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特性。
2.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特性。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鼓、锣)、声源(如闹钟)、听力测试仪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2. 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声音的定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振动的物体(如鼓、锣),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振动的物体会产生声音?3. 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使用听力测试仪进行测试。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总结:声音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
四、声音的特性(10分钟)1. 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有哪些特性?3. 讲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总结: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 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1. 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 实验环节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了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_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声现象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3.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4. 不能传声.5.声音在介质中以的形式向远处传播.6.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7.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二、合作探究: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1.听一段录音,思考如下问题!(1)以上声音,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2)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3)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总结归纳:声音是由于________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_______教师点播:1.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2.某些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易观察,要帮助学生运用转换法设计实验观察到微小的振动.试一试: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是怎样发声的?二、声音的传播的需要介质想一想:你钓过鱼吗?钓鱼时为什么要保持安静,你知道吗?1、鱼受到惊吓是因为看到了人的动作,还是因为听见了人的声音?2、声音通过哪些介质传到鱼耳?3、该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合作探究实验二:真空罩中的闹钟,声音大小有变化吗?声音的大小变了,说明了什么问题?合作探究实验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感受听到的声音。
三、在介质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是一种看不见的物质,声音在空气中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四、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的速度称为声速结论:声速的大小跟__________有关;还跟___________有关。
五、回声当声波碰到一个障碍物(如悬崖)时,它会反射回来,我们会再听到这个声音.这种反射回来的声音称为回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德育精品课—教学反思巧马镇中心学校李红能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教学目标设置合理,与学生的基础相符、能够较好达到德育目标。
教学时间安排恰当,问题设计科学合理;当堂训练与教学内容相符,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堂小结能够较好的内化目标;所布置的作业难易得当,可以很好的强化和巩固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景,这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学生反映积极,所设情境符合学生实际,能够较好的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课堂效果符合我的预想。
第二个重要的环节是实验探究,学生互动积极,都能较好的体验声音的产生过程,所提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的反映和回答,从而引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蟋蟀的发声结构,让学生加深对蟋蟀的认识,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存在问题反思
1、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回答问题题不积极;
2、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教学技能不够全面和熟练,教学艺术还有待提高;
3、教学课件字体颜色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光线,对课件的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四、改进措施反思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更具逻辑性,更加丰富、充实德育内容;
2、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注重平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教学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3、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教学技巧和方法,多听、多学、多练;
4、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一、《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1.4.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拨动琴弦、敲击鼓面等。
1.4.3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1.4.4 总结:概括和总结声音产生的原理和特点。
1.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设计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原理。
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距离。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传播。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传播的原理。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
2.4.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如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声音。
2.4.3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讨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4.4 总结:概括和总结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设计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声音的特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在教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全面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掌握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形式,以及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学生的课堂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声音产生的原理,即物体的振动导致声音的产生,并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产生现象。
在声音传播方面,学生也明白了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并且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同时了解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然而,在评估学生对声音传播速度的理解和应用时,发现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困惑,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这说明在教学中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还不够充分,需要在后续的复习和巩固中加强。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1、实验演示法通过演示钢尺振动发声、击鼓发声、水振动发声等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部分实验器材的准备不够充分,导致实验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和理解。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概念。
多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但在选择多媒体素材时,有些视频的质量不够高,内容不够精准,反而给学生带来了一些误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交流自己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看法和疑问。
小组讨论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些小组讨论不够积极,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引入课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前言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它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产生的。
初中物理教材中通常会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原理和应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教学案例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评价方式的改进等等。
在本文中,我将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进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回顾初中物理教材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通常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通过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例如,教材中会涉及弹性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以及如何改变振动频率来改变声音的音调等。
此外,还会涉及乐器和声带产生声音的原理。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的振动传播的。
教材通常会对声音的传播引入介质、空气中的分子振动等概念,以及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定律等内容。
3.声音的特征:声音具有许多特征,例如音调、音量和音色等。
初中物理教材中会引入这些特征的概念,并介绍如何改变这些特征。
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对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常见的例子来说明原理,例如吉他弦的振动产生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等。
通过这些案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在选择案例时,我们要注意案例和教材内容的关联性,确保能够真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教学方法的设计针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
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简易乐器,通过振动产生声音,并探究不同振动频率对声音音调的影响。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呈现声音的传播过程、声波图像等,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学情分析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也相对很简单,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决定的。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
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
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⑴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⑶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⒉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⑵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和道理,对物理有亲近感.⑵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的合作的意识.四、重点难点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⒉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的重点.五、设计思路学生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与自己的生活有距离。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其学习兴趣是关键。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在进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有了不少的感悟和思考。
先来说说声音的产生这部分。
我发现孩子们对于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其实充满了好奇,但是真正让他们去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在课堂上,我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比如鼓、钢尺、橡皮筋等等,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探究。
记得有个小组在研究钢尺发声的时候,一个小男生特别积极,他拿着钢尺在桌子边缘快速地拨动,可是怎么都听不到明显的声音。
他那着急的样子,脸都憋红了。
这时候,小组里的一个小女生提醒他:“你别那么用力,轻轻地试试。
”小男生听了她的话,轻轻地拨动钢尺,果然听到了清脆的声音,脸上立刻露出了兴奋的笑容。
通过这样的实验,孩子们初步明白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但在后续的提问环节,还是有孩子会混淆,比如说认为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不是因为树叶的振动。
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常见但容易被忽略的声音产生例子,还需要更加深入地讲解。
接下来是声音的传播。
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做了一个“水中敲铃”的实验。
在一个装满水的玻璃缸里,放入一个小铃铛,然后在外面敲击,让孩子们观察能否听到声音。
有个孩子特别可爱,他把耳朵紧紧地贴在玻璃缸上,眼睛瞪得大大的,那认真的模样就好像要把声音从水里“揪”出来一样。
当他听到铃铛声的时候,忍不住喊了出来:“老师,我听到啦!”那一刻,整个教室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不过,在讲解真空不能传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孩子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
尽管我通过视频和讲解进行了说明,但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能感觉到他们还是有点似懂非懂。
回顾这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孩子们自主思考和探究方面做得还不错。
让他们通过亲手实验,去发现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奥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在讲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时,还需要寻找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接受。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通用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通用5篇)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第二章声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首次接触声音。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把第一节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全程围绕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进行。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视频加实验的方式进行,以生活中各种声音的视频带出声音并展开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研究。
此教学过程的优点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不足之处是在研究液体以及气体也能产生声音时只是一带而过,风的声音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后,没有再对风声做具体解释。
另外,在讲到“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时应该以水波为例展开解释。
学生对于“波”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但是水波学生比较常见,这节课后学生掌握住了声以波的形式传波,却依旧不明白“声波”是一个什么形式。
这点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整节课总体不足是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应该引导学生大胆的总结生活中的例子,从而加深印象;由于本节课知识相对少,所以还有剩余时间,不应该直接让学生自己写作业,可以采取提问抢答的方式加深印象,让学生在课上就能很好的把知识掌握,这是本节课上完最不满意的地方,以后一定要更好的利用课堂的4分钟;语言有时也不太规范,比如固液气应该说固体、液体、气体。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笔记重点标注并且给学生时间记笔记。
这点可以坚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2本节课是初二物理第四章《声音的世界》第一节的内容。
此节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有些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也有些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性教学,强调学生对于学习中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通过引导把简单的知识传授化为神奇的科学探究过程。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有声音,会出现什么现象?试举一例。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案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真
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 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中 传播速度最大。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3、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这表明也能传声, “土电话”利用的是能传声的性质。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
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
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
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
教学策略选 学习,以导学案的方法让学生先对课本知识有所了解。
择与设计 二、合作探究,在实验的辅助下,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实
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归纳。
一、课程导入
早晨起来,人们会听到枝头鸟儿的欢唱,看到蜜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掌握声音的传播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四、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传播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讲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提问: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二、新课导入: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介绍声音的传播原理,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实验环节:1. 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实验一:振动琴弦,观察声音的产生。
3. 实验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哪些特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二、深入学习: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分析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三、实践环节:1. 让学生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实验三: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演示实验。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如何改变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精选9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精选9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精选9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篇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第一节,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打好根底,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考虑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这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
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打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怎样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
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增加难度,进步学生证的认知度。
课堂中,学生利用身边的乒乓球和音叉进展实验,拉进了物理与生活的间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
同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的利用身边简单器材在课下进展小创造,小创作。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的缺乏,例如:不能灵敏运用科学探究的环节;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缺乏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篇2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考虑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
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才能,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老师考虑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
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才能。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及反思
4.互动交流,共同提高:
a.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互相学习。
b.教师点评,总结实验中的优点与不足,引导学生反思。
c.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惑,促进师生互动。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a.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声音现象。
b.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b.在公共场所观察声音污染现象,记录下来,并思考如何减少噪声污染。
作业要求:
1.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实践能力。
2.理论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巩固理论知识。
3.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思考题和观察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声音现象的敏感度。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掌握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3.通过问题导入、案例分析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b.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减少噪声污染的方案,如为家庭、学校或社区提出合理的隔音措施。
4.思考题:
a.如果一个物体在真空中振动,能否产生声音?为什么?
b.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衰减现象?请从声波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
5.观察作业:
a.观察家人或朋友在交谈时的声音特征,分析其情感态度与声音的关系。
教学反思:
本章节内容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初中物理_第二章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由实验探知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经历探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过程,体验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自然世界中声音的美妙和有趣,从而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具有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并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探究精神。
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评估的能力。
体验转换法及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器材饮料瓶、音叉、乒乓球、多媒体辅助器材等。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综合运用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谈话引入新课1. 请同学们一段声音片段,要求他们听完后指出片段中包含哪些声音?2.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而建筑工地的噪声几乎无孔不入,又让我们感觉到有些烦恼。
可以说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妈妈的轻声叮聆,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们学到了知识。
从这一节课开始,老师将引领大家走进“声的世界”,让我们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中所蕴藏的奥秘和规律进行探究。
3.先请同学们按照预习提示预习教材。
二、合作探究1: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矿泉水瓶进行“造声比赛”。
看哪个小组使矿泉水瓶发声的方式最多。
同时思考下列问题:(1)你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2)你的发声物体属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see2.请同学们进一步通过实验思考:(3)你观察到物体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比较、可以相互交流、讨论)3.小组派代表展现本小组的合作成果。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中的第1节内容。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
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
二、说学情分析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速度的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三、说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五、说教法、学法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然后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初中物理教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本文是关于初中物理教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①声音的产生原因;②声音传播需要物质;③声音传播的快慢。
2.过程与方法:①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②会综合分析声音与光传播的异同;③会把学到的知识解释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把兴趣学习逐步提高到主动学习。
二、课时课型:科学探究,2课时三、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如何传播。
难点: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思路:本节是初二物理“现象篇”的第二章(前一章“光”)。
从知识上应该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和声音的传播快慢三个问题。
但我认为教学不是为做题、解题,还必须使学生会学物理。
为此我设计了综合分析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在现象上的异同(不涉及本质),让学生翻书、对比、思考,动脑得出规律。
在讲清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一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要从气体、液体、固体中全面考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
学完“三态”中都会传播后,学生自然想到“真空中”呢?(因为光传播中已经学到真空)。
为此我把在真空中传播情况放到最后,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
在知识学习中,我安排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
在最后我又设计安排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
从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这是我安排的第二个教学目的。
我安排的第三个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爱学物理。
即从新课引入的放音兴趣又点明主题。
教学中间的设疑、讲故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放幻灯片等,结尾时的二个兴趣题,特别是在月球上如何通话一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爱学习物理。
另外我在整堂课的安排中,处处让学生思考、实验、复述、解释、小结、总结。
最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反思一、探究过程僵硬,只是为了结论而探究。
新课标中,对本节知识的要求即包含过程要求,又包含终结性要求,其中终结性要求为“了解”水平。
而我没有仔细专研课表要求,过分的注重了课堂教学的结论性传授,而忽略了过程性认知。
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应培养其观察、描述实验想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叙述的能力。
我只做到了灌输,却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学思路不够清晰,框架松散。
这个问题不只存在于这节课中,在平时的备课环节,我过分注重详案的准备,直接导致授课时思路只有一条线,对于课堂的突发情况准备不足,很容易被学生将课堂拉偏。
三、教学语言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
首先是引言部分,没有详细的设计,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有过渡,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的.情况下,直接讲授新课。
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言,一是用词,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用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
二是语气,声音过于平缓,没有侧重点,学生不容易分辨问题中的重点,又会造成理解错误,或是无法理解。
四、板书不规范。
板书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整体思路,由于备课过程中没有完整的知识框架,导致板书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杂乱无章。
还有对于一些要求学生熟记的内容,书写简单,不够详细具体。
五、总结经过袁老师的评课与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了很明确的认识。
同时,对于今后备课、教学的方法也有了很清晰的认识。
1.课前备课,首先列出知识框架,使内容稳固,层次分明。
其次,对于问题的设计,提问语句的设计,可以找非物理教师听一听,确认语言描述准确,没有歧义,学生能够按照我的意愿理解问题。
2.认真设计课前的引言,并且陈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二是为了提醒自己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3.对于探究过程,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描述的能力,分析总结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
4.课堂小结一定要有,一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理的过程,二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整理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中,课前我准备了几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杯子、音叉和一个小鼓等。
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
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
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
)……。
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
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
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
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
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
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
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
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
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
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
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
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
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写字对话等。
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
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
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一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二是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不能做,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
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
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
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