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相关知识:地震震级说明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震灾害分级知识”,更多实用精彩内容请锁定实用资料栏目。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
地震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按震级大小可分为超微震、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大地震和巨大地震七类。
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地震灾害等级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种方法是按照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为指标,划分如下:(1)一般地震灾害。
造成20人以下人员死亡或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级~6.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2)较大地震灾害。
造成20~50人的人员死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级~6.5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3)重大地震灾害。
造成50~300人的人员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且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不超过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生产总值1%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级~7.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4)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造成30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半年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地震直接灾害地震的直接灾害是指由于地震破坏作用(包括地震引起的强烈振动和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导致房屋、工程结构、物品等物质的破坏,包括以下几方面:⒈房屋修建在地面,量大面广,是地震袭击的主要对象。
房屋坍塌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恶果是砸压屋内人员,造成人员伤亡和室内财产破坏损失。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及破坏力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及破坏力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来进行分类的。
震级是指地震的能量大小,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的影响程度,通常使用烈度表来表示。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地震等级的划分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1.中国地震局地震烈度表:将地震分为1-12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烈度等级。
2.美国地震学会地震烈度标准:将地震分为1-10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烈度等级。
3.里氏地震等级:使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的能量大小,震级越大,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的破坏力与地震等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地震等级越高,破坏力也越大。
地震破坏力的大小取决于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形地貌、建筑物结构等因素。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影响破坏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力。
地震级别分类
地震级别分类是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来划分的。
具体如下: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此外,地震灾害等级,是地震灾害大小的级别划分,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一些动物会有异常反应,比如老鼠搬家、鸡鸣狗叫、蛇过道、猫跳架,海鱼翻跃,鸽子不飞,鸽哨声音沉闷。
2.震前地下水也会异常,比如突然干涸或突然喷水,井水水面或油面升降。
3.地震前,气象也会异常,比如震前闷热,阴雨或大雾。
二、地震常识1.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震源深度。
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3.地震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来划分,一共分为了10级。
4.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形成微震,5级以下的地震只能形成弱震或微震。
5.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分为12级。
三、地震求生1.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碎石瓦砾可能会造成地面或天花板倒塌,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最安全的做法是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或床下。
2.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强大,如果住在高楼,千万不要使用电梯,而应该走楼梯,并且尽量贴近墙壁。
3.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烟雾,对人的危害比地震本身还要大,应该尽量远离建筑物,防止建筑物倒塌或火灾发生。
4.地震发生时,如果被埋,不要惊慌,保存体力,尽量寻找食物和水,以维持生命,等待救援。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并做好防范准备,*将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
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地震波传播而来。
地震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可以通过地震仪进行监测和记录。
地震的震源通常位于地下深处,而地震的震中可能在地下很深处,甚至可能在地球表面以下。
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是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关键因素。
地震的预测地震的预测是预防地震灾害的关键。
目前,地震的预测主要依赖于地震学家的研究和分析。
地震预测主要包括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分析、地下水位变化监测等方法,以及利用地震活动性分析、地质构造等因素进行综合预测。
我国地震震级分类标准
我国地震震级分类标准
另外,地震震级也可以用地震矩震级来进行分类。
地震矩震级
是根据地震矩的大小来划分地震的强弱,通常采用的是矩震级标准。
地震矩震级是根据地震矩的大小来划分地震的强弱,通常采用的是
矩震级标准。
地震矩是描述地震释放能量的物理量,与地震烈度不同,它是根据地震破裂面积、破裂滑动量和岩石弹性模量等参数计
算得出的,因此更能准确地反映地震的强弱。
地震矩震级一般分为
7级,从小到大依次为,Mw4.0-4.9、Mw5.0-5.9、Mw6.0-6.9、
Mw7.0-7.9、Mw8.0-8.9、Mw9.0-9.9、Mw10.0及以上。
除此之外,地震震级还可以按照地震能量来进行分类。
地震能
量通常用地震矩来表示,因此地震矩震级也可以代表地震能量的大小。
地震能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地震能量也是评价地震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地震震级的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地震烈度、地
震矩震级和地震能量来进行分类的,这些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
全面地了解地震的强弱和破坏程度,为地震灾害防治和救灾工作提
供重要依据。
地震小常识
地震小常识1.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当岩石断裂或地壳发生变动时,会产生地震波并传播到地球表面,造成地面的震动和摇晃。
2. 地震的原因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
地球由地幔、地核和地壳组成,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地壳的应力积累。
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压强度时,岩石会发生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地震。
3. 地震的分类地震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构造地震:由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地震,是最常见的地震类型。
•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发生在火山周围地区。
•盘状地震:发生在地球板块之间的地震,通常伴随着地震带的形成。
4.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地震的震级是用来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常用的震级标准包括里氏震级和矩震级。
里氏震级是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基础,而矩震级是以地震破裂面积和滑动位移为基础。
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等所造成破坏程度的评估指标,常用的烈度标准包括麦加利地震烈度表和中国地震烈度表。
5. 地震的影响地震对人类和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常见的地震影响包括:•地面震动:地震会导致地面的震动和摇晃,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路面破损等现象。
•地震灾害:地震引发的地面震动可能造成山体滑坡、地面下沉、海啸等灾害。
•经济损失:地震造成的房屋破坏、道路中断等会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心理影响:地震的恐惧感和不确定性可能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6. 地震的预防和减灾措施虽然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减少地震的损害和减少人员伤亡。
常见的预防和减灾措施包括:•地震监测: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及时发布地震预警。
•建筑物抗震设计:采取合理的建筑结构和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灾害演练和救援准备:定期组织地震演练,提高民众防震意识和应对能力;建立完善的救援体系,提高救援效率。
•公众教育和宣传: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抗震等级知识点总结图解
抗震等级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抗震等级概述1.1 抗震等级的概念抗震等级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所能承受的地震力的能力。
按照国家标准,建筑物抗震能力被分为多个等级,从而能够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
1.2 抗震等级的分类根据国家标准,抗震等级可分为多个等级,包括一般抗震设防、较大抗震设防和大型抗震设防等级。
不同抗震等级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同时也会影响到设计、施工和监管的要求。
1.3 抗震等级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能力非常大。
因此,抗震等级的设定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抗震等级的相关概念2.1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在建筑物设计时所需考虑的地震力的强度。
它是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分级标准来确定的。
2.2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震级和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情况而决定的一个数值,它描述了地震对地表运动的影响强度的大小。
2.3 设防烈度标准设防烈度标准是指按照国家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根据当地地震危险性和建筑物用途的不同,在设计建筑物时所需考虑的地震力的强度等级。
2.4 设防等级设防等级是按照国家标准,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高度和地震区位因素等等,将建筑物划分成不同的抗震等级等级。
2.5 设防烈度与设防等级的关系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地震危险性等因素而确定的,而设防烈度则是在设计建筑物时所需考虑的地震力的强度。
设防等级和设防烈度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地区的设防等级会随着设防烈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抗震等级的影响因素3.1 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地震烈度的大小会受到地震震级、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地形、地层特征、震源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3.2 建筑物的用途建筑物的用途不同,对抗震等级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住宅建筑的抗震等级要求相对较低,而公共建筑、重要设施和特殊用途建筑的抗震等级要求则相对较高。
3.3 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的高度也会对抗震等级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建筑物的高度越高,其抗震等级的要求也会越高。
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抗震知识
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抗震知识一、地震的基本常识1、什么是地震地震一般是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几十次。
2、震级与烈度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
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
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5)10倍,即大约32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
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性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
许多国家采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值来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设定的不同地点安装加速度仪,直接记录当地的地面运动参数。
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为12度,6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1976年唐山7.6级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11—12度,北京、天津烈度则为6—7度。
3、中国地震烈度表注:本烈度表于1999年4月26日发布,于1999年11月1日起实施。
(1)用本标准评定烈度时,I度~V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及其他震害现象为主;Ⅵ度~Ⅹ度以房屋震害和其他震害现象综合考虑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度~Ⅻ度以地表震害现象为主。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学基本知识
地震学基本知识(震级-烈度-抗震等级)地震震级earthquake magnitude地震震级(Magnitude)是地震的强度级别。
它与震源所释放出的能量多少来确定。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是里氏震级。
1935年Richte r提出的震级定义为:震级等于标准地震仪记录到的震中距为100km处的地面最大水平位移(以微米为单位)的常用对数。
这个标准地震仪是指Wood-A nderson扭摆仪,其标准要求是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系数为0.8,放大倍数为2800。
若假定A是该地震仪记录到的以微米为单位的地面最大水平位移,则(里氏)地震震级可用下式表示:M=lgA(Δ)-lgA0(Δ)式中:A――待定震级的地域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振幅;A0――标准地震在同一震中距离处的最大水平位移振幅;lgA0(Δ)――震中距的函数,亦即零级地震在不同震中距的振幅对数值,称作起算函数,或标定函数。
对不同的测定区域可以列出随震中距变化的[-lgA0(Δ)]数值表。
里克特规定:用标准地震仪,在震中距(Δ)为100km处,记录最大振幅的地动位移A0为0.001mm(即1微米)时对应的震级为零级。
震级震级M与震源释放的能量E之间有以下经验关系:lgE = 11.8 + 1.5M根据上述关系,震级相差一级,地震波的振幅值增加10倍,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要相差31.6倍,一个6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个两吨级的原子弹所释放的能量。
目前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还没有超过8.9级地震,1960年5月22日南美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附近海中和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发生8.9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也发生了8.9级地震。
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然而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烈度也就随震中距离的远近而有差异。
一般说来,距离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就越低;反之,越靠近震中,烈度就越高。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与破坏程度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与破坏程度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和破坏力强的特点。
为了能够对地震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和划分,国际上制定了地震等级划分标准,以便对地震的破坏程度进行衡量和比较。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主要包括烈度标准和震级标准两大类。
烈度标准是根据地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破坏程度进行评价的指标。
常用的烈度标准有MMI标准、中国地震烈度标准、日本烈度标准(JMA)等。
其中,MMI标准是美国地质调查局所制定的一种地震烈度标准,主要用于描述地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破坏程度。
它将地震的影响范围划分为十个等级,从I级到X级,逐渐增强。
I级表示没有感觉到地震的存在,X级则表示地震造成了区域性的毁灭性破坏。
中国地震烈度标准是中国地震局制定的一种地震烈度评定标准,相对较为详细和细致。
中国地震烈度标准将地震的影响分为16个等级,从I度到XVII度,以及特大地震的特殊烈度级。
其中I度表示地震只能通过仪器检测到,XVII度则表示特大地震造成的破坏几乎无法估量。
除了烈度标准外,还有震级标准用来衡量地震造成的能量释放大小。
常用的震级标准为里氏震级和梅氏震级。
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霍纳温得·里克特发明的一种地震震级标准,通过测量地震震中记录的地震波能量和震源矩计算出来。
梅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瑞希特发明的另一种地震震级标准,是根据地震波的振幅和波周期计算得出的。
通常情况下,里氏震级和梅氏震级的数值是相近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有差异。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的制定与修订需要多方面的参考和研究。
地震监测机构会通过地震仪器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结合实地调查和破坏程度的反馈,对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进行验证和修正。
此外,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还需要考虑到地震的深度、震源类型、地质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准确地描述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地震等级能够帮助人们准确地了解地震的破坏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措施。
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中国建筑的抗震设防,是以抗震设防烈度作为标准的,简言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北京地区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
通常用字母M表示,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
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不易觉察;中震(有感地震):震级大于等于3级,但小于等于4.5级,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但小于6级,可造成破坏,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大于等于6级;巨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8级。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为8.9级。
而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破坏程度。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等,都可以影响地震的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会在不同地方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中国把地震的烈度划分为12度——小于3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4到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6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到8度:房屋受到破坏,烟囱损坏,地面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9到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0到12度:可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建设部于1999年1月1日批准了全国统一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并于2002年1月1日实施。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要求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50年一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便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475年一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1641-2475年一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和标准,房屋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世界各国使用的烈度表不同,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ⅩⅡ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
日本把烈度称震度,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1至7度,共8个等级。
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
一、地震等级地震等级(地震震级):是指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1、超微震: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2、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3、有感地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4、中强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5、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6、大地震:大于、等于7级7、巨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1、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2、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4、四至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5、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6、六至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7、九至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8、十至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地震烈度这一术语来自于英文单词Intensity,最初用它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逐步扩展到反映地震中某一地区人的感觉、结构物的损坏、器物的反应和自然现象的变化等宏观标志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地震烈度的直接含义就是地震引起后果严重程度的一种衡量尺度。
地震烈度的第二种解释,是地震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一般也反映了地震破坏作用的大小。
所以,地震烈度也可以理解为地震破坏作用大小的一种量度。
虽然第二种解释是地震烈度最初含义的衍生,但长久以来,研究人员多在这一含义上使用它。
地震烈度概念在地震工程学的所有重要应用中都被理解为地震动强弱程度的度量尺度。
什么是震级
什么是震级震级是地震发生时,地震学家及非地震学者通过测量地震发生后的振动幅度、持续的时间及其他相关现象来对震感强度进行分级的方法,它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准。
震级的准确性关乎地震的防灭性,是按照日本的地震运动量标准(JMA)实施的一项重要考量,并且是国际储电波测量协议(ISP)的最终标准。
本文将全面讨论震级系统的定义、分级、测量以及对人类有何种影响等问题:一、定义震级是指地震发生后由地震学家和非地震学家们根据测出的地震振动大小、时间持续等特征及其他相关现象进行分级的方法,以确定地震的强度和传播范围,确保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防止灾害和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二、分级根据日本的地震运动量标准(JMA),将震级系统分为7个等级:1.I级:只能由仪器检测到,人们感觉不到;2.II级:人们可以感受到,有较小幅度的振动感觉;3.III级: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使窗户摇晃,墙壁发出嘶哑声;4.IV级:使家具移动,物体搬动的较明显的感觉;5.V级:能感觉到地面晃动,使建筑物发出破音;6.VI级:使屋顶移动,有折断的震动,山沟产生非常大的振动;7.VII级:使最大的建筑物被摧毁,轻建筑物可能会崩坏。
三、测量震级在当前大多数国家都会拥有自己的震级系统,它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测量,如美国的震级系统RIK,由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发展而成;欧洲的震级系统MB,由欧洲建筑学会推出的德国交通与住宅建设部发展而成;中国的震级系统CMSL,由中国地震观测网(CMSL)共同实施。
四、影响震级不仅是评估地震强度和可能造成的损坏程度的标准,也是国际储电波测量协议(ISP)的最终标准;在科学决策和地震危机处理方面,震级也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运用各种测试设备来检查地震发生时记录的地震振动大小、持续的时间可以准确测定地震的发生强度和破坏力;测算出的震级大小,直接反应了地震的防灭效果,从而提升了预测新地震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震震级名词解释
地震震级名词解释地震震级名词解释:A、地震震级;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根据其能量大小分为12级。
地震震级是以地震波在地面上的最大垂直位移来度量的。
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不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震级。
人们往往把震级与烈度相互联系起来,认为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一次地震中,首先感到振动的是那些浅源地震,其次才是中源和深源地震,而且后两者要比前者强烈得多。
这是因为浅源地震发生的地方多半处于人口稠密、开阔的城市或乡村附近;浅源地震对建筑物破坏最大;浅源地震释放出的能量, 80%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的。
1、ML≥6.5。
6级地震(相当于4.7~5.9吨TNT)2、ML≥7.0。
7级地震(相当于5.0~6.4吨TNT)3、ML≥7.5。
8级地震(相当于6.4~7.9吨TNT)4、ML≥8.5。
9级地震(相当于7.9~8.9吨TNT)5、ML≥9.5。
10级地震(相当于8.9~9.9吨TNT)6、ML≥10。
11级地震(相当于9.9~10.0吨TNT)2、ML≥8。
6级以及8级以上地震(相当于10.0~11.0吨TNT) C、ML≥12。
0级地震(相当于11.0~12.5吨TNT)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的大小,是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水平加速度来确定的[gPARAGRAPH3]。
地震震级为什么不是地震本身的大小,而是根据地震仪器测定的呢?原来,地震仪器测定地震是利用了地球介质的变化规律,因此,我们将测定出来的地震仪的记录中的最大水平加速度值称之为“标准地震加速度”。
6、ML≥10。
0级以上地震,一般也被称作是里氏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
地震震级是指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的大小,而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取决于震源释放能量的多少。
释放能量多的称为巨大地震,释放能量少的则称为微小地震。
地震震级是按照地震释放的能量由小到大划分的。
从公布的情况看,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达到7。
地震烈度分级
地震烈度分级
【最新版】
目录
1.烈度分级的定义和意义
2.地震烈度的衡量标准
3.烈度分级的具体分类
4.烈度分级的应用和影响
正文
地震烈度分级是指根据地震对地表及建筑物等影响的强弱程度,将地震划分为不同烈度的等级。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用来描述地震的影响程度,对地震灾区的救援、重建以及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震烈度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地面震动的强度、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和人们的感知程度等。
其中,地面震动的强度是通过地震仪测量的,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则根据建筑物的损坏程度和破坏范围来评估,人们的感知程度则是根据人们的感受和反应来判断。
烈度分级的具体分类一般包括以下等级:微震、有感地震、轻度破坏地震、中度破坏地震、严重破坏地震和极严重破坏地震。
其中,微震是指人们几乎无法感知的地震,有感地震是指人们能够感知,但并不会造成明显破坏的地震,轻度破坏地震是指会造成一些轻微破坏的地震,中度破坏地震是指会造成一定破坏的地震,严重破坏地震是指会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极严重破坏地震则是指会造成毁灭性破坏的地震。
烈度分级的应用和影响十分广泛。
首先,烈度分级可以为地震灾区的救援和重建提供重要参考。
根据地震烈度,救援人员可以快速了解灾区的破坏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救援方案和重建计划。
其次,烈度分级对于防震减灾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地震烈度,可以评估地震对建筑物、设施
等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
施工项目管理:简单说明地震的震级及烈度
施工项目管理:简单说明地震的震级及烈
度
地震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强烈地动,是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的成因有三种: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爆发,地下岩浆迅猛冲出地面时而引起的地动。
塌陷地震是由于石灰岩层地下溶洞或古旧矿坑的大规模崩塌而引起的地动,它数量少、震源浅。
以上两种地震释放能量较小,影响范围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也较小。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岩层,造成地下岩层的薄弱部位突然发生错动、断裂而引起的地动。
此种地震破坏性大,影响面广,而且发生频繁,约占破坏性地震总量的95%以上。
房屋构造抗震主要是研究构造地震。
震级是按照地震本身强度而定的等级标度,用以衡量某次地震的大小,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大小是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尺度,也是地震规模的指标,其数值是根据地震带记录到的地震波图来确定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
地震发生后,各地区的影响程度不同,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
如人的感觉,器物反应,地表现象,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是12个等级划分的烈度表。
一般来说,M5的地震,对建筑物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
M>7的地震为强烈地震或大震。
M>8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相关知识:地震震级说明(ML、Ms、Mw、Mb)MLMsMw
Mb
ML400km2-6 Ms20-1805-8, Mw>3.5
Mb: 16-1004-7
Ms1000
3
35
56
6
8
4.9 93 , 核心提示:今日凌晨4时20分、5时25分,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
市境内连续发生4.9级、4.0级地震。
震中位于瑞丽市勐休乡,全市大部分地方震感
强烈。
瑞丽市地震震中图
勐秀乡卫生院六间房屋墙体震塌,所幸无人员伤亡。
记者戴川摄(手机图片)
民房倒塌。
记者戴川摄(手机图片)
倒塌的墙体。
记者戴川摄(手机图片)
受灾人民情绪稳定。
记者戴川摄(手机图片)
云南网12月26日报道据云南省地震局地震台网测定:2008年12月26日凌晨4时20分、5时25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境内连续发生4.9级、4.0级地震。
震中位于瑞丽市勐休乡(东经97.46度,北纬24.03度),全市大部分地方震感强烈。
截止7时50分,瑞丽市“12.26”地震共造成9人受伤,其中重伤2人,轻伤7人,目前伤员正在接受治疗。
初步统计10万余人受灾,现已紧急转移安置灾民3万余人,发放救灾帐篷13顶。
中共德宏州委副书记李兴顺,州委常委、瑞丽市委书记杨跃国已于6点10分赶赴市民族医院,看望地震受伤群众,了解住院病人安置情况,要求医疗卫生部门组织精干医护人员
全力做好伤员的救治工作,妥善安置住院病人。
名词解释:
地震震级说明(ML、Ms、Mw、Mb)
ML:测量范围400km内,震级2-6级。
Ms:深度20-180,震级5-8级,一般具有可比性。
Mw:适用范围:无限制,震级>3.5,科学性。
震级无上限 Mb: 深度16-100(一般用于深源震级测量),震级4-7级对于浅源大地震,我国习惯使用面波震级。
面波震级标度Ms比较适用于从远处(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测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且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一致,因此世界各国在交换有关震级的信息资
料时,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级。
即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
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震级说明(ML、Ms、Mw、Mb)
名词解释:
ML:测量范围400km内,震级2-6级。
Ms:深度20-180,震级5-8级,一般具有可比性。
Mw:适用范围:无限制,震级>3.5,科学性。
震级无上限 Mb: 深度16-100(一般用于深源震级测量),震级4-7级对于浅源大地震,我国习惯使用面波震级。
面波震级标度Ms比较适用于从远处(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测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且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一致,因此世界各国在交换有关震级的信息资
料时,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级。
即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
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