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问题的认定分析

合集下载

《政策问题的认定》课件

《政策问题的认定》课件
政策问题通常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具有 复杂性和多维度的特点。
政策问题的特征01020304重要性
政策问题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动 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 意义。
紧迫性
政策问题通常具有时间上的紧 迫性,需要及时采取行动以防 止问题恶化或产生更大的社会 危害。
媒体和舆论的影响
媒体和舆论是现代社会中政策问 题认定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媒体和舆论可以放大和聚焦问题 ,提高公众对问题的关注度和紧
迫感。
媒体和舆论还可以促进信息的传 播和交流,使利益相关者更好地 了解问题的性质和影响,进而影
响政策问题的认定。
05
政策问题的解决策略
短期策略:应急措施和临时方案
总结词
问题界定
界定的目的
问题界定的目的是明确问题的性质、范围和内涵,为后续的政策制定提供准确的方向和 依据。
界定的过程
问题界定需要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明确问题的边界和关键要素,避免问题的泛化和模 糊化。
04
政策问题认定的影响因素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决定了政府对政策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政策 制定与执行的方式。
100%
预测模型
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建 立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可能出现 的问题,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80%
决策支持系统
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政策制定者进 行决策,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和可 能的结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 准确性。
全球化对政策问题认定的影响
跨国问题的涌现
全球化导致许多问题超越国界 ,需要跨国合作解决,对政策 问题的认定提出新的挑战。
政治制度影响政策问题的认定,因为不同的政治制 度对问题的敏感度和解决方式不同。

政策问题的认定名词解释

政策问题的认定名词解释

政策问题的认定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中,政策问题是指与公共事务和社会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或困难,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引起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议题。

这些问题涵盖了多个领域,如经济、环境、教育、医疗等,对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具有重要影响。

政策问题的认定是指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界定和识别的过程。

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政策问题的认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影响政策制定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和真实性。

首先,政策问题的认定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它与社会现象和实际情况紧密相关,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数据分析和专业判断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和证据,以确保问题的准确性和具体性。

这样可以基于事实和数据,而不是主观臆测,来认定政策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其次,政策问题的认定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政策问题通常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利益相关方,因此需要建立跨学科、综合性的认定机制和专业团队,借助不同领域和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面、多元的问题认定。

这样可以避免单一视角和片面认识,保证问题的全面和多样性。

另外,政策问题的认定需要围绕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来展开。

这意味着政策问题的认定不能仅仅关注特定个体或利益群体的利益,而是要从整体社会的角度出发,考虑社会公平、公正和持续发展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

最后,政策问题的认定也需要注重问题的时效性和可行性。

政策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问题的形势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因此,政策问题的认定需要灵活应对,及时调整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变化和问题的发展。

同时,政策问题的认定还需要考虑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政策资源,确保政策能够有效应对和解决问题。

总之,政策问题的认定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它需要科学性、客观性、专业性和多样性,注重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同时还需要关注问题的时效性和可行性。

只有通过科学、客观、全面的政策问题认定,政策才能更好地制定和实施,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王骚《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王骚《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政策问题的认定4.1复习笔记一、政策问题1.概念的界定(1)社会问题是指人的价值、观念、利益或生存条件遭受威胁或产生矛盾而需要解决的问题。

包括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

①私人问题,或称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在少数私人身上的体现,包括个人和其他非公共领域产生的问题;②公共问题,是社会问题在多数人身上的体现;③私人问题是公共问题产生的基础,私人问题的扩展就成为公共问题;(2)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和社会权威机构的代表,应该在公共问题解决方面负有主要责任。

①政府解决公共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就是查清发生的问题,分析认定问题的原因、性质、发展后果,制定和执行相应的公共政策;②政策问题是指应该由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威机构负责解决的,且已经纳入政府工作程序或宣布即将纳入政府工作程序,开始实际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

2.概念的含义政策问题概念的含义可以阐释为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问题是多数人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客观存在的不良现象或事实能够体现为政策问题,成为政府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对象,是社会多数人达成共识的一种结果。

(2)政策问题表现为社会利益的失衡和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客观存在的不良现象和事实能被社会多数人认定为问题,是因为这些现象和事实的出现损害了公共利益,并与现行的主导价值观念、社会行为规范产生严重的冲突。

①政策问题的出现,必然要引起利益冲突;②政策问题的出现,必然体现为精神领域的失调,出现价值观念的冲突;③政策问题的出现,必然体现为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

(3)政策问题是政府纳入工作程序开始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讲,只要是公共问题就都应该由政府负责解决。

3.政策问题的内在特征(1)相关性政策问题的相关性是指任何一项政策问题都不是毫无联系的孤立个体。

①政策问题要与其他社会公共问题息息相关、互为因果,体现为一种横向相关性政策问题的横向相关性提示人们,在分析解决一个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到它连锁性的影响。

②政策问题又是历史问题演变发展的结果,与历史问题体现出一种纵向相关性政策问题的纵向相关性,不仅提示人们一项政策问题的产生有可能是先前有关政策偏差或失误积累的结果,而且提示人们一项政策问题一经解决,很可能会出现另一个与其相关的新问题。

第七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第七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本章首先弄清公共政策问题的内涵和属性,并 探究其形成、提出和分析的方法等,最后则 要分析政策议程问题,即如何将公共政策问 题提上社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问题。
2020/6/16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内涵、属 性与分类
一、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问题
要弄清公共政策问题,就势必首先涉 及问题、私人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 公共政策问题 等概念。
问题性质和特点而定。 (2)意见产出:严格区分政策问题意见的产生与评估,应尽量激
发出很多意见。
2020/6/16
(3)意见评估:所有的政策问题意见产出后方才进行评 估。
(4)意见排序:政策问题意见评估结束后,对所提出的 政策问题意见进行排序,同时编制有关政策问题定 性和解决方面的计划方案。
3.该方法主要是要提高脑力激荡团体成员间的共识程 度,其主要的局限性在于:有可能削弱有关政策问题 本质的创造性冲突和争论。
2020/6/16
六、假设分析法
1.假设分析(Assumption Analysis ),是一 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立论假设,创造 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
2.这一方法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 (1)弄清分析人员、决策者、利害关系人对问题
所做的基本假设; (2)比较和评估这些假设;
2020/6/16
3.技术角度:从纯技术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探寻 到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性所在,可以将问题 的特征和严重危害程度加以定量化和定性化 地反映出来 。
2020/6/16
三、类别分析法
1.类别分析法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 两个过程。逻辑区分是指将某种政策问题细 分成许多次类的过程;逻辑归类指将多种问题 组合成一个大的类别。
五、头脑风暴法

从政策问题的分析与界定,政策的规划与决策政策的执行三个方面阐

从政策问题的分析与界定,政策的规划与决策政策的执行三个方面阐

从政策问题的分析与界定,政策的规划与决策政策的执行三个方面阐公共政策定义: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社会作用:集中反映国家政治、控制指引社会行为、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转和协调发展、公共政策的特征:公共性、权威性、目标性、实效性、原则性和灵活性、动态过程性公共政策分类:功能角度的政策分类、层次角度的政策分类、政策科学的本质特征:1、社会政治性2、知识的综合性3、系统性中国政策科学如何发展?1、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2、决策科学化的研究3、加强政策研究的各项保障公共选择:从众多的个人利益与价值中形成的公共政策的过程。

公共选择的投票方式:1、多个备选方案中只选一个2、两个以上层次相同方案的选择3、两个以上层次不同方案的选择政策问题:是指政府府制定、执行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

含义可以阐释为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问题是多数人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2、政策问题表现为社会利益的失衡和价植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3、政策问题是政府纳入工作程序开始解决的问题政策问题的内在特征1、相关性2、主客观统一性3、发展可变性政策问题的结约质量分为优良、适度、不良政策问题的层次分三个:微观政治、系统政治和宏观政治层次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1、社会流行观念2、社会现状的理性分析3、政策问题产生的客观因素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政策问题的认定过程定义:是指政策问题提出后,通过议论陈述、分析界定达到对问题实质认识的整个过程,也是对政策问题的社会认识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和社会认识统一的基础上,政府将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开始解决的过程。

影响政策问题认定的因素:1、客观现象掌握程度的影响2、价值观念的影响3、分析界定方法与水平的影响4、政府态度的影响问题认定的分析方法1、类别分析2、原因分析3、对比分析4、假设分析政策规划一是指为解决政策问题,以决策者为中心,以专业人员为骨干力量设计制定政策方案的多环节工作过程二是指为解决政策问题设计制定的多项计划行动内容。

《政策问题的认定》课件

《政策问题的认定》课件

政策问题的认定的重要性
1
明确目标
政策问题的认定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了解问题的性质,确立政策目标。
2
提高效率
政策问题的认定有效规范了政策制定过程,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
3
防止错误
未经认真的政策问题的认定容易导致制定的政策行之无效,浪费社会资源。
法律规定和政策建议
国家对政策问题的定义和要求 行业/区域政策建议
总结
1 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2 问题认定来自关键性政策问题包括多方面、 多利益相关者、多维度、 长期性等复杂性因素。
问题认定是政策制定过 程中的关键步骤,对政 策质量影响重大。
3 问题认定的实践启
示和展望
政策制定者需要深入了 解问题和现实情况,结 合不同视角,通过多渠 道获取宝贵信息。
问题认定的方法论
调查/研究/数据分析
通过数据和事实收集,分析问 题的性质和影响,为制定政策 提供依据。
SWOT分析
在识别问题的基础上,进行 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 会、威胁),以此为依据进行 制定政策。
制定问题清单和目标检 查单
以问题清单为准,逐一解决每 个问题,以目标检查单反复确 认和确保达成预期目标。
政策问题的认定
了解政策问题的认定是政策制定的基础。本课件将介绍政策问题的定义、认 定方法、案例分析及实践启示。
什么是政策问题
定义
政策问题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复杂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定政策来解决。
特征
政策问题通常是一些困难问题,涉及到众多利益攸关方,需要利用各种手段来解决。
例子
政府能源政策,医疗保健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
常见政策问题
社会公正问题
• 教育公平 • 医疗资源公平 • 贫困问题

如何进行有效的政策分析

如何进行有效的政策分析

如何进行有效的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是指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解析和预测的过程,以提供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有关政策问题的科学建议。

有效的政策分析能够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政策的成效和影响,从而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政策分析,包括问题定义、数据收集、分析方法和政策评估等方面。

一、问题定义政策分析的第一步是明确定义问题。

要进行有效的政策分析,需要清楚地界定研究的范围和目标。

在定义问题时,应明确政策的目的、背景和现状,并提出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例如,如果要分析某项教育政策的效果,问题定义可以是“该政策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样明确的问题定义有助于指导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二、数据收集政策分析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支持对政策问题的分析和评估。

数据可以来自多种渠道,如调查、统计报表、研究报告等。

在收集数据时,应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要确保数据的来源和采集方法都是合法合规的。

三、分析方法政策分析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模型建立、案例研究等。

根据不同的政策问题,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例如,如果要评估某项环境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来分析不同政策措施下的空气质量指标变化情况。

四、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政策分析的重要环节,旨在评估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政策评估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

评估的方法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通过评估政策的效果,可以为政府制定未来的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政策建议政策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政府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在提出政策建议时,需要结合前面的分析结果,对政策的潜在影响和可行性进行评估。

同时,建议应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

政策建议可以从政策调整、资源配置、措施完善等多个方面提出。

六、沟通交流政策分析的结果应以清晰简洁的方式进行阐述,以便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和接受。

第七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第七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第一节 公共政策政策问题的界定、 属性与分类
四、政策问题的分类 2.罗威对政策问题的分类 罗威根据受到问题影响的人数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将政策问题分为分配型、管制型与再分配型三类。 (2)管制型问题(regulative) 管制型问题是政府等管制者设定明确一致的管制 标准与管制规则,对标的团体从事某种活动或处 理不同利益的行为加以限制所引发的政策问题。
第三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第三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三、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 2.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障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政治原则的偏离。 第二,价值体系的排斥。 第三,政府体系的封闭。 第四,承受能力不足。 第五,表达方式失当。
第三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第三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四、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 1.科布的政策议程建议模型 美国学者科布在区分为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的基础上,以 政策诉求的主体为标准,提出了建立政策议程的三种模型: (1)外在提出模型 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 阐释(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 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首先进入公众议程,然 后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
第三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四、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 2.约翰· 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模型 W· (2)多源流的政策议程设立 金登在此继承了多源流分析模式,将原来的 四源流变为三源流,即问题流、政策流和 政治流。
第三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第三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四、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 2.约翰· 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模型 W· (2)多源流的政策议程设立 首先是问题流是指对需要政府行动来解决的问题 的觉察。问题溪流就是阐释问题是如何引起相关 方注意的。问题的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重 视首先在于指标,正是指标表明了这些事情的重大 意义。其次,焦点事件、危机以及符号使得问题被 凸现出来。最后,根据现行项目运作的反馈,问题可 能被意识到。

政策问题的认定

政策问题的认定

• (三)历史性与动态性
• 所谓政策问题的历史性,是指公共政策问题都不会是突发的, 而是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的程度, 尤其新的公共政策问题很可能是旧有政策问题解决遗留、或 发展衍生而出现,所以公共政策问题常常具有历史性。
• 所谓政策问题的动态性,是指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严重
• 3. 边界分析法Boundary Analysis

问题的概念要素
元问题边界
利益相关者
• 4.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 该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 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 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
享有或承担所引发的问题。
• 四、问题层次
• 从问题涉及的层次可将政策问题划分为地方层次问题、省
际层次问题、中央层次问题及全球性政策问题。
• 政 策 问 题 层 次 与 解 决 难 易 度
全球性 政 策 问 题 宏 观 层 次
中央
省际
地方
容易
中等 政策问题解决难易度
困难
第三节 政策问题的构建
• 一、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 • (一)帕顿和沙维奇构建程序 • 思考问题。从大的方面确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社 会的、经济的还是政治的问题。 • 描述问题的边界。地点、时间、历史性事件,与其他问 题的联系,利益相关团体的意见。 • 建立事实根据。获取问题构建所需的基本信息,并核实 数据将之与已确定了的事实进行比较。 • 列出目的和目标。一般性的目的陈述和目标列举 • 查明政策范围。一个问题中所要考虑的变量的范围,它 对实际上被检验的备选方案将会产生影响。 • 展示潜在的利益和成本。 • 重申问题的陈述。

《卫生政策学》第三章政策问题确认解读

《卫生政策学》第三章政策问题确认解读

(二)步骤与方法
初步定位
大致确定潜在政策问题的领域
①政策制定者的基本职能 ②基本职能和纵向职能部门的交 叉和重叠
三个步骤
精确界定
③履行基本职能的可能需要协作、 协调的部门 ④政策制定者的层次、领域 ⑤确定所界定问题、收集总结的 文献范围及年限
⑥确定各方论证的对象、范围和 方法
背景分析
①所研究领域的运作规律 ②回顾特定领域发展的历史 沿革、现状、趋势
第四章 政策问题根源分析
第一节 政策问题根源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目的、意义和侧重
(一)基本目的 基 本 完成政策问题确认的基础上,针对以确 定的特定政策问题,运用公认的科学方 法,分析论证并确定其根源的形成机制
具 体
1、定性定量明确特定政策问题 的根源、直接影响等 2、明确特定政策问题与上述因 素之间的关系,以研制相应的形 成机制
第二节 确认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对象
特定领域 众多问题 问题界定 优先顺序(重要性- 严重性-可解决性)
形成机制
影响因素


政策问题
关键问题


政策思路
政策目标 (体系)
目标指标
具体措 施方法
政策去向
政策价值
政策执行
预期效果




一、特定领域界定
• (一)目标与原则 • 特定领域界定:是指界定政策制定者的管 辖范围。 • 1、首要目标:明确政策制定者的岗位固有 影响力,包括地域、层次、职能和时限 2、第二个目标:在界定特定领域基础上, 认识该领域的运作规律(历史沿革、目前 的现状和潜在的发展趋势)
案例分析
为何中国房价这样高?

第五章 政策问题的认定剖析

第五章 政策问题的认定剖析
政府内部的一部分官员试图将一系列政治主张推动进入政府议程.
(二)尼尔森的四阶段模型
(1)议题确认; (2)议题采纳; (3)议题重要程度排序; (4)议题持续。
(三)金登的信息流模型
金登在1984年提出的议程建构的三大源流: 问题溪流、政策“原汤”(政策源流)和政 治源流,这三大源流彼此独立,具有各自的 动力机制和特点。政策议程的多源流分析及 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外部创始模型 ( Outside initiation model)
由非政府团体或者个人提出,经由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公众压力 进入政府议程.
政治动员模型 ( Mobilization model)
由政治领袖创立议程,扩散进入公众议程,以期获得公众的理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部创始模型 (Inside initiation model)
外在的引发机制包括:
(1)战争; (2)武器技术的重大发展; (3)国际冲突; (4)世界性联盟的格局发生变化。
具体引发机制:
1.某种危机或惊人事件 突发性的重大事件往往会使形势发生逆转,从而成为社 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2.抗议活动(包括使用暴力手段) 抗议活动是一种激烈的利益表达形式,往往带有某些反 常规的行动特征。 表现形式有示威游行、静坐斗争、绝食抗议、暴力冲突、 武装对抗等。 抗议活动说明社会问题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只 有新的政策选择才能平息由抗议所引发的混乱局面。
例外:有时社会问题也有可能越过公众议程直接 进入政府议程,决策者有时能够主动发现问题, 并把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二、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 1.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第六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第六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二)德尔菲法的特点
1.匿名性
2.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思想沟通 3.德尔菲法的预测结果易于统计
(三)德尔菲法需要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匿名原则
2.循环往复原则
3.控制反馈原则 4.团体回答统计原则 5.专家共识原则
(四)德尔菲法的步骤
1.设计意见征询表
自己身份的发现问题的方法,该类方法主要 有领导调研、新闻报道、统计分析、信访和 学术研讨等。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二、政策问题的来源
(一)发现问题的方法 2. 非公开方法
非公开方法是指调查者不表明自己真实身份
或调查的信息不公开的发现问题的方法,该 类方法主要有领导私访、内参、国际交流和 民意调查等。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一 、什么是政策问题
(三)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
1. 三者的区别
2. 社会问题如何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
(1)引起重视
(2)得到表达
(3)付诸行动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一 、什么是政策问题
(四)政策问题的含义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
准则 议题范围的选择;禁止对别人的意见品头 论足;不分尊卑;发言要简练;不准私下 交谈;不能代替或宣读发言稿
第二节 政策问题研究的方法
2.专家会议法
(5)头脑风暴法的原则 第三,选择合乎要求的与会专家
专家的专业与议题对口;地位平等;核心成
员;遵循科学的步骤和顺序
头脑风暴法的一个经典案例
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 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 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 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 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 一个问题要想达到公众议程的程度,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 (1)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受到广泛注意,或至少也必须为公众所感觉。 • (2)大多数人都认为有采取行动的必要。 • (3)公众普遍认为,这个问题是某个政府机关权限范围内的事务,而且应当给予
适当的关注。
• 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入关切,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动, 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的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第1节 公共政策问题概述
• 1、定义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
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点
• (1)关联性: 政策问题并非单独孤立地存在,事实上,某一领域的政策问题,往往会影响
到其他领域的政策问题。
• (2)主观性: 有些社会问题已存在,但公众对此的诉求却未得到重视,一些并不是最普遍
• 2)基本政策 通常是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的、带有战略性的政策方案。 元政策侧重于价值陈述,它为所有的政策提供价值评判的标准;
基本政策则侧重于目标陈述,为相关范畴内的
凡在元政策和基本政策的范畴以外的政策,都可归入具体政策。
它的具体性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具体政策是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2)结构适度的政策问题 涉及一个或几个决策者;有限的替代方案;方案的效用一致能够反映目标的一致
性;但结果是不确定的,也无法加以计算,从而误差的概率也无法估计。
3)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
涉及许多决策者,效用相互冲突或末知,各种替代方案末知或不能渐进排序,结果 也末知。涉及许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由于利益上的相互冲突,很难在价值方面达 成一致。
• (4)动态性

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政策问题的认定

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政策问题的认定

第四章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政策问题的认定学习目标了一个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严重性,但是只是关系到当事人,尚未影响到其他人。

当问题超出了当事人而影响到不直接相关的群体,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并且,公众基于价值观念和自身的切身利益的考虑,开始提出以解决该问题为目的的公意诉求时,问题就转化为了公共问题。

而当社会的权力主体体会到公众的公意性并趋同于公众的诉求时,该问题就成为了一项政策问题。

2.政策问题的内涵对于政策问题的含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迪里 (David Diry)在《政策分析中的问题定义》一书中说:“政策问题是未实现的需要、价值或可以通过公共行动来追求的改善机会。

”1琼斯在1970年版的《公共政策研究导论》中认为,政策问题是一种人们的需要被剥夺或不满足,可由自己认定或他人认定,且要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

2林永波、张世贤则认为,“所谓政策问题,乃是在一个社群中,大多数人觉察到或者关心到的一种情况,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规范或者利益相冲突时,便产生一种需要,受剥夺或者不满足的感觉,于是透过团体的活动向权威当局提出,而权威当局认为多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3美国学者安德森认为,从政策意图的角度看,政策问题可以被定义为引起社会上某一部分人需要或者不满足的某种条件或者环境,并为此寻求援助或者补偿的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由受影响者直接从事,也可以由别人以他们的名义进行。

国内有学者认为只有公共问题属于政府的政策范围,因而能进入政府议程的情况下,才能成为政策问题。

4陈振明认为,政策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者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

它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5宁骚认为,在考虑政策问题时我们不应该忽略两点:一是社会统治集团与社会多数民众在公共政策问题的认知上往往是有差异甚至相互矛盾的,有些可能并不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感知的问题却为统治集团的少数人所认识,因而也可能成为公共政策问题;二是公共政策问题尽管主要依靠政府来解决,然而并非都必须由政府亲自出面加以解决,有许多问题可由一1Willian N Dunn,Pb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4,p85. 2See David Diry,Problem Definition in Policy Analysis,Lawrence ,Ks: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84.3林永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72页4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76页;5陈振明编著《公共政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4页些非政府的社会公共组织乃至政府委托的私人组织加以解决。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4、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第四种权力,因为大众 传媒能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
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1)官方的研究机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民间的研究机构 3)大学的研究机构
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第三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与分析
一、界定与分析的实质
分析者试图以具体的术语构造问题,并提
出明确的问题陈述(或命题),使当事人或决 策者对问题的政治和技术方面有充分的了解。 如“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观念问题”
2、在问题界定中可提出如下问题 1)这种状况是如何产生的? 2)为什么它是一个问题? 3)谁认为它是一个问题? 4)解决方法是什么?
三、问题界定的步骤
问题分类较多,在此只谈两类:
1、按问题发生的社会领域
自然灾害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 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外交问题、
民族问题等。
2、按问题发生的区域
全国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地方性问 题等。
四、认清政策问题的意义
1)问题的认定是提出恰当方 案,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
2)问题的准确确认及其方案 的制定可以节约大量的政策资 源。
源短缺、金融危机等。
技术变革:技术伦理等 环境变化:沙漠化、雾霾问题 社会变革:城市化、失地农民
上述各种因素影响的关联性
2、国际原因
战争、经济竞争、 军备竞赛等。
全球化形成一国 影响的国际性。
南海问题之争。 钓鱼岛之争。

二、公共政策问题提出者
1、政府部门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
政府(部门)负有维护社会稳定,促 进社会发展的职责。
第九章 公共政策问题
/video/VSET100187397183/c96808f5a2cb4 1f5a98885d331e2168b

关于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步骤

关于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步骤

关于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步骤
1、定义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政策问题的定义和范围。

这可以通过对相关文献、数据和案例的研究来实现。

2、建立理论框架:接下来,需要建立一个理论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政策问题的背景和影响因素。

这个框架可以基于现有的学术研究或经验模型。

3、收集数据:在进行政策分析时,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政府机构、学术研究、调查问卷等渠道。

4、分析数据: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以了解政策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同时,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评估政策方案: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需要评估不同的政策方案,并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这可能涉及到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考虑。

6、提出建议:最后,需要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以解决政策问题并促进社会进步。

这些建议应该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且需要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

政策问题与政策..

政策问题与政策..

• 第二,主客观统一性 • 政策问题的客观性指的是政策问题是一种客观事 实,即,任何公共政策都基于一定客观的社会现 实而得以成立,但是,同时它们又都是基于人们 的主观价值判断、切身感受以及分析研究和其他 主动行为才得以上升到政策问题的高度,因而必 然同时具有主观性和人为性。因此,政策问题必 然是客观现象与主观认识的统一体。
第五讲 政策问题与政策议程
目录
政策问题概念的理解
政策问题的特征
政策议程相关理论
一、政策问题概念的理解
• 概念:政策问题指应该由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威 概念: 机构负责解决的,且已经纳入政府工作程序或宣 布即将纳入政府工作程序,开始实际解决的公共 问题。
概念的含义 • 政策问题是(多数人)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 • 政策问题表现为社会利益的失衡和价值观念与行 为规范的冲突 • 政策问题是政府纳入工作程序开始解决的问题, 因此,成为政策问题的条件是:第一,是公共问 题;第二,公共问题已经纳入政府的解决程序。
• 政府议程是由那些引起公共官员密切而又积极关 注的问题组成的,即由政府自己提出问题或接受 公众舆论提出的问题,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呈现, 从而成为一种问题分析界定的政策议程。
新闻媒介分析 社会个人议论 社会团体议论 国际有关议论 问题产生 政府机构议事 专业人员分析 政府官员表态
形成 公众议程
形成 政府议程

Hale Waihona Puke 标问题源流焦点事件、危机、符号 反 馈
政 政 策 之 窗 策 议 程
国民情绪
政策源流
政治源流
政府变更、议席变化等 利益集团
• 格斯顿的触发机制 • 格斯顿认为:重要事件对政策议程有重要影响。 一种触发机制就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该事件把例 行的日常问题转化为一种普遍共有的、消极的公 众反应,公众反应又反过来成为政策问题的基础, 从而把一种消极状况催化成为要求变化的政治压 力。

公共政策分析最重要的环节

公共政策分析最重要的环节

公共政策分析最重要的环节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是政策分析中重要的环节。

政策问题认定的主要任务或内容是要了解政策问题的领域、范围及解决方式。

公共政策问题的领域: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公共政策体系,也有不同的解决政策问题的特殊条件、资源和手段。

因此,在确认政策问题时,必须首先确定其所属的领域,弄清政策问题的性质界限。

这样才能有助于保持各个领域中政策的连续性。

公共政策的领域和性质界限一般划分为若干类别,如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科技问题、教育问题、人口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军事问题、外交问题,等等。

由于社会生活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各个领域也是相互渗透、交融的,因此,有时一个政策问题的性质界限可能是交叉重迭的。

公共政策问题的范围:政策问题不但在性质界限上是分属于不同领域的,在空间界限上也是分属于不同区域、层次、部门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存在不同部门的差异;对于同一个部门来说,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别。

因此,必须强调政策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上的变通性、特殊性。

有时,在某个地区被确定为是政策问题的客观状况和事件,可能到了另一个地区则不是政策问题;在一个部门成为政策问题的状况,在另一个部门可能还没有上升为政策问题;在下一个层次上某种状态已经是非解决不可的政策问题,而到了上一个层次上,可能就不再是政策问题了。

公共政策问题解决方式:不同的政策问题应当运用不同功能的政策去解决。

按政策的功能来划分,可以把公共政策区分为指导性政策、分配性与再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

与此相对应,政策问题也可以划分为指导性政策问题、分配性与再分配性政策问题、限制性政策问题。

一般地说,指导性政策问题是对国家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的问题;分配和再分配性政策问题则是涉及各个行业、产业、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成员之间有关资源调整、转移和利益分配的问题;限制性政策问题则是涉及到对某一行业、产业、部门、单位及部分社会成员间的资源、利益、行为进行控制的问题。

调查报告分析的政策问题与改进建议

调查报告分析的政策问题与改进建议

调查报告分析的政策问题与改进建议报告分析的政策问题与改进建议调查报告分析的政策问题根据对相关数据和相关调查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政策问题。

首先,当前的政策制定过程缺乏足够的民意参与。

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往往没有充分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意见,导致一些政策无法真正满足人民的期待。

其次,政策评估不够全面和准确。

政府在实施政策之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进行预估,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评估不足的情况,导致政策实施后带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

此外,政策的协调性也存在问题。

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缺乏协调,导致政策间存在冲突和重叠,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政策的有效性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执行机制,但实际情况中,政策的执行力度不足,导致一些政策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和监督。

调查报告的改进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加强民意参与。

政策制定者应该更加注重听取民众的声音,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民意调查和征集机制,确保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广泛的民意参与,从而提高政策的代表性和可接受性。

2. 完善政策评估体系。

政府在制定政策之前,应加强对政策影响的评估,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减少政策实施后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3. 加强政策协调机制。

各部门之间应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确保政策能够相互配合,避免冲突和重叠。

同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该更加注重整体性和协同性,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4. 提高政策执行力度。

政府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加大监督和执行力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执行机制,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政策执行的相关部门和个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责任。

综上所述,当前的政策制定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民意参与、完善评估体系、加强协调机制和提高执行力度,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我们相信,通过改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政府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期待,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政策问题分析报告

政策问题分析报告

政策问题分析报告引言政策问题的分析是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方向和问题的关键步骤。

政策问题的分析报告旨在深入分析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本报告将重点关注当前面临的政策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

通过分析政策问题,可以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政策问题的背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政策问题愈发复杂化。

政策问题不仅涉及国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还涉及国际关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

政策制定者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应对这些问题。

政策问题分析的目的在于发现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问题,改善决策过程,提高政策效果。

政策问题的分析需要综合考虑政策的目标、实施情况、社会反馈和国际环境等因素,以充分了解政策的影响和效果。

当前政策问题我国当前面临诸多政策问题,如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等。

下面将就其中几个典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经济增长放缓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政策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渐完成,传统产业的增长动力已经减弱,新兴产业的发展尚未达到预期。

同时,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也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解决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政策制定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加强与国际合作,开拓新的贸易伙伴和市场,降低对外贸易的依赖。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政策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制造业,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较高。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已经不再是主要增长点,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制定者可以考虑以下措施:•减少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和支持,减少环境压力;•鼓励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完善金融体系,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享有或承担所引发的问题。
• 四、问题层次
• 从问题涉及的层次可将政策问题划分为地方层次问题、省
际层次问题、中央层次问题及全球性政策问题。
• 政 策 问 题 层 次 与 解 决 难 易 度
全球性 政 策 问 题 宏 观 层 次
中央
省际
地方
容易
中等 政策问题解决难易度
困难
第三节 政策问题的构建
• 一、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 • (一)帕顿和沙维奇构建程序 • 思考问题。从大的方面确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社 会的、经济的还是政治的问题。 • 描述问题的边界。地点、时间、历史性事件,与其他问 题的联系,利益相关团体的意见。 • 建立事实根据。获取问题构建所需的基本信息,并核实 数据将之与已确定了的事实进行比较。 • 列出目的和目标。一般性的目的陈述和目标列举 • 查明政策范围。一个问题中所要考虑的变量的范围,它 对实际上被检验的备选方案将会产生影响。 • 展示潜在的利益和成本。 • 重申问题的陈述。
• 5. 因果模式(Causal Modeling) • 因果模式是关于解释和预测政策问题成因与政策结果的简 化了的理论表达式。其基本假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项 之间的共同变化,是基本的派生力(原因)和它们的结果 (效果)的一种反映。
• 6. 类别分析法(Classificational Analysis)
图尔敏论证模式
正当理由
支持依据
论据资料
合格者
主张
放弃理由
反驳
放弃

2. 假设分析法(Assumptional Analysis)
• 假设分析法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有效地整合 为一体的方法。由于其在方法上有综合性,所以它更适合 于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这一方法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 弄清分析人员、决策者、利害关系人各自对问题所做的基 本假设;比较和评估这些假设;检视假设以及假设推论的
政策问题结构 结构良好 问题性质 决策者 资源投入 备选方案 效用(价值) 结果 概率 清晰可辨 一人或数人 少量可计算 有限 一致 确定性或者风险 可计算 结构适中 清晰可辨 一人或数人 大量可计算 有限 一致 不确定 不可计算 结构不良 模糊有争议 许多 不可计算 无限 冲突 未知 不可计算

结构质量 与解决 难易度 关系
• 头脑风暴法需要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 -人员的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应该注重选择相关 领域的专业学者及对该领域熟识的人。 • -保持开放性:不能因为讨论过程中意见的不同和 争议而禁止个人的发言。 • -适时把握讨论的度:当讨论之中的想法近乎穷尽 之时,应该果断停止,进入思想评估阶段。 • -确保结果的整合:对于不同的思想和意见进行系 统的整理,将其整合成清晰的概念和建议。
4. 政策问题要求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社会问题成为政策问题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求人们所察觉的问题必须在政府的职能范围之内,且政府认 为有必要解决;二是被政府认可的社会问题,其解决途径、方法、 成本在政府的能力范围之内。
三、政策问题的特征
• (一)公共性与关联性 • 政策问题的公共性表现为政策问题发生于社会公共领域, 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影响到某一地区的公众利益及 社会秩序,且必须通过公共权力机构来加以解决。
决的诉求,那么它就变成了社会问题,需要动用社会的力 量去加以解决。
• 2.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
• 当某些社会问题的影响已不再局限在某个群体或某些社会
生活领域,对人们利益的影响超脱某个群体或某个领域时,
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并且,公众基于价值观念和自 身的切身利益的考虑,开始提出以解决该问题为目的的公 意诉求时,社会问题就转化为公共问题。
• 类别分析法是一种用以澄清、界定和区分问题形势的方法。 类别分析法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逻 辑区分是指将某种政策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过程。例如
我们可将失业问题具体划分成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
周期性失业等三种类型。而逻辑归类正相反,将多种问题 组合成一个大的类别。
• 类别分析应该遵循如下的原则: • 实质相关性:分类应该以问题情境和对象本 身的特征为基础。 • 穷尽性:分析人员所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全部 情境和主题都应该被涵盖。 • 排他性:各个类目之间必须相互排斥,不能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 • 一致性:分类的原则必须统一,否则就会出现 交叉,导致分类失败。 • 层次性:不同类别必须划分清晰的层次,以利 于区分。
程度、解决办法等总是随着时间、环境的不断推移而变化。
第二节 政策问题的分类
• 一、问题结构

政策问题的结构是指与政策相关各种要素构成的状态,
根据其所达到的不同标准确定问题结构的不同质量。

第二节 政策问题的分类
• 根据政策问题的相对复杂程度和结构质量把政策问题划 分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和结构不良三种类型。
• (二)邓恩构建程序 • 1. 以“问题 感知”体悟“ 问题情境” • 2. 以“问题 搜索”认定“ 元问题” • 3. 以“问题 界定”发现“ 实质问题” • 4. 以“问题 陈述”建立“ 正式问题”
问题搜索
元问题
问题界定
问题情境
实质问题
问题感知
正式问题
问题陈述
政策问题构建程序
• 依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SOCIAL-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政策问题之所以复杂,乃是人类心智作用 的结果---社会现实(SOCIAL REALITY)是人类心智的建构物 。心思不同,也就没有唯一的社会现实。 • 问题情境(PROBLEM SITUATION)是指使人感觉反差 (SOMETHING IS WRONG)的那些事情、场合、现象。它是 客观存在的情况( OBJECTIVE CONDITIONS)。但只有当人 们觉得它不对劲时,才有“问题”可言。而问题建构是指人 们主观的指出那里不对劲。在政策分析中,二者常被混淆。 • 每个人对问题的认定,均依据自己的世界观、意识形态、生 活经验、甚至流行的神话 (POPULAR MYTHS)等,分别从微 观的个人行为到宏观的社会势力,从近因的导火线到远因的 历史背景等分析层面,对“问题情境”做选择性的诠释,以 指出何者是造成此一问题情境的影响因素。
政策问题在逻辑上的推演性;获得一项崭新的政策。
• 3. 边界分析法Boundary Analysis
• 边界分析,是要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找出与其他事物 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 界内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 饱和抽样(这种方式可以接触到与政策问题相关的绝 大多数被调查者);诱导性地提出问题(为政策问题的 边界分析,提供更有意义、更具有实质性的数据资料); 边界估计(通过制定出一个积累频率分布图进行分析)。
• 8. 鱼骨图(Fishbone Diagram) • 1953年,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所提出的一种把握结 果(特性)与原因(影响特性的要因)的极方便而有效 的方法,故名“石川图”。 • 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头脑风 暴法找出这些因素,并将它们与特性值一起,按相互关 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并标出重要因素 的图形就叫“特性要因图”、“因果图” 。
分配给社会中特定群体而引发的政策问题,涉及资源配置 或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 规制型问题(regulative)是政府或相关组织规制者通过设 定明确的规制标准与规则,对目标个人或团体的某种行为 或某种活动加以限制所引发的问题,涉及对某些社会成员 的行为或利益进行限制等方面的问题。 • 再分配型问题(re-distributive)是政府或相关组织将某一 目标个人或团体的利益或义务转移给另一目标个人或团体
二、政策问题构建的方法
• 1. 论证图解(Argumentation Mapping)
• • • • • •
(1)主张(Claim):目的 (2)论据资料(Data):证据 (3)正当理由(Warrant):主张合理 (4)支持依据(Backing):增强理由可信度 (5)合格者(Qualifiers) (6)反驳(Rebuttal)
政策问题解决难易度
很难
适中
容易 问题结构质量优良度 结构不良 结构适中 结构良好
• 二、问题领域
• 根据政策问题发生领域的不同,可将政策问题划分为政治
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外交问题、民族问题等。
• 三、问题功能
• 根据政策问题的功能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分配型政策、规制
型问题、再分配型问题。
• 分配型问题(distributive)是将产品与服务、成本与义务
• (三)历史性与动态性
• 所谓政策问题的历史性,是指公共政策问题都不会是突发的, 而是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的程度, 尤其新的公共政策问题很可能是旧有政策问题解决遗留、或 发展衍生而出现,所以公共政策问题常常具有历史性。
• 所谓政策问题的动态性,是指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严重
• • • •
7. 维度分析(Dimensional Analysis) 实质维度(Substantive)——问题是什么(what?) 空间维度(Spatial)——问题来自何处(Where?) 时间维度(Temporal)——问题何时发生 (When?) • 数量维度(Quantitative)—— 问题有多少(How much?) • 性质维度(Qualitative)——问题有多严重(How serious?)
• 3. 边界分析法Boundary Analysis

问题的概念要素
元问题边界
利益相关者
• 4.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 该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 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 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