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因子及危害程度分级一览表

合集下载

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 DOC 文档

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 DOC 文档

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也就是生物实验室,是进行与生物科相关的实验的场所。

随着对质量控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恒温恒湿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广。

一般学校里都会有生物实验室,医院的验血实验室也是生物安全实验室。

通常进到生物实验室里都是为了学习和研究,而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而进行分级,一共分为四级。

什么是p级实验室,p级实验室划分标准是怎样的?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简称P3实验室。

P是英语protect 保护的缩写。

整个实验室完全密封,室内处于负压状态,从而使实验室内部的气体不会跑到外面而造成污染。

根据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不同,分为四级,一级最低,四级最高。

生物安全防护一级实验室一般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二级适用于对人和环境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P2实验室);三级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四级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汽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

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 ),也称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iosafety containment for laboratories),是通过防护屏障和管理措施,能够避免或控制被操作的有害生物因子危害,达到生物安全要求的生物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

组成生物安全实验室应由主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和辅助用房组成。

分级1.1 依据实验室所处理对象的生物危险程度,把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四级,其中一级对生物安全隔离的要求最低,四级最高。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见表1.1。

表1.1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技术指标2.1 生物安全实验室一般实施两级隔离。

一级隔离通过生物安全柜、负压隔离器、正压防护服、手套、眼罩等实现;二级隔离通过实验室的建筑、空调净化和电气控制系统来实现。

二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实施两级隔离。

2.2 生物安全主实验室二级隔离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2的规定。

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

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

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摘要:一、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概述二、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特点与适用范围1.生物安全一级实验室2.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3.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4.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三、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四、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五、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的策略正文: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是依据实验室所处理的生物因子风险程度和实验室对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来划分的。

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旨在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的安全,防止生物因子泄漏和传播。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概述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分为四级,分别针对不同风险程度的生物因子和实验操作。

各级实验室在建筑设计、设施设备、操作规范、人员培训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

二、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特点与适用范围1.生物安全一级实验室:主要用于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实验动物饲养和疫苗生产等低风险生物因子实验。

设施要求相对较低,适用于初级生物安全防护。

2.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适用于中等风险生物因子实验,如病毒、细菌等。

实验室建筑和设备要求较高,需具备空气净化系统和生物安全柜等设施。

3.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用于高风险生物因子实验,如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毒素等。

实验室建筑、设备和安全防护措施要求更为严格,需采用独立的通风系统和正压防护等措施。

4.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处理最危险的生物因子,如埃博拉病毒等。

实验室建筑需完全封闭,内部环境达到生物安全隔离状态,防护措施极为严格。

三、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法规政策、标准规范、许可审批、监测评估等多个方面。

通过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指导实验室建设、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等工作。

然而,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如设施老化、防护措施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挑战。

生物实验室安全等级

生物实验室安全等级

生物安全实验室,是通过防护屏障和管理措施,能够避免或控制被操作的有害生物因子危害,达到生物安全要求的生物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

生物安全实验室应由主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和辅助用房组成。

生物实验室安全等级是本文的重点,详见下文:一、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依据实验室所处理对象的生物危险程度,把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四级,其中一级对生物安全隔离的要求最低,四级最高。

实验室分级处理对象一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人、动植物致病的致病因子。

二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人、动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

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三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主要通过气溶胶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疾病,或对动植物和环境具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

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

四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因子。

没有预防治疗措施。

公司介绍:南京博森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公司致力于智慧实验室、恒温恒湿、生物安全、空气洁净、医用手术室、净化厂房、智能化系统、实验室仪器设备、网络中心机房、气候模拟环境、焓差室、非标准环境及系统节能等领域的规划与建设,以高精度、高质量、高可靠性为标准,引领科技进步为目标,注重节能环保,是集整体规划、设计、安装及运行维护等全方位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公司拥有由教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技术研发、专业设计及工程技术团队,在精度控制、自动化控制等领域领先业界,且拥有具备一级、二级建造师资格的施工管理团队,炼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施工队伍,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设计、施工经验。

南京博森科技长期坚持不转包、不挂靠的原则,完全采用公司统一管理标准的施工队伍,为项目的品质控制、过程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资质:公司专利:经营理念:协同敬业>真诚合作、恪尽职守、终身学习、开拓创新诚信服务>信守承诺、客户至上、一丝不苟、铸造品牌以人为本>创造利润、实现自我、健康生活、回报社会追求卓越>永不满足、打造经典、做精做强、尽善尽美服务范围:>环境系统:整体实验室系统规划与建设恒温恒湿系统规划与建设生物安全系统规划与建设空气洁净系统规划与建设医院手术室规划与建设洁净厂房规划与建设智能化系统规划与建设仪器设备规划配置网络中心机房系统规划与建设气候模拟环境系统规划与建设非标准环境系统规划与建设(高温、高湿、低温、低湿)系统节能规划与建设>系统设计专业划分:电气及智能化空气调节及净化装饰、装修通风控制及环保处理生物安全及实验室环境安全防火、防腐、降噪、减震及屏蔽特种气体、压缩空气输送系统软水及纯水输送系统实验室家具及通风柜实验室废水、废气、废液处理售后服务:售后服务部拥有丰富设备测试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员,可熟练操作精密空调、中央空调等专业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维护等工作,在工程调试服务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实验室操作的生物因子及其危害程度分级一览表

实验室操作的生物因子及其危害程度分级一览表
2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乙型脑炎病毒
黄病毒科
第二类
BSL-2
3
Coxsakie virus
柯萨奇病毒
小RNA病毒科
第三类
BSL-2
4
Cytomegalovirus
巨细胞病毒
疱疹病毒科
第三类
BSL-2
5
Enterovirus 71
肠道病毒-71型
小RNA病毒科
第三类
BSL-2
BSL-2
50.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肺炎链球菌
第三类
BSL-2
51.
Streptococcus pyogenes
化脓链球菌
第三类
BSL-2
52.
Streptococcus spp
链球菌属
第三类
BSL-2
53.
Streptococcus suis
猪链球菌
第三类
BSL-2
54.
BSL-2
58.
鲍氏不动杆菌
第三类
BSL-2
表3.真菌分类名录
序号
病原菌名称
危害程度分类
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学名
中文名
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
1
Cephalosporium
头孢霉属
第三类
BSL-2
2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新生隐球菌
第三类
BSL-2
3
Mucor.spp
毛霉属
第三类
第三类
BSL-2
32.
Prevotella spp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分类和技术指标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分类和技术指标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分类和技术指标SICOLAB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一、生物安全实验室可由防护区和辅助工作区组成。

二、根据实验室所处理对象的生物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护措施,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四级。

微生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可采用BSL—1、BSL-2、BSL-3、BSL-4表示相应级别的实验室;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可采用ABSL—1、ABSL—2、ABSL-3、ABSL-4表示相应级别的实验室。

生物安全实验室应按下图进行分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类一、生物安全实验室根据所操作致病性生物因子的传播途径可分为a类和b 类。

a类指操作非经空气传播生物因子的实验室;b类指操作经空气传播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b1类生物安全实验室指可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进行操作的实验室;b2类生物安全实验室指不能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进行操作的实验室.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根据使用生物安全柜的类型和穿着防护服的不同,可分为生物安全柜型和正压服型两类,并可符合下图的规定。

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类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技术指标:一、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宜实施一级屏障和二级屏障,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实施一级屏障和二级屏障.二、生物安全主实验室二级屏障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图一的规定。

三、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其他房间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图二的规定.四、当房间处于值班运行时,在各房间压差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值班换气次数可低于本规范表图一和图二中规定的数值。

五、对有特殊要求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空气洁净度级别可高于本规范表图一和图二的规定,换气次数也应随之提高。

如下:图一。

生物安全主试验室二级屏障的主要技术指标注意:1.三级和四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解剖间应比主实验室低10Pa。

2.本表中的噪声不包括生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备等的噪声,当包括生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备的噪声时,最大不应超过68dB(A)。

3.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内的参数上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GB 50447的有关规定。

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

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

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摘要:一、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分级1.一级防护水平2.二级防护水平3.三级防护水平4.四级防护水平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确定因素1.危险度评估结果2.实验活动的差异3.个体防护装备和基础隔离设施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应用1.实验操作的生物安全水平要求2.危险度等级与其他因素的考虑3.实验室分级的实际应用案例正文: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是为了保护实验人员免受微生物因子的危害,根据实验室所操作生物因子的危险程度,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防护水平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二级防护水平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三级防护水平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四级防护水平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在确定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时,需要考虑危险度评估结果、实验活动的差异以及个体防护装备和基础隔离设施等因素。

例如,归入危险度2 级的微生物因子,在进行安全工作时通常需要二级生物安全水平的设施、仪器、操作和规程。

但是,如果特定实验会产生高浓度的气溶胶时,则应将实验送到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因为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对实验产生的气溶胶能更好地进行保护,所以更适于提供所必需的生物安全防护。

因此,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确定需要根据危险度评估结果来进行专业判断,而不应单纯根据使用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来判断。

实验室操作的生物因子及其危害程度分级一览表

实验室操作的生物因子及其危害程度分级一览表
产碱普罗威登斯菌
第三类
BSL-2
37.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
第三类
BSL-2
38.
Pseudomonas aeruginosa
铜绿假单胞菌
第三类
BSL-2
39.
猪霍乱沙门菌
第三类
BSL-2
40.
Salmonella enterica
肠沙门菌
第三类
BSL-2
41.
Salmonella meleagridis
9.
大肠弯曲菌
第三类
BSL-2
10.
肺炎衣原体
第三类
BSL-2
11.
Chlamydia trachomatis
沙眼衣原体
第三类
BSL-2
12.
破伤风梭菌
第三类
BSL-2
13.
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
假结核棒杆菌
第三类
BSL-2
14.
Edwardsiella tarda
BSL-2
58.
鲍氏不动杆菌
第三类
BSL-2
表 3. 真菌分类名录
序号
病原菌名称
危害程度分类
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学名
中文名
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 的操作
1
Cephalosporium
头孢霉属
第三类
BSL-2
2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新生隐球菌
第三类
BSL-2
3
毛霉属
第三类
BSL-2
4
BSL-2
50.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级及依据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级及依据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级及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与生物相关的实验活动中,预防生物危害和保障实验室安全的一系列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在实验室中发生的与生物相关的安全事件,根据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可以将其分级。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分级及其依据。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分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生物安全咨询委员会的要求,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为四个级别,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1. 一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一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在实验室中发生的对人体无害或只对个别人员造成轻微影响的事件。

这类事件通常是实验失败、操作失误等导致的,对实验室人员的生命健康和实验室环境的安全没有实质性威胁。

2. 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在实验室中发生的对人体可能造成轻度疾病或暂时性伤害的事件。

这类事件可能涉及较弱的致病性微生物或具有一定毒力的生物材料,但一般情况下对大部分人员不会造成生命威胁。

3. 三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三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在实验室中发生的对人体可能造成严重疾病或重度伤害的事件。

这类事件通常涉及具有高致病性的病原体或毒力较强的生物材料,对实验室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构成一定威胁。

4. 四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四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在实验室中发生的对人体可能造成致命疾病或严重伤害的事件。

这类事件涉及高致病性且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原体或高度毒性的生物材料,对实验室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级的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分级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体或生物材料的致病性和毒力:根据病原体或生物材料的致病性和毒力大小,可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为不同级别。

一般来说,病原体或生物材料越具有致病性和毒力,事件的级别就越高。

2.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不同病原体或生物材料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不同,对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危害程度也有影响。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要求在实验室中进行生物研究和实验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

为了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实验室需要根据生物安全级别要求进行分类和操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的要求。

1. 一级生物安全级别(BSL-1)一级生物安全级别适用于对人体和环境风险较低的微生物的工作,如 E. coli或酿酒酵母等。

实验室要求通风良好,并提供个人保护设备,如实验室外套、手套和护目镜。

在此级别下,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并遵守实验室准则和实验操作规范。

2. 二级生物安全级别(BSL-2)二级生物安全级别适用于较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工作,如肺结核病菌或流感病毒等。

实验室需采用更为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密封的实验室工作台和生物安全柜等设备。

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接受更加深入的培训,并按照相关规定佩戴防护装备和进行实验操作。

3. 三级生物安全级别(BSL-3)三级生物安全级别适用于对人体造成严重威胁的微生物的工作,如HIV或SARS病毒等。

实验室必须具备严格的隔离设施和实验操作要求,包括空气过滤器和防护服等。

工作人员需要经过更为严格和专业的培训,严格遵守实验室准则,以确保实验室内的安全性。

4. 四级生物安全级别(BSL-4)四级生物安全级别适用于高度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微生物的工作,如埃博拉病毒或天花病毒等。

这些实验室必须具备最高级别的生物安全控制设施和隔离措施,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共安全。

工作人员需要经过全面和严格的培训,并接受定期的健康检查。

总之,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要求是确保实验室内生物安全的关键措施。

不同级别的实验室需要采取不同的生物安全措施和操作要求,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实验操作对人员和环境的风险。

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并按照规定进行实验操作和防护措施。

只有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要求的合规性,才能保证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实验室操作因子及其危害程度分级一览表

实验室操作因子及其危害程度分级一览表

验室工作外套 ◇室内负压。
和手套,必要
时要有呼吸防
护面罩。
BSL-4
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高,通常引起严重疫病 实验室诊断,病原的分离、鉴 的、暂无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动物致病。通过气 定(毒型和毒力),动物实验 溶胶传播的,引起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动物致病; 等及相关试验研究和操作。 或导致未知的危险的疫病。 与 BSL-4 微生物相近或有抗原关系的微生物也应 BSL-3 操作加: 在此种水平条件下进行操作,直到取得足够的数据 ◇进入之前更换衣物; 后才能决定,是继续在此种安全水平下工作还是在 ◇在出口处淋浴; 低一级安全水平下工作,以及从事外来病病原微生 ◇实验室拿出的所有材料在出 物的研究分析。国家根据防治规划和计划需要另有 口处消毒灭菌。 规定的。即除 BSL-3 含的病原微生物外,还包括 一部分外来病(如裂谷热病毒、尼帕病毒、埃博拉 病毒)等疫病。危害 4 级。
瘟等弱毒株。危害 1 级。
等及相关试验研究和操作]
障) 要求开 放台面, 有洗手池
BSL-2
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 实验室诊断,病原的分离、鉴
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 定(毒型和毒力),动物实验 等及相关试验研究和操作。
但对实验人员、动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具 BSL-1 操作加:
(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 BSL-2 操作加:
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 ◇控 制 进 入 ;
兰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 ◇所有废弃物去污染;
禽流感、鸡新城疫等)、二类动物疫病中布病、结 ◇实验室衣服在清洗之前需灭
核病、狂犬病、马传贫、马鼻疽及炭疽病等引起的 菌;

生物安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

生物安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3、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
物安全管理条例》
要求》GB19489-2008 手册》
的致病性、毒力或传染方式发生变化 3、增加新的项目 4、实验活动中分离到原评估中未涉及的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5、发现隐患或存在生物安全的问题
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用途
1、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2、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关的操作程
序和管理规程 3、掌握相关的微生物的背景知识 4、评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状况的依
四类: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 Ⅰ级:(低个体危害、低群体 Ⅰ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 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 群体危险)不太可能引起人
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 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三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 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
Ⅱ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 Ⅱ级(个体危害中等,群体 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 危害低)病原微生物能够对
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 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
传播凤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 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 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
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 重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实验
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 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
A类感染性物质 (Infectious substances, Category A)

实验室生物因子及危害程度分级一览表

实验室生物因子及危害程度分级一览表
生物因子
中文名
丙型肝炎病毒
生物危害级别
第三类
实验室操作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防护服、生物危害标志等
安全实施
生物安全柜,应急装备等
工作性质
检测
英文名
Hepatitis C virus
简介
丙肝跟乙肝一样都属于是传染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生活、母婴垂直传播。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医学界目前尚未研制出有效预防丙肝的疫苗。因为丙肝病毒是RNA病毒,极易变异,研制疫苗的难度很大,因为除了人和黑猩猩以外,其他动物都不会患上丙肝,因此疫苗研制难以找到动物模型,所以惟一的有效的处理方式是高危人群及早做丙肝抗体检测,及早发现疾病并积极治疗。丙型肝炎患者如果病毒核酸(HCV — RNA)阳性,说明病毒在持续复制,其肝功能难以稳定,患者多数情况下,血清转氨酶(ALT)呈轻度或中度升高。这些患者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及保肝治疗。经多年的临床验证,使用普通干扰素后,可有50%的患者获得较好疗效,即血清HCV — RNA阴转,肝功能恢复正常。但停用干扰素后,10%~15%的患者出现病毒复制反弹,即HCV - RNA阳转,肝功能再次异常。
生物因子
中文名
梅毒螺旋体
生物危害级别
第三类
实验室操作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防护服、生物危害标志等
安全实施
生物安全柜,应急装备等
工作性质
检测
英文名
Treponema Pallidum
简介
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染病,在自然情况下,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因而梅毒患者是唯一传染源。未经治疗的病人在感染后1—2a(年)内传染性强,随着病期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因梅毒的传播方式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梅毒分为获得性梅毒和先天性梅毒。先天性梅毒:也称胎传梅毒。螺旋体通过患病孕妇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胎儿的全身性感染。梅毒螺旋体在胎儿的肝、脾、肾上腺等器官大量繁殖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出生活的梅毒儿。早期病变有梅毒性鼻炎,梅毒性天疱疮和斑丘疹:晚期呈现锯状形牙、先天性耳聋和间质性角膜炎等.获得性梅毒:又称后天梅毒。主要经性接触传染,少数也可通过接吻、哺乳和接触有传染性损害的病人带菌的日常用品而传染。此外,输带菌的新鲜血也可传染。

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

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

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我国主要根据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的防护措施,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防护水平最低,四级防护水平最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规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一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二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三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四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以BSL-1、BSL-2、BSL-3、BSL-4(bio-safety level, BSL)表示仅从事体外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以ABSL-1、ABSL-2、ABSL-3、ABSL-4(animal bio-safety level, ABSL)表示包括从事动物活体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同时该标准根据实验活动的差异、采用的个体防护装备和基础隔离设施的不同,将实验室分为以下情况:1.操作通常认为非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2.可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如:生物安全柜)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3.能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4.利用具有生命支持系统的正压服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在确定进行实验时,应根据危险度评估结果将微生物因子归入某一生物安全水平。

当通过危险度评估确立适当的生物安全水平时,要考虑危险度等级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例如,归入危险度2级的微生物因子,在进行安全工作时通常需要二级生物安全水平的设施、仪器、操作和规程。

实验室操作因子及其危害程度分级一览表

实验室操作因子及其危害程度分级一览表

实验室操作因子及其危害程度分级一览表安全水平病原微生物操作安全设备(一级屏障)设施(二级屏障)备注BSL-1 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

包括所有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的不涉及活病原的血清学检测以及疫苗用新城疫、猪瘟等弱毒株。

危害1级。

标准微生物操作[实验室诊断,病原的分离、鉴定(毒型和毒力),动物实验等及相关试验研究和操作]无要求要求开放台面,有洗手池BSL-2 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

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但对实验人员、动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BSL-1含的病原微生物外,还包括三类动物疫病,二类动物疫病(布病、结核病、狂犬病、马传贫、马鼻疽及炭疽病等芽孢杆菌引起的疫病除外)。

危害2级。

实验室诊断,病原的分离、鉴定(毒型和毒力),动物实验等及相关试验研究和操作。

BSL-1操作加:◇限制进入;◇生物危害标志;◇“锐器伤”预防;◇生物安全手册应明确废弃物的去污染处理和监督措施。

一级屏障包括:对引起传染性飞溅物或气溶胶的病原体的所有操作使用的I或II级生物安全柜或其它防护设备。

个人防护装备:必需的实验室工作外套和手套,必要时要有防护面罩。

BSL-1实验室加:◇高压灭菌。

猪瘟等疫病的免疫荧光、免疫组化试验可在本级实验室进行。

BSL-3 对个体危害程度高,对群体危害程度较高。

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引起严重的或致死性疫病。

对人引发的疾病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除BSL-2含的病原微生物外,还包括一类动物疫病(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兰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等)、二类动物疫病中布病、结核病、狂犬病、马传贫、马鼻疽及炭疽病等引起的疫病、所有新发病和部分外来病。

从事外来病的调查和可疑病料的处理分析。

危害3级。

实验室诊断,病原的分离、鉴定(毒型和毒力),动物实验等及相关试验研究和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因子
中文名
丙型肝炎病毒
生物危害级别
第三类
实验室操作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防护服、生物危害标志等
安全实施
生物安全柜,应急装备等
工作性质
检测
英文名
Hepatitis C virus
简介
丙肝跟乙肝一样都属于是传染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生活、母婴垂直传播。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医学界目前尚未研制出有效预防丙肝的疫苗。因为丙肝病毒是RNA病毒,极易变异,研制疫苗的难度很大,因为除了人和黑猩猩以外,其他动物都不会患上丙肝,因此疫苗研制难以找到动物模型,所以惟一的有效的处理方式是高危人群及早做丙肝抗体检测,及早发现疾病并积极治疗。丙型肝炎患者如果病毒核酸(HCV - RNA)阳性,说明病毒在持续复制,其肝功能难以稳定,患者多数情况下,血清转氨酶(ALT)呈轻度或中度升高。这些患者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及保肝治疗。经多年的临床验证,使用普通干扰素后,可有50%的患者获得较好疗效,即血清HCV - RNA阴转,肝功能恢复正常。但停用干扰素后,10%~15%的患者出现病毒复制反弹,即HCV - RNA阳转,肝功能再次异常。
实验室生物因子及危害程度分级一览表
生物因子
中文名
艾滋病病毒
生物危害级别
第二类
实验室操作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防护服、生物危害标志等
安全实施
生物安全柜,应急装备等
工作性质
检测
英文名
Human immundeficiency virus
简介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感染者是传染源,曾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等分离得HIV。握手,拥抱,接吻,游泳,蚊虫叮咬,共用餐具,咳嗽或打喷嚏,日常接触等不会传播。三种主要传播方式为: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生物因子
中文名
戊型肝炎病毒
生物危害级别
第三类
实验室操作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防护服、生物危害标志等
安全实施
生物安全柜,应急装备等
工作性质
检测
英文名
HepatitisEvirus
简介
戊型肝炎(Hepatitis E)是一种经粪一口传播的急性传染病。HE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呈球形、直径27~34nm无囊膜,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目前尚不能在体外组织培养,但黑猩猩、食蟹猴、恒河猴、非洲绿猴、须狨猴对HEV敏感,可用于分离病毒。HEV在碱性环境中稳定,有镁、锰离子存在情况下可保持其完整性,对高热敏感,煮沸可将其灭活。戊型肝炎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和临床表现(隐性感染及急性肝炎,不致慢性肝炎等)与甲型肝炎相似。戊型肝炎在15~39岁的青年和成人高发。戊型肝炎亦为自限性疾病。HEV对肝细胞亦无直接病变作用(CPE)。机体于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够稳固。目前无戊型肝炎疫苗,预防戊型肝炎采用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的措施。
生物因子
中文名
梅毒螺旋体
生物危害级别
第三类
实验室操作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防护服、生物危害标志等
安全实施
生物安全柜,应急装备等
工作性质
检测
英文名
Treponema Pallidum
简介
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染病,在自然情况下,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因而梅毒患者是唯一传染源。未经治疗的病人在感染后1-2a(年)内传染性强,随着病期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因梅毒的传播方式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梅毒分为获得性梅毒和先天性梅毒。先天性梅毒:也称胎传梅毒。螺旋体通过患病孕妇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胎儿的全身性感染。梅毒螺旋体在胎儿的肝、脾、肾上腺等器官大量繁殖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出生活的梅毒儿。早期病变有梅毒性鼻炎,梅毒性天疱疮和斑丘疹:晚期呈现锯状形牙、先天性耳聋和间质性角膜炎等。获得性梅毒:又称后天梅毒。主要经性接触传染,少数也可通过接吻、哺乳和接触有传染性损害的病人带菌的日常用品而传染。此外,输带菌的新鲜血也可传染。
生物因子
中文名
甲型肝炎病毒
生物危害级别
第三类
实验室操作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防护服、生物危害标志等
安全实施
生物安全柜,应急装备等
工作性质
检测
英文名
HepatitisAvirus
简介
甲型肝炎病毒(HAV)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RNA病毒。直径约为27nm,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本病毒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1小时不被灭活。病毒核酸为单正股RNA.HAV只有一个血清型。黑猩猩和狨猴对HAV敏感。HAV可在培养细胞上进行培养但增殖非常缓慢,不引起细胞裂解,且病毒释放亦十分缓慢。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多为患者。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50天,病毒常在患者转氨酶升高前5~6天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发病后2周开始,粪便中不再排出病毒。HAV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而造成散发流行或大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