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斗鱼肉瘤病的病理学检测和病原鉴定

合集下载

鱼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鱼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鱼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鱼类病原体的检测方法很多,本文介绍了传统的方法:直接培养法、组织切片观察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单克隆抗体检测、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ELIST)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核酸杂交技术。

新的检测方法的应用,为水产养殖病原体检测,以及疾病防治等带来了技术革命,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1 传统检测方法1.1 组织切片观察法选择待检测鱼体病灶处作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以此检测病原。

一般准确性较差,并且较小的病原体检测困难。

1.2 选择性培养法选择性培养基就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其功能是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种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效率。

这种培养基是在上世纪末由荷兰的M.W.Beijerinck和俄国的S.N.Vinogradsky发明的。

由于选择性培养基制作费用低,使用方便,因此国外常将其作为日常诊断的主要方法。

例如用EIM培养基可识别斑点叉尾鮰的肠杆菌。

在25℃培养48h,EIM培养基能抑制多数鱼类病原菌、真菌和病毒生长,而使Eictaturi菌落呈绿色,半透明,直径0.5—1.0mm,其它菌落则呈褐色、红色、黄绿色、褐绿色,直径大于2mm。

Rimler-shotts培养基则可用来检测腐皮病病原嗜水气单胞杆菌,37℃培养20-24h 可使嗜水气单胞杆菌菌落呈黄色,其它菌落则呈现另外的颜色。

使用选择性培养基时,温度和时间很重要。

同是使用Rider-shotts培养基37℃和37℃以下培养,检测出呈黄色的菌落分别为嗜水气单胞杆菌和杀鲑气单胞杆菌。

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但培养时间还是过长。

另外它只能粗略检测,不能做到精确,要确切鉴别,还要通过免疫学等的检测方法加以确定。

2 免疫学检测方法2.1 单克隆抗体方法单克隆抗体,是一个抗体产生的细胞与一个骨髓瘤细胞融合而产生杂交瘤细胞,经无性繁殖的细胞群所产生的。

斗鱼疾病诊断与治疗

斗鱼疾病诊断与治疗
斗鱼的疾病分为几种: 首先是水质问题产生的疾病:例如烧尾,夹尾,融鳍等,没有别的方法,勤换水,在水中加入大盐,升高温度。 其次是由外伤产生的疾病; 我通常会勤换水,一般我会在水中加消炎药品,实在没有,大盐也可以; 再次,由细菌感染产生的疾病,此类疾病一般情况下专用的药品; (1)细菌性肠炎 【病因】 主要是吃了不清洁事物或摄食过饱、肠道饱胀、排泄受阻,最后由细菌感染肠道引发肠炎。 【病原体】 点状产气单胞杆菌 【症状】 病鱼常常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突出,鱼体呆滞,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动,不进食。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充有淡黄色黏液和血脓。 【治疗方法】 治疗肠炎的方法较多。市场销售的药物也较多,内服药如纳克菌、鱼服康、磺胺胍等;外用药如浴菌洁、呋喃西林、庆大霉素、土霉素、痢特灵等药物稀释后浸浴,均能取得较好疗效。 (2)白皮病 【病因】 由于水质不洁,特别是水族箱中的分辩没有及时清除,或因捕捞、换水时操作不慎,使鱼体受伤,导致病原菌感染。 【病原体】 为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称为白皮极毛杆菌 【症状】 发病开始时,只在背鳍基部或尾柄处出现一小白点,随即迅速扩大,从鱼体背鳍向后蔓延,以至背鳍与臀鳍间的体表至尾鳍全部发白。随着病情加剧,病鱼游泳能力明显减弱,体躯平衡失控,头部朝上,尾鳍朝上,与水面垂直作上下游动挣扎,不久死亡。每年5-8月间为流行季节,发病后2-4天即死亡,死亡率高。 【治疗方法】 可用12.5ppm金霉素,或25ppm土霉素水溶液浸洗30分钟;也可用1ppm漂白粉或2-4ppm的五倍子洒于水族箱中消毒治疗。 (3)竖鳞病 此病为彩雀鱼最常见和致命的疾病,难治愈。 【病原体】 为一种与水型点状极毛杆菌类似的细菌。 【症状】 病鱼表现的症状特点是体表粗糟,多数在尾部部分鳞片象松球似地向外张开,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它的内部积聚着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含有液状物从鳞囊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有时伴有鳍基和皮肤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侧转,腹部向上,2-3天后死亡。当水质不清洁,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饲养水温过高,以及当鱼体鳞片被划破等情况下易患此病。攀鲈科、斗鱼科等泡沫卵生鱼类常患此病。难于治愈,即使治愈后,色彩、光泽、体态都不如以前好看。 【治疗方法】 可将病鱼浸入浓度五万分之一单位的四环素溶液中洗浴1小时;还可用2%的氯化钠溶液与3%碳酸氢钠溶液混合洗浴10分钟;或用氯霉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灵溶液,或庆大霉素溶液浸洗,还可以用上述药液的1%稀释成低剂量洒缸。 (4)肤霉病 又称水霉病,是彩雀鱼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病原体】 水霉属、绵霉属、异霉属、丝囊霉属、腐霉属等种类。 【症状】 当捕捞、换水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形成棉絮状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黏附,使组织坏死。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斗鱼感染霉菌是,还受其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等光源不足,都能促使霉菌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红色鱼最为明显。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 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为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并可,可用3%食盐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或用2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加1%食盐浸泡20-30分钟,或用1-2ppm的次甲基蓝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0.02ppm的孔雀石绿溶液、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泼洒入水族箱,以抑制和消除水霉的孳生。还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生长。用15瓦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防治水霉病。 (5)紧迫症 当水体的水温、PH值、硬度等变化太大时,鱼便会缩成一团,若处理不当,常会因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而导致此病。 处理方法应着重于预防,注意水质和水温的变化不要太大。新水加入时注意于旧水慢慢混合,让鱼逐渐适应新水。当鱼病发生时,注意维持水质稳定。若水质不良,要以适宜的水大量更换,必要时用药物控制病原体感染。 (6)烂鳍病 当水质不良好,长期处于混浊,受新水刺激过多,ph值不适宜,以及鱼体吃不饱或咬尾导致细菌感染,致使鱼鳍腐烂。 防治方法:可用百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清洗消毒;或用100千克水加入3--5片痢特灵,进行浸洗消毒;或在100千克水中加入5--8片土霉素进行浸洗;或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10小时;或用庆大霉素溶液浸洗。此外,必须注意调整水质的酸碱度。 (7)萎瘪病 在鱼种、饵料不足时,鱼体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使鱼体干瘪、消瘦,头大尾小,背部薄如刀刃,体色发黑,终致萎瘪而死亡。 注意给予足够的饵料,增加营养,鱼体很快便可恢复正常生长。 (8)感冒 鱼类属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鱼体与水体温度相差仅为0.1摄氏度左右。如果水温突然变化,温差超过5摄氏度以上,鱼就有不适之感,甚至会患感冒,食欲减退,行动迟缓,游泳不正常,甚至漂浮于水面,渐渐失去活力而死亡。 预防方法为在换水时,注意新水和陈水要保持一定比例,除非发生特殊性水质恶化,才能将水全部更换。但在全部换水时,要注意控制新旧水的温差不超过5摄氏度,便不会患病。 (9)外伤 鱼体表面有一层黏膜,起着保护体表不受细菌侵袭。当鱼受外伤后,容易感染细菌或霉菌,引起二次性疾病。因此,当鱼体受外伤时,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 治疗时,可将病鱼浸泡在1-2ppm的抗生素(如四环素、土霉素、青霉素、呋喃西林)稀溶液里

斑点叉尾鮰病原中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分析

斑点叉尾鮰病原中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分析

度较 高的 菌落再 纯 化 , 分 离得 到优 势 菌 1株 , 将 其 与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1 8 3 3 . 2 0 1 7 . 0 4 . 0 0 7
斑 点 叉 尾 鲴 病 原 中温 和 气 单胞 菌 的分 离鉴 定 及 药 敏 特 性 分 析
杨 移斌 , , v , 胥宁 , 董靖 ' , 杨秋 红 , , 刘永涛 , 艾 晓辉 ,
摘要 : 对患 出血病斑点叉尾鲴进行病原分离 、 鉴定及药敏实验 , 以期为斑 点叉尾鲴 出血 病的 防控 提供 参考 。从患病斑 点叉尾鲴 血水 、 腹水及重要组织器官 中分 离纯化 病原 菌 , 并 进行 分离 株理化 特性 测定 、 g y r B序 列分析及 回归感 染实 验, 并通过 K— B法进行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分 析。结果 显示 , 回归感染实 验鱼 出现 与 自然 发病类似症 状 , 并 经细 菌
鉴定管 均 购 自杭 州 微 生 物试 剂 有 限公 司 ; P C R 所 用
试剂 、 特异 性引 物及 细 菌基 因组 D N A 提 取试 剂 盒 均 购 自生工 生物工 程 ( 上海 ) 股份 有限公 司 。
1 . 2 方 法
1 . 2 . 1 细 菌分离 纯化 取 体 表严重 出血 的 的斑点叉 尾鲴 数尾 , 在无 菌环
( I c t a l u r i d a e ) …。 自 1 9 8 4年 由湖 北 水 产 科 研 机 构 引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材 料
1 . 1 . 1 实验 用鱼
入 中 国养 殖推 广 _ 2 j , 因其 适 应 中国 养殖 环 境 , 并 具 有 无肌 间刺 、 肉质鲜美 及 营养 价 值 高 等特 点 , 迅 速在 国 内掀起 养 殖热 潮 。 目前斑 点 叉 尾 鲴 养 殖 区域 遍 布全

斑点叉尾鮰溃烂症的病原鉴定和致病特性

斑点叉尾鮰溃烂症的病原鉴定和致病特性

嗜水气单胞菌(A. hydrophila) X-P4O 15t时,杀鮭气单胞菌X-Gl、X-P2和X-P3的世代时间(约14 min)均小于
嗜水气单胞菌X-P4(^J2O min) ; 25t时,杀鮭气单胞菌X-Gl、X-P2和X-P3株的世代时间(约20 min)均大于
嗜水气单胞菌X-P4株(约16 min) o X-G1株可检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3种毒力
drophila) ;毒力基因;致病性;药敏试验
中图分类号:S941.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07-(2020)01 £068X)8
斑点叉尾 (Ictalunes punctatus )属鲂形目(Siluriformes)鲍科(Ictaluridae),是世界性养殖的温水 性鱼类。1984年被引入我国后,陆续成为多个省 市的重要养殖品种。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和养殖密度 增加,细菌病对我国斑点叉尾鲍产业的影响日益突 出。目前国内报道的斑点叉尾鲍的细菌病主要有鲍 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引起的肠败血症 和裂头症1、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引起的败血症并发肠套叠症⑵或败血症⑶或肠套 叠症⑷、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引起的肠套叠症⑸、维氏气单胞菌 (A.veronil)引起的败血症同、温和气单胞菌 (4. sobria)引起的出血病⑺等。可见,同一种病 原细菌可能引起斑点叉尾鲍的不同症状或多种症
收稿日期:2019-06-10;修订日期:2019-11-19 资助项目: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1704gQ7020123);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皖农科[2016] 84号);定远县现代农业推广 中心专项经费 第一作者简介:许晓牧(1992 -),男,硕士,主要从事水生动物疾病与渔用保健品研发□ E-mail: xuxiaomu92@ 126. com 通讯作者:彭开松o E-mail: kaisongpeng@

新疆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防治技术

新疆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防治技术

5 天,并随水温升高病程缩短,发病率在 90%以 使用 TIANanp Bacteria DNA Kit 试剂盒进行病原
上,死亡率多为 100%。
菌 DNA 的提取。使用 TAKARA PCR 试剂盒,运用通
二、临床症状
用引物 27F/1492R(27F:AGAGTTTGATCCTGGCTCAG 和
地,2018 年疫情在这些地区均有发生,以昌吉市 甚至溶血,呈紫黑色。部分病鱼可见充血和出血。
最为严重,据昌吉市渔业行政管理部门统计,该
三、病原与病因
市六工镇、滨湖镇、佃坝镇发病水面近 1000 亩 ,
1. 病原检测
直接经济损失达 600 余万元。
2018 年 4 月 30 日,采集昌吉市六工镇、滨湖
基金项目:2019 年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通信作者:张人铭。
2019.11 45
病 害 防 治 栏目编辑 刘柱军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9 年盐城地区 的气候较为异常,到 7 月中旬,水温仍在 28℃左 右 , 长 时 间 处 于 鳃 出 血 高 发 的 水 温 区 间 (20~ 28℃),这就导致了上半年盐城主养区域鲫鱼鳃出 血发病情况较往年更为严重。从 4 月初开始到 7 月 下旬为止,各主养区域先后暴发鳃出血,发病程 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地区因对鳃出血的发病规律 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发病后通过控料、减少应 激操作等方法,发病损鱼量较少,基本控制在放 养数量的 10%以内,但有的地区因养殖观念差,在 发病高危期间塘口频繁进行进水、杀虫、消毒
1. 行为与体表症状
1492R:GGTTACCTTGTTACGACTT)扩增 16S rDNA;运
发病初期病鱼表现为游动缓慢,靠边或离群 用 FW/RW(FW: TCCGGCGGTCTGCACGGCGT 和 RW: TT-

鱼类疾病的检查方法

鱼类疾病的检查方法

1、体表粘液
将鱼放在解剖盘里,首先观察其体色等情况,并注意皮肤是否擦伤或腐烂;是否长 了水霉;有无发炎、充血或出血;鳍条是否蛀烂;有没有锚头鳋、虱等寄生虫以及白色 小点状的小 瓜虫囊泡或白色的粘孢子虫孢囊等。在鱼类体表除肉眼可能见到的病症和病原体外,往 往还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寄生虫,如口丝虫、隐鞭虫、车轮虫、三代虫等,这些病原必 须用镜检才 能观察清楚,检查方法是用解剖刀或弯头镊子刮取体表粘液,置于载玻片上,加上一、 二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即可进行镜检。
2、鳃
鳃是特别容易被病原体寄生的器官,粘菌、水霉、鳃霉、各类原生动物、单殖类、 复殖类囊蚴、软体动物的幼虫、甲壳类等,在鳃上都可能找到。第一步,肉眼检查。观 察鳃丝色 泽,粘液的多少,有无充血,发白、肥肿;有无污泥、是否腐烂,鳃盖是否完整;有无 肉眼可见的白色孢囊以及大型的寄生虫等。第二步,检查鳃组织。将左右两边的鳃完整 取出,分开 放在培养皿里,用小剪刀取一小片鳃组织,放在载玻片上,加少量清水,盖上盖玻片, 在镜下检查。取鳃丝检查时,最好从每边鳃的第一片鳃片接近两端的位置剪取一小块, 因为这个地方寄生虫较集中。每边鳃至少要检查两次。鲢、鳙还要检查鳃耙。第三步, 检查鳃上的粘液。将鳃上的粘液刮下,用清水稀释,在镜下观察。
鱼类疾病的检查方法
在渔业生产上, 鱼病的防治是一项基本工作, 它的前提就是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本文简单介绍了在鱼病检查工作中的注意事项、技术手段和检查步骤,以期对业者有所 帮助。
一、检查病鱼应注意的事项
1、供作检查诊断用的鱼,要用活鲜的或刚死不久的,否则会因鱼死过久,病原体 离开鱼体或死亡,从而无法鉴别。同时,有许多病状,在活的或刚死的鱼体上是很明显 的,死了过久的鱼,其组织、器官腐烂变质,原来所表现的病状已无法辨别。

鱼病的检查和诊断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鱼病的检查和诊断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鱼病的检查和诊断鱼病的检查和诊断一、现场调查(一)了解鱼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鱼生病后,不仅在病鱼体表或体内出现各种病状,同时,在水中也会表现出各种异常现象。

如全身发黑、离群独游;在气候、水温等一切正常的情况下,鱼的摄食量突然急剧下降等。

鱼病发生往往有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鱼病,病鱼一般在体色、外观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出现死亡,死亡率急剧上升。

而慢性型鱼病,则往往体质消瘦、活动缓慢、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死亡率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

鱼类受到寄生虫侵袭时,往往出现焦躁不安。

如鱼鲺侵袭,鱼的体色等变化不大,但鱼出现上跳下窜,阵性狂游。

当鲢碘泡虫侵袭时,鱼的尾部上翘露出水面,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

因水体受到污染(重金属污染)造成鱼类中毒时,鱼会出现跳跃和冲撞现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就转入麻痹甚至死亡。

由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的逐渐增加,除集约化养殖发现指环虫、三代虫的侵袭在短期内造成大批死亡外,家庭水族箱养鱼死亡率一般不会太大;可是若遇鱼类中毒,则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死亡,而且不分品种,清道夫等都毫不例外地死亡。

因此,及时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对于鱼病的及时诊断和处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了解水质和环境情况水温与鱼病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病原体都有其繁育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

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平均水温25℃左右时,毒力显著增高,水温降到20℃以下时,则毒力减弱,使病情减弱或停止。

斜管虫适宜在水温12~18C时大量繁殖。

小瓜虫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C,当水温低于10C以下或高于26℃时,则停止发育。

观察水的颜色,对水质情况也可作一大致了解。

水中腐殖质多时,水呈褐色;水中含钙质多时,呈现天蓝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呈铜绿色;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当水源被污染时,因污水种类和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颜色,如红、黑、灰白色等,透明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水中的溶解氧、硫化氢、ph值、氯化物、硫化物等与鱼病流行的关系极为密切。

鱼病的正确检查和诊断办法

鱼病的正确检查和诊断办法

鱼病的正确检查和诊断办法作者:李荣丰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第16期鱼病的种类很多,引起鱼病的原因也很复杂,为了有效地防治鱼病,必须对池塘环境进行调查,同时对疾病进行正确地检查和诊断才能对病下药,这是能否收到效果的关键。

调查和诊断鱼病常用步骤如下:一、现场调查水环境的好坏,对饲养鱼类有直接的影响。

除因病原体、敌害等的感染和侵袭,引起发病和死亡外,还有周围环境以及水体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对鱼类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1. 了解病鱼在池中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

鱼病发生的过程,有急性和慢性等类型。

急性型鱼病,病鱼一般在体色、外观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在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旦出现死亡,死亡率随即急剧上升,常在短期内出现死亡高峰。

而慢性型的病鱼则往往体色变黑,体质瘦弱,离群独游,活动缓慢,死亡率一般是缓慢地逐渐地上升,在长时间内死亡高峰不明显。

鱼类受到寄生虫侵袭和刺激,往往出现不安状态,如鱼受到鲺侵袭后,虽体色和体质变化不大,但表现为上窜下跳,不时急剧狂游;受鲢碘虫侵袭的白鲢,尾部上翘,鱼在水中狂游乱窜,抽搐着打圈子;受到鲢中华鳋侵袭的鲢鳙鱼的尾鳍上叶往往露出水面,在水体表层打转或狂游。

当鱼类因农药或工业废水中毒时,也会出现兴奋、跳跃和冲撞现象,而后转入麻痹阶段。

由上述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地逐渐增加,总的死亡率一般不会太大,若是鱼类中毒,则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大批死亡,各种家鱼、野杂鱼都不例外。

因此,到现场详细了解池鱼种种表现和周围环境情况,是正确诊断鱼病的首要环节。

2 . 了解池水的物理和化学状况。

水温的高低和鱼病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大多数的菌毒性鱼病和寄生虫病都是在水温较高的情况下发生,如一些致病菌和病毒在平均水温25℃左右时,毒力显著增高,当水温降到18℃以下时,毒力减弱,流行病逐渐停止。

但也有的寄生虫适宜于在较低水温中生活。

如斜管虫适宜在12~19℃时大量繁殖。

纯净的水是透明无色的,但由于对光线有选择性吸收作用,同时水中有溶解的或悬浮的物质,光线透入水中时,有一部分的光线被吸收了,有一部分被反射出来,便呈现出各种颜色,水中腐殖质多时,水呈蓝褐色,水中含钙质多有机物少时,水呈天青色。

斑点叉尾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斑点叉尾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二、合理施肥 夏季施肥的数量和次数,应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具体根 据水色掌握,施肥后水的透明度达 !" : =" 厘米为宜。在保持
捣烂后拌饵投喂,每次连续投喂 = : ; 天。 #6 按照预防的常规用量,用磺胺胍、红霉素等拌饵投喂,
每月 5 : ! 次,每次连续投喂 = : ; 天。
山东济宁农业学校 牛红华 王福刚 邮编 !A!"=5
!C "" : =C Nhomakorabea" 投喂前,将 !;" 克漂白粉溶解后泼洒食场,持续 泼洒 = : 4 天。
亩,溶水后全池泼洒。以调节池水 ?@ 值在 A6 ; : B6 ; 间,沉淀 水中有机物,降低池水有机物耗氧量,促进浮游植物生长。
=6 根据设计产量,每 ; : 5" 亩水面配备一台叶轮式增氧
46 每 5" : 5; 天,在食场挂袋 5 次,利用养殖鱼类到食场 吃食的机会,杀灭鱼体上的寄生虫。每次连用 4 : ; 天,每天换 药 5 次。每袋内装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 2 ;C ! 3 54" 克,或敌
四、诊断 6P 根据流行病学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由于 99; 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斑点叉尾!,而不感染 其他鱼类,因此在发病时只表现为斑点叉尾!发病,且主要 危害 6 龄以下的鱼,而同一水体中的其他鱼不发病;同时结 合其腹部膨大、腹水和在水中的旋转游动的症状可进行初步 诊断。 !P 通过组织病理学作出进一步诊断 根据病鱼肾脏造血组织及排泄组织的灶性坏死;肝充 血、出血、坏死及消化道、骨骼肌的出血;胰腺的出血和灶 性坏死,特别是在肝细胞内发现嗜酸性胞浆包涵体可作出进 一步诊断。 5P 99; 的分离、鉴定 从病鱼 99; 的靶器官如肾脏分离 99;,其常用的细胞 系是 AA、99J 等,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出现合胞体和核内包 涵体是诊断 99; 最有力的证据,同时检测分离病毒的理化 特性是否与 99; 符合,而作出较为确切的诊断。 4P 免疫学诊断 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对分离病毒采用血清中和实 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Q9R 等技术对该病作出最后的确切 诊断。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一、病毒性疾病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引起这种疾病的病原为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channel catfish herpesvirus, CCHV),该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

病毒有囊膜,对乙醚、氯仿、酸、热敏感,在甘油中失去感染力。

在25℃的池水中病毒能生存2天,在池底淤泥中会迅速失活。

细胞培养病毒的适宜温度为25~30℃。

患这种疾病的病鱼皮肤及鳍条基部出血,腹部膨大、腹水增多、淡黄色,鳃丝苍白或出血,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病鱼头朝上垂直悬于水中,或呈旋转游动,解剖检查,肌肉、肝、肾、脾等组织有出血区,脾脏往往色浅呈红色、肿大,胃膨大,有粘液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等病理状态。

该病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最先发现。

在我国大多数养殖斑点叉尾鮰的地区都曾受到过这种疾病的危害。

自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斑点叉尾鮰鱼苗和鱼种,3~4月龄的斑点叉尾鮰也可发此疾病。

当饲养水温在25~30℃时呈现疾病流行高峰,病程比较短,大约3~7天,死亡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在水温20~25℃时,发病与死亡率均趋于下降,有研究者的观察结果证明,当饲养水温为19℃时,由此病导致斑点叉尾鮰的死亡率最高可以达到14%,而当水温在15℃以下时,病鱼的症状就不明显,也无死亡现象发生。

该病毒主要通过鱼体接触和疫水而发生水平传播,带毒成鱼是其传染源;同时,现在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这种病毒还可以经受精卵而发生所谓的垂直传播。

对于斑点叉尾鮰的这种疾病可以根据病鱼规格、症状、病变和流行季节的特点做出初步诊断。

将病鱼脏器与肌肉做成除菌匀浆液,经注射途径接种健康鱼种可使之发病死亡;或者将该液接种敏感细胞,接种后2天左右出现细胞病变效应(CPE)者、或者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CCHV粒子,就可以对该疾病作为准确诊断。

对这种疾病目前尚无渔用药物进行有效的治疗,主要依靠预防措施,如:①引进鱼苗和鱼种时严格实施检疫,避免引进带有病毒的斑点叉尾鮰;②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饲养水质,控制斑点叉尾鮰苗种的放养密度,在网箱中饲养成鱼的放养密度一般应不高于15尾/米3;③在水温比较高时,不要拉网作业,不要运输鱼种等。

鱼病的诊断与检查方法(水产动物疾病防治课件)

鱼病的诊断与检查方法(水产动物疾病防治课件)

复习思考
课后作业: 制作一个鱼病检查用表格,包括鱼病基本信
息、鱼病流行病学信息、鱼病诊断信息、诊断结果 信息等。
模块一 鱼病诊断与治疗技术基础知识
任务三 鱼病的诊断与检查方法 任务一 鱼苗的培育
课程导入
课前复习: 1、疾病的经过有哪些基本病理变化? 2、疾病的结局,解答上节课课后作业答案
知识点、技能点
知识点: 1、疾病检测步骤 2、水样的收集和检测方法 3、病样的诊断方法
技能点: 1、水样的检测技术 2、病样的诊断技术
一些微小的病原或隐藏 在寄主气管组织的病 原和症状,肉眼很难 观察到,因此需要进 行镜检。以保证检查 结果的完整、可靠和 正确。
(二)检查鱼病的步骤
• (一 )肉眼检查 • (1)观察鱼体的体型:(瘦弱、肥硕、腹部鼓胀、畸形)
(2)观察鱼体的体色(黏液是否过多,鳞片是否完整,机体有 无充血、发炎、脓肿和溃疡、眼球是否突出、肛门是否红肿外突, 体表是否有水霉、水泡或者大型寄生物等)
现场调查的注 意事项
调查询问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有 B
些问题会在水产动物检查之后才
产生
有毒污染物进入养殖水体和有毒藻
C
类引起的中毒一经调查就可以初步
诊断
(一)现场水质检测项目
亚硝酸盐

(0.05mg/L) 水生生物种类

和数量

氨氮
水质检测
测 的
(0.2mg/L)
溶氧

(5mg/L)

PH值

(7.5-8.5)
• 当前,如果你对鱼病一无所知,可用全国远程诊断系统让 专家帮您诊断鱼病。
详细记录各个指标
• 诊断结果 • 基本情况:编号;申请单位;联系电话;养殖面积;水深

斑点叉尾鮰中一种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斑点叉尾鮰中一种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3Xu h u E t - xtIs e t n a d Qu rnie Bue u . z o nr E i n p ci n aa t r a ,Xu h u 2 1 0 ,C ia y o n zo 2 0 6 hn ; 4 .Ya c e g E t - xtIs e t n a d Qu rnie Bue u n h n nr E i n p ci n aa t ra ,Ya c e g 2 4 0 ,C ia y o n nhn 2 0 1 h ) n
关 键 词 : 点 叉尾 细 ; 动杆 菌 ; 定 斑 不 鉴
中图分类号: 9 14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5 9 4 2 1 )8 0 3 — 4 10 — 4 X(0 00 — 04 0
l lt n : 隐c z d n o  ̄ h g a Bm m ni a d lh aa 棚 4 a 0 fa I to a i b  ̄ Ch m ̄lC 丑血 , I / n anm ̄ jl 蝴 } , Ⅱ
6 o mia tb ce a t is wee sp rtd b A a; rc re t ifcin ts wa mpo e o c n r 一h d Do n n atr l s an r e aae v VI f t e urn e t et i r l n o s e ly d t o f m i
(.P I J n s nr-xtIset n ad Q aat eB ra ,Naj g 2 0 0 ,C i ; 1 FC,i gu E t E i np c o n ur i ueu A a y i n n ni 10 1 h a n n 2 C lg fV tr a dc eNaj g A r utr1 nvri ,Naj g2 0 9 ,C i ; . o ee o e i r Meii , ni gi l a U i sy l en y n n c u e t ni l0 5 hn n a

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斑点叉尾鲴 (c lrs u c ts ai q e的 的主要症状为 : I auu nt u f su ) t p a R n 部分病鱼在患病早期 , 食欲减退 , 逐 天然分布区域主要是在美国中部流域 、 加拿大南部 渐严重时呈“ 吊水” 的症状 , 即头朝水面 , 尾下垂 , 这 和大西洋沿岸部分地区 , 现在全美和墨西哥北部基 就是濒死征兆 。病鱼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 色素减
维普资讯
第5 期
刘堂水 等 : 斑点叉尾鲴细 菌性病 原的分离与鉴定
的菌液。选择无外伤 、 游动活泼 , 平均 体重 6 左 数鱼体呈现出与 自然 条件下发病部分相同的症状 。 Og
右的斑 点 叉 尾鲴 作 为供 试 鱼。在 每 个 5 m × 作为对照的浸泡组无 死亡发生 , 6c 注射组则仅 出现 1 4 rX4 m水族箱 中放养 1 尾供试鱼 , 5c n 2c O 充气饲 尾鱼 体死 亡 。
养, 每天换水 1 早 、 次, 晚各投喂 1 次配合饲料 。7d 后, 经背部肌肉注射或浸泡 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 , 腹 腔注射法按每尾 0 2mI活菌液 ; 泡法则是首先 . 浸
收稿 日期 ;0 60—4 2 0 —72
* 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项 目(0 7 0 2 资助 3 2 13 )
** 通讯作者 , - i ce ca gu E mal h nh n f@malh a .d . n : i z u e uc .
刘堂水 , 18 年生 , 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硕士研究生 , 汉 4 0 7 男,9 2 华 武 300
采取具有典型症状的病鱼, 在无菌条件下 , 直接
肠道、 和腹 水 等组织 中采样, 在 家族 自治县 内清江河内网箱饲养的患病斑点叉尾鲴 从病灶 处或者 鳃、 HI Df ) c 在 5℃恒温培养 进行 了细菌陛病原 的分离与鉴定, 旨在为科 学防治 B A( io平板上作划线分离 , 2

斗鱼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

斗鱼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

斗鱼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夹尾表现:斗鱼的鳍(尾鳍为主)像被胶水粘起来一样无法打开)病因:由于水质差或新水刺激过强(PH值震荡温度变化过大)引起鱼体不适的一种表现形式治疗方法:升温2度+少量大粒盐+每日串养好的新水4分之1 预防方法: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换水,加强对新水的处理,以防止鱼出现不适的反应烧尾烂鳍是斗鱼的常见病啦,本人曾被这两种鱼病困扰很久。

表现:斗鱼的鳍(尾鳍为主)像被什么东西吃掉啦一样烧尾病因:最初由水过酸(PH值过低)过老引起,后来可能会并发细菌性烂鳍治疗方法:首先稳定水质,并下杀菌水或黄粉以预防伤口感染,增加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一般鱼鳍都会再长出来预防方法: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换水烂鳍针洞病因:细菌性烂鳍针洞:由于水太老引起的水中细菌大量繁殖或鱼鳍受伤引起的伤口感染治疗方法:升温2度+黄粉或杀菌水类细菌性治疗药物,2-3天后换水补药预防方法: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换水寄生虫性:车轮虫寄生治疗方法:低浓度敌百虫或硝酸亚贡药浴预防方法:活食消毒加强对水的处理能力,降低寄生虫入侵的几率胡椒病表现:鱼体出现很多微小的白色小点,鱼的体色精神状态不佳还有夹尾现象出现病因:长期水质不良治疗方法:换一半新水+温度提升到30度+下重盐,2-3天基本可以痊愈预防方法:还是注意水质肠炎表现:食欲不振白便病因:分细菌性寄生虫性两种治疗方法:仔细观察白便是中空的还是实心的中空的用百必除治疗,并下杀内寄药饵实心的用(停食,升温2度,土霉素100升水3片+痢特灵100升水放6片,2天后换水补药)这个方法治疗预防方法:对饲料把关,做好消毒处理白点表现:状态不佳身上有白色小颗粒附着病因:小瓜虫寄生鱼体治疗方法:病鱼隔离+温度30度+大粒盐(也可用硝酸亚贡或其他专杀药物药浴)预防方法:增强对水的处理,降低寄生虫入侵的几率腹水表现:肚子肿胀,后期会有立鳞表现病因+治疗方法:腹水有三种因水质食物带菌引起的内部细菌性疾病,初期用庆大或呋喃唑酮+土霉素辅以镁盐或是大蒜素治疗有百分之六十可能性痊愈因内部寄生虫引起,比较难治,用百必除治疗有一线生机自身缺陷引起的病变(像人类的癌症),没有治疗的可能此病中后期会变为腹水立鳞并发,所以尽早治疗,不过个人认为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平时注意水质情况,勤换水,对食物做早期预防处理预防方法:定期换水以控制细菌繁殖速度,对饲料进行处理,最好多喂杀菌冷冻红虫丰年虾等安全饲料,人工饲料也可以水霉表现:鱼体表面出现絮状物,仔细看可以看到菌丝病因:水霉真菌感染,病鱼的伤口较容易感染水霉治疗方法:建议用专杀药物治疗,推荐德龙霉菌治疗剂,效果奇好,甲基蓝+大粒盐也可以预防方法:水水水还是水白头白嘴表现:病鱼头部颜色消退变为乳白色,嘴部肿胀,有时会出现类似水霉的絮状物病因:目前没有完全查明,应属革兰氏阴性杆菌治疗方法:使用强效杀菌药物,如黄粉+土霉素或特灭菌治疗预防方法:注意水质。

鱼病的诊断方法及用药

鱼病的诊断方法及用药

鱼病的诊断方法(转自百度贴吧)前言:诊断鱼病是防治的兽药步骤,只有先确定鱼患的病是什么,然后进行治疗,才能对症下药,取得治疗的效果。

因此能否正确诊断鱼病,是防治的一个关键问题。

诊断鱼病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鱼体检查肉眼检查是检查鱼病最主要的方法,是从鱼患病部位找出病原体,或由病原体引起的反应或症状而表现的各种现象,即病状,为诊断防治鱼病提供依据。

按照病原体的类别来说,鱼病可分为细菌性和寄生虫性两大类。

检查时,一些大型的寄生虫(如蠕虫、甲壳动物、体型较大的原生虫、水霉等),用肉眼可以看到。

不过有一些病原体(如细菌、体型较小的寄生虫),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就要根据病状来鉴别。

一般细菌性鱼病,常表现出充血、发炎、脓肿、腐烂、竖鳞等病症;而寄生虫性鱼病,常表现为粘液过多、出血、有胞囊等病症。

由于各种病原体对鱼体所引起的症状不同,这些不同的病症就为我们诊断鱼病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有利的条件。

对鱼体要检查部位,包括体表、鳃等两部分。

顺序和方法如下:(1)体表:从缸中捞出病鱼或新死的鱼,放在小脸盆或小玻璃缸中。

按顺序从头部、嘴部、眼睛、鳃盖、鳞片、鳍条等仔细观察。

在体表的一些大型病原体(水霉、线虫、锚头虱、鱼虱、钩介幼虫等)都很容易看到。

但有些用肉眼看不到的小型病原体,则要根据表现出来的病症来鉴别。

如车轮虫、口丝虫、斜管虫、三代虫一般会引起分泌大量粘液,或者头、嘴、鳍条等末端腐烂。

复口吸虫病,则会眼睛浑浊甚至掉落。

赤皮病,则鳞片脱落,皮肤充血等等。

(2)鳃部:鳃部检查重点是鳃丝。

首先要注意鳃盖是否张开,表皮有无腐烂或透明现象。

鳃片颜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较多,末端是否肿大或腐烂?如是细菌烂鳃,则末端腐烂,粘液较多鳃霉病,则鳃片颜色比正常鱼颜色要白,略带血红色的小点;如是口丝虫、隐鞭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碘泡虫等鳃部寄生虫疾病,则鳃片上有粘液或者鳃丝肿大,鳃盖胀开。

二、了解水质变化水的酸碱度和溶氧变化也是造成鱼病原因之一。

斑点叉尾冬季大规模死亡病原分离与鉴定

斑点叉尾冬季大规模死亡病原分离与鉴定
摘要!"#$ 年 #! 月湖南安化地区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暴发大规模死亡死亡率接近 @"D发病鱼体重为 #9< \ !9" SH本研究从患病濒死鱼肝脾肾分离到 # 株致病菌对其进行常规理化特性分子生物学人工感染实验以及药 敏性检测 结果显示分离菌株理化特性与鲁氏耶尔森氏菌 E",&)#)$ ,%+D",) 特征相符与 6&I`中登录的鲁氏耶尔森 氏菌的 #$5 -_6?基因同源性达 >>D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鲁氏耶尔森氏菌聚为一族 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 病相似症状并能够从发病鱼组织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病原菌表明鲁氏耶尔森氏菌为斑点叉尾该病病原菌 该分 离菌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及新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本研究为斑点叉尾暴发性出血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A =<@ 关键词斑点叉尾鲁氏耶尔森氏菌#$5 -_6?病害防控鉴定 中图分类号5>C%%%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AA!"#$"$ =""<A ="$
杨移斌#! 刘天强A 阳涛A 胥宁#! 董靖#! 杨秋红#! 刘永涛#! 艾晓辉#!
#9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 武汉 CA"!!A!9淡水水产健康养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CA"!!A A9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动物保健研究所四川成都 $#""C#
% <C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年

#9!9!%病原菌分离纯化 取具有典型症状患病濒死斑点叉尾的肝肾
营养肉汤!@ ^摇床!"" -VN() 培养 #@ ' 后稀释 菌液浓度至 #"B &,kVNb取 !"" b均匀涂布于 Jc

鱼类疾病的诊断和检查方法

鱼类疾病的诊断和检查方法

鱼类疾病的检验和诊断方法一、疾病的诊断依据目前,尚难于做到通过检测患病鱼体的各项生理指标而对鱼类疾病进行诊断,大多只能通过病鱼的症状和显微镜检查的结果作出确诊。

大致可以根据以下几条原则进行鱼病的诊断:1、判断是否由于病原体引起的疾病有些鱼类出现不正常的现象,并非是由于传染性或者寄生性病原体引起的,可能是由于水体中溶氧量低导致的鱼体缺氧、各种有毒物质导致的鱼体中毒等。

这些非病原体导致的鱼体不正常或者死亡现象,通常都具有明显不同的症状:(1)因为饲养在同一水体的鱼类受到来自环境的应激性刺激是大致相同的,鱼体对相同应激性因子的反应也是相同的,因此,鱼体表现出的症状比较相似,病理发展进程也比较一致。

(2)某些有毒物质引起鱼类的慢性中毒外,非病原体引起的鱼类疾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失常甚至死亡。

(3)查明患病原因后,立即采取适当措施,症状可能很快消除,通常都不需要进行长时间治疗。

2、依据疾病发生的季节因为各种病原体的繁殖和生长均需要适宜的温度,而饲养水温的变化与季节有关。

所以,鱼类疾病的发生大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适宜于低温条件下繁殖与生长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大多发生在冬季,而适宜于较高水温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大多发生在夏季。

3、依据患病鱼体的外部症状和游动状况虽然多种传染性疾病均可以导致鱼类出现相似的外部症状,但是,不同疾病的症状也具有不同之处,而且患有不同疾病的鱼类也可能表现出特有的游泳状态。

如鳃部患病的鱼类一般均会出现浮头的现象,而当鱼体上有寄生虫寄生时,就会出现鱼体挤擦和时而狂游的现象。

4、依据鱼类的种类和发育阶段因为各种病原体对所寄生的对象具有选择性,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鱼类由于其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和体内化学物质的组成等均有所不同,对不同病原体的感受性也不一样。

所以,鲫或者鲤的有些常见疾病,就不会在冷水鱼的饲养过程中发生,有些疾病在幼鱼中容易发生,而在成鱼阶段就不会出现了。

5、依据疾病发生的地区特征由于不同地区的水源、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微生态环境均有所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病原区系也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叉尾斗鱼肉瘤病的病理学检测和病原鉴定刘怡南;彭爽;王虹;陈德芳;贺扬;周毅;耿毅【摘要】为确诊叉尾斗鱼肉瘤病,采集自然患病鱼进行病理学观察,基于淋巴囊肿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采用PCR方法对肉瘤状增生物进行检测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患病叉尾斗鱼肉瘤状增生物是由大量囊肿细胞聚集在皮肤和鳍条上形成,鳃、肝、肾、脾、肠等内脏组织器官均未观察到囊肿细胞.囊肿细胞大小为正常细胞大小的57.9~1823.8倍,细胞核不规则,细胞质内可见嗜碱性包涵体;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囊肿细胞胞质内存在大量直径约171.5 nm的病毒粒子.病理观察结果符合鱼类淋巴囊肿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PCR方法检测到1272 bp的目的片段,测序结果显示,该基因与GenBank中的淋巴囊肿病毒K J408271.1序列相似性达99%.试验结果表明,叉尾斗鱼肉瘤病为淋巴囊肿病毒感染所致,皮肤和鳍是病毒感染的靶器官.本研究为叉尾斗鱼肉瘤病临床诊断和预防提供了试验参考.【期刊名称】《水产科学》【年(卷),期】2018(037)005【总页数】5页(P679-683)【关键词】叉尾斗鱼;肉瘤病;淋巴囊肿病毒;病理;诊断【作者】刘怡南;彭爽;王虹;陈德芳;贺扬;周毅;耿毅【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雅安625014;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1.1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属鲈形目、攀鲈亚目、丝足鲈科,为小型淡水观赏鱼类;其色彩艳丽、体形优美,备受各国观赏鱼爱好者追捧,被誉为“天堂鱼”[1]。

叉尾斗鱼肉瘤病是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慢性皮肤瘤,主要症状为患病鱼的头部、躯干和鳍条聚集出现成串或成团的白色半透明状囊肿物;该病不会导致鱼类大规模死亡,但会严重影响观赏价值。

1975年澳大利亚学者最早描述了叉尾斗鱼体表出现的“覆盆子样”增生物,报道指出其具有典型的淋巴囊肿细胞结构[2]。

虹彩病毒科的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被认为是鱼类淋巴囊肿病的病原,其可感染全球范围内超过125种硬骨鱼类,引起鱼类浅表组织出现慢性增生性囊肿,疾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3]。

在我国,养殖鱼类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4]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5-6]是淋巴囊肿病毒的易感宿主;2014年Xu等[7]研究证实虹彩病毒科淋巴囊肿病毒也是叉尾斗鱼重要的病原。

2015—2016年四川某观赏鱼店先后多批自广东购进的叉尾斗鱼体表均出现肉瘤状增生物,疑似为淋巴囊肿病毒感染。

为确定病原,笔者收集患肉瘤病病鱼,进行了病理学检测和增生物主要衣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为叉尾斗鱼肉瘤病临床诊断和预防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患病叉尾斗鱼体长5~10 cm,8~12月龄,购自广东惠州某斗鱼养殖场;DNA 提取试剂盒购自QIAGEN公司;D2000 Marker和DNA胶回收试剂盒购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1.2 病理学观察采用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麻醉患病鱼致死,体表病变观察并剖检,记录病理变化并拍照。

1.3 组织病理学观察采集皮肤、鳃、心、肝、脾、肾、脑和肠组织,室温固定于4%多聚甲醛中,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增生物形态和组织病理变化,并拍照,Image-Pro Plus 6.0用于细胞大小测定。

1.4 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取皮肤体表肉瘤状增生物,固定于2.5%戊二醛,环氧树脂包埋,超薄切片,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病毒形态,并拍照。

1.5 淋巴囊肿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检测以肉瘤样增生组织中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淋巴囊肿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引物MCP-F(5′-ATGACTTCTGTAGCGGGTTCAAGTG-3′)和MCP-R(5′-CTAAAGTACAGGAAATCCCATTGAAC-3′)进行PCR扩增[7]。

反应条件:95 ℃ 3 min;95 ℃ 45 s,48 ℃ 45 s,72 ℃ 45 s,35个循环;72 ℃ 2 min。

PCR产物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回收目的片段送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测序。

测序结果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进行BLSAT比对分析,采用Mega 4.1构建进化树。

2 结果2.1 病变观察体表肉瘤状增生物呈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球形小颗粒状,单个成片或堆积成团,集中分布在患病鱼的背鳍、臀鳍、尾鳍及鳍条基部区域(图1a)。

增生物早期主要散布于鳍条上,逐渐增多堆积成团伴有鳍条充血(图1b),严重时出现蛀鳍,增生物成片扩散蔓延至体表,鱼体体色明显变淡(图1c)。

解剖观察,鳃丝轻微肿胀,内脏未见明显异常。

2.2 组织病理观察体表肉瘤状增生物是由大量直径约48.7~217.8 μm(n=11)的囊肿细胞聚集形成。

皮肤上大小不等的球形囊肿细胞相互挤压堆积出现在真皮层,囊肿细胞间有大量浸润的炎性细胞和增生的上皮细胞,真皮层中黑素细胞聚集减少,而皮下肌肉组织结构清晰、肌细胞排列整齐无明显病变(图2a)。

鳃丝肿胀增厚,鳃小片呼吸上皮浮离,基底黏液细胞增多,炎性细胞浸润(图2b)。

脾脏出血,白髓区域减小(图2c)。

其他组织器官无明显病变。

图1 体表病变a.对照(上),鳍条感染(中),体表感染(下);b:鳍条充血;c:蛀鳍. 图2 组织病理变化a.皮肤;b:鳃丝;c:脾脏. E: 表皮;D: 真皮;M: 肌肉;PL:鳃丝;Epc: 呼吸上皮;Mc: 黏液细胞;Ⅰ:脾脏出血;Ⅱ:白髓减少.囊肿细胞仅出现在皮肤和鳍条上,在鳃、脾、肠、肝、肾等内脏组织中均未观察到囊肿样异常肥大细胞。

正常细胞直径为5.1~6.4 μm,囊肿细胞大小为正常细胞大小的57.9~1823.8倍(按面积计算)。

典型的囊肿细胞核深染位于细胞一侧,染色质成团聚集;细胞质边缘有大量网状嗜碱性包涵体,细胞膜为均质透明细带状(图3a);膜外单层毛细血管包裹滋养着感染阶段的囊肿细胞(图3b),衰老的囊肿细胞缩小,细胞膜均质变厚,破裂,胞内物质降解(图3c)。

2.3 透射电镜观察体表肉瘤状增生物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大量形态一致的病毒粒子分布于囊肿细胞胞质内,直径约(171.5±1.2) nm,具有衣壳,切面呈六边形对称结构(图4)。

图3 囊肿细胞的显微结构a.典型囊肿细胞;b:感染阶段细胞;c:降解阶段细胞. N:细胞核; I: 胞质包涵体; H: 透明被膜; C: 毛细血管; M: 黑素细胞; IE: 炎症上皮样细胞; D: 降解细胞.图4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a.17 000×; b:40 000×.2.4 病毒检测及发育树分析以肉瘤状增生物组织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通用引物对淋巴囊肿病毒基因主要衣壳蛋白基因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可见在1000~2000 bp 间出现单一条带(图5),回收产物测序获得1272 bp的碱基序列,将序列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中进行Blastn比对,其与淋巴囊肿病毒(登陆号KJ408271.1)主要衣壳蛋白的序列相似性达99%。

与19株不同种属的虹彩病毒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感染病毒株属于虹彩病毒科中淋巴囊肿病毒属(Lymphocystivirus),明显区别于肿大细胞病毒属(Megalocytivirus)和蛙病毒属(Ranavirus);其与同为观赏鱼来源的序列KJ4408271.1和AB299163.1聚为一簇,与同为叉尾斗鱼来源的毒株亲缘关系最近(图6)。

图5 PCR扩增结果1.DL2000 Marker; 2:阴性对照; 3、4:增生物样品; 5:DL2000 Marker.图6 基于主要衣壳蛋白基因的系统发育树3 讨论叉尾斗鱼肉瘤病是一种体表慢性皮肤瘤,疾病病程长,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会使患病鱼丧失观赏价值;随着观赏鱼全球贸易的拓展,以观赏鱼为宿主的病毒性疾病传播对各国疾病诊断和检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研究对采集的叉尾斗鱼肉瘤病病鱼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体表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球形颗粒瘤状增生物是由异常肥大的囊肿细胞堆积而成,囊肿细胞是由淋巴囊肿病毒感染所致。

这与报道淋巴囊肿病毒感染形成典型的皮肤浅表增生物相一致[7-8]。

虹彩病毒科分为5个属,其中感染脊椎动物的是蛙病毒属、肿大细胞病毒属和淋巴囊肿病毒属。

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被认为是虹彩病毒科内病毒鉴定的理想目的基因。

本试验扩增测序得到1272 bp的主要衣壳蛋白基因片段,在线比对与淋巴囊肿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相似性达99%。

叉尾斗鱼属于脊椎动物硬骨鱼类,早期研究显示,其是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的易感宿主[9]。

试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病毒与肿大细胞病毒明显进化差异,其与淋巴囊肿病毒聚为一簇,且与淋巴囊肿病毒同为斗鱼分离株的KJ408271.1亲缘关系最近,表明叉尾斗鱼肉瘤病病原为淋巴囊肿病毒。

淋巴囊肿病毒广泛分布于天然水体中,是危害鱼类健康的重要病毒性病原之一。

淋巴囊肿病毒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绑定通过内吞或膜融合方式进入胞内[10];病毒通过抑制靶细胞凋亡和细胞分裂为病毒复制赢得时间,同时刺激细胞聚变促使靶细胞异常肿大[11]。

淋巴囊肿病毒复制在胞质内形成包涵体,病毒DNA和蛋白质在其内装配完成后,脱离包涵体进入胞质,待细胞裂解后释放到组织中。

本试验观察到在异常肥大的囊肿细胞内有大量的嗜碱性包涵体,电镜显示其胞质内含有装配成熟的六边形病毒粒子。

同时,病毒感染可以上调胶原纤维相关基因表达,在感染细胞表面形成透明被膜[11]。

本试验观察到,在囊肿细胞被膜随着病毒的感染增厚,衰老的囊肿细胞虽然细胞缩小,但有的囊膜明显增厚。

此外,在感染阶段典型的囊肿细胞被膜外包裹有单层毛细血管,细胞与细胞间毛细血管丰富,这些血管支持着肿瘤细胞的新陈代谢。

若在疾病治疗中能有效控制囊肿区域局部血液供应,将为肉瘤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淋巴囊肿病毒最主要的靶器官是体表皮肤下的结缔组织,也可感染鳃、脾、体腔膜、肠和头肾等组织器官,褐牙鲆感染可在鱼体表、鳃、肠壁、肝、头肾、脾中观察到囊肿细胞,而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则仅在鳃上观察到典型囊肿细胞[12]。

本试验仅在皮肤和鳍条观察到典型囊肿细胞,病变细胞局限在真皮层,其他脏器未见典型囊肿细胞或异常肿大细胞,且叉尾斗鱼脏器病变较易感动物褐牙鲆等的病理变化轻微,表明叉尾斗鱼淋巴囊肿病毒感染局限在体表,皮肤和鳍条是其感染的靶器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