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剂及消毒原理
消毒剂消毒灭菌原理
![消毒剂消毒灭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385447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c.png)
消毒剂消毒灭菌原理消毒剂是一种用于抑制或杀灭细菌、病毒、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消毒剂消毒灭菌的原理主要包括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破坏细胞内的基因物质以及干扰微生物的代谢过程。
一、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消毒剂可以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细胞无法正常进行代谢活动。
消毒剂作用于细胞膜时,会相互作用并干扰细胞膜内的脂质双层结构。
这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来实现。
物理方法:物理杀菌剂通过高温或物理力量(如高压)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
高温可以使脂质双层中的脂肪酸失去液态结构,导致细胞膜的完整性受损。
高压则可以使细菌内部的液体压力增加,导致细胞膜破裂。
化学方法:化学消毒剂可以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脂质相互作用,引起脂质分子的变性和破坏。
例如,氯化物、酚类和季铵盐等消毒剂可以与细菌的脂质分子发生反应,并将其氧化、脱水或破坏,从而导致细胞膜的完整性丧失。
二、破坏细胞内的基因物质消毒剂还可以破坏微生物细胞内的基因物质,例如DNA或RNA,从而导致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遗传物质复制和表达。
这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来实现。
物理方法:物理杀菌剂,如紫外线,可以直接照射细菌或病毒,通过紫外线的能量使DNA或RNA分子发生损伤,从而阻碍遗传物质的正常复制和表达。
化学方法:某些化学消毒剂具有与DNA或RNA结合并影响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例如,酶类消毒剂可以通过与细胞内的酶相互作用,干扰酶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细菌或病毒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三、干扰微生物的代谢过程除了破坏细胞结构和基因物质外,消毒剂还可以影响微生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
这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来实现。
物理方法:物理杀菌剂,如低温或干燥,可以降低微生物细胞内的代谢速率。
低温可以减缓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速率,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干燥可以通过降低细胞内的水分含量,抑制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化学方法:某些化学消毒剂可以通过与微生物细胞内的代谢酶相互作用,干扰其正常的代谢途径。
常用消毒剂分类及消毒方法ppt课件
![常用消毒剂分类及消毒方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902a5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3.png)
食品加工行业使用要求
1 2 3
食品级消毒剂 必须选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消毒剂,如食品级 次氯酸钠等。使用时需注意浓度和残留问题,避 免对食品造成污染。
加工器具消毒
对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刀具、砧板等器具进行 定期消毒,可采用煮沸、蒸汽或食品级消毒剂浸 泡等方法。
生产环境消毒 定期对食品加工车间、仓库等环境进行消毒,可 采用喷雾、擦拭等方式,注意避免对食品原料和 成品造成污染。
常用消毒剂分类及消 毒方法ppt课件
目录
• 消毒剂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 常用消毒剂分类介绍 • 各类消毒剂适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 正确使用各类消毒剂方法指导 • 安全性评价与环境保护考虑 • 总结回顾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消毒剂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消毒剂定义及作用原理
消毒剂定义
消毒剂是指能够杀灭或去除外环境 中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 求的制剂。
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消毒策略
公共场所消毒 对商场、超市、学校等公共场所的地面、墙面、门把手等 高频接触部位进行定期消毒,可采用喷雾、擦拭等方式。
交通工具消毒
对公交车、地铁、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座椅、扶手、门窗等 部位进行定期消毒,注意选择刺激性小、易挥发的消毒剂。
空气消毒
对密闭空间如电梯轿厢、候车室等进行空气消毒,可采用 紫外线灯或空气消毒机等方式,注意人员要离开消毒区域。
醛类消毒剂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
醛类消毒剂包括甲醛、戊二醛等,主要用于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等物品的消毒。使 用时需将待消毒物品放入密闭容器内,加入适量消毒液,采用熏蒸或浸泡等方式进 行消毒。
注意事项
醛类消毒剂有刺激性气味,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性,使用时需在通风良好的环境 下进行,并佩戴防护用具。同时,醛类消毒剂对皮肤有刺激性,使用后需及时清洗。
消毒剂灭菌原理
![消毒剂灭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ccdf87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3.png)
消毒剂灭菌原理
消毒剂是一种能够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其灭菌原理取决于消毒剂的种类和性质。
下面是常见消毒剂的一些灭菌原理:
1. 氯化物:氯化物如次氯酸钠(漂白水)和三氯甲烷(消毒液)可以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使其内部成分泄漏致死。
2. 酒精:乙醇和异丙醇可以溶解微生物细胞膜,导致细胞内部成分失去稳定性,最终死亡。
3. 高温:高温可以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和核酸损伤,破坏其细胞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灭菌目的。
4. 臭氧:臭氧具有高度氧化性,可以破坏细菌细胞的膜和
DNA分子,导致死亡。
5. 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破坏细菌细胞的膜和DNA,破坏细胞内部酶活性,从而灭菌。
6. 紫外线:紫外线可以破坏微生物的核酸结构,使其无法复制和生长,从而达到灭菌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消毒剂对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效果。
有些消毒剂可以杀死细菌和真菌,而对病毒的杀灭作用较弱。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消毒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目标微生物和应用场景来确定最合适的消毒剂和灭菌原理。
复合二氧化氯消毒原理
![复合二氧化氯消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83450a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a.png)
复合二氧化氯消毒原理
复合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强效的消毒剂,其消毒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氧化反应:复合二氧化氯在水中解离为二氧化氯离子(ClO2-)。
这些离子能够氧化细菌、病毒、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细胞膜和细胞壁,破坏其结构并使其失去活性。
2. 抑制酶活性:二氧化氯还可以进一步进入微生物细胞内部,与其重要的酶和蛋白质发生反应,抑制其酶活性。
这会干扰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和复制能力,导致其死亡。
3. 氧化细胞内部组分:二氧化氯还可以氧化微生物内部的多个重要组分,如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
这会破坏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使其无法继续生存和繁殖。
总的来说,复合二氧化氯通过氧化作用、酶抑制和细胞内部组分的氧化,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代谢过程,从而实现消毒的效果。
它可以有效地杀灭广谱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同时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较长的持续杀菌时间,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消毒剂。
杀菌消毒原理
![杀菌消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5bf114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9.png)
杀菌消毒原理
杀菌消毒原理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和使用杀菌消毒剂来杀灭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达到消除病菌或细菌的目的。
常见的杀菌消毒原理包括以下几种:
1. 物理杀菌消毒:利用高温、辐射、过滤等物理因素来杀灭微生物。
高温可以破坏微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结构,致使其失
去生活能力;辐射可以通过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杀灭微生物;过滤可以通过微生物无法通过滤器的孔隙来分离和杀灭微生物。
2. 化学杀菌消毒:利用化学杀菌剂破坏或抑制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和细胞结构,导致其死亡。
常见的化学杀菌剂包括酒精、漂白粉、氯化物、过氧化氢等。
这些化学杀菌剂可以与微生物的细胞膜、核酸和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其结构并引起细胞死亡。
3. 生物杀菌消毒:利用某些有益微生物对有害微生物的竞争和拮抗作用来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
常见的生物杀菌消毒方法包括使用益生菌、细菌、真菌等,它们能够生长繁殖并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抑制或杀灭有害菌群。
4. 辅助杀菌消毒技术:包括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超声波消毒等。
紫外线能够杀灭微生物的DNA和RNA,破坏其遗传物质从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效果;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对微生物具有强烈的杀菌能力;超声波则借助声波的震荡作用扰乱微生物细胞结构,达到杀灭微生物的目的。
通过以上不同的杀菌消毒原理,可以有效地杀灭或抑制各类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保障我们的环境卫生和健康。
各种消毒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各种消毒方法的原理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55bdc9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b.png)
各种消毒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一、热消毒法原理:热消毒法是通过高温将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从而杀灭它们。
热有两种传递方式,热空气或者热水。
应用: - 高温热空气消毒:主要应用于家庭、医疗设备、实验室等场合。
将物体置于高温箱中,通入热空气进行消毒。
- 热水消毒:常用于餐具、水杯、婴儿奶瓶等。
将物体放入沸水中,加热一段时间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二、化学消毒法原理:化学消毒法是通过化学药剂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行杀菌。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漂白粉、酒精、过氧化氢等。
应用: - 漂白粉:常用于厨房、卫生间等公共场所的消毒,可通过向水中加入适量的漂白粉来进行消毒。
- 酒精:常用于手部消毒,通过使用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或者酒精棉球进行消毒。
- 过氧化氢:常用于医疗设备、血液制品等领域,具有广谱杀菌能力。
三、紫外线消毒法原理:紫外线消毒法是通过利用紫外线的波长可破坏细菌和病毒的DNA结构,使其无法繁殖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应用: - 家用紫外线消毒灯:常用于家庭、办公室等空间的消毒,通过紫外线灯的照射来杀灭细菌和病毒。
- 医疗设备紫外线消毒:常用于医疗设备、手术室、实验室等环境,通过专用的紫外线消毒设备,将物体进行辐射消毒。
四、臭氧消毒法原理:臭氧消毒法是通过利用臭氧具有强氧化剂的性质,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膜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应用: - 水处理工程中的臭氧消毒:通常用于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等领域。
将水通过臭氧发生器进行臭氧消毒。
- 空气净化中的臭氧消毒:常用于空调系统、办公室、汽车内部等空间的净化,通常使用臭氧发生器进行消毒。
五、生物学消毒法原理:生物学消毒法是通过利用某些生物的生长、代谢特性来杀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应用: - 酶制剂消毒:通过使用具有生物酶的制剂,对含有有机物质的环境进行消毒,常见于厨房、化学实验室等场所。
- 丙酸菌消毒:常用于农业和食品工业,通过利用丙酸菌的生长代谢特性,对一些食品进行消毒和保存。
消毒剂原理
![消毒剂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846efd95022aaea998f0ffe.png)
(一)、液氯消毒氯气加入水中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不同的水质其化学反应的过程也不一样,但最终起消毒作用的产物为次氯酸和次氯酸根离子。
1. 当水中无氨氮存在时CL2+HO2→HOCL+H++CL– (1)次氯酸是一种弱电介质HOCL→H++OCL– (2)次氯酸与次氯酸根在水里所占的比例主要取决于水的pH值,HOCL和OCL–都具有氧化能力,但HOCL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到带负电荷细菌的表面,并渗入细菌体内,氯原子氧化作用破坏细菌体内的酶,使细菌死亡;而OCL–带负电,难于靠近带负电荷的细菌,所以虽有氧化能力也难起消毒作用。
从图Ⅰ可以看出,在pH值5.6-9.5范围内,水的pH值越低,HOCL的百分含量越大,因而消毒效果越好。
2. 当水中存在氨氮时,(1)式产生的HOCL就会和氨化合,产生一类叫胺的化合物,其成份视水的pH值及CL2和NH3含量的比值而定。
NH3+HOCL →NH2CL+H2O (3)NH3+2HOCL→NHCL2+2H2O (4)NH3+3HOCL →NCL3+3H2O (5)当水的PH值在5-8.5之间时,NH2CL和NHCL2同时存在,但PH值低时,NHCL2较多,NHCL2的杀菌能力NH2CL强,所以水的PH值低一些,也是有利于消毒作用的。
NCL3要在PH值低于4.4时才产生,在一般的饮用水中不大可能形成。
所以,无论水中是否存在氨氮,在使用液氯消毒时,在pH值6.8-8.5范围内,pH值越低,消毒效果比PH值高的消毒效果好。
(二)、二氧化氯消毒二氧化氯化学性质活泼,易溶于水,在20℃下溶解度为107.98g/L,是氯气的溶解度的5倍。
氧化能力为氯气的2倍。
CLO2是中性分子,在水中几乎100%以分子状态存在,所以极易穿透细胞膜,渗入细菌细胞内,将其核酸(DNA或RNA)氧化后,从而阻止细菌的合成代谢,并使细菌死亡。
在饮用水中CLO2灭菌反应如下式.(6)、(7)所示。
CLO2+ e→CLO2– (6)CLO2+2H2O+4e→CL–+4OH– (7)实验测知,式(6)式的电极电位0.95V ,式(7) 式的电极电位0.78V。
主要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原理
![主要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420a6c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6d.png)
主要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原理主要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原理目前主要消毒方法有液氯、臭氧、二氧化氯、次氯酸钠和紫外线等,每种消毒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选择适用条件。
消毒方法的选择要求能高效快速地灭活多种致病微生物,又要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经济性、安全性、无二次污染以及操作方便和耗材便于运输储存等特点。
(1)氯消毒加氯处理的方法也称氯化处理或氯化法。
氯消毒可使用液氯,也可以使用漂白的粉。
前者述及,氯消毒的效果与水温、pH 值、接触时间、混合程度、污水浊度以及所含干扰物质、有效氯浓度有关。
由于氯是强氧化剂,污水中气有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均要消耗氯,因此污水消毒的加氯量应该经试验确定。
对于生活污水,可参考的数值为:一级处理水排放时,投氯量为20~30mg/L,二级处理水排放时,投氯量为5~10mg/L。
氯加入水中后,一部分被能与氯化合的杂质消耗掉,剩余的部分称为余氯。
保留一定量余氯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自来水出厂后还具有持续的杀菌力。
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因此氯的运输贮存和使用应小心,加氯设备的安装位置应尽量靠近加氯点。
加氯间应结构坚固,能防冻保温,通风良好,并宜安装排风扇。
液氯消毒的工艺流程一般是:液氯通过加氯机与污水在混合池内反应,然后在接触池内接触一定时间后即可出水。
在混合池内的混合反应时间为5~15min,在接触内的接触时间为30min 左右,沉淀速度采用1~1.3mm/s,保证余氯量不小于0.5mg/L。
国内使用的加氯机种类很多。
例如ZJ 型转子加氯机,来自氯瓶的.氯气首先进入旋风分离器,再通过弹簧膜阀和控制阀进入转子流量计和中转玻璃罩,于是经水射器与压力水混合、溶解于水内被输送至加氯点。
(2)次氯酸钠消毒电解食盐水可以得到次氯酸钠,然后将次氯酸钠加入污水后与水反应产生次氯酸,所以说次氯酸钠的消毒作用依然靠次氯酸,但其消毒作用不及氯强。
因次氯酸钠易分解,所以通常采用次氯酸钠发生器现场制取,就地投加,不宜贮运。
它一般适用于小型工厂。
过氧乙酸消毒原理
![过氧乙酸消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8354d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9.png)
过氧乙酸消毒原理
过氧乙酸(PA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医疗和水处理等领域的消毒剂。
其消毒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氧化作用:过氧乙酸分解时产生游离的氧,氧可以与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反应,使其氧化分解,从而杀灭微生物。
氧化作用是过氧乙酸消毒的主要杀菌机制。
2. 酸性作用:过氧乙酸是一种酸性物质,可以使微生物细胞膜破坏,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3. 蛋白质变性作用:过氧乙酸可以与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反应,导致其变性,从而杀死微生物。
4. 水解作用:过氧乙酸在水中可以水解为乙酸和氧,乙酸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以增强过氧乙酸的消毒效果。
总之,过氧乙酸消毒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氧化、酸性、蛋白质变性和水解等作用杀灭微生物,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
归纳常用的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方法
![归纳常用的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582c3c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2.png)
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是日常生活和医疗卫生工作中常用的消毒方法。
物理消毒主要包括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过滤消毒,而化学消毒则包括氯消毒、醋酸消毒、酒精消毒等多种方法。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些常用的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方法。
一、物理消毒方法1. 高温消毒高温消毒是通过加热杀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方法。
常见的高温消毒设备有高压蒸汽灭菌器、高温箱等。
在医疗卫生领域,高压蒸汽灭菌器是最常用的高温消毒设备,它能够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快速有效地杀灭各种微生物。
2. 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消毒是利用紫外线的辐射杀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方法。
紫外线消毒设备通常包括紫外线灯管和反射器。
在实际使用时,只需将被消毒物品置于紫外线照射区域,经过一定时间的照射即可达到消毒的效果。
3. 过滤消毒过滤消毒是通过特殊过滤器将水中的微生物过滤掉,达到消毒目的的方法。
常见的过滤消毒设备有滤水壶、滤水瓶等。
二、化学消毒方法1. 氯消毒氯消毒是通过向水中添加氯化物,产生活性氯,从而杀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方法。
氯消毒剂包括氯气、次氯酸钠等,广泛应用于自来水、游泳池等水体的消毒。
2. 醋酸消毒醋酸消毒是通过将醋酸溶液或醋酸酯溶液涂抹或浸泡物体表面,从而杀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方法。
醋酸消毒剂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并且对环境无污染。
3. 酒精消毒酒精消毒是通过将酒精溶液喷洒或擦拭物体表面,从而杀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方法。
常见的酒精消毒剂包括乙醇、异丙醇等,适用于医疗器械、皮肤等的消毒。
以上是常用的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方法,不同的消毒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物体。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消毒方法,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执行,以确保消毒效果达标。
应注意避免化学消毒剂的误用和混用,以免产生有害物质或降低消毒效果。
消毒是保障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的重要手段,正确使用消毒方法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消毒,尤其在医疗卫生领域以及食品加工等行业,消毒更是必不可少的。
消毒剂消毒灭菌法实验原理
![消毒剂消毒灭菌法实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5ff843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64.png)
消毒剂消毒灭菌法实验原理随着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对细菌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细菌在人类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是引起传染病、病毒疾病等不良后果的主要元凶。
为了防止疾病的传播和爆发,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消灭细菌,这就是消毒。
消毒是一种利用一定的化学物质或物理方法消灭病原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公共卫生和防止疾病的传播。
消毒剂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消毒方式,其原理是利用化学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或破坏细菌细胞膜、细胞壁等结构,实现细菌的灭活。
消毒剂的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氯化物、酚类、醛类、过氧化氢和紫外线等。
在各种消毒剂中,氯化物是最重要的一种。
氯化物可以通过氧化作用,攻击蛋白质、多糖和核酸等病原菌的关键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氯气和次氯酸钠是最常用的氯化物消毒剂。
酚类消毒剂的杀菌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破坏菌体上的酸碱平衡、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酚类消毒剂有菌落清、杀菌水和酚类甲醛等。
醛类消毒剂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反应破坏细菌的关键结构,使细菌失活。
醛类消毒剂常见的有福尔马林和戊二醛。
过氧化氢消毒剂的杀菌作用机理是通过破坏细胞壁和染色体结构,使细菌失活。
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氧化剂,其杀菌能力比其他消毒剂还要强。
过氧化氢常被用于清洗医疗器械和消毒卫生间。
紫外线消毒剂则主要依靠紫外线的硬碟杀菌作用和电离辐射杀菌,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小。
常见的紫外线消毒剂有紫外线灯、紫外线透镜等。
在实验室里,通常的消毒方式是采用气雾和液态消毒剂。
气雾消毒剂是指将消毒剂储存在低温高压下,释放消毒雾气并吸入消毒,这种方法可以消毒空气和难以清洁的设备。
液态消毒剂则是指将消毒液喷洒在被消毒物体上,常见的消毒液有84消毒液、过氧化氢和酒精等。
消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卫生措施,可以防止病毒的传播和爆发,在实验室和医院等场所都需要密切关注,并选择适合的消毒剂来进行消毒。
实验方法1.杀菌环境的准备首先要对实验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高锰酸钾溶液杀菌消毒的原理
![高锰酸钾溶液杀菌消毒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4851ad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16.png)
高锰酸钾溶液杀菌消毒的原理
高锰酸钾溶液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其杀菌消毒作用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理:
1. 氧化作用:高锰酸钾溶液能够释放出氧气,与细菌接触后,氧气会迅速与菌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从而破坏菌体的细胞膜和蛋白质结构,达到杀菌的效果。
2. 中和作用:高锰酸钾溶液中的高锰酸根离子和酸根离子能够中和细菌体内的有机酸和氨基酸等化合物,使其失去营养条件,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高锰酸钾溶液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食品、饮料、化妆品等领域的杀菌消毒工作中。
几种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几种常用的化学消毒剂](https://img.taocdn.com/s3/m/5abf7fa765ce0508763213d3.png)
相对来说,滴露、来苏水是比较适合家庭 使用的。 滴露和来苏水比较温和,溶于水可杀灭细 菌繁殖体和某些亲脂病毒。 一般洗衣机的一滚筒水中加入3-5滴就可 以,加水配成1%-5%的溶液,将衣服、 被单放在液体中浸泡30-60分钟,再用 水清洗。 擦拭室内家具、地板的时候,可以用1% ~3%的溶液擦拭或喷洒。
[视野拓展]
现在,很多人家里都备着84消毒液、滴露、 过氧乙酸、来苏水、漂白粉、高锰酸钾 (PP粉)等消毒液和消毒药品。
使用误区: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么样的消毒液适合家 庭用,每次该用多少,怎么兑水,所以选 购的时候很盲目,使用的时候更是随意, 想用多少就用多少。 事实上,如果家里使用消毒液不当,会引 起许多麻烦。
一、通过与菌体的蛋白质结合,使 蛋白质变性、沉淀而达到抑菌或杀 菌作用:
如:来苏尔、乙醇、福尔马林、红汞、苯 酚等。
来苏尔:
即煤酚皂溶液(含煤酚47%-53%,其 余是肥皂和水;煤酚是邻-、间-、对-甲酚 的混合物)。 将来苏尔用水稀释成5%-10%的水溶液, 用作病人用具、排泄物及环境消毒。
一般消毒剂对微生物作用的机理 有如下6种:
① 消毒剂与微生物细胞浆的蛋白质结合,阻碍细胞的功能, 如氰氧化银、升汞。 ② 由于酸化而引起微生物细胞阻碍,如过氧化氢、过锰酸钾、 漂白粉、尿素、 聚烯吡酮碘。 ③ 使细菌及原虫细胞成分水解而引起细胞机能阻碍,如强酸、 强碱等。 ④ 透过微生物细胞膜溶解细胞浆,如甲醇、乙醇、乙醚等。 ⑤ 使微生物蛋白凝固或变性使细胞机能障碍,如石炭酸、甲 酚、戊二醛、甲醛、异丙醇等。 ⑥ 破坏微生物的酶系统,如硼酸、肥皂、色素系统药物、洗 必泰等。 而消毒剂对病毒的作用多为蛋白凝固或变性而引起。
常用消毒剂的消毒原理
![常用消毒剂的消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fda117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e.png)
常用消毒剂的消毒原理
消毒是指利用化学物质或物理方法,将物体表面和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真菌
等微生物杀灭或去除的过程。
而常用的消毒剂主要包括酒精、双氧水、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
它们都有各自的消毒原理,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酒精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其消毒原理是通过蛋白质的变性来杀灭细菌。
酒精能够破坏细菌细胞膜和蛋白质,使细菌失去活力并死亡。
因此,酒精常被用于消毒手部皮肤和一些物体表面。
其次,双氧水是一种氧化性消毒剂,其消毒原理是通过氧气的放出来杀灭细菌。
双氧水在接触到细菌时会放出氧气,氧气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结构,从而达到消毒的效果。
双氧水对环境无污染,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
另外,过氧乙酸是一种强氧化性消毒剂,其消毒原理是通过氧化作用来杀灭细菌。
过氧乙酸能够与细菌细胞膜中的脂质发生氧化反应,破坏细菌细胞膜,导致细菌死亡。
由于其强氧化性,过氧乙酸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被广泛用于医疗器械的消毒。
最后,次氯酸钠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其消毒原理是通过氯离子的氧化作用来
杀灭细菌。
次氯酸钠能够释放出活性氯,氯离子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核酸,从而杀死细菌。
次氯酸钠具有广谱杀菌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医疗卫生领域。
总的来说,常用消毒剂的消毒原理主要包括蛋白质的变性、氧气的放出、氧化
作用和氯离子的氧化作用。
通过了解这些消毒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消毒剂,从而达到更好的消毒效果。
消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消毒工作,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消毒剂杀菌的原理
![消毒剂杀菌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7a9ecc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1.png)
消毒剂杀菌的原理
消毒剂杀菌的原理是通过破坏或抑制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及结构功能,从而杀灭或抑制其繁殖,达到杀菌的目的。
具体的杀菌原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氧化作用:某些消毒剂能与微生物的细胞成分发生氧化反应,造成氧化损伤并杀菌。
例如,过氧化氢可以通过释放活性氧分子,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核酸,导致微生物死亡。
2. 蛋白质变性:部分消毒剂能够与微生物的蛋白质发生反应,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和沉淀,使微生物失去生物活性,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3. 细胞膜破坏:某些消毒剂可以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使细胞内容物外泄,导致微生物死亡。
例如,氯化物可以与细胞膜的脂质发生反应,破坏膜的完整性。
4. 酶活性抑制:一些消毒剂能够抑制微生物的关键酶活性,阻碍其生物代谢过程,从而导致微生物的死亡。
例如,酚类消毒剂可以与微生物的酶发生反应,影响相关代谢途径的正常进行。
5. DNA/RNA破坏:部分消毒剂可以破坏微生物的DNA或
RNA分子,阻断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复制,导致微生物死亡。
例如,紫外线消毒可以直接破坏微生物的DNA分子。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消毒剂对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有不同的杀菌效果,因此在使用消毒剂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
毒剂和使用方法。
同时,正确的使用和浓度控制也是保证消毒剂有效杀菌的关键。
酚类消毒原理
![酚类消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604c63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70.png)
酚类消毒原理
酚类消毒剂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它可以灭杀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确保物品和设施
的卫生安全。
酚类消毒剂的消毒原理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1. 蛋白质变性:酚类消毒剂可以改变微生物细胞的分子构造,并使其中的蛋白质变性。
由于蛋白质是微生物细胞最基本的构成成分之一,这种变性可以破坏细胞内的结构,
使其失去生存能力。
2. 膜损伤:酚类消毒剂还可以破坏微生物细胞的生物膜,这是一种由脂质和蛋白质
组成的外层结构。
生物膜是微生物细胞的保护层,它可以控制细胞内部物质的进出,并防
止外来物质的入侵。
酚类消毒剂可以破坏这种保护层,导致微生物细胞的死亡。
3. 氧化还原反应:酚类消毒剂还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杀死微生物。
在这种反应中,酚类消毒剂会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细胞组分与氧气或氯气等氧化剂结合,形成氧化物,
使微生物无法生存。
总之,酚类消毒剂的消毒原理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都可以破坏微生物细胞的分子结
构和功能,杀死微生物。
在使用酚类消毒剂时,需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浓度,以确保
消毒效果并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损害。
84消毒剂 原理
![84消毒剂 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489c83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c.png)
84消毒剂原理84消毒剂原理1. 写作目的此篇文章旨在介绍84消毒剂的原理,为读者提供对该消毒剂工作机制的理解。
2. 介绍84消毒剂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广泛应用于家庭和公共场所。
它具有广谱杀菌功能,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和病毒都有较强的灭活能力。
3. 主要成分84消毒剂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
次氯酸钠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够与细菌和病毒的细胞膜以及核酸发生反应,破坏其结构和功能。
4. 次氯酸离子生成通过水和食盐的电解反应,次氯酸钠溶液中的氧化性电位被降低,从而使次氯酸离子(ClO-)释放出来。
次氯酸离子是消毒剂的主要活性物质。
5. 杀菌机理氧化损伤次氯酸离子能够与微生物的细胞膜和细胞器发生反应,破坏其结构和功能。
它能够氧化微生物细胞膜上的脂质和蛋白质,引起膜的破裂和蛋白质的变性,导致细胞死亡。
破坏核酸次氯酸离子能够与微生物细胞内的核酸反应,破坏其结构和功能。
它能够氧化核酸的碱基,导致DNA和RNA的断裂和变性,从而阻止微生物的基因转录和复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消毒范围由于次氯酸离子的强氧化性和广谱杀菌能力,84消毒剂能够有效杀灭多种细菌和病毒,包括大肠杆菌、流感病毒等。
6. 注意事项使用稀释尽管84消毒剂具有强杀菌能力,但使用时需要稀释,以确保安全。
在使用前,请按照产品说明进行稀释操作。
通风条件使用84消毒剂时,应确保通风良好。
因为次氯酸钠的挥发性较高,而挥发后的次氯酸钠可对呼吸系统产生刺激。
在使用84消毒剂前,务必避免与其他清洁剂混合使用。
混合使用可能产生有害的化学反应或产物。
结论84消毒剂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其主要成分次氯酸钠能够通过氧化损伤和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核酸来杀菌。
使用84消毒剂时,需要注意稀释、通风和防止混合使用等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消毒效果。
7. 使用场景家庭消毒84消毒剂在家庭中可以用于消毒厨房台面、餐具、洗手间、地板等。
它能够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提供清洁卫生的环境。
公共场所消毒在公共场所,如医院、学校、超市等,84消毒剂广泛应用于空气消毒、卫生间消毒、物品消毒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臭氧:用于洁净间消毒或纯化水消毒臭氧消毒的原理0臭氧消毒原理可以认为是一种氧化反应。
(1)臭氧对细菌灭活的机理:臭氧对细菌的灭活反应总是进行的很迅速。
与其它杀菌剂不同的是:臭氧能与细菌细胞壁脂类双键反应, 穿入菌体内部,作用于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臭氧还作用于细胞内的核物质,如核酸中的嘌呤和嘧啶破坏DNA。
(2)臭氧对病毒的灭活机理:臭氧对病毒的作用首先是病毒的衣体壳蛋白的四条多肽链,并使RNA受到损伤,特别是形成它的蛋白质。
噬菌体被臭氧氧化后,电镜观察可见其表皮被破碎成许多碎片,从中释放出许多核糖核酸,干扰其吸附到寄存体上。
臭氧杀菌的彻底性是不容怀疑的。
对臭氧消毒补充(1)化学性质及功效臭氧(O3)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淡蓝色气体。
分子结构呈三角形,键角为116°,其密度是氧气的1.5倍,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氧气的10倍。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它在水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为2.07V,仅次于氟(2.5V),其氧化能力高于氯(1.36V)和二氧化氯(1.5V),能破坏分解细菌的细胞壁,很快地扩散透进细胞内,氧化分解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须的葡萄糖氧化酶等,也可以直接与细菌、病毒发生作用,破坏细胞、核糖核酸(RNA),分解脱氧核糖核酸(DNA)、RNA、蛋白质、脂质类和多糖等大分子聚合物,使细菌的代谢和繁殖过程遭到破坏。
细菌被臭氧杀死是由细胞膜的断裂所致,这一过程被称为细胞消散,是由于细胞质在水中被粉碎引起的,在消散的条件下细胞不可能再生。
应当指出,与次氯酸类消毒剂不同,臭氧的杀菌能力不受PH值变化和氨的影响,其杀菌能力比氯大600-3000倍,它的灭菌、消毒作用几乎是瞬时发生的,在水中臭氧浓度0.3-2mg/L时,0.5-1min内就可以致死细菌。
达到相同灭菌效果(如使大肠杆菌杀灭率达99%)所需臭氧水药剂量仅是氯的0.0048%。
臭氧对酵母和寄生生物等也有活性,例如可以用它去除以下类型的微生物和病毒。
①病毒已经证明臭氧对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杀灭性,例如Poloi病毒在臭氧浓度为0.05-0.45mg/L时,2min就会失去活性。
②孢囊在臭氧浓度为0.3mg/L下作用2.4min就被完全除掉。
③孢子由于孢衣的保护,它比生长态菌的抗臭氧能力高出10-15倍。
④真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和青霉属菌(penicilli um)能被杀灭。
⑤寄生生物曼森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在3min后被杀灭。
此外,臭氧还可以氧化、分解水中的污染物,在水处理中对除嗅味、脱色、杀菌、去除酚、氰、铁、锰和降低COD、BOD等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应当注意,虽然臭氧是强氧化剂,但其氧化能力是有选择性的,像乙醇这种易被氧化的物质却不容易和臭氧作用。
(2)臭氧的发生及常用浓度臭氧的半衰期仅为30-60min。
由于它不稳定、易分解,无法作为一般的产品贮存,因此需在现场制造。
用空气制成臭氧的浓度一般为10-20m g/L,用氧气制成臭氧的浓度为20-40mg/L。
含有1%-4%(质量比)臭氧的空气可用于水的消毒处理。
产生臭氧的方法是用干燥空气或干燥氧气作原料,通过放电法制得。
另一个生产的臭氧的方法是电解法,将水电解变成氧元素,然后使其中的自由氧变成臭氧。
使用电解系统生产臭氧的主要优点是:①没有离子污染;②待消毒处理的水是用来产生臭氧的原料,因此没有来自系统外部的其他污染;③臭氧在处理过程中一生成就被溶解,即可以用较少的设备进行臭氧处理。
若在加压条件下,可生产出较高浓度的臭氧。
2.新洁尔灭的常用浓度为0.1-0.2%。
它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破坏细胞膜,改变其通透性而起杀菌作用,但不能杀灭芽胞。
使用时,注意不能和肥皂及碘同用。
3甲酚皂溶液(来苏儿):由甲酚500ml、植物油300g、氢氧化钠43g配制而成。
药理及应用:能杀灭多种细菌,包括绿脓杆菌及结核杆菌,但对芽孢作用较弱。
用法与注意:外用消毒防腐剂。
禁用于伤口,不能用于橡皮、塑料或织物的消毒,以防吸收后皮肤再接触导致灼伤。
用法用量:用其水溶液浸泡,喷洒或擦抹污染物体表面,使用浓度为1%~5%,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
对结晶核杆菌使用5%浓度,作用1~2小时。
为加强杀菌作用,可加热药液至40~50℃。
对皮肤的消毒浓度为1~2%。
消毒敷料、器械及处理排泄物用5~10%水溶液。
4酒精:用于皮肤消毒酒精又叫乙醇,是最常用的皮肤消毒剂,75%的酒精用于灭菌消毒;50%的酒精用于防褥疮;20%—50%的酒精擦浴用于高热病人的物理降温。
不同浓度的酒精都是由高浓度(95%)酒精用蒸馏水稀释而成的。
有人问若直接用高浓度的酒精消毒是不是效果更好呢?酒精之所以能消毒是因为酒精能够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如果使用高浓度酒精,对细菌蛋白脱水过于迅速,使细菌表面蛋白质首先变性凝固,形成了一层坚固的包膜,酒精反而不能很好地渗入细菌内部,以致影响其杀菌能力。
75%的酒精与细菌的渗透压相近,可以在细菌表面蛋白未变性前逐渐不断地向菌体内部渗入,使细菌所有蛋白脱水、变性凝固,最终杀死细菌,酒精浓度低于75%时,由于渗透性降低,也会影响杀菌能力。
由此可见,酒精杀菌消毒能力的强弱与其浓度大小有直接的关系,过高或过低都不行,效果最好的是75%。
酒精极易挥发,因此,消毒酒精配好后,应立即置于密封性能良好的瓶中密封保存、备用,以免因挥发而降低浓度,影响杀菌效果。
另外,酒精的刺激性较大,粘膜消毒应忌用5紫外线消毒:用于纯化水消毒等(1)紫外线杀菌的机理及规则紫外线杀菌的原理较为复杂,一般认为它与对生物体内代谢、遗传、变异等现象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核酸相关。
微生物病毒、噬菌体内都含有RN A和DNA,而RNA和DNA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由磷酸二酯按照嘌呤与嘧啶碱基配对的原则相连的多核苷酸链,它对紫外光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并在260n m有最大值吸收。
在紫外光作用下,核酸的功能团发生变化,出现紫外损伤,当核酸吸收的能量达到细菌致死量而紫外光的照射又能保持一定时间时,细菌便大量死亡。
波长在200-300nm之间的紫外线有灭菌作用,其灭菌效果因波长而异,其中以254-257nm波段灭菌效果最好。
这是因为细菌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核蛋白的紫外吸收峰值正好在254-257nm之间。
如将该波段紫外线的灭菌能力定为100%,再同其他波长紫外线的灭菌能力作比较,其结果如表3.1所示。
由表可以看出,超过或低于254-257nm的紫外线,随波长的增加或减少,灭菌效果均急剧下降。
表3.1 不同波长的紫外线灭菌能力波长/nm 220 230 240 250 254 257 260 270 280 290 300 310 360 400相对灭菌率/%0.25 0.4 0.63 0.91 1.0 1.0 0.99 0.87 0.6 0.5 0.06 0 .013 0.0003 0.0001紫外线的灭菌效果同紫外线的照射量不成线性关系,即被杀死细菌的百分数并不是与照射剂量成正比的(紫外线照射量等于紫外线的辐照度值乘以时间)。
只有在照射量很低而细菌数目又很多的时候,紫外线照射量才同细菌的死亡率呈线性关系。
当紫外线照射量加大后,每单位剂量的紫外线的增量,并不杀死一定数目的细菌,而是杀死当时还活着的细菌中间某一特定百分数的细菌。
从这个意义上看,在紫外线杀菌过程中,微生物的死亡也遵循湿热灭菌的对数规则(参见中国药典附则)。
即 N/N0=e -KD式中 N0——紫外线照射前的细菌数目;e——紫外线照射后的细菌数目;D——紫外线剂量大小;K——常数。
表3.2示出了紫外线不同照射量时的灭菌率。
表中可清楚地看出,对不同细菌要达到同一灭菌率时,所需的紫外线照射量相差甚大。
例如酵母菌要达到90%~100%的灭菌率时,需要紫外线照射量为14700μW•s/cm2。
而大肠杆菌则需1550μW•s/cm2,二者相差10倍。
6. V80消毒剂主要成份与作用机理I复合季铵盐:IMUNELLV80消毒剂中的复合季铵盐类以动植物的脂肪为原料为酯化二癸基二甲基铵,与常规季铵盐不同,其特点在于含有两个憎水烷基和至少一个可被水解的酯基,杀菌后在改变了的PH环境下可变为没有阳离子特性的化合物,而众所周知的是阴离子化合物一般都比阳离子化合物的毒性小;并优于具有高效杀菌的阳离子双链季铵盐,而且两者的化学链有明显不同。
并且此类型复合季铵盐在使用后与废水一起排放时,在其酯基上水解并产生较小结构的降解化合物,使得其毒性进一步降低,对环境中的BOD、COD几乎没有影响,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相当小。
在杀菌过程中水解并能起到降解化合物,降低毒性的作用。
II活性因子(WSB):IMUNELLV80消毒剂中的活性因子(WSB)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多肽,其作用是降解杀菌后的产物,分解较小结构的化合物,避免杀菌过程中受有机物和蛋白质的干扰。
III乌洛托品:IMUNELLV80消毒剂中的乌洛托品是以5碳-8碳的二醛、柠檬醛与氮氢化合物聚合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物质,发明者称它为复合醛,在我国因其分子结构类似于乌洛托品故称为乌洛托品,该化合物具有乌洛托品的优越性,其杀菌效果却明显的高于乌洛托品,经单项对动物的尿路感染疗效实验,优于磺胺和各种抗生素,口服没有毒性,对细菌不产生抗药性,并随尿排泄迅速。
为了使V80有效成分的含量在中国得到容易的检测,德国的专家可向中国政府的检测机构提供一种物质,使化合物在这一物质作用下并能很容易地用中国乌洛托品含量测定方式,计算出在V80中的含量。
通常认为醛类毒性较强,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醛类的毒性都较强,只有小分子的低级醛类毒性才较强,当分子结构大于5个碳时,醛类的毒性会大大降低,例如纯净的戊二醛是低毒、带微弱醛味的,而我们通常使用的戊二醛则带明显的刺激性醛味,毒性相对较大,那是因为普通的戊二醛在制备过程中混有大量的甲醛、乙醛等低级醛。
IMUNELLV80中的复合醛类由于采用高技术提纯工艺,使得其5碳-8碳的二醛纯度较高,而且杀菌后的产物在活性因子(WXB)的催化作用下,也可分解为较小结构的化合物。
这一特点,符合世界理想消毒剂方向中的特性,使V80的含量很低时也能有效地与细菌的细胞质结合,使其变性完成杀菌过程。
IV螯合剂:LMUNELLV80消毒剂中的螯和剂增强消毒剂的稳定性,软化水质,协助消毒灭菌。
LMUNELLV80消毒剂的保质期可长达二年,即使1%的稀释液,保存期也在15个月以上,螯合剂使的整个V80这一化合物的比重微重于水,所以不会在光热下被迅速蒸发。
V表面活性剂:LMUNELLV80消毒剂中含的复合季铵盐类与表面活性因子共同作用于细菌表面,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较大分子的复合醛类进入细菌细胞内部,与细菌的细胞质结合,破坏细胞病毒的遗传基因使其变性,完成杀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