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投资法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是从一块最简单基石开始的。只有摸到这块基石,知道什么是它的支柱、栋梁,什么是砖砖瓦瓦甚至墙粉,并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才算真正弄懂了这门理论、学科。这是40年前我在黄山一个山区小镇边的普通中学读高中时,我们老师教导我们的。
半个多世纪来,巴菲特留下了许多经典案例,他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讲的理念、策略,也可说“字字玑珠”、“句句真理”。这些言行构成了一座投资思想宝库,把它们全都记下,编成“皇帝实录”、雄文四卷、某某语录、句句照办、活学活用、急用先学,对我们的投资也有帮助,但无法掌握巴菲特投资法则的核心与逻辑结构,难免顾此失彼,甚至得小丢大。
我认为,巴菲特投资法则最合适的概括,莫过于中国现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军事术语:“一点两面三三制”。它原意是集中力量在一个主攻点上;将兵力部署在主攻点两面,最大限度保障突破、歼敌;进攻时以三人为一个战斗小组,呈三角队形,互相策应,避免过大伤亡。
在巴老的投资法则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现金流:企业能在未来若干年创造多大现金流?按一定收益率测算,我该以多高价格购买?
现金流贴现是1942年约翰·伯尔·威廉姆斯提出的,用在债券等固定收益证券没有问题,因为它们都有固定时间和利率,但在股票投资上却有两个问题。
一是投资期定多长?企业生命可以永存,人却是要死的;同一家企业在5年和50年内产生的累计现金流是不同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所谓“企业价值就是企业存续期产生的现金流总和”就是屁话。
二是收益定多高?在周期和现金流总和确定情况下,不同的收益率要求,可接受的价格不同。
举例说,某公司现有每股现金净收益1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0%。以5年测算,累计净收益为8.93元;以10年为周期,就是31.15元;放到20年,就是224元。
如以10年为投资周期,要求15%的年均复合收益,我们只能以7.7倍以下市盈率买进;要求10%的年均复合收益,就能接受12倍的市盈率;只要求5%的复合收益,市盈率就可放宽到19倍。
相反,同样以年均10%为复合收益要求,投资周期5年,买进价就不能高于5.5倍市盈率;以10年为周期,就可接受12倍市盈率;以20年为周期,33倍市盈率也可接受!
而巴菲特对这一模型的最大贡献是:确定了一个大致合理的周期——10年,一个大致合理的收益率要求——长期国债利率。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美国30年期国债利率基本都在8%以上,最高超过14%,因此,那时巴菲特一般都以年均10%以上复合收益为基本要求。如果初始收益率够高,比
如当期就能获得15%的收益,而公司足够优秀,累计现金流极有可能超过对它的乐观估计,最低年均复合收益也可放宽到8%。
以长期国债利率为参照,符合金融资本规避风险、追逐利润的本质。而以10年为估测周期,符合产业资本对企业投资的一般要求。如以上述公司讲,12倍市盈率买进,相当于6年收回投资成本,第7年起坐收纯收益,到第10年,获得接近原始投入1.6倍的利润。股票化的实业投资——只投资,不经营;实业化的股票投资——以产业资本的要求衡量股票,是巴老的一贯风格,也是他有别于其他价值投资者的最大特点。
由于红利增长是白捡的便宜,加上股票市场的永续性,以这样的标准做股票,实际收益常会超过原定10%的标准,达到巴菲特多次讲过的15%左右。
近20年来,30年期国债利率不断下降,最低已到3%以下。它大大抬高了股票尤其是优秀公司股票的平均估值,并在两方面影响了巴老的行为。
一是不得不提高对已有股票的价格容忍度,以致某些股票的持有时间之长,到了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的程度。
二是不得不提高对实体投资的宽容度,因受政府管制,难以获得超额利润,长期不入巴菲特法眼的公共事业,现在却因资金容量大、受政府管制而盈利有保障,成了他的第三类生意。
但对新买入股票的标准似乎并没降低多少。原因之一是我们无法确定长期国债利率是否永久性地降到了4%以下,轻易降低股票这种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标准,会把自己的投资暴露在风险之中。之二是美国企业的年均利润增长率要远高于GDP的年均增长率,长期国债利率已不能代表产业资本对企业投资回报的最低要求。
大致合理的时间和收益率确定,使现金流贴现能够走出书斋,真正成为股票投资的实用工具,这是巴菲特对当代投资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
由于绝大多数公司盈利都有很大不确定性,有的甚至会突然中断,走向反面,而股价长期看一定是个称重器。所以,如何最大限度保障“一点”的实现,是投资成败的关键。为此,巴菲特提出了“过桥收费”和“消费独占”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构成了“一点两面”中的“两面”。
所谓消费独占,是指只要你买这类产品,首选且最容易买到的就是我这个产品。
过桥收费也不是指路桥费、门票钱,而是“你想赚钱,就一定要帮我赚钱,否则,你就赚不了这个钱”。
可口可乐就是典型的“过桥收费加消费独占”型公司:如果你想买不含酒精的碳酸饮料,它肯定是最容易买到的,而且很可能是你的首选,这是消费独占;如果你想开超市、开杂货店、开餐馆、开冷饮店赚钱,
就得卖饮料,要卖饮料就得卖我的可口可乐,这是过桥收费——你赚钱其实就是帮我赚钱。
近期巴菲特收购了大批美国地方报纸,看中的也是消费独占和过桥收费。美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报纸,各地影响最大的都是当地报纸。随着现代商业的日益扁平化,销售渠道下沉,带来的必然是广告下沉。同时,许多美国人包括百万富翁,都喜欢剪集报纸上的广告优惠券,以便需要时用,因此会比较注意报纸广告。如能开展联合广告业务,一个总价,几十家地方报纸同时推出,对广告主来说,既省钱省力,又能根据地方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宣示,送达率更高、效果更佳。因此,这些地方报纸相对广告主来说,构成了过桥收费和消费独占。巴菲特,真的是不同凡响。至于收购价,我相信凭巴菲特的吝啬与节俭,他一定已做过非常严格的估测。
“过桥收费”和“消费独占”可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利润的持续稳定增长,使其不会一夜变脸,也不会一跤跌倒就永难爬起,因此,巴菲特把它称为“护城河”。现在,经许多人(包括查理·芒格)的补充、完善,护城河概念已有更广泛的内涵,但它的首功归于巴菲特。
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好股票不一定赚得久。只有当好公司的价格足够低廉时,才能成为好股票;只有当好股票同时也是一家好公司时,才能赚得久。“一点两面”将好公司和好股票有机结合,成为巴菲特投资法则的基石和支柱。
除此之外,其他的“巴菲特理念”(大多数其实都是投资界共知或应知的常识、常理,只是因为巴菲特也讲过,所以,“冠军获得一切荣誉”,都归到了巴菲特名下),都是较低战术层面的,类似“一点两面三三制”中的“三三制”。
它们有的是为“一点”服务的,犹如贴身警卫;有的是为“两面”服务或与“两面”一道,加强对“一点”这个核心城堡拱卫的,就像护城河内外的明碉暗堡。
它们有的是不可缺少的。如股东权益报酬率,该指标平均值很低的公司是不可能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的。还有融资收益比,一个靠不断融资获得盈利增长的企业,实际上是花股东钱为管理层谋福利,而不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就像我们的银行股。
有的并非完全不可缺少。比如管理层素质,虽然巴菲特一再重复,许多“锅巴”也把它视为金科玉律,但别忘记巴菲特更讲过这样经典的话:投资傻瓜都会经营的公司,因为公司总有一天会落到傻瓜手里的。巴菲特曾大量买入中石油,我不相信他是因为中石油管理层的道德高尚、素质良好。买入中石油无非是:一、这样的公司在中国,不管哪一类人管理都能赚钱
。二、按中石油未来累计现金流测算,以1.6港元买入具有极大的投资价值和足够的安全边际。既然“一点”能保障,管理层优秀不优秀、高尚不高尚也就不在话下了。
再进一步,如果其他方面能确保“一点”实现,即使“两面”也是可放宽的。巴菲特收购过许多企业,它们并不都满足“两面”要求。
巴菲特是个有大智慧的人,百川归海,大道至简。巴菲特也是个集憨厚与狡黠于一身的人。几十年来,他总是东一句、西一句,泛泛地讲他的抽象理念,从没明确讲过具体的投资之术,他的家人也不允许对外讲巴菲特的投资。道为术之魂,术为道之体。理念是道的泛化,术是道的具化。绝大多数巴菲特信徒除了崇拜有加、熟知巴菲特语录,却抓不住巴菲特投资法则的核心,包括坊间关于巴菲特的书也大多数属于“皇帝起居注”之类的,很大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回到原点上,以“一点两面”为基石,梳理巴菲特的投资之道和投资之术,弄清其内部的层次和逻辑关系,成为一切有志并有望成为巴菲特式投资人的一门首要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