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原则与模式的研究

合集下载

郑州黄河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及对策

郑州黄河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及对策

第14卷 第2期 湿 地 科 学 与 管 理 Vol.14 No.2 2018年6月 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Jun.2018郑州黄河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及对策王恒瑞(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河南 郑州450003)摘 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和摇篮,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目前郑州段黄河湿地面临着开发利用过度,生态退化;多头管理,分工不明确;政策滞后,基础薄弱,投入不足;渔业养殖业污染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环境和湿地不湿,湿地旱化严重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加强重点区域湿地保护及工程建设,退耕还湿(渔),进行鸟类栖息地保护恢复,加强科研监测与宣教工程建设和加强保护能力建设5个方面的建设内容,旨在探讨更有效的郑州黄河湿地保护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 黄河;现状及问题;湿地保护;退耕还湿(渔)Current Status of Yellow River Wetland in Zhenzhou and Measures for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WANG Heng-Rui(Yellow River Wetland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Center, Zhengzhou 450003,Henan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is the mother river of Chinese people, where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was originated. At present, the Yellow River wetland in Zhengzhou are facing major challenges including ecological degradation resulted by excessive exploitation, multiple management authorities, policy lag and poor infrastructure,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severe pollution by fish farming, ecological destruction leading to wetland not wet and severe dry-out.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problems,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explore more effective method to protect the Yellow River wetland in Zhengzhou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key wetland areas, returning farmland to wetlands (fish),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bird habitat,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monitoring and educational dissemination, capacity building for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Keywords Yellow River;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Wetland conservation, Returning farmland to wetland收稿日期:2017-12-15基金项目:河口湿地生物连通修复技术(611706037)作者简介:王恒瑞,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从事管理工作。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及周边黄河滩区综合整治的通告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及周边黄河滩区综合整治的通告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及周边黄河滩区综合整治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6.24•【字号】郑政通〔2015〕25号•【施行日期】2015.06.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及周边黄河滩区综合整治的通告郑政通〔2015〕25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试行)》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保护黄河湿地生态资源,保障我市饮用水安全,规范黄河滩区经营行为,市政府决定对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及周边黄河滩区进行综合整治,现将有关事宜通告如下:一、综合整治范围:1.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2.东至黄河花园口景区东门、西至南裹头大坝下游200米处、北至黄河主河道中线、南至黄河南岸的水域范围;3.岗里水库至花园口景区东门黄河大堤及北侧100米控制区范围内。

二、综合整治内容:凡在上述范围内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私搭乱建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经营项目、游乐娱乐设施设备等均属于违章建筑、违法经营项目,必须全部进行拆除清理。

具体为:1.在黄河滩地和黄河大堤控制区内搭建的渔家乐饭店、屋棚、遮阳棚、亭房、活动房、围栏、鱼塘、游园等;2.在黄河滩地、河道内和黄河大堤控制区内经营的餐饮船、摩托艇、快艇、观光船、卡丁车、沙滩车、跑马场等。

3.未经批准在黄河大堤道路上设置的广告牌、指示牌等。

三、拆除清理时间:2015年6月24日—8月16日。

四、综合整治工作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市政府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及周边黄河滩区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市农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河务局、市交通委、市海事局、市林业局、市森林公安局、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惠济区人民政府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原则及模式分析

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原则及模式分析

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原则及模式分析作者:肖雪毅秦俊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10期摘要院湿地是“地球之肾”,属于特殊生态资源与土地环境,湿地的生态状况会对该地区生态平衡形成直接影响,因此,各地都加大了对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力度。

以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原则为切入点,简要分析生态修复模式,为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院设计原则;生态修复;湿地公园;生物群落工业化进程与人口速度的迅速增长,使得湿地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全球范围内的湿地面积开始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需要积极展开各项恢复措施。

1 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设计原则1.1 生态恢复性各地区湿地公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生态环境相对恶劣,因此,需要恢复其生态,确保公园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切实改善,以深度挖掘与发挥公园在城市中的作用与价值。

1.2 生物多样性生物种类数量会对生态系统稳定程度产生直接影响,在设计修复模式时,通过丰富空间内部生物多样性的方式,切实提升湿地公园内部物种数量与种类,以保证生态系统稳定性,确保生态系统外来物种抵御能力可以得到强化。

1.3 保护利用合理性需要合理运用湿地公园内部动植物综合价值,保证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性,确保在欣赏湿地公园景观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形成有效保护,从而真正达到提升公园利用与保护合理性水平的目标。

2 修复模式与分析2.1 构建生物群落,确保生态环境稳定性由于湿地植物主要以水深6m 以下的水域植物为主,因此,在构建生物群落时,要加大对水生植物群落的构建力度。

通过合理运用漂浮植物、挺水植物以及浮叶植物等方式,有效调节水环境内部营养,以防止出现水环境营养过高的情况,确保水质可以得到切实净化,为水生动物提供更加优质的生存环境与食物。

同时,配合在岸边种植水杉以及柳树,使植物配置更加群落化,确保物种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态位互补,保证生物多样性,确保在生物群落的作用之下,生态环境可以逐步达到自我净化的目标。

黄河治理植被恢复措施

黄河治理植被恢复措施

黄河治理植被恢复措施黄河治理植被恢复措施1. 介绍黄河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民族的母亲河。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力量的影响,黄河流域的植被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了河道堤防的不稳定和水土流失的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黄河治理植被恢复措施被提出并逐步实施。

2. 黄河治理植被恢复的重要性黄河流域的植被恢复对于维护黄河健康生态系统和保护河道安全至关重要。

植被能够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净化水质,调节水量,维持生态平衡,对于保护河道生态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河治理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对于解决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 黄河治理植被恢复的措施为了促进黄河流域植被恢复,一系列措施已经被提出和实施。

加强河道生态修复。

通过种植适宜的植被,如河岸草、苇类植物等,修复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加强土壤保水、固土保持的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河道冲刷的问题。

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和灌溉措施,修复退化湿地,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加强黄河治理的生态工程建设。

对于河道附近的植被保护与修复,可以采用种树造林、草坪绿化、湿地建设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还可以进行湿地保护与修复,建设湿地公园,为河流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栖息地。

另外,加强农业生产控制。

改善农田耕作方式,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合理施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对于黄河的环境压力和污染。

4. 黄河治理植被恢复的效果与意义黄河治理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植被恢复使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重要的改善。

植被的恢复不仅带来了水质的改善,减少了黄河的污染物负荷,还提高了水池的水环境质量,保护了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植被恢复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防治水土流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植被的覆盖能够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河道冲刷的问题,维护河道的稳定性,降低洪水灾害的风险。

植被恢复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通过植被恢复,可以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旅游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保护湿地保护后期的区域恢复措施

生态保护湿地保护后期的区域恢复措施

生态保护湿地保护后期的区域恢复措施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后期区域恢复措施。

本文将从湿地恢复的原则、方法和案例三个方面分析。

一、湿地恢复的原则1.还原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恢复的目标是还原湿地的自然状态,还原湿地的生态系统。

这需要遵循自然演替的原则,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2.保护和修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恢复湿地需要保护湿地中的濒危物种和栖息地,促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3.改善湿地水质湿地恢复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善湿地的水质。

这可以通过减少农业和工业的污染、处理废水、提高水体循环等措施来实现。

二、湿地恢复的方法1.湿地植被恢复恢复湿地的植被是湿地恢复的关键一环。

可以通过引入适应湿地环境的植被,例如芦苇、蒲草等,来恢复湿地的植被群落。

2.湿地水体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水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恢复湿地的水体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拆除围堰,恢复自然水体循环,减少人工排水等方式来改善湿地的水体状况。

3.改善湿地土壤质地湿地的土壤状况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促进湿地植物的生长。

4.控制入侵物种许多湿地都受到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这些入侵物种会对湿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在湿地恢复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控制和清除入侵物种。

三、湿地恢复案例1.美国恢复伊利湖湿地伊利湖湿地是北美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

由于农业和城市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湿地,美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湿地植被恢复、水体治理、控制入侵物种等。

通过这些措施,伊利湖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2.中国恢复滨海湿地中国的滨海湿地也面临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禁止围垦、加强海岸线保护、恢复海岸植被、控制污染等。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的滨海湿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总之,湿地保护和区域恢复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湿地生态恢复是指因人类活动而受到破坏或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的修复措施和技术手段,恢复湿地的自然功能和生态完整性。

湿地生态恢复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具有一些特点,并且基于相关的修复理论和技术,通过确定恰当的修复方案来进行实施。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主要包括生态优先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是指在湿地恢复过程中,以保护和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为首要目标,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和破坏。

可行性原则是指恢复方案必须基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考虑,确保恢复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适当性原则是指湿地恢复方案和措施必须与该湿地的自然特征、地理条件和人为影响相适应,确保恢复效果能够持久。

可持续性原则是指湿地恢复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长期效益。

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改善水资源管理和保障生态安全。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是指通过恢复湿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过程,维护湿地中的濒危物种和生境,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是指通过修复湿地的水文、水质、土壤和植被等要素,使湿地恢复原有的水调节、净化和生物生境功能。

改善水资源管理是指通过修复湿地,改善水资源的储备、蓄积和净化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保障生态安全是指通过湿地恢复,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减少自然灾害风险和生态环境问题。

湿地生态恢复具有以下特点:多样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

多样性指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恢复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因为湿地的类型和特征各异。

综合性指湿地恢复需要综合考虑水文、水质、土壤、植被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修复。

系统性指湿地恢复需要考虑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修复而非片面修复。

动态性指湿地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根据湿地的生态演替过程和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修复。

黄河口湿地保护与恢复研究

黄河口湿地保护与恢复研究

黄河口湿地保护与恢复研究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泥沙河流之一。

它的河口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黄河口湿地。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黄河口湿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相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指土地在常年或季节性地被水覆盖或浸泡的区域。

黄河口湿地是一个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特点是土壤湿润,植物茂盛,动物丰富多样。

它不仅是众多珍稀鸟类和植物的栖息地,还对水质净化、气候调节和防洪等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湿地保护挑战然而,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黄河口湿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湿地水域的填埋和固化,湿地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以及过度捕捞等问题都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水土流失和河流污染也对湿地的恢复造成了困难。

三、保护与恢复研究为了保护和恢复黄河口湿地,相关部门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其中,生态调查是最基础的工作之一。

科学家通过野外考察和数据分析,了解湿地的现状和生态系统的特点。

此外,他们还通过监测湿地水质、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评估湿地的健康状况。

除了生态调查,湿地保护还需要法律和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限制湿地开发和破坏。

这些法规和政策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湿地的恢复也需要技术和工程手段。

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系列的湿地恢复方法,包括湿地植被的再生和建设、河道的整治和修复以及湿地的水文系统调整等。

这些技术和工程手段可以帮助湿地恢复到更健康的状态。

四、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湿地保护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它还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应该与农业、工业和旅游等产业密切结合,形成良性互动。

例如,农业生产可以采取生态农业的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对湿地的污染。

旅游业可以发展生态旅游,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保护和恢复黄河口湿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需要政府、科学家、农民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20修正)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20修正)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20修正)【发文字号】郑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37号【发布部门】郑州市政府【公布日期】2020.01.17【实施日期】2020.01.1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08年5月15日郑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75号发布2010年12月25日郑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96号第一次修正2020年1月17日郑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37号第二次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发挥湿地生态调控功能、维持生物多样性,在黄河郑州段的河道、滩区划定的保护区域。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保护区的规划、建设、保护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第四条保护区的规划、建设、保护及管理应当服从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符合河道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科学规划、分区控制、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五条市和保护区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湿地保护需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湿地保护。

第六条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其所属的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保护区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的保护区管理机构在市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统一协调、指导和监督下,负责本辖区内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保护区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二)制定并落实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三)调查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监测;(四)组织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五)承担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六)承担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监测、研究、救护工作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防控工作;(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使行政执法权;(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2月第1期林业资源管理F OREST RES OURCESMANAGE M E NT February 2010No 11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原则与模式的研究王红春,胡堂春(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摘要:受黄河反复冲淤和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开展植被恢复已是保护区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基于对保护区内植被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保护区在植被恢复时应考虑保护优先、依法治理,自然为主、人工为辅,因地制宜、适地适植被,适度利用、持续发展、统筹规划、多措施并举等原则,并提出自然恢复、人促自然恢复、人工生态恢复等3种植被恢复模式。

关键词: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原则;模式中图分类号:S75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22(2010)01-0079-05Study on Reveget a ti on Pr i n c i ples and M odes i n ZhengzhouY ellow -R i ver W etl and Na ture ReserveWANG Hongchun ,HU Tangchun(Acade m y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SFA,B eijing 100714,China )Abstract:Due t o the repeated persistent scour -and -fill in the Yell ow R iver and frequent human activi 2ties,the native vegetati on in Zhengzhou Yell ow -R iver W etland Nature Reserve suffered heavy destr oy 1It is very i m portant and urgent t o carry out revegetati on 1Based on the field invent ory of vegetati on ’s cur 2rent situati on and existent issues,the paper puts f or ward the revegetati on p rinci p les,including p ri ority of p r otecti on and treat m ent according t o la w,natural recovery as the maj ormeasure with the support of artifi 2cial constructi on,considerati on of l ocal conditi ons as well as matching sites with p r oper vegetati on,wise utilizati on and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and overall p lanning with many measures in the revegetati on p r o 2ject,and brings f or ward three modes including natural recovery,artificially natural recovery and artificial ecol ogy rest orati on 1Key words:Zhengzhou Yell ow -R iverW etland Nature Reserve,revegetati on,p rinci p les,modes收稿日期:2009-10-12;修回日期:2009-11-12作者简介:王红春(1973-),福建宁化人,高工,博士,主要从事森林经理研究工作。

E mail:lyf whc@1261com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之一,是我国第二大河流。

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4年11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保护对象主要为郑州黄河湿地生态系统、侯鸟停留繁殖迁徒地、区域内珍稀濒危野生生物,同时,保护区也是河区经济的重要组成,保护区内植被是维系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石。

然而,由于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黄河河流反复冲淤和人类的频繁活动和过度利用,尤其是围垦、过度放牧、工业污染等,保护区自然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尤其是天然林资源已荡然无存,人工植被突显短期经济效益,因此,开展植被恢复、发展生物资源、扩大植被种群数量,已是保护区迫在眉睫的林业资源管理第1期 重要工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增强,越来越多基金资助濒危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国外有关受损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大量涌现[1],在国际、国内层次上也不断推出植被恢复的措施。

本文在前期收集资料和2008年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区植被恢复的原则和主要模式,以期为恢复保护区植被提供一些思路。

1 保护区概况郑州河段属黄河的中下游交界地区,也属黄河冲积扇的脊轴,该段河床宽浅,沙洲密布,汊河较多,冲淤剧烈,主流摆动幅度很大,属典型的游荡性河段,洪水多发性地段。

保护区位于郑州市北部①,行政区域从西到东分别隶属于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中牟县,东西全长15815k m,南北跨度23km,地理坐标在北纬34°48′~35°00′,东经112°48′~114°14′之间,总面积38007hm2。

保护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18~1515℃,是河南省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带,湿地内物种繁多,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河流湿地,是我国中部地区生物多样性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我国三大全球候鸟迁徒通道之一———中线通道的重要节点,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觅食地区。

区域内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一是其中有受保护的珍稀物种,如野大豆;二是其为湿地生态系统、河区经济的重要成份;三是其对郑州市生产生活用水起着重要的生态净化作用。

保护区除河流主干道水面以外,主要形态还有滩地、农地、阔叶林地、经济林地、灌木林地和其它用地(村屯等),如表1所示。

表1 保护区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面积及比例总计非林业用地合计水面滩地农地其它林业用地合计阔叶林经济林灌木林面积/hm2380073595295001900073521002055186238155比例/%10094162510501019130135144190110142 植被现状及存在问题211 植被现状21111 植物种类据调查资料[2],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80科284属598种(含4个变种),分为木本植物有38种,草本植物560种。

其中,蕨类植物8科9属14种,被子植物70科273属582种及变种,裸子植物仅2科2属2种。

保护区内的野大豆(Glycine soja)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黄河虫实(Corisper2 m um huanghoense Tsien et1G1Ma)、荷花柳(Cynan2 chum riparium Tsiang et Zhang)是黄河区域特有种,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

按植物生境分,水生植物种类有18科41种,陆生植物共有62科557种,浮游植物8门37科71属124种。

21112 植被类型由于黄河河水泥沙含量大,淤积、冲刷、决溢、改道不断发生,同时,由于人类不断地在淤积滩地耕作、频繁活动,形成了该区生态类型多样的特点,主要生境类型有湿地、森林、灌丛、农田作物等4类,主要植被类型分为水生植被、沙生植被、盐生植被、防护林和果木林植被、农作物植被等5类。

按起源分为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2类,人工植被主要是以乔木为主体的林分或林带和以粮食作物为主体的农作物,表现出人类对河流湿地的控制和大量利用。

天然植被主要是灌草为主体的陆08①河南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1河南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20071 第1期王红春等: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原则与模式的研究生灌草丛植被和以浮游植被为主体的水生草丛植被,呈现为周期性的存活变化,反映出河流湿地的动态性。

21113 植被分布保护区内自然植被较少,主要分布于低河漫滩和洼地,保护区内植被类型以人工植被为主,主要是农作物,也分布着大量的防护林带、林分。

由于村庄、砖厂、道路、河道控导工程也广泛分布于保护区内,导致天然植被的大量破坏。

植被分布结构如表2所示。

表2 黄河湿地植被分布主要状况类型水分条件植被演替主要植物种类主河道嫩滩二滩老滩河道工程稳定积水水生藻类为主,部分地区有挺水植物金鱼藻、狐尾藻、灰藻、眼子菜、慈菇、芦苇、香蒲等中常水位即过水藻类、一年生草本灰藻、藨草、狐尾藻、马塘草等2~3a过水一次禾本科、低矮挺水植物水蓼、加拿大莲、旋复花、芦苇等3~5a过水一次高草、中高挺水植物蓼、蒿、蓬、白茅、芦苇、拂子茅、柽柳6~10a过水一次旱生植物和灌丛旱莲、加拿大蓬、芦苇、狗尾草、碱蓬、蓼、藜、隐花草、白茅、蒿、蓬、旱莲、水烛、水葱、柽柳、紫穗槐、旱柳等。

10~20a过水一次旱生植物、杨柳类乔木白茅、狗尾草、旱莲草、芦苇、白茅、柽柳、旱柳、杨树等农田、村庄农作物和经济果树小麦、玉米、棉花、苹果等大堤、河道控导等防护林、景观林杨树为主212 存在问题1)沼泽自然植被萎缩长期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尤其是黄河湿地特殊的水文情况(河流汛期与枯水期流量差异悬殊)和小浪底水库枢纽工程的调控,黄河湿地的森林沼泽、芦苇沼泽和草本沼泽规模不断减少,质量不断降低,植被不断萎缩。

2)植被覆盖程度低保护区内森林(乔木)覆盖率仅5%,农田林网多为残缺不全,主河道上除黄河大堤控导工程处基本上有人工林(或截干的人工林)外,其它主河道上缺乏有效的防浪林或防护林;即使是在保护区的核心区,也大量被开垦为耕地,滩地上天然植被比例较少,除低河漫滩和洼地外,其它区域内以人工植被为主,但植被盖度不高;水域(主河道和内滩洼地湖面)面积占有一定比例,但主河道水域内水生植被如藻类、挺水植物等分布极少,内滩洼地湖面水生植被也较为稀疏。

总体上,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程度低。

3)植被多样性下降保护区内植物种类比较丰富,但自然植被日益减少。

陆生植被方面,除低河漫滩和部分洼地外,绝大部分原生植被已被农田、果园及村落所代替,木本植物种类较少,且都是人工林木、种类简单,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植被的丰富程度并影响了其种类组成,人工植被日益增加,早期广泛可见的黄河虫实、荷花柳,如今已是鲜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