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地产国内外发展格局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产业地产国内外发展格局
------集团
2020-05-18
1
2
1.国外产业地产发展状况1-1国际新城发展模式1-2国际新城发展模式案例
1-3新城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1-4成功新城的标准2.国内产业地产发展状况2-1国内产业地产发展历程2-2国内产业地产群雄争霸格局
2-3国内优秀项目介绍2-4国内重点企业介绍
产业地产当前国内外发展格局
目录
产业地产当前国内外发展格局
田园新城产业新城边缘新城
行政中心新城
国际案例
☐Letchworth(英国,伦敦)
☐Welwyn Garden City (英国,伦敦)
新城发展
模式
TOD新城☐尔湾(美国,加州)
☐筑波科学城(日本,筑波)
☐Radburn(美国,纽约)
☐Columbia哥伦比亚新城(美国,马里兰州)☐千里新城(日本,大阪)
☐多摩新镇(日本,东京都)
副中心新城☐东京临海副中心新城(日本,东京)
☐拉德芳斯副中心(法国,巴黎)
☐Canberra(澳洲,堪培拉)
新城发展模式核心驱动因素关键成功因素典型代表
田园城市•工业革命造成城市环境恶化
•城市居住需求急剧上升•控制城市规模、规模较小
•政府的主导作用
•立法和政策的支持
•密尔顿•凯恩斯
产业新城•政府决策
•市场对于产业的需求•政府主导开发、投入大量资金
•政府强制或引导产业集聚
•筑波科学城
边缘新城•汽车普及和便捷的交通网络
•城市郊区化•位于大城市边缘
•便捷的交通网络
•产业郊区化
•哥伦比亚新城
TOD新城•大城市中心人口高度膨胀
•政府决策•轨道交通系统
•轨道沿线有大量的土地可供开发
•多摩新城
副中心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度集中;
•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依附于城市中心•优越的交通条件
•政府支持
•东京临海副中心
行政中心新城•政府决策,发展新区域•政府主导开发、投入大量资金
•主要政府机构所在地
•堪培拉
6
密尔顿•凯恩斯
MiltonKeynes
►位置和规模:
–位于伦敦附近,距离伦敦和伯明翰分别为1小时和1小时50分的汽车车程,临近牛津和剑桥。
–规划建成88.8平方公里,人口25万
►特点:
–引入网格道路布局模式,并且主要道路系统在地面层上,设有多层次的立体交叉点
–注重景观设计,新城公园用地占了总用地的20%,并设计了成线性型的公园。
–采用就业岗位分散的模式,给人们提供了较多的选择余地。
–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促进了早期居民和公司的迁入
–土地使用上预留待发展用地,能够随发展、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
。
1-2国际新城发展模式案例①田园新城代表案例
田园新城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立法和政策的支持,政府在新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筑波科学城概况
➢筑波科学城位于日本东京东北约6O公里和成田国际机场西北约40公里处。
➢总面积28400公顷,包括研究学园区和周边开发区两大部分。
➢现有人口约20万,其中国家技术研究人员13000余人,博士数千人,是日本最大的科学研究中心。
筑波是日本政府第一个尝试建立的科
学城,完全由中央政府资助,以基础
科研为主,属国家级研究中心。有国
家级研究与教育院所48个,分别隶
属于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自20世
纪8O年代末以来,日本全国3O%的
国家研究机构及40%的研究人员都
集聚在筑波,国家研究机构全部预算
的5O %左右投资在这里。
距离Ibaraki省会Mito
市50公里
距东京成田国际
机场40公里
距东京约60公里
1-2国际新城发展模式案例
②产业新城代表案例
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筑波大学成为联系各个科研机构的纽带;采用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大量优惠政策;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1985年筑波世界博览会促进了筑波的城市发展
7
典型案例:哥伦比亚新城►位置和规模:距离华盛顿中心约48km,距离巴尔的摩4km
–占地5600公顷
–规划总人口11万人
•用地功能组合:
–居住、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为主,绿地公园用地占到23%
•主要特点:
–邻近核心城市,公路交通网发达
–新城建设按照邻里单位结构组成
–公共配套设施完善
–60%以上的人在本地居住和工作,本地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48KM
24KM 高速公路网
1-3国际新城发展模式案例
③边缘新城代表案例
哥伦比亚新城的5大成功之处:
1.规划过程中社会学家的参与,以避免纯技术的空间规划;
2.哥伦比亚共规划10个小区,每个小区由4到5各组团构成;组团、小区、城市都有各自的中心并围绕中心展开,三级中心的设计增加了整个社区的向心力,为形成社区感奠定了基础。
3.对于大规模开放空间的保护保证了项目的全面升值。
4.产品形式多样,降低了市场风险,并实现了多功能社区的目标。
5.“建筑导则法”保证了社区风貌的整体性和城市发展愿景的实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