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学案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操作及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推导及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凸透镜成像实验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性质等。
3. 实验演示: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 规律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应用拓展:介绍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一个给定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2. 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实验现象。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一、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5.学习方法:学生尚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采用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1)通过生动的动画、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
(2)运用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3)设计梯度性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突破难点,个性化指导:
(1)针对学生在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方面的问题,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化解困惑。
-讨论记录:要求学生记录讨论过程和观点,形成简单的讨论报告。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科普文章或视频,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阅读材料:提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链接等资源。
-阅读笔记:要求学生记录阅读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和感悟。
3.教学步骤:
a.展示生活中的凸透镜设备,引导学生观察。
b.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c.导入新课,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讲解、动画演示、实验操作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凸透镜的基本概念、成像规律及应用。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凸透镜成像知识。
-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创新性的设计方案或改进措施。
-分析评价:要求学生对提出的方案进行合理性分析,并给出评价。
凸透镜成像 教案 学案
凸透镜成像教案学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以及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理解凸透镜的焦点以及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LED灯、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请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L”字样灯,想送给大家!请同学们找到一个凸透镜和一块白色的板,用这块凸透镜将“L”字样的灯映到你的白板上。
动手试一试。
(提问)说一说你在这块白板上看到了什么?:(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大家都是倒立缩小的吗?很好,这样每位同学都有了。
接下来,老师也想自己映一个,老师也准备了和你们一样的器材。
一起来一看。
看到什么?(倒立放大的“L”)这都是由“L”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纸板上的,我们把这样的纸板叫做“光屏”,把能用光屛来承接的像,称之为“实像”。
看来,凸透镜所成的像它的性质还有所不同,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介绍透镜: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人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游玩,可以用照相机拍下美丽的自然风光;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
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
新课教学: 1、认识透镜向学生出示各种各样的透镜: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并画出板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如图所示的两类透镜,问:这两类透镜在形状上有什么显著的差别?由此总结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老花镜、照相机的镜头、望远镜的物镜等,都是凸透镜;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2、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不同,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比较。
演示课本P 73图4-5-5实验。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手电筒射出一平行光束。
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实验结论:光从空气射入透镜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八年级《学生凸透镜成像》教案、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操作的指导。教师应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4.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实验心得,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实物演示等方式,讲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如焦点、焦距等,帮助学生建立凸透镜的基本认识。
2.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结合图示,讲解物距与像距、实像与虚像、放大与缩小等概念。
3.演示不同物距下的成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直观的认识。
4.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安全、正确地进行实验。
1.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注重实验操作的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光学知识,自主发现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a.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距、像距、成像大小等概念。
b.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如绘制图表、计算比值等,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c.成像规律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举例说明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8.课后作业设计: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任务,如让学生自主设计一项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实验,或撰写一篇关于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应用的小论文,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
5.3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案(有答案)
【学习目标】1. 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2. 能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更加深刻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3. 会画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4. 能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一些计算焦距相关的问题5. 掌握遮住、破损透镜后,出现的现象6. 掌握改变物距(或像距)后,如何操作才能再次出现清晰的像【自主学习】一、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思路: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图5.3-1),把每次观察到的物距以及像的虚实、大小、正倒等情况都记录在表格中,比较实验数据,看看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寻找其中的规律。
实验过程: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物体,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为光屏,调节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高度,研究发光物体的成像情况(图5.3-2 )。
把发光物体放在较远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把发光物体向凸透镜移近几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
继续向凸透镜移动发光物体并调整光屏的位置,重复以上操作,你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的像吗?当在光屏上看不到发光物体的像时,可以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凸透镜方向看去,观察发光物体的像。
此时发光物体和它的像在什么位置?记录凸透镜的焦距f,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填入下表。
每个小组可以自己选择适当的物距,并与各小组共享测量的数据。
下表是f =12cm时测出的数据。
表格中的规律(物距变化与像距变化的关系):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但是物距的变化程度大一些;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但是像距的变化程度大一些。
实验结论:成像光路图:u > 2f2f >u > fu = 2fu < f注意事项:1. 实验时,应根据光具座长度L选用合适焦距的透镜,具体关系是L ≥ 4f。
2. 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保证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相关推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篇1【三维目标】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
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
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
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
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①可能跟物距有关;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使其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分享成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使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光学基础知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为学习凸透镜成像打下了基础。但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方面,学生可能还缺乏足够的经验。此外,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欲望较强,善于观察和提问,但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编写一组关于凸透镜成像的习题,涵盖基本知识点,要求题型丰富、难度适中。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描述清晰、条理分明,注重语言表达和逻辑性。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无遗漏和错误。
4.请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作业,以便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
4.设想四:多媒体辅助,形象直观。
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等资源,展示凸透镜成像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成像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5.设想五: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在课堂尾声,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布置具有思考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
6.设想六: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设计一个简单的凸透镜成像实验,要求能够观察到实像和虚像的形成。请详细描述实验步骤、所需器材和观察结果。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给出答案:
a.凸透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是什么?
b.实像与虚像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c.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初中初二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凸透镜的焦距。
2.学会使用凸透镜进行物体成像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步骤,能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成像规律。
3.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设备的工作原理。
1.学生分组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记录实验数据。
2.小组内讨论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尝试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共同提炼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题,涵盖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如计算焦距、判断成像情况等。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6.课后作业:布置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环节,评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学习本章节内容时,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部分学生对凸透镜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讲解和引导。
2.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
3.学生在分析、归纳成像规律时,可能存在逻辑思维不清晰、总结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光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凸透镜成像实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3. 运用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凸透镜2. 光屏3. 蜡烛4. 测量工具(如刻度尺)5. 实验记录表格6. 投影仪7. 教学PPT教案内容请参阅下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光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a. 实像与虚像b. 放大与缩小c. 倒立与正立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a.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b. 物距、像距与成像大小的关系c. 物距、像距与成像位置的关系3. 凸透镜成像实验a. 实验原理b. 实验操作步骤c. 实验数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3. 运用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凸透镜2. 光屏3. 蜡烛4. 测量工具(如刻度尺)5. 实验记录表格6. 投影仪7. 教学PPT(后续章节内容请按照相同格式和要求编写)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光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凸透镜成像的现象。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结合PPT展示相关图片和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初中凸透镜成像教案
初中凸透镜成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学会使用凸透镜进行成像实验,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相关数据和资料。
(2)学会归纳和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评价探究结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2.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三、教学用具:蜡烛、凸透镜、火柴、刻度尺、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光具座、光具盒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也能成像。
那么,到底是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 新课学习:(1)教师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如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等,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2)教师提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字体,改变放大镜到书本的距离,观察像的特点,并猜想成像规律。
(4)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5)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和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3. 巩固知识:教师通过提问和举例,检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拓展与应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摄影、投影仪等。
5. 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
2. 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分享给同学和老师。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如物距、像距、焦距等。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能够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学习重点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
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1、准确测量物距和像距。
2、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成像规律。
四、知识回顾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3、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4、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5、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字母“f”表示。
五、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六、实验步骤1、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移动蜡烛,使物距分别为 u>2f、2f>u>f、u<f,同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记录下此时的物距 u、像距 v 和像的性质(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
七、实验数据记录|物距 u(cm)|像距 v(cm)|像的性质||||||u>2f|_____|倒立、缩小、实像||2f>u>f|_____|倒立、放大、实像||u<f|_____|正立、放大、虚像|八、实验数据分析与总结1、当 u>2f 时,像距 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像比物小,像与物在凸透镜的两侧。
例如: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当我们用照相机拍照时,物体距离镜头较远(u>2f),在相机的底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 2f>u>f 时,像距 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时,像比物大,像与物在凸透镜的两侧。
八年级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
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篇一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中考的一个考点。
在透镜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尽管我们都通过实验研究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实际练习时仍会因规律遗忘感到做题困难。
现介绍几招记忆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方法一:列表记忆法(f为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成像规律表由表中内容可以看出:1. 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是物体在焦点以外。
当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焦点移动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增大,像也逐渐变大,像和物体一定在凸透镜的异侧,并且像是倒立的。
2. 凸透镜成虚像的特点是:物体在1倍焦距以内,像和物体一定是在透镜的同侧,并且像是正立、放大的。
3. 从表中看出,有三个“没有”:①没有正立的实像;②没有倒立的虚像;③没有缩小的虚像。
方法二:数轴记忆法说明:1. 焦点F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即物距u等于焦距f)时,既不成实像也不成虚像,因为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射出,平行光不能相交,所以不能成像。
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外时成实像,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时成虚像,即物体成像以焦点F 分为界点,分成虚像和成实像的区域,物体的位置分别在成虚像和实像的区域时,所成的像就对应数轴图上的规律。
2. 2倍焦距处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2倍焦距处成等大的实像,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实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成放大的实像。
方法三:口诀记忆法由列表和图像记忆法中可以归纳出下面的简单口诀: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与物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
虚像与物同侧正,物远像近像变小。
方法四:图像法光路图法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涉及到四幅图,如下:光路图法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虽然说可以从本质上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找到成像的原因,但是由于现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图不要求掌握,只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因此,同学们只需对此方法简单了解。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2. 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能够使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a. 凸透镜的定义和结构特点;b. 凸透镜的分类:双凸透镜和凸面镜;c.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a.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b. 物高和像高的关系;c. 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a. 绘制光线追迹图;b.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10分钟)- 通过展示凸透镜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和形状;- 解释凸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强调双凸透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和区别;- 讲解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结合图示进行说明。
Step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5分钟)- 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本原理,即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高和像高的关系、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示意图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Step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20分钟)- 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练,教学如何绘制凸透镜的光线追迹图;-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Step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 点评练习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供额外练习题,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熟练使用。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问和回答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问题;-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正确的回答和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资源:- 凸透镜实物或图片;- 包含凸透镜成像问题的练习题。
课堂作业: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并提交解题过程和答案。
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和相关实验方法,例如使用凸透镜进行放大实验等。
初中生物凸透镜成像教案
初中生物凸透镜成像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凸透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2. 掌握用光线追迹法绘制凸透镜成像的方法;
3. 能够解释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2. 用光线追踪法绘制凸透镜成像。
【教学难点】:
1.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实际应用;
2.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凸透镜、尺子、小白板等;
2. 学生准备:学习要点速记、课前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凸透镜的概念,并请学生回答:"你知道凸透镜是什么吗?凸透镜有什么特点?"
二、讲解(15分钟)
1. 凸透镜的特点及成像原理;
2. 用光线追踪法绘制凸透镜成像的方法。
三、示范(10分钟)
教师现场演示使用光线追踪法绘制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并解释每一个步骤的原理。
四、练习(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完成凸透镜成像的绘制,并互相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引出凸透镜成像的实际应用,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方法和技巧。
【作业布置】:
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绘图计算凸透镜成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与同桌分享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学案)
泗水县子路中学郝庆菊
学习目标
1.知道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经历探究实验的全过程,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养成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家庭实验
⑴利用家中的放大镜或老花镜,在阳光下寻找其焦点,并在焦点处放一火柴或易燃品,
观察其能否燃烧。
⑵利用放大镜或老花镜观察纸上的字或窗外的树木,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凸透镜
活动一:1.能否把桌面上的透镜分为两类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利用激光灯、矿泉水瓶、蚊香、火柴研究凸透镜和
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思考一下如何把光线显现出来看一看谁的
方案更可行并画下光路图:
二、凸透镜成像
提出问题
活动二:拿凸透镜分别观察课本上的字和远处的大树,看到的像
说明
感受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加深对焦点、焦距的认识。
填一填
⑴主光轴是:_____________;光心是:____________ (2)焦点是:_______________;焦距是:____________
由实验现象,很自然想到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指导学生认识光具座
培养学生自
主获取有关
交流与合作:
各组交流,比较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所得的结论是否相同。
方法和能力
填一填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______________之间时,成缩小、倒立的_____________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________之外时,成放大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_____________以内时,成__________、正立的虚像。
镜,得出相同的结论,体验结论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