禁止开发区;黄河三门峡湿地、郑州黄河湿地和开封柳园口湿地3处为省级重要湿地,其中黄河三门峡湿地为重点开发区域,另外两处为限制开发区。
滨海湿地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沼泽湿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虽有利于一些植物的生长,却不是哺乳动物种群的理想家园,只是鸟类能在这里获得特殊的享受。因为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
例如,水葫莲、香蒲和芦苇等被广泛地用来处理污水,用来吸收污水中浓度很高的重金属镉、铜、锌等。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有人作了如下试验,将废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让它流经一片柏树沼泽地(湿地中的一种),经过测定发现,大约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净化排除了,湿地惊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印度卡尔库塔市(Calcutta)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该城所有的生活污水都被排入东郊的一个经过改造的湿地复合体中。这些污水被用来养鱼,鱼产量每年每公顷可达2.4吨;也可用来灌溉稻田,每公顷年产水稻2吨左右。另外,还在倾倒固体垃圾的地方种植蔬菜,并用这些污水来浇灌。大量的营养物以食物形式从污水中排除出去。卡尔库塔城东的湿地成为一个如此低费用处理生活污水并能同时获得食物的世界性典范。
洞庭湖区面积大,南纳“四水”,北通长江,丰水季节,洞庭湖能够大量蓄洪,显著地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干旱季节,洞庭湖又把所纳的来水慢慢地还给长江,从而维持长江主航道的水位,确保长江的正常通航。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热了环洞庭湖区域的水运经济,使该区域航运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
森林生态学:15 群落的类型及分布
• 组成:壳斗科的山毛榉属、栎属、栗属, 桦木科、槭树科、杨柳科、椴属
• 动物:鹿、獐、棕熊、野猪、狐、松鼠、 野鸡、鸟、昆虫
•北方针叶林(boreal coniferous forest)
•北方针叶林(boreal coniferous forest)
• 分布:亚欧大陆东岸北纬22~40之 间,非洲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大 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也有少量分布
• 组成: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 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
•落叶阔叶林(decidous broad-leaved forest)
•落叶阔叶林(decidous broad-leaved forest)
squarrasa + Artemisia frigida
•分类系统
(植被型组)11 针叶林 植被型 29 暖性针叶林 (植被亚型) 暖性常绿针叶林 (群系组) 暖性松林 群 系 550 马尾松林(Form. Pinus massoniana) (亚群系) 白栎—胡枝子—马尾松林 (群丛组) 群 丛 几千 映山红马尾松林 (亚群丛)
3.1 群落的分类
• 机体论学派(organismic school)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 的实体,象有机体和种群一样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 统 因此,不同群落之间有明显的空间界限,群落是间断、 可分的,可以象物种那样进行分类
• 代表人物:美F E Clements(1916,1920) 苏V N Sukachev(1910) 美C Elton 法J BraunBlanquet(1913) 德Mobius
•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
• 分布:南美洲亚马逊盆地、非洲刚果盆地、东南亚 一些岛屿
黄河口湿地研究报告
黄河口湿地研究报告篇一:黄河口湿地保护与发展情况汇报黄河口湿地保护与发展情况(XX年8月6日)湿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黄河口湿地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淤积而成,是我国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生态区域,也是我国及世界大江大河三角洲中具有较高自然保护价值的河口生态景观,在我国及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境域大部是黄河百余年来携沙填海冲淤而成的新生陆地。
在黄河独特水沙条件和渤海弱潮动力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全市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环境典型独特。
全市湿地总面积930万亩,占山东省湿地总面积的34.6%,其中陆域湿地702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8%。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市东北部,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面积230万亩,其中核心区87万亩,缓冲区20万亩,实验区123万亩,分南、北两大区域:南部区域位于现行黄河入海口,面积157万亩;北部区域位于1976年改道后的黄河故道入海口,面积73万亩。
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这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大部分湿地成陆时间只有二三十年,是国家重点保护的16处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之一;第二,这是东北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迁徙经过的鸟类多达450万只,素有“鸟类天堂”的美誉;第三,这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拥有种子植物393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16种。
黄河口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生态资源,形成了以奇、特、旷、野、新为主要美学特征的壮丽景观。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黄河下游先后22年出现断流,造成黄河口湿地大面积退化萎缩,湿地质量和生态功能严重下降。
为恢复扩大湿地资源,提高湿地生态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近年来,我们把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摆上重要位置,遵循“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以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修复建设为龙头,统筹抓好全市湿地系统的统一规划和保护利用,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湿地之城生态之城,取得了重大进展。
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退化过程植被变化特征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vegetation chang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degradation succession in floodplain wetlands of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Zone by geography topography index and phytocoenosium index.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erms of the entire degradation succession, floodplain wetland was dominated by Kobresia tibetica at the beginning of succession. With the process of succession, Kobresia tibetica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weeds and poisonous weed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played certain roles in floodplain wetland. Plant diversity increased, and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tended to be complex, species richness was higher and higher. Key words: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Zone; floodplain wetlands;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degradation succession
渤海黄海海洋生物
渤海黄海海洋生物1 海洋的物种多样性在中国海域,已经记录了20278个物种,它们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门。
动物界的物种数量最多。
动物界24个门中,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每门都超过2500种。
植物界的6个门包括海藻3个门共794种,维管束植物3个门共413种,原生生物界7个门近5000种(表1)。
中国海24个动物门中有10个门是海洋生境特有的,海洋的物种比淡水多、比陆地少,物种数由北往南递增。
中国海域既是许多热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北缘,又是一些温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南界。
2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邻近中国大陆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总面积为473万km2。
黄海和渤海生物区系处在北温带海的边缘,东海和南海属亚热带性质,各自呈现了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
在中国近海,黑潮流域、河口水域和上升流区也呈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 渤海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一个内海,面积约8万km2,最大深度70m,平均深度18m。
渤海浮游植物已记录120多种,以硅藻为主,多系广温低盐种类。
优势种有圆筛藻(Coscinodiscacus)、角毛藻(Chaetoceros)、根管藻(Rhigosoleni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
浮游动物约有100多种,多属温带低盐种,也有一些外海种类。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等为优势种。
底栖植物记录100多种,多系暖温性种类,潮间带以绿藻为主,潮下带则以褐藻和红藻为主。
底栖动物记录140多种,以广温性低盐种为主,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褶壮蛎(Ostrea plicatula)、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等种类生物量较大,可形成渔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CO N TE NT S
研究背景
科学问题 实验方案 数据分析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总结展望
研究背景
滨海湿地(Coastal wetland)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 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主要指低潮时水深不足6米的水域 及其沿岸浸湿地带。
中国滨海湿地主要类型:浅海、海滩、盐滩、潮滩、潮沟 、泥炭沼泽、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水域、三角洲湿地。
(杨 雪 琴等 ,20 18)
氨氧化微生物分类
? 厌氧氨氧化细菌:分布广泛,能够通过酶固定CO2,是N2产生的重要原因 ? 氨 氧 化 古 菌 : 可利用还原性氮化合物作为自身能源,氨氧化途径可能与已知
的氨氧化细菌不同 ? 氨氧化细菌:氨氧化细菌将氨转化为硝酸盐作为唯一的能源而进行氨
氧化作用, 并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土壤、淡水和海洋环境中
? 气候: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 ? 降雨特征:夏季有余,春秋不足 ? 潮汐:不规则半日潮型
(谢恬,2018)
? 采样点选取在有湿地修复项目地 区 ? 2002年进行修复现已恢复为 淡水芦苇湿地 ? 2006年修复现为开阔水域及 覆盖植被和泥滩 ? 现有的未被修复的潮间带泥滩
( Shanze Li,, et al.2 0 1 5 )
微生物丰度(copies/g)
数据图
1 、直观的得出各环境因子 随 采样位点、土壤深度 的 变化;
2 、评价采样地现状,分析 导致该分布状况的原因。
(邹雨璇,2015)
数据表格
土壤理化指标
全碳
土壤深 全氮质量 质量
度
比
比
(cm) (mg/g) (mg
/g)
盐度
0-10 10-20 20-30 30-40
曲线回归 /非线性回归
线性相关( Pearson相关性)
曲线相关 /非线性相关
只使用物种组成数据排序
同时使用 物种和环境因子 组成数据排序
基于公式 /模型拟合,可预 测趋势,但较为繁琐
可找出不同因素间相关关 系,但只是定性分析
基于 CANOCO 的生态学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赖江山 编译)
数据分析
统计分析? Canoco
碳氮循环
氨氧化微生物
在硝化作用过程中负责将铵氧 化为亚硝酸盐,实现亚硝化作 用,是硝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步骤,同时也是其限速反应。
(杨雪琴等,2018)
厌氧氨氧化微生物
一般认为厌氧氨氧化菌是自养 细菌,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作 为碳源,以铵盐作为电子供体, 以亚硝酸盐/硝酸盐作为电子受 体,产生分子氮。
(贺纪正等,2009)
研究内容和意义
研究内容
研究意义
? 通过实验探究氨氧化微生物与环境因 子的关系
?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恢复阶段氨氧化微 生物群落结构差异。
(邹雨璇, 2015)
? 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项目的管理和 改善提供参考
? 为退化湿地的恢复情况和健康状态起 指导作用
科学问题与假设
科学问题
?影响氨氧化微生物空间 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点位:恢复区、中等恢复区、 未恢复区。在2019年秋季分别 采样,每处采样深度分为010cm,10-20cm,2030cm,30-40cm(邹雨璇, 2 0 1 5 ; Shanze Li,2016)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
1
酸度计
测定土壤 pH 值(水土比为 5:1 )
2
盐度计
测定土壤盐度
3 元素分析仪 测定土壤全氮和全碳含量
Qin et al., Chin. Geogra. Sci., 2017
数据分析
2、氨氧化微生物与非生物因子的关系
分析方法
子分类
作用Leabharlann 特点排序分析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
限制性排序
PCA(主成分分析) DCA(去趋势分析)
非限制性排序 多元线性回归
RDA(冗余分析)
CCA(典范对应分析) 反映物种与 环境因子之 间的关系
主导地位微生物种类
相关性 分析
数据分析
1、湿地不同恢复阶段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分布及环境因子变化特征
数据分析
PCR
氨氧化微 生物丰度
土壤理化 性质
统计分析SPSS →ANOVA
? 湿地不同恢复阶段微生物群落在不同深度的垂直分布差异 ? 湿地不同恢复阶段、不同取样深度土壤理化性质( 盐分、pH、水分含量、有机质、总碳和总氮 )差异
黄河三角洲湿地
(伍光和等,2007)
? 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 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 ? 生态系统功能脆弱(张晓龙等, 2005)
研究背景
? 01
? 黄河断流及 改道
? 03
? 油田开发
? 02 ? 湿地垦殖 ? 04 ? 污染排放
(刘峰,2015,谢恬,2018)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
? 经 纬 度 : 11 8 ° 3 3 ′ E – 11 9 ° 2 0 ′ E ; 37°35′N–38°12′N
4 PCR 扩增仪 氨氧化微生物丰度测定
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
采样点位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F9 F10
0-10
)
m (c
10-20
度
深 壤
20-30
土
30-40
0 105 0 105 0 105 0 105 0 105 0 105 0 105 0 105 0 105 0 105
总结
微生物与氮循环
氨氧化微生物在氮循环扮演重要的 角色。在有氧的条件下,土壤中的 氨或铵盐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终 氧化成硝酸盐,这一过程叫做硝化 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产生的 无机氮,都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在 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硝酸 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还原 成亚硝酸盐,并且进一步还原成分 子态氮,分子态氮则返回到大气中, 这一过程被称作反硝化作用。
?氨氧化微生物空间分布 的时间演替规律?
科学假设
?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和 土壤盐度对氨氧化微生 物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
?氨氧化微生物的丰度与 范围扩大
技术路线图
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野外采样 室内实验
土壤pH
土壤盐度
全氮含量
全碳含量
微生物丰 度测定
数据分析(SPSS, CANOCO) 得出结论
研究区与采样点位
? RDA/CCA,1986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领域 (ter Braak 1986; Cui et al., 2016)。 确定氮氧化微生物丰度与非生物因子间的关系。
Redundancy analysis (RDA) on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