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剪纸艺术的研究

合集下载

山西民间剪纸资料

山西民间剪纸资料

山西民间剪纸资料山西民间剪纸资料民间剪纸产生在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凭黄河水、黄土山养育的山西人民具有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

他们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邱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

生活习俗是促进剪纸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又形成了丰富的剪纸内容和不同的剪纸样式。

用于岁时节日的剪纸春节是人们对“物侯历法”认识上的纪念活动,因此显得尤为隆重。

其时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在山西农村尽管院门上贴着门画、对联,挂着门笺,还要再剪贴一对“桃核”,(“核”方言读hu)“核”谐“符”音,袭承古时称“春联”为“桃符’的习俗。

而“桃符’在庄稼人的心中可不是“春联”的意思,仍旧保留着古老传说中‘桃符”的驱疫逐鬼、避邪禳灾的原意。

新年前夕掸尘扫房,家家窗明几净,洁白的窗纸上贴满红红绿绿的窗花,别有一番凤韵。

贴鱼,贴鸡,贴虎,贴各种花卉、飞禽走兽。

民间贴“鱼和鸡”,喑喻“吉庆有鱼”。

而贴虎可能和中华民族对虎图腾与虎宇宙观的崇拜有关。

元宵节,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彩。

以影形而转动谓之“走马灯”,刻镂的灯花为适应转动均是侧面侧身,灯花的功能是美化灯,这就要求剪出的花样必须契合透光照明,为此,灯花的线条比较纤细,黑白对比不太明显,块面相间比较均匀。

山西地处华北高原,历来降雨量就少,尤其是春季十年九旱。

山西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山西民间剪纸是一种民俗艺术。

它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直接受当地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山西人朴实、豪爽。

他们将自己的情意和憧憬都寄托于剪纸当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俗,彰显出极高的审美情趣。

剪纸艺术遍布山西全省各地,类型和表现形式大体一致,但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吕梁剪纸质朴、雄浑,颇具汉代石刻的特色;晋南剪纸酣畅淋漓,粗中见细;雁北剪纸既有关内的艳丽,又不乏塞外的奔放;晋中剪纸则具有精细、圆润的特点。

山西民间剪纸,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婚嫁、节日、丧葬、生日等都能见到剪纸的伴随。

可以说,生活习俗决定了剪纸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而剪纸艺术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山西传统民间剪纸的传承山西民间剪纸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流传至今,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剪纸艺术的传承是这门艺术的文化演变过程,传统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结构,使这门艺术得以稳定地延续下来。

剪纸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已经在民众心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审美意识,并固化在人们心中。

由于剪纸材料不易保存,以及传统传播方式的限制,口传心授成了传统剪纸的主要传承方式。

传统民间剪纸传承,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亲缘传承,如婆媳、母女等有亲缘关系的人之间代代相传。

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以血缘为基础,很适合技艺的亲缘传承,不少剪纸口诀都是由家庭成员代代相传的。

二是业缘传承,即通过行业组织传承剪纸艺术。

这种传承方式一般以行业为中心,通过拜师学艺的方式进行。

三是地缘传承,这是一种横向传播,主要因人口迁移或商业流通而形成,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地方比较明显。

一些大城市甚至还有贩卖剪纸的艺人。

农业文明是传统民间剪纸传承方式的社会文化基础。

传承人的技艺特长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实践。

剪纸艺人们在相互接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形成了特定的艺术风格。

不过,这种传承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生活范围的局限,剪纸艺术传播范围一般较小,其艺术风格的创新也需要加强。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相关问题研究——以山西省传统民俗剪纸为例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相关问题研究——以山西省传统民俗剪纸为例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相关问题研究———以山西省传统民俗剪纸为例谢然然(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819)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新时期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的分析表明,当前传承与保护的难点主要是社会、教育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措施的不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文章中以剪纸为例,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传承与保护中图分类号:G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8-0126-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8.062一、前言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用灵巧的手工艺品,比如剪纸等,通过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绝妙的艺术作品。

这些民间技艺和作品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然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部发展动力不足和外部发展环境恶化的双重影响下逐渐衰落和消失。

随着政府和社会开始从各个层面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人们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传承保护体系。

中国民俗剪纸是中国国家无形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它显示了人们勤劳质朴的品质,这是对中国国家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见证。

①二、山西剪纸在艺术传承发展中的现状文化遗产的终极价值体现着国家的精神文化。

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包括生日、丧礼以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剪纸艺术。

它起源于古代工人对土地和火的崇拜,具有几千年的社会文明和艺术价值。

此外,还有江威彩绘、刺绣、布匹雕刻等。

可以说,山西的民俗无形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出来的历史,留下了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人文科学、艺术发展的痕迹。

晋中剪纸调研报告范文

晋中剪纸调研报告范文

晋中剪纸调研报告范文晋中剪纸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剪纸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而晋中地区一直以来都以剪纸技艺闻名。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晋中剪纸的历史传承、技艺特点以及市场前景,为保护与传承晋中剪纸文化做出贡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在晋中地区的剪纸作坊与从业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向居民发放了调查问卷以了解他们对晋中剪纸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三、调研结果1. 历史传承:晋中剪纸起源于唐朝,经历了宋、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晋中剪纸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2. 技艺特点:晋中剪纸以其精巧细腻、灵动生动的造型特点而闻名。

作品中常见的动植物形象、人物故事等构成了剪纸的主要题材。

技法上,晋中剪纸注重刀法的灵活运用,对纸张的切割和组合有独到的方法。

3. 社会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晋中剪纸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历史传承与技艺特点的认知程度还较为有限。

同时,晋中剪纸在市场上的推广仍有待加强。

四、调研建议1.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开展剪纸展览、文化节等活动,提高晋中剪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同时,加强社交媒体等网络渠道的宣传,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与关注。

2. 培养新生力量: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剪纸技艺,传承晋中剪纸的艺术精髓。

可以通过开设剪纸培训班等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剪纸传承中来。

3. 创新剪纸产品:将晋中剪纸与现代生活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时尚、实用的剪纸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例如,设计剪纸手机壳、剪纸书签等小型商品,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4. 充实文化内涵:晋中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论坛、书法作品展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与学习晋中剪纸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五、结论晋中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与技艺上都具备了独特的魅力。

然而,其社会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市场开拓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只有通过加强宣传、培养新生力量以及创新产品与充实文化内涵等措施,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晋中剪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浅析山西剪纸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

浅析山西剪纸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

探索研究[摘 要]山西剪纸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概述了山西剪纸的品种分类、制作工序、艺术特色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传承与发展剪纸艺术的路径。

[关键词]剪纸;艺术特色;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1-0033-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石婉茹.浅析山西剪纸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J].天工,2023(21):33-35.石婉茹 山西省艺术研究院浅析山西剪纸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作者简介:石婉茹(1982—),女,汉族,山西汾阳人,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文旅政策、非遗保护传承。

山西剪纸艺术起源较早,可追溯至距今约三千年的西周初期成王的“剪桐封虞”。

山西剪纸遍布全省各地,它的出现与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习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剪纸的品种分类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植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

如用鸡、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莲、鱼的形象表示连年有余,用莲花、桂花等形象表示连生贵子等。

还有的纹样是用传说中的象征物表示,如用鹿、鹤表示长寿,用龙、凤组在一起表示“龙凤呈祥”。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长久广泛地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内容是其主要原因。

人们通过剪纸这一形式传达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

山西剪纸极为普遍,它与各地群众的民俗活动,包括一年四季的传统节日、礼俗及生、婚、寿、丧等紧密相连。

岁时节日:每逢传统节日,剪纸装饰必不可少。

春节,贴窗花最为流行,窗花多为红色,造型多样,如人物、动物、植物,几乎囊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

农家院门上色彩鲜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强了节日的气氛,门笺内容多由吉语和吉祥图案组成;元宵节,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样;二月二时,家家门上贴龙样剪纸;清明节,祭品上要摆放剪纸,以表达怀祖之情;端午节,兴贴“虎除五毒”的剪纸;七月初七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日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初一寒衣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等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民间剪纸艺术的活态传承研究——以山西剪纸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民间剪纸艺术的活态传承研究——以山西剪纸为例

I以山西剪纸为例民问剪纸艺术的活态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张 值。

该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为例,在借鉴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新时代非物质文化莉遗产的活态传承,提出剪纸艺术多元化、全方位的传承路径,以期为剪纸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活态传承剪纸是一种在视觉上给人以立 体透视感的镂空艺术,也是民间美术中较为流行的艺术形式。

民间剪纸 依附于民间特定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独特的符 号。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彰显了 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中华民族肥沃的文化土壤孕育了 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

剪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华民 族重要的精神文化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 民世代相传、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各种传统文化在文化空间中的表现 形式,见证了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现有的部分文献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缺乏针对单个领域提出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保护策略,尤其缺乏实 证探究。

基于此,文章以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剪纸艺术为例,在剖析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 段的基础上,提出多元化、全方位的剪纸艺术活态传承路径,以 期为剪纸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态传承提供有效路径。

一、山西剪纸在艺术传承发展中的现状山西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受到黄河流域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蕴含着山西人的朴实、勤劳与豪爽的个性。

山西人将自己的情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寄托于剪纸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俗,彰显出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山西民 间剪纸与地域风俗习惯联系密切,节令、婚假、丧葬、寿筵等重要日子都离不开剪纸。

在社会发展和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剪纸已经成为一种代表当地民族精神的特殊符号,具有典型的民族艺 术特征。

论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全文)

论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全文)

论山西民间剪纸艺术“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

”这是当代文学大师郭沫若所写的赞美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诗句。

黄河水、黄土山养育的山西RM具有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

他们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着山西剪纸极高的审美价值。

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犷、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

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

例如: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邱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

生活习俗是促进剪纸进展的社会因素,同时又形成了丰富的剪纸内容和不同的剪纸样式。

一、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特色山西的剪纸艺术因材料单薄,故而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幸免大块黑白,用精巧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

聪慧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制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

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而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增强了剪纸的表现力。

具体来说,山西剪纸艺术有如下特色。

1.造型夸张、简练。

在山西的剪纸艺术中,艺术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

这是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充实丰富的人生生活。

同时,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山西民间剪纸造型的基础。

形象要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住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

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晋中剪纸调研报告

晋中剪纸调研报告

晋中剪纸调研报告
晋中剪纸是山西晋中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晋中剪纸的发展现状、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调研结果显示,晋中剪纸起源于古代农耕民族的生产实践,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晋中剪纸的特点是线条简练流畅,造型饱满生动,寓意深远。

其主要题材包括花鸟、人物、神话传说等,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情感。

然而,晋中剪纸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剪纸的艺术价值逐渐被遗忘,市场需求较为萎缩。

其次,由于剪纸工艺的复杂性和传承人员的减少,制作技艺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由于剪纸材料的特殊性,存储和保护成为了难题,一些珍贵的剪纸作品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晋中剪纸的宣传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需求,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其次,加强对晋中剪纸传承人员的培训和扶持,探索新的制作技艺和材料,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建议成立专门的晋中剪纸保护协会或机构,对珍贵的剪纸作品进行保护和修复,并建立剪纸作品的数字化档案,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承。

总之,晋中剪纸是一门宝贵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
和文化价值。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其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晋中剪纸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为我们留下美好的艺术遗产。

山西民俗艺术研究——以传统民俗剪纸艺术为例

山西民俗艺术研究——以传统民俗剪纸艺术为例

山西民俗艺术研究——以传统民俗剪纸艺术为例剪纸是山西传统的民俗艺术之一,在很多民俗活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山西剪纸艺术在诞生、变化以及传承的过程中,积淀了独特的晋文化,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样是一幅山西民俗文化的缩影。

在当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民俗艺术依然占据着一席之地。

正如《民俗艺术学》一书中所写道的:“民俗艺术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也不是无谓的随意的装饰,作为意义明确的传承性文化符号,它满足着社会群体的共同需要,满足着人们对审美与生活的追求,并在时空相贯、天人抱合、人我相亲、生死相转的感悟中,发挥热爱生活美化生活延续传统聚合族类的作用。

”[1]山西的传统民俗剪纸艺术有以下几大特点:一、展现传统文化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K.Malinowski)在其著作《文化论》中用功能分析的方法对文化和风俗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一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2]“牛”在山西的传统民俗剪纸艺术是较为常见的题材之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牛”代表着勤勤恳恳、默默奉献。

正月二十三是贴“春牛”的日子,鳞次栉比的“春牛图”张贴在门扇上,预示着春耕伊始。

在山西的传统文化中,民间殡葬礼仪极为繁冗。

殉葬之物包括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等剪纸,寓意着为逝去者创造一个富裕的世界。

这个习俗是从上古殉葬奴隶、陶器物品的礼制延续而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物品在山西的传统文化都有其象征意义。

二、表达美好祝愿每逢节庆之日,山西人民会通过山西剪纸艺术来表达美好的祝愿,例如“喜报三元”,以喜鹊加三只桂圆的图画呈现,通过取喜鹊之首字和三只桂圆的“元”字来寓意。

至于选取桂圆的原因则是源于旧时的科举考试中,各县秀才到省里考试获得第一名的称为“解元”。

晋式民艺——魅力山西剪纸(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

晋式民艺——魅力山西剪纸(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

晋式民艺——魅力山西剪纸(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广灵剪纸,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和细腻的刀法独树一帜。

2006年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壶口瀑布绵山山门平遥古城平遥古城于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乔家大院乔家大院(第五批国保)时代:清地址:祁县乔家堡村又名在中堂,是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后曾多次增修扩建,民国初年逐成今日规模。

大院占地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19个小院,313间房屋。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大佛云冈石窟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太原双塔寺王家大院王家大院(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地址: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现有高家崖、红门堡、孝义祠堂三组建筑群,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

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

五台山五台山现存有唐代以来7个朝代的寺庙68座,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北京时间2009年6月26日18时36分,当地时间12时36分,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正式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论山西晋中剪纸纹样艺术特征及造型艺术表现分析

论山西晋中剪纸纹样艺术特征及造型艺术表现分析

论山西晋中剪纸纹样艺术特征及造型艺术表现山西晋中剪纸,是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

这种剪纸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其纹样和造型艺术表现独具慧眼,在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一、纹样艺术特征山西晋中剪纸的纹样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寓意深刻:山西晋中剪纸的纹样都有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工作、婚姻等方面的美好祝愿和期望。

例如“康熙万寿图”就表达了人们对皇帝长寿的祝福,而“戳灯集晦图”则在表达人们对团圆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2.图案丰富:山西晋中剪纸的纹样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人物、器物等各种图案。

其中以对称的花卉为主,并以玫瑰、牡丹、菊花、梅花等为代表的花卉纹样,更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3.线条流畅:山西晋中剪纸的纹样线条流畅自然,整体作品感觉丰富,视觉上非常舒适。

这与山西晋中地区特殊的地形和人文环境有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4.国画情调:山西晋中剪纸的纹样在笔法上常常采用国画的手法,如枯笔、浓墨淡墨等手法,表现出深沉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造型艺术表现山西晋中剪纸的造型艺术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蕴含哲理:山西晋中剪纸的作品中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

精致的图案、寓意深刻的主题、丰富的艺术内涵,都表现出山西晋中人民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2.形态多样:山西晋中剪纸的造型丰富多样,不同的图案有着不同的造型特点,表现出山西晋中地区独特的美学价值。

例如“出水芙蓉”形态优美、曼妙,大气磅礴的“红富士”,古朴简约的“秋风漫吟”,都体现了不同的造型艺术表现。

3.色彩鲜明:山西晋中剪纸在色彩方面同样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手法。

剪纸作品采用了大量的色彩进行点缀,带给观者不仅是视觉的愉悦,更是心灵的慰藉。

4.精细细腻:山西晋中剪纸的作品精细细腻,注重细节的表现,几乎每一片剪纸上都有大量的刻线和剪边,展现出作者的创造才华和对细节的精益求精的态度。

综上所述,山西晋中剪纸是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瑰宝,其独特的纹样和造型艺术表现都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静乐剪纸:北方非遗剪纸的一颗明珠

静乐剪纸:北方非遗剪纸的一颗明珠

静乐剪纸:北方非遗剪纸的一颗明珠■ 太原市静乐商会秘书长 李怀应山西省静乐县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主要是该县的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我国北方地区影响很大,堪称中国北方地区剪纸非遗的一颗明珠。

剪纸的题材内容宽泛,而且与当地的节日习俗紧密关联,花样品种随时代变化创新。

传统剪纸内容多为人物、动物、花卉、神话传说、民间趣事、自然风貌、民俗活动等,如逢年过节贴窗花、男婚女嫁粘喜字,并构成了由窗花、门笺、墙花、灯花、纸扎花、枕花、绣样等众多品种组成的有较高美学欣赏价值的剪纸艺术系列,反映了当地老百姓祈福辟邪的信仰崇拜和主宰自己命运的理想追求。

其中,最普及的如“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孔雀开屏”“鸳鸯戏水”“连年有鱼”“双喜临门”等传统吉祥图案,体现出人们追求现实生活美满,保佑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和求福向上的精神追求。

中国剪纸的分类一是传承性民间剪纸,简称民间剪纸。

这是我国剪纸中的大宗,也是我国目前非遗项目中属于重点保护和抢救的对象。

它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从业人员众多,文化内涵深厚,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西洋剪纸不可与之相提并论。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审批时,以高票通过中国剪纸艺术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传承性民间剪纸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除了剪纸本身所具有的物质性外,更多的是体现出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特质——把剪纸视为中华民族本源文化和表达中国妇女的心理素质、感情气质和民族精神的一种文化象征,体现出集体的智慧传承特性。

因此,传承性民间剪纸的非物质文化研究价值要远远超过剪纸艺术形式的本身价值。

二是创新性现代剪纸,简称现代剪纸。

创新性现代剪纸是根据国内半个多世纪剪纸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

20世纪30年代,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内一批文化精英开始重视并亲自参与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和扶植,各地的文化馆、群艺馆又有大批专职文化干部负责,包括剪纸在内的民间艺术纳入有序的长期发展阶段。

山西剪纸艺术文献综述

山西剪纸艺术文献综述

山西剪纸艺术文献综述摘要:剪纸艺术于2004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关于山西剪纸艺术的研究有专著4篇,博硕士论文18篇,期刊类50篇,以及报纸报道12篇,会议报道2篇等。

从学术趋势图中可以看到关于山西剪纸艺术的研究多集中在2006年之后,并以期刊较多。

而山西剪纸艺术的研究又多以广灵剪纸和中阳剪纸为主,其中广灵剪纸涉及专著1篇,博硕士论文5篇,期刊8篇,报纸报道3篇等,对于广灵剪纸的研究多集中在2010年之后,研究方向主要为艺术特征及装饰因素;中阳剪纸涉及专著2篇,博硕士论文3篇,期刊12篇,会议报道1篇,对于中阳剪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2008年之后。

关键词:山西地区;剪纸艺术;文献综述对于山西剪纸艺术整体的研究目前有薄松年、段改芳编纂《山西民间剪纸》一书。

整体研究剪纸艺术的博硕士论文较少,有三篇左右。

赵仕俊《镂空祥语——山西剪纸艺术的美学意蕴》一文通过论述剪纸艺术的发展渊源,指出在黄土高原生活的人们最朴实纯真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礼赞。

并且文章通过介绍不同的剪纸形式,如窗花、墙花、灯花等以及吉祥图案,如太阳纹、月牙纹、水滴纹、祥云纹等不同纹饰的介绍,并指出山西剪纸将雕刻、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在一起,并运用夸张、抽象、象征等艺术手法,造就了山西剪纸艺术简约、单纯、古朴、明朗的艺术特色。

山西剪纸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美、对称、静穆以及崇尚自然和谐的美学思想。

另外在部分博硕士论文中,主要研究了山西剪纸艺术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并尝试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期刊14篇左右,还有报纸报道等,大多是从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发展现状及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并包含有对各地区重要传承人的介绍以及采访等,如广灵剪纸艺人张明锦、中阳剪纸艺人王计汝等。

晋北为染色剪纸,晋南和晋中则为单色剪纸,同时山西各地所呈现出来的剪纸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也不相同,如晋南多戏曲人物剪纸,且多为侧面形象,并以梅花图案为陪衬,有“皮影剪纸”之称;晋北剪纸多是取材于生活。

山西剪纸艺术的美学价值分析

山西剪纸艺术的美学价值分析

山西剪纸艺术的美学价值分析摘要:山西剪纸艺术凭借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造型,成为人们称颂生活、祈求吉祥、讴歌爱情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精神内涵,在华北三晋高原世代传承,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基于山西剪纸艺术的文化背景,以广灵剪纸为例,分析山西剪纸的艺术特征,并探讨山西剪纸艺术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山西剪纸艺术;美学价值;审美;造型山西剪纸艺术基于当地历史文化及民间传统艺术进行发展,深深根植于当地人民群众心中,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充分彰显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朴实、勤俭、憨厚。

一、山西剪纸艺术的文化背景山西地处中原腹地,在过去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依托官员及税赋制度,将各个地域纳入全国性的社会管理体系,围绕儒家传统思想,持续对各地域人们产生着伦理观念上的影响。

同时,黄土高原在山西境内覆盖面积较大,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交通不便,当地人民采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靠天吃饭,长期生活在较为贫困的环境中。

当地的劳动女性从小便受到世代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的熏陶,她们喜爱美好、向往美好并追求着美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恶劣的外部环境、繁重的生活压力造就了她们想象的翅膀,让她们的心灵得以在民间美术的世界中自由翱翔[1]。

在这个过程中,剪纸艺术成为山西女性追求自由的重要体现,她们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表现于剪纸作品中。

山西剪纸艺术由此长期陪伴着她们生活,并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中延续至今。

二、山西剪纸的艺术特征坐落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广灵县,被人们奉为“中国剪纸第一家”。

这一区域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种类丰富,除了礼花、窗花之外,还包括十二个月“桥花”串连起来的剪纸形式,这类剪纸用以儿童生日庆贺,颇具地方特色。

现以广灵剪纸艺术为例,分析山西剪纸的艺术特征。

(一)造型特征广灵剪纸鉴于其材质的独特性,通常不以表现客观事物为追求,而是侧重于在借物寓意的造型基础上,展现剪纸作品的艺术语言。

民俗视野下山西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

民俗视野下山西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

探索研究作者简介:王韵惜(1996—),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泰国格乐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艺术教育。

[摘 要]剪纸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约34个民族都有剪纸的习俗,并且剪纸有南北派之分。

山西民间剪纸源于汉代,分布在20多个市县,整体上具有我国北方剪纸流派简约、古朴、粗犷等特点。

采用比较、列举、分析、查阅等研究方法,总结山西民间剪纸不同地区在造型、色彩、寓意和题材方面的艺术特征。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课题进一步探讨了山西民间剪纸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展现剪纸艺术的新载体,助力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民俗;民间剪纸;艺术特征;研究[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1-0063-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王韵惜.民俗视野下山西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研究[J].天工,2022(31):63-65.王韵惜 泰国格乐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传承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国策。

剪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承载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浓缩了人们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和文化思想。

山西民间剪纸源于汉代,分布较广,截至目前,在省、市、县三级的山西民间剪纸非遗项目共有67个,资源丰富。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关注剪纸文化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但专家学者主要集中在山西广灵剪纸和中阳剪纸的研究上,而对促进山西民间剪纸新的传承方式的研究较少,对山西不同地区民间剪纸在造型、色彩、寓意和题材方面的艺术特征研究也较薄弱,课题研究在丰富和补充山西民俗学内容的同时,探讨山西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跨界融合,有利于民间剪纸艺术的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

一、山西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一)剪纸造型纹样是山西民间剪纸独特的语言符号,最常见的纹样有圆形纹、线条纹、柳叶纹、锯齿纹、月牙纹、云纹、鱼鳞纹等,每种纹样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山西民间剪纸的民俗意蕴

山西民间剪纸的民俗意蕴

山西民间剪纸的民俗意蕴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民俗现象来考察,分析它与其他民俗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找到这种艺术的依托,加深对它的理解。

在很多时候,民间艺术与民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很多场合,二者融为一体。

如同盛行于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一样,山西民间剪纸作品大都从民俗中衍化而来,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深受当地民风的影响。

而剪纸艺术的不断发展,又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逐渐成了山西的—种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孕育了民间剪纸(一)民俗信仰中的剪纸艺术人们为了表现各种风俗,习惯于采用大家容易接受的简便形式,民间剪纸艺术便是历代劳动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形式。

几张彩纸、一把剪刀,家家用得起,几乎人人可以动手,这也使得剪纸艺术得以世代相传。

山西民间剪纸图案包含着不少民间传说,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时空的演变。

例如对“蛇盘兔”这种图案的解释,民间有过图腾的说法。

在原始社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以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

相传有两个部落,分别以蛇、兔为图腾,后来两个部落合并了,他们的图腾变成了“蛇兔”,象征着团结共存。

后来民间流传着“蛇盘兔、必定富”的说法。

男婚女嫁时,如果新郎新娘分别属兔和属蛇,必定是让人称赞的好姻缘。

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采用这一说法,并制成剪纸,给人喜庆之感。

民俗信仰就这样与剪纸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华夏民族的主要图腾是龙,山西民间剪纸也有很多龙的形象,以示对祖先的尊崇。

剪纸艺术中的蛙、鱼、龟、蜥蜴等形象综合了神话传说,“蛙”与“娲”同音,表达着后人对女娲的崇拜。

同时,龙图腾还是这些形象的综合。

民间艺人的表现手法多样,经常在剪纸中用动物、植物等形象巧妙地表现生命崇拜,如石榴牡丹、鱼串莲等。

可见,剪纸艺术包含着人们的信仰。

(二)岁时节日中的剪纸艺术气候变化和节令更迭,产生了不同的习俗,习俗又促进了剪纸的出现。

人们忙于生计,播种耕耘,求丰收,求平安,求幸福,节气的不同,剪纸的内容也不一样,但都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晋中剪纸艺术家作品分析

晋中剪纸艺术家作品分析

晋中剪纸艺术家作品分析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早在公元前西汉时期就有萌芽,当时人们运用一些薄片的材料通过镂空的手法进行工艺品的创作,到了汉代纸的出现以后剪纸艺术才得到盛行。

其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最强大的队伍就是民间妇女,所以剪纸艺术离不开地域的风俗习惯和百姓们的生活场景,其中蕴涵着百姓们的精神寄托与审美情趣。

山西民间剪纸的表现风格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构图形式自由、表现形式粗犷、造型简练纯朴的艺术特色。

从剪纸的风格上来说,大体分为单色剪纸和彩色染刻纸两大类。

前者分布于晋南、晋东南、晋中、晋西北地区,后者集中于雁北一带。

本文主要从图形创意的角度来分析山西民间剪纸的造型艺术。

一、剪纸图形的选择山西民间剪纸的造型题材一般借助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物,通过联想、想象的思维模式或谐音相似的寓意,来间接地表达当地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期盼、一种愿望,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这种图形语言主要是通过对真实事物的深刻涵义或谐音的相似而创作的。

如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多福;莲花的“莲”与“连”同音,鲤鱼的“鱼”又与“余”同音,它们的组合代表“连年有余”,寄予着人们向往富裕的生活和祝福之喜;蝙蝠的“蝠”字,我们往往会从“福”字考虑,因为它们同音,“福”字代表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希望。

这些抽象的文字让我们联想到对应的写实图案,通过创作手法的多种表现,精确地提炼出较为满意的造型语言,虽然不是绝对地真实写照,但图形的结合和构图的完整却真实地反映出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诠释了,人们寄予幸福的真实性,赋予了图形内在的灵魂。

剪纸沿用至今,我们借鉴了前人的创作方法,结合现代人对剪纸的喜爱,山西的剪纸也在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变化。

在图形的选择上更加具有代表性,对文字的理解有了更多的诉求,追求内容的精准性,最主要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吉祥观念,同时也装点着百姓们的美好生活。

二、剪纸图形的创作山西民间剪纸的图形语言大胆夸张,造型变换已不仅仅局限于写形,而是围绕画面主题思想,不受各种约束,随创作者的各种思维模式展开整个画面的构思,可谓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

晋中剪纸文化调研报告

晋中剪纸文化调研报告

晋中剪纸文化调研报告晋中剪纸文化是山西省晋中地区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次调研报告是对晋中剪纸文化进行的一次全面调研,旨在了解晋中剪纸文化的传承现状、特点和发展前景。

调研过程中,我们首先了解到晋中剪纸文化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成为晋中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

剪纸是一种以剪刀和纸张为主要工具,以剪刻方式为主要手段的艺术形式。

晋中剪纸以传统的红、黄、蓝色为主色调,运用了丰富的图案和线条,在艺术表现上力求简洁、生动、抽象和有节奏感。

晋中剪纸文化的特点在于它承载了晋中地区的乡土情怀和民俗文化,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晋中剪纸作品大多以福禄寿喜、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题,传承了晋中地区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晋中剪纸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剪纸艺术的传承者逐渐减少,导致传统技艺面临断代的危险。

其次,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度逐渐降低。

最后,剪纸艺术的市场开发和推广面临一定的困难,制约了其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晋中剪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加强对剪纸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通过举办展览、培训班和表演等形式,提高公众对剪纸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同时,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其次,加强对剪纸艺术传承者的培养和支持,通过传帮带和培训班等方式,激发年轻人对剪纸艺术的热情和创造力。

最后,积极探索剪纸艺术的商业化模式,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剪纸作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晋中剪纸文化的传承现状、特点和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晋中剪纸文化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承载了晋中地区的乡土情怀和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晋中剪纸文化面临的挑战和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闻喜剪纸调研报告

闻喜剪纸调研报告

闻喜剪纸调研报告1. 剪纸艺术的概述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它通常通过将纸张折叠并切割成各种形状,以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和图像。

闻喜剪纸是中国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起源于山西省闻喜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闻喜剪纸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备受人们的喜爱。

2. 闻喜剪纸的特点闻喜剪纸以其精美的图案和图像而闻名,其特点如下:2.1 精湛的刀法技艺闻喜剪纸艺术家们拥有精湛的刀法技艺,能够以极高的精度将纸张切割成各种复杂的形状。

他们在这方面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使得他们能够创造出令人赞叹的作品。

2.2 富有韵味的设计闻喜剪纸作品的设计富有韵味,通常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如花卉、动物、人物等。

这些设计既彰显了中国的传统美学,又展示了闻喜剪纸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3 丰富多样的样式闻喜剪纸作品的样式丰富多样,有细腻精致的作品,也有大胆简洁的作品。

不同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使得闻喜剪纸作品更加多样化。

3. 闻喜剪纸的传承与发展闻喜剪纸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使闻喜剪纸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3.1 教育与培训应该加强闻喜剪纸的教育与培训,培养更多的闻喜剪纸艺术家和爱好者。

可以在学校设置剪纸课程,组织剪纸比赛和展览,提高公众对闻喜剪纸的认知度和兴趣,从而推动其发展。

3.2 保护与推广要加强对闻喜剪纸作品的保护工作,设立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保护闻喜剪纸的知识产权。

同时,可以通过组织展览、演出和推广活动,将闻喜剪纸带入更多的人们视野,促进其传播和推广。

3.3 创新与融合闻喜剪纸应该与当代艺术和设计相结合,进行创新与融合。

可以尝试将闻喜剪纸运用于现代产品设计、建筑装饰等领域,使其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和吸引力。

4. 结论闻喜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山西剪纸特色

山西剪纸特色

⼭西剪纸特⾊
⼭西剪纸具有粗扩、简练、纯朴的特点,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剪纸多为单⾊剪纸。

雁北地区剪纸多为染⾊剪纸,婉约典雅、富丽堂皇。

吕梁地区剪纸质朴、粗犷;晋南剪纸⼑笔遒劲,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灵、灵邱剪纸艳丽,隽秀;晋中剪纸圆润秀丽、纤巧精细。

⼭西剪纸往往涉猎婚嫁、丧葬、喜庆节⽇等题材。

春节期间百姓经常贴鱼、鸡等动物,贴“鱼和鸡”,喑喻“吉庆有鱼”,以及花卉、飞禽⾛兽剪纸。

⼆⽉⼆,妇⼥多剪龙,祈求龙王降⾬。

此类剪纸造型简洁,轮廓分明。

端午节⼤多贴“虎除五毒”剪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家乡剪纸艺术的研究五年级(77)班指导教师:宋春丽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剪纸作为一项家乡流传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家乡的文化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它代表了家乡文化的内涵以及家乡人的文化思想,是我们家乡不可缺少的文化传统。

但展望现在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渐渐接触到国外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将本土文化遗忘在角落,忽视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

通过对家乡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剪纸手法的研究,深入挖掘剪纸艺术的社会存在意义,让荡漾了千年的剪纸艺术从遗忘的尘堆中走出,重新闪耀它独特的艺术之光,并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关注。

于是我们开展了关于家乡剪纸文化的一系列研究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1.通过研究实践活动,使更多的同学了解家乡剪纸的由来和发展以及家乡民间剪纸的艺术美。

2、通过合作小组的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当一回生活的小主人。

3、通过信息反馈,认识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引起人们对优秀传统艺术的关注;发扬传统艺术美。

三、研究组成员及分工研究方法:我们将在图书馆,网上查找关于家乡剪纸文化的资料,我们将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人们对家乡剪纸文化的了解程度,我们还要将家乡剪纸文化的内容分类,便于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家乡剪纸文化。

1、小组成员在一起讨论问卷上的问题,并开始对问题进行筛选2、问卷打印后将问卷分发给不同的人群3、回收问卷,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过程:1、确定研究课题,并对课题进行初步探讨,确定本组研究的大概方向2、对组员的工作进新分配,并开始着手各自分工3、展开调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家乡剪纸对人们生活的影响4、小组成员在一起对结果进行汇总并讨论5、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课题结论6、撰写研究报告五、研究结果及体会(一)节日民间剪纸产生在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凭黄河水、黄土山养育的家乡人民具有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

他们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我们家乡的剪纸,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

生活习俗是促进剪纸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又形成了丰富的剪纸内容和不同的剪纸样式。

狮子剪纸1、春节春节是人们对“物侯历法”认识上的纪念活动,因此显得尤为隆重。

其时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在家乡农村尽管院门上贴着门画、对联,挂着门笺,还要再剪贴一对“桃核”,(“核”方言读hu)“核”谐“符”音,袭承古时称“春联”为“桃符’的习俗。

而“桃符’在庄稼人的心中可不是“春联”的意思,仍旧保留着古老传说中‘桃符”的驱疫逐鬼、避邪禳灾的原意。

新年前夕掸尘扫房,家家窗明几净,洁白的窗纸上贴满红红绿绿的窗花,别有一番凤韵。

贴鱼,贴鸡,贴虎,贴各种花卉、飞禽走兽。

民间贴“鱼和鸡”,喑喻“吉庆有鱼”。

而贴虎可能和中华民族对虎滕图与虎宇宙观的崇拜有关。

2、元宵节元宵节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彩。

以影形而转动谓之“走马灯”,刻镂的灯花为适应转动均是侧面侧身,灯花的功能是美化灯,这就要求剪出的花样必须契合透光照明,为此,灯花的线条比较纤细,黑白对比不太明显,块面相间比较均匀。

(二)用于人生礼仪的剪纸孩子诞生是家庭中的一件大喜事。

作长辈的为这新生命都得庆贺一番。

先用红纸剪个大大的、不做任何装饰的掐腰“葫芦”贴在门上,一为报喜,宣示添丁增口了,也为新生儿纳吉求福,禳灾祛祸;二为报信,也就是一种门标,人们深谙此俗,也就不随便出入了。

此外,新生儿为男婴者,在门墩上用煤炭块压一片方形白纸,喻品行方正,洁白无瑕;女婴者则压一块红纸,喻洪福齐天。

孩子长大,父母为儿女的成婚大礼竭尽全力,祝愿他们和和美美,白头偕老。

我们从新娘的陪嫁品、新郎的迎娶用物以及亲朋好友馈赠礼品上的剪纸,可以看出这种心情。

新婚之典,凡使用之物都要有“礼花”覆盖。

“礼花”亦称“喜花”,自然悦目好看,充满喜气,而礼花上的象征之物,诸如花卉草木、器皿吉物、字意图案等,又是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往往包容了人们无法言传的理想、愿望、祝福。

就拿洞房窗户上剪贴的“扣碗花”来说,其造型两碗相扣严丝合缝,含“合卺”的实意。

卺,是瓢,一瓠剖两瓢,两瓢相合谓之“合卺”。

此外,“鼠闹葡萄”、“鼠拽瓜瓜”、“鼠拉鸡子”、“石榴鱼”、“抓髻娃”为内容构成的剪纸也同样含有生殖繁衍之意。

多少年来,人民群众对剪纸中特有的恒稳趋同的题材,浪漫放达的形式结构,朴素明晰的象征寓意是明白的、理解的、接受的。

由此而知,家乡剪纸中凝结了承传久远的集体心智,在作品中表现了社会形态、人类历史与丰富的心理。

祝寿仪式中宾客贺寿,在乡村一般携带的都是自制的寿馍,馍上再苫一帧朱色剪纸日“寿桃葫芦”。

或者剪蝙蝠(蝠谐福)、鹿(鹿谐禄)、寿星三种构成的纹样。

一言以蔽之,盼望福寿双全。

民间殡葬礼仪极为冗繁。

殉葬之物都是用纸剪出的,有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童男童女,名堂很多。

人们怀着笃诚之心寄托对已故亲人的追怀、纪念,精心细致地剪制彩幡、花卉与殒者生前所喜欢的玩物用品,为谢世者安排一个富富裕裕、快快乐乐的世界。

究此习俗的由来,是从上古殉葬奴隶、陶器物品的礼制延续而来。

(三)用于日常生活的剪纸用于日常生活的剪纸形制较大,构图饱满,装饰华美与其所附属的民俗仪式相统一。

作为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的家乡剪纸,是人们生活中最廉价的装饰品,也是最能体现主人意愿的精神产品。

墙画,顾名思义是贴在墙上的花。

它篇幅较大,而且带有浓厚的故事情节,如《八仙》、《娶亲》、《老爷送外甥》、《老鼠嫁女》。

这类大型的剪纸在家乡的山庄窝铺是常见的。

早先的墙花很可能是充当年画来美化居室、点缀环境的。

现在虽说五彩胶印的年画既经济又美观,可是多少年来在山村形成贴墙花的习俗一直存在。

墙花能延续迄今,固然不能排斥传统的生活习俗,也不能忽视墙花的作者是农村广大劳动妇女这一人的因素。

她们是生活美的创造者又是表现者,最懂得人民的愿望和审美习惯,她们灵秀的悟性和对生活的真诚热爱是一体的,她们带着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去表现自己或者周围的人与事。

就凭这一点,任何印刷品都是替代不了的。

粮仓、水缸等盛物器皿是人们着重美化的“天地”。

一般都喜欢贴鱼,粮仓上贴鱼象征家有余粮;水缸上贴鱼喻如鱼得水,有鱼必有水,源源不竭之意。

早先刺绣底样除笔绘外,大都是用薄而韧性强的纸剪出所要绣的图纹,然后贴在底缎上再施以绣工。

剪样的做法很简便也很经济,既多产又来得快,只要找张薄纸依样可以剪出多张,而且还不走样。

它比手绘流传面广,因此,在民间散存着相当数量的刺绣底样。

刺绣纹样采用最多的是动物、植物以及几何图形。

这些剪纸,手法简炼、概括,富有抽象趣味。

常见的饰物有“枕头顶”、“鞋面”、“衣领”、“袖边”等。

所剪的内容由绣品的用途而定,象婚嫁用的“枕头顶”、“鞋面”、多取“龙凤呈祥”、“凤戏牡丹”、“龙戏珠”、“麒麟送子”、“鱼戏莲”、“如意石榴”等吉语嘉言,喜庆祝福的内容。

用于儿童的肚兜兜、围嘴儿、鞋子、帽子,则多取虎型、狮型、鱼型,皆喻活泼可爱、虎虎有生的意义。

若是寿公寿婆穿着的服装,剪“团寿”、“长寿”变形字,或者“五蝠捧寿”、“福寿如意”、“杞菊延年”、“松鹤长春”等图案。

她们剪出的服装装饰纹样或是器皿装饰图案,都充满她们心中的真实感情,也充满她们活泛的灵性。

这是剪纸艺术能在家乡扎根的原因。

反映生活与戏曲故事的剪纸生在黄土地,长在黄土地的家乡作者,熟谙周围的一草一木,青山绿水,民情乡俗,加之她们多少年练就的徒手行剪,随心所欲的剪技,产生在她们剪刀下的农耕收打,辗米磨面,驾车驭马、挑水背柴、养鸡喂猪、纺线织布、缝衣做饭等等,无不烙上她们热爱生活,熟悉生活的印迹。

既反映出农村色彩斑斓的生活,又折射出朴实厚道、质直善良的民风。

她们的剪纸作品情深意浓,是生活的赞歌,也是生活的记录。

家乡戏曲有着久远的历史。

戏曲深入闾闫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同时也为民间剪纸艺术家们在题材、人物动态、故事情节上提供了再度创造的借鉴素材。

民间流传的戏曲剪纸中,有诙谐幽默的店小二、强悍威武的焦赞、秦英、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教子成人的王春娥、英姿勃勃的穆桂英、铁面无私的包公个个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剪纸在一片薄纸上施艺,难以包容戏剧的全部内容,只能抓取其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情节、场面、人物造型动态予以塑造。

因此,人物必须概括、夸张,形象必须传神有情。

《吕布戏貂蝉》凭借作者娴熟深厚的艺术功力,通过人物的眼神与动态,将一个“诱”、一个“戏”剪得栩栩欲活。

(四)家乡剪纸的特点家乡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

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

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

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凤凰戏牡丹家乡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

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

我们家乡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

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

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附:图片资料(五)调查问卷及结果本次调查地点在张庄小学四年级和村里村民。

我组成员准备好了纸笔,以供被调查者使用,即填即收。

问卷发放100份,收回100份。

被调查者在性别组成上基本持平,男性51人,女性49人。

1.您对剪纸感兴趣吗?A.感兴趣。

B.一般。

C.不感兴趣。

2.您家里有剪纸作品吗?A.有.B.没有.3.您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剪纸.A.自家窗户.B.商店橱窗.门上.C.校园手工课程.4.您所看到过的剪纸图案有哪些?A.动物类.B.字类如(”福””合家欢乐”等)C.植物类.花.树等)D.人物类.E.其他.5.您认为剪纸主要作用?A.中国优秀文化传承.B.动手能力培养.C.喜庆气氛渲染.D其他.6.您认为剪纸文化有必要传承下来吗?A.有.B.没有.C.可有可无.调查结果:1、人们对剪纸文化认识很少。

2、人们对剪纸文化很不关注。

3、我们尽力向人们介绍剪纸文化。

4、剪纸传人很少,面临流传断。

六、教师指导活动:(一)感受剪纸魅力,了解剪纸文化。

1、班主任进行活动时间、基于研究性学习与剪纸活动流程安排的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