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穹顶之下 案例分析
如何做好微课:柴静《穹顶之下》的启示
传递爱·美·力量软实力提升与普惠互联网教育产品开发如何做好微课——柴静《穹顶之下》的启示近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这个天天“雾霾”的年代里,柴静用这部视频引爆了这个不温不火、暗涌在民众心中的话题,造成的影响是现象级的。
能造成如此广泛的影响和关注,柴静、雾霾、环保等热门话题和内容当然是重要原因,但其精心的设计、严密的逻辑、充分的案例、充满视觉冲击力的视觉呈现方式更是功不可没。
在如今的互联网教育世界,“微课”已经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其中视频质量参差不齐,反观柴静的这种讲师风格记录片,完全可以说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对我们如何做好微课有很多启示。
一、深得人心的选题柴静为什么不选择食品安全、交通问题,非要选择一个在以往大众看上去不是太“严重”的“雾霾”?一个引人眼球的选题无疑需要满足以下两点:(1)新鲜感,潜在话题:选择此话题的人屈指可数,并且质量不高。
此话题就当下而言是具有挖掘的潜力,属于不温不火的类型,急需一个点将其引爆。
(2)普世性质、落差感:对于话题的“名词”大众都略有耳闻,深知其中的问题,但不清楚问题的深度。
挖掘问题的深度,造成一种落差感。
为什么不选择食品安全,交通问题?因为这不能满足(1)。
为什么选择“雾霾”?因为满足其(2)所以这次柴静的选题是深得人心,吸引眼球的。
同样,作为微课的选题可能会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但是若从中挖掘深度,满足(1)(2)条件,自然会吸引眼球。
传递爱·美·力量软实力提升与普惠互联网教育产品开发二、逻辑严密的设计无论你如何看待柴静的观点,无可否认的是这次视频中环环相扣的设计和精密的逻辑无疑是精彩的,这是这次视频能获取巨大反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出色的结构设计。
柴静长达一年的调查、取证、走访、采访无疑积累下来了大量的数据与资料,如何处理这些庞大的数据,将其一针一线的将其串联起来,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探讨教育问题——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
探讨教育问题——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今天,我要跟大家探讨的是一项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事情——教育。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之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但是仍存在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特别介绍一位中国女性记者——柴静,她在2015年发表的一篇演讲——《穹顶之下》所谈及的教育问题。
穹顶之下,似乎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但是对于我们生活在北京的这个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它非常具有代表性。
柴静在这篇演讲中通过讲述北京的二氧化碳超标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的星球是一个房子,那么北京这个房间像是一个气密的房间,居住在其中的人们会不会因缺氧而死亡?之后,她便把这个问题延伸到了教育方面。
她发现,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像这个房间一样,封闭、拥挤,充满了竞争与焦虑。
为什么说中国的教育系统是封闭的呢?我们可以考虑学生阅读的书目,学校所教授的知识已经趋向于单一化。
这种类型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会使我们的视野变窄,同时我们也会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柴静举了一个例子,她问一位小学生,他喜不喜欢的科目是什么,这个小学生回答的是数学。
她又问他为什么喜欢数学,他回答:"因为数学没考试,不会对我的学习产生影响。
"这是令人深思的,一个小学生竟然在如此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了考试而记忆和背诵,这种种实在是让人不忍直视。
中国的教育系统充满焦虑和压力。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孩子都在为了升学而焦虑。
柴静介绍了一位华灯初中的学生小王,虽然他的成绩不错,但是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为了能够上一所好的高中,他每天要早起背书到晚上10点,几乎没有自由时间。
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无疑会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从而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我们来到了教师这个角色。
柴静指出,现在教师的教育纲要似乎是在培育一个好学生,并不是在教学生如何思考。
特别是在高校里,大家关心的是研究论文,而不是通过创新去解决问题。
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深思。
柴静雾霾穹顶之下调查心得体会
你见过蓝天吗?你见过白云吗?一个人,别说一个人了,一个活物应当这么活着:春天来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色彩进来,有的时候你碰到雨或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往肺里面,深深地呼吸一口气,能感觉到那个碎雨的味道,又凛冽,有清新。
2月28日,正是今天,柴静在网上公布她用时一年的雾霾调查作品《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柴静自央视辞职后的首个新闻调查作品,来自记者的职业直觉和出于母亲的责任感,让她渴看了解雾霾是甚么、它从哪里来和我们怎样办。
这一年她造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往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窘境。
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往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
(柴静接受人民网采访语)在演讲时,柴静提到,她曾携带仪器,作为志愿者参加雾霾健康测试,拍摄肺部深处的碳素沉淀后果,其危害和后果让人震动,其中的致癌物资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
在PPT 演示的雾霾侵进人体的进程中,我们发现,人体的免疫系统对雾霾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抵挡之力。
我国空气污染的60%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题目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题目。
而想要从本源上控制废气的排放,不但需要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也需要普通公民的身体力行。
10年前,柴静采访一个脸蛋圆圆的女孩,问:你看过真的星星吗?没有!你看过蓝天吗?看过蓝一点的!你看过白云吗?没有!女孩的脸蛋稚气,腔调布满童真,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这一幕,我心酸的几近要落泪了,我感到了对孩子的亏欠,这类亏欠,其实不能用所谓的物资的繁华能够补偿,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生活在雾霾的要挟之下,我们对下一代的亏欠,难以衡量,从卫星图上看华北,那一片白雾茫茫的大地,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在雾霾严重的天气,可能看不清几米外的人群。
柴静说: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的,但既然熟悉到了,又是一个传媒人,就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
不耸动,也不躲避,就是尽可能说明白。
雾霾柴静穹顶之下
雾霾柴静穹顶之下近年来,雾霾已经成为了中国许多城市的头号公敌。
在这片朦胧不清的土地上,人们的呼吸变得艰难,能见度变得极低,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让我们来聆听一位知名记者柴静,她为我们揭示了雾霾背后的真相,并呼吁人们共同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追求更清洁的空气。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纪录片。
通过拍摄雾霾严重的北京,柴静向观众们展示了中国雾霾问题的根源和影响。
这部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和真切的事例,深刻揭示了雾霾从何而来,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首先,柴静告诉我们雾霾问题的根源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和煤烟等污染物的释放。
这些污染物与自然条件相结合,形成了雾霾。
柴静通过对雾霾的起源和组成进行详细解释,让观众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雾霾问题的复杂性。
接下来,柴静向我们展示了雾霾的严重影响。
她采访了许多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他们讲述了雾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困扰和痛苦。
柴静还采访了一家医院的医生,详细介绍了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们更加认识到雾霾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柴静还采访了许多专家学者和环保人士,他们分享了自己对雾霾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他们认为,除了政府应该加大环保力度外,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他们提到了减少煤烟排放、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改善交通状况等方面的解决办法。
柴静通过让这些专家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观众们了解到雾霾问题并非无解,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就能够战胜雾霾。
事实上,柴静的纪录片不仅仅是关于雾霾的问题。
它还引起了观众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雾霾只是冰山一角,而全球变暖、水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和行动。
柴静的《穹顶之下》通过雾霾问题,让观众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激发了观众们的环保意识。
前央视主播柴静: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前央视主播柴静: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是央视的一位美女主播,自从辞职后,鲜少在公众面前路面,而近日,柴静在网络上公开了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
此段视频,一度在微信朋友圈刷爆屏。
柴静作为记者,作为前央视主持人曾长期制作污染治理报道,如《山西:断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尘肺病人维权调查》等,获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
而这一次,不做记者,作为母亲,作为调查者的她,再次回到雾霾的问题上。
柴静在网络发布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自费百万解决“私人恩怨”。
(完整视频)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穹顶之下》全片103分钟,柴静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并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被认为“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
在此前的交流现场,柴静综合运用当众演讲、现场演示、视频展示和网络传播这四大手段,剖析了给中国带来严重大气污染的燃煤和燃油存在的四大问题。
谈到选择雾霾这个题材的初衷,柴静说:“这不是一个计划中的作品”。
2013年初柴静怀孕,但未出生的孩子却被检查出患有肿瘤,一出生就要进行手术,因此她辞职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照顾孩子。
一出生就接受手术的宝宝已经痊愈,但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雾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我'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因此,才开始了这个调查。
柴静在访谈中表示:“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
环境问题:《穹顶之下》柴静演讲稿全文解析
环境问题:《穹顶之下》柴静演讲稿全文解析。
而在这个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时期,柴静的《穹顶之下》演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她以真实的数据和事实,呼吁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并且落实到行动上。
本文将对柴静的全文演讲进行解析,分析其所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柴静的演讲从一个个真实的场景开始,她走过许多路,见到了许多人,讲述了可能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引出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决策者和关注者们的缺失情况。
接着,柴静列举了一些让人震惊的数据,如PM2.5的危害、水质严重超标、土壤污染的问题等,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严峻的现实。
这一环境问题的演讲,在数据和场景的环环相扣中,让人不禁深刻思考。
随后,柴静将演讲的重心放在了中国污染治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上,指出传统治理模式的弊端和反省;提到现有的污染治理,对于各种问题难以解决,进一步说明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仅是单一的治理问题,它还涉及到制度、管理、社会和文化等深层次的问题。
柴静与听众一起检视了自己对于环境的不负责任和不重视,呼吁大家要在环保方面发挥个人的力量,从自身做起,实际行动促进环保。
柴静强调,环境问题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柴静的演讲中,不仅涉及到一些环境问题,也考虑了环境问题所背后的制度、管理、社会和文化等深层次问题。
她以现实的数据、感性的现场影像、合理的逻辑和贴近民生的语言,恰到好处地呼唤了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同时,她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贴近现实、可行性强的,而且适合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环保需求,这是她演讲最亮眼的地方。
演讲会鼓励人们走出去、付出行动,让环保理念真正融入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通过一点一滴的力量逐步改变整个环境现。
总的来说,柴静的《穹顶之下》演讲是一份来自于现实的真情呐喊和鞭策,它讲述了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倡导了环保的行动力,并且启发了人们探索、发现和努力寻找对付环境问题的方法。
环境问题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我们都应该在个人的行动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柴静关于雾霾的演讲:雾霾之上,穹顶之下,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后得知怀孕:⼥⼉健康就好。
2013年1⽉份北京,⼀个⽉⾥头25天雾霾。
那个⽉⾥头,我还去了四个地⽅出差:陕西、河南、江西、浙江。
回头看视频⾥的天空,当时的中国正被卷⼊⼀场覆盖了25个省市和6亿⼈的⼤雾霾,但有我的嗓⼦有意向,在西安那天晚上咳得睡不着觉,我就切了⼀只柠檬放在枕头边上。
回到北京之后,我知道我怀孕了。
听到她的⼼跳的那⼀瞬间,我觉得我对她没有任何别的期望了——健康就好。
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之后就要接受⼿术。
我还没有来得及抱她⼀下,她就被抱⾛的。
我是⼀个⾮常幸运的⼈,后来我辞职陪伴她、照顾她,只要⼀家⼈在⼀起平安就好、健康就好。
以前我从来没有对污染感到过害怕,去哪我都没戴过⼝罩。
现在有⽣命抱在你怀⾥,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来负责,你才会感到害怕。
那场雾霾持续了差不多两个⽉(2013年底),它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是偶然发⽣,也不可能很快过去了。
这是2014年整整⼀年的北京,只有空⽓和良的时候,我才能带她出门,但是这样的天能有多少呢?污染天数175天,这意味着⼀年当中有⼀半的时间我不得不把她像囚徒⼀样关在家⾥⾯。
⼗年前那个环保局长对我说了⼀句话,“孝义是⼭西的缩影,⼭西是中国的缩影”。
短短⼗年,我眼睁睁地看着它成为现实。
连续40天空⽓影像记录显⽰:天津2014年空⽓污染天数197天,沈阳2014年空⽓污染天数152天,成都2014年空⽓污染天数125天,兰州2014年空⽓污染天数112天,⽯家庄2014年空⽓污染天数264天有的时候早上醒来我会看到⼥⼉站在阳台前⾯⽤⼿拍着玻璃,⽤这个⽅式告诉我她想出去。
她总有⼀天会问我,妈妈,为什么你要把我关起来?外⾯到底是什么,它会伤害我吗?这⼀年当中我做的所的事情,就是为了回答将来她会问我的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来?我们怎么办?雾霾是什么:这是⼀个看不见敌⼈的战争雾霾是什么呢?我有时候会把灯关掉,我想看⼀看,我知道PM2.5就存在这当中,它们是⼀些空⽓动⼒学直径⼩于2.5微⽶的颗粒,所以它们才能折射⼤量的可见光,留给我们⼀个能见度很低的世界。
《穹顶之下柴静出品》课件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科研的投入 ,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
,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环保监管体 系,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对 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政府应推广环保教育,提高公 众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方式。
企业责任与行动
企业应积极履行环保责任,加大环保 投入,采用环保技术和工艺,减少生 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该PPT课件引用了大量科学数据和事实,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有 力的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
促进环保行动
通过《穹顶之下》,更多的人开始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从自身做起 ,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环境问题
倡导绿色生活
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 起,节约能源、减少排放、选择
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
VS
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 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空气质量的恶化,给 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引起公 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柴 静女士制作了这部深入剖析雾霾天气、空 气质量及环境保护问题的PPT课件。
02
柴静与《穹顶之下》
柴静简介
柴静,女,汉族,1976年2月16日 出生于山西临汾,毕业于中国传媒大 学,中国内地女主持人、记者。
用。
公众参与
公众的广泛参与是解决环境问题 的基石,未来应该继续提高公众 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形成全社
会的环保共识。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03
个人应积极参与环保公 益活动,为环保事业做 出自己的贡献。
04
个人应加强环保教育, 提高下一代的环保意识 和行动力。
05
结论
《穹顶之下》的意义与价值
柴静《穹顶之下》的几点思考
柴静《穹顶之下》的几点思考柴静的《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在互联网上疯传,短时间内过亿的点击量,让国人意识到环保问题已经关系到你我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本人细细地看完了两遍,这《穹顶之下》的片段在脑中挥之不去,在不停的冥想中,得到一个深感震惊的结论,这不仅仅是环保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中国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前进一步是发达国家在望,而原地踏步,必将滑落到拉美国家,就看国家的领导人能不能团结一致,拿出破釜沉舟的气魄去开创中国新型的创新型社会。
《穹顶之下》里柴进雾霾的调查报告,首先主要原因是烧煤,其次是烧油。
为什么烧这么多煤,为了就业,为了GDP。
是当前政治体制下政府的选择,是政府的问题,引导不当,怕担过错,不敢去尝试其它的方式。
烧油,主要是石化企业忽视社会利益,不能够提供优质的石油。
随着《穹顶之下》的调查,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法律的问题,法律最注重的两条是一、合理性,二、可执行性。
法律的尊严在于让人们遵守法律,要让人充分敬畏法律。
里面有句话说的很好:不执法的结果就是逼别人作假。
这就是为什么要重提依法治国。
在法律执行这方面,个人认为,酒后驾驶的惩罚,以及执行性就是对法律最好的证明,现在还有多少人敢酒后驾驶?我希望我国很多法律就像这个法律一样,在国民的大众中深深扎根。
我本人很佩服柴静本人,不管她私生活如何,我只对事不对人,针对这个事情,敢问整个中国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敢于站出来?她一个弱女子,令天下多少男子汗颜?我没有她的能力,没有她的气魄,但只能在屏幕后面默默鼓掌,我相信比她知道这社会‘公开的秘密规则’的人更多,但有多少人会去回去想?更敢于站出来,为社会的进步而呐喊?而柴静站出来了,把这个很多媒体都清楚,却不敢去说,用自己的调查,向更多的民众揭示这个事实,是报了多大的勇气、决心?我们国家更应该有更多柴静这样的人,更多媒体敢于有《穹顶之下》这个作品,这样的中国才是有希望。
而不是去揭别人的隐私,去关注某某明星分分合合。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公共舆论事件分析报告
公共舆论事件分析报告
监测时间:2015.2.28-2015.3.5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概述 影片介绍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传播分析 舆论影响
传播总结
第一章
概述
概 述
2015年2月28日,全国两会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北京空气重度污染,前央视著名调查记者柴静, 带着自己的公益作品《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登陆优酷头条,重回公众视线。这部由柴静、优酷、 人民网联合首发的节目有103分钟,围绕雾霾的构成、来源、应对措施3个问题展开讨论,指出能源、 冶金等行业以及机动车排放等重点领域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在短短几天内,该纪录片的全网播放 量就超过上亿次,转发数和评论更是数以亿计,迅速引发了社会巨大的舆论反响。从这部纪录片中, 有人看到了十面“霾伏”、有人看到了大爱无疆,有人看到了责任操守,有人看到了政府缺位,也有
体, 161, 1.22%
媒体覆盖区域TOP10
海外媒体, 7, 0.05% 12000 10000 8000 11380
6000
国内媒体, 12991, 98.73% 2000 292 0 北京 广东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福建 台湾 香港 河南 182 163 128 123 88 78 75 62 4000
大力推广。
序号 1
微信公众号 你告别央
新闻量 20
2
3 4 5 6 7 8 9 10
汪韬
柴静推出 安阳高考 杂谈天下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 北京国际能源专家 俱乐部 平安金融白旺兰 深度 生活小助手
9
8 5 4 4 4 4 4 4
第四章
舆论影响
政府官员
2015年3月1日,正式上任仅48小时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出席了首场公开活动——与媒体记者座
从柴静女儿看美国婴幼儿肿瘤治疗
从柴静女儿看美国婴幼儿肿瘤治疗柴静辞职后自费百万拍的雾霾深度调查成为这两天的热门话题,占据了各大视频网站的头条位置。
柴静说,自己女儿刚出生便患了肿瘤,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感受也越来越强烈,因此也才有了这部深度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
所幸,柴静女儿患的是良性肿瘤,经过治疗,已经治愈。
可以看出,柴静选择去美国生孩子是冲着美国发达的医疗水平和技术,为的是孩子一出生就能接受切除良性肿瘤的手术。
虽然我们对柴静女儿得的是什么肿瘤不得而知,但在胎儿一出生即做手术,这对手术的医疗技术水准要求之高是可以想见的。
仅对新生儿术前实施全身麻醉一项,既要保证手术正常进行又要不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恐怕就是对麻醉医生技术的高难度要求。
不知道其他国家是否能做这样的手术,但在医疗技术发达的美国似乎司空见怪,还是以麻醉为例,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堪称麻醉领域的鼻祖,该院早1846年实施了世界第一例麻醉手术。
美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可见一斑。
那么,刚出生的婴儿怎么会患肿瘤呢?得了肿瘤或癌症该如何治疗?以下是丹娜法伯/波士顿儿童医院癌症和血液疾病中心儿科肿瘤临床主任Lisa Diller博士对这一罕见病例的专业解读。
国内最大的出国看病服务机构盛诺一家首席医务官连耀国博士介绍说,“丹娜法伯/波士顿儿童医院癌症和血液疾病中心是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和波士顿儿童医院共同创建的综合性儿童癌症和血液病项目。
”婴儿生来时患上肿瘤或癌症的情况常见么?这种情况很少见,但确实存在。
新生儿最常见的癌症是神经母细胞瘤——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罕见疾病。
肿瘤出现在脊椎、腹部或者肾上腺周围,有时我们可以根据婴儿的肝在变大判断出来,如果在新生儿期癌细胞已经扩散到皮肤,我们也可以据此来进行判断。
其他很少见的儿童肿瘤有白血病(一种血液肿瘤)和畸胎瘤,畸胎瘤通常在尾骨呈团块状出现。
癌症可以在婴儿出生之前被发现么?如果可以,我们如何进行治疗?有时候通过专门用于婴儿健康检测的超声波可以在婴儿出生之前就发现肿瘤或癌症。
真相大白: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揭露污染真相
真相大白: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揭露污染真相尊敬的评委,尊敬的各位观众:今天我来到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话题——《穹顶之下》,那是一个令人震撼、令人深思的话题。
柴静女士在《穹顶之下》中,面对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空气的状况,她深入挖掘了空气污染的背景和现状,展现了一个庞大的超级城市背后的真相。
从成因的深入、广度上的扩展、人的痛苦和危机的显现,无不让人感慨和警醒。
污染,应该是整个社会比较头痛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义务,也都应该从自己做起,努力去减轻污染,让环境更加清洁,让我们身边的人更加健康。
虽然,《穹顶之下》提醒我们,大气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有了厌倦和悲观的情绪。
在柴静女士的演讲里,我们看到的是一股积极向上、敢于担当的力量。
柴静女士的这篇演讲,所揭示的污染现状,让人不安,让人担忧,貌似我们的生存空间被不断缩小。
但在演讲的结尾,柴静女士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她告诉我们,“钢铁厂关闭了,燃煤锅炉熄了火,城市限购野蛮生长期已对核心区实行封控,PM2.5平均浓度有所下降,我们正在走向改善”。
是的,我们正在走向改善。
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有人在努力,都在为改善环境出力。
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我们也可以做出一些改变,减轻环境负担,让身边的人们更加健康。
我们不能止步于骂骂咧咧、烦心之后就把这个问题抛掉,而是应该将这种意识内化为一种日常的行动。
我们可以选择步行和骑自行车,尽量减少汽车的使用。
我们可以保证我们身边的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不乱排放污水。
我们可以适量调整生活各个领域,尽量减少对自然界的伤害。
柴静女士的演讲,是一个人对某个问题深思熟虑后的感言,言之有物。
她用事实有力地证明了沉重的空气污染问题,无论是政府、企业、公民,都应该把我们的生活环境摆在心中并能够行动起来。
再度感谢柴静女士带给我们的思考、启示和希望。
谢谢!。
关于《穹顶之下》传播现象研究的课题方案.doc
课程(论文)题目:关于《穹顶之下》传播现象研究的课题方案内容:关于《穹顶之下》传播现象研究的课题方案摘要:2015年初柴静携空气质量纪录片《穹顶之下》出现在国内网络, 24小时•内各大视频播放量过亿,爆炸式传播效果背后是一套全新的传播方式和理念。
作为自媒体的一次成功运作,《穹顶之下》从传播者, 传播途径,传播对象,传播媒介,到传播内容,都是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设计。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对《穹顶之下》进行全方位解读,透析其成为现象级传播事件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穹顶之下传播新媒体一•绪论(一)选题背景和意义著名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在经历了印刷,光电,以及数字的这一传媒革命过程后,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传媒的变化影响着受众的感知信息的方式。
2015年2月柴静通过自媒体,以网络传播的方式将“雾霾”这一国民性话题拍摄成纪录片,仅一日之间,该视频在各大网站的点击量均过亿,线上线下,男女老少都以专业或非专业的态度对其进行评价,很显然这己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传播事件。
新颖的传播方式,爆炸式的传播效果使《穹顶之下》成为了国内传播史上里程碑的事件,而分析《穹顶之下》的传播策略也具有传播学研究意义。
《穹顶之下》作为国内最为成功的传播事件之一,跟自媒体自身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自媒体”是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提出,“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①可以看出,自媒体最大的特征是自主性, 从创作主体出发,自主的选择选题,选择传播内容,选择传播渠道,选择传播对象。
自媒体只为个人代言,而非某个政府,团体,组织,这--特性使它具有很大的创作自由和空间;另外一方面,自媒体作为一个平台,应许不同个体传播信息,而个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有选择性的获取信息,自媒体使传播变成了一个低门槛的举动。
信息,观点,立场因自媒体的出现变得更为多元和丰富。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
下》
柴静的《穹顶之下》昨天在网上以现象级传播,我们今天刊载《穹顶之下》的文字版,既是追热点,也是对同行的致敬。
我是刚做大象公会不久知道她准备做雾霾调查的,当时没太在意,多少怀疑她是低估了这个选题难度的一时心血来潮,因为雾霾成因并无公论,媒体上专家们众说纷纭,而且涉及到大量枯燥数据资料,我也想不出向大众传播时该以什么方式来呈现。
因为这两个原因,虽然雾霾是个周期性的热门话题,但我还在做新闻时一直没有去触碰它。
去年夏天,意外得知她真是打算拍一部叫《雾霾》的纪录片,虽然刚辞职但已自费带着小团队做了很长时间,已完成了大量前期采访,她预计大概年底作品能出来。
我不怀疑柴静的勤奋,但很怀疑最后是什么效果,多少觉得她的野心太大了。
去年12月6日,终于看到了《雾霾》的ppt大纲,当时极为震撼,有一种实实在在的被密集信息碾压的感觉,作为同行,我深知柴静团队背后采访付出的心。
管中窥豹: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传意策略分析
管中窥豹: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传意策略分析文/陈麒任2015年2月28日,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前央视记者 柴静在沉寂一年后复出归来,带着自资上百万制作的《穹顶之 下——中国雾霾调查报告》(以下简称《穹顶之下》)的公益演 讲视频(纪录片),重回公众视野。
这部时长103分钟的视频,联合了人民网、优酷同步播出。
据统计,视频从播出到2015年 3月2日早9点30分截止,其在各大门户网站的播出次数为 19930万次,在社会公众群体中带来了巨大的反响,一度轰动 整个国内外网络媒体圈。
正当众多网民沉浸于《穹顶之下》所 带来的讯息传播制造出的饕餮盛宴同时,在政府层面,月2 日,时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主动出现与媒体谈话,他表示对柴 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表示赞赏,称赞其行为值得学习 与敬佩。
基于此,本文试从传意的角度分析《穹顶之下》运用了何 种策略与技巧,以探讨新媒体这一传播方式的些许共通特质。
一、传意策略的具体分析(一)塑造说话者的母亲形象柴静作为演讲者。
首先她是非常优秀的记者,曾在2003 年进入“非典”隔离区,成为报导“非典”的第一人,其所担当记 者的《新闻调查》、《看见》也是央视为数不多的电视新闻深度 报导节目。
她的业务精湛,冷静优雅,客观知性,气质独特,在 央视众多记者中锋芒毕露、独树一帜,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 丝,他们自诩“火柴”借用自身的知名度能使纪录片轻而易举地俘获广大受众 的关注度,但她非常聪明地压抑了自己的记者身份,视频开 始,在现场主持中她苦心孤诣地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关心孩 子的母亲形象。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自己置身于 苹根阶级,以削弱官媒新闻传播者的身份,其目的很显然是要 引导受众代入一个母亲的身份,去关注主题环境空气质量,进 一步削减了受众对于媒体固有的抵制心理。
(二) 讲故事给阅听者纪录片《穹顶之下》的受众群体是广大网民,他们受学历 学识、语文能力、文学能力、性别、性格、工作阶层、环境等诸多 因素影响大有不同,所以他们在观看该片时,自然立场、出发 点、立足情感也大为不同。
看清社会真相——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
看清社会真相——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部非常经典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并结合柴静的演讲,一起来看清社会的真相。
电影《穹顶之下》以北京雾霾为起点,探索了中国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其对社会和生态的影响。
从空气、水、土壤等多个方面,全面揭示了中国生态环境的危机,并引出了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对于国际间一直批评中国环保水平落后的议论,这部纪录片也起到了非常提醒和警醒的作用。
柴静的演讲对《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的内容进行了深度的阐释。
她指出,环境污染不是突然就出现的,而是我们这些年创造出来的,它是我们无知和短视的结果。
她还说,希望中的环境保护者们,一定要加强理性思考,远离盲目和情绪化的言论,要尊重事实和科学,正确认识问题,才能够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接着,柴静以北京雾霾事件为例,详细分析了雾霾形成的原因,包括东北偏北风及高空气流不稳定等天气因素,以及排放多、不合理的污染源和地形等人为原因。
她还深度阐释了PM2.5的危害,并提出了根治雾霾的对策,包括通过制定更为科学和严格的环保法律和管理制度,持续加强源头治污和终端治理,以及强化公民环保意识等。
柴静的讲解深入浅出,语言优美,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同时,她也呼吁大家,每个人都应该转变观念,从自我做起,做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做理性、负责任的公民。
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
但是,我们仍需意识到,根治雾霾等环保问题,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分,共同营造一个更好、更健康的生态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总之,柴静的演讲不仅提醒人们看清社会的真相和现实,也教育人们如何正确看待问题,如何从自身做起,去关注生活中每一个细微之处。
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对待环境保护,积极加入环保事业,在实际行动中,共同推动现代化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机衔接和健康发展。
柴静穹顶之下心得
柴静穹顶之下心得范文一:最近,一部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巨大反响,雾霾笼罩,连呼吸都成了奢侈。
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并且通过柴静的行为来告诉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我唯一一个没有使用快进,从头看到尾的国产纪录片。
不夸张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
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
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瑕不掩瑜,并不影响《穹顶之下》成为一个经典的雾霾科普片。
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
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论,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林的做法。
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
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
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我认为它们是这个新闻调查的核心贡献。
《穹顶之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胆批评了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两个硬伤。
第一,该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没有出手,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第二,不该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长,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理由鼓励和发展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
一.该伸手的地方没有伸手环境污染是典型的市场失灵案例。
市场经济中,价格是最强大的经济调节方式。
谁使用资源,谁支付应有的价格,以此避免对资源的滥用。
但环境问题却不能通过市场解决。
如果没有政府管理,污染者不用为污染环境买单,最终必然造成环境恶化。
尽管中国从90年代就一直声称不能走其他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但最终还是没能幸免。
空气质量、健康与发展——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深度解读
空气质量、健康与发展——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深度解
读。
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污染环境中的人群,其患病率大幅上升。
例如,心脏病和肺癌等疾病的风险增加。
甚至连出生在空气污染环境中的婴儿,都可能出现诸如低体重、早产等问题。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认真面对。
在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矛盾。
尽管目前我国的经济已迅速崛起,但是环保领域的问题也明显增多。
过去的许多项目往往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而环往往被当作是“附加品”。
不过现在我们必须意识到,环保运动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果我们长远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会明白保护环境是聪明的商业选择。
我们可以通过采用绿色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让环保与经济并存。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空气污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有重要的角色和责任。
我们不能仅仅把问题归咎于政府或者企业等特定的群体。
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出贡献,例如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使用公共交通,购买低碳产品等。
同时,我们也要对那些不负责任的企业和政府进行揭露和谴责,促使他们对环保问题进行更多的关注。
柴静的演讲《穹顶之下》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尽一份力来保护我们的地球,让我们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健康。
我们需要采取行动,让绿色环保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存在。
我们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空气质量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人们能够呼吸到更加清新和健康的空气。
真正的穹顶之下:柴静演讲稿告诉你关于环境污染的真相
真正的穹顶之下:柴静演讲稿告诉你关于环境污染的真相真正的穹顶之下:柴静演讲稿告诉你关于环境污染的真相
近几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全球性的热点话题。
在中国,由于经济迅猛发展和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尤其严重。
柴静在《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中深入调查了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现状,她的演讲稿不仅揭露了事实真相,而且呼吁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在柴静的演讲稿中,她提到了霾,这是中国北方许多地区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工厂的排放和机动车的运行,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大量增加,导致雾霾天气频繁发生。
柴静调查发现,许多医院已经出现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数量激增的情况。
此外,她还揭露了工业区的污染问题,比如水污染和重金属污染。
这些都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穹顶之下,环境污染严重,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们已经看到了污染带来的破坏性问题,但我们仍需要更多的措施来减少我们的环境影响。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大的一方,中国需要更加努力降低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排放。
同时,政府也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比如限制汽车使用、限制工业排污、培养可再生能源等。
此外,家庭也可以采取措施来降低我们的环境影响。
比如减少食品浪费、将废物进行分类、使用能源效率更高的灯泡等。
每个人都可以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其严重性以及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柴静的演讲启示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
在穹顶之下,我们需要团结一心,努力改变我们的方式来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1:柴静穹顶之下穹顶之下,困境倒逼自救方法伦敦,曾发生过“大烟雾事件”,污染远比当下的中国更为严重,但历经20年的治理之后,污染物下降了80%。
洛杉矶,曾发生过“光化学烟雾”事件,现在车辆比上世纪七十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却降低了75%。
这些经验教训,都说明雾霾并非无药可治,关键在对症下药。
柴静给出的答案,第一,政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力量。
第二,政府不可或缺,必须通过制订政策,严格执法,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正公平,优胜劣汰。
这些观点,都与当下的改革方向相吻合。
拍摄传播《穹顶之下》,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和柴静交流时,我问她真正搞清雾霾后悲观吗?她说不会。
为什么?她解释,一开始也是挺悲观的,后来觉得,人追求的不是完美的生活,而是自己能参与建设的生活。
只要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可以令它改善,人就不会悲观。
的确,看见了问题所在,不代表有关部门会去做,也不意味着能做好,更不等于能解决问题。
2014年年底,全国人大法工委公布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全文,向社会征集意见,柴静将采访的资料和稿件都如数寄送,意图为立法带来借鉴。
问题: 1、分析中国雾霾问题产生的必然性我国雾霾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产生的。
自然原因主要包括风向、温度对流等。
风向及风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地区污染物的汇集,静风或无风天气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进而导致已产生的污染物无法得到中和降解。
温度对流使高空的高温气体阻止近地面温度较低气体的上升或其它趋向与纵向的运动,从而导致空气中悬浮的微粒难以向其它区域扩散造成在污染源区域富集。
在人类生产活动方面,中科院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PM2.5的构成成分主要是:燃煤、工业污染、二次无机气溶胶、生物质燃烧、垃圾焚烧、土壤尘以及汽车尾气等,其中前三种成分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9%。
我国的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了过多的污染物使空气中颗粒物增加,尤其是FM2.5浓度上升,导致了能见度的降低雾霾颗粒物质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机动车的尾气净化不足。
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
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
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
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2)煤炭的无节制燃烧。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占70%左右,工业中和生活不合格无烟煤或未经过脱硫净化处理的煤炭直接造成了空气中悬浮颗粒的增加,因此燃煤也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3)企业排放的废气。
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4)中国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诸多隐患。
建筑行业和道路交通运输也会产生大量粉尘这些粉尘及不可见颗粒不仅对吸入者造成巨大的健康危害还大大加重了我国的雾霾污染。
2、多角度分析中国雾霾日益严重的原因1、能源使用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使用量也是逐步上升的,而且上升趋势非常明显。
虽然煤炭使用量占总能源使用量的比例有所降低,但其总体能源使用量的增加,使得煤炭消耗量增加也非常的迅速。
而煤炭作为能源所造成的大气污染,虽然已经采用了相关的脱硫脱硝等措施,但由于监管以及效益问题,大量燃烧燃煤、排放处理不达标导致了空气中的燃煤烟尘量非常大,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日趋严重。
2、工业布局工业污染企业主要有钢铁企业,水泥企业,火电厂等。
以钢铁产业为例,河北省自2007年以来成为中国钢铁第一大省,这些钢铁厂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东麓。
钢铁厂较多的省份其次是山东省,江苏省,这三个省的钢铁厂数目超过全国钢铁数目一半。
而之前雾霾发生较多的地方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
3、汽车尾气截至2014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扣除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2014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4475万辆,千人保有量首次超过百辆,达到105.83辆/千人。
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
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
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
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
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由于汽车尾气、加油站挥发等造成的PM2.5影响加重不容忽视。
4、集中供暖中国北方(一般是淮河以北)到了冬季,就会有集中采暖。
集中采暖通过燃煤方式加热热水,将热水提供到家家户户提供采暖。
此外,我们在我国广大农村依然可以看到较为落后的取暖方式,也即是火炉,在某些地方还存在利用秸秆进行取暖的方式。
由于存在不完全燃烧和没有相对的处理措施,会产生大量的炭黑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
加重PM2.5的产生。
3、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请设计治理雾霾的路径和对策1、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雾霾治理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治理雾霾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将具体治理措施落到实处的基础,可以修改《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环保法律。
例如,对于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烟尘、污水和垃圾等时,除了鼓励相关企业采用环境保护措施、对高耗能企业鼓励安装节能设施,还需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破坏环境的“代价”,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环境评价、考核、监管和处罚制度,用法律保护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真正把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
2、治理汽车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近年以来,全国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车辆通行不通畅又进一步加剧了汽车尾气污染。
限购限行是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在城市的交通发展战略上,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方针。
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系统(BRT)。
从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环境污染、公众身体健康影响、交通拥堵和石油消费来讲,小汽车出行方式太昂贵,又是问题丛生之源。
小汽车出行的优点是便利和舒适,如果其他出行方式在这方面缺少竞争力的话,就很难改变人们既定的行为,放弃小汽车出行。
城市的交通发展战略上,应采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限制和减少小汽车的使用率。
同时,应率先大规模使用清洁的低碳燃料及新型环保车辆。
城市曾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曾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蔚为壮观。
保护自行车道和自行车的发展,将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赋予人性化设计。
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既无污染排放、保护环境,也能锻炼身体。
在主要公交站点都应有自行车免费停放站点,其站点设计和功能应该比汽车停放站点更适宜人们的寄存。
应在公交大的站点提供价廉或免费的自行车租借服务。
3、建立工业绿色GDP核算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建设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约其他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以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
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限制和禁止上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施强制淘汰制度,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企业实行强制淘汰;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降低产品单位产值的能源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积极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建立工业绿色GDP核算体系,在GDP中考虑环境污染这样的"减法"项目,在工业GDP中扣除资源损耗部分、环境污染成本,形成工业绿色GDP核算体系。
4、走生态发展农业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农村必须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
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
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
如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径流,增加入渗,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
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
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
如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是农业中的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得不到利用,而且燃烧释放出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
为了充分合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亟须探索出综合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
如用作饲料、肥料、培养料;也可采用秸秆气化技术,在高温、高压、厌氧条件下经热解气化成可燃性气体。
也可利用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燃料。
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
以畜禽养殖畜业粪污为主要原料,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改变农村畜禽养殖业粪污随意排放现象,提升农村生态水平。
同时,开发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沼气技术,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
5、建立城区雾霾联防联控机制雾霾污染的治理必须改变以往城市之间“各自为战”的治理模式,通过建立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来加强区域内各个省市的合作与协同,共同努力解决雾霾治理问题。
首先,建立权威的协调管理机制。
应当成立中央层面的、国务院分管的雾霾治理地区协调机构,以及由该机构牵头、相关部门与各个省级政府参加的雾霾联防联控工作小组,统一管理雾霾污染防治工作。
其次,建立联合检查监督机制。
核查区域内行业及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确定并公布重点行业和企业名单。
对火电、煤炭、水泥、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及企业开展定期的监督检查,对于违规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业,进行整顿改造或“关停并转”。
强化对区域内企业的搬迁监管,禁止高污染企业为躲避区域环保要求所进行的搬迁。
对新建工厂和项目实行严格的排污许可证准入制度。
第三,建立区域环境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
区域内的各个省市要依托现有的网络设施加强区域之间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机制,打造区域内各省市之间、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民众之间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