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穹顶之下》观后感1昨天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多,刚看后还觉得这个人真有勇气,很敏锐,能够击中时弊。
但是后来想想里面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总的来说就是她也许讲了99%的真话,可是在其中1%最核心的部分却讲了100%的假话。
如下:她讲了中国的油品等级为什么那么的低,原因是中国只有3家石油公司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自己指定的标准过低,大家都知道的她指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
同时,她又说美国却有上千家。
暗示和引导人们以为,只要打破垄断,全面开放就万事大吉了,石油问题就解决了,排放就更清洁了,雾霾就可以治理好了。
事实果真如此么?地球人谁不知道,美国早就在石油行业完成了自由竞争阶段,早就形成了以洛克菲勒为首的寡头垄断时代!所谓的美国有上千家,其他的那么多公司占有市场份额有多少?这个她在罗列了一大笔数据后却选择性掩盖起来。
让人感觉证据不充分。
要是按照她的逻辑,中国也有不止几十上百家,去各个大油田的附近看看,也有很多私营的炼油厂啊。
那么倒回来讲,既然美国的可以垄断,为什么中国的不可以垄断,难道就是因为美国是垄断在私人手里,而中国的垄断在政府或国家手里就不行了?话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她的言下之意就是全面放开石油行业,交给市场竞争然后形成私人寡头。
问当今世界,有哪个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这个实力搞得赢西方的大财团大寡头?如果真的全面放开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西方的大资本家垄断。
也许放开初期老百姓会有点甜头,但是长远来看,一旦西方大资本垄断了中国的能源市场,那才是苦日子的开始。
如果真的像她说的一样放开油气开采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看看前几年放开的煤炭行业就知道了,是那些黑心的私人老板更关心环保呢还是国有企业更加负责任?这不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么?可是她为什么要误导民众呢?而且有选择在两会前的敏感时期搞出这个题目?估计背后是有推手的,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编99%的真话和1%的绝对谎言的,而且在极短的时间被所有媒体发布,形成轰动效应。
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观后感(精选21篇)
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观后感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观后感(精选21篇)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观后感篇1柴静关于空气污染的演讲《穹顶之下》这几天爆红网络,引来了大量的观看和评论—一个现实的调查引发这样的广泛关注,也算得上是新闻传播界的一件大事。
看了演讲和一些相关评论,有一些表达和传播方面的感想。
故事和讲故事的人并没有太多疑问的是,柴静讲的故事很精彩—很少有人质疑这一点。
相对讨论多的,并不是关于空气污染的事实本身,而在作为主讲人的柴静的动机和私德方面。
这就引发一个有趣的问题,即,一个故事的可信度和讲故事的人本身的品质有关吗?按照理想主义的想法,故事就是故事,故事讲出来后,所有故事的内容是客观独立于讲故事的人而存在的,因此故事的可信度可以也应该仅由故事的本身来确定,与谁讲这个故事并无关系。
然而,我们绝不缺乏这样的经验,专家和门外汉说了同样的话,毫无疑问的我们会认为专家的可信度要高一些。
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故事由谁讲是显而易见的影响故事的可信程度的。
不过,是否在所有类型的故事中都存在这种“讲故事的人”的效应的呢?我以为并不尽然。
比如说,也许我们会因为牛顿任职皇家铸币厂厂长的经历而看低他的私德,但并不会因此而认为牛顿三定律有什么问题;也许有人会因为图灵的同性恋而觉得跟他不够志同道合,但这并不应该影响对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等科学成果的评判。
推而广之,大约可以认为,一个故事可以严格而明确地客观评价的程度越高,它的可信性就跟讲述这个故事的人的个人品性越不相关。
相反的,一个故事带有的感性主观的成分越多或因太复杂而不能简单的客观评价的程度越高,它的可信性就越为讲故事的人的本身品性所影响。
雾霾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对雾霾背后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认识远非客观。
从而,柴静所演讲的并非是严格纯粹的客观事实,比如对雾霾的体制性归因和诉诸宣传呼吁的若干解决方案,不同观念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观《穹顶之下》有感5篇
观《穹顶之下》有感5篇《穹顶之下》告诉我:环境胜过利益。
同时也改变了我的想法,使我走上了爱护环境这条正道,令我受益匪浅。
所以我想让更多的人和我一样踏上对抗雾霾的阵营来!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观《穹顶之下》有感记得2013年的一天我在医院产检,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孩看上去像是怀孕五六个月的样子,拿着羊水穿刺报告,在角落痛哭,哭得是那么伤心,同是孕妇的我没有忍不住好奇心上前询问,事情是这样的。
这个女孩23岁丈夫25岁,她自己和父母丈夫都没有吸烟喝酒的坏习惯,而且生活健康规律,在他们满心欢喜的想要迎接新生命的时候,医生告诉她孩子有95%的可能存在严重的肾功能不全,理智告诉她应该放弃这个孩子,但是作为母亲又怎么能够忍心杀死自己的孩子呢!当她再三追问医生原因的时候,医生只是说原因有很多,具体原因也没法说清楚,只能说是运气不好,碰到了小概率事件吧,医生又说现在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这样的事件也越来越多了。
后来我还说了一些安慰她的话,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这是我第一次觉得雾霾原来离我们那么近,而且就在不断上海着我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然而庆幸的是我的女儿是健康的,但是她现在侥幸逃过雾霾的伤害,不代表以后一直能够逃过,我是她的母亲,我有责任保护她。
直到昨天我的朋友圈被“柴静”这个名字占满,先看到朋友圈和微博有不少人转发《柴静抽着烟开着4.0排量的车说自己生在美国的女儿是中国雾霾害的》一文,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我带着有色眼镜认为柴静女士是自私的,但是当我花了整整2小时看完整个纪录片时,我认为柴静女士是花了很多心血很客观的在分析中国空气污染的现状,无论她动机如何至少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013年是全国雾霾最严重的一年,上海还算好但是也逃不过严重污染爆表的情况,我当时也是一个孕妇,我能够深刻体会到一个母亲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是那么强烈,而且这场战争将会持续很久。
《穹顶之下》观后感(集锦15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集锦15篇)《穹顶之下》观后感1从人人做起,爱护我们所依靠的环境,让天空变蓝,让星星布满夜空。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不能预报将来,不能穿越古代来和自己的行为做对比来辨别是对是错,我们盼望将来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见蓝天、我们也盼望将来自己的孩子可以过的好,没有麻烦。
我觉得它来也匆忙,去也匆忙,没想到它这么强大,它抢走属于我的颜色。
被抢走的不只是天空的颜色,也将生活变得单调,无趣甚至低闷。
我本是挺厌烦风这种东西,但是,如今我多么渴望来一阵风吹走它,吹走我心里的“霾”。
在告知进展的时代里,我们始终把目光凝视在GDP,城市化进程,国内生产总值上,凝视在高速进展的繁华上,凝视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穹顶之下》观后感500字(3)篇。
我们的双眼被繁华的光辉所吸引,我们的思想沉醉在纸醉金迷的喧嚣中。
我们的身体还享受着喜悦的美酒,眼前的繁华像巨大的光幕,覆盖在天空上,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光幕后的黑暗,才能感到喧嚣后的安静,才能尝到美酒中的苦涩。
很有幸,今日我能观看这部让人震憾的影片,让我们引发思索,这触动了我们心灵的风暴。
《穹顶之下》观后感2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迫的想说一些话,由于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亲密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由于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
我家住在武汉三环的位置,在十几年前刚刚搬来的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观察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竟然在如今看来是多么的浪费。
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进展的很快,但是进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
我们如今走在武汉的街头,处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
处处都是暴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需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
但就算这样我们仍旧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
精选关于《穹顶之下》观后感感悟5篇
精选关于《穹顶之下》观后感感悟5篇《穹顶之下》观后感1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
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
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
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
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
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
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
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
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10篇)
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10篇)“假如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假如发出声音是危急的,那就保持缄默;假如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
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英勇热忱的人们。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行扭曲如蛆虫“——曼德拉这是三点十一分的郑州,此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甚至难以下笔。
我用了一个小时看完了这部让我多天之前有所期盼的纪录片,尽管从理性的角度去看,《穹顶之下》照旧是一如既往地连续着央视纪录片的那种姿势:故作抑制的煽情;纵观历史的貌似恢弘;居高临下的自我感动,提前预设论点的查找证据。
但是不得不说,我被触动了。
从上高中开头,我就始终很喜爱科幻,尤其是关于人类社会将来的科幻,还记得刘慈欣(似乎是南阳人)写过一篇《地火》,关于煤炭生产改造从而导致地火产生的科幻小说,文章的最终,模拟一个120年后的初中生参观煤炭博物馆后写的日记,里面写到:我们不必留恋所谓过去的好时间,那个时候生活布满困难危急和迷惘;我们也不必为今日的时代过分懊丧,由于今日,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称做是——过去的好时间。
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
也看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的《明天之后》,bbc拍的许多纪录片,只是那好像离我太远,远到当时的触动转头就被我遗忘,只是在间或的场景中被引用。
然后今日,当我看完柴静拍摄的《穹顶之下》,其中的画面,让我久久无法平复,那些场景如此熟识,就在我生活的边上,大工地的扬尘、工程车的黑色尾气、高高的烟囱、餐馆的排烟道、加油站以及看不见篮框的球场。
我才知道,原来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如此的模糊,模糊的如此脆弱。
我不想去争论所谓的能源构造调整,不想去思索国家能源局的改革以及那些浅显的技术问题,我只是悄悄地给自己几个提示:1、下载一个空气质量报告的手机app,每天早上关注一下,遇到重度污染时,发给自己最爱的几个人还有自己的学生;2、以后五公里出行,除非必需,尽量步行或者电动;3、去加油站加油,看看他们的油枪是不是加装了防泄露装置;4、去淘宝上买几个口罩;5、看到有污染状况,拨打电话12369;……我看了看此时郑州的空气污染状况:轻度污染。
最新-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精彩3篇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精彩3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细心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3篇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篇一我不知道我每天抱怨着城市浓厚的烟雾的同时,又有多少的黑暗潜伏在深处。
每天周而复始地吞吐着肮脏的空气、呼吸着浑浊的灰雾、不知倦怠地奔跑跳跃的同时,我又是否为自己拥有过某一片蓝天而庆幸呢?以前我是多么没有环保意识,认为“环保”这个词太大、太空,与自己又有多大干系呢?当下中国的环保面对现实的道貌岸然,无力的狡辩与推卸之后,又何尝不是大国经济发展与生态可持续的矛盾呢?饱览了太多的山清水秀,我何时把目光投向过重工业基地下的满目灰尘?也许我真的没办法改变太多,但我可以从点滴小事着手,践行环保理念,做一个环保之士。
曾经知名的央视记者柴静因为《穹顶之下》的演讲重新回到公众面前。
本该在一国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环保部门却在中国处于尴尬境地,被视频中的某一个老板称为“有义务没权利”的机构。
一句戏言,却道出了环保部门有心无力的处境,有的人甚至打出了“经济与环保不可兼得”的旗帜,然而事实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柴静为了孩子,为了一家人,为了这个愈加恶劣的社会环境站了出来。
我们为什么不站出来加入这一场利人利己的`环保活动中呢?茫茫宇宙之中,可只有一个地球啊!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篇二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
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
这部时长xx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
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
穹顶之下观后感心得5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心得5篇穹顶之下观后感1以前只是听闻北京啊此类地方因为雾霾导致航班延误、医院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激增、空气中PM2.5严重爆表等等……这一切于我而言,仅抱着一种作壁上观的看客心态,似乎太过遥远。
然而,日前央视离职记者柴静的一部《穹顶之下》,却让我倍感震惊: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魂飞掉,雾霾离你、离我、离他都是那么的近,它就在身边,它让我知道: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就我个人亲身经历来说,雾霾已近在咫尺!大概10年前吧,也就是我高中那会儿,那时的天虽说不是一望无际,但还算得上是蓝天白云,可等到大学毕业的时候,一切都变了:到处都弥漫着呛鼻的工业白烟、上午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地面,下午经由工厂排出的烟尘已如一床厚重的黑棉被覆盖其上,随手可写字,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厂区附近的小孩会没有生育!都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费心费力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下一代生活得更好,可如今呢,我们所做的一切却是让祖国的花朵凋零在繁盛的花园中,我们亲手导演了一部自食其果的悲剧!揽镜沉思,如何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家园,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转变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开放能源市场,打破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局面;二是提高汽柴油的国家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工厂、企业、个人进行严厉处罚,严格执法力度;三是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对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四是国家对安装清洁设备的相关单位和个人给予补助,并强化社会舆论的监督和举报力度。
穹顶之下观后感2近几日,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被广大网民争相转发,各大新闻网站也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这位已经离职一年的前央视调查记者再一次以调查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向人们讲述她与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
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这与我有关吗?曾几何时,每当我看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空气污染的报道时,我都会为自己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从广州回到小县城而沾沾自喜。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穹顶之下》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穹顶之下》观后感篇1今天,我观看了《穹顶之下》,柴静为我们讲述了在各个地方雾霾对于我们的损害。
我从中得知对人们造成伤害的其实是那些隐藏在雾霾体内的致癌物,它们先从我们的鼻孔进入,再到咽喉,再到我们的肺部,一些致癌物就趁机跳入血管,使我们血管变窄,最后到达心脏,产生心梗。
真是太可怕了!而这些致癌物的源头就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煤,汽车排放出的尾气,被污染的小河等等,而且竟然有那么多工厂排放物超标,我们的主管部门干什么去了?唉,这种环境还要恶劣多久?先不说外国,我们自己生产的煤年产量36亿吨,这是多大一笔数字,洗煤,洗了不到一半的煤,我就不明白,烧这么多煤干吗?你烧了就烧了,也洗不了那么多,要我看,能洗多少就烧多少。
我们再说说杭州,有句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什么意思呢?就是苏州和杭州像天堂一样美,要我看不是这样,杭州每年雾霾污染超标200倍,可以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场景:车前面有人举着火把引路,公交车找不到车站,来来往往的救护车等等,我看那句俗语应该改改啦!在此,我呼吁人们:赶快行动吧!不要再因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别人了,不要执迷不悟了,好吗?《穹顶之下》观后感篇2小小的PM2.5居然会引发人体呼吸道,肺部甚至心脏的各类疾病,它是我们隐形的敌人。
面对敌人的强大势力,仅靠我们一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能够做的也许只是从自身做起,但是更要将雾霾带来的危害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
这样才能共同抵抗这个“强敌”。
孩子是父母的天使,父母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我们可以想想,在休闲时光抬起头来看看,有多久没有看到过蓝蓝的天。
我们几乎都可以说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样的话,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做到呢?我们需要新鲜的空气,蓝色的家园,我们不想再看到污浊的气体飘荡在空中,不想让地球笼罩在雾霾之下不见天日,我们可以和柴静一样对自己身边的恶劣环境做出抗议,尽到我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穹顶之下观后心得范文5篇
穹顶之下观后心得范文5篇穹顶之下观后心得1春节上班第一周,柴静以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刷爆各路视频网站、朋友圈、微博等等,掀起了新一轮的媒体事件,引来各路大神围观。
对于雾霾的关注,其实在中国不算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了,但是能够一次性地引起如此巨大的媒体聚焦,不得不说是第一次。
柴静的视频播出后,赞扬者有之,论点不相上下,无非是肯定其对于知识普及的功效,认为这部纪录片不仅思路清楚,论点清晰,材料充实,而且以一种女性母亲的身份涉入,具有一种特别亲切的人文情怀,非常容易能够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其播出之后引起的巨大效应就是作品本身就是其艺术魅力的最好证明。
只不过,对于《穹顶之下》的批评者所切入的角度却各有不同。
有的直接从新闻本身的客观性出发,觉得柴静本身“TED”式的纪录片并不符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用婴儿肿瘤与采访小孩子是否看到蓝天等方式纯属于一种无谓的“女性煽情”,很容易给观众造成误导。
而其对于数据的引用,对于诸多概念的表述,对于专家学者的访谈,也诸有段长聚一,移花接木,自相矛盾自处。
还有人从柴静《穹顶之下》所表现出的立场批评其内在的利益链条,比如说对于油气私有的支持,其实完全忽略了中国大型发展电站的正确性等等,必定与私有利益集团的支持有关,不过是为两会的召开提前打个预防针而已。
更有甚者,将攻击直接转移到柴静本人身上,觉得她的女儿得了肿瘤与柴静本身是个“资深烟民”“高龄产妇”密切相关,而她的女儿本身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居民,更是将柴静本身口口声声的所谓对于雾霾的关怀大大地打了一个嘴巴。
看了各路神仙对于柴静《穹顶之下》的褒扬和贬低,我都觉得,那些争论比柴静的纪录片本身更有看头了,就像豆瓣上的许多影评比电影本省更加精彩一样。
无可否认,柴静的纪录片给普通大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雾霾课,她所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无疑是那些过分科学的读物所无法取代的。
只不过,那终究只是一堂课而已,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是得打一个问号。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穹顶之下》观后感15篇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穹顶之下》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穹顶之下》观后感1《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
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雾霾问题,《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
视频公布后,引发热议。
今天看到柴静的视频,我更加深刻的确定了这种想法。
“浮躁、贪婪、透支”。
这就是我,对于如今中国社会不论是从经济发展上,还是从环保领域上,还是各行各业状况上,唯一的看法。
而我们,将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
这是必须的,因为每个人的自私,最后我们一起去消化我们种下的恶果。
现在经济的衰退是去消化房地产泡沫的恶果;现在的雾霾和环境污染是去消化建工厂、大发展中以牺牲环境付出的代价;可以说,现在我们承受的一切,都是过去做的孽。
可悲的是,人就如此短短几十年,所以我们承受的,便是父辈们做的孽。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经济大发展闹剧中,有没有赢家呢?也许也是有一部分我们姑且称他们为“赢家”的人,比如一些工厂企业主,他们用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换取了属于他们的“暴富”。
或许他们的情况比大多数悲催的老百姓好一点,至少,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比如移民。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和如今的现实都在向我们宣昭着这样一种客观现象:有钱(不管是赚的'还是贪的)、有本事(不管是物理航空技术本事还是厨师护士这样的手艺)、学习好(不管是申请到PHD还是post PHD),移民吧,移民才是王道。
所以科学家出去了,中国牺牲环境代价换来钱的有钱人和靠收税养活的一大群贪污的人,北大清华毕业的精英们都店铺去然后在国外工作定居绿卡移民了……而祖国,还剩下什么?但是,移民,真的就是他们未来的出路和良好归宿吗。
文学_穹顶之下观后感八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八篇篇一:穹顶之下观后感今天,看了《穹顶之上》,我突然雾霾看对人类威胁很大。
从柴静的生活经历和以运用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说明雾霾对我们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伤害。
从柴静的孩子就可以说明雾霾伤害太大。
一年中有174天是有重度雾霾的。
那就是说一年有半年不能出去。
说钢铁中国第一,河北第二。
其实是在反面说中国的雾霾。
还有关与雾霾。
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吧!从武汉刚刚雾霾那几天人们争先恐后买口罩戴口罩,到几乎整年雾霾天气超过250天人们依旧可以每天淡定的出门买菜、逛街、锻炼,到街上已经没什么人再带口罩。
从这件事上所以可以看出,习惯就好,习惯了我们就麻木了。
预防雾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篇二:穹顶之下观后感我很少有耐心看完这样长的一部纪录片。
它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
我们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雾霾一直是个大问题,每个人都知道它有害、应该防治,然而真正了解雾霾、知道该怎么做并愿意去做的人太少太少。
柴静提出了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做。
我看到了雾霾的`可怕,这种感觉是以前不曾有的,我相信每一个看过“穹顶之下”的人到有这种感觉,以前觉得模糊的忽远忽近的雾霾原来早在我们的生活中造成了这样巨大的影响,而曾经的我并不知道。
我想只有切身地感觉到它的危害,才能真正自觉自愿地为解决雾霾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这大概也是柴静想要做的,她想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个人到意识到问题,感觉到危机并为了改变它而努力,而并不只是像以前那样,仅仅知道而已。
网络上也有一些关于穹顶之下的负面评论,最大的争执点就是许多人认为柴静给大家讲的无非也只是一堂课而已,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是得打一个问号。
“中国,还太穷。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你只能选择一个。
”这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面临的问题,事实上不只过去和现在,只要国家发展,这个矛盾永远避免不了,所以我们也不能永远把发展当作挡箭牌。
柴静所提出的很多建议,例如洗煤,我也并不知道它是否可行,但至少提出了一个方法。
穹顶之下观后感五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五篇〝在人们没有发现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这是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对于雾霾简介中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我进入了一个了解雾霾的世界.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穹顶之下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穹顶之下观后感1今天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观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深.以雾霾是什么,它有什么危害,它是怎么来的为主线贯穿下来,我们国家的煤.油.环保部怎么了?我们该如何做?清晰条理的脉络,层层递进的问题让我们大家应该强烈的意识到,我们的政府.企业还有我们自己都要去做什么.都要去怎么做.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惜以牺牲碧水蓝天为代价,国家的能源体制改革更是迫在眉睫.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有了惨痛的教训,难道我们还要将历史重演吗?大家经常会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挂在嘴边,可是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就像片子说的那样,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可以选择绿色的出行方式.不买劣质煤炭,看到冒黑烟的柴油车.工地上尘土飞扬的土堆等可以试试拨打_369举报......愿我们的行动能弥补我们曾经对大自然的伤害.穹顶之下观后感2从人人做起,保护我们所依赖的环境,让天空变蓝,让星星充满夜空.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不能预测未来,不能穿越古代来和自己的行为做对比来分辨是对是错,我们希望未来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见蓝天.我们也希望未来自己的孩子可以过的好,没有麻烦.我觉得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想到它这么强大,它抢走属于我的颜色.被抢走的不只是天空的颜色,也将生活变得单调,无趣甚至低闷.我本是挺讨厌风这种东西,但是,现在我多么渴望来一阵风吹走它,吹走我心里的〝霾〞.在告诉发展的时代里,我们一直把目光注视在GDP,城市化进程,国内生产总值上,注视在高速发展的繁荣上,注视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我们的双眼被繁荣的光芒所吸引,我们的思想沉醉在纸醉金迷的喧嚣中.我们的身体还享受着喜悦的美酒,眼前的繁荣像巨大的光幕,笼罩在天空上,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光幕后的黑暗,才能感到喧嚣后的平静,才能尝到美酒中的苦涩.很有幸,今天我能观看这部让人震憾的影片,让我们引发思考,这触动了我们心灵的风暴.穹顶之下观后感3_年2月28日下午,从央视离职后一直沉寂的柴静通过各大网络视频网站发布了一个长达1_分钟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一石激起千层浪,该片引起国人对中国环保话题的各种讨论.环保问题在我国已经不是第一天提出的需要重视的问题了,但一位记者关于雾霾的调查得到国人如此热烈的反响尚属首次.除了这场演讲本身精彩绝伦之外,更能说明的问题是:在环保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作为普通大众,在我国环保改善的问题上,我认同柴静的观点:我们不能仅仅去等待国家建立一个强大完善的体系,我们需要依靠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意志去参与环保事业,守护我们的家园!说起环保,很多人觉得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知该从何做起,其实环保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节能减排,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做到.比如当我们离开房间10分钟以上,当我们在白天看见公共区域的灯还亮着,那么请您随手关灯!还有,当我们能开风扇的时候,请不要开空调;当我们离开办公室1个小时以上时,请关电脑.在三月里你热衷于参加各种抽奖促销活动的时候,不妨和你的家人一起参加3月29日的〝地球一小时〞停电活动.因为每节约1度电,就减少了1千克二氧化碳和0._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说到环保,不能不说到节约.我倡议能循环利用的一定要循环利用.生活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很多,包括水.纸张.塑料制品.电池.衣服等.至于如何循环利用各类资源不必用过多文字去赘述,方法很多,践行才重要.值得高兴的是,我在公司看到了实实在在践行循环节约理念的行为.例如,为了提高纸张有效使用率,公司很多部门的做法是专门在打印室设置打印纸张回收处,只要是单面使用过并完好的纸张,都将回收到回收箱,科室同事自觉使用回收纸打印内部文件.有一次财务的同事提醒我,日常费用报销的打印单只需要用半张A4纸,剩下半张纸可以裁下来作下一次打印报销单使用.大家不要小看这一张纸的节约.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煤.水.生产1吨纸需要木材0.875吨.煤0.5吨.水375吨,造成35%的水污染.浪费纸就意味着资源浪费.纸张需要木材来造,就要砍伐木材,毁坏森林,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而节约纸张就可以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减少支出.节约资源.〝一个人知道了自己做的一点点事情,可以让事情本身变得更好,他心里面就能够变得踏实了.〞确实,哪怕只是因为自己随手把水龙头关紧而避免多浪费了一滴水,但只要做了,心里就会很踏实,就会很高兴.因为我们在为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在努力.爱护地球,珍惜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更希望你与我同行.穹顶之下观后感4柴静的《穹顶之下》是我唯一一个没有使用快进,从头看到尾的国产纪录片.不夸张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瑕不掩瑜,并不影响《穹顶之下》成为一个经典的雾霾科普片.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论,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我认为它们是这个新闻调查的核心贡献.《穹顶之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胆批评了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两个硬伤.第一,该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没有出手,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该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长,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理由鼓励和发展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一些批评者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直接对立起来,认为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采用西方的环境标准;如果强调保护环境,就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观点听似有理,但存在很强误导.首先,中国采用的环保标准已经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其次,污染环境获得的成本优势根本不能称之为〝国际竞争力〞,属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行为,不可能长期持续.不客气地说,这种通过污染自己环境来压低产品价格的做法,从本质上讲是牺牲自己的环境来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愚蠢行为.作为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穹顶之下》最大的贡献和成功,是对大众环保意识的唤醒.市场在环境问题上的失灵不仅表现在污染人不用买单,而公众也往往不重视自己权利受到的伤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存在空气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甚至有过而不不及.为什么单单雾霾问题得到这么多人重视?原因很简单,雾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观,直接受影响的人数更多,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最有话语权的城市人群.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大众的环境权利一再被污染企业侵犯,多数人基本都采取了事不关己的态度.希望《穹顶之下》带来一场环保意识的变革,推动大众主动参与和督促政府做好环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改善环境才可能不再成为一句空话.此外,《穹顶之下》还成功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选题好,瞄准了一个关系的民生的重大问题.我_99年到美国求学后,每次回国除了为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亲朋好友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兴,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空气质量的恶化.一次到北京开会,前一天晚上有朋友专门打电话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让我去前买个防毒口罩备用.电话结束后,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第二,《穹顶之下》内容相对客观,资料翔实,问题深入.柴静的采访非常专业,敢于理性地挑战被采访者的.观点,以此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可贵的是在影片制作上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承受能力,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进行科普.和多数说教式国产纪录片不同,柴静在《穹顶之下》里通过数据,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而引发观众思考.尽管有人指责该片不够严谨,但作为科普片,我认为柴静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她采访了普通民众,医疗和环境专业人员以及政府官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雾霾问题.就客观性和真实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高出无数个数量级.比如她并没有一口咬定雾霾是造成中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过医生之口用猜测的语气提出这个问题.她更没有把女儿的病归咎到雾霾,而是作为自己更加关心健康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存在误导性,这个完全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观众,不应该被这种表达方式误导.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静的私生活为由,或者臆测她收了国外敌对势力的资金,真正意图是破坏和私有化国企这些阴谋论的角度反对《穹顶之下》.这些情绪化的反对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反驳.穹顶之下观后感5柴静的穹顶之下播出后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雾霾早已深深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被我们重视.但这部宣传片仍然如同一颗炸弹,将我们的情感汹涌地宣泄而出.柴静作为一位母亲道出女儿的故事,引出了雾霾的话题.没错,在我们的父母年轻的时候,他们还只以为那是雾,当他们有了我们,当知道那不是雾而是霾,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安全.而我们,早已知道却还不以为意,只是淡淡的担心和埋怨.直到看到这宣传片,不禁陷入思考,再过几年,等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这种担心会不会突然演变成恐慌.我们在生活中抱怨,在社交软件里狂轰乱炸,满世界似乎都充斥着我们的声音.即使是这样,却仍显得非常无力,嘈杂的乱语如同被埋在地下,没有人重视,没有人去治理去管理.柴静的出现,像是一只轻巧的扩音器,将我们的声音从地下带出,响彻整个天空.我佩服她.她以曾经的职业说出这些别人不敢说的话,花了无数的时间金钱,给我们带去希望.产业利益驱使着那些管理拒绝取缔拒绝治理,没有人敢出来反抗,她是拿出了巨大的勇气.她在纪录片中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为什么我们要活在雾霾中,为什么我们连反抗的权利都没有.值得我们深思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有我们自己.引起轰动的穹顶之下也许会被有心人改变舆论导向,也许终有一天会被其他更有吸引力的新闻覆盖,会被人遗忘.我知道始终有人在努力将它的意义拉回正轨,将这种声音延续下去.我期待的是,我能有新的希望面对我所生活的地方,能在期盼着蓝天白云中从每一天的梦中醒来,深呼吸带着新鲜的气息重新拥抱自然.穹顶之下观后感范文五篇。
关于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通用12篇)
关于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通用12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通用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篇1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
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
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
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
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
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
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
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
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
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穹顶之下观后感
时间:2017-04-11 21:18:43 | 作者:薛薇
“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着。
”
在我们措手不及时,雾霾如同洪水猛兽向我们袭来,击倒了一浪浪的人,肆虐地遍及了全国,街上的人都戴上了口罩,我不禁想问:“二十年间那片蓝天去哪了?二十年前的星星去哪了?二十年前的白云又去哪了?”
我从来不曾想过冬天供暖的背后是一群恐怖的颗粒物,不曾想过汽车行驶的背后一例是危险的污染,更不曾想过自由呼吸的背后是无数危险的因子,我也从来未曾想过“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象是一种可怕的假象。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肺癌初期的患者进手术室的场景,他们一家人没有吸烟史,却仍在遭受着这样的病痛,当显式镜中出现遍满黑丝、黑斑的肺部,我不禁为她心痛;一个小女孩孤独地站在落地窗前,用手捶打着透明的玻璃,渴望一个莺语花香的外界;那个六岁的山西女孩仰着无邪的脸回答:“没有见过星星与白云……”我曾以为只有见到矿山的炸裂,只有见到冒着黑烟的烟囱才算是污染,但事实却是雾霾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吞噬着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命与幸福。
那我们如何对待雾霾,创新无疑是一条必经的路。
英国委员会大臣说过,政府将公平竞争的机会留给市场,市场自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因此他们使用了天然气,这便是创新的力量。
我们也不应当置身事外,环境的保护也依靠我们每一个小家。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即使它微乎其微,它亦然能使你感觉到脚踏实地,而不只是寄住在这个蓝色的星球。
当我看见那终被网覆盖起来的泥土,看见安装了净化处理装置的餐馆,看见了加油站的员工对器材进行更新,而不是说着“你只有义务,没有权力”的话语的时候,我终究是对这一场旷日持久的环境保卫战有着无限的信心与希望。
我相信我们留给自己的子孙也不会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
那个小女孩在花盆里养了一只蜗牛,每天都对着它吹气,你见到了吗?它其实真在一步步地长大,就像我们憧憬着的美好未来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