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
作:梦幻寓意小说:《天路历程》
• 弥尔顿: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 • 长诗《失乐园》:取材《旧约•创世纪》被认为“欧洲文
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人”。
• 《复乐园》:取材《新约•路加福音》(人子耶稣) • 《力士参孙》:取材《旧约•士师记》(诗剧,民族英雄参
孙是大力士)
a
6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 术语解释古典主义: • 1.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是指17世纪
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 阶级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希腊罗 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 2. 基本特征: • (1) 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 (2) 思想上崇尚理性(理性王权统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 • (3) 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范。(主张“三一律”)
• 《伪君子》五幕诗体讽刺喜剧,代表了莫里哀一生创作的
最高成就。
• 《伪君子》主要人物:答尔丢夫、欧米尔太太、达米斯、
玛丽亚娜、桃丽娜。丢夫的形象及其 社会意义。
• 分析答尔丢夫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 答尔丢夫为伪善的没落贵族,职业宗教骗子。
• 1.表里不一:表面上虔诚教士“把世界看成粪土一般”,实际上是贪图享乐的酒肉之徒。
中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表现了理性战胜感 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为法国古典主义 戏剧奠定了基础,但没有恪守“三一律”。
• 思想:当个人感情与封建家庭发生利益冲突产生
矛盾时,封建义务让位于国家利益。
a
10
让•拉辛:悲剧家
• 让•拉辛代表作 • 《安德洛玛克》(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取

第四章 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

第四章 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四章第四章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17世纪是近代工业革命的时代。

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发展,但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文学上也出现了全然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主要表现在英、法两个国家的文学中。

第一节英国清教徒革命与文学创作1640—1648年英国爆发了以“清教徒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加尔文教派要求清理、整顿教会,因此得名“清教徒”。

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1599—1658)出身于贵族家庭,本人是农场主,曾入剑桥大学清教神学院学习,懂法律,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后当选为议会议员。

1642—1646年,他领导英国人民武装斗争四年之久,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1月30日处死在位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起共和政体,但斯图亚特王朝1660年复辟,查理二世恢复王位。

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

1688年,辉格党发动“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的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分为“清教徒革命”和“复辟时期”与“光荣革命”三个阶段,而由清教徒革命引发的文学创作在复辟时期达到高潮,以弥尔顿为代表。

弥尔顿(1608—1674 )是革命的参加者,复辟时期写下三部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均取材于《圣经》,表达自己坚强的革命意志。

约翰·班扬(1628-1688) 清教徒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天路历程》(1678 )。

第二节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波及欧洲各国。

古典主义戏剧代表了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17世纪法国封建统治达鼎盛期,是欧洲最强盛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

1635年创立法兰西学士院,专门规范文艺创作,对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发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典课件:外国文学17世纪文学

经典课件:外国文学17世纪文学

.
20
创作的第一阶段(1659-1663)
《太太学堂》海报
1659-1663,是莫里哀开 始创作古典主义戏剧的 时期。
比较重要的作品有: 《可笑的女才子》 (1659)、《丈夫学堂》 (1661)和《太太学堂》 (1662)。
《太太学堂》的上演标 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 的诞生。
.
21
创作的第二阶段(1664-1668)
高乃依一共写了30多 个剧本。
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 《熙德》﹑《贺拉斯》 ﹑《西拿》和《波利 厄克特》
《熙德》被看作古典 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
.
7
让·拉辛(1639—1699)
让·拉辛的创作代表 了法国古典主义悲剧 的最高成就。
代表作是《安德洛玛 刻》和《费得尔》。
拉辛着重揭露封建统 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 激起人们的恐惧和愤 怒,他的作品具有更 鲜明的现实意义。
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旧处在封建统治 之下,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 性。
.
4
17世纪重要的科学家
1.具有为专制王权服务 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崇尚理性。 3.模仿古代经典,注重
艺术形式的规范化。 (名词解释:三一律)
法国“太阳王”路易十
.

6
高乃依(1606—1684)
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成 熟期和“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 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他自己的最高 水平。
主要作品有:《伪君子》(《达 尔杜弗》,1664)、《唐璜》 (一译《石宴》,1665)、《恨 世者》(1666)、《悭吝人》 (1668)和《乔治·唐丹》 (1668)等名作。
.
22
《悭吝人》(1668)

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

二、伪君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伪君子》是一出五幕诗体喜剧,故事 发生在巴黎富商奥尔恭家中。
1.作品简介
• 第一幕 • (富商奥尔恭
精神导师达丢夫) 妻子欧米尔 • 其母亲 指责 儿子达米斯 • 女儿玛丽亚娜 • 女仆桃丽娜 争辩 • 纯洁的灵魂、假道学、专爱找茬的先生、在家发号 施令、饕餮之徒 • 主人公答尔丢夫没有出场 • 展示中心矛盾,交代人物特点,吸引观众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 法国枫丹白露宫
巴洛克建筑
巴 洛 克 建 筑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美术
巴 洛 克 美 术
• 中国的瓷器、刺绣传入欧洲,西方人惊叹中国 的雕金镂玉和珠光宝气,认为这太“巴洛克” 了。
• 2.巴洛克文学 • 巴洛克文学表现了一种病态的人生哲学以及悲 观主义的情绪。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 的生死、哀怨。在艺术上,采用混乱破碎的形 式,拒绝理性,风格夸张,语言雕琢。 •
• 《熙德》的中心主题,是个人感情和家庭荣誉、 家庭荣誉与国家义务的关系。结局则是家庭荣 誉战胜了个人感情,国家义务战胜了家庭荣誉, 从而突出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 这种处理既维护了封建的道德观念,也顾及了 资产阶级对个人幸福的追求。
•从正面描写了理性的胜利。
•拉辛:《安德洛玛克》
• 安德洛玛克是特洛亚英雄赫克托耳之妻。 特洛亚城被希腊联军攻陷后丈夫身亡, 自身成为联军将领庇吕斯的奴隶。庇吕 斯爱上安德洛玛克,迟迟不愿与希腊公 主爱尔米奥娜举行婚礼。 • 悲剧开始时,希腊使者奥莱斯特来到庇 吕斯处,要他交出赫克托耳的儿子以绝 后患。庇吕斯以此威逼安德洛玛克。她 为了保全儿子,假意答应。准备在儿子 的安全得到保证后自杀。爱尔米奥娜对 此妒恨不已。利用使者奥莱斯特对自己 的倾爱,唆使其杀死了庇吕斯。事后, 爱妙娜又感到悔恨,自己亦在庇吕斯尸 旁自杀。而希腊使者也因此绝望而发疯。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创作分期
第一阶段(在外省的12年)

《冒失鬼》 《情怨》

第二阶段(1659——1663) 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期
《可笑的女才子》 《太太学堂》
第三阶段(1664——1668) 成熟期
《伪君子》 《堂璜》 《恨世者》 《吝啬鬼》
第四阶段(1668——1673)
《贵人迷》 《司卡班的诡计》 《女博士》 《没病找病》
• 白尔奈耳夫人 艾耳密尔 • 奥尔恭 玛丽亚娜 • 大密斯 • 瓦赖尔 • 桃丽娜
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 • • • • • 第一幕:楔子——风波 第二幕:开端——毁婚 第三幕:发展——勾引 反目 第四幕:高潮——定计 现形 第五幕:结局——陷害 服法 全剧用了喜剧的“突转”手法:由家庭内部矛 盾转化为家庭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生平和创作
• 生于巴黎宫廷室内陈设商 家庭。成年后放弃遗产继 承权。创立“光耀剧团” ,惨淡经营,曾因负债而 被指控入狱。 • 后离家出走,在外省飘流 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生 活素材,编写演出了一系 列很有影响的喜剧。 • 1658年,作为剧团的领导 人重返巴黎,担任宫廷演 出班班长。此后一直在巴 黎从事创作表演,直到去 世。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清教徒文学 在清教革命中诞生的文学,利用文学传 播清教思想,宣传新兴资产阶级价值观念。
《失乐园》
弥尔顿的三大诗作:
《复乐园》
《力士参孙》
班扬的《天路历程》
《失乐园》
• 弥尔顿(1608—1674)是17世纪英国最重要的诗人 、思想家和政论家。他的代表作是长诗《失乐园》, 取材于《旧约·创世纪》。 • 《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被认为 是“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作为一个资产 阶级革命家,一个人文主义者,同时还是个虔诚的清 教徒,弥尔顿每一重角色的责任感都在《失乐园》中 留下了痕迹,并形成了史诗的矛盾性和丰富性。 • 《失乐园》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刻画了反抗者撒旦的形 象。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把国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建立以克伦威 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政权. 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政权.法国被称为 太阳王"的路易十四, "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建立了欧洲最 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 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文艺复兴时期的 动荡纷争已过去, 动荡纷争已过去,代之以相对安定的生 人心思定, 活,人心思定,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 占据上风, 占据上风,从而形成了新的历史文化氛 围.
太 阳 王 路 易 十 四
二,文学概况
17世纪的欧洲文学以英法的成就最为突 17世纪的欧洲文学以英法的成就最为突 出. 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 一,古典主义文学 二,巴罗克文学 三,清教徒文学
(一)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 17 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 妥胁的产物. 妥胁的产物.
贝尼尼: 贝尼尼:彼得大教堂祭坛上的青铜华盖
巴洛克美术将建 雕刻, 筑,雕刻,绘画融为 一体, 一体,造成一种特殊 的舞台幻觉效果. 的舞台幻觉效果.贝 尼尼为彼得大教堂祭 坛创作的青铜华盖 1624-1633) (1624-1633)具有 巴洛克美术的突出特 点.
巴罗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兴盛于法国
贝尼尼: 贝尼尼:圣彼得广场
贝尼尼(1598-1680) 贝尼尼(1598-1680) 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首席 代表.1655年 代表.1655年,他受教皇 之托, 之托,在圣彼得大教堂前 修建一个与教堂雄伟气势 相称的广场. 相称的广场.广场由两个 四列柱子的柱廊围成, 四列柱子的柱廊围成,造 型奔放而具有动感, 型奔放而具有动感,彷佛 环抱着的手臂, 环抱着的手臂,象征天主 教对信徒的庇护. 教对信徒的庇护.气势恢 光影效果强烈. 弘,光影效果强烈.

外国文学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主讲教师尹振球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与路易十四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一首诗⏹约翰·多恩(1572-1631)的《歌》幼年的路易十四⏹乔治·赫伯特(1591-1674)的《美德》——从文艺复兴时代对人欲的肯定,到17世纪人们对纵欲者的讽刺,时代精神又在发生变化。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莫里哀第一节概述⏹一、社会历史背景:政治与经济状况⏹1、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历史掀开新的篇章;⏹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英国,表现极为突出,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面临一场巨大变革;⏹3、整个欧洲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英国社会发展最为先进,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而在法国却表现出新旧两种力量势均力敌的状态。

二、文化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1、人文主义滑入低谷,宗教信仰回潮,社会思潮出现重大转折;⏹英国的“玄学派”诗歌与清教徒作家⏹法国的思想家帕斯卡尔和他的《思想录》约翰·弥尔顿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巴罗克”风格:⏹“巴罗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本指种珍珠,后来人们用以指称一种夸饰风格,尤其是建筑、绘画、音乐中的一种风格。

他的突出特征就是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与雕琢。

⏹(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的影响:3、古典主义成为文化艺术的主流:⏹(1)古典主义产生的根源和背景:⏹——时代精神的突出体现。

(2)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路易十四画像第一、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第二、注重理性。

理性即人的良知,古典主义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以理性统治国家,以国家民族为重;第三、模仿古代,重视格律,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楷模。

⏹(3)“三一律”⏹这是古典主义对戏剧创作提出的一个原则性的规范,它要求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时间在一昼夜之内,即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整一,这就是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

最新四章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精品课件

最新四章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精品课件

现理性对感情的胜利这
一中心主题。
• 代表作《熙德》(1636)
让·拉辛(1639—1699)
• 法国古典主义繁荣时期的悲剧家。 把笔触伸向社会矛盾的方方面面,揭露 封建统治阶级丧失理性,人欲横流造成 的罪恶和危害,从反面强调理性的重要。 代表作《安德洛玛克》(1667)是一部 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9
第二节 莫里哀 (1622-1673)
• 17 世 纪 法 国 古 典 主义喜剧的创始人, 也是古典主义最重要 的作家。他是继莎士 比亚之后,欧洲戏剧 史上成就最高、影响 最大的作家之一,在 欧洲戏剧史上占有重 要的地位。
戏剧创作大致分为3个阶段
• 第一阶段:(1659-1663)是莫里哀喜剧的开创 期。《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 太学堂》
[巴洛克文学]
• 在巴洛克风格影响下产生的一种过 分雕琢、崇尚华丽、侧重形式的文学
流派,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 平衡相对,它强调夸张、幻想、精雕细 作,表现所谓高雅的贵族情趣。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 1、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 2、思想上崇尚理性,强调公民义务 • 3、艺术上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上讽刺贵族,揭露僧侣,对资产阶级的攀附贵
族、贪婪吝啬的恶德进行揭露、讽刺,对劳动
人民也抱有一定的同情。

在艺术上,他基本上遵循古典主义的创作
法则,但又有所突破。其剧作直接取材于现实
生活,并从民
族风格。
思考题
• 1、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 2、分析达尔丢夫形象 • 3、《伪君子》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 4、解释:巴洛克文学、三一律
“三一律”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达尔杜弗: 我也一样喜出望外:夫人, 只我一个人和您在一起,我确实心里好过。 我求上天赐我这样一个机会。直到如今, 才算给了我。 艾耳密尔: 我这方面,就希望听您一句 话,什么也不隐瞒,以真诚相见。
达尔杜弗: 感谢上天的特殊恩典,我也 希望,把我全部的心情暴露给您看,并以 上天的名义,向您声明:有些人爱慕您的 姿色,来府上作客,我虽然责备,但是对 您本人,并没有丝毫仇恨的意思,其实只 是热情所至,不由自主,动机纯洁„„
思想内容特征 1)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 歌颂贤明君主。 2)思想上崇尚理性,遵 守公民义务。 3)内容上有区别,悲剧 以表现宫廷贵族生活为 主,喜剧也反映第三等 级生活。
高乃 依的悲 剧《贺拉斯》 剧照
特征
艺术特征 1)模仿古典,从古代 文学中吸取题材,学习 艺术形式。
2)有严格的艺术规范 和标准:体裁,三一律, 语言精炼、典雅、华丽, 人物形类型化。
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要 替父报仇,就得放弃我的爱人,一 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一方面 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复仇会引起 她的怨恨和愤怒,不复仇会引起她 的蔑视。复仇会使我失去我最甜蜜 的希望,不复仇又会使我不配爱她。 我生命的这一半将那一半埋葬在坟 墓里了。在这场大祸以后,它强迫 我复仇,要我牺牲这剩下的一半, 给我失去的一半报仇。我控诉一个 罪行,我却爱着犯罪的人。 《熙德》剧照: 堂· 罗狄克
道丽娜: 不,不,该走的是我,您待下 来吧,我就那么一句话对您讲。太太就要 到楼底下这间大厅来,希望您赏脸谈谈。
达尔杜弗: 哎呀!欢迎之至。
道丽娜 : (向自己。)他一下子就软下 来啦!真的,我总觉得我先前的话有道理。 达尔杜弗: 她这就来? 道丽娜: 我好像听见她来了。是的,是 她本人,我留下你们在一起啦。

17世纪文学概述

17世纪文学概述

英雄悲剧《熙德》
男主人公:罗迪克
女主人公:施曼娜
高乃依的悲剧表现悲 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 冲突,责任与爱情的 冲突。
《熙德》
拉辛
拉辛(1639— 1699)法国古典主义 悲剧家,出身财政官 家庭,本人做过路易 十四的史官。写作11 部悲剧,一部喜剧。 代表作是《安德洛玛 克》和《费德尔》。
《安德洛玛克》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 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法国古 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是高乃依和拉辛。 他们的悲剧代表正统的古典主义。
高乃依
高乃依古典主义悲 剧的创始人,一生写过 30多个剧本。主要作 品有四大悲剧《熙德》 ﹑《贺拉斯》﹑《西拿》 和《波利厄克特》 《熙德》被看作古典主 义悲剧的奠基之作。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17世纪文学 的主要成就。领会古典主义文学、 巴罗克文学和清教徒文学的特征。
第一节 概述
时代背景: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把国王查 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建立以克伦威尔为 首的资产阶级政权。法国被称为“太阳 王”的路易十四,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 君主专制国家。文艺复兴时期的动荡纷 争已过去,代之以相对安定的生活,人 心思定,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占据上 风,从而形成了新的历史文化氛围。
一、古典主义文学
定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 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 展到欧洲其他国家。由于它在文艺理论 和创作实践上都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 范,故有“古典主义”之称。古典主义 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 胁的产物。
(一)古典主义文学产、理性原则:要求文章要有理性,情节要 合情合理,文艺作品要体现普遍存在的真理。
2、自然原则:要求故事要逼真,性格要 相称和一贯,人物要显示人性的善恶。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1、社会状况17世纪的欧洲大陆处在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继续斗争并取得相对平衡的阶段。

但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却遇到了挫折。

英法两国异军突起。

英国在164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法国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

“太阳王”路易十四大权独揽,“朕即国家”。

文艺复兴时期的动荡纷争过去了,代之以相对统一安定的生活,人心思定,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占了上风。

2、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同路易十四的爱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关系,如莫里哀由于得到他的保护而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取得《伪君子》上演的胜利,以及拉辛、布瓦洛等人在文坛获得声誉也与他的政策有关。

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古典主义提供哲学基础。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第一,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

第二,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第三,尖锐地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

第四,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

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第一,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第二,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如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

第三,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第四,人物塑造类型化。

古典主义文学在各国成就:法国: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其代表作是《熙德》。

第二个代表是让·拉辛(1639—1699)其代表作是《费得尔》。

让·德·拉封丹(1621—1695)的《寓言诗》。

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代表作是《诗的艺术》。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25页]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25页]
所谓“三个一致定律”,即要求戏剧“一地、一天 内完成一个故事”。严格的规范,迫使剧作家们 “戴着镣铐跳舞”,呕心沥血地去创作精品,实现 了古典主义戏剧的繁荣。当然,日久天长,规则成 了僵死的教条,便走向了反面。
2021/2/23
二、清教徒文学与古典主义戏剧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大致可分为贵族和平民两种倾向。 ✓ 贵族趣味孕育于巴黎的“沙龙”文化,这种来自上流社会的无形
《伪君子》是莫里哀最精彩的剧目之一, 也是遭受磨难最多的作品。此剧在宫内首 演后,当即遭到以太后和主教为首的保守 势力的猛烈抨击,明令禁演。这迫使莫里 哀不得不几度做出修改,三次直接上书国 王路易十四。
2021/2/23
《伪君子》梗概
富商奥尔贡把“虔诚”的信徒达尔杜弗请回家中尊为上宾, 奉为“导师”,要求全家人都关心他,顺从他。奥尔贡外出归来, 女仆桃丽娜告诉他妻子病了,他却毫不在意,只是一再追问达尔 杜弗状况如何。他还打算毁掉原来的婚约,把女儿嫁给达尔杜弗。 不料达尔杜弗却看上了奥尔贡的妻子艾耳密尔,恬不知耻地向她 求欢。此事恰被儿子大密斯撞见,便向其父告发。但鬼迷心窍的 奥尔贡不仅不信儿子的话,反而气急败坏地将儿子赶出家门,并 把全部财产转给了达尔杜弗。无奈之下,艾耳密尔让奥尔贡藏在 桌下,佯装答应达尔杜弗的追求,使达尔杜弗丑态百出,原形毕 露。
2021/2/23
二、清教徒文学与古典主义戏剧
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在17世纪的欧洲独领风骚。它是一个最早接 近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虽没有宣言声明,但有共同遵循的创作 原则,也有系统的理论总结;虽没有明确的集团性,但有共同风 格的作家群。
古典主义发源于意大利,在法国生根开花。法国王权的文化政策, 为戏剧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古典主义戏剧与王权之间便 有了既依附又背离的微妙关系。

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让· 拉辛(1639—1699)


让·拉辛的创作代表 了法国古典主义悲剧 的最高成就。 代表作是《安德洛玛 刻》和《费得尔》。 拉辛着重揭露封建统 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 激起人们的恐惧和愤 怒,他的作品具有更 鲜明的现实意义。
尼古拉· 布瓦洛(1636—1711)



尼古拉·布瓦洛是古典主 义的发言人和立法者。 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用诗体 写成的文艺理论《诗的艺 术》(1674)。 在《诗的艺术》中,他阐 明了古典主义美学观点和 创作原则,对法国古典主 义文学的成就进行了总结 和概括。
17世纪重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1.具有为专制王权服务 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崇尚理性。 3.模仿古代经典,注重 艺术形式的规范化。 (名词解释:三一律)

法国“太阳王”路易十 四
高乃依(1606—1684)



高乃依一共写了30多 个剧本。 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 《熙德》﹑《贺拉斯》 ﹑《西拿》和《波利 厄克特》 《熙德》被看作古典 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
约翰· 德莱顿(1631—1700)

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
英国文学批评的创始人, 在《论戏剧诗》和《悲剧 批评的基础》等作品中, 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典诗 学的原则,为英国古典主 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
约翰· 班扬(1628—1688)



王朝复辟期间带有民主 倾向的清教徒作家。 他以整本旧约为背景创 作出一部伟大的寓言— —《天路历程》 (1678)。 《天路历程》以梦境游 历来描写基督徒追求信 仰的过程。
创作的第一阶段(1659-1663)


欧洲17世纪文学

欧洲17世纪文学

鲁本斯·土与水
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音乐是指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起源 于意大利并流传于欧洲以及拉丁美洲的一种音 乐风格,它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流派。巴洛克 音乐高贵庄严,气势雄伟,富有动力,代表作 曲家是巴赫、韩德尔、拉摩。
巴赫:音乐之父
巴赫(J·S·BACH ,1685- 1750)是德国作曲家,他的作品 是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 榜样,被称为“音乐之父”。巴 赫的创作包括除歌剧外的各种音 乐体裁,其中有管风琴曲、钢琴 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长笛 曲、康塔塔、管弦乐曲及许多宗 教内容的声、器乐作品等。作品 多以复调写成,风格庄重而严谨, 纯洁而虔诚。
17世纪是法国文化崛起的时代,也是欧洲文 学史上的一个高潮。当时法国古典主义是近代欧 美文学的第二次思潮,古典主义盛行于法国,以 后在西欧各国广为流行。
古典主义含义
“古典主义”,按其基本特征而言,指的是提 倡学习古代作品和发扬古代理论。自从古罗马的文 艺理论家贺拉斯和朗吉努斯提出向古希腊借鉴的原 则之后,后世的文学史家便用“古典主义”这个名 词来表明向古代学习的含义。古典主义不仅具有 “学古”的意义,还有“法上”的含义。比喻“上 流作家”和“末流作家”。英语classicism(古典 主义)从classis派生,因此,后世的“古典作家” 不仅指古代作家,也指上流作家。
清教徒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 现的,它的思想体系就是清教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意 识形态的宗教形式。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教徒革命。
对于清教徒来说,《圣经》是衡量一切的准绳, 革命党人借用《圣经》来号召人民革命。
清教徒主张过简朴节俭的生活,他们把剧院也当 作“罪恶的娱乐”场所而加以抨击,1642年,资产阶 级下令关闭伦敦剧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四章第四章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17世纪是近代工业革命的时代。

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发展,但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文学上也出现了全然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主要表现在英、法两个国家的文学中。

第一节英国清教徒革命与文学创作1640—1648年英国爆发了以“清教徒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加尔文教派要求清理、整顿教会,因此得名“清教徒”。

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1599—1658)出身于贵族家庭,本人是农场主,曾入剑桥大学清教神学院学习,懂法律,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后当选为议会议员。

1642—1646年,他领导英国人民武装斗争四年之久,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1月30日处死在位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起共和政体,但斯图亚特王朝1660年复辟,查理二世恢复王位。

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

1688年,辉格党发动“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的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分为“清教徒革命”和“复辟时期”与“光荣革命”三个阶段,而由清教徒革命引发的文学创作在复辟时期达到高潮,以弥尔顿为代表。

弥尔顿(1608—1674 )是革命的参加者,复辟时期写下三部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均取材于《圣经》,表达自己坚强的革命意志。

约翰·班扬(1628-1688) 清教徒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天路历程》(1678 )。

第二节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波及欧洲各国。

古典主义戏剧代表了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17世纪法国封建统治达鼎盛期,是欧洲最强盛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

1635年创立法兰西学士院,专门规范文艺创作,对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发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受到推崇,成为文学创作乃至人们行为的指导思想。

古典主义文学尊崇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以其为典范,因此得名。

基本特征有三:1、提倡摩仿古代文学,从希腊罗马文学中选取题材,将古代希腊罗马文学规范化并作为自己的规则严格奉行。

例如“三一律”:要求剧情必须时间、地点、情节一致。

追求戏剧结构严谨,诗歌语言准确、明晰、节律优美,风格典雅。

2、政治上拥护王权,以王权为最高决决定力量,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宣扬爱国主义和责任感。

3、提倡理性,以笛卡儿的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主张克制个人的情感,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古典主义者的这些主张是资产阶级对王权迁就让步的表现。

古典主义戏剧标志着欧洲戏剧的新阶段。

主要代表作家是“古典主义三杰”:悲剧作家高乃依(1606—1681)代表作是悲剧《熙德》(1636);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

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省鲁昂城一个殷实的资产阶级家庭。

父亲是律师。

他先在耶稣会设立的学校念书,毕业后,又潜心攻读法律,继承父业,成为鲁昂的一名官员,任职达22年之久。

高乃依喜爱文学,早期写过一些抒情短诗,1629年发表喜剧《梅丽特》。

1636年,高乃依根据西班牙英雄传奇创作的《熙德》在巴黎公演,引起轰动,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史上第一个光辉篇章。

此后,他创作了一系列当代题材的悲剧,声名日增。

高乃依的主要作品还有《贺拉斯》(1639)、《西拿》(1640)、《波利耶克特》(1643),及戏剧理论《论戏剧的功用及其组成部分》等。

1643年被选入法兰西学院。

高乃依剧作场面壮观,刻画人物深刻,语言铿锵有力,被誉为古典主义悲剧大师。

拉辛(1639—1699 )出身于小官员家庭,自幼父母双亡,被外祖母和舅妈收养。

拉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

他日后所得的成就归功于两件事:一是巴黎王家码头修道院冉森派教土的培养,教他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对古代西方文化有精深的理解;二是莫里哀剧团排演了他的最初的剧本《德巴依特》(1664)、《亚历山大》(1665),使他掌握舞台剧的创作经验。

拉辛的作品主要有《昂朵马格》(1667)、《讼棍》(1668)、《布里塔尼居斯》(1669)、《蓓蕾尼丝》(1670)、《巴雅泽》(1672)、《米特里达特》(1673)、《伊菲莱涅亚》(1675)和《费德尔》(1667)等。

拉辛33岁时人选法兰西学院。

次年《伊菲莱涅亚》被路易十四选中在宫里演出,后在巴黎公演,名声大震,盖过高乃依。

拉辛的悲剧自如运用“三一律”规则,情节紧张动人。

拉辛还写过喜剧《讼棍》、抒情诗《心灵雅歌》(1694)等,被誉为与如龙沙、雨果、波德莱尔一样伟大的诗人。

法兰西学院院土、小说家让·道尔梅松在《另一部法国文学史》(1997)中说:“历代对高乃依与拉辛的比较人人皆知,不再赘述。

这里只说高乃依写的舞台剧,以男人为主,以女人为辅;拉辛写的舞台剧,以女人为主,以男人为辅。

高乃依的戏里意志经过种种磨难最后战胜了情欲,拉辛的戏里情欲在地狱般的煎熬中还是压倒了意志;高乃依表现凯旋的英雄,拉辛表现受罚的殉情者。

对高乃依来说悲剧是一场勇土的征战,最后带来圆满的结局,对拉辛来说悲剧是一次情种的冒险,最后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喜剧作家莫里哀( 1622—1673 )代表作是《伪君子》(1664)和《悭吝人》(1668)。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最重要的戏剧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名叫让—巴蒂斯特·波克兰,1622年1月15日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宫廷裱糊师家庭,从小酷爱戏剧。

1643年曾与兄弟姐妹一起创立“光耀剧团”失败,1645-1658年随剧团在外省演出,走遍法国。

莫里哀长期深入生活,接触到社会下层和地方官绅,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和创作经验。

1658年他回到巴黎,在卢佛宫演出他在外省编写的《多情的医生》,非常成功,得到路易十四的赏识,从此留在巴黎。

他一生共完成喜剧37部。

《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太学堂》等早期作品,着重讽刺贵族阶级,提出妇女社会地位等问题,初露创作才华;中期的《伪君子》、《唐磺》、《吝啬鬼》等剧作,对贵族、僧侣和资产阶级的吝啬、自私、伪善等丑恶本性,作了辛辣的讽刺,代表其创作的主要成就;晚年的主要剧作有《贵人迷》、《司卡班的诡计》等。

其剧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风格泼辣尖利,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伪君子》写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达尔杜弗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图谋勾引其妻子并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镗入狱。

剧作深刻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达尔杜弗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

《伪君子》故事梗概外省的没落贵族达尔杜弗流落到京城,扮作修士,平时在教堂里表现得极为虔诚,捏死一个跳蚤也要忏悔半天。

他因此骗取了富商奥尔贡和他母亲的信任,他们将达尔杜弗请进家门,做“家庭导师”。

奥尔贡的家庭原来很和睦,自从达尔杜弗进门后,这个家便鸡犬不宁了。

大幕一开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颠倒混乱的世界:奥尔贡的母亲,一位“德高望重”的贵族老太太竟然唯这个外省修道士的马首是瞻,对于儿媳(奥尔贡的后妻)、孙子(大密斯)、孙女(玛利亚娜)和女仆(道丽娜)对达尔杜弗的任何一点疵议都要反唇相讥,如同捍卫她所崇拜的偶像。

待到奥尔贡出场,事态进一步严重化——他竟然逼迫女儿撕毁已订的婚约,让达尔杜弗成为自己的女婿。

前两幕给予观众的感受是价值观念已经颠倒,一种虚伪的势力,不仅侵入到这个家庭,而且控制着这个家庭,威胁着他们已有的安宁和幸福。

达尔杜弗的虔诚只是外衣,他觊觎的是奥尔贡的财产和妻子。

他口头上宣扬“苦行主义”,但一顿饭吃两只鹌鹑和半条羊腿,养得“又粗又胖,脸蛋子透亮”。

他假惺惺地说不能看女人袒胸露背,实际上是一个好色之徒。

奥尔贡深受其骗,视其为难得的圣者。

达尔杜弗不仅准备接受奥尔贡的女儿,还向奥尔贡的后妻艾耳弥尔调情。

当儿子大密斯向奥尔贡揭穿这事时,达尔杜弗以守为攻,巧言令色,奥尔贡反而认为是大密斯诬告达尔杜弗,一气之下,他把大密斯赶出家门,而且决定将全部家产交给达尔杜弗。

女仆道丽娜看清了达尔杜弗是个伪君子,她联合了艾耳弥尔、大密斯,与达尔杜弗展开斗争。

他们设法让艾耳弥尔与达尔杜弗单独相会,而让奥尔贡藏在桌子下面监听。

达尔杜弗当着艾耳弥尔的面,公然说:“如果只有上帝和我的爱情作对,去掉这样一种障碍,在我并不费事,您大可不必畏缩不前。

”“不要害怕,满足我的欲望吧!”在艾耳弥尔假意担心被丈夫看见时,这个无耻的骗子竟然放肆地嘲笑起自己的恩主了:“他是一个由我牵着鼻子走路的人。

他以我们的全部谈话为荣,我已经把他摆布到这步田地:看见什么,不信什么。

”藏在桌子底下的奥尔贡终于看清了这个伪君子的真面目,当达尔杜弗再度向艾耳弥尔调情时,他从桌子下面钻出来叫达尔杜弗滚出去。

但是,达尔杜弗此刻露出了狰狞面目,说道:“应该离开这儿的却是你。

因为这个家是我的家。

”原来,奥尔贡不仅把财产交给了达尔杜弗,而且还把自己私藏的一个反对王室的朋友的秘密文件匣交给了达尔杜弗保管。

正当达尔杜弗向政府告发奥尔贡,并带人前来逮捕奥尔贡时,国王的官员却宣布,已查知达尔杜弗原来是一个积案累累的骗子。

国王以他至高无上的权力赦免了曾经勤王建功的奥尔贡,并将达尔杜弗逮捕入狱。

答尔丢夫形象小结答尔丢夫是一个没落贵族、宗教骗子。

1、表里不一,虚伪藏奸;2、贪财好色,卑鄙无耻;3、内里凶残,意在掠夺。

艺术特色1、成功的间接描写《伪君子》共五幕,但中心人物答尔丢夫直到第三幕第二场才出场。

喜剧的前半部分答尔丢夫虽末出场,但事事与他有关。

如奥尔恭家的争吵,嫁女引起的混乱,都是围绕他进行的。

作者运用种种方式,多侧面地勾划出答尔丢夫的基本轮廓,刻画了他的伪善,并初步揭示其危害性,使之人未露面,性格却已突现在观众面前,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2、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层次分明《伪君子》出场人物较多,作者巧妙地以答尔丢夫作为喜剧结构中心,通过他的伪善行径,把全剧的内容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迟主人公出场时间,便会剧内容安排更为合理,矛盾冲突更为尖锐集中,结构严谨精巧。

3、人物性格集中夸张,具有高度概括性莫里哀充分运用夸张与对比手法,着重刻画了答尔丢夫的伪善性格。

如答尔丢夫标榜不近女色,见到桃丽娜袒露的胸脯、就叫嚷要用手帕遮起来。

但一听到欧米尔想见他,就立刻"温柔"起来,迫不及待地问间道:"她就来吗?"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心向善、慈悲为怀的信士,但对自己的恩人,却既想霸占妻女,又想谋财害命。

4.表现手法既严谨又灵活作者严格遵守古曲主义戏剧“三一”律法则,在有限的时空内展开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充分显示了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