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送魏万之京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02
声律与风骨
声律的内涵与表现
声律的内涵
声律是指诗歌的音韵、节奏和声调,是诗歌艺术形式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唐代,诗歌的声律主要表现为平仄和韵律的规 则。
声律的表现
在盛唐诗歌中,声律表现为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等作品,通过平仄和韵律的巧妙运 用,营造出优美的音乐感和韵律感。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第一 课时(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4-01-02
目 录
• 盛唐诗概况 • 声律与风骨 • 盛唐诗的教学设计 • 盛唐诗的鉴赏与实践 • 盛唐诗的创作与创新
01
盛唐诗概况
盛唐诗的背景与特点
背景
盛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 良好的社会环境。
风骨的内涵与表现
风骨的内涵
风骨是指诗歌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和格调,是诗歌内在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盛 唐诗歌中,风骨主要表现为雄浑豪放、清新自然、高远旷达等风格特点。
风骨的表现
在盛唐诗歌中,风骨通过具体的意象、语言和表现手法来体现,如李白的《将进 酒》等作品,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骨 。
盛唐诗中常常运用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 ,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诗歌 的内涵。
品味语言
把握结构
盛唐诗的语言优美、精炼,通过品味诗歌 的语言,可以感受其音韵、节奏和表达的 意境。
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其起承转合,可以 帮助理解诗人如何组织思想和情感。
鉴赏实践与案例
案例一
《登高》:通过对杜甫《登高》一诗的 鉴赏,引导学生运用上述方法,理解诗 人通过描绘壮观的景色来表达内心的感 慨。
讲授法
教师讲授盛唐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高二语文“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苏教版

高二语文“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苏教版

高二语文“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李飞目录望月怀远张九龄※送魏万之京李颀山居秋暝王维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燕歌行高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鉴赏资料: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

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

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

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送魏万之京》公开课教案_1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送魏万之京》公开课教案_1

《送魏万之京》教案【学习目标】学习读懂送别诗的方法,鉴赏意象,抓关键字词全面分析作者情感。

【学习重难点】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寓意,反复咏读,品味诗歌情感。

【学习方法】研读法、讨论法一、导入(课前音乐播放,营造氛围)大家听了李叔同的这首《送别》,感觉怎样?很美,很伤感吧?离情别绪是我国古典诗歌常见的主题。

因为古人重离别,因为“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因为山高水长,别后难期,更甚至也许一别就成永诀啊!因而流传千古的离别诗句特别多: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离别这个有限的时空,诗人一般会传达的共同情感有——依依惜别之情。

离别情会这么单一吗?其实,诗人们借助离别的有限时空,传达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来体会送别诗歌是如何以有限时空传达出无限诗情的。

二、解读文本生齐读一1、我们先看题目、作者,可以得出那些信息?2、李颀是送行者,送别的对象是魏万,到的地方是“京”,这里指长安。

(做什么呢?他是李颀的晚辈朋友,正是青春年少,志得意满,也许是做官、也许是赶考)(这是我们从题目找出的信息点)所以,晚辈出行,长辈一般都会做些什么?——叮咛、告诫,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一联?你觉得李颀在告诫魏万什么?——不要贪图享乐,蹉跎岁月,虚度年华,要成就一番大业。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作为长辈对晚辈的劝勉,语重心长,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作者李颀,生发这种劝勉,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悔恨自己没有在年少时成就一番事业,虚度年华。

(ppt)李颀: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

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今河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魏万 :尝居王屋山晚辈所以通过知人论世,除了有对友人的劝勉、告诫,还有一种伤己之情。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山居暝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山居暝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山居秋暝一、诗人名片王维(701?~761),字摩诘,外号“诗佛”,太原祁人。

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任大乐丞,后因故被贬济州司功参军。

张九龄为宰相时,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

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

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他深谙佛学,多才多艺,除作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

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其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

有《王右丞集》。

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汲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诗词故事王维名字的由来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其母崔氏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

这对“事母崔氏以孝闻”的王维影响颇大,也“笃志奉佛”。

他仰慕一位佛教史上有名的居士——维摩诘。

维摩诘是天竺毗耶离城的大富豪,一方面享受世俗之乐,一方面“奉持沙门清净律行”,受到释迦牟尼的敬重。

王维对他异常钦敬,连名带字搬用,名维字摩诘。

后人称他为“诗佛”、“口吐莲花的诗人”。

三、文题背景1.王右丞体指唐代王维的诗歌风格。

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他前期写过不少豪迈的诗歌,但主要成就是后期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他的山水诗善于表现大自然的恬静之美。

他善于捕捉富有生活情趣的形象,构成独特的意境,往往像清新秀丽的山水田园画。

王诗语言清新洗练,意境雄浑高远,善兼众体,尤工七律、五绝。

但他后期诗中表露出佛家寂灭思想和出世的人生观,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2.写作背景王维青年时期,由于当时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

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愈发礼佛参禅,对仕途产生了厌恶情绪,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燕歌行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燕歌行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燕歌行一、诗人名片高適(约700~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少贫寒,潦倒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掌书记。

安史之乱起,以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潼关失守,他奔赴行走,见玄宗陈述军事形势,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

后任淮南节度使,任彭州刺史,迁蜀州,代宗时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卒,谥忠。

高適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也有一些反映时事及民生疾苦的诗,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气骨琅然,多慷慨悲壮之音。

二、诗词故事旗亭画壁唐代开元时代,王昌龄、高適、王之涣三人齐名,他们三人经常聚集在一起饮诵赋诗、郊游论文。

一次,三人在长安旗亭沽酌,观赏秋景,适逢一戏班子唱戏。

王昌龄提议看戏班子唱谁的诗最多,王之涣补充道:“如果他们唱得很多,唱谁的,谁就在墙壁上画一道。

”第一个歌女先唱,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另一个歌女唱的是高適的《塞上听吹笛》,接着又唱了王昌龄的《闺怨》。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戏班子里最漂亮的歌女,她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歌声悦耳动人,仿佛把人带到了那诗的意境中。

听完,三人相视,大笑起来。

三、文题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燕歌行》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诗歌生动地展现了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到战败被围、短兵相接等一系列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并借此歌颂了广大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谴责了将帅的骄纵荒淫,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

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整合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整合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近(今)体诗中国古典诗歌按发展源流可分为诗、词、散曲三种。

在“古诗”中又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古体诗与今(近)体诗。

这里,重点介绍近体诗。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它有四项基本要求:1.句数、字数有规定。

律诗为八句,或五言或七言;绝句为四句,或五言或七言。

2.按规定的韵部押韵。

一般要求押平声韵,中间不得换韵。

3.各字的平仄有规定。

所谓平仄,指古代汉字的声调,平声大概等同于今天普通话字音的一、二声调,仄声大概等同于今天普通话字音的三、四声调。

近体诗每句各字的平仄、上下句中各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如五言上句为:仄仄平平仄。

下句为:平平仄仄平。

虽然今天写近体诗不必严格遵照这些要求,但是读诗者了解这些要求会更好地体会近体诗的声韵之美。

4.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

如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另外,近体诗的结构也很讲究,一般要求起、承、转、合。

因此,有人形象地把近体诗称做“戴着镣铐跳舞”。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待以后专题专门讲。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分,主要从上述四方面进行。

另外,从时间上亦可区分。

隋唐以前的诗均叫古体诗,隋唐以后的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股发展。

近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近体诗格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一首四句,每句五字七言绝句:一首四句,每句七字律诗五言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五字七言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七字排律:每句五字或七字,句数不定,但不少于十句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盛唐时期除出现李白、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

他们按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戍生活的边塞诗人。

这两派诗人虽然没有提出各自的创作主张,但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从题材到诗体,都各有特色、各有所长。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

内容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精品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精品练习及答案

【学案导学设计】2018高中语文专题检测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赠.送(zhènɡ)御苑.(yuàn)蹉跎..(cuō tuó) 山居秋暝.(mínɡ)B.浣.女(huàn) 喟.叹(kuì)胜.迹(shènɡ)C.瀚.海(hàn) 蓟.北(qì)伫.立(chù) 幕中草檄.(xí)D.胡骑.(jì) 胆慑.(shè)颀.长(xín) 绝域苍茫.(mánɡ)答案 B解析A项“赠”读zènɡ;C项“蓟”读jì,“伫”读zhù;D项“颀”读qí。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怜:喜爱B.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向晚:傍晚C.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旋:回转D.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伫:久立等待答案 C解析旋:时间副词,一会儿,极言时间之短。

3.下列关于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燕歌行》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B.《燕歌行》中用了大量的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C.《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对比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D.《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很善于抓住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答案 C解析主要运用的是衬托手法,非对比手法。

4.(2018·湖北)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像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答案(示例)洗完衣服的少女们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打闹着归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送魏万之京》公开课教案_4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送魏万之京》公开课教案_4

《送魏万之京》、《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内涵、直接抒情诗句的分析,以及朗读揣摩,学生归纳出离别时常见的依依不舍、担忧、劝诫等情感,并理解情感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形式。

2、再读诗歌,分析魏万、李颀、陈子昂、朋友分别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两首诗表达的另外一层情感,即李颀对人生的感慨和陈子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教材与语文核心素养分析:这两首诗分别选自《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和第二单元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两首诗都属于送别诗,在教学时以难度较大的盛唐诗为重点。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诗歌的教学应重点指向审美鉴赏、文化传承与理解及思维发展。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有一定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大体上理解离别诗的内容和情感,但对诗歌深层的情感表达把握不准,需要教师通过诗歌中表达的人和事的分析,引导学生反复揣摩。

四、教学设想:结合教材、核心素养和学情,可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读出不舍、担忧、劝诫、期盼等离别诗常见情感之外,更深层的作者的心志。

五、教学方法:师生朗诵、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演示文稿、教师讲解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唐诗《送魏万之京》、《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大家看看它们属于什么类别的诗(从诗歌题材的角度)?明确:送别诗。

送别诗一般表达哪情感?明确:依依不舍、担忧、劝诫、祝福等。

(二)品味意象,分析人和事,揣摩深层的情感1、大声朗读《送魏万之京》,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从哪里读出这样的情感的?(提示:关注重点意象)明确:(1)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到秋来便南飞,返回温暖的故乡,而游子也是南下,确是远离自己的故乡。

鸿雁似南北飘零不定,有似旅人,鸿雁又知往温处走,强如旅人。

雁叫长空,更添哀怨,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2)云山云遮雾绕的重重山岭,送别诗中的阻隔意象,象征着游子和故里、亲人的重重阻隔,使人产生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使人感叹路途艰难,生发担忧、关切之情。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燕歌行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燕歌行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燕歌行一、诗人名片高適(约700~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少贫寒,潦倒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掌书记。

安史之乱起,以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潼关失守,他奔赴行走,见玄宗陈述军事形势,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

后任淮南节度使,任彭州刺史,迁蜀州,代宗时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卒,谥忠。

高適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也有一些反映时事及民生疾苦的诗,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气骨琅然,多慷慨悲壮之音。

二、诗词故事旗亭画壁唐代开元时代,王昌龄、高適、王之涣三人齐名,他们三人经常聚集在一起饮诵赋诗、郊游论文。

一次,三人在长安旗亭沽酌,观赏秋景,适逢一戏班子唱戏。

王昌龄提议看戏班子唱谁的诗最多,王之涣补充道:“如果他们唱得很多,唱谁的,谁就在墙壁上画一道。

”第一个歌女先唱,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另一个歌女唱的是高適的《塞上听吹笛》,接着又唱了王昌龄的《闺怨》。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戏班子里最漂亮的歌女,她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歌声悦耳动人,仿佛把人带到了那诗的意境中。

听完,三人相视,大笑起来。

三、文题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燕歌行》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诗歌生动地展现了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到战败被围、短兵相接等一系列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并借此歌颂了广大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谴责了将帅的骄纵荒淫,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燕歌行》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燕歌行》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征战生活的艰苦。战争气氛紧张,
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 诗人为何要写两地相思和战士们的生活?这八 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 是什么造成了两地相思?是什么把战士们推到 如此危急的绝境?是将领的好大喜功、轻敌冒 进,是将领的纵情声色,不爱惜士兵。
• 这八句在全诗中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描写了怎样的战士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
读准字音:
燕歌行 摐金伐鼓 旌旆 逶迤 单于
yān chuānɡ 碣石 塞草腓
jīnɡpèi wēiyí 校尉 戍守
chán 玉箸
jié 蓟北
féi 功勋
xiào shù zhù

xūn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单于猎火照狼山。
“飞”和“照”说明当时战争的情况如 何? 明确: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外敌 进犯。局势紧急,战火蔓延。
(夸张)
•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 1.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 什么?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 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 斩。(《史记·季布传》)
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 着恃勇轻敌。然而这样的将领常常受 到皇上的赏识。
• 摐金伐鼓下榆关, • 旌旆逶迤碣石间。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送魏万之京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74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送魏万之京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74

文本赏读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首送别诗,首联以“微霜”意象透露离别的伤感,后两联推
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送魏万之京
内容索引
文题解读 文本赏读 文本拓展
文题解读
一、诗人名片
李颀(?~约753),赵郡(今河南赵县)人,家居颍阳(今河 南登封西 ) 。开元二十三年 (735) 考中进士,任新乡县尉, 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 李颀的诗歌成就主要在边塞诗、描写音乐的诗和赠别诗 方面。能写各种体裁的诗,尤以七言歌行和律诗见长。
答案
文本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 李 歌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 ①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②渌水、楚妃:均为琴曲名。 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
铺垫。
Hale Waihona Puke 答案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2)有人评论:“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以形喻声,韩愈《听颖师弹琴》
绘声见情,然而,李颀的《琴歌》并未融情入声。”你同意“并未融
情入声”的评论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示例)不同意。这首诗虽然没有正面描摹琴声,但从听者的反应 角度侧面烘托出琴声的优美动听和极强的感染力。“清淮奉使千余里”, 奉命出使,客去清淮,离家万里,怀乡之情忽起。“敢告云山从此始”, 人生苦短,官场奔波劳累,归隐愿望萌生。虽然琴乐不是诗人所奏,但 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愿望皆因琴声而起,实为融情入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检测(二)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检测(二)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赠.送(zhènɡ)御苑.(yuàn)蹉跎..(cuō tuó) 山居秋暝.(mínɡ)B.浣.女(huàn) 喟.叹(kuì)胜.迹(shènɡ) 金伐鼓(chuāng)C.瀚.海(hàn) 蓟.北(qì)伫.立(chù) 幕中草檄.(xí)D.胡骑.(jì) 胆慑.(shè)颀.长(xín) 绝域苍茫.(mánɡ)答案 B解析A项“赠”读zènɡ;C项“蓟”读jì,“伫”读zhù;D项“颀”读qí。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怜:喜爱B.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向晚:傍晚C.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旋:回转D.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伫:久立等待答案 C解析旋:时间副词,一会儿,极言时间之短。

3.下列关于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燕歌行》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B.《燕歌行》中用了大量的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C.《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对比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D.《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很善于抓住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答案 C解析主要运用的是衬托手法,非对比手法。

4.(2010·湖北)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像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答案(示例)洗完衣服的少女们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打闹着归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魏万之京
一、诗人名片
李颀(?~约753),赵郡(今河南赵县)人,家居颍阳(今河南登封西)。

开元二十三年(735)考中进士,任新乡县尉,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

李颀的诗歌成就主要在边塞诗、描写音乐的诗和赠别诗方面。

能写各种体裁的诗,尤以七言歌行和律诗见长。

二、诗词故事
魏万——李白的铁杆粉丝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天宝十三载(754),因慕李白名,一睹李白风采,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扬州)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临别时专门为他写了一首长诗。

三、文题背景
魏万,是李颀的晚辈朋友。

这首诗是李颀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首送别诗,首联以“微霜”意象透露离别的伤感,后两联推想别后情景,“愁”字情语及寒天萧瑟之景,很伤感。

尾联以长者口吻谆谆告诫,语重心长。

二、悟读,诗情画境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

面对云山之景,也只有惆怅,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凉秋的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

人生也是这样啊!何不把握这宝贵的时光,成就一番事业?毕竟年华易老,时不我待。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和送别时的伤感氛围。

“微霜”、“鸿雁”点出时令正是深秋时节,大雁哀叫着南飞;“游子”、“离歌”点出正是送别之时,友人即将远行。

秋夜微霜,挚友离别,正因如此,“鸿雁”的叫声才“不堪听”。

2.试鉴赏这首诗的尾联的意蕴。

答案“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人以长者的语气,给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也不能放任自己沉迷其中;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3.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

答案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

如首联,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

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

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

“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自“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

尾联则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过来人对后来者的警诫。

语句凝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

②渌水、楚妃:均为琴曲名。

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

(1)第二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描绘了一幅月光如水、城垣静默、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的凄切、幽邃的深秋月夜图。

与前两句所传达的欢快、融洽之情相比,这两句低沉压抑,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凄冷肃杀,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为下文写弹琴,以及琴曲之美做铺垫。

(2)有人评论:“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以形喻声,韩愈《听颖师弹琴》绘声见情,然而,李颀的《琴歌》并未融情入声。

”你同意“并未融情入声”的评论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不同意。

这首诗虽然没有正面描摹琴声,但从听者的反应角度侧面烘托出琴声的优美动听和极强的感染力。

“清淮奉使千余里”,奉命出使,客去清淮,离家万里,怀乡之情忽起。

“敢告云山从此始”,人生苦短,官场奔波劳累,归隐愿望萌生。

虽然琴乐不是诗人所奏,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愿望皆因琴声而起,实为融情入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