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的转型.(近代化)

一、含义: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此过程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 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在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三、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1.经济: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2. 政治: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3 、思想文化: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经济: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2)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思想文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

1)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

3)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

4) 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6)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三)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主要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 .经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1927-1937)。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2. 政治: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3.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摧残。

4.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四)、新中国

l、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l. 政治建设

(1) 《共同纲领》: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l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 1956年, 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确认其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实现了民族平等, 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 经济建设 (1) 1949年—1952年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

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3. 外交建树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

上的积极作用,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 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进了会议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 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1. 经济建设 (1) 中共八大(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 这是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1958年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导致国内出现1959年—1961年经济困难。

(4) 经济调整:1960年, 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 科拉成就 (1) 两弹一星:①1964年, 原子弹爆炸成功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

导弹试验成功。②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2) 电视:1958年,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标志着中国电视业诞生。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1. 外交建树 (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①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增强。②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 (2) 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 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3) 中日建交:1972年,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两国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2. 经济建设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劫难,(停产“闹革命”)。调整:

(1) 1973年, 我国经济出现复苏。

(2) 1975年, 我国经济迅速回升。

3.科技、文艺成就

(1) 指导方针:1956年,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使科学技术和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 航天: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我国迈进航天时代。

(3) 农业: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2号。

四、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1. 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2. 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3. 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4. 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5. 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

6.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

7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8‘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9、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社会环境)长期动荡。

五、中国工业化进程

1、近代工业化起步——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实业救国的推动

3、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一战期间

4、凋谢萎缩——一战后至解放前

5、改造—1956基本上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6、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1、1953-1957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现代工业化起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庆油田、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3、1978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乡镇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就举世瞩目

4、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六、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一)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二)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四)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一开始就宣布要"求知识于世界",确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日本的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的动力。而在中国,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新中国建立前,知识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它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和现代知识隔膜的国家。由此可见,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七、实战演练

1 、(13分) (2012·泰安二模)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梦想。、

材料一对于中国现代化历程是始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观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1)你认为中国现代化开始于哪一时期?你的依据是什么?(2分)

材料二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约法规定: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之三分之二以上可弹劾之……?。它还规定国务员③?辅佐临时大总统,自其责任?,即④实行责任内阁制。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的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根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进步性。史料研习是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技能,分清原始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等三类内容在历史研究中很有必要,请按这三类标准对材料中数字序号标示的内容进行分类。(3分)

材料三 1933年7月《申报月刊》在创刊周年纪念之际发行特大号,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针对这一问题,编者明确写道:?须知今后中国,……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不特无以‘足兵’,抑且无以‘足食?’。

当时各种现代化思想相互碰撞,其中以热谈苏联和社会主义、探讨苏联?一五计划?成功原因以及表达对其向往的较为醒目。 ----《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

(3)材料表明,1933年对现代化的讨论出现新的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倾向的世界原因。(2分)

材料四对于中国现代化探索道路问题,毛泽东很早就有思考,在1937年6月24日的一次谈话中,明确谈到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1期

(4)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谈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2分)

材料五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其中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冲击----回应?论,该观点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

(5)依据所学知识,就你对“冲击----回应”论的认识写一篇小论文。(4分)

要求:以对“冲击----回应”论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150字左右。

2、(13分)有学者提出: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经过长期探索闯出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我国是在经过长期艰辛探索以后才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很多有识之士称赞和看好“中国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封建主义经济模式以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为代表,农民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耕织结合,自给自足。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为令人瞩目,特点是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

材料二中国经济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效益、质量、合理实在的速度,由片面强调自力更生、闭关锁国转变成对外开放;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交融的混合经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与效率并重;中国已经根本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化……轻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得到加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平衡协调发展;增长模式以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材料三中国模式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进程,突破了中外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不足3千万,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说法在国际上流行。它(中国改革)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摘编自郑永年《中国模式及其未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三种经济模式的主要不同点。(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模式”的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模式的认识。(6分)

3、材料一……在15世纪早期这段畀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材料二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材料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1)材料一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含义指什么?为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指出西方经济模式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经济模式产生的历史原因。(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丁哪些有利条件?(6分)

(4)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我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四的观点。(10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4、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抉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一一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一一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摘自《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5分)

⑵结合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12分)

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10分)

5、(12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图表

看图表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中ADE代表的经济成分及AD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图表中D 所示的划线段a~b处经济状况的影响。

6、(11分)材料一读下列图示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在向中国倾销商品的同时,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大批的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4年,茶叶的出口达到53万担,超过有鸦片战争前最高出口量13万担,伺候出口量持续上升。------- 高中教材《经济成长历程》

(1)依据材料一图示和材料二内容,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7.(2013年广东高考39题)(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

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答案】

(1)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5分)(3)“文化大革命”时期,经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分)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3分)

1、(1)任选其一说明依据。(2分)

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世界,向西方学习一。

洋务运动:创办洋务企业,近代工业起步。

维新变法:提出改良政治,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建立近代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民主、科学观念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说明:只提出观点,没说明依据的不得分。)

(2)进步性:以三仅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强调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思想,否定了君主专制。原始史料:②③,史料解释:①④,历史评价:⑤。(3分)

(3)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经济危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分)

(4)政治: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经济:新中国成立后,把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收归国有,之后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2分) (5)答案一:同意这种观点:近代中国确实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开始进行被动的回应。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两方的思想文化、物质生活等逐步浸入中国。中国人开始强国御侮的探索,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兴办洋务运动;甲午战后,中国为救亡图存,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冲击——回应”论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4分)

答案二:不同意这种观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自身进步的结果。从思想上,明末清初就已提出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思想;经济上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西方的侵略中止了近代中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虽然部分阶层的人士,运用西方政治、思想等进行了一些努力和探索,但均以失败告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这种观点实质是两方中心论,过分夸大了西方在近代中国发展中所起的作用。(4分)(说明:只提出观点。不进行论述的不得分)

2.【解析】本题主要可从古今中外经济发展模式思考。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直接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需要从材料中高度概括归纳出答案。第(3)问,回答意义时要从?中国模式?对中国、对世界等方面,由局部到整体,层层递进来回答。谈对经济模式的认识时要以经济模式为中心,结合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方面回答。(1)封建经济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机器工业化生产、科技为先导、垄断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导向。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市场规律;优先发展重工业。(3分)

(2)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外开放;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重公平与效率;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4分)

(3)意义: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打破了社会主义理论范式和西方理论的线性规划;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拓宽了民族国家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发展;中国模式被世界广泛认同,成为社会发展道路创新的范例。

认识:从纵向来看经济模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性的产物;从横向来看经济模式是国情的产物;经济模式具有多样性,不存在好坏与优劣;要尊重他国的对自身发展道路选择,要结合国情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模式。(6分)

3.(共26分)(1)含义:中国实行海禁;西方新航路开辟。(2分)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不管锁国政策。(2分)

(2)模式: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或自由市场经济模式)。(2分)

原因:资本经济的扩张本性。资产阶级统治和民主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推动。(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交通工具盒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世界市场发展创造条件。(6分)

(4)评分标准:一等(10—8分)①观点明确;②能多角度提出论据,且表述准确;③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7—5分)①观点较明确;②能多角度提出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③论证表述清楚。

4. 【答案】⑴消极影响: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3分)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2分)

⑵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民观念的变化;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每点2分,回答其中三点得6分)高考资源网

不同:近代农村人口的迁移主要是在外国经济入侵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背景下,破产的农民被迫迁入城市,是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反映;当代农村人口的迁移主要是在农业生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活跃背景下,农民主动迁移,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⑶得: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现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化选举。(任答一点得2分)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走上合作化道路;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任答两点得4分)失:大跃进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农业生产和农民个体利益;(2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增长缓慢。(2分)

5、(12分)(1)A代表小农经济(自然经济);D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E代表官僚资本主义企业(3分)关系:自然经济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瓦解自然经济。(3分)(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思潮维,新运动兴起(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民主共和思潮.,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化探索由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6分)

6、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分)近代工业兴起(或洋务企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分)

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