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高中音乐《学堂乐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学堂乐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学堂乐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20 世纪初“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词曲特点。

2、通过学堂乐歌的欣赏,概括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通过体验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于尝试。

教法与学法: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送别》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3、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探究学习。

在提问中,鼓励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策略。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歌唱。

4、学堂乐歌大多数都是在现成的曲调上填上新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曲调,引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曲调特点、节奏特征还有汉字的韵律结合起来填上合适的词。

教学设计:导入: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音乐课是在西周时期。

《礼记》上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新式的音乐课则出现的比较晚,中国最早的一首学堂歌曲,叫做《男儿第一志气高》,作者就是沈心工,他因此获得了“学堂乐歌之父”的美称。

新授课:一、欣赏《男儿第一志气高》+分析沈心工简介:1870——1947,音乐教育家,原名沈庆鸿,笔名心工。

出生于道光年间上海望族家庭,幼年在家塾受教,1890 年中秀才,1895 年执教于圣约翰书院,1897 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学堂。

1900 年与师范班的同学筹办南洋公学堂附属小学。

1902 年,东渡日本,自费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

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得到启发,在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制作,并编写了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

1903 年回国,竭力提倡乐歌活动,在南洋公学、务本女学塾、龙门师范等处教授,推广乐歌。

《学堂乐歌》教学实录-最新资料

《学堂乐歌》教学实录-最新资料

《学堂乐歌》教学实录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了解“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李叔同和沈心工。

2.通过聆听、跟唱等方式,感受和探讨四首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现实,尤其是创作特点。

3.通过填词、演唱等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创作欲望,并初步学会填词创作。

教学重点认识、了解“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李叔同及李叔同的填词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李叔同,创作“新学堂乐歌”。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李叔同的填词歌曲《校园夕歌》。

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营造“学堂乐歌”教学氛围。

2.渗透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填词。

因为《校园夕歌》初中已学过,且与下一环节将要欣赏的《祖国歌》为同一位作者李叔同,虽然是两首不同的歌曲,选用的却是同一民间曲调《老八板》填词而成。

暗示学生填词的方法,为后面的填词创作做铺垫。

一、师生唱《校园夕歌》,直接导入教师:刚才课前播放的歌曲是初中学过的,有谁知道它的歌名?学生:《校园夕歌》。

教师:知道词作者是谁吗?(学生应该知道,但有的已经忘了。

)教师:《校园夕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时李叔同创作的填词歌曲。

怎样理解填词歌曲?填词歌曲就是作者为别的歌曲旋律填上新的词,表达填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填词歌曲是我国清末民初、也就是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主要创作方式之一。

那么什么是“学堂乐歌”呢?请把书翻到第179页。

请告诉我,学堂乐歌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唱的歌曲?请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清末民初新学堂的乐歌课上唱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教师:知道我国在建立新学校以前,旧的教育模式是怎样的吗?学生:私塾教育。

教师:李叔同就是学堂乐歌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请把书翻到第178页,了解李叔同。

教师:下面请欣赏李叔同的另一个代表作品――《祖国歌》。

请看第178页的《祖国歌》歌谱。

设计意图:自然过渡到新学的教材内容,相同的旋律不同的词,进一步感受填词的创作方式。

二、欣赏教师:《祖国歌》所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歌词以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唤醒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教案武进区鸣凰中学邹海勤课题: 《学堂乐歌》课型: 音乐欣赏综合课年级: 高一年级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及课件等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3、让学生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特点及创作方法。

教材分析:1、《体操—兵操》是沈心工留学日本时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

曲调简洁、上口、易记。

2、《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

是沈心工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

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3、《祖国歌》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

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朗朗上口,唱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教学重点、难点: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由课前所听歌曲引入学堂乐歌。

)三、新课:1、学堂乐歌的概念。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⑴《体操—兵操》①这首歌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②我们来唱一唱歌曲。

找一找旋律的特点?③师小结。

李叔同曾撰文写道:“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好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

”可见此曲的深入人心。

④再次演唱歌曲。

⑵《黄河》①欣赏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②学生学唱,体会情感的表达。

③“一曲雄沉慷慨”黄自对此歌作了高度的评价。

3、弘一法师——李叔同。

他曾以民间乐曲《老六板》的曲调填写了一曲《祖国歌》,在当时颇有影响。

①欣赏:说说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②欣赏另一版本的《祖国歌》③讨论:为什么当时用民间音乐填词的歌曲很少呢?④欣赏:《春游》4、学堂乐歌其他的代表人物。

10.19学堂乐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2

10.19学堂乐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2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十九节“新音乐初放”中的内容。

本节课分别通过鉴赏五首学堂乐歌:《黄河》、《祖国歌》、《春游》、《问》以及《西风的话》,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对作品进行学习聆听探讨思考,了解 20 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等,能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逐步培养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的阅历,对现代音乐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对近代历史发展比较熟悉。

但从音乐角度入手了解和欣赏近代历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个难点。

毕竟他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与音乐作品有一百多年的时空距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作品,走入近代的音乐时空。

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音乐,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认识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了解沈心工、李叔同、黄自、萧友梅的生平、代表作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贡献。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聆听音乐,理解作品的艺术性体现以及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黄自的生平、代表作及其在中国音乐史的贡献。

2、难点:运用“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在上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音乐《童年》,有熟悉的同学可以一起跟随演唱。

2、引导学生猜歌名并提问歌曲描绘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哪里的生活?3、由此引出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二)新课教授根据问题进入新课教学。

学堂乐歌其实校园歌曲在一百年以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反映校园生活,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在变法维新的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思潮逐渐兴起,以李叔同、沈心工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中开设了“乐歌”课。

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教案
师:学堂乐歌的创作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旋律填以新词编成,而创作歌曲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以歌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旋律、曲牌填以新词而成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而我们最初欣赏的歌曲《送别》同样是一首填词歌曲。
(出示课件:《送别》乐谱)
2、《送别》是美国音乐家奥特威在1913年来中国学习东方音乐时与李叔同合作写成的歌曲。歌曲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70年代拍摄电影《城南旧事》中,此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歌,至今仍久唱不衰。
3、《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作于1905年。首载于1937年出版的《心工唱歌集》。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节奏现紧后宽,最后结束在昂扬豪放的长啸主音上,全曲一字一音,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教具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设备
教材
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
教学对象
高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1、学堂乐歌 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于1902年颁布学堂章程,对乐歌课的开设予以认可。
(在速度和节奏两方面进行对比)
师:经过重新填词之后的《祖国歌》只是在节奏和速度上做了简单改变就是这段旋律充满了别样的情趣。
师:出示第三段旋律《老六板》并教唱。
3 3︱62︱1︱56︱ 1︱61︱1 3︱2︱3 3︱62︱1︱56︱1︱3 2︱16︱5‖
师:三段旋律有什么异同点?

高中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历史背景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学堂乐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学堂乐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学堂乐歌的定义与历史背景2. 学堂乐歌的特点3. 著名学堂乐歌作品欣赏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学堂乐歌的概念及其与传统音乐的差异2. 学堂乐歌的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3. 学堂乐歌作品的欣赏与分析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堂乐歌的概念、历史背景及特点。

2. 欣赏法:聆听、分析著名学堂乐歌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进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学堂乐歌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学堂乐歌的特点,分析其与传统音乐的差异。

3. 欣赏:播放著名学堂乐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

4. 讨论:分组讨论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堂乐歌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学堂乐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2. 邀请音乐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学堂乐歌的历史、特点和鉴赏方法。

3. 开展学堂乐歌主题的音乐会,让学生在欣赏中进一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音乐鉴赏能力: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学堂乐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学堂乐歌创作比赛中的表现,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八、教学资源1. 学堂乐歌作品音频、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欣赏和分析。

2. 学堂乐歌相关书籍、文章: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

3. 音乐软件和乐器:辅助学生进行创作和实践。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对学生基础音乐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第一章:学堂乐歌的起源与发展1.1 学堂乐歌的起源介绍学堂乐歌的起源背景,如清朝末年的新式教育改革等。

1.2 学堂乐歌的发展阐述学堂乐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2.1 音乐形式与风格分析学堂乐歌的音乐形式,如民歌、小调等,以及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2.2 歌词内容与主题探讨学堂乐歌的歌词内容,如爱国情怀、教育理念等,以及其主题多样性。

第三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3.1 《茉莉花》分析《茉莉花》这首学堂乐歌的背景、旋律特点和歌词意义。

3.2 《两只蝴蝶》探讨《两只蝴蝶》这首学堂乐歌的音乐形式、歌词主题和表现手法。

第四章:学堂乐歌的传承与影响4.1 学堂乐歌的传承介绍学堂乐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过程,如民间传唱、学校教育等。

4.2 学堂乐歌的影响探讨学堂乐歌对后世音乐发展的影响,如对现代音乐创作的影响等。

第五章:学堂乐歌的欣赏与演绎5.1 欣赏学堂乐歌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学堂乐歌,如关注旋律、歌词和演唱方式等。

5.2 演绎学堂乐歌提供一些学堂乐歌的演唱技巧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演绎。

第六章:学堂乐歌的教学方法6.1 讲授法讲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和代表作品。

6.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个人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兴趣。

6.3 实践教学法教授学生演唱技巧,组织课堂演练和音乐会等活动。

第七章:学堂乐歌的课堂活动设计7.1 音乐欣赏活动组织学生欣赏学堂乐歌,引导学生关注其旋律、歌词和演唱方式。

7.2 音乐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学堂乐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第八章:学堂乐歌的评估与反馈8.1 课堂参与度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发言、讨论和演唱等。

8.2 作品展示评估评估学生创作的学堂乐歌作品,如旋律、歌词和演唱技巧等。

8.3 学生反馈与改进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调整。

第九章:学堂乐歌的教学资源与材料9.1 教材与乐谱推荐适合教学的学堂乐歌教材和乐谱,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

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

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

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教案设计)授课人:***“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堂课所涉及的内容发生在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

学堂中“乐歌”课上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又由学校影响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新音乐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本课“学堂乐歌”概念、由来、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社会价值等内容是音乐鉴赏模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河。

二、学情分析10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虽不起眼,然而对年轻的学生来说却有可能是无法跨越的鸿沟,尤其在流行音乐无孔不入的今天,学生们很难想象100年前的校园中,又传唱着怎样的歌谣。

为了让他们轻松愉悦的接受来自百年前的歌声,如何巧妙的能把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与学堂乐歌结合起来,是能否上好本节课的重要因素。

不过,好在高中学生对我国的近现代史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这是上好本课的一个有利因素。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产生和发展,掌握沈心工和李叔同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学唱《体操——兵操》,学会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并理解和学会“借曲填词”这一歌曲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了情境导入、对比感知、听唱结合、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创作的展示和评价等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树立他们对我国音乐发展的正确认识,为培养他们热爱、弘扬和发展我国的先进的音乐文化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品,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分析和创作能力。

2、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借曲填词”这一歌曲创作手法。

教学设计_高中音乐_学堂乐歌

教学设计_高中音乐_学堂乐歌
师:我们演唱完了,那么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送别》所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这首歌词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老师的理解:
(ppt展示)作品曲调婉转流利,幽扬入妙。他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备感凄凉。
2、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3、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
4、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拓展】
* 欣赏电影《城南旧事》插曲《夕歌》并谈谈感受。
生:民谣、流行、通俗、校园……
师:同学们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那么这首《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其实校园歌曲在百年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他就是我国近代传统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今天我们就从学堂乐歌表达的内容、特点以及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意义来学习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第二节“蛰龙飞起舞东方”专题课:学堂乐歌。
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开元寺。其代表作还有《送别》、《西湖》、《春景》等。所作乐歌后来大部收入丰子恺所编《李叔同歌曲集》。
生2: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音乐教育家,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所编歌曲题材广泛、内容浅显易懂,且成为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的音乐教育家。

高中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历史背景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学堂乐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学堂乐歌,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情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堂乐歌的定义与历史背景2. 学堂乐歌的主要特点3. 经典学堂乐歌欣赏与分析4. 学堂乐歌的创作与表演5. 学堂乐歌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学堂乐歌的定义与历史背景2. 学堂乐歌的主要特点3. 经典学堂乐歌的欣赏与分析4. 学堂乐歌的创作与表演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堂乐歌的概念、历史背景、主要特点等。

2. 欣赏法:播放经典学堂乐歌,引导学生欣赏与分析。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学堂乐歌的创作与表演。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学堂乐歌的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第一课时:介绍学堂乐歌的概念、历史背景、主要特点。

3. 第二课时:欣赏经典学堂乐歌,分析其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

4. 第三课时:学习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5. 第四课时:分组表演所学学堂乐歌,互相评价、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表演等,评估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

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学堂乐歌创作进行评价,包括旋律、节奏、歌词、表现力等方面。

4.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学堂乐歌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学习: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存在学习困难,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3. 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是否充足,是否需要增加或调整。

【教案】学堂乐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教案】学堂乐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初步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特点,并在尝试编创类似歌曲;(二)了解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和社会影响;(三)欣赏学堂乐歌代表作《黄河》、《送别》,在体验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情绪的基础上,探索音乐创作特点及艺术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聆听《黄河》、《送别》,感受、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认识、了解这些歌曲的内容及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知道其重要意义。

教学、学法讲授法、创编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二、学堂乐歌的概念界定三、认识学堂乐歌代表人物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音乐课堂。

首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演唱一段歌曲,边唱边思考这首歌曲的名字、歌词作者及创作时期。

这首歌曲是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创作于清末民初时期,它的旋律来自于美国19世纪作曲家约翰·奥德威创作的《梦见家和母亲》,它是学堂乐歌当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歌曲,历经百年传唱不断。

师:所谓学堂乐歌通常指清末民初时期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

这一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新学。

一些从日本或欧洲归来的留学生在国内新式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

后来音乐界将这一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李叔同早年东渡日本求学,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家、美术教育家、戏剧活动家。

他归国后,致力于新文化新思想调整积极的歌唱状态,与老师一起演唱。

思考歌曲歌曲的名字、歌词作者及创作时期,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界定,产生的背景认识、了解李叔同的生平、代表作品及影响力设问激趣,用学生们熟悉的音乐作品引入课题,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更好的加深对学堂乐歌概念的理解,同时为探讨学堂乐歌的作用与影响做铺垫认识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李叔同,感受新音乐启蒙运动的时代风采四、赏析《黄河》五、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的传播和各类艺术活动。

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教学重、难点:学习选曲填词的创作。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理解重要意义。

②通过体验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听与唱相结合,师生互动交流,用对比、欣赏、引导等方法感受学堂乐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堂乐歌的欣赏,了解中国创作初期音乐的特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两只老虎》导入新课《学堂乐歌》。

二、学堂乐歌的概念、产生背景。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取代私塾来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

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

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

三、实行新课。

1、视频《郭沫若》2、《体操-兵操》这是我国最早的学堂乐歌之一,早期的学堂乐歌大多以旧曲填新词为主,旋律多数采自日本及欧洲的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采用日本童谣《手戏》的曲调改编。

3、沈心工简介。

沈心工:音乐教育家。

原名庆鸿,号叔逵,笔名心工。

上海人。

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

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体操—兵操》就是沈心工当时的第一首习作,此歌后来在国内广为传唱。

4、《共和国民》无锡人华航琛根据《男儿第一志气高》的曲调,填写了《共和国民》。

5、《始业式》学堂今朝开校,清晨起床早。

同学依然济济,殷勤相问好。

国旗五色飘飘,旭日正相照。

从兹进步愈速,知识日增高。

歌曲中,清代的龙旗已经改为民国的五色旗。

四、李叔同(出示幻灯片)。

1、创作体验:教师提供一段歌词《春游》,请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曲调唱一唱。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2、《送别》音乐情绪:忧伤、别绪。

歌曲选用美国音乐家奥德维《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

高中政治《学堂乐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学堂乐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学堂乐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高中政治课程中的《学堂乐歌》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歌曲来了解和深入理解政治概念,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理论素养。

第二节:教学目标- 理解《学堂乐歌》的歌词所表达的政治概念和思想- 分析歌词中的政治信息,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第三节:教学内容和步骤3.1 教学内容- 《学堂乐歌》的歌词- 政治概念和思想解读3.2 教学步骤步骤一:歌词研究1. 听取《学堂乐歌》2. 研究歌词,理解其中的政治概念和思想3. 分组讨论歌词中的政治信息和观点步骤二:政治思考与讨论1. 引导学生针对歌词中的政治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2. 学生小组展示并交流各自的观点和见解3.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和辩论步骤三:政治意识和素养培养1. 引导学生对歌词中表达的政治意识进行思考和反思2. 探讨政治意识与个人行为的关系3. 分析与讨论如何将政治意识融入日常生活中步骤四:合作与沟通1. 组织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活动2. 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分享思考和见解3.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发展第四节:教学评估4.1 评估方式- 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展示- 学生的书面反思和总结4.2 评估标准- 对《学堂乐歌》歌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质量- 对政治意识和素养培养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合作与沟通能力的表现第五节:教学资源- 《学堂乐歌》音频或视频资源- PPT或课件制作所需资源- 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材料第六节: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与政治相关的歌曲进行分析和讨论- 带领学生参观政治相关的实地景点或相关活动第七节: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歌曲来激发学生对政治概念和思想的思考和讨论,并通过小组合作和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评估方式进行评价,同时教师也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促进他们的政治意识和素养的发展。

学堂乐歌教案高中

学堂乐歌教案高中

学堂乐歌教案高中以下是一份关于学堂乐歌的高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2. 引导学生欣赏学堂乐歌,感受其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及音乐风格。

2. 难点:理解学堂乐歌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相关音乐资料。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一起走进一个特别的音乐领域,叫做学堂乐歌,有没有同学听说过呀?生:有点印象,但不太清楚具体的。

师:那好,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学堂乐歌呢,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谁来说说,你们觉得为什么会出现学堂乐歌呀?生:是不是跟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关呀?师:对啦!当时中国面临着很多变革,人们希望通过音乐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那学堂乐歌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作品呢?生:李叔同?师:没错,李叔同的《送别》就是很经典的一首学堂乐歌。

咱们一起来听听。

(播放《送别》)师:听了这首歌,大家有什么感受呀?生:感觉旋律很优美,歌词也很有意境。

师:非常好。

那学堂乐歌还有其他的特点吗?生:是不是比较简单易懂呀?师:对,它的旋律通常比较简洁,歌词也比较通俗,这样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和传唱。

那它的意义和价值又在哪里呢?生:传播了新思想。

师:对,它在当时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那大家再想想,我们现在听学堂乐歌,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生:可以了解历史。

师:没错,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学堂乐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欣赏其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还可以进一步深入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产生的根源和意义。

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还可以更加细致,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火花。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高中美术《学堂乐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学堂乐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学堂乐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介绍本教案和教学设计针对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学堂乐歌》进行优质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提升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教学内容1. 介绍《学堂乐歌》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学堂乐歌》中的音乐元素和艺术元素3. 进行音乐和艺术欣赏活动,让学生感受《学堂乐歌》的艺术魅力4.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如绘画、设计、舞蹈等,表达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感受5. 组织学生合作完成相关作品展示或演出活动教学步骤步骤一:了解《学堂乐歌》- 介绍《学堂乐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观看相关视频或听取音乐欣赏,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认识步骤二:音乐和艺术元素分析- 分析《学堂乐歌》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分析《学堂乐歌》中的艺术元素,如色彩、形状、构图等步骤三:音乐和艺术欣赏活动- 组织学生欣赏《学堂乐歌》相关的音乐作品或演出- 组织学生欣赏与《学堂乐歌》相关的艺术作品或展览步骤四:创作实践-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如绘画、设计、舞蹈等- 让学生根据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实践步骤五:作品展示或演出- 组织学生合作完成相关作品的展示或演出活动- 进行作品分享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研究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或演出,以及对学生在欣赏和创作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估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创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情况。

教学资源- 《学堂乐歌》相关音乐作品或演出录像- 与《学堂乐歌》相关的艺术作品或展览- 绘画、设计、舞蹈等艺术实践材料和工具知识点回顾- 《学堂乐歌》的背景和主题- 音乐和艺术元素分析- 音乐和艺术欣赏活动- 创作实践和作品展示或演出活动总结通过《学堂乐歌》的优质教案和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提升对音乐和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教案【课型】综合课【教学重点】听与唱的结合,师生互动沟通,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理解歌曲的内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候、组织课堂二、导入新课师:1.〔请同学唱歌〕今日上课,我特别想观赏你们唱的歌曲,谁能满意我这个愿望?2.这是你们现在追赶的音乐,你们想听听我在学校时代唱的歌吗?《让我们荡起双桨》:学校最流行歌曲,旋律精美,虽经年累月,仍传唱不衰。

《少年先锋队队歌》:从戴上红领巾到走出校门,伴随我们最久的歌声。

《童年》:对学校生活的写实。

学校歌曲最重要的两点社会性:一是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它们都针对不同的学龄:学校生的欢快、可爱,中同学的积极、健康,高校生的成熟和对从前暖和的回忆等等。

三、“学堂乐歌”师:同学们知道学校歌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吗?20世纪初〔1902年〕。

一开始并不叫“学校歌曲”而叫做“学堂乐歌”。

首先,我们来听听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体操-兵操》。

是不是挺像儿歌?它在跟小孩子们说什么呢。

〔强身健体去当兵卫国〕这是“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沈心工先生的其一代表作。

他的另一首作品《黄河》和李叔同先生的作品《祖国歌》写于同一时代1905年左右。

〔听音乐《黄河》听《祖国歌》〕A.“学堂乐歌”在意义上和内涵上、体裁上都和学校歌曲是相像的,“学堂乐歌”除了向同学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都反映了时代性——爱国,要求“富国强兵”“抵挡外辱”,同时反映了不同阶段同学的性格,而且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唯一有一点不同的,就是“学堂乐歌”在曲调方面,可以堪称“拿来主义”的典型。

早期的“学堂乐歌”,基本上以选曲填词为主。

也就是说,曲调是现成的、别人的;而歌词才是自己的。

这点与我国古代词人按固定曲牌反复填词颇为相像。

B.代表人物:李叔同〔1880—1942〕、沈心工〔1870—1947〕。

沈心工和李叔同都是“学堂乐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中李叔同有一首曲子,大家肯定觉得特别熟识——填词的优秀作品《送别》。

《那些年,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教案

《那些年,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教案

《那些年,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教案蕨溪中学校赵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了解沈心工和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送别》、《祖国歌》、《体操--兵操》及学唱《竹马》,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以学习“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为教学重点。

运用“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为教学难点。

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与展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欣赏歌曲情境导入)1.课前播放音乐《我们都是好孩子》,上课师生问好后请学生再欣赏一段《同桌的你》的视频。

设问:①这首歌主要流行在什么地方?属于哪种类型?(校园歌曲)②你还知道哪些校园歌曲?(学生把答案写在小纸板上)③你听过中国一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车轮回到一百年前去感受那些留在校园里的歌声吧!2.播放歌曲《送别》的音乐视频,引导学生穿越历史走进一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生:淡淡的忧伤,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

)师:这首于1913年问世,被世人传唱了100年的歌曲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形象地表达了送别亲友时的凄婉与哀伤之情。

100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100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

三、新课教学:(一)学堂乐歌的概念和主要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把一首首流行在校园里的歌叫“校园歌曲”?那么一百年前又叫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并阅读第174、179页这四段文字。

得出结论:学堂乐歌通常是指我国清民初的学校歌曲,即随着当时的新式学堂的开设,音乐课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

后来音乐界将这一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教案教案标题:《学堂乐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学唱《学堂乐歌》。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其音乐表达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学堂乐歌》歌曲录音或视频。

2. 教师准备乐器或音乐伴奏。

3.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歌曲《学堂乐歌》,引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让学生猜测歌曲的内容和主题。

2. 歌曲欣赏(10分钟):播放《学堂乐歌》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

3. 歌曲学唱(15分钟):a. 教师分段教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唱。

b. 教师逐句解释歌词的意思,并让学生重复唱。

c. 教师进行整体合唱,让学生跟随合唱。

4. 歌曲分析(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b. 学生自由发表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5. 合作创作(15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行编写一段歌词,表达他们对学堂的理解和感受。

b. 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他们编写的歌词,并合唱。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他类似主题的歌曲,拓展音乐欣赏和表达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意识。

3. 教师可以通过其他音乐活动或游戏,巩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唱歌曲时的参与度和准确度。

2. 评估学生在歌曲分析和创作环节中的表现和思维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学习成果,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学唱《学堂乐歌》来表达自己对学堂的理解和情感,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通过创作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

学堂乐歌名解: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
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

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

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
6、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

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
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
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
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
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
6、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
7、总的说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学堂乐歌的意义评价:意义1、3 评价1、2、3
1、学堂乐歌歌词的新思想决定了它在艺术形式上采取引进西方的新路子,也推动了它的迅速发展和巨大社会影响。

2、尽管不能低估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势力的影响还相当顽强,不能否认当时中国各阶层中力主改革、维新的新生革命力量还基本处于比较幼稚和贫弱的地位。

这些个股按条件的矛盾,限制了初期许多学堂乐歌的编写者取得在遗书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平衡的发展和完善的结合,无法改变一切新生事物所带有的幼稚、简陋的弱点。

3、在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中出现了不少值得注目的精品,它们蕴含着崇高爱国精神和热切要求社会改革愿望的思想内容,以及友谊是引进的。

来自西方的音乐形式,曾得到了当时广大群众的欢迎,得到了历史的认可。

学堂乐歌的主要代表音乐家: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沈心工名解:中国20世纪初学堂乐歌代表音乐家,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

1902年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

1904年曾编辑出版了《学校歌唱集》等。

贡献(风格):
1、在选曲填词的工作中,成功摆脱旧文学、旧诗词那种偏好古涩生僻的文人习气,而密切结合青少年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现实,他们的理解能力。

因此他所编写的歌曲题材面较为广阔丰富,语言浅而不俗。

意味深长,而且相当一部分歌曲的词曲结合如出一体。

例如《竹马》《赛船》等都以其语言的通常顺口、形象生动而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

2、属于他自己作曲的只有六首学堂乐歌即《黄河》等。

3、他所编写的《学校唱歌集》、特别是《教育部审定学校唱歌集》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李叔同:名解:
1、曾为我国近代早期艺术教育事业的厨师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2、李叔同所编写及所创作的歌曲,注重曲调的流畅优美、文辞的生动秀丽,以及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的完美结合。

因此,李叔同的歌曲多数是带有艺术歌曲性质的抒情歌曲,他们与过去其他人所编写的学校歌曲偏重于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的教育有明显的不同。

3、李叔同是强调学校各区必须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一位突出代表。

因此他所编写的学校歌曲流传面宽,演唱方式多样,不少歌曲配以钢琴伴奏谱,作品形式结构比较复杂,完整,显示了他在音乐。

诗词编写方面所具有的丰富修养和较高艺术水品。

曾志忞:
音乐活动归纳为三方面:
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
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
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论述
他是我国近代新音乐的贡献人物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