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设备管理制度
设备管理制度重点
一、引言设备是企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常运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提高设备管理水平,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设备管理制度的关键点。
二、设备管理制度重点1. 设备选型与采购管理(1)明确设备选型原则,根据生产工艺、生产规模、生产成本等因素进行合理选型。
(2)严格设备采购流程,确保采购设备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的技术要求。
(3)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选择信誉良好、质量可靠的供应商。
(4)建立设备采购档案,详细记录设备采购信息,包括设备名称、型号、数量、价格、供应商等。
2. 设备安装与调试管理(1)设备安装前,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确保其具备安装和调试技能。
(2)严格按照设备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确保设备安装牢固、准确。
(3)设备安装完成后,进行调试,确保设备性能稳定、运行正常。
(4)建立设备安装调试档案,详细记录设备安装调试过程和结果。
3. 设备运行与维护管理(1)制定设备运行规程,明确设备操作人员职责,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2)建立健全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润滑、紧固、调整等保养工作。
(3)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止设备故障扩大。
(4)建立设备运行维护档案,详细记录设备运行、维护保养、故障处理等信息。
4. 设备维修与改造管理(1)对设备故障进行分类,明确维修责任人和维修时限。
(2)严格执行设备维修标准,确保维修质量。
(3)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改造。
(4)建立设备维修改造档案,详细记录设备维修改造过程和结果。
5. 设备报废与更新管理(1)根据设备实际运行状况、技术性能、使用寿命等因素,确定设备报废标准。
(2)对报废设备进行评估,合理回收利用或处置。
(3)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设备更新计划。
(4)建立设备报废更新档案,详细记录设备报废、更新过程和结果。
重点设备学习管理制度
重点设备学习管理制度为规范重点设备学习管理工作,提高学习效果,对全体员工进行重点设备学习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二、学习目标1、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和员工的岗位要求,制定个人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2、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做好本职工作和岗位能力要求的学习;3、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学习计划1、每位员工需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时间,经上级审核后执行;2、根据工作的需要和个人的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和节奏,不得因学习影响工作效率;3、定期与上级汇报学习进展和学习成果,及时调整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果。
四、学习内容1、重点关注公司相关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紧跟行业发展动态,保持学习的前沿性和时效性;2、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3、注重实践操作和能力培养,通过学习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习内容具体为:业务知识学习、行为规范学习、技术操作学习、管理能力学习等。
五、学习方式1、利用公司内部培训资源,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2、通过阅读书籍、浏览网站、观看视频等多种方式学习知识和技能;3、参加外部培训或进修课程,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4、借助在线学习平台,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六、学习评估1、制定学习计划后,需定期进行学习评估,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提供建议和改进措施;2、根据学习效果和工作表现,评定学习成绩和奖惩机制;3、采取定期考核、年度评定等方式,对员工的学习成果和绩效进行评估;4、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员工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员工进行督促和帮助。
七、违规处理1、对未按照制度规定制定学习计划、逾期未完成学习任务、未经审核擅自离岗学习等行为,将给予批评教育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将追究责任;2、对学习效果不佳、工作表现差、影响团队正常运转等问题的员工,需进行集中培训和督导,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率;3、对严重违规行为或影响公司形象和利益的员工,要依法做出处理,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模版
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模版一、总则(一)为加强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的安全管理,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依法规范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的运行和使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的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的管理,包括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的选购、安装、使用、维护、检验等环节。
(三)本管理制度的责任单位为本单位,相关人员,包括设备运行人员、维修人员等。
二、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选购(一)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选购需经过严格验收程序,包括提出选购需求、明确选购标准、广泛调研市场、认真审查供应商实力等。
(二)选购的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且质量有保证。
三、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安装(一)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的安装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安装位置合理,通风、防火措施到位。
2. 安装过程要保证施工安全。
3. 安装过程中应检查设备零部件是否完整并符合要求。
(二)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的安装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安装人员进行,并完成相应的工作记录。
四、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使用(一)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使用前应进行合理的试验和检验,确保设备正常运转,且运行安全。
(二)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的使用人员必须具备相关证书,并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的操作人员应遵守国家相关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该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四)使用过程中,需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如有异常及时报修。
五、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维护(一)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的维护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包括定期保养、紧急维修等。
(二)设备维护人员需具备相应的维修技能和经验,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培训和考核。
(三)设备维护过程中应加强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维护过程安全。
(四)设备维护记录应详细记录,包括维护时间、内容、责任人等。
六、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检验(一)特种设备及重要设备的检验应定期进行,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二)检验机构应当符合相关资质要求,检验人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设备分级与重点设备管理制度(4.06)
设备分级与重点设备管理制度一、设备分级为了更好地管理设备,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对设备进行分级管理。
设备分级要按照设备等级、设备重要性等要素进行划分,一份完整的设备分级表应包括设备名称、编号、设备等级、设备重要性、设备位置、负责人等信息。
1.设备等级设备等级是对设备质量和技术水平的综合评定。
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应制定相应的等级标准。
设备等级通常分为三个级别:•一级设备:技术水平、性能指标较高的设备,使用寿命长,维护保养比较容易,价格也比较昂贵。
一般采用国产知名品牌或进口品牌的设备。
•二级设备:技术水平、性能指标中等的设备,使用寿命较长,价格相对比较低廉。
一般采用国产名牌或合资小品牌的设备。
•三级设备:技术水平、性能指标不高,适用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使用寿命较短,较为容易出故障。
价格比较低廉。
一般采用国产普通品牌或进口低档品牌的设备。
2.设备重要性设备重要性是对设备在生产运营中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评价。
设备重要性通常分为三个级别:•A级设备:关乎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的核心设备,一旦出现故障,会导致生产停滞。
•B级设备:生产运营关键的设备,一旦出现故障,有可能导致生产线停机,影响生产进度。
•C级设备:对生产运营轻微影响的设备,一旦出现故障,虽然不会影响整个生产线,但依然需要及时处理。
二、重点设备管理制度重点设备是指设备等级和设备重要性均较高的设备,对于生产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重点设备管理制度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重点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效预防事故发生。
1.设备台账对于所有的重点设备,需要建立相应的设备台账。
设备台账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工具,主要包括设备名称、编号、厂家、型号、投产日期等信息。
并应按照设备分级表中的等级和重要性进行标识。
2.设备维护计划对于重点设备应制定细化的维护计划。
设备维护计划应根据设备的不同等级和重要性,确定维护频次和维护内容。
在执行维护计划的过程中,应注意准确记录维护过程中的设备运行状态和维护内容。
重点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公司重点设备的安全管理,确保设备安全运行,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重点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设备:1. 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压力管道、气瓶等。
2. 高压电器设备:变压器、开关柜、电缆等。
3. 易燃易爆设备:化学储罐、石油储罐、燃气设备等。
4. 高处作业设备:施工升降机、塔吊、高空作业平台等。
5. 其他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设备。
三、安全管理职责1. 公司成立重点设备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面领导和管理公司重点设备安全工作。
2. 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重点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
3. 重点设备操作人员负责设备日常操作和维护保养。
四、重点设备安全管理措施1. 设备选购与验收(1)设备选购时,应选择具有合法资质、质量可靠、安全性能好的供应商。
(2)设备到货后,应进行验收,确保设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
2. 设备使用与管理(1)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2)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按照规定程序操作设备。
(3)设备操作人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4)建立设备档案,详细记录设备的使用、维护、检修等信息。
3. 安全防护与应急救援(1)设备操作区域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安全。
(2)设备应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如安全阀、压力表、防泄漏装置等。
(3)制定设备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定期检查与评估(1)定期对重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对设备进行安全评估,确保设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
五、奖惩与监督1. 对在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造成安全事故的个人或单位,依法予以处理。
3. 设立设备安全管理监督机构,对设备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设备管理制度(精选12篇)
设备管理制度(精选12篇)设备管理制度篇1一、新增设备管理规定第一条本公司各部门需增置的设备经批准购买后,须报设备动力科备案。
第二条经设备动力科进行可行性方面的技术咨询,方可确定检修项目或增置电器及机械设备。
第三条为保证设备安全、合理的使用,各部门应协助设备管理部门人员对设备进行管理,指导本部门设备使用者按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
第四条设备项目确定或设备购进后,设备动力科负责组织施工安装,并负责施工安装的质量。
第五条施工安装,由设备动力科及使用部门负责人验收合格后填写“设备验收报告”方可使用。
二、使用设备管理规定第六条电气机械设备使用前,设备管理员要与生产管理部配合,组织操作人员接受操作培训,设备动力科负责安排技术人员讲解。
第七条使用人员达到会操作,清楚日常保养知识和安全操作知识,熟悉设备性能的程度,设备动力科考核合格,上岗操作。
第八条使用人员要严格按操作规程工作,认真遵守交接班制度,准确填写规定的各项运行记录。
第九条设备动力科要指派人员与各部门负责人,经常性地检查设备情况,并列入工作考核内容。
三、转让和报废设备管理规定第十条设备年久陈旧不适应工作需要或无再使用价值,使用部门申请拆除、报废之前,设备动力科要进行技术鉴定与咨询。
第十一条设备动力科指派专人对设备使用年限、损坏情况、影响工作情况、残值情况,更换新设备的价值及货源情况等进行鉴定与评估,填写意见书交使用部门。
第十二条使用部门将“报废、拆除申请单”附意见书一并上报,按程序审批。
第十三条申请批准后,交付供应部办理,新设备到位后、旧设备报废、拆除。
第十四条报废、拆除旧设备由生产管理部、设备动力科、安全环保科分工负责按有关规定处置。
四、设备事故分析处理办法第十五条发生设备事故,设备主管、生产管理部值班人员要到现场察看、处理,及时组织抢修。
第十六条发生设备事故的操作人员及当事人将事故时间、原因、设备损坏程度、影响程度等做记录上报本部门负责人(事故发生后1个工作日内)。
钢铁厂重点设备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钢铁厂重点设备的管理,确保设备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钢铁厂所有重点设备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炼铁、炼钢、轧钢、烧结、焦化等关键生产设备。
第三条重点设备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
第二章设备分类与识别第四条根据设备的重要性、技术复杂程度、运行成本及维修难度,将重点设备分为以下等级:(一)一级重点设备:直接影响生产安全和生产流程的关键设备,如高炉、转炉、连铸机等。
(二)二级重点设备:对生产安全和生产流程有一定影响,但可替代性较高的设备,如轧机、烧结机等。
(三)三级重点设备:对生产安全和生产流程影响较小,但维护成本较高的设备,如水泵、风机等。
第五条设备识别:(一)设备名称:设备名称应准确、规范,易于识别。
(二)设备编号:每个设备应有一个唯一的编号,便于管理。
(三)设备分类:根据设备的重要性、技术复杂程度等,对设备进行分类。
第三章设备管理职责第六条设备管理部门职责:(一)负责制定和修订本制度,组织实施设备管理工作。
(二)负责设备的技术监督、安全检查、维护保养等工作。
(三)负责设备档案的管理,包括设备的技术资料、运行记录、维修记录等。
第七条生产部门职责:(一)按照生产计划,合理使用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二)配合设备管理部门进行设备检查、维护保养等工作。
(三)发现设备异常情况,及时报告设备管理部门。
第八条维修部门职责:(一)负责设备的维修工作,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二)按照维修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养。
(三)负责维修档案的管理,包括维修记录、备件清单等。
第四章设备维护保养第九条设备维护保养分为日常保养、定期保养和专项保养。
第十条日常保养:(一)操作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对设备进行日常清洁、润滑、检查等保养工作。
(二)设备管理部门应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第十一条定期保养:(一)按照设备保养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拆卸、检查、清洗、润滑、更换备件等保养工作。
重点用能设备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重点用能设备的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所有重点用能设备的购置、使用、维护和淘汰等环节。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节能优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管理规范的原则。
第二章重点用能设备分类与管理第四条重点用能设备是指能源消耗量大、对能源消耗总量影响显著的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电力设备:变压器、配电柜、电动机等;2. 热力设备:锅炉、热交换器、热泵等;3. 燃气设备:燃气锅炉、燃气炉具等;4. 交通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等;5. 专用设备:风机、水泵、压缩机等。
第五条重点用能设备管理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 购置阶段:优先选用节能型、高效型设备,确保设备符合国家节能标准。
2. 使用阶段:建立健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确保设备运行在最佳工况。
3. 维护阶段: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定期进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 检测阶段:定期对设备进行能耗检测,掌握设备能耗状况,为节能改造提供依据。
5. 淘汰阶段:对能耗高、效率低、无法修复的重点用能设备,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予以淘汰。
第六条重点用能设备管理职责:1. 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重点用能设备管理制度,组织实施设备管理工作。
2. 使用部门负责本部门重点用能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节能管理工作。
3.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员工节能培训,提高员工节能意识。
第三章能耗检测与节能改造第七条定期对重点用能设备进行能耗检测,包括设备能耗、运行参数等,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第八条根据能耗检测结果,对能耗高的设备制定节能改造计划,提高设备能源利用效率。
第九条鼓励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如变频调速、余热回收等,降低设备能耗。
第十条对节能改造项目,优先安排专项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四章奖惩与监督第十一条对在节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重点设备运行管理制度
重点设备运行管理制度一、概述在企业生产中,各种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而一些关键设备更是对生产质量、效率和安全性影响很大的。
为了保证企业顺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需建立合理的重点设备运行管理制度。
本文将就重点设备运行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作以下介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供给参考。
二、重点设备的定义所谓重点设备,指的是对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不可或缺、且运行状态对生产流程或产品质量有较大影响的设备。
常见的重点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机床、液压设备、数控设备、检测设备等。
三、重点设备的运行管理原则1.安全原则重点设备的运行管理必需以安全为前提。
操作人员必需拥有相关资质,并依照规定的安全操作流程操作设备。
企业应当落实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促进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保证设备运作过程中安全的紧要性。
2.防备性维护原则重点设备的管理工作除了日常的巡检、维护之外,还应当重视防备性维护。
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设备台账,对于每一个设备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早发觉、早防备,既能有效地削减设备故障率,又能够节省维护和修理成本。
3.责任原则重点设备的运行管理工作必需明确责任,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明确,避开显现责任无人承当的情况。
公司领导、设备管理员、操作工等人员都应当以安全运营为最优先考虑,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以确保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四、重点设备的运行管理制度1.设备清单为了更好的管理重点设备,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设备清单,对企业全部的重点设备进行记录,并将设备名称、型号、制造商、安装日期、开始使用时间以及保养记录等相关信息载入设备清单中。
设备清单可以很好地帮忙企业实现对设备的异常情况监测、管理与维护。
2.故障记录重点设备的故障记录也是设备运行管理的特别紧要的环节。
故障记录既是设备故障回顾的紧要依据,还能够帮忙企业了解设备的故障类型、故障频率以及其他与设备故障相关的信息。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故障记录系统,并设立专人进行管理,适时收集和整理故障记录。
重点设备管理制度
重点设备管理制度目录1.引言2.适用范围3.定义4.管理标准– 4.1 重点设备的确定与登记– 4.2 重点设备的使用和保养– 4.3 重点设备的维修和更换5.考核标准– 5.1 重点设备管理的合规性– 5.2 重点设备管理的安全性– 5.3 重点设备管理的效率性6.管理措施– 6.1 重点设备的验收和备案– 6.2 重点设备的分类和分级管理– 6.3 重点设备的使用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要求– 6.4 重点设备的定期检查和保养– 6.5 重点设备故障的处理和记录7.应急预案8.考核与奖惩9.附则–9.1 重点设备管理制度的修订–9.2 不可抗力情况下的处理办法–9.3 本制度的解释权1. 引言重点设备是企业运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设备,其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效率和质量。
为了规范重点设备的管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并防范可能发生的事故和风险,本制度旨在确立重点设备管理的标准和考核标准。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所有涉及重点设备的部门和人员。
3. 定义•重点设备: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对生产、安全和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的设备。
•管理标准:对重点设备的确定与登记、使用和保养、维修和更换等方面进行规范的要求。
•考核标准:根据管理标准,对重点设备管理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率性进行评价和考核。
4. 管理标准4.1 重点设备的确定与登记•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情况,确定重点设备清单,并进行登记。
•重点设备的登记信息应包括设备名称、型号、数量、供应商、购买日期、使用部门、责任人等。
•重点设备的登记信息应定期核实和更新。
4.2 重点设备的使用和保养•使用重点设备的人员需具备相关的培训和资质要求。
•重点设备使用前应进行验收,并备案相关资料。
•重点设备的使用应符合操作规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重点设备的保养应定期进行,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和正常运行。
•重点设备的保养记录应详实保存并定期检查。
4.3 重点设备的维修和更换•重点设备故障时应及时维修,并记录维修过程和结果。
关键设备安全管理制度(3篇)
关键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关键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企业生产设备中的关键设备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如果发生故障,可能会导致停车,使生产线或生产系统停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对重点设备(关键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应当不同于一般设备,从操作、监测、备件、维修(机械、电气、仪表、自动控制、水、液压等)各项技术专业,从领导层、管理层、技术层、维修层到操作层等各个层次相互配合,形成统一协调的系统,使关键设备得到特殊的维护,能够安全、可靠长期地运行。
1.关键设备的划分关键设备的划分标准,是根据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设备的价值、设备的精密程度、设备的复杂性,以及有无备用设备等因素来制定。
2.关键设备的维护小组关键设备的维护实行专机、专责制,由操作人员、维修人员(钳工、电工、仪表工等)组成现场维护组,按照定人、定点、定内容、定时、定路线、定标准、定记录的标准程序进行。
由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监测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维护组,按一定的周期对关键设备进行各类专业技术要求的检查维护3.关键设备维护的实施关键设备的现场,设立明显的标牌,说明设备连续安全运行天数,护理的值班人员,运行状态等。
现场维护与专业维护组织定期召开设备运行会议,对关键设备的技术状况进行评估,研究设备状态监测中是否发现异常现象,提出处理设备故障和异常的措施并加以实施。
关键设备安全管理制度(2)是指公司或组织为确保关键设备的安全运行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定。
该制度包含以下内容:1. 设备分类和等级划分:根据设备的重要性和风险程度,将设备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
常见的等级划分包括高、中、低等级,不同等级设备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
2. 设备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在设备安全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
包括设备保管、巡检、维护、维修和故障排除等方面的责任。
3. 设备使用规范:明确关键设备的使用规范,包括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要求、预防事故的措施等。
员工必须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步骤进行操作。
重点设备管理制度
设备管理制度目录第一章设备管理总则第二章设备维护保养管理第三章设备计划检修管理第四章设备润滑管理第五章锅炉及压力容器设备管理第六章设备事故管理第七章仪器仪表管理第八章设备报废管理第九章起重机械管理第十章备品备件管理第十一章设备备件修旧利废和外协加工管理第十二章电气设备管理第十三章工具器具管理第十四章生产废旧物资销售管理第十五章设备管理考核细则重点设备管理制度第一章设备管理总则第一条为公司的设备综合管理工作,保证设备长周期、满负荷安全运行,不断地为公司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国家《设备管理条例》,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范围生产中心机电科、各生产车间及规定中涉及的相关部门。
第三条本规定中的设备是指服务于生产的所有在线运转设备、辅助设备、特种设备、起重设备、电器仪表、工具器具、生产用车辆及其备品配件和备用设备等的统称。
设备属于公司固定资产的范畴。
第四条机电科实施的设备管理是以“设备一生的管理”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经济和组织工作的总称。
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两个方面的管理。
第五条设备的物质运动是从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全过程物质运动形态的科学管理;设备的价值运动是从设备的初始投资、维修费用、折旧、更新改造资金直至涉及设备的其他各种费用的筹措、积累、支出的价值运动形态的科学管理。
第六条设备管理的基本方针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实施状态监控,坚持预防为主;搞好综合管理,确保经济运行。
第七条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保养与计划检修相结合,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八条机电科设备管理目标1、全年杜绝重、特大责任设备事故的发生。
2、全部设备完好率≥95%,主要设备完好率≥98%,计划检修完成率≥90%,故障停机率≤5%。
3、严格控制日常设备维修费用,合理预算设备大修费用,制定年度维修费用控制目标。
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管理制度
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对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运行,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内所有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的管理。
二、定义与分类(一)关键装置关键装置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产量、生产安全等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设施或系统。
(二)重点部位重点部位是指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或者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场所。
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1、大型生产设备,如反应釜、压缩机、离心机等。
2、易燃易爆物品储存区域,如储罐区、仓库等。
3、高温高压设备和管道。
4、电气配电室、锅炉房等。
三、管理职责(一)企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是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二)安全管理部门1、负责制定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监督执行。
2、组织开展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的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3、负责对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的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
4、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生产管理部门1、负责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的日常生产运行管理,确保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2、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并组织实施。
3、负责设备设施的技术改造和更新工作,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设备管理部门1、负责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设备设施的选型、安装、调试和验收工作。
2、建立设备档案,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检修和检验工作。
3、负责特种设备的注册登记、定期检验和操作人员的培训取证工作。
(五)操作人员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精心操作,确保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
2、认真进行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并做好记录。
3、正确使用和维护设备设施,保持设备设施的完好和清洁。
关键设施、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5篇)
关键设施、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1目的为规范关键设施、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保证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稳定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对本采厂关键设施、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
3职责与分工安全科:负责监督、考核本制度的执行情况。
各部门、班组:按照本制度对责任范围内的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负责。
4内容与要求4.1安全科对关键设施、重点部位进行挂牌标识。
4.2安全科在关键设施、重点部位结合其性能、用途配置监测、防爆、自动控制等相应安全设施;监督、配合使用部门做好保养、维护工作,确保关键设施、重点部位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4.3安全设施不准随意毁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因检修拆除的,检修完毕后应立即复原。
确保其始终处于监控状态。
4.4当班操作工和班组长要定时巡回检查,不得擅自离岗,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及时处理紧急情况。
4.5安全科要建立关键设施、重点部位档案、台帐和安全检查书面报告制度,每月巡回检查一次,做好相应记录。
4.6各部门应明确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安全负责人;并对各级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持证上岗。
4.7对爆破等关键岗位施工要进行专门安全作业设计,或进行安全作业审批,安全作业设计经厂长批准或施工人员取得安全作业证后方可施工作业。
4.8安全科组织制定重点部位应急预案,每年进行一次演练。
5相关记录《设备巡回检查记录》《安全作业证》关键设施、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2)关键设施、重点部位是指对国家、区域或者特定行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能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设施和部位。
为了维护关键设施、重点部位的安全,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关键设施、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是对关键设施、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进行全面规范的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关键设施、重点部位在建设、运营和维护过程中,能够做到安全可靠,防范各类安全风险,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事故损失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医院重点设备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确保医院重点设备的安全、有效运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重点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设备、检验设备、影像设备、手术设备等。
三、职责分工1. 医院设备科负责全院重点设备的采购、验收、安装、调试、维修、保养、报废等工作。
2. 使用科室负责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院领导负责对重点设备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四、重点设备管理要求1. 采购与验收(1)采购重点设备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采购程序进行。
(2)验收设备时,应检查设备是否符合技术参数、质量标准,并确保设备齐全、完好。
2. 安装与调试(1)设备安装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安装质量。
(2)设备调试应按照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和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3. 使用与维护(1)使用科室应指定专人负责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2)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能。
(3)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 维修与保养(1)设备出现故障时,应及时上报设备科,由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2)维修人员应按照厂家提供的技术资料和操作规程进行维修。
(3)维修完成后,应对设备进行试运行,确保设备恢复正常运行。
5. 报废与更新(1)设备达到报废标准或无法维修时,应及时报废。
(2)报废设备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置。
(3)更新设备时,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采购程序进行。
五、奖惩措施1. 对在设备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科室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设备损坏、安全事故的,将依法追究责任。
六、附则本制度由医院设备科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如与本制度相关规定相抵触的,以本制度为准。
大型工程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大型工程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大型工程设备的使用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延长设备寿命,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工程项目部门及相关管理人员对大型工程设备的使用、运营、维护和维修等活动进行管理。
第三条大型工程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吊装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混凝土搅拌设备等,具体设备清单由工程项目部门负责编制并报批。
第四条大型工程设备使用管理原则是安全第一、维护为主、科学管理、合理使用。
第五条大型工程设备管理的具体职责分工应明确,各岗位人员应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
第六条项目部门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并建立台账,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第七条项目部门应加强对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八条项目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设备监控系统,及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做好维修保养工作。
第九条项目部门应建立设备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第十条对违反设备管理制度的行为,应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章设备购置和领用管理第十一条项目部门应根据实际需求和预算计划,购置符合要求的大型工程设备,并在必要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技术评估。
第十二条设备采购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确保设备质量和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第十三条购置设备的项目部门应制定设备领用流程,并对领用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设备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
第十四条设备领用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领用设备,并对领用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完好无损。
第十五条设备领用人员应对领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确保设备工作正常。
第十六条设备领用人员应在设备使用完毕后及时归还设备,将设备交由专人进行清洗和保管。
第十七条设备领用人员应对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维修记录进行及时汇报,确保设备的安全使用。
第三章设备运营管理第十八条项目部门应根据施工计划和进度安排设备的使用任务,并对设备进行合理调度,确保设备利用率。
安全重点设备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安全重点设备的管理,保障企业生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所有安全重点设备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叉车、电梯、电气设备等。
第三条安全重点设备的管理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正常。
第四条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重点设备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理措施,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五条企业成立安全重点设备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安全重点设备管理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
第六条安全重点设备管理领导小组职责:(一)制定安全重点设备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二)组织开展安全重点设备的检查、检验、维修、保养等工作;(三)组织安全重点设备事故的调查处理;(四)负责安全重点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五)监督、检查各部门安全重点设备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
第七条各部门职责:(一)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安全重点设备的采购、验收、安装、调试、改造、报废等工作;(二)使用部门:负责安全重点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保养、检查等工作;(三)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安全重点设备的安全监督检查、事故调查处理等工作;(四)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安全重点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等工作。
第三章设备管理第八条安全重点设备的采购、安装、改造、维修、报废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第九条安全重点设备的采购应进行招标,确保设备质量、性能、安全可靠。
第十条安全重点设备的安装、改造、维修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并取得相关部门的许可。
第十一条安全重点设备应定期进行检验、检测,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第十二条安全重点设备的检验、检测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检验、检测结果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第十三条安全重点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应符合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
重点设备管理制度
重点设备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一、目的为加强重点设备的管理,减少停机损失和影响,特制订重点设备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
二、适应范围适用于中铁装备材料有限公司烧结厂所属单位的重点设备管理工作。
三、定义重点设备是指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和起重要作用的设备,以及在生产线上经常威胁均衡生产、产品质量和安全环保等对生产影响大的设备。
设备的分类根据主要生产设备发生故障后和修理停机时对生产、质量、成本、安全、交货期、维护检修难度等诸方面影响的程度与造成生产损失的大小,将设备划分为A、B、C类:A类为重点设备,是重点管理和维修的对象,应严格执行预防维修;B类为主要设备;C类为一般设备。
重点设备的选定可采用经验判定法和分项评分法,制订出重点设备清单,设备副厂长批准。
四、管理职责1、设备科负责重点设备的维护、点检、检修和技术改造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2、维修车间负责重点设备的分类,落实重点设备的点、巡检和维修工作,对重点设备的技术改造负责实施。
3、生产车间负责重点设备的操作、日常点检、维护和保养,参与重点设备的故障排除和抢修。
五、管理要求1、重点设备实施重点管理,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2、重点设备的管理重点设备除应按主要生产设备管理的一般要求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2.3.3 实施状态监测,建立原始数据。
2.3.4 设备科要对点检效果进行检查,要有检查记录。
2.3.5 备件管理人员要保证备件的供应与合理储备。
2.3.6 设备科与生产部门共同保证实施预修计划。
2.3.7 从技术改造入手,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工作量。
2.3.8 设备科有指定领导检查设备组、维修站的点、巡检管理工作。
2.4 重点设备的改造、更新计划优先安排,认真落实。
六、重点设备考核办法1、设备科领导、生产部门领导应承担重点设备的管理责任。
2、维修车间、生产工段应将重点设备的维护落实到个人,如未执行,每台设备扣责任单位50元。
3、重点设备出现事故、故障的考核按事故、故障考核办法执行。
重点设备管理制度
重点设备(含关键工序设备)管理制度1.目的为了确保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使公司的生产经营始终处于正常的运转状态,必须将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尤其要加强重点设备(含关键工序设备)的管理水平,特制订本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重点设备(含关键工序设备)的控制与管理。
3.定义3.1 重点设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可确定为重点设备:3.1.1生产上不可少的、对产品质量影响大的设备,关键工序和关键产品加工的设备。
3.1.2精、大、稀设备。
3.1.3利用率高,停机影响大,维修有较大难度和备件供应较困难的设备。
3.2 关键工序设备关键工序设备是随工序质量控制点及关键产品(如压力容器制造、核电产品制造)制造的设置而确定的相应的设备。
3.3 “四定“3.3.1定使用人员:按定人定机制度,选本工种中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者担任操作,并尽可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3.3.2定检修人员:指定专业修理组或专人负责检修;3.3.3定操作维护规程:按机型逐台编制操作维护规程,置于设备旁的醒目位置,并严格执行;3.3.4定维修方式和备品配件:根据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分别确定维修方式,优先安排预防维修活动,包括定期检查,状态监测、精度调整及修理等。
对维修所需备品配件,要根据来源及供应情况,确定储备定额,优先储备。
4. 控制程序重点设备(含关键工序设备)除了按公司有关设备管理制度执行外,还要进行如下控制与管理:4.1 新购重点设备(含关键工序设备)要由工艺等部门提出相关参数及清单,设备动力部会同相关部门调研、选型,最后由物资采购部门采用比质比价或招标的形式进行采购。
4.2 现场重点设备(含关键工序设备)的认定和布局调整,由相关的工艺部门提出清单及方案,设备动力部具体组织实施。
根据产品制造变化情况工艺部门也可适时与设备动力部一起调整重点设备(含关键工序设备)的范围,4.3 确定为重点设备(含关键工序设备)的,在设备台帐中要有明显标识,并做到帐物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率在60~80%,有代用设备和迂回工艺
4
设备对作业人员及
环境污染影响的
程度
10
8
6
4
有严重影响
有较大影响
有一定影响
稍有影响
成本
5
购置价格
10
8
6
4
20万元以上
10万~20万元
2万~10万元
2万元以下的
维
修
方
面
6
故障频次与
停机台时
20
16
12
8
平均每月发生故障3次以上,或故障停机8台时以上的设备
3.4.5生产任务繁重、维修工作量大的重型设备要采用集中多人进行定期维护,分部进行的日常维护,确保经常内外清洁,油路畅通。
3.5重点设备的修理
3.5.1严格执行预防性维修计划,事先做好维修前准备工作,尽量缩短停机时间。
3.5.2结合修理工作,进行设备的技术改造,提高设备性能和效率。
3.5.3对不同重点设备,采取不同的修理方法。
重点设备管理制度
1.目的
加强重点设备管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公司所有重点生产设备。
3.内容
3.1重点设备的选定
3.1.1选定依据:重点设备是根据设备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的重要程度而选定。一般运用ABC分析法原理,根据主要生产设备发生故障后,停机修理对产品产量、质量、成本、及维修等诸方面影响的程度与造成经济损失的大小,将设备划分为3类,并据以选择合理的维修方式:A类为重点预防维修设备;B类为一般预防维修设备;C类为事后维修设备。重点设备的选定依据见表,企业的重点设备应随生产任务的变化,进行定期选定或调整。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在A类设备中特别划分出A+类,为特别重点预防维修设备。
分项评分法:这种方法是按照下表中的几个方面,对每台主要设备进行评分。分值在80~100分的,属于A类设备;分值在60~80分的,属于B类设备;分值在60以下的,属于C类设备。
项目
序号
影响内容
评分
评分标准
生
产
方
面
1
按时间计算设备利用率
10
8
6
4
超过100%,即有24小时生产
80~100%,基本满16小时
60~80Leabharlann ,即开16小时,但负荷不满60%以下,即8小时稍多或不足8小时
2
故障停机对
生产影响程度
的大小
20
16
12
8
会影响工厂生产日均衡
会影响车间生产日均衡
会影响班组生产任务日均衡
会影响单机生产任务日均衡
3
有无代用设备
或迂回工艺
10
8
6
4
利用率在80%以上,无代用设备和迂回工艺
利用率在80%以上,有临时迂回工艺,无代用设备
平均每月发生故障2~3次,或故障停机6~8台时的设备
平均每月发生故障1~2次,或故障停机4~6台时的设备
平均每月发生故障1次以下,或故障停机2~4台时的设备
7
备件情况
10
8
6
4
备件国外发往,定货周期长达3个月以上的
备件不足,定货周期在1个月以上的
备件不足,定货周期在1周以上的
备件供应正常的
8
质量的稳定性
10
8
6
4
需要经常调修精度的设备
需要每半年调修一次精度的设备
需要每一年调修一次精度的设备
质量稳定的设备
3.2重点设备的管理
重点设备除应符合主要生产设备管理的一般要求外,还应做到以下各点:
3.2.1重点设备要有明显标志。建议用有符号的A的标牌,固定在设备上。
3.2.2严格执行定人、定机、定操作、维护、检修规程制度。
影响关系
选 定 依 据
生产方面
1、关键工序的单一关键设备
2、负荷高的生产专用设备
3、出故障后影响生产面大的设备
4、故障频繁经常影响生产的设备
5、负荷高并对均衡生产影响大的设备
质量方面
1、精加工关键设备
2、质量关键工序无代用的设备
3、设备因素影响工序能力指数PC值不稳定及很低的设备
成本方面
1、台时价值高的设备
3.4.1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规定做好日常维护和定期维护。
3.4.2熟悉设备结构、润滑部位、加油品种、加油周期,按质进行润滑。
3.4.3点检中发现异常,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对设备关键部位,推行状态监测维修。
3.4.4对质量管理点的加工设备,注意加工过程中产品质量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调整几何精度,消除超差项目。
3.3.2操作工每班对设备按规定点检内容逐项检查并作记录。
3.3.3责任区内指定的维修工应按规定巡回路线对操作工的日常点检工作进行检查,并对设备故障作出记录,并及时排除一般故障。
3.3.4实行润滑油质监测,定期取样检验,按质清洗换油。
3.3.5对大型设备、生产线、自动线等设备可进行联合点检。
3.4重点设备的维护
2、消耗动能大的设备
3、修理停机对产量产值影响大的设备
安全方面
1、出现故障或损坏后严重影响人身安全的设备
2、对环境保护及作业有严重影响的设备
维修性方面
1、设备修理复杂程度高的设备
2、备件供应困难的设备
3、易出故障,出故障不好修的设备
3.1.2选定方法
经验判定法:这种方法是由设备管理部门根据生产、维修积累的经验,把对产量、质量、成本、安全、环保和维修等影响大的设备列出重点设备目录,报公司总经理决裁。
3.2.3做好操作工人和维修工人的岗位技术培训,严格做到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
3.2.4保证重点设备、关键备件的库存储备,优先安排采购。
3.2.5重点设备的完好率应达到:机械设备在95%以上,在用动力设备100%。
3.2.6生产、维修及装备部门共同保证实施维修计划。
3.3重点设备的检查
3.3.1实行点检制。对关键部位制定点检基准,严格实施日常点检和定期点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