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观后感2020
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观后感(精选21篇)
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观后感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观后感(精选21篇)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观后感篇1柴静关于空气污染的演讲《穹顶之下》这几天爆红网络,引来了大量的观看和评论—一个现实的调查引发这样的广泛关注,也算得上是新闻传播界的一件大事。
看了演讲和一些相关评论,有一些表达和传播方面的感想。
故事和讲故事的人并没有太多疑问的是,柴静讲的故事很精彩—很少有人质疑这一点。
相对讨论多的,并不是关于空气污染的事实本身,而在作为主讲人的柴静的动机和私德方面。
这就引发一个有趣的问题,即,一个故事的可信度和讲故事的人本身的品质有关吗?按照理想主义的想法,故事就是故事,故事讲出来后,所有故事的内容是客观独立于讲故事的人而存在的,因此故事的可信度可以也应该仅由故事的本身来确定,与谁讲这个故事并无关系。
然而,我们绝不缺乏这样的经验,专家和门外汉说了同样的话,毫无疑问的我们会认为专家的可信度要高一些。
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故事由谁讲是显而易见的影响故事的可信程度的。
不过,是否在所有类型的故事中都存在这种“讲故事的人”的效应的呢?我以为并不尽然。
比如说,也许我们会因为牛顿任职皇家铸币厂厂长的经历而看低他的私德,但并不会因此而认为牛顿三定律有什么问题;也许有人会因为图灵的同性恋而觉得跟他不够志同道合,但这并不应该影响对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等科学成果的评判。
推而广之,大约可以认为,一个故事可以严格而明确地客观评价的程度越高,它的可信性就跟讲述这个故事的人的个人品性越不相关。
相反的,一个故事带有的感性主观的成分越多或因太复杂而不能简单的客观评价的程度越高,它的可信性就越为讲故事的人的本身品性所影响。
雾霾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对雾霾背后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认识远非客观。
从而,柴静所演讲的并非是严格纯粹的客观事实,比如对雾霾的体制性归因和诉诸宣传呼吁的若干解决方案,不同观念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纪录片穹顶之下的观看心得体会范文
纪录片穹顶之下的观看心得体会范文《穹顶之下》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纪录片,导演梁文道通过深入采访和观察,呈现出了在中国庞大的经济发展之下所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
该纪录片以真实的镜头和生动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中国现代化的深思和思考。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有许多心得和体会,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
首先,该纪录片展示了中国快速经济发展的双面性。
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关注的焦点,许多人被中国的经济奇迹所吸引。
然而,纪录片提醒我们,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造成了环境污染、人口过剩、资源匮乏等问题,让人们重新思考中国的发展模式和走向。
其次,该纪录片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在中国,城乡差距、贫富分化以及农民工的权益问题依然存在。
农民工常常被迫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但他们的劳动权益往往得不到保护,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与此同时,城市白领和富人的生活水平却不断提高。
这种明显的阶层分化引发了社会不满情绪和不稳定因素,也给中国的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此外,纪录片也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和文化资源的国家,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和机会分配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享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内陆地区和贫困地区则面临着发展滞后和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种地区间的差距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之后,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中国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并鼓励人们更多地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我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平和正义。
阶层分化和不平等现象是社会的一大隐患,需要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来缓解。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范例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范例
《穹顶之下》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纪录片,它展示了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面临的许多挑战
和危险,并呼吁我们思考我们的未来。
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和观点。
首先,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以及环境恶化的严重程度。
它提醒我们,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地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例如,纪录片中提到了气候变化、大气污染和森林砍伐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全球问题。
其次,纪录片还揭示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在途径。
它介绍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方
法和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以及再生能源的发展。
这些方法和技术对于减少
对地球的影响并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纪录片还引发了我对个人责任和行动的思考。
观看纪录片后,我意识到每个人
都有责任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无论是通过减少自己的碳足迹、支持环保组织
还是参与社区环保活动,每个人都可以为环境做出贡献。
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行动,我
们才能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的来说,纪录片《穹顶之下》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提醒我们我们正面临着巨
大的挑战和危机。
然而,它也给了我们希望,通过采取行动并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解决
方案,我们可以改变现状。
这部纪录片呼吁每个人都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积极参
与保护地球的行动中。
它提醒我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保护它。
精选关于《穹顶之下》观后感感悟5篇
精选关于《穹顶之下》观后感感悟5篇《穹顶之下》观后感1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
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
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
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
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
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
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
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
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10篇)
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10篇)“假如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假如发出声音是危急的,那就保持缄默;假如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
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英勇热忱的人们。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行扭曲如蛆虫“——曼德拉这是三点十一分的郑州,此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甚至难以下笔。
我用了一个小时看完了这部让我多天之前有所期盼的纪录片,尽管从理性的角度去看,《穹顶之下》照旧是一如既往地连续着央视纪录片的那种姿势:故作抑制的煽情;纵观历史的貌似恢弘;居高临下的自我感动,提前预设论点的查找证据。
但是不得不说,我被触动了。
从上高中开头,我就始终很喜爱科幻,尤其是关于人类社会将来的科幻,还记得刘慈欣(似乎是南阳人)写过一篇《地火》,关于煤炭生产改造从而导致地火产生的科幻小说,文章的最终,模拟一个120年后的初中生参观煤炭博物馆后写的日记,里面写到:我们不必留恋所谓过去的好时间,那个时候生活布满困难危急和迷惘;我们也不必为今日的时代过分懊丧,由于今日,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称做是——过去的好时间。
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
也看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的《明天之后》,bbc拍的许多纪录片,只是那好像离我太远,远到当时的触动转头就被我遗忘,只是在间或的场景中被引用。
然后今日,当我看完柴静拍摄的《穹顶之下》,其中的画面,让我久久无法平复,那些场景如此熟识,就在我生活的边上,大工地的扬尘、工程车的黑色尾气、高高的烟囱、餐馆的排烟道、加油站以及看不见篮框的球场。
我才知道,原来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如此的模糊,模糊的如此脆弱。
我不想去争论所谓的能源构造调整,不想去思索国家能源局的改革以及那些浅显的技术问题,我只是悄悄地给自己几个提示:1、下载一个空气质量报告的手机app,每天早上关注一下,遇到重度污染时,发给自己最爱的几个人还有自己的学生;2、以后五公里出行,除非必需,尽量步行或者电动;3、去加油站加油,看看他们的油枪是不是加装了防泄露装置;4、去淘宝上买几个口罩;5、看到有污染状况,拨打电话12369;……我看了看此时郑州的空气污染状况:轻度污染。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在这个纪录片里,我看到了好多灰蒙蒙的天,就像一块脏脏的布盖在城市的上空。
那些雾蒙蒙的空气里,有好多我们看不见的小颗粒,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坏蛋,偷偷钻进人们的鼻子和嘴巴里。
我想到自己每天上学的路上,有时候也会闻到奇怪的味道。
就像有一次,我路过一个工厂附近,那股味道特别刺鼻,我忍不住捂住了鼻子。
那时候我就想,天空肯定也不喜欢这样的味道。
我还看到路边的花草树木,感觉它们也像是被这股味道弄得没了精神。
纪录片里说,这些脏空气会让很多人生病。
我就想起邻居家的爷爷,他总是咳嗽。
他的咳嗽声听起来很让人心疼,爷爷每天都要吃好多药。
医生说,就是因为空气不好,爷爷的身体才越来越差。
这让我特别害怕,我不想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也因为空气生病。
我看到纪录片里那些被污染的河流,水都是黑乎乎的,上面还漂着垃圾。
这让我想起我们学校旁边的小池塘。
以前,小池塘里的水可清了,能看到小鱼在里面游来游去。
可是现在呢,水变得有点脏了,小鱼也少了。
我想,这肯定也是那些污染搞的鬼。
我们的地球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天空就是我们家的屋顶。
如果这个屋顶是脏的、破的,那我们住在里面怎么会舒服呢?我们就像住在一个有很多灰尘的房子里,每天都呼吸着不干净的空气,喝着不干净的水。
我觉得我们小朋友也能做很多事情。
比如说,我们可以少用一些塑料袋。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去买菜,妈妈本来要拿塑料袋装菜,我就告诉妈妈,我们拿布袋子吧。
妈妈听了我的话,还夸我很懂事呢。
我们还可以多坐公交车,少让爸爸妈妈开车。
我每次坐公交车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像一个小卫士,因为我没有让汽车排出更多的尾气。
我希望我们的天空能变得像以前一样蓝,像大海一样蓝。
我希望我们每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就像在森林里闻到的那种清新的味道。
我希望那些生病的人能因为空气变好而身体好起来。
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一点点,像爱护自己的小房间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那我们一定能让穹顶之下重新变得美丽起来。
观《穹顶之下》心得体会(6篇)
观《穹顶之下》心得体会(通用6篇)观《穹顶之下》心得体会篇13月1日下午,爸爸翻开电脑,从凤凰频道搜到了《穹顶之下》,这是原央视闻名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一部调查雾霾的纪录片。
这部片子时长103分钟,记录了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雾霾,围围着雾霾从哪里来、是如何形成的、怎样削减雾霾,柴静从国内到国外,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执法部门、科研院所等,脚印普及欧美、亚洲,历时一年,才拍摄完成了这部公益纪录片。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了解到,中国雾霾形成的主要缘由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费过多,并且在利用的过程中不留意环保,如煤炭、油料燃烧不充分,在运输过程中防护措施不当,工厂的废气、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汽车排气管不加装尾气处理器,工地施工的沙土扬尘等,这些废气、扬尘等混合,可能发生了简单的化学反响,造成新的危害。
这些年,我们了解到PM2.5,就是衡量雾霾的一种指标。
再加上,我们国家的一些部门职责不清,执法不严,导致这些年我们国家的进展速度特别快,但是对环境的破坏特别大。
就如濮阳市,以前是卫生城、环境城、园林城,但是现在油田马颊河的水时常发出恶臭让人窒息,常常消失能见度很低的雾霾天气,化工厂难闻的气味处处充满等等。
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我们进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能不能在进展的过程中留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其实,柴静在纪录片中告知了我们,英国伦敦曾经发生过“烟雾”大事,美国、日本等兴旺国家也曾在进展过程中发生过严峻的污染,但是最终都下定决心治理胜利了。
柴静也告知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可以为削减雾霾作出大奉献,比方短距离就不要开私家车了,发觉餐馆油烟没有加装处理装置、发觉工地沙土没有防护、柴油大卡车没有装尾气处理器、工厂偷排等加重雾霾的大事,人人都可以拨打12369举报。
在浩瀚的宇宙,目前只有地球适合人类居住。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假如地球有一天承载不了这些污染,就会反过来报复人类,我们的灾难就真的来了。
最新-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精彩3篇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精彩3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细心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3篇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篇一我不知道我每天抱怨着城市浓厚的烟雾的同时,又有多少的黑暗潜伏在深处。
每天周而复始地吞吐着肮脏的空气、呼吸着浑浊的灰雾、不知倦怠地奔跑跳跃的同时,我又是否为自己拥有过某一片蓝天而庆幸呢?以前我是多么没有环保意识,认为“环保”这个词太大、太空,与自己又有多大干系呢?当下中国的环保面对现实的道貌岸然,无力的狡辩与推卸之后,又何尝不是大国经济发展与生态可持续的矛盾呢?饱览了太多的山清水秀,我何时把目光投向过重工业基地下的满目灰尘?也许我真的没办法改变太多,但我可以从点滴小事着手,践行环保理念,做一个环保之士。
曾经知名的央视记者柴静因为《穹顶之下》的演讲重新回到公众面前。
本该在一国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环保部门却在中国处于尴尬境地,被视频中的某一个老板称为“有义务没权利”的机构。
一句戏言,却道出了环保部门有心无力的处境,有的人甚至打出了“经济与环保不可兼得”的旗帜,然而事实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柴静为了孩子,为了一家人,为了这个愈加恶劣的社会环境站了出来。
我们为什么不站出来加入这一场利人利己的`环保活动中呢?茫茫宇宙之中,可只有一个地球啊!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篇二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
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
这部时长xx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
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
《穹顶之下》观后感(精选15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精选15篇)《穹顶之下》观后感1《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
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雾霾问题,《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
视频公布后,引发热议。
今天看到柴静的视频,我更加深刻的确定了这种想法。
“浮躁、贪婪、透支”。
这就是我,对于如今中国社会不论是从经济发展上,还是从环保领域上,还是各行各业状况上,唯一的看法。
而我们,将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
这是必须的,因为每个人的自私,最后我们一起去消化我们种下的恶果。
现在经济的衰退是去消化房地产泡沫的恶果;现在的雾霾和环境污染是去消化建工厂、大发展中以牺牲环境付出的代价;可以说,现在我们承受的一切,都是过去做的孽。
可悲的是,人就如此短短几十年,所以我们承受的,便是父辈们做的孽。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经济大发展闹剧中,有没有赢家呢?也许也是有一部分我们姑且称他们为“赢家”的人,比如一些工厂企业主,他们用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换取了属于他们的“暴富”。
或许他们的情况比大多数悲催的老百姓好一点,至少,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比如移民。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和如今的现实都在向我们宣昭着这样一种客观现象:有钱(不管是赚的'还是贪的)、有本事(不管是物理航空技术本事还是厨师护士这样的手艺)、学习好(不管是申请到PHD还是postPHD),移民吧,移民才是王道。
所以科学家出去了,中国牺牲环境代价换来钱的有钱人和靠收税养活的一大群贪污的人,北大清华毕业的精英们都出国留学去然后在国外工作定居绿卡移民了……而祖国,还剩下什么?但是,移民,真的就是他们未来的出路和良好归宿吗。
皮将不存,毛之附焉?流浪者之歌中的吉普赛人,到底是在歌唱着一种自由快乐,还是一种悲凉与伤感?没有人会瞧得起一个没有家乡的人。
《穹顶之下》观后感2新春伊始,随着柴静的《穹顶之下》风靡整个互联网、朋友圈,引起前所未有的全民关注,其实环境保护和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穹顶用大量的篇幅扒开了中国雾霾的真面目,也提到了发达国家在治理雾霾时用过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穹顶之下》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穹顶之下》观后感篇1今天,我观看了《穹顶之下》,柴静为我们讲述了在各个地方雾霾对于我们的损害。
我从中得知对人们造成伤害的其实是那些隐藏在雾霾体内的致癌物,它们先从我们的鼻孔进入,再到咽喉,再到我们的肺部,一些致癌物就趁机跳入血管,使我们血管变窄,最后到达心脏,产生心梗。
真是太可怕了!而这些致癌物的源头就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煤,汽车排放出的尾气,被污染的小河等等,而且竟然有那么多工厂排放物超标,我们的主管部门干什么去了?唉,这种环境还要恶劣多久?先不说外国,我们自己生产的煤年产量36亿吨,这是多大一笔数字,洗煤,洗了不到一半的煤,我就不明白,烧这么多煤干吗?你烧了就烧了,也洗不了那么多,要我看,能洗多少就烧多少。
我们再说说杭州,有句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什么意思呢?就是苏州和杭州像天堂一样美,要我看不是这样,杭州每年雾霾污染超标200倍,可以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场景:车前面有人举着火把引路,公交车找不到车站,来来往往的救护车等等,我看那句俗语应该改改啦!在此,我呼吁人们:赶快行动吧!不要再因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别人了,不要执迷不悟了,好吗?《穹顶之下》观后感篇2小小的PM2.5居然会引发人体呼吸道,肺部甚至心脏的各类疾病,它是我们隐形的敌人。
面对敌人的强大势力,仅靠我们一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能够做的也许只是从自身做起,但是更要将雾霾带来的危害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
这样才能共同抵抗这个“强敌”。
孩子是父母的天使,父母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我们可以想想,在休闲时光抬起头来看看,有多久没有看到过蓝蓝的天。
我们几乎都可以说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样的话,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做到呢?我们需要新鲜的空气,蓝色的家园,我们不想再看到污浊的气体飘荡在空中,不想让地球笼罩在雾霾之下不见天日,我们可以和柴静一样对自己身边的恶劣环境做出抗议,尽到我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观看纪录片《穹顶之下》的心得体会文档4篇
观看纪录片《穹顶之下》的心得体会文档4篇Experience of watching the documentary "under the do me"编订:JinTai College观看纪录片《穹顶之下》的心得体会文档4篇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主题的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观看纪录片《穹顶之下》的心得体会文档2、篇章2: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范文3、篇章3: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范文4、篇章4: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范文篇章1:观看纪录片《穹顶之下》的心得体会文档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
我曾在武汉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
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
我们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包括现在鄂州)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
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
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
观看穹顶之下心得体会初中范文
观看穹顶之下心得体会初中范文观看电影《穹顶之下》的心得体会《穹顶之下》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纪录片,通过对美国一个小镇被巨型穹顶所覆盖的事件的记录,反映了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心得体会。
首先,电影中展现出的环境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以一个小镇被穹顶覆盖为背景,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电影中揭示的环境问题包括污染、能源消耗、物种灭绝等,这些问题在现实中也存在着。
我深感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应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地球。
其次,电影中展示的社会问题也令人深思。
电影中揭示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犯罪率上升、道德沦丧等。
这些问题在现实社会中也普遍存在,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部纪录片让我意识到,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稳定和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电影中呈现的人性的黑暗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揭示的人性问题包括自私、冷漠、贪婪等,这些负面情绪和行为在现实中也存在着。
电影中的角色们在面临危机时没有互相帮助,而是争斗和自相残杀。
这令我深感人性的脆弱和不完美,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努力改进自己,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
最后,电影中的希望和勇气也给我带来了触动。
虽然电影中的小镇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人们依然保持着希望和勇气,为了生存而奋斗。
这种乐观和勇敢的态度令人敬佩,激励着我们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观看纪录片《穹顶之下》让我对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人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应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改善社会和人类的现状。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改变,能够让地球变得更美好,社会更公平,人性更光明。
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穹顶之下》是一部由导演希诺维奇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20年上映。
穹顶之下是一部黑色喜剧,以夸张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问题和困境。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禁不住思考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部电影的主要背景是一个看似理想的社区,这个社区被一个透明的巨大穹顶所覆盖。
穹顶完全隔绝了这个社区与外界的联系,居民们被困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
起初,居民们对穹顶感到兴奋和满足,因为他们可以逃避外界的困境和不确定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发现穹顶实际上是一种束缚和限制,他们失去了自由和选择的权力。
电影通过幽默的方式反映了现代人类社会的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
穹顶之下的居民享有豪华的生活条件,他们过着奢侈而舒适的生活。
然而,他们的幸福和满足感只是表面的,他们的生活缺乏真正的意义和目的。
他们陷入了虚无和空虚中,这使得他们变得愈发自私和冷漠。
另一个问题是社会的等级和不公平。
在这个看似完美的社区中,有一些高层居民拥有特权和优越感,而低层居民则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
高层居民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资源,而低层居民则被剥夺了机会和待遇。
这种不平等引发了社会的紧张和冲突,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电影还探讨了现代人类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
穹顶之下的社区依赖于外界的供应和资源,然而他们对这些资源的使用却极度浪费和挥霍。
居民们过度消耗能源和水资源,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地球的影响,以便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我们的资源。
穹顶之下通过夸张的剧情展示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引发了观众对现实社会的深思。
导演希诺维奇巧妙地运用黑色喜剧的手法,让观众在欢笑的同时思考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
这种冷嘲热讽的表现方式,使得观众不仅仅把电影看作一部娱乐作品,而是反思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的意义。
观看《穹顶之下》让我意识到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引起了我的思考。
穹顶之下观后心得总结
穹顶之下观后心得总结《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斯蒂芬·金创作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小镇被一座神秘的穹顶笼罩,居民们被困在其中,而他们不得不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的故事。
本文将对这部小说进行观后心得总结,总共为您陈述____字。
首先,这部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人过足了瘾。
故事的开头就为读者展现了一种紧张和神秘的氛围,小镇被一座看不见摸不着的穹顶所笼罩,这个设定使得整个故事凝聚着许多悬念和未知的因素。
随着故事的发展,居民们不得不应对食物短缺、水源问题以及社会秩序的崩溃等一系列难题,这些情节的展开让读者们无法停下手中的书。
尤其是主人公们为了生存而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其次,斯蒂芬·金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多个视角来叙述故事,这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中发生的事情。
故事中有多个主要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他们的视角交替出现,使得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一个事件。
这样的叙事手法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也增添了读者的阅读趣味。
此外,通过多个视角的叙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更容易与他们产生共情。
第三,小说通过各种细节和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脆弱性。
作者通过塑造各个角色的形象,展现了他们在考验面前的各种反应和行为。
一些人变得自私而残忍,只顾自己的生存,不顾他人的死活;而一些人则展现出了信任和团结的力量,他们帮助他人,共同面对困境。
这些不同的表现使得读者可以深思人性的善恶悖论,并引发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思考。
同时,小说还通过描写穹顶下居民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展现了社会的脆弱性。
一旦社会秩序崩溃,人们就很难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安全感,这种状态让人触目惊心。
第四,在小说中,斯蒂芬·金巧妙地融入了科幻元素,并通过对科技的探索和对未知世界的描述,引发读者对于人类与科技的关系以及未来的思考。
小说中的穹顶是一个未知的存在,它的来历和目的都没有被揭示,但它改变了居民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
关于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通用12篇)
关于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通用12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通用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篇1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
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
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
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
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
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
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
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
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
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穹顶之下观后感2020精选5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2020精选5篇完整的看完穹顶之下,心情复杂,甚至可以用毛骨悚然来形容。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穹顶之下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穹顶之下观后感1以前只是听闻北京啊此类地方因为雾霾导致航班延误、医院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激增、空气中PM2.5严重爆表等等……这一切于我而言,仅抱着一种作壁上观的看客心态,似乎太过遥远。
然而,日前央视离职记者柴静的一部《穹顶之下》,却让我倍感震惊: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魂飞掉,雾霾离你、离我、离他都是那么的近,它就在身边,它让我知道: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就我个人亲身经历来说,雾霾已近在咫尺!大概10年前吧,也就是我高中那会儿,那时的天虽说不是一望无际,但还算得上是蓝天白云,可等到大学毕业的时候,一切都变了:到处都弥漫着呛鼻的工业白烟、上午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地面,下午经由工厂排出的烟尘已如一床厚重的黑棉被覆盖其上,随手可写字,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厂区附近的小孩会没有生育!都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费心费力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下一代生活得更好,可如今呢,我们所做的一切却是让祖国的花朵凋零在繁盛的花园中,我们亲手导演了一部自食其果的悲剧!揽镜沉思,如何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家园,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转变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开放能源市场,打破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局面;二是提高汽柴油的国家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工厂、企业、个人进行严厉处罚,严格执法力度;三是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对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四是国家对安装清洁设备的相关单位和个人给予补助,并强化社会舆论的监督和举报力度。
穹顶之下观后感2“在人们没有发现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
”这是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对于雾霾简介中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我进入了一个了解雾霾的世界。
对于雾霾一直是一无所知的我,这一次将它了解了个底朝天。
柴静将两个主要导致雾霾致癌率增加的罪魁祸首:煤矿和汽油。
穹顶之下观后感2020
穹顶之下观后感2020穹顶之下观后感1《穹顶之下》本是一部电影,讲述的国外的一个小镇,被天外飞来的一个穹顶笼罩,镇上的人怎么也出不去的故事。
而记者柴静把她自费拍摄的有关环境污染的节目,取名为《穹顶之下》,因为柴静阿姨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穹顶之下,我们无法离开这个被污染了的穹顶。
《穹顶之下》是一部真实的类似于纪录片的节目,柴静阿姨先讲述了她的女儿因污染问题没出生就患上了肿瘤,无数人因为环境污染跌入病魔的陷阱,接着延伸到雾霾和PM2.5的严重超标,然后她指出煤和油是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又慢慢讲述煤、油带给人类的巨大危害和环保部门不受重视等问题,用一个个真实的事例:英国伦敦的“大烟雾”事件、河北煤厂烟雾冲天。
告诉人们:中国在环境污染的进攻下已经沦陷。
她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人们懂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最后,她开始讲国家这些年针对这些问题作出的应对方法,然后她又讲了每个人都能为环保做什么事。
看完后,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电话:“__“和柴静阿姨的结束语:“所以,我凝视它,正如我凝视你。
”一直以来,环境污染都是一个人类不敢面对,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但这些人,国人一味的逃避和自我安慰,只是让形势愈加严峻。
而现在柴静阿姨勇敢地站出来,指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所以,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了,别以为环保不关你的事,环保和我们息息相关,环境污染威胁着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人的健康与生命。
就拿我们一家来说吧,我们璧山区是全国所有区县中拥有汽车最多的区县,空气质量可想而知;柴静阿姨在节目中就说过广州白云机场PM2.5含量相当高,而我的一个表姐就在白云机场当空姐;我妈妈一次出差,要从烟台乘飞机回重庆,却因为要转机的石家庄雾霾天气严重,航班取消;而我去年去了一个空气质量差得出名的城市——天津参加比赛,空气质量差带给我的直接影响就是:头晕、嗅到的气味让人想要呕吐、厌食、脾气暴躁。
更可怕的是潜在的影响——无数PM2.5进入了我的肺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穹顶之下观后感2020——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穹顶之下观后感1《穹顶之下》本是一部电影,讲述的国外的一个小镇,被天外飞来的一个穹顶笼罩,镇上的人怎么也出不去的故事。
而记者柴静把她自费拍摄的有关环境污染的节目,取名为《穹顶之下》,因为柴静阿姨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穹顶之下,我们无法离开这个被污染了的穹顶。
《穹顶之下》是一部真实的类似于纪录片的节目,柴静阿姨先讲述了她的女儿因污染问题没出生就患上了肿瘤,无数人因为环境污染跌入病魔的陷阱,接着延伸到雾霾和PM2.5的严重超标,然后她指出煤和油是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又慢慢讲述煤、油带给人类的巨大危害和环保部门不受重视等问题,用一个个真实的事例:英国伦敦的“大烟雾”事件、河北煤厂烟雾冲天……告诉人们:中国在环境污染的进攻下已经沦陷。
她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人们懂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最后,她开始讲国家这些年针对这些问题作出的应对方法,然后她又讲了每个人都能为环保做什么事。
看完后,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电话:“12369“和柴静阿姨的结束语:“所以,我凝视它,正如我凝视你……”一直以来,环境污染都是一个人类不敢面对,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但这些人,国人一味的逃避和自我安慰,只是让形势愈加严峻。
而现在柴静阿姨勇敢地站出来,指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所以,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了,别以为环保不关你的事,环保和我们息息相关,环境污染威胁着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人的健康与生命。
就拿我们一家来说吧,我们璧山区是全国所有区县中拥有汽车最多的区县,空气质量可想而知;柴静阿姨在节目中就说过广州白云机场PM2.5含量相当高,而我的一个表姐就在白云机场当空姐;我妈妈一次出差,要从烟台乘飞机回重庆,却因为要转机的石家庄雾霾天气严重,航班取消;而我去年去了一个空气质量差得出名的城市——天津参加比赛,空气质量差带给我的直接影响就是:头晕、嗅到的气味让人想要呕吐、厌食、脾气暴躁……更可怕的是潜在的影响——无数PM2.5进入了我的肺部。
所以,我们不能再逃避了,我们不能再沉默了,我们不能再犹豫了,我们不能在碌碌无为了。
我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为环保出力,这不是空谈,这是行动。
原来,看着污水排到了璧南河,我无动于衷,如今,我明白了可以打“12369“举报这种行为;原来,我不论远近,都主张坐汽车,现在,我只要能低碳出行就低碳出行;原来,我以为环保不关我的事,污染也不关我的事,现在,我在向我身边的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我在强调污染的严重程度,我也在以身作则;原来,我……这是一种正能量,正能量不论大小,我相信,无数股力量汇聚在一起,就一定能占胜PM2.5,战胜环境污染,让我们不再生活于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观后感2“拒绝雾霾,还我一片蓝天”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昨天我看了央视记者柴静的公益片——《穹顶之下》深有感触。
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揭开了雾霾是什么?它是从哪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雾霾是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它被吸入人体的呼吸道后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它最大的原因来之于我国当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问题——“消耗量大”、“质量低劣”、“缺少清洁”、“排放失控”。
北方的许多钢铁厂,大量用的劣质煤不经过清洁,以至黑色浓烟从烟囟排到半空,使我们看不到了蓝天。
城市里,每天这么多辆汽车,也会排放出许多PM2.5。
但同样日本的东京和我们的北京都汽车这么多,但他们的城市为什么这么干净呢?原因是我们很多车用的油品达不到国四标准,而且很多汽车的排放都达不到要求,这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在体制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而作为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少开车,叫大人少抽烟,出门骑车、坐公交,还有一点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烟花,今年过年烟花爆竹声虽然少了,但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雾霾,我们一定会重新看到蓝天和星星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3在看柴静拍的《穹顶之下》之前不久,曾看过一篇文章,主要讨论使用财富的远见与短视。
文中大概举出这么一个例子: 同样是一片矿区,如果矿主将收入的50分配给职工,那么,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职工将会拥有剩余的金钱,就会追求娱乐、发展、教育等相关的服务,进而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长此以往,数十年之后,当这片矿区枯竭的时候,整个城镇已经发展起来。
之前的矿场主还是富人,但是,他的周围同时也多处了许多富人。
财富便可借此延传下去!而同样是一片矿区,如果矿主只将10的收入分配给职工,而将90的收入收入自己腰包。
那么,结果是职工只能够蛢命工作以维持基本的生活。
长此以往,数十年之后,当这片矿区枯竭之后,整个小镇又将变成之前贫瘠的小镇,矿主依旧是这里的首富,但是,周围都是一帮穷人。
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除了离开小镇,富人的财富很难以得到保全。
仔细想想,这是非常常规无奇的例子。
从这个例子中,原文的作者指出在国内,许多富人都及其短视,所以,国内才有劫富济贫的说法;所以,国内才有富贵不过三代的说法。
在这一点上,鄙人深表赞同。
其它暂且不论,仅仅凭借这一点,柴静的做法就非常值得钦佩!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看完之后,有一点被震撼到了。
主要有两点:其一,此个记录篇是她私人出钱赞助拍摄,百万的投入以及前后一年的制作时间。
这样的成本令人吃惊。
想想当下社会,即便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能够动用这样的成本去制作、实现这样的意见事情的人又有多少?柴静去做了,所以她得到了众多的帮助,所以她做成了。
穹顶之下观后感4诚心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以下简称调查),非常用心又有激情的调查,有详实的数据和客观的理论,提出了雾霾产生的原因也提供了解决之道,但其中亦有也不乏偏颇。
本人不才,恰好从事煤炭市场研究,仅就雾霾大片中关于煤炭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粗放型煤炭燃烧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调查指出国内雾霾的主要原因:大量来自散煤燃烧,其中80%的污染来自20%的散煤燃烧。
这一观点基本正确。
散煤燃烧即粗放式的直接燃烧,主要来源为小锅炉和居民用煤。
这里我引用《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以下简称《贡献》)的数据。
《贡献》指出2012年,中国煤炭使用对空气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估算在51%至61%之间,均值为56%。
其中,约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约4成的PM2.5是伴随煤炭使用的重点行业排放的。
煤炭使用对京津冀PM2.5的贡献为51-62%,长三角的结果为54%-61%。
既然控制直接燃烧即可降低煤炭对大气污染的60%,那么降低散煤使用是控制煤炭污染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都提出了关于2017年关停全部10蒸吨以下小锅炉,以集中供热的热电厂取代小锅炉,禁止高硫高灰散煤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使用和销售。
如果这些法规能够得以全面执行,降低15-20%PM2.5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监管不力亦是雾霾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调查中指出如果要留住APEC蓝,需要将2013年的污染排放物降低60%。
调查同时指出如果燃煤企业的减排100%到位,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将降低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35%。
所以,如果燃煤企业全面使用减排装置,APEC蓝指日可待。
我国有几乎为世界最严苛的电厂排放标准,到2015年末,我国电厂脱硫装置安装率几近百分百,降氮脱硝安装率也要达到75%。
去年起,一些地区的电厂试运行的超净排放技术使得燃煤电厂达到燃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成为可能。
严格来讲,电厂如果100%使用排放设备,除了二氧化碳这个指标,电煤对大气的污染贡献甚少。
因此,国家在能源规划中提出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例也是减排的主要手段。
然而环保需要经济成本,要谨防燃煤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将排放设备闲置成为摆设。
去年四月推出的新环保法提高了对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而环保部门对燃煤企业尤其是电厂排放都已实现实时在线监控,那么,如何提高燃煤企业排放设备使用率完全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
不幸的是,在中国,法规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
褐煤亦可以清洁利用褐煤对大气污染最严重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
但调查所举的哈尔滨供暖首日的PM2.5高达一千的例子并不能把所有责任归于褐煤。
一是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哈尔滨的供暖季就不该有蓝天。
其次,褐煤由于热值低、磨煤用电高等因素主要用于掺烧,其经济掺烧比例在20%到30%间,说什么褐煤也不能承担全部污染责任。
此外,2014年10月颁发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褐煤不得运输到超过600公里的范围外使用。
如果执行严格,鉴于东北到蒙东超过六百公里的运输距离,从2015年1月1日起哈尔滨将不可能再消费蒙东的褐煤。
那么褐煤将不再对哈尔滨2015供暖季的PM2.5负任何责任。
实际上,褐煤在中国,更有效的使用方式是就地转化为其他能源如在褐煤生产地蒙东建发电厂。
还是那句话,严格执行排放要求的燃煤电厂是清洁用煤的有效途径。
英国治霾经验不能照搬调查指出,英国烟雾事件发生后20年中,石油替代了20%以上的煤炭,天然气替代了30%以上的煤炭,煤炭在整个国家能源结构中从90%下降到30%,而重工业占GDP的比例也下降了10%,很多煤矿和燃煤的工厂关停,这里曾经有上百万人就业。
1960年到1970年,在英国治污的前十年,经济不但没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后十年终,英国进入了油气时代,他们的经济总量翻了四倍。
我承认,控制煤炭总量和能源结构调整都很重要。
但是不要忘记英国1952年的煤炭需求量约为两亿吨,而中国当前的煤炭消费量是其20倍。
如此大的能源需求量转换为油气都能瞬时扭转该能源市场的供需平衡。
一旦市场由供给过剩转为紧张,价格变会飞升。
缺乏经济可靠的可替代能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2030年前不可能改变。
我们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即便我们有条件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实现英国当年的GDP增速。
国际需求低迷,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各主要工业产品结构性过剩,如果加上能源成本攀升,我们拿什么同世界竞争?片中英国的能源大臣说要给新兴的产业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他们会带给你惊喜。
事实上,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一直扶持,煤电在取电顺位中排名倒数第二(末位是油),如果没有补贴,光电风电高居不下的成本根本无法和煤电竞争。
新能源清洁但利用率低,靠天吃饭及电能无法储藏的特点使得新能源极不稳定,对电网冲击很大。
因此,近三十年内期待新能源成为能源主力只能是梦一场。
能源结构转变尚需时日调查指出,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占22%,石油探明量是一次能源的38%。
这些都对,且不说石油和煤炭一样属于化石能源,变用煤为用油并不可取。
仅就探明储量并非可开采储量这点而言,二者之间还有技术、地质条件、运输等一系列鸿沟。
因此,油气能源在我国的茁壮发展依然遥远,而远水解不了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