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国际物流的基本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国际物流的基本理论
2.1丝绸之路经济带
2.1.1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为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发现的以长安为路线起点,途径塔里木盆地、关中平原、至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与地中海多国相连接的陆上通道。在此条充满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我国瓷器、丝绸、香料等实现了多国互通,此通道的开辟为我国古代文化交流上、经济发展中均作出了极大贡献。这一过程好似经济全球化的初期版本,此条贸易通道则称之为可促全球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商贸大动脉。纵观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背景,应从国内与国际两个视野来分析:
从国际视角分析:全球经济格局将重构,东亚经济圈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进入变革及转型期。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较困难,而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中心开始东移,需实现海陆统筹的相互结合,整个国际经济市场的进一步调整,提升了国际社会对开发海洋的重视程度。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则可实现向西发展战略,发展空间大,可将有活力及效率的亚欧大洲相连接,促多国经济发展。
从国内视角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对外开放实施的新举措。金融危机后,美欧国家实行了“量化宽松”政策,让新兴发展国家经济体遭受重伤,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科促我国与南亚、中亚、西亚与欧洲多国的贸易合作;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此外,还能解决我国内陆地区外向度较差的问题,促进内陆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够使内陆、沿海以及延边地区实现共同发展,二者彼此依托、相互相成,实现了能源、经济、文化等的交流合作。
2.1.2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
丝绸之路为我国古代贯穿亚、欧、非洲大陆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
与古“丝绸之路”彼此相呼应,给予了古丝绸之路时代内涵;“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现代交通运输发展为基础,涉及区域、规模等较大,东联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并牵连到整个欧亚大陆,为史上最长,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将促亚欧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2.1.3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路径
(1)强化政策措施沟通及协调,制定完善科学区域经贸合作机制
增进亚欧各国政策沟通,建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构科学协调机制,增进多国政府的贸易政策沟通及协调,增进交通、关税、信息、资金等多领域彼此合作,消除贸易壁垒。同时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建构多边融资新平台,尽力打制出综合性的高效立体式经济区。
(2)确保贸易、能源通道互通,实现国家能源安全
当前,新亚欧大陆桥、渝新欧铁路、中哈第二条铁路的相继开通以及中吉乌铁路、中欧国际公路等的推行,促进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立体式交通运输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开放了陆路、空中、信息三条丝绸之路,会形成连接东亚、西亚与南亚“三亚“的重要交通运输体系。保证贸易、能源通道互通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成:1.增进陆路运输口岸工作效率,推动新口岸建设;2.增强中国对中亚多国的战略性交通援助、资金的支持以及技术方面的帮助,进一步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境外交通项目的建设中;3.进一步强化跨国能源运输管道维护、建设等,提高运输安全性;丝绸之路经济带互通,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3)建构新的合作理念及模式,开创区域经济共赢局面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过去的区域经济的不同主要为,其属于共赢式、更开放的新型合作交流模式,实现各国间的求同存异、互助发展,将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多个国家相互联系到一起,共同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更加理想的合作发展理念及模式,以多国政策沟通为主,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基础,依靠经济合作推动各国政治文化的相互交流,使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够正真服务人民。
2.2国际物流的基本理论
2.2.1国际物流的概念与发展
(1)国际物流概念
国际物流实质上则为依照国际分工协作原则,根据国际惯例,借助国际物流网络、物流技术与物流设施,以最少的资金,最高质量、最短时间内实现各类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及交换,以推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与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
(2)国际物流的发展
国际物流伴随国际贸易与跨国经营的飞速发展而来,早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物流国家化就已成为世界性热点关注问题,不过在当时,此趋势仅局限在美、日、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物流概念与凸显出的重要性则其他国家外贸部门接受,多国均开始广泛研究国际物流理论,并推动国际物流发展。人们已达到共识,仅有进一步推动国际物流合作,方可实现世界经济繁荣发展。
2.2.2国际物流发展的特点
(1)不同国家与地区物流环境差异较大。各国物流环境差异为国际物流较显著的特征,其中更突出的则是物流软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物流使用法律差异较大,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也会让导致国际物流位于不同科技条件支撑的环境下,因国家间支撑标准不同也增加了国际间“接轨”困难度。不同国家风俗文化让国际物流的发展遭受较大限制,国际物流发展受制约因素较复杂,难度较大。
(2)国际物流标准化程度较高。若要保证国际物流发展更顺畅,则需有促国际物流发展的统一标准。至今,欧洲与美国均已基本实现物流工具与设施上的完全统一标准,特别在物流信息传递技术方面,欧洲国家出了实现企业内部标准,更是实现企业与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让欧洲发达国家与中亚国家相比较,交流更便利。
(3)国际物流运输的主要方式为远洋运输,并与其它多种运输方式彼此结合。国际物流运输方式较多,主要包括航空运输、海洋运输、公路运输等国际复
杂的运输。运输方式选择及组合多样化为国际物流较典型的特征,而通过海洋运输方式实现获取利润的运输则为使用最多的运输方式,尤其是远洋运输为国际物流的关键性手段,增强远洋运输效率,能减少运输成本,在国际物流运输中占了一定的优势地位。国际物流活动里,门至门运输方式更受货主欢迎,让符合此种需求的国际运输方式得以飞速发展,并日渐成为国际物流的运输主流。
2.3 区域经济、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相互作用
2.3.1国际物流对区域经济促进作用
物流这个概念最早是为发展区域经济而来,最早的很多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个概念。物流活动的发展更进一步地开阔了市场,加强了交换能力,从而促进了劳动分工,这一过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发展科技,改造生产技术、创新组织制度来实现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降低生产组织费用最后实现专业分工。因此物流活动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物流活动是聚集在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产物扩散到区域外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移动来保障区域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周密的物流体系,它是区域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的归根所在。物流活动发展到国际境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效率,比如本国产品运到国外市场所创造的利润是因为通过运输关系所实现的而不是交易活动,因此证明萨伊所说的“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一句。国际物流活动需要跨越国境的劳动力来支持也可以说劳动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环节
2.3.2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相互作用
国际物流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国与国之间进行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有贸易来往的各个国家出口本国生产成本较低的相对优势产品、进口本国生产成本较高的相对劣势产品,从而实现双方都得到国际贸易的交换利润,实现本国经济增长,相互弥补本国生产成本相对高的产品,保证社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