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原文及翻译_1

合集下载

《蝉》原文及翻译

《蝉》原文及翻译

《蝉》原文及翻译导读:一、《蝉》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蝉》原文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三、《蝉》作者介绍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

在陈朝时,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西阳王友。

入隋后,官秘书郎、起居舍人。

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

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

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原有诗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

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4卷,收入《四明丛书》。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沈静寡欲,精思读书,文章婉缛,初见称于南朝徐陵,后仕隋,为秘书郎。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

唐太宗时,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他的诗仍有六朝绮错婉媚的作风。

《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译诗】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赏析】这首诗借物咏怀,寄意高远。

作者以高洁的蝉自比,说只要栖桐饮露、立身高洁,则声名自远,而无须凭借外物的力量。

作者以蝉的形象,表明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篇二: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 1.(2分)近体咏物 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蝉》原文及翻译_1

《蝉》原文及翻译_1

《蝉》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蝉》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二、《蝉》原文翻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三、《蝉》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故乡荥阳。

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
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整体古人有云:昔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

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鉴赏这是一首咏物,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5]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相呼应。

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6]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古诗《蝉》翻译及读后感

古诗《蝉》翻译及读后感

古诗《蝉》【唐】虞世南翻译及读后感
《蝉》是唐代初期文学家虞世南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以下是《蝉》的原文和翻译,以及一些读后感:
《蝉》原文:
垂翅双双飞,
皎皎冠盖垂。

薄暮流丝湿,
微露凝珠滴。

啾啾栖桑间,
绕粉萦梧枝。

箫韶三五弄,
婉转鸣凄凄。

泠泠薄凉风,
吹彻通宵席。

枝上生冷绮,
时闻披琼诗。

《蝉》翻译:
垂下双翅翩翩飞,
皎洁的冠盖垂垂挂。

薄暮时分,丝线潮湿,
微露凝结成晶莹的滴。

啾啾蝉儿栖息在桑树间,
围绕着花瓣,缠绕梧桐的枝。

箫声韶雅,三五弹奏,
曲调婉转,歌声悲凄凄。

泠泠的凉风,清冷而柔软,
吹破了整夜的宁静。

枝上生出冰清的绮丽,
时常能听到散发琼瑶般的诗歌。

读后感:
《蝉》是一首充满音乐感和清新意境的咏物诗。

虞世南通过对蝉的描绘,展现了蝉独特的形态、习性以及引人入胜的声音。

诗中对蝉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读者仿佛能够听到蝉的鸣叫声,感受到夏日微风中的清凉。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微露凝珠滴”、“箫韶三五弄”等,使整首诗充满了音乐和画面感。

蝉的形象在诗中得到生动而深刻的展现,既有物我互释的意味,又蕴含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

诗歌通过对微妙自然景物的描写,引发读者对生活、自然的深刻思考。

蝉在诗中成为一种象征,与诗人高尚的品格相呼应,使整首诗寄托了作者对清雅高洁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虞世南的《蝉》通过对蝉的生动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清新自然和高尚品格的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虞世南《蝉》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虞世南《蝉》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屡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局部,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外表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 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2分)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的思想感情。

(2分)答案: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3.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表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四:【注释】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局部,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似下垂的冠缨。

虞世南诗词《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虞世南诗词《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虞世南诗词《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全诗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屡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局部,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外表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2分)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案: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托物寓意,借助详细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表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蝉古诗 虞世南译文

蝉古诗 虞世南译文

蝉古诗虞世南译文《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蝉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于清高、洁净、自律等品质的崇尚和追求。

虞世南字伯施,慈溪鸣鹤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下面是将这首诗及译文提供给大家。

原文:《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蝉》课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课文翻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蝉原文翻译及赏析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1咏蝉/在狱咏蝉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客思深一作: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那堪一作:不堪)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文及注释译文囚禁我的牢房的西墙外,是受案听讼的公堂,那里有数株古槐树。

虽然能看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与东晋殷仲文所见到的槐树一样;但听讼公堂在此,像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

每到傍晚太阳光倾斜,秋蝉鸣唱,发出轻幽的声息,凄切悲凉超过先前所闻。

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抑或是虫响比以前听到的更悲?唉呀,蝉声足以感动人,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能。

因此,它的清廉俭信,可说是禀承君子达人的崇高品德;它蜕皮之后,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

等待时令而来,遵循自然规律;适应季节变化,洞察隐居和活动的时机。

有眼就瞪得大大的,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视;有翼能高飞却自甘澹泊,不因世俗浑浊而改变自己本质。

在高树上临风吟唱,那姿态声韵真是天赐之美,饮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洁身自好深怕为人所知。

我的处境困忧,遭难被囚,即使不哀伤,也时时自怨,像树叶未曾凋零已经衰败。

听到蝉鸣的声音,想到昭雪平反的奏章已经上报;但看到螳螂欲捕鸣蝉的影子,我又担心自身危险尚未解除。

《蝉》诗词鉴赏

《蝉》诗词鉴赏

《蝉》诗词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蝉》诗词鉴赏《蝉》诗词鉴赏《蝉》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蝉》原文及翻译赏析

《蝉》原文及翻译赏析

《蝉》原文及翻译赏析《蝉》原文及翻译赏析1朝代:宋代作者:柳永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暮霭:傍晚的云雾。

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虞世南——《蝉》

虞世南——《蝉》

三一文库()〔虞世南——《蝉》〕*篇一:《蝉》-虞世南《蝉》yúshìnán【唐】虞世南chuíruíyǐnqīnglù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cānliúxiǎngchūshūtóngjūgāoshēngzìyuǎnfēishìjiaqiūfēng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写蝉餐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作者清高自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蝉自喻,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诗的主要意思:“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好guànyīng像下垂的冠缨,它品性高洁,栖高处饮清露。

它那悦耳动听的长鸣声,就出自那棵远处的高挺清拔的梧桐树上。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由于栖息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它的叫声自然能传得很远很远,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那样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

(这一独特的感受揭示了一个píngjia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这首诗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了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作者简介:虞世南,字伯施。

(558——638),享年81岁。

越州余姚(今浙江)人。

在隋,官秘书郎。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zúshìw?nyì迁太子中舍人。

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卒谥文懿。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故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

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与欧阳询、xuējì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法家。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注释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4、藉(jiè):凭借、依赖。

作品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蝉三绝》指的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作品参考:虞世南《咏蝉》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作品原文:咏蝉三绝咏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的《咏蝉》解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饮清露”。

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

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蝉》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蝉》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二、《蝉》原文翻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三、《蝉》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
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故乡荥阳。

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