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资料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简述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简述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也被称为五月节、巫山节、端阳节等。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来源和发展历史非常的丰富,下面就为您简要介绍一下。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那时候,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因被诬陷,被流放到了江南的湖北岳阳。
屈原没有屈服于压力,反而写下了《楚辞》等许多诗歌和文化经典,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屈原被流放的时候,百姓们非常担心,纷纷涌到岳阳江中去救他,但毕竟时限不够,百姓们只得撒下包裹,拍打船桨,把年粮、菜食扔入江中,以免屈原犯饥。
同时,百舸争流,划龙舟去找寻屈原,希望将他救出来。
为了保护食物不被鱼虫吞噬,百姓们还在河中放下菖蒲、艾草等苦艾香草,以羹汤浸润,至今江河之中,依然弥漫着苦艾清香。
渐渐地,人们就把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后来,端午节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端午节的发展历史从源头上来看,端午节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700多年前的楚国。
而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个节日在全国范围内也逐渐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唐朝时期,端午节已经成为正式的法定节日,而在宋朝时期,端午节更被正式命名为“端阳节”。
那个时候,除了纪念屈原之外,也开始流行起了划龙舟、赛龙舟的游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
在明清时期,端午节更成为了一个赛龙舟的盛大活动。
龙舟比赛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这项活动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体育精神的象征。
到了现代,端午节更成为了一个全民欢庆的节日。
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龙舟比赛、香包沐浴、踏青旅游等活动,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三、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端午节有诗歌、美食、活动和习俗等多种形式,体现了中国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例如:1、民俗文化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龙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赛龙舟就是龙舟文化的一部分。
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祭龙、赛龙舟等活动,经过漫长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探讨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并进一步了解这一节日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历史背景1. 赛龙舟的起源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因忠诚而遭受背信弃义,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当地居民为了悼念和纪念屈原,纷纷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并为了驱散江中的恶魔,在船上敲鼓吹箫。
这一传统不仅成为了后来端午节赛龙舟活动的起源,也逐渐发展成中国民间盛行的体育竞技项目。
2. 药物驱邪的作用端午节也被称为“重五”或“午日”,据史书记载,此时正值夏季,天气回暖,疫病肆虐。
古人相信草药有驱除邪气和疾病的功效,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常常采集艾草、蒿草等,熏制室内,并佩戴菖蒲、艾叶等草药,以避邪辟疫。
这一习俗也被视为端午节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文化意义1. 传承民俗文化端午节通过赛龙舟、佩戴艾草等民俗活动,传递着中国人对自然疫病的敬畏、对祖先的尊重和对家庭幸福安康的祝福。
这种传统的继承不仅弘扬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观,也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2. 团圆与拼搏的象征端午节往往被看作亲情和友情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常常会和家人团聚,享受一顿丰盛的粽子,互相交换礼物并共同观赏赛龙舟等传统活动。
同时,赛龙舟也寓意着拼搏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人们通过这一活动展现团结互助的精神。
3. 文化交流与国际影响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受到热爱,也席卷了世界各地。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举办赛龙舟活动,各地的音乐、舞蹈和美食也开始受到国际关注。
这使得端午节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凝聚了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意义。
通过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民俗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一节日带来的常人情感和文化价值,并且将其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传承给后代,继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简述
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简述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
具体是指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所举行的庆祝活动。
端午节源于我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习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端午节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到“食物崇拜”再到世俗化的转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的具体情况。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楚国。
相传,楚国诗人屈原是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自尽的,而当地百姓们听说后也纷纷将粽子和五色丝线扔进江中以示哀悼。
此后,这一节日逐渐流传开来,演变成为一种纪念、祭祀和庆祝的节日。
二、从“图腾崇拜”到“食物崇拜”早期,端午节是一种“图腾崇拜”的表现。
人们认为五月初五是一个充满神秘力量的日子,于是就在这一天悬挂五彩缤纷的图腾,祈求健康、平安等美好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观念逐渐演变为“食物崇拜”。
人们开始将粽子视为神圣的食物,认为吃粽子可以避免瘟疫、消灾除难。
同时,人们还在节日中施行祈福、祭祀等仪式,以求家庭兴旺、祖先保佑。
三、文化内涵丰富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文化的交流,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愈加丰富多彩。
例如:龙舟竞渡赛、草荐、饮雄黄酒、系艾叶等。
其中,龙舟竞渡赛是端午节活动中最著名的一个。
比赛时,人们身穿彩衣、挥动划桨,漂亮的龙舟在河中快速前行。
除此之外,草荐代表着家庭的团圆、和谐和幸福。
饮雄黄酒则是一种民俗祭祀活动,象征着避邪驱瘟、祈求平安和吉祥。
而系艾叶,则是一种具有驱瘟、驱蚊、祛梦等作用的民间习俗。
四、现代化的演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端午节也开始逐渐世俗化。
人们不仅可以吃到传统的粽子,还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更加创新和有趣的美食。
同时,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也引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如音乐会、花展、文艺表演等,增加了整个节日的喜庆氛围。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孕育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端午节起源演变历史
端午节起源演变历史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便是中国的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演变历史悠久,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密切相关,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端午节的起源、演变和历史。
1、端午节起源的古老传说三国时期的文学家谢灵运在写《爱莲说》的时候,曾经提到了屈原,从而进而提到了端午节。
这个传说说的是相传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在被贬之后,借着喝酒赏菖蒲祭祀后,跳入了岳阳楼下的洞庭湖里自杀。
后来百姓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在湖中追逐龙舟的故事。
2、屈原与龙舟竞渡的传说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很古老的传统节日。
它起源于战国时代,在该时期的楚国境内举行的舟龙赛事上。
这个赛事的由来是相传屈原被贪官栽赃陷害,放逐到了汨罗江畔的公西山。
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楚国,无法忍受看到楚国的疆土被侵略。
他思乡和忧国的心情,化作千言万语和心酸的泪水,流入到江水之中,引动了水神和龙神。
龙王为了表达对于屈原的敬意,并帮助他消除坏人,就派遣了自己手下的龙船,与屈原所居处的汨罗江上,重现竞渡之盛事。
从此,龙舟竞渡便被传承了下来。
3、五花肉、艾叶包粽子的习俗端午节虽然起源于楚国的文化,但是在中华文化的长期传承中,也逐渐加入友谊和亲情的元素。
这头,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用五花肉、艾叶包粽子。
五花肉和艾叶,都是传统中药材料,被认为可驱邪、健身、促进生命力等。
五花肉的味道鲜美,艾叶则有除虫、驱蚊的效果。
使用这两种原料制作的粽子,不仅口感独特,也有民间巫术的色彩,极具文化底蕴。
4、端午节的传统庆祝方式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还有划龙舟、插艾蒿、挂彩包、贴菖蒲及放烟火等传统的庆祝方式。
这些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亮点,不仅彰显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彩面貌。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和结晶,它承载着中国民族的多彩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五月五日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
五月五日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五月五日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它的来历到底是什么?下面是爱汇网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节来历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端午节的来源以及发展历史:起源传说、历史演变、现代传承。
一、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和龙舟竞渡。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为反对楚国王子纷争和南征北战,被贬于岳阳楚河。
屈原对楚国的国运非常担忧,于是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著名的文学作品。
但是,由于野心家的编造和诬陷,屈原被谗谤成祸国殃民之人,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身亡。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喂食,人们在江边撒粽子喂食,同时划龙舟去打捞屈原的尸体。
据说,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还有人在汨罗江里游泳,并利用铜钱敲打水面,制造水声吓走鱼虾。
这就是人们打龙舟和吃粽子的来源了。
二、历史演变端午节的起源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发展,也在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有吃粽子、划龙舟等民间习俗,也有官方统一组织的文化活动。
另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习俗和民间传说,例如江南的踩高跷、粽子蒸汽船、滴凤钗等。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端午节也有自己的习俗和传统活动,例如韩国的龙舟竞赛、日本的喜宴、越南的饮酒和赛龙舟等。
三、现代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端午节的传承和发展也与时俱进。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文化节日。
在我国,例如吉林的世界龙舟赛、浙江的草原露营、福建的民间文化展等,都以端午节为主题,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和创新的活动方式。
另外,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关于端午节的各种活动和文化产品,例如手帐、手工制作、音乐和艺术表演等。
这些活动和产品不仅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还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很悠久。
端午节的历史背景故事
端午节的历史背景故事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纪念节日,纪念的是楚国的民族英雄屈原。
端午节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便有盛大的庆祝活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端午节的历史背景故事。
一、屈原的生平屈原是春秋时期的楚国思想家、诗人、政治家、爱国主义者。
他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死于公元前278年。
屈原的成长过程中,亲眼见证了楚国在霸权纷争中的苦难和衰落。
因此,他一心一意要为他的国家奋斗,使江山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早年,屈原在楚国担任官职,但由于他忠于自己的信仰,不肯随从君王的意见,因此屡次受到排斥。
最终,他被贬谪到了汨罗江畔。
在那里,他悲愤交加,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的诗篇。
二、屈原背后的故事据史书记载:当时,秦国崛起,逐渐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国家。
为了避免秦国扩张的破坏,各大国家纷纷与秦国联合,举起了抗秦旗帜。
楚国国王屈平也加入了反抗的行列,屈原则在异地遭受严重的贬谪。
那时,楚国太子为了谋取权力,与太傅敬夫妻通奸。
屈原对此十分不满,他一面抨击这种败坏风气,一面劝谏国君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但是,太子太傅之间已经结下了坚实的“盟友”关系,屈原的劝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最终,在屈原的强烈反对下,太子太傅发动了一场政变,排除异己,夺取了政权。
屈原的忠诚和正直未能换取楚国王的信任和重用,反而被迫流放荒野,最终投江自尽。
三、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死,引起了群众的悲愤和强烈震动。
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人们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狂欢盛宴、垂钓鱼、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的庆祝活动,这就是俗称的“端午节”。
传说屈原忠贞不肯堕入太子太傅的陷阱,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
当地居民闻讯后慕名而来,欲救回屈原,一直划船寻找,在江边救人时发现他们的米饭已经被鱼群围绕,怕鱼吃掉他们心爱的屈原,于是就在水中散落了许多米粒。
还为取悦湖神,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要卖点心及香饭带鱼中开胶。
所以,端午节也称为“龙舟节”和“粽子节”。
端午的来历
端午的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船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的起源和来历与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下面将结合历史传说和相关的习俗,详细介绍端午节的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有影响力的传说是与屈原有关。
屈原,又称屈原公,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据传说,他因忠诚爱国而被楚国王宠信,担任了楚国的宰相职位。
然而,在战国时期,楚国内部存在着诸多的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
寂寂无闻的宰相屈原被一些奸臣诽谤陷害,楚国王被欺骗并相信了诽谤屈原的言论,于是将他贬斥到楚国边境。
在边境生活的屈原深感寂寞和思乡之苦,他对家乡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无时不刻地萦绕在心头。
他看到边疆百姓的痛苦和困境,对楚国的虚弱和内乱感到十分焦虑。
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和忧愁,他用石块写下了《离骚》这篇有着浓厚爱国情怀的诗篇。
然而,楚国王和奸臣却对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视而不见。
终究,屈原的忧郁和困惑无法寄托,他终于选择了自杀。
他走进了汨罗江,抱石自尽,以表达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无奈的悲伤。
当地百姓得知屈原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希望能安葬屈原的遗骸,以表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为防止鱼虾啮食屈原,百姓们纷纷投入食物、米饭和雄黄酒,以驱赶鱼虾。
此后,此举成为端午节习俗之一。
另一个与端午节相关的传说与著名的民间英雄伍子胥有关。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重臣和将领,是屈原的朋友。
他和屈原一样,也因忠诚爱国而被不公正对待和贬官。
伍子胥在被贬到越国后,为了报国仇家恶,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筹划复仇计划。
他最终帮助吴国太子干将和蒙毅成功复国,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赞扬。
为了纪念伍子胥的贡献,也将端午节与他联系起来。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最著名的就是赛龙舟了。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龙舟是一种特制的长篷舢板,可以容纳多名划手。
龙舟比赛起源于寻找屈原遗体的传说,具有很长时间的历史。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演变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演变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据历史资料记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屈原祭龙节和龙舟竞渡活动。
它是历代华夏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它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一、端午节的起源1. 屈原祭龙传说端午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
相传屈原是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为了挽救国家危机,竭尽全力呼吁国君贵族团结一致。
然而,他的言行引起了群臣的嫉妒与诽谤,最终被流放至湘江。
屈原失意之际,决心以自己的生命来呼唤百姓对国家的关注。
据传在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走上了东关楚江边的高山,怀着悲愤之情投身怀石水中。
2. 龙舟竞渡起源屈原投江后,百姓们纷纷划船去寻找,希望能找到他的遗体并逗留在湖中的精怪。
为了不让怀念屈原的食物被湖中的精怪吃掉,百姓们决定将食物绑在竹竿上扔入湖中,同时也划船划去,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和祭品。
二、端午节的演变1. 龙舟竞渡的迷信禁忌由于屈原的投江和百姓们的搜寻,逐渐形成了划龙舟寻找屈原并驱逐恶灵的风俗。
民间相信,如果不划船寻找屈原,湖中的精怪就会吃掉屈原的遗体,并给人们带来灾祸。
因此,划龙舟竞渡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传统活动。
2. 赛龙舟具有娱乐性和祈福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活动逐渐演变成一项娱乐和竞技的活动。
龙舟上的划手们奋力划桨,挥洒汗水,形成了一幅壮观的景象。
而观赛者们也会为自己支持的龙舟队伍呐喊助威,为端午节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三、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1. 传统文化的传承端午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当代社会,各地方都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端午节活动,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 多元化的庆祝方式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端午节的庆祝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龙舟竞渡和食用粽子外,人们还可以参与各种文化演出、品尝特色美食、参观民俗展览等活动。
端午节的故事背景
端午节的故事背景端午节,又叫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背后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流传的传说和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故事背景。
一、屈原和粽子的起源屈原是中国的大诗人、散文家和国际主义先驱,他的诗篇被誉为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据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文化精英屈原因为反对国王放弃抵御外敌的意见,而被贬到南楚。
在南楚期间,他挚爱的国土被外敌侵占,身为爱国志士的他十分失落、沮丧,经常向河里投身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划龙舟驱赶鱼虾不断地在河水中划。
而为了纪念屈原,便在五月初五这天划龙舟、赛龙舟,而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如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除了划龙舟外,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就是粽子。
传说当时屈原的支持者为了让屈原的灵魂不受祸害,便用粽子来作为防御,并扔到江中。
这样,鱼虾便咬不到屈原的身体。
由于粽子是在屈原投水自尽时出现的,所以在端午节吃粽子也得以延续至今。
二、医风避瘟端午节在中国许多地方也被称为医风避瘟节。
据说,从古至今,大规模地瘟疫有时会在端午节前后发生。
在传统文化中,认为人体细胞在农历五月及其前后的阳历时间,细胞活动最旺盛,易受风寒感染,故而在这段时间易引起瘟疫。
而据《黄帝内经》记载,五月日头正盛,天气清爽,为医治疾病之最佳时期。
古代医典还记载了很多关于端午节的治病养生方法,如饮雄黄酒、悬艾草、佩香囊,供绿茗等。
因此,端午节也被视为一个保健养生的好时间。
三、龙舟文化龙舟,是充满中国特色的船艇,它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水上运动。
传统龙舟一般有一头龙形的船头、一般为30-40尺宽、100-150尺长、4-7尺高,长板窄薄,使用时需配有划桨手和鼓手,全船人手需接近百人。
赛龙舟属于划龙舟的一种,划龙舟是一项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传统竞技,也是端午节最为盛大的活动。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20字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20字
端午节,最初由南方吴越的祖先创立,是祭祀龙的祖先的节日。
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跳入汨罗江自尽。
后来,人们也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说法。
端午节由来
1,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2.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跳汨罗江自杀,后来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有些地方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说法。
端午节古诗词
1、《端午》
唐·文秀
节日分端午节,据传是屈原。
楚江之空我能笑,直洗不了。
2、《端午行》
叶适
仙门诸水,会流下瓦窰沟。
中有吊湘客,西城南北楼。
旗翻稻花风,棹涩梅子。
雨夜逻无骚音,绛纱蒙首去。
3、《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没用,但是祈求酒和酒就好了。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几千年的圣贤愚人都是瞬间的,几个人在几个名字里迷失了。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简述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简述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代表之一。
该节日始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在这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经历过多次演变,成为一个庆祝粽子、驱瘟避邪、悼念屈原的民俗传统节日。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
一、端午节的来源公元前278年,是春秋时期末期,为楚国的知名诗人屈原自杀之年,也是端午节的发源年。
那年,屈原因受到贪官污吏的诽谤而被贬到南楚。
他对国家和人民非常关心,但始终无法被放回中原,最终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的离去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当时的百姓举行了纪念活动,后来演变成了端午节。
二、端午节的发展过程1.起源和发展时期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汉代时期,端午节已经成为正式的节日,开始有了一些相应的庆祝活动。
端午节最基本的习俗之一是赛龙舟。
据传说,人们希望以划龙舟的方式模拟救援屈原之时的场景,助力于江中落水的他。
此外,人们还会挂菖蒲、食粽子、饮雄黄酒,以祛疫驱邪。
2.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到了唐代,端午节已经成为全国性的传统节日,人们依照传统进行庆祝。
此时期的端午节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人们除了赛龙舟外,还有吃粽子、敬祖先、缚五色线、赛高跷、晾艾人等等一系列传统习俗。
在中国各个地方,人们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但是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这两个相同的传统。
3.现代的端午节到了现代,传统节日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的端午节还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但是庆祝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一些受到现代化影响的年轻人更愿意参加音乐会、体育比赛、旅游等活动,而在农村,端午节的传统仍得以保留,但是也有许多城市人为了庆祝端午节返乡体验风俗,其热度不减。
总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变得丰富多彩、内涵深厚。
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人们对它的兴趣与参与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端午节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好好传承和发扬。
中国端午节历史与起源
中国端午节历史与起源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这个节日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俗传统。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
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
屈原忠于楚国,但却遭到了宫廷的排挤和诽谤。
最终,他被贬谪到汨罗江,心灰意冷,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闻讯后纷纷划船捞救,但无济于事。
为了避免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他们纷纷投入江中米饭和艾草,以示纪念和悼念。
二、屈原的传说屈原的死亡引起了当地百姓的悲痛和哀思,于是他们决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赛艇,以纪念屈原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同时,人们也在家门口挂上艾草和菖蒲,以驱邪辟邪,祈求平安和健康。
三、龙舟竞渡的习俗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
这项活动起源于屈原的故事,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河湖边,观看龙舟比赛。
龙舟是一种长而狭窄的船只,船头雕有龙头,船尾装饰有彩旗。
船上的划手们以默契的配合和强健的体力,划动着船桨,使船只迅速前进。
观众们欢呼雀跃,为自己支持的龙舟加油助威。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
四、食粽子的习俗除了龙舟竞渡,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食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豆沙、红枣等食材包裹而成的传统食品。
相传,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人们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制成了粽子。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亲手制作粽子,然后和家人一起品尝。
吃粽子不仅可以增进亲情,更寄托了人们对屈原的思念之情。
五、端午节的其他习俗除了龙舟竞渡和食粽子,端午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
比如,人们会在门口悬挂艾草和菖蒲,以驱邪辟邪;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舞狮、舞龙等表演,以庆祝这个节日。
此外,端午节还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就是戴香包。
人们将香草装在细布袋中,系在腰间,以驱邪避祸,同时也希望能够保佑自己的身体健康。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1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中所说:“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
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食粽子与扒龙舟是普遍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2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传说和历史背景
端午节的传说和历史背景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和传说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最终被贬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屈原选择了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穿香囊等活动。
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的习俗。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而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也是祭龙祖的形式之一。
此外,端午节还有吃粽子、挂艾草、穿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这些习俗都与驱邪避害、祈求健康平安有关。
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具体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有多种说法。
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又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在传承发展中,端午节附会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形成了浓厚的爱国氛围,成为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端午节的来历故事(精选7篇)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篇1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金华端午节习俗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
各地还有“吃五黄”以克五毒之俗,黄鳝、黄鱼、黄瓜、黄酒、雄黄,喷雄黄于室内各处,有的还投于水缸水井中。
中国神话传说中常出现用雄黄来克制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变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黄酒,失去控制现出原形。
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
但现代科学证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毒性太大,所以雄黄已逐渐在市场中失去踪影。
端午节的由来与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历史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带您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与历史背景。
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由来有多种说法。
最常见的说法是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为国家忧患,为民族痛苦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相传,在楚国败亡后,屈原痛苦不堪,投河自尽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无奈。
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等水中生物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划船撒下米粽,并以龙舟划水声扰乱水中生物的节奏。
人们从此将端午节视为舞龙舟、划龙舟、吃粽子的日子,同时也纪念了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
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祛病战疫仪式。
五月是疫病多发的季节,为了祛除瘟疫,人们开始在这一天进行驱邪和祈福的仪式。
这些仪式包括悬挂艾草、喝雄黄酒、佩戴五色丝线等,都有着驱邪、祈福和祛病的意义。
二、端午节的历史背景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在中国各个地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端午节痕迹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这个节日的庆祝习俗则形成于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的庆祝活动逐渐丰富,其中最重要的习俗就是赛龙舟。
赛龙舟起源于划龙舟的传统,被视为一项竞技运动。
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寻找他的尸体,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划龙舟比赛。
这项运动一直流传至今,在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河流湖泊中都能看到精彩纷呈的龙舟赛事。
此外,端午节还有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是由糯米和其他馅料用竹叶包裹而成的食物,具有丰富的口感和浓郁的香味。
吃粽子的习俗也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品尝各种各样的粽子,如甜粽子、咸粽子等。
这些粽子寓意着平安、幸福和团圆。
三、端午节的现代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得到了创新,但其传承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家人的祝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端午节这一天,家人们聚在一起,共同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增进亲情、友情和社会的凝聚力。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
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华三大节日。
关于它的来历你也要知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关于端午节历史渊源介绍_端午节有什么起源历史
关于端午节历史渊源介绍_端午节有什么起源历史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那你知道关于端午节历史起源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历史渊源介绍_端午节有什么起源历史,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历史渊源源流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
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论文中考证认为: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关于龙的传说,在《易纬通卦验补遗》等著作中有相关记载:“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
”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
《路史》:“天皇氏骧首、鳞身”。
《河图》:“五龙见教,天皇被迹。
”荣氏注曰:“五龙治在五方,为五方神。
”《春秋命历序》:“(五龙)父子分治五方”。
以“龙”为图腾,在图腾时期,四支族的四龙各治一方,而以团族的一龙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闻一多《端午考》)。
这些龙的历史传说,其实即是源于上古吴越先民对龙的崇拜与信仰。
端午节相关历史故事
端午节相关历史故事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龙舟节,是华人传统的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在中国各地,人们的庆祝方式和传承的历史故事多种多样,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端午节相关的历史故事。
一、屈原投江传说屈原,春秋时期楚国政治家和文学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之一。
相传屈原因忧国忧民,身世坎坷,被放逐于外,最终在端午节这一天,在庐江边投江自尽而死。
为了避免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啃食,人们摇着船只在江水上载歌载舞,将饼干、肉干投入江中以供鱼儿们觅食,以此寄托人们对忠贞者的怀念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二、赛龙舟端午节的重头戏就是赛龙舟了。
据说,龙舟起源于古代中国南方地区的渔民,他们在赛龙舟时对船上的每个部位都进行了精心的雕刻,以示尊重和畏惧。
龙舟上的舵手则是当时病魔的象征,因为只有冷静、勇敢的人才能将船艇从危险处带过。
赛龙舟的活动不仅考验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协作精神,更是展现了中国南方民俗文化的精髓。
三、挂艾叶端午节的另一项传统是挂艾叶。
艾叶是一种带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它可以驱邪除恶、祛瘴解毒,是人们在端午节祭祀和祈福时经常使用的一种物品。
挂艾叶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楚国,为了保护人们免受瘟疫之害,人们在门前挂上了一把把艾叶。
四、吃粽子端午节还有一项经典的活动就是吃粽子。
粽子是把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或者菉叶中,蒸煮而成的一种传统美食。
吃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种民间病症所需的“蒲团饭”。
古代有一种传说,说是在端午节这一天,清明节的毒气集中在了粽子上,人们通过吃粽子来驱除身体内的毒气,以保佑自己和家人健康长寿。
五、晒艾叶在一些地区,还有一种方便快捷的艾叶处理方式,那就是晒艾叶。
人们在端午节时会收集尽可能多的艾叶,然后把它们摊放在日光下晒干,这样可以防腐臭,还可以让艾叶更加干燥和易于储存。
晒艾叶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同时也是一个季节性的文化遗产。
总之,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呈现形式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资料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节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
秦代
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文娱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
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
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
《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
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
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
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
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
”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
如《辽史·礼志》就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
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
而金国除吸收一些汉族风俗外,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文娱活动。
《金史·世宗本纪》就记载:大定三年(公元1264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
”《金史·礼志》对此俗有详细叙述。
金俗重午、中元(七月十五日)、重九日行拜天之礼,筑台拜天。
重五拜天之后,插柳球场,射者要以尊卑为序。
射柳完毕要打马球。
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
明永乐年间禁宫中就有剪柳之戏,剪柳即射柳,北方人还有将鹁鸪鸟
藏在葫芦,悬于柳枝,弯弓射之。
如果射中葫芦中,鹁鸪就飞出来,以此来定胜负。
这种民间比赛也是常在端五日举行,考其渊源,正是辽金遗俗。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
《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
来自民间的许多夏令保健活动,也掺杂在这个节日习俗中。
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们要群入天坛去避毒,过了正午才出来。
在端午节还讲究捉虾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针刺破蟾眉,将蟾蜍汁挤出。
蟾蜍是一种珍贵的中药,可拔毒、消热、消肿,治疗疔毒恶疽有奇效。
以菖蒲渍酒饮用避恶气,用艾叶插门固为前代之遗俗。
明代新出现的风俗是用雄黄涂耳鼻,认为这样可以避虫毒。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范围却愈来愈盛行。
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
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
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
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
竞渡范围历时经月。
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
”
> 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
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
符”等。
清代端午极力打扮小女儿,已出嫁之女也可回家归宁,称之“女儿节”。
近现代
XX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XX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
XX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
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